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
文学欣赏导引
第二,文学欣赏中的联想和想象
从心理学上说,联想是指从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能力;想象则是一种再造或创造现实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发挥,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即借助联想和想象,完成文学形象“还愿”、重建乃至再造。现代学者、作家夏丏尊、叶圣陶这样谈道:“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 “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科学的理解,是指那种以追求对文学文本做出可靠诠释为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求“真”的阅读,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诠注字义、考据故实为解诗之法的文字。这种阅读方式相信诗中所涉一定是无一字无来历,于是将阅读的工夫放在了诠注诗句的出处,考察典故的由来上。与此类似的,是要求我们的阅读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或者将解诗的重点放在考察诗人、作家的生平经历如诗人的仕宦出处、师友渊源、交游婚恋等方面,或者将重点放在考察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习、文化状况等方面,力求通过对与作品有关联的作品以外的方方面面因素的研究,来确定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 3. “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
第一,“我情注物”与“我移我情”
里所谓“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首先是对文学创作中“物”(即感发作者并被作者加以叙写借以传达情感的外物)、“我”(即创作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感知外物,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外物之上,“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情注物”。同时,创作者的情感也会因外物的刺激而生发、移易,特定的景、物、人、事与创作者的情感相应合,会将创作者引入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过程,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移我情”。从本质上看,文学欣赏的心理运动规律与文学创作的心理运动规律是一致的。文学欣赏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和欣赏主体(阅读者)之间的阅读关系构成。欣赏对象最终会被如何认知,取决于读者的以情感应。文学欣赏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阅读过程,更是一个情感移入、情感体验的过程。首先要求读者能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同时也要求读者要能够“动情”,一方面要能被“打动”,即要让自己的情感能够被作品借助人、事、景、物的描绘所传达的情感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欣赏者更要能够“自动”,即要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自己面对的艺术世界之中,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感同身受地细致体味作品情感。正如朱自清所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的对象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影响行动或深或浅,但是那影响总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是在情感上。”
文学欣赏教案
文学欣赏教案[教案]教学主题:文学欣赏学习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文学欣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将学会运用各类文学元素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短的故事、诗歌、或演讲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文学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学欣赏的概念和定义,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
2.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象、语言等元素的重要性。
三、文学作品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的片段等。
2.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然后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例如:- 这篇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你对这篇作品的主题有什么理解?四、学生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供额外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自行选择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在家庭作业中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想。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资源:-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片段等- 小组讨论材料- 家庭作业纸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表现。
-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质量和提交情况。
- 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反馈对话,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文学欣赏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文学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文学欣赏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一、教材内容分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简单、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其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例如《青蛙和蟾蜍》、《小兔子找妈妈》、《草房子》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有的是温馨的家庭故事,有的是有趣的小动物故事,有的则是描写乡村生活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通过文学欣赏的教学,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阅读能力文学欣赏的核心在于阅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包括阅读的速度和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理解语言、品味文学之美,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体验能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通过文学欣赏来体验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学会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培养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文化素养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学欣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感受教学法在文学欣赏的教学中,感受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人物、环境等元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文学之美。
2、讲解教学法讲解教学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角色关系、背景设定、事件发展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程度不高的情况,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
3、欣赏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
《文学欣赏》第一章
延留阶段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延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回味
就是回味作品语言、人物、情节和感情等方面的魅力,带来 第二次的享受;
二是融入
就是入戏,即将对作品的理解带入、投影到现实生活中。
三、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以审美为主导,综合分析价值; 2 整体把握作品,评判作品优劣; 3 调动联想和想象,获得审美享受; 4 主观感情入其内,客观分析出其外; 5 用心体验,领悟言外之意;
