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9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是一篇古文阅读课。
文本选自唐代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该文写的是一片乌托邦般的桃花源,描述了其中百姓和物产的丰富和幸福。
唐代诗人陶渊明的文笔凝练纯熟,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关爱,其作品融入了文人的理想和情怀,也充满了文字魅力。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以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阅读:通过阅读能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和情感表达2. 意义转化: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转化为语言表达3. 总结归纳:通过PPT、教具等手段,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结构4. 发表观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述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对文本的感悟三、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学生阅读并理解《桃花源记》,了解文本的情景和人物。
2. 课堂教学(1)导入:通过围绕桃花源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2)内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文本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通过教学讲解和问答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例如“亭午”、“自繇耕织”、“舟楫交通”的意思和作用等。
(3)课堂互动:通过游戏、互动、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通过“排列游戏”,鼓励学生将课文重要故事情节整理成一个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4)学生输出: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分析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辅助学生通过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式组织和表达相关问题,可以使用模板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5)课堂总结:通过画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把学习结果汇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及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作者与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创意写作与讨论•文化拓展与反思•总结与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播放一段描绘世外桃源景象的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理想社会,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它会是什么样子?”教师引导:“同学们,每个人都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将走进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笔下,探索一个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记》。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教师讲解:•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强调他作为田园诗人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提及《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如东晋末年的战乱、社会动荡,以及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学生活动:•分组搜集更多关于陶渊明的信息,包括他的其他作品、生活态度等,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逐段诵读《桃花源记》,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解释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如“缘溪行”、“落英缤纷”、“便扶向路”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如渔人的发现、探访、离开和再寻,以及桃源人的生活和态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文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如桃源是否真实存在、渔人是否应该泄露秘密等。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桃花源记》的深层含义。
四、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桃花源记》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如渔人发现桃源、桃源人接待渔人、渔人离开桃源等。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名师教案
《桃花源记》名师教案教学建议1.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练背诵,默写无误,并且在作文和说话中自如地引用或化用。
2.重视语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重要的文言常用词语。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简朴的语言进行记叙和描写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田园生活及社会理想,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5.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桃花源记》。
文化传承与理解1.理解“桃花源”深厚的文化意蕴;2.理解陶渊明向往自由的精神。
思维发展与提升1.疏通文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用故事来寄托思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理解《桃花源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重要的文言常用词语。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简朴的语言进行记叙和描写的写作手法。
3.理解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田园生活及社会理想,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背诵《桃花源记》。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田园生活及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录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字四、理清文章结构五、布置作业教学目标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重要的文言常用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
3.虚实相间,详略得当。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略写了由于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发现桃花林。然后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渔人“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又表现出了桃花源的不真实性,文末的刘子骥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相间的写法赋予了桃花源无限的神秘感。
六、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第 三 单 元
第9课桃 花 源 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1.发现桃花林
2.进入桃花源
3.出而复寻桃花源
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
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__的创作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二、陶渊明简介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__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五、分析__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4、通假字:“要”同“邀”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词汇,突破词汇运用的难点。
(3)思维品质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思维品质。
(4)实践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意识: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实践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9 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和内容。
2.掌握阅读文章的技巧,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美学意味。
3.讨论桃花源的理想社会构想。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准备:幻灯片,桃花源的插图,活动卡片,黑板,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进入教室后,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桃花源的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中桃花的美丽形象,引发学生的对桃花源的好奇心。
Step 2:导读(10分钟)Step 3:整体阅读(15分钟)学生开始阅读《桃花源记》全文。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速度朗读全文,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4:细节理解(15分钟)教师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逐段进行细节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比如:在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村民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乐观态度体现在哪些细节中?Step 5:词语解析(10分钟)教师选择一些生词和词语进行解析,并举例说明其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隐居”、“钓竿”等。
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以备复习。
Step 6:语言鉴赏(15分钟)Step 7:个人思考与写作(20分钟)Step 8:小结(5分钟)教师梳理课堂内容,让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要点和收获。
可以提问学生:你对《桃花源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Step 9: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预习下一篇课文《滕王阁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了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探讨桃花源的理想社会构想,培养了学生对美好社会价值观的思考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 景,铺陈情感,激
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外桃源!
