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名中的古代遗痕
越南的历史
历史骆越国考古遗址表明,距今40万年的远古时代,越南土地上已发现有人类生活的痕迹。
考古学家们在越南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30万年)以渡山文化(最早发现于清化省渡山遗址得名)和山围文化(最早发现于富寿省山围遗址而得名)为代表中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万年)以和平文化(20年代因首次发现于和平省遗址而得名)为代表。
新石器时代的遗迹距今5000年以北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谅山省北山遗址而得名为代表。
根据遗址,考古学家得出结论:在石器时代人类已学会畜牧和种植水稻。
古代越南北部属于百越中的雒越之地(又作骆越,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祖先)。
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辗转到达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
北属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骆越)归属于象郡管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州。
越南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
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古代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和南汉)的直属领地,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
东汉末年(公元192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东汉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越南中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为中国的藩属国。
隋朝时被隋炀帝派兵灭国,置三郡,唐朝时复国,与中国以横山为界。
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后复国。
封建时期公元10世纪,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叛乱,从中国分裂出去。
“白藤江之战”被认为是越南脱离中国独立的标志。
在北属时期之后的历史中,越南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且仍未脱离中华文化影响,使用汉字,采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个封建王朝。
越南历史文化简介
越南历史文化简介越南历史文化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对越南历史文化的详细介绍:一、概述越南位于东南亚半岛的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
这个国家的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线,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自然条件。
越南历史文化是越南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对越南的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和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历史与文化越南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南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使用石器工具,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在公元10世纪左右,越南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即喃字。
这种文字系统基于汉字,但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以适应越南语言的表达。
喃字的出现标志着越南文化的独立发展,对越南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越南古代主要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在公元2世纪左右传入越南,逐渐成为越南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道教也在同一时期传入越南,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的道教信仰。
三、中世纪历史与文化在中世纪时期,越南经历了多个王朝的统治。