二、 文学欣赏的过程→(三)发展阶段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 系在一起的想象,而 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 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想象具有主观创 造性。
联想 与 想象
情感 反应
情感反应包括共鸣 和净化两种,是文 学欣赏带来的享受 达到最大值的标志。 其中,共鸣是一种 心灵感应现象。
二、 文学欣赏的过程→(四)延留阶段
造形象;二是可以强烈、浓厚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三是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
二、文体的定义及分类
采用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主题的,独立成篇
的文字称为文章。文章的体裁简称文体,是文章的写作模式,是在长期的写作 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二、文体的定义及分类→(一)按形式分类
我国古代根据语言声律形式将文体分 为韵文和散文。韵文是指押韵的文体,如 诗歌;散文是指不押韵的文体,如史传、 诸子散文等。
二、文体的定义及分类→(二)按功能分类
文章的功能是指文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人们根据文章功能将文体分成若干类。
例如,曹魏时,人们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
铭、诔、诗、赋”8类,现代人则把文体分为文学类、新 闻类、公文类等。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文学欣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和欣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思考和解读,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浅谈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介绍文学欣赏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首先,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知其中的美感、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享受美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由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创作,因此文学欣赏既是对作品的解读,也是对作者的理解。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读者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文学欣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欣赏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读者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挖掘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人了解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其次,文学欣赏对于文学研究和学术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对象,文学欣赏是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和参考。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从而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心理和时代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学欣赏研究可以为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的研究?文学欣赏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从作品的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其次,要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主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要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背景等方面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探究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
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文学的欣赏的意义、原则、过程和方法1.文学欣赏及其意义。
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通过文学语言的媒介.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
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鼓舞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文学欣赏既是一个认识活动,更是一个情感活动,文学欣赏重在审美。
也就是说,进行文学欣赏,首先要进入作品描写的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中,目睹各色各样的人、事、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并激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然后。
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理解、分析、评价,从中吸取营养和教益。
学会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平和心态,促进健康。
它是我们进人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不会欣赏就不能真正领悟文学的真谛,就会虽人宝山却空手而归:同时。
学会欣赏还能给自己的写作提供最有意义,最实际的学习、借鉴,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欣赏能力。
培养欣赏习惯。
2.文学欣赏的原则进行文学欣赏应该坚持以下三项原则:①形象思维为主的原则:文学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即通过对形象的感知、认识、玩味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得到美感享受。
它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形象,我们只有将艺术语言还原为艺术形象、生活画面,才能进行文学欣赏。
当然,在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进行审美分析、归纳、推理作出审美判断.即运用逻辑思维,但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全过程仍然是围绕着艺术形象进行.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②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原则:文学欣赏是一项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修养,以及对作品的感知、认识,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艺术.形象、生活画面进行复原,构建出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形象和画面.这是读者的再创造,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
文学欣赏的意义\特征\境界
文学欣赏的意义\特征\境界摘要:文学欣赏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因此,本文对文学欣赏的意义、特征及其文学欣赏的境界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文学欣赏特征境界文学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文学作品的好坏,有待欣赏者来检验, 这是文学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完成。
离开欣赏没有欣赏,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是一个由感情到理智,由形象到逻辑交织进行的复杂过程,最后达到对生活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文学作品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这是文学艺术的特殊功能。
文学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同时又是有广泛群众参加的社会性活动。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文学欣赏将日益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是通过群众自愿的欣赏活动去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目的的。
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是潜移默化的,又是不可抗拒的。
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具备美的特征,在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欣赏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美的情操,美的理想和愿望。
