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备课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和备课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和备课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和备课基本要求备课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

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

“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

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

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方法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

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一)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

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

(二)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

学期备课后可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三)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四)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五)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

(六)课后备课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

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

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

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全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我们知道,每次教师要较好地完成课时备课,总要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如何备课一、什么是新课程理念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教材的深刻内涵。

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经过批判与反思就会“学会教学”,就会不断发展,懂得教学,逐步成为“教学家”。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3、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新课程促使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二、要提高对备课的认识1、什么是备课? 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

第一,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备课不是写教案。

第三,备课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

第四,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2、那备课是什么呢?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

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第三,备课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第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三、如何备课?第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

第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吸纳备课信息要领——厚积而薄发。

教师备课首先要广泛搜集吸纳各方面的备课信息,具体操作要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五备)。

1、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

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把教材处理变得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系统化是我们每个教师钻研和努力的方向。

如吴效锋博士对教材处理提出了二十字方针:“深入浅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系统条理,融会贯通。

”(一)弄清《课程标准》精神。

(二)弄清教材体系。

(三)弄清教学重点、难点。

(四)弄清教材特点、疑点。

(五)弄清教材出处。

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

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

(一)了解班级基本情况。

(二)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

(三)了解学生学习基础。

(四)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优选篇

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优选篇

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优选篇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备课 1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重点往往放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以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都懂了,使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地设计很详细的教案处于无用之席,而老师却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等。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在一次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我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可一上课,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查字典的方法,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

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事业,从学生的实际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部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等。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在课中利用“导入”环节进行。

二、以文本为基础,大力开发语文资源有人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这就是说,要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才能学好语文。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课文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

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

新课程备课基本内容和要求

新课程备课基本内容和要求

新课程备课基本内容和要求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前期准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以下几方面:一、研读课标。

反复研读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标解读》等相关的教学指导意见,从宏观、整体把握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地位、目标以及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教学建议等。

二、钻研教材。

通读教材并独立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本学期(学年)的教学内容,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好知识的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纵横联系;明确教材的编写体例、编者意图、知识体系、逻辑结构,把握好教材重点、难点、训练点。

三、熟悉学生。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已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分析和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发掘资源。

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和开发现有的教参,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共建单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生活周围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厂矿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等教学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光碟等提供的影像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准备。

五、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

选择教法应落实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同时也应注意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物质条件。

选择学法应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征、实际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六、制订教学计划。

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按校历拟定的学期教学时间,制订本学科学期(学年、学段)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除必须体现上述各项内容外,还包括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评价方案、和扶优帮困活动安排等内容,要作出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

新课标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新课标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背景1.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XX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本教案。

2. 教材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分布和教学重点、难点。

3.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以便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2. 教学难点:理解(知识点)的应用,掌握(知识点)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教学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示范。

3. 课堂练习:(1)布置(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XX教材》2. 教辅资料:《XX教辅资料》3. 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图片等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教学延伸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准备的过程,需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

只有深入理解了课程,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总之,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认真对待。

通过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并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课前备课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课前备课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课前备课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课前备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

研读课程标准:首先,教师应全面、深入地研读数学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这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备课工作提供方向。

分析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包括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了解学生情况: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风格、兴趣等进行了解。

这有助于教师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制定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探究、练习等。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准备教学材料: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如教材、课件、教具、习题等。

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预测教学难点和应对策略:教师应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并提前思考应对策略。

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从容应对。

进行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次课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

教师职责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互动的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备课,确保上课时真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引导学生探索实践。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要取决于他们的情感和意志。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学习兴趣,而不再是通过“教书”去传授知识,也不再是去教学生如何去做。

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前要思考“如何导”而不再是“如何教”。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备课:一、首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发展上来。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现在以及今后的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

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学习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应该是一份“学案”,要树立为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备课观,把关注点转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式,态度习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课堂里学生可能发生的学习情境想象一番:哪个环节学生会有疑惑,如果出现争议结论,悬而未决的情况,如果出现学生消极冷漠,冷场倦怠的情绪表现,甚至出现教学偏离原先的教学预设,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又该以何种策略与措施回应……每个问题提出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一定会说出你心中所想,而应多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引导他们自行解决。

另外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对他们多一些具体的了解,多一些尊重和宽容。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思考和尝试新的备课策略和方法
经常思考和研究新的备课策略和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尝试新的备课工具和技术,提升备课效率和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备课的思路和途径。
谢谢大家
负责人:×××
项目时间:20XX年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熟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理解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 掌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要求
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
理解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对备课工作 的影响 了解如何通过备课方式促进学生的主 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掌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个性化的备课设计
评估结果与教学调整的关系和应用策略
结合学生反馈和评价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同方式学生评价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评价反馈的教学设计调整原则 监测调整效果和教学成果的综合评估方法
持续学习和反思备课工作
04
参与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听讲座和参加研讨会
参与相关领域的讲座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教学 理念和方法。 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借鉴他们的备课策略和教 学方式。 通过听讲座和参加研讨会,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和备课效率。
参观其他教师的课堂和实践
参观其他教师的课堂,观察他们的备课过程和教 学实践。 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备课心得和教学经验。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和观摩,不断改进自己 的备课方法和教学策略。
合作与分享备课经验
与同事共同备课和评教
与同事一起备课,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 互相评教,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共同优化备课质量。 通过与同事的合作和互动,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水平。
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境设计活动

新课程下备课六备:脑中有纲、胸中有标

新课程下备课六备:脑中有纲、胸中有标

新课程下备课“六备”:脑中有“纲”胸中有“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笔者认为备课应做到“六备”。

一是脑中有“纲”。

这个“纲”指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为它是课改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的功能、内容、结构、方式、评价和管理的“六个改变”,我们必须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胸中有“标”。