这些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李朝和陈朝是越南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两个王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他们积极发展经济,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中世纪时期的越南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越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李朝时期的诗人杜法顺和陈朝时期的诗人朱文安都是越南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近现代历史与文化近现代时期是越南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越南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
19世纪中叶,法国开始侵略越南,并在1885年将其沦为殖民地。
越南地名中的古代遗痕
[ f 乍 者 简介] 郭声波( 1 9 5 9 一) , 男, 四川泸州人,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 主要从事边疆
民族历史地理研究。
象; 此类地名古今 发音 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古 今越南语 言演 变趋势 ; 此 类地名 除 了沿用古代 政 区名 称外 , 就是 取自 英雄 人物姓名 , 自然物地名流传至今者较少 , 比较单调 , 且英雄 人物 多处重复命 名 , 从 而降低 了特定地点
的纪 念 意 义 。
[ 关键词 ] 越南 ; 历史地名 ; 秦汉 ; 六朝 ; 隋唐 ; 文化 内涵 [ 中图分类号 ] K 9 0 1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0— 5 0 7 2 ( 2 0 1 3 ) 0 1 — 0 0 1 9— 0 9
之征 , 不 纪薄伐之 师 , 殆繇 鸿庞之 风未甚 流 , 冲 漠之泽未甚 酶。 ” 元世 祖 畴 , 赵天麟 上策日: “ 上
在仍在使用 的反映先秦至五代初地 名遗痕 的越
南地 名④ , 首先 就 其 文 献记 载 的 矛盾 之 处进 行 辨误 , 然后从历史地理学 、 语言学角度对 其古今
如先 秦 的文 郎 国、 安 阳王 城 、 汉代 的龙编 县 、 者 ( 一) 与鸿庞( H 6 n g B a n g ) 氏相 关的地名
一
、
越 南地名 中的先秦遗痕
鸿, 本指鸿雁 , “ 阳鸟也 , 秋南而春北。借为 鸿庞 , 鸿荒 之 鸿 , 与 洪通 。 ” …卷 1 鸿 庞原 意 为 洪
千年古都河内
千年古都河内作者:周定国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22期越南首都河内风光旖旎,是一座极具亚热带特色的城市,终年树木常青,鲜花不败,有“百花春城”之誉。
河内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在越南历史上,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作为李、陈、后黎等封建王朝的都城,被称为“千年文物之地”。
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府所在地。
1945年,越南8月革命胜利后,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定都于此。
1954年10月10日,胡志明率领越南革命部队解放了河内。
1976年7月,越南南北方实现了统一,河内成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
河内称谓由何来河内位于红河三角洲,红河右岸和红河与墩河的汇流处,距河口140千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621年,这里作为军事要塞始建城堡,定名为“紫城”。
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在10世纪以前,先后被改称为宋平、罗城、大罗城。
968~1009年,丁、前黎两王朝均定都于今宁平省的华闾。
1010年春,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登基,深感华闾作为都城,地势低洼,地形狭窄,不利于发展,于是,决定迁都至周边特产丰富、风光宜人的大罗。
据记载,当年秋季迁都那天,万里晴空,一条金色巨龙从大罗地面腾空而起,在天空盘旋飞舞,直上云霄。
李太祖认为,在迁都之日,金龙出现是千载难逢的吉祥之事,于是,“龙颜大·阮”,下令将大罗城更名为升龙,这也是河内成为大越国都城的始名。
与世界上众多的历史名城一样,河内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其名称也不断变化。
1831年,定都中部顺化的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明命帝在此设置河内省,取意为“被环抱在红河大堤之内”,河内名称始于此。
法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印度支那后,将行政区划名称的河内移植到“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府所在地,这就是今日首都河内名称之由来。