深刻理解文学欣赏的意义,无论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深入研究欣赏的一般规律,欣赏的特点以及欣赏与创作、欣赏与批评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发掘人的潜在创造力,发展繁荣文学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欣赏的特征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并进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应。
所以说形象所唤起的欣赏者的情感反映,是审美享受的重要标志,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学欣赏概论
文学欣赏概论(一)概念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
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是这一观念。
狭义文学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这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学观念。
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还能够对文学作品的修辞、结构、语句作出细致的解读,领悟文字中蕴含的不尽意味。
文学欣赏包含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玩赏艺术魅力,鉴别作品质量。
(二)文学欣赏的性质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为读者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所以文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去发现社会和自己。
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愉悦、激昂、悲哀、愤怒等美的享受,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会沉浸在艺术世界中,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感和愉悦感。
另外,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一些理想,但现实生活中可能常常被压制,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可以尽情的表达宣泄,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可能在书中实现,读者因此会动容感染。
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是一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是二度创造或叫再创作。
具体讲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处境、文化素养等因素,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再加工、补充,使之成为自己头脑中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
(三)、文学欣赏的特点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他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文学欣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欣赏
语言不讲究格律,段数、行数、字数也没有严格规定的 诗。它的字数可随诗意的变化而变化,韵律灵活,主要 依靠短语、句子、段落的参差变化来形成诗歌的韵律和 节奏。
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它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 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山歌、童谣、秧歌、 信天游、道情、渔歌、夯歌、拉纤号子等。
第一节 诗歌概述
第 36 页
诗歌的意象美内容 丰富,主要包括: 鲜明真切;生动传 神;独特新奇;体 现个体特性。
意象美
意境美
意境能创造出比 意境更广阔的审 美空间,因而比 意象更能诱发读 者的想象、丰富 读者的生命体验。
第一节 诗歌概述
第 37 页
四、诗歌欣赏技巧→(五)把握诗歌的风格特色
1
含蓄与委婉
诗歌的风格是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所呈现的创作个性,是作品的精神风貌。
03
表现方式是自由的。文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可以写过去、写现在、写将来,
上下几千年,转瞬即逝;在空间上,可以换场景、变角度,相隔几万里,顷刻展现。
04
语言具有艺术性。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准确、生动、鲜明地塑
造形象;二是可以强烈、浓厚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三是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
第一节 诗歌概述
二、诗歌的分类→(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第 24 页
2.按题材划分
写景抒情诗,是指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一般
是诗人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风景抒发自己或喜悦或忧愁的心情, 以及对亲人的想念、对现实的不满等。
咏物言志诗,是指描摹物体的外形、特点、神韵及品格等,以寄托
感情,表达诗人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的诗。
第 26 页
✓ 格律诗
简述文学欣赏的过程
简述文学欣赏的过程
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感官和认知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理解、评
价和思考的过程。
它是一种高度主观的体验性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的
文学素养,增强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受、理解、评价。
首先是感受
阶段,读者在阅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用眼、用耳、用心去感受文字
的韵律、节奏、情感和意境,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
中挖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其次是理解阶段,读者在深入感受后,要通过认知、分析和解读,理解作者的语言、情感、意象和寓意等,探究其文化背景、时代意义
和价值观念等,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文化修养,提升语文能力和文
学素养。
最后是评价阶段,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评价标准包括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等,可以围绕着文学作品
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审美情趣,
即对美的感知和嗜好;二是文学知识,即了解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三是批评眼光,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精神。
总的来说,文学欣赏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灵交融的过程,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什么是文学欣赏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2 页
什么是文学
第二节
欣赏
文学欣赏的定义 文学欣赏的过程 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一、文学欣赏的定义
第3 页
文学欣赏既是一种包含感情的审美活动,又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
活动。在文学欣赏中,一方面,作品塑造的形象会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 境界,激发起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读者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
联想 与 想象
第6 页
情感 反应
情感反应包括共鸣 和净化两种,是文 学欣赏带来的享受 达到最大值的标志。 其中,共鸣是一种 心灵感应现象。
二、 文学欣赏的过程→(四)延留阶段
第7 页
延留阶段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延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回味
就是回味作品语言、人物、情节和感情等方面的魅力,带来 第二次的享受;
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会以自己的经验来丰富与补充作品里的形象的内涵。
二、 文学欣赏的过程→(一)准备阶段
1) 文化储备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 欣赏作品有着充分的选择自 由,这种选择既取决于读者 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 决于读者的审美情趣、文化 积淀和审美能力。
准备 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4 页
2)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理论家姚 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 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 期待和要求,包括文体期 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三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 的选择、重点和效果。
