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说课稿
苏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授课方案《古诗两首》的授课目标是经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授课方案,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领悟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出示挂图,察看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况。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诵。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诵,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领悟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诵节奏参照: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词典和诗后说明,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沟通讨论、试一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古诗。
要修业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虑: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公布看法。
3.思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想。
)4.有感情朗诵。
兴趣活动1.我说你读。
方法:a、老师描绘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光景,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边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科:语文授课年级:三年设计人:陈慧丽章节名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计划学时2学习内容分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作者张继夜晚小船停泊在姑苏城外,因为无法入睡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景象描绘了出来。
诗前半句重点写看到的景色,后半句重点写听到的景色。
通过这些景色来反衬作者内心的愁。
学习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地诵读、想象、交流理解诗句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解决措施:反复诵读、想象、交流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3 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课目的:1、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季红叶的特色,领会诗人热爱秋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美的境界。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课要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美的境界。
教课难点:领会诗美的境界,获取审美的欢乐。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话:同学们,一年四时,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何?(生思虑,后沟通,教师必定学生所说)由于有了春、夏、秋、冬,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巧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悲凉冷清!”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季枫叶的生命力忧如比春季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风景也相同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今日,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诵2、学生,相互价3、4、出示学古的方法,。
(1)知人,解;(2)抓字眼,明意;(3)句,悟情。
5、依照学法,四人小合作,利用文中的注或前采集的料,学古。
6、小沟通。
(1)介人杜牧;(2)认识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解:寒山:暮秋的山林(寒山:暮秋季,天气冷,山上草木枯黄,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指秋季的山)。
歪:在首中 xi á,意思仍当歪解,里有波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真,迷恋的意思。
于:比⋯⋯更。
(4)学生依照小句意思。
(大概认识即可)(5)教点: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差别:深:浓重,浓烈;生:生出,存有。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移各种动向,也说明山很高。
b、第 4 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绘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衬托。
诗人为何用“红于”而不用“红如”?由于“红于”不单点优秀彩娇艳,并且显得更耐寒,经得刮风霜考验。
c、相同写红叶的诗句,先人也留下很多,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幸亏哪儿?(在暮秋节气,诗人欣喜地觉察,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娇艳。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山行》和《枫桥夜泊》,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山行》教学要求: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
(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反馈。
教师小结。
七、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够准确无误地认读8个生字,区分形近字。
2.借助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所看到的画面,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5.欣赏两首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秋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逐渐具有阅读和积累古诗的愿望。
【目标分解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
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品诗意,悟诗韵。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基于教材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途径。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这两首都是以“秋”为主题,将诗、景、画、情巧妙的融为一体的诗歌。
三年级语文第1单元3古诗两首《山行》说课稿苏教版(推荐五篇)
三年级语文第1单元3古诗两首《山行》说课稿苏教版(推荐五篇)第一篇:三年级语文第1单元3古诗两首《山行》说课稿苏教版《山行》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苏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要紧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备①我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B案第一课时谈话导入①同学们往常差不多学了许多古诗,谁情愿把自己喜爱的古诗背给大伙儿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确信。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现。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①回忆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现。
a.展现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爱的诗句,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它。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①选择最喜爱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探讨古诗的意境、韵律等方面。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利用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内涵。
3.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望庐山瀑布》中的豪放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9.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自信。
10.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例如讲述李白创作《静夜思》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课后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要求熟练掌握,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五、我的十分钟: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背诵古诗1、自由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认识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跟我学课文1古诗两首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远”“斜”“寒”三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句导读: 前两句诗写远景,由山势起笔写到人家,暗示了诗人浓厚的游兴。
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3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句导读:后两句诗写近景,描述了深秋枫林的美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意: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桥夜泊张继1知识点详解☜2①好。
一个“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一个“斜”字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而一个“寒”字则巧妙地点明了季节。
“寒山”是指深秋之山。
3②这是枫叶在巧妙地做过冬准备。
冬天到来之前,有些植物为了御寒,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
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
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花青素就容易形成了。
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
秋天,枫树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③题为“夜泊”,实际上诗人描写的是“夜半”时分的景色。
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沉落,树上的栖乌大概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而被惊醒,并发出了几声啼鸣,因此有了“月落乌啼”。
4月落乌啼霜满天,[③“月落乌啼”应是早晨的景象,而题目却是“夜泊”,诗人到底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江枫渔火对愁眠。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说课稿 苏教版
《枫桥夜泊》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