纵览世界各国首都名称的变化,可以说,河内是仅次于中国北京历史上地名称谓最多的都城了。
名胜古迹作为越南的首都和中央直辖市,河内市区分为还剑、巴亭、栋多、征夫人、西湖、青春和纸桥7个郡;郊区划分为嘉林、东英、清池、慈廉和朔山5个县。
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 主持人语
目 《 环南海历史地理研 究》 立项 , 主要研究 1 4 0 5— 1 9 4 5 年 间 中国人在环南海地 区进 行 的政
治、 经济 、 军事 、 文化经 营活 动及 中国文化 的影 响产 生的某 些人文地 理景 观 , 在 某 些场合 下, 也包括南海周边 国家土著人和西方殖 民者的经营活动及其影响而产 生的地理 景观 , 包 括作 为这 些活动主营力 的人 口 本 身的空间移徙 、 社会 组织及其 生存发展方 式, 探讨环南海 地 区地 缘政 治关 系形成 的空 间过 程 , 深入发掘环南海文化 圈的底蕴 , 探 索环 南海地 区华侨 华人拓殖 空间及其与 自然、 人文环境 变化之 间的关 系, 探讨建立环 南海经济 圈 的必要 性、 可能性 与未来格局 , 并努力为解决南海 问题提供历 史地理方面 的依据。
本项 目在政 治地理方面 , 通过揭 示 中国与越 南的 宗藩关 系及 与南 海周 边各 国的邦交 关系, 探讨 中国作 为政 治大 国在环 南海政治地 理和地缘政 治演 变过程 中扮演 的角色; 在人 口与经 济地理方面 , 通过复原华人 移 民路 线、 聚居地 与经济拓殖 实体 的空间过 程 , 揭 示华 人经济 活动对 南海周边各 国经济地理格局形成 与发展的贡献 ; 在交通地 理方 面, 通过 阐明
2 0 1 3 年第 1 期
No.1 2 01 3
暨南学 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 J i n a n J o u r n a l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总第 1 6 8期
细数东盟绚烂多姿的世界文化遗产
细数东盟绚烂多姿的世界文化遗产作者:冯慧宁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20年第12期东盟有10个成员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民族、宗教文化各异,绚烂多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东盟共拥有27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东盟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南长安名胜群长安名胜群是一处由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构成的山谷景观,这些遗迹展示了从事季节性狩猎和采集的原始居民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程,名胜群还有寺庙、佛塔、稻田以及村庄和祠堂等各类人文景观。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顺化历史建筑群顺化历史建筑群位于越南顺化市,是越南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顺化是越南末代王朝的京都,顺化历史建筑群除顺化皇城外,著名的名胜古迹还有皇陵、天姥寺等数十座建筑。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胡朝时期的城堡胡朝时期的城堡遗址现存于越南清化省永禄县,是14世纪末期传到越南及东亚其他地区新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见证。
胡朝时期的城堡遗迹区是独特的使用巨型石头建造的建筑工程,明显地反映出了越南文化和文明的一个历史阶段。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圣子修道院圣子修道院位于越南广南省维川县维富乡,它囊括了现存的占婆王国时期最古老最庞大的建筑群。
其建筑和雕刻均为印度风格。
圣子修道院是一处非同寻常的文化交流场所,生动说明了公元4世纪到13世纪印度教文化在越南边境地区的发展。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会安古镇会安古镇位于越南广南省,是15世纪到19世纪东南亚保存完好的传统贸易港,其建筑和街道样式受到本地和国外风格的影响,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共同孕育出这个独特的国际商港遗址。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缅甸蒲甘蒲甘位于缅甸中部,是一处欣赏佛教艺术和建筑的胜地。
蒲甘王朝的历代君王在此大建佛塔,先后建造的佛塔达万余座,故蒲甘又被称为“万塔之城”。
龙城春秋 越南升龙皇城中心区的考古工作
越南升龙皇城中心区的考古工作文 图/【越南】裴春松 赵五正位于今天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升龙皇城,自公元1010年越南李朝太祖李公蕴迁都于此后,便成为越南历史上数个王朝的都城,曾经禁城森严,宫室林立。
近代以来,殖民侵略与民族解放的激烈斗争又让升龙皇城增添了别样的沧桑。