二是融入
就是入戏,即将对作品的理解带入、投影到现实生活中。
三、文学欣赏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以审美为主导,综合分析价值; 2 整体把握作品,评判作品优劣; 3 调动联想和想象,获得审美享受; 4 主观感情入其内,客观分析出其外; 5 用心体验,领悟言外之意;
文学鉴赏
1.2.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由通晓温习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一般阅读过程,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字的字词句段各自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了解文本的基本主旨。
3.文学鉴赏的具体过程:4.文学鉴赏的对象:文学作品5.文学鉴赏三角度:实用角度`科学角度`审美角度6.陌生化: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7.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白描、衬托(正衬、反衬、陪衬)9.移情:具体对象与读者我之间的关系,感同身受移情于物、人、形象等。
10.11.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2.通感的概念: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一种感觉的影响下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
13.通感与比喻的区别:(1)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
而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
(2)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
通感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是为了表达作家在特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
(3)文体色彩不同:比喻适合于一般文体,通感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14.诗歌的内形式:指与诗的外形式相融合的,使诗情、诗意、诗味得以感性显现的表情形态。
具体即诗的意象、意境、象征等。
15.五大类意象:花草树木类、飞禽走兽类、风霜雨雪类、颜色器物类、其他类。
16.固定寓意的意象:梅:孤独寂寞,蝉:惜时光痛别离感身世。
17.象征:(1)普遍:指那些象征意义在一个文化背景中已经确定,象征物与他的象征对象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
文学欣赏(整理)
文学欣赏(整理)文学欣赏(整理)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和感悟的过程。
通过阅读和品味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作家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从而增加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学欣赏的重要性1. 增加审美能力:通过文学欣赏,我们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2. 拓展知识视野: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还涉及各种人生哲理和智慧。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3. 增加情感共鸣:文学作品往往描绘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百态,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与作家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如何进行文学欣赏1. 多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文学的精华,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能够领略到作家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2. 分析作品结构:对于一篇文学作品,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构架。
3. 倾听他人观点:与他人分享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观点,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解读角度。
文学欣赏的注意事项1. 主观性:在文学欣赏中,个人的审美体验很重要,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可能不同,不要迷信他人的评价,关注自己的感受。
2. 多角度思考:文学作品常常存在多重解读的可能,不要局限于一种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作品。
3. 自由表达:在文学欣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总结文学欣赏是一种丰富想象力和感悟力的活动,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审美能力,增强情感共鸣。
在进行文学欣赏时,要注意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表达,尊重自己的感受,欣赏其中的美和智慧。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审美鉴赏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欣赏和理解美的事物。
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次、理解层次和评价层次。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层次来探讨审美鉴赏的过程。
感知层次是审美鉴赏的基础,它是我们对美的感知和感觉的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美。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我们会通过眼睛感知画面中的色彩、形状和构图等要素,从而产生美的感觉。
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时,我们会通过耳朵感知音符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以及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
在感知层次上,我们主要是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感知和感觉,从而形成对美的初步认识。
理解层次是对美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的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通过对事物的内在含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理解事物所传递的美。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画面中的色彩和构图,还要思考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音乐的美妙旋律,还要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层次上,我们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逐渐提升对美的理解和领悟。
评价层次是对美进行评价和判断的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对美进行评价,判断事物的价值和质量。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会评价电影的剧情、演技、导演等方面是否优秀,从而判断电影的质量。
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们会评价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文笔等方面是否出色,从而判断小说的价值。
在评价层次上,我们通过对美的评价和判断,形成对事物的喜好和择优。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次、理解层次和评价层次。
在感知层次上,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美;在理解层次上,我们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美;在评价层次上,我们对美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审美鉴赏的完整过程。
通过不断提升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素养。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文学欣赏是一种透过文学作品去了解、体验与审视文学创作与人生的一种过程。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能够为读者带来深刻的体验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文学欣赏的意义、过程以及实践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文学欣赏的本质,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与体验。
一、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式的过程。
从读者的视角来看,文学欣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阔视野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多样化,在内容与意义上也具备多重层面。