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doc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径、霜”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坐、泊”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4、初步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秋景,进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评价设计:1、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进入学习情境。
2、在指导初读与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老师示范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书,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文中插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4、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诗人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感受。
.教与学的准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师: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咱们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朵瑰丽的艺术之花,它就是古诗。
(板书:古诗)以前,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2、指名背古诗。
3、看来,大家都非常地热爱古诗。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4、齐读课题。
5、解诗题。
山行:在山中行走。
6、简介作者。
杜牧,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在当时成就很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一天,杜牧驾车外出游玩,看到如画的美景,心中万分欣喜,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学生接读:山行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 你愿意感受诗中的美景吗?那就读读诗文吧。
自由读诗文。
(温馨提示:借助文后生字的注音,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读流利。
)2. 检查读书情况。
(1)学习生字。
A用卡片出示生字“径、霜”指名读。
“径”是后鼻音,"霜”是翘舌音。
苏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说课设计
苏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的说课稿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Secord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
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1、教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
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
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
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古诗两首 1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预习方案预设
二次备课
一、预习生字,读准“斜”、“径”、“霜”等字的读音。
二、正确地、有节奏地读古诗,并了解作者。
三、结合课文插图,了解《山行》大意。
教学过程预设
二次备课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实 验 小 学 导 学 案
复备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提供者
复备者
课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说话练习说话练习说话练习说话练习: 在诗人眼中,秋天是火红的,那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作业布置
1、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山行》和《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是古典文学宝库中艺术奇葩。
《山行》和《枫桥夜泊》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所写的内容,都是秋天的景象,而且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景抒情。
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杜牧的《山行》写的清新明丽,这首诗的文眼是“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对秋天、对枫林、对自然的喜爱。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得凄冷孤寂,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郁闷、惆怅的心情。
二、说学情
小学生思维活跃,记忆能力强,擅长背诵。
尤其是对仗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古诗,读上几遍,就能熟读成诵。
因此,孩童时期正是诵读古诗的黄金时期。
按照教材的编排,学习这两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季开学以后,正是秋意渐浓的时节,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另外,学生在二年级还学过描写秋天的课文《秋游》,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积累。
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会写 8 个生字,掌握“石径、霜叶”等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四、说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词大意。
难点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不同的情感。
、
五、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较弱,古诗又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因此,不能字斟句酌,只要知其大意,熟读成诵就可以了。
根据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以境促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
一读(读古诗,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初步感知文本)四问(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点熟读古诗。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
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
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其次要准备相
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交流古诗,激趣导入,——二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三是入境悟情,理解诗意——四是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第一步,交流古诗,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咱们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这就是古诗。
(板书古诗)在以往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背过很多古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
(小学生好胜心强,背古诗对他们来说信手拈来,这个环节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进入了学习情境。
)
第二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对于新知,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
特别是在情趣导入、背诵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古诗,整体感知。
)朗读之前,进行学法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整体感知以后,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古诗。
使学生
读正确,读熟练。
重点指导山行的行和枫桥夜泊的泊的读音,为理解诗句扫除文字障碍。
第三步入境悟情,理解诗意
板块一:精读第一首诗
1、解诗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
指名读题目,山行,你读懂了哪个字?(山,地点,行,赶路。
)2、入诗境,感受画面
在山中行走,会看到哪些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
(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只有当文本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才能在充满画面感的语境中入境悟情。
这里采用的是举象、入境、悟情的教学策略。
)
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学生可能会谈到(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二月花)相机指导寒山什么意思?联系季节想一想?(深秋时节的山)怎样的石径?理解石径斜的意思,曲曲折折的石头小路。
二月花什么意思?(进行比较阅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花指的是春天的花。
)
3、悟诗情,理解文眼
在这些景象中,诗人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自读思考。
这个问题有些难度,读完以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
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小组交流之后,进行班级汇报。
学生可能会谈到,诗人最喜欢的是枫林。
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爱”。
相机指导,坐的意思是,因为。
大道至简,讲授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爱到了什么程度?(停车观赏)爱枫林中的什么?霜叶,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出示插图,以画促读,引导学生感受枫林的美景。
4、读诗文,升华感受
多美的景象啊!带上感受,美美地读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最后通过配乐朗读,升华学生的感受。
板块二:略读第二首诗。
我会这样引导过渡: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的秋天。
那么,秋天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我们再来看张继的《枫桥夜泊》。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步骤,解诗题——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自学第二首诗。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一环节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
解诗题,重点指导“泊”的意思。
入诗境,作者看到的主要集中在前两句诗。
后两句是诗人听到和想到的。
悟诗情,主要抓住“愁”字,结合诗句具体理解。
(1)体会诗人的孤独,(只有江枫渔火相伴)(2)体会诗人难以入睡,夜
半钟声到客船。
(3)彻夜不眠,月落乌啼霜满天。
最后,诵诗文,读出心中的惆怅。
第四环节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精读了第一首诗,略读了第二首诗。
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块?有什么相同不同的地方?相同——秋景。
不同——心情。
(借助比较对照,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
)
2、古往今来,描写秋天风光的诗句浩如烟海。
推荐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秋词》。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细细地去读,去想,去品味。
下节课交流。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
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