如今的升龙皇城,地上古建筑巍然屹立,地下则埋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物。
正因为此,升龙皇城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升龙皇城中心区的考古工作不断揭示着有关“龙城”变迁的诸多信息。
沿革升龙皇城9世纪始建,当时中原的唐王朝在今越南北部设置州县,对这片中原人眼中“上潦下雾,毒气熏蒸”的瘴疠之地实施松散的统治,最高行政机构为安南都护府。
824年,时任安南都护的李元喜(一作李元嘉)为屡叛屡服的土酋所困,被迫在苏沥河北岸筑一小城自守,低矮狭小的城堡自然无法与都护身份相称,有相者进言:“君力不足筑大城,五十年后当有姓高者于此定都建府。
”后有大将高骈于唐咸通五年至咸通七年(864—866年)平定交州(今越北阮朝时期河内古城地图(19世纪末由法国人绘制)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咸通七年(866年)从南诏并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
后历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并多次重创黄巢军,被唐僖后因大拥兵自保,导致黄巢顺利渡两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权和财权。
晚年嗜好装神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致使上下离心,终(887年)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
《新唐将其列入《叛臣列传》。
高骈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落雕侍御”,其诗作“雅有奇藻”,《全唐诗》置疑。
这座城墙高耸、女墙敌楼瓮门具备的中原式城市成为当时越南北部的心脏。
但高骈所未预料的是,自己的治所会在另一段历史中成为皇城,并延续至今。
10世纪初唐王朝崩溃后,越南北部由当地豪强统治。
937年,吴权在白藤江之战中击败南汉军队,称王建制,建都古螺(今河内东北东英县)。
丁部领于968年平定越南北部,称“大胜明皇帝”,建大瞿越国,是越南历史上的丁朝大罗城所处位置平坦高爽,城市规模宏大,设施完善,这正是意欲建设“万世京师”的李公蕴想要的。
越南北部出土的青铜戈
,
戈全 长 2 9 厘米
( 6 )
6 )
法 国人 巴 爵 1 9 3 0 年 于 越南 东 山 发 掘 到
,
戈 的 援 和 胡 形 成 一 个大
。
钝角
锋尖 向 上 援 基 部 无 刃 的 一 侧 有 翼
,
柄 的形 状 与
3
( 5 )
号戈 很相 似
,
此 外 看 得 出这把 不 可 能 完 全 复原
,
笔者 根 据 所 得 到 的 越 南 出土 各种 戈 的 资 料
( 1 ) ( 图二 一 1 )
,
包 括 图片 和 照 片
。
,
列 出 下 l如为 1 1 种 戈
, ,
:
法 国人 达 让斯 收 藏 品
,
据 说 于 越 南 山 西 出土
,
是一 种 无 胡 的
图 案 中有 一
。
戈
。
援 部 细长
。
锋部 呈 尖 头 状 2 厘米
。
柄部 的 孔 呈 方 形
;
。
后端
稍微 内弯 扎西 说
。
援 基 部有 翼
。
,
并有
5
个 穿孔
。
戈上 铸有 图案
,
,
其 中援 上 绘 有象 虎 的 动 物
胡上 绘
贝
有象 鳖 鱼 的 图 案
,
从 援 上 方 基部 无 刃 部直 到 柄 部
刻 有 线状 的 几 何花 纹
。 。
据 法 国 学 者勒
戈 的 两 面 都 绘有 同 样 的 图 案
。
,
戈似 乎 缺 一 穿 孔
据梅 原 末 治 的 意 见
似曾相识“燕”归来
Information乐闻似曾相识“燕”归来O葛剑雄汉字随处可见当我来到越南的古都顺化,又从顺化沿一号公路驶往胡志明市时,所有的历史遗址遗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顺化宫城、周围的王陵、寺庙,原有的文字都是中文,只有说明或指示牌上才有越南文。
这些文字中反映的观念,更与中国的传统观念一脉相承,例如越南国王自称“南天尧舜”“久沐华风”,民居的匾额楹联多“圣贤”“诗礼”“耕读”,连普通人的墓地也能见到大大的“福”字。
据说在越南北方,一度禁用汉字。
我无法证实这一说法,但我收到的越南学者的名片上都没有汉字,只有一位越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名片背面写着行书的“明智”两字,并向我解释这是他的名字。
河内街上很少见到中文,最多的还是红色的双喜字,挂在结婚的花车上,也出现在一些餐馆的门前,或许不久前或将要办喜筵。
越南地名几成谜我的经验是,如果到一个曾经使用过汉字的国家,当地人已经不识汉字,而中国人往往只记住原来的汉字名称,一定会感到非常困难,甚至比到英语国家、法语国家都难。
如那年我从曼谷飞往越南的Da Nang,就一直不知道它是越南的什么地方,中文该用哪两个字,直到回国后查对中英文地图,发现就是当年在“抗美斗争”中赫赫有名的崛港。
在日本和韩国,问路时实在讲不清楚还能用笔写,因为那里汉字地名往往还在流通,多数人认识。
但在越南,除个别专业人员或老人,人们已经不知道地名的汉字原文,连在会议作报告的越南教授也如此,而他正在研制用于研究河内历史的地理信息系统。
当我来到巴亭广场旁,从地图上看,著名的“独柱寺”就在附近。
我分别用英语和中文问讯时,当地人都无法明白。
我只能做着手势,先比了一个柱子状,再在上面作一个方块的样子。
对方固然懂了,马上指向我们过来的方向,显然他误以为我们要去“旗塔”。
幸而我们忽然发现,独柱寺就在胡志明博物馆旁边的小池塘中。