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不仅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趋势,还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探索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能够培养敏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同时也会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3.启迪思想,升华心智读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具备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
透过阅读,人们能够汲取各种思想理念,启迪自己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元素对生命本质有更深的认识与领悟。
二、文学欣赏的过程文学欣赏需要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联系,才能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同时,文学欣赏是一种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与作品相互印证、相互呼应,方能得到最佳的阅读体验。
1. 深入理解作品文学欣赏的第一步,是深入理解作品。
这种理解能力需要通过细致、耐心的阅读来获得。
通过读作品,了解其结构、主题、人物、场景等元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
2. 体验情感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到各种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作品,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痛苦和欢乐,遇到与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时特别容易获得体验价值。
3. 注重细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经历都不同,读者需要根据自身背景体验作品,并结合自身经历,从个人经历和外部环境中发掘深度情感。
4. 解读内涵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通过阅读,读者也可以对作品所呈现的思想与世界观进行独立的思考,自行拓展作品的内涵意义。
幼儿园中班文学欣赏教案 幼儿园文学教育
幼儿园中班文学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幼儿的文学鉴赏能力。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提升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课文:《小熊的一天》2.歌曲:《小星星》3.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三、教学重点1.让幼儿了解并能够朗读《小熊的一天》。
2.通过《小星星》这首歌曲,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3.讲述《三只小猪》这个经典童话故事,引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小熊的一天》动画片,让幼儿对文学故事产生兴趣。
2.重点讲解: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小熊的一天》,并分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感受故事情节和情感。
3.互动学习:播放《小星星》歌曲,引导幼儿一起跟着节奏唱歌,并让幼儿自由发挥,用手指画出“小星星”图案。
4.围绕《三只小猪》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节。
5.情境营造: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图书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文学书籍欣赏。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通过情境的营造和角色扮演,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欣赏中。
2.游戏化教学法:通过游戏和歌曲引导幼儿参与文学欣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趣味性教学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扮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通过幼儿的日常活动记录和教师观察评价,了解幼儿对文学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反馈。
七、教学反思1.通过本次文学欣赏教学,我意识到幼儿园中班幼儿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2.在文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激发幼儿对文学的热爱。
八、教学总结本次文学欣赏教学以《小熊的一天》、《小星星》和《三只小猪》为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引导、游戏化教学和趣味性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引导。
文学欣赏中班教案
文学欣赏中班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文学欣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能够欣赏并理解中班适合的文学作品;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1. 中班适合的文学作品:童话、儿歌、韵文等;2. 教学投影仪及相关教学软件;3. 课件及其他教学辅助材料;4. 手偶或其他教具。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即文学是什么,有哪些形式,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2. 导入问题:请学生尝试回答“你们都喜欢听哪些故事?为什么喜欢这些故事?”。
步骤二:展示文学作品(10分钟)1. 准备多个中班适合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韵文等。
2. 使用投影仪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示文学作品的图片或文字,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三:文学欣赏与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看展示的文学作品,并以教师的身份进行解读和欣赏。
2. 讲解文学作品的情节、角色、环境等要素,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和讨论。
步骤四:小组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2.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
步骤五:语言表达游戏(10分钟)1. 制作手偶或使用其他教具,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语言表达游戏。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编写和表演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对话或小剧场。
步骤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今天学到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引导学生回答“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觉得文学欣赏有什么好处?”。
3.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文学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编写小故事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学欣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通过观看、倾听、讲述等方式参与其中。
五年级上册文学欣赏教案
七只乌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文章读通顺、流利。
2、理解文章内涵,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妹妹对哥哥的亲情之爱。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美丽的童话,为我们每一个爱幻想的孩子插上了一对色彩斑斓的想象的翅膀,它犹如阳光,沐浴我们身躯,让我们心灵变得美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格林世界,一起遨游在这美丽的世界里吧。
二、作者简介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
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他们共同整理《格林童话》。
代表作品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睡美人》等。
三、感知文章,体悟真情1、播放七只乌鸦动画片,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漂亮可爱妹妹的句子。
(1)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探讨描写妹妹的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自己心爱的小女儿很快健康打起来,而且一天比一天更美了。