这个“标”指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某一学科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它是编写教材的依据、进行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年末督导评估的依据。

其中学习水平目标写得非常清楚,备课时必须清楚。

三是腹中有“书”。

这个“书”是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师生对话的基础,对教材要学会加、减、乘、除,“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要有专业底气,对教材做到“懂、透、化”,也就是说教师要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做到融会贯通,使教材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

四是目中有“人”。

这个“人”指是学生,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防止“尖子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老师费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群体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要考虑到。

就语文学科来讲,每一个学生的书写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语言习惯、储备习惯都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备课时必须了如指掌,然后因材施教。

五是心中有“法”。

这个“法”指的是方法,“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尽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在备课时,既考虑到怎么教,也考虑到怎么学。

教法固然重要,但学法更重要,法国著名文学家拉辛说过:“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比如,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然后把“单音词变复音词”的三种方法告诉学生,学生学习古文就不再难了。

六是手中有“技”。

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备课光明小学梁保荣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备课简单地处理为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教学制定预案,设定程序。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解疑、演练”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平等交流,因而新课程下教师备课应有新的要求。

一、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定位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的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三维目标,特别是内容标准中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有对各知识块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的阐述,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拓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内容非常丰富,也很精僻,对于我们备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作用,只有吃透《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弯路,增加实效性,“自主、合作、解疑、演练”的学习方式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用好《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教材配套推出的,主要内容有教材编写说明;教学设计与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库。

教材编写说明包括课标要求,全章概述两部分。

课标要求是设计教材的根本,全章概述扼要地介绍本章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以及在选择内容和讲述方法上的一些考虑。

教学设计和教学建议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可能对教学涉及的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对每节内容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包括在一般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怎样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怎样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怎样使用教科书中的栏目、插图等问题,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学提供一些资源。

用好《教师教学用书》可以缩短我们的备课时间,为我们备课和教学提供一些必要的参照,如果我们先根据教学内容独立设计,再与《用书》。

新课标整组备课发言稿范文

新课标整组备课发言稿范文

新课标整组备课发言稿范文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新课标整组备课。

备课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新课标整组备课作为一种集体备课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团队协作和专业交流。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见解。

首先,新课标整组备课可以促进团队协作。

在整组备课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长,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通过相互交流和研讨,可以吸取多位老师的经验和智慧,形成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同时,备课组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和协调,确保教学思路的一致性和教学质量的统一性。

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备课效率,还可以减轻个人的工作负担,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其次,新课标整组备课可以促进专业交流。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积极交流各自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

通过分享和讨论,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备课组的成员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成长。

通过专业交流,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这种专业交流的机制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还可以推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

最后,新课标整组备课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由于备课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学科,所以他们可以在备课中关注到不同班级和学科的差异和需求。

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标整组备课是一种集体备课的有效形式,它可以促进团队协作、专业交流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专业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备课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

谢谢大家!。

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在新课标下,有效备课是教师提供高质量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教师在新课标下进行有效备课:1,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阅读并理解与所教课程相关的标准
要求。

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念,帮助您进行有效备课和教学。

2.设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教学目标应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与学生进行实际课堂互动。

3.分析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学计划。

详细规划教学步骤和所需教学资源。

4.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讲解、讨论、实验、小组合作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5.准备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确保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6.教学评估和反馈:设计有效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提供及时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备课和教学过程。

7.不断专业发展:持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关
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最新发展。

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以上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在新课标下进行有效备课。

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基本要求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

备课首先就要让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空间;生成的动态性又成为下一次预设的向导,从而提高了预设的可变性。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在备课中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过程,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如我们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的制定、分层教学及作业中都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3、备课体现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积累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分类保管;第四,资源共享。

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力争做到:(1)学“生活”。

新课标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新课标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语文《春天来了》2. 年级与学科:二年级语文3. 教学课时:2课时4. 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5. 编写时间:2024年5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9个生字,会写9个字。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天的特点。

- 理解词语“寻找”、“美丽”、“情趣”等在文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能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春天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会寻找春天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与手段1.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读录音2. 教学手段:-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情境教学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 例如: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4. 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寻找春天的经历。

-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3.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对备课组建设提出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备课组建设提出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备课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要求:1. 跨学科合作:新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备课组需要由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组成,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 问题导向:备课组在课程设计中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使课程更具有实际应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备课组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课程设计和学习过程。

4. 多元评价:备课组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实践成果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教育技术融合:新课程改革鼓励利用教育技术促进教学,备课组需要探索如何融合教育技术,创造更具有互动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环境。

6. 社会参与:备课组应该积极与社会资源合作,将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养融入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7. 深度学习:备课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8. 教师专业发展:备课组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9. 不断反思与改进:备课组应定期反思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保持教育教学的活力和创新。

10. 学习资源共享:备课组要鼓励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同研发教材、教案、教学活动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备课组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性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于《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关于《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关于《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后感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是一本关于教育课程设计的书籍,它提出了一些新的备课思维和方法,对教师们备课的过程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方面。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方法论,向读者展示了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教育趋势的课程。

它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出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读后感中,我还意识到了一个好的备课过程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启发和成长。

因此,我会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愉悦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读完《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还激发了我更深入思考和改进备课的动力。

这本书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观
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

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

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

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一)重教材,轻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

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又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是学得很苦的,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是增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二)重结论,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

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

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观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

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J G Saylor et al)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有三个,这里只举一例):“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

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
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

”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

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

(一)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犹如一条“食物链”,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或两个。

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

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交互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关注到“生态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等,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教学过程。

教师要真正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来设计,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为学习设计教学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性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无视、忽视个性的存在。

因此,教师教学是应“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部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艺术了。

’(布卢姆)”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