河内19世纪前的文化遗存几乎都属中国文化,如文庙、独柱寺、真武观、白马祠等,原名自然都是中文。
越南非遗保护项目七成与中国有关
越南非遗保护项目七成与中国有关说起来,越南也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虽然确切的文明历史难以评估,但追溯到两三千年前没有问题。
在中国汉朝以后,越南的历史便与中国历史纠结在一起,分分合合,折腾了很多个轮回。
两国官史对公元938年吴朝从南汉独立,为越南脱离中国之始,有着较多共识。
但越南的“独立”,也只是相对性的,独立之后仍然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一直到19世纪后期法国殖民越南,才算真正“脱离”中国。
一、越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尴尬对于越南来说,梳理和保护其古代文化遗产有两个难点:第一,保存下来的古代遗址较少。
越南地处热带潮湿地方,一年四季炎热多雨,古代又长期处于华夏文明边缘地方,缺乏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物品保存技术。
所以,越南历史虽然悠久,但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和文物非常少。
当然,本文不谈物质遗产保护,在这方面不多说。
之所以提一下,因为实物遗迹,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两者关联性很强,历史遗迹和文物缺失,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追溯渊源时比较困难。
第二,越南文字变迁,导致今人不识古文。
越南古代文献均以汉字书写,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却又极力排斥汉字,在法国殖民势力主导下引入拉丁字母生造了“越南语”,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这导致越南在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后,却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国民难以阅读和理解本国古代文献。
如果越南人想要搞明白他们的古代历史,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中文,还得是文言文。
历史与现实反照的尴尬,在越南结束百年战争,一切回归正轨后,便越来越觉得尴尬。
特别是2001年起,越南出台《文化遗产法》,开始学习其他相对发达稳定的国家,挖掘、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但在保护的时候,却发现真正的古代遗产少之又少,且大多数遗产,都与中国当年的统治有关,比如“孔庙”、“寺庙”、“道观”、“衙门”之类的。
(越南孔庙)二、越南非遗项目的“中国元素”2011年起,越南进一步强调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和中国一样,分批确定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64年越南考古一皇陵:皇帝尸体完好如初,发现珍贵龙袍
1964年越南考古一皇陵:皇帝尸体完好如初,发现珍贵龙袍1964年,越南组织的考古专家在政府的同意下,对一座罕见的皇陵展开保护性发掘考古。
因为这座皇陵的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所以专家们都很小心,生怕不小心会破坏文物。
整个考古现场都弥漫着严谨的沉默。
1964年4月2日,经过漫长的考古发掘,考古专家们终于出土了这座陵墓的主人----越南黎裕宗的尸体。
皇陵遗址此起彼伏的吸气声在陵墓里响起,不断有人惊呼道:“天哪!这好像是中国明朝样式龙袍吧!”“这个尸体距今已经几百年了,怎么保存得这么好?”这个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越南皇陵里会出现中国明朝样式的龙袍呢?在古代越南又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呢?发掘出来的文物最终去向在哪里?陵墓的主人黎裕宗和越南后黎王朝越南皇帝的陵墓里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明朝样式的龙袍,这就不得不来看一下这个王朝的起源了。
越南后黎王朝建国于1428年,也就中国明朝明宣宗时期。
建国后,越南对内部的国号称为大越,对外自称为安南。
越南后黎王朝的建立跟中国的明朝密切相关。
当时,后黎王朝的开国国王黎利统一了当时混乱的越南国,并且驱逐了当时明朝在越南的驻军,自立为王。
黎利刚开始,明朝统治者并不承认黎利的合法性,认为陈朝才是越南的正统宗室,于是就分封了黎利扶持的傀儡君主陈嵩为国王。
这黎利也算是个枭雄,见势不妙,立刻就派人暗害了傀儡君主陈嵩,并且对明朝宣称,已经找不到陈朝宗室的后裔了。
无奈,明朝只能妥协,承认了黎利作为安南国王的合法性。
为了向明朝示好,黎利作为越南国王与明朝签订了三年一朝贡的条例,自称是明朝的附属国。
明朝统治者满意于黎利的态度,于是就对越南多有帮助,经常给越南提供援助。
甚至在灾年的时候,还曾经无偿赠送过越南粮食。
越南方面在面对“天朝上国”的明朝时,非常崇拜。
黎利作为国王,带头引起崇尚明朝文化的风潮。
在选官方面,黎利借鉴明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在文化方面,黎利请来明朝的大儒,在国内大兴儒学;在刑法方面,黎利直接派人到明朝取经,复刻明朝的各项法律。