3、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为什么七个哥哥会变成乌鸦?(2)小姑娘离家出走是为了什么?(3)寻找哥哥路途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谁又帮助了她?(4)在玻璃山上,她怎样打开了开山的门?这一举动表现了妹妹怎样的品质?点拨:掏出刀,隔断自己的一根手指,把断指塞进锁孔里。
关心哥哥、爱哥哥。
四、探究展示再读课文,说说妹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妹妹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总结因为父亲的一句无心诅咒,七个哥哥变成了七只乌鸦飞走了。
妹妹长大后,决定走遍天涯去寻找哥哥,她历尽艰险,终于解救了哥哥。
故事中妹妹对哥哥的亲情之爱令无数读者感动。
教学反思:黄山绝壁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美文的语言美、情景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咱们一起去欣赏冯骥才笔下的绝壁松吧。
二、作者简介: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作者: 林兴宅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2页
主题词: 象征意蕴;审美层次;作品内容;历史内容;审美化;文学欣赏;人类心灵;审美结构;文学作品;深层心理
摘要: <正> 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
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如果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下余香,令人神清气爽。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
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恨本性质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它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
一部作品如果不具备美的形式,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
一、文学欣赏准备阶段
1、文化储备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
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
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2、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
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
二、文学欣赏发生阶段
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
欣赏注意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
感知形象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
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读了陶渊明的《饮酒》诗以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望”和“见”一字之差,意境全非。
这是因为,陶渊明要表达的是自己辞官以后的喜悦,因而用“见”字,传达出悠然自得的情怀,确有“境与意会”的效果;若改为“望”字,变成主动寻求,不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且亦不符合陶潜的节操。
所以,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陶诗的意境以及陶潜的为人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文学欣赏发展阶段
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
1、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
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艺术的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联想,通过欣赏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
如,在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然而由于剧中特有的规定场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
他有时讲得少而想得多,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说的则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鉴赏剧本时,读者不能根据剧情展开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正确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剧本内容。
如《雷雨》第四幕里,侍萍得知四凤和周萍的关系后,悲愤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
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
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儿走的。
这罪过我知道,我都替他们担戴了;要是
真有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 这是对自己的谴责吗?罪孽真是侍萍造成的吗?绝对不是。
这是对周朴园的血泪控诉,这是对周公馆为代表的封建黑暗势力的猛烈抨击。
侍萍和他的“可怜的孩子”,都被这个万恶的社会吞噬了—这就是《雷雨》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真理。
2、情感反应
共鸣和净化是两种常见的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
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
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交流融会,并同忧同喜。
二是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心理趋同。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
在文学欣赏中,由于欣赏者的生活、欣赏经验,由于各种感觉器官的暂时联系,视觉和听觉之间;视觉、听觉和触觉、嗅觉、味觉之间往往可以相互作用而彼此沟通,从而唤起艺术形象原来不一定具有的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形象。
四、文学欣赏延留阶段
经过共鸣、净化,欣赏主体自由地享受审美的愉悦,也就到了审美的延留阶段。
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
延留的表现之一是回味;另一种表现是溶入。
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并进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应。
在阅读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等作品时,作品所展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以及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形象,不管在任何时期,对广大读者都具有巨大的教育、鼓舞力量。
这种感情上的反应是很强烈的。
可见,文学欣赏是伴随感情活动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欣赏中的认识活动主要是一种感受体验,而不是评论,但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只有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全面的、深刻的感受。
因此,文学欣赏是感性和理性或感受、体验和理解、鉴别的有机统一
第二题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中,高潮和结局有时会重合。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中,普鲁士兵收操号响后的内容,既是高潮也是结局。
按篇幅长短分类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我最喜欢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
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们为这类的小说赋予一个新名词和新定义。
微小说可以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
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
由于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练,题材能见微知著者
为佳。
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能否带给读者感动。
微型小说有微、新、密、奇四个特点。
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
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
人物少,情节简单。
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以微观反映宏观。
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
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
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
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