与热情。
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来学 对于年代久远
习这篇文章。
的陶渊明及其背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生 2: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探究中寻得学习
生 3:应该指与渔人生活的那个朝代不同的人。
的乐趣与真谛。
【投影展示】下面我们一起来攻克疑难点。(内容见课件)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内共同释词、通译全文。
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学生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
树,芳草鲜美,桃花开始盛开。
【教师点拨学生朗读】如此优美的景色,我们真该在优美的朗读中感
受这片桃花林的迷人色彩。
【教师提问】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桃林景色之美的同学
举手。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几句。
【学生回答】有感情朗读。
【教师点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最好的地方是哪儿?
【学生回答】“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这是一种
什么样的生活之美?
【学生回答】这是一种和谐幸福的生活之美。
【教师点拨学生朗读】大家齐读,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之美读出
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教师点拨】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之美外,美还体现在哪儿?
【学生回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原因呢?我们中国,风景美、人情美、生 系起来,既深化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
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在阅读文章之前,先来做一个小练习。
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这样吧。
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具体点与水有关,指水的源头。
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
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
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复习陶渊明的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
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若公开课可拓展: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渊”与“潜”都与水有关。
“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
举例。
)二.分析1.背景介绍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题四:请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对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的对比手法。
答案:文中通过渔夫的遭遇和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渔夫在现实社会中辛勤劳作却生活困苦,而桃花源的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这种对比手法突显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缺陷,更加突显了理想社会的美好。
例题五:请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陶渊明通过对渔夫和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渔夫辛勤劳作却生活困苦,而桃花源的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陶渊明通过对这两种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补充说明:以上例题均围绕《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把握。同时,通过分析例题,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桃花源记》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其他陶渊明的作品、古代文学鉴赏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桃源的美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角色:1名学生——渔人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3名学生--记者1、采访对象:村民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这里缴税吗?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你想出去吗?为什么?2、采访对象:渔人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四.赞美桃源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问题: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六.课外练笔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理想生活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学生们通过创作一幅描绘自己心中理想世界的画或写一段描述,来体验创作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提升生活质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生活中追求美好、实现自我价值。如有疑问,请随时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及其创作意图的了解;深入探讨文章的叙事结构、描写手法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及文言文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结合现实生活,教育学生珍惜自然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它描绘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了解陶渊明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断句与注释: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断句和注释是难点,如“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挂”字如何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2)文学特色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式表达和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境界,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增加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例如,可以组织一个文言文翻译比赛,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加强对文言文断句、注释和翻译技巧的讲解与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感悟人生哲理;
3.创设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2)难点:分析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的理想生活境界,可以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追求的生活状态与现实社会的差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豁(huò)然间(jiàn)隔俨(yǎn)然邑(yì)人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便舍(shě)船屋舍(shè)3.学生散读,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1.文章线索及顺序。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2.内容概括。
第1段,溪行捕鱼。
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2、3段,桃源仙境。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重寻迷路。
后人重访桃花源未果。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一、翻译课文1.第1段: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眼前的景色,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
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2.第2段: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和人的生活景象的?——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生活景象:“鸡犬相闻。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短语。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桃花源内人民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生活。
作者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学情分析】八年级三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教学时需要多花点时间在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上。
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们要熟读课文,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能够大体读懂文本,并大体口头翻译文本。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如:“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 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 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 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 29 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 35 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 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 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 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 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 63 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 421 年),作者时年 57 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 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 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 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 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 然开朗(huò ) 俨 然(yǎn) 垂髫 (tiá o) 诣 太守(yì ) . . . . 阡 陌交通(qiān) 便要 (yāo) 还 家(huá n) 刘子骥 (jì ) . . . .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 还家(“要”同“邀”,邀请) .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 ..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 .. ③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 .. ④无论 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 .. (3)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 船(离开) . B.屋舍 俨然(房子) . ②寻:A.寻 向所志(寻找) . B.寻 病终(随即,不久) . ③志:A.处处志 之(做记号) . B.寻向所志 (记号) . ④为:A.不足为 外人道也(对) . B.捕鱼为 业(作为) . ⑤乃:A.见渔人,乃 大惊(于是,就) . B.乃 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 ⑥遂:A.遂 迷(终于) . B.后遂 无问津者(于是,就) .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 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 ②欲穷 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 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 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 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第 2 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
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 其乐融融。
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
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 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作者 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 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 成为美的象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 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感受:无论是桃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的自然之景。
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 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 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 明确: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 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
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 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
倘 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 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
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
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 言表。
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 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
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 命力。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 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 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 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宋书· 荆州 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 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 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 “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
自从 16 世纪初叶,英国人莫 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 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在 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
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 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
自己一生的 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 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用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视频中画面感 冲击会使学生本身对《桃花源记》之美予以关注,为理解与欣 赏文章内容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