越南海阳省菊浦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及相关问题
越南海阳省菊浦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及相关问题作者:韦伟燕来源:《文物春秋》2020年第02期【关键词】越南菊浦遗址;“万岁”瓦当;东汉至三国时期;交趾郡;县治【摘要】越南海阳省博物馆共收藏了8件菊浦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根据当面文字的排列方式,可分为A、B两型。
对比可知,其与越南北宁省陇溪城址出土的部分“万岁”瓦当形制相同,年代应相近,为东汉至三国时期。
由于陇溪城址和我国南方地区出土“万岁”瓦当且附近有大型墓葬群的6处遗址的性质均属于王都、郡治或县治,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及菊浦遗址所在地的自然地理信息推测,菊浦遗址可能为交趾郡下辖某县的治所。
菊浦遗址位于越南海阳省宁江县菊浦村,地处富农江北岸,西北距首都河内约60公里。
2019年12月,笔者应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邀请,赴海阳省博物馆进行学术访问期间,从该馆副馆长处得知,1999年在对叠压在菊浦遗址上方的越南国家级历史遗迹曲乘喻祠进行修缮时,在偏殿地基下发现大量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海阳省博物馆赴现场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部分器物入藏博物馆。
笔者对这批器物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中有多件“万岁”瓦当,为考察越南北部地区汉晋时期城址提供了一些线索。
本文拟在介绍菊浦遗址出土“万岁”瓦当形制的基础上,分析其年代,并结合其他“万岁”瓦当遗址的出土情况和历史文献记载对菊浦遗址的性质进行讨论。
一目前海阳省博物馆所藏菊浦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共8件,根据当面文字的排列方式可分为A、B两个类型。
A型2件。
“万岁”二字横向排列。
瓦当边轮内有凸弦纹一周,当心为一乳丁,当面以穿过乳丁的单线为界分为左右两区,分别书写“万岁”二字。
编号BTHD7439-1,当背接粗绳纹筒瓦,当面直径13.5厘米(图一,1)。
编号BTHD7439-2,当面残长9.9厘米(图一,2)。
另外,据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邓鸿山副教授惠告,2019年12月,该系在菊浦遗址发掘出土了1件带筒瓦的“万岁”瓦当,与海阳省博物馆所藏A型“万岁”瓦当形制相同,因材料尚未正式发表,暂未列入统计。
胡志明陵墓景点介绍
胡志明陵墓景点介绍
胡志明陵墓是越南胡志明主席的陵墓,位于越南胡志明市市区郊
外的巴亭山上。
这座陵墓于1977年开始修建,于1989年完工。
胡志
明陵墓是一座现代化、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以纪念越南共产主义革
命领袖胡志明主席。
陵墓的设计受到传统越南建筑的影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宁静
和和谐的感觉。
陵墓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正门、展览馆和胡志明
主席的陵墓。
正门由巨大的石头建成,上面刻有胡志明主席的名字。
展览馆则展示了胡志明主席的生平事迹、历史照片和展品。
进入陵墓内部,游客会看到胡志明主席的陵墓,这座陵墓由黑色
大理石建成,矗立在一个庄严的广场上。
陵墓的周围有很多美丽的花
坛和绿地,让人感到宁静和平静。
在参观陵墓的过程中,游客需要保
持安静和尊重。
胡志明陵墓是越南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
外游客前来参观。
陵墓所在的巴亭山区风景优美,游客可以在此欣赏
到胡志明市的全景。
此外,陵墓附近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和纪念建筑,例如巴亭山水上乐园和越南革命博物馆等,可供游客进一步探索。
总之,胡志明陵墓是越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越南人民
对胡志明主席的敬仰和纪念之地。
参观陵墓,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越南
历史和胡志明主席的贡献。
越南义立出土了三星堆文物,被越南考古界命名为冯原文化遗址
越南义立出土了三星堆文物,被越南考古界命名为冯原文化遗址众所周知,三星堆文物肯定要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不可能出土于其他地方。
这就好比秦始皇陵兵马俑肯定要出现在秦始皇陵,不可能出土在北京。
然而,令人殊为不解的是,越南出土三星堆文物。
这就是咄咄怪事了,难道越南人是三星堆人后裔?历史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适当假设,这也是回答未知谜团的常用方式。
然而面对此等假设,专家犯了难,表示无法解释这一情况。
大图模式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出土的文物让考古专家很头疼。
倘若将其列为中原文明,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大立像长得跟外星人似得,与中国人的面貌极为迥异。
反过来说,将其视为外来文明也说不过去,各种迹象都指明三星堆遗址与中原文明有联系。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星堆竟然有海贝,作为内陆省份拥有海贝,这实在刷新考古专家的三观。
中国考古界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其归类为古蜀国。
古蜀国的相关记载,《史记》也是寥寥数笔。
所以说,三星堆文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明,用现在的理论根本解释不清楚三星堆诸多疑团。
大图模式事情的蹊跷还远远不止如此,越南义立出土了三星堆文物,被越南考古界命名为冯原文化遗址。
这可不是笔者在胡说八道,而是中越考古界的共识。
越南定义出土的玉璋与三星堆玉璋如出一辙,其他石器、玉器与三星堆文物保持了高度近乎完全的相似度。
既然出土有文物,那么就会有三星堆人。
可在交通闭塞的三星堆时期,从四川到越南北部要越过云贵高原,自古以来都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三星堆人是怎么做到的?大图模式一时间,越南人是三星堆人的后裔说法在中国考古界很有市场。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认为,越南人与三星堆人有关联。
换言之,越南人可能是三星堆人的后裔,最起码沾亲带故。
历史上越南与中国渊源颇深,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在夏代就有三星堆人迁徙至越南北部。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人为何要不远万里跑到越南?怎么跑过去的?大图模式中越考古界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专家表示无法解释。
越南中北部青铜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蟒山(图一 2018年越南中北部调查青铜时代遗址分布示意图(此图仅为示意之用,不作为任何地理意义上的证明或依据)唇。
残高2.6厘米(图二∶9)。
采∶11,夹细砂褐陶。
尖圆唇。
残高2.4厘米(图二∶10)。
卷沿罐 1件。
采∶3,夹细砂褐陶。
圆唇。
唇部饰绳纹。
残高3.1厘米(图二∶4)。
唇。
残高1.7厘米(图五∶8)。
平底器 2件。
采∶9,夹细砂褐陶。
下腹斜直。
残高4.7厘米(图五∶3)。
采∶12,夹细砂红褐陶。
底部饰有不规则刻划纹。
残高1.8厘米(图五∶1)。
圈足 1件。
采∶10,夹细砂红褐陶。
喇叭状矮圈足。
残高2.1厘米(图五∶2)。
圆陶片 1件。
采∶13,夹砂褐陶。
平面呈不规则圆形,边缘修整痕迹明显。
直径3.7厘米(图五∶5)。
图四 蟒山遗址采集纹饰标本拓片1.交错绳纹(采∶15)2. 刻划纹(采∶14)3. 绳纹(采∶16)4. 弦纹(采∶17)陶、夹细砂灰褐陶和少量的泥质红陶。
以素面为主,饰纹较少,纹饰主要有绳纹、刻划纹、戳刺纹等(图七)。
器型主要有平底器和圈足器,包括敛口罐、卷沿罐、圈足等。
石器主要为石锛和敛口罐 5件。
采∶4,夹细砂红褐陶。
方唇。
残高3厘米(图五∶4)。
采∶5,夹细砂红褐陶。
方圆唇。
残高2.9厘米(图五∶6)。
采∶6,夹细砂褐陶。
方唇。
残高3.5厘米(图图五 花禄遗址采集陶器标本1、3.平底器(采∶12、9) 2.圈足(采∶10) 4、6、7、9、10.敛口罐(采∶4~8) 5.圆陶片(采∶13) 8.卷沿罐(采∶11)采∶2,长4.3、宽3、厚1.3厘米(封二∶2;图六∶2)。
石片 1件。
采∶3,体呈不规则长方形,两端平直,一面可见打击剥片所形成的的打击点、放射线,另一面可见多次剥片所形成的的疤痕。
长5、宽4.9、厚1.8厘米(图六∶3)。
图七 花禄遗址采集纹饰标本拓片1.绳纹(采∶14)2.交错绳纹(采∶15)3.弦纹和绳纹(采∶16)4. 戳刺纹和刻划纹(采∶17)图八 夔渚遗址采集陶器标本1.平底器(采∶5) 2、3.盘口罐(采∶12、11) 4、6、8~11.圈足(采∶7、3、1、4、2、6) 5.直口罐(采∶10)7.折沿罐(采∶9)位于富寿省越池市的西北部,地处泸江的西岸,距离泸江仅有1.2千米。
越南旧石器考古概况
越南旧石器考古工作开始较早,始于19世纪末,此时越南为法国殖民地,很多法国考古学家在越南进行大量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发现和命名了一些考古学文化,最为典型的是对整个东南亚地区至今都有影响的“和平文化”。
直至今日,越南依然是整个中南半岛发现遗迹点最多、考古研究能力最强的国家。
越南和中国相邻,气候环境和华南地区基本相似,在无国界的史前,两个区域应该存在非常密切的交流,如何看待中国南方和越南北文 图/李大伟越南旧石器考古概况图②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图① 越南考古研究院图③ 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人类学系部的文化交流关系,是当前世界考古学研究热点话题之一。
1945年越南独立后很多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大学进修过,他们也熟悉华南地区考古资料,在东南亚史前考古研究中具有一定话语权。
但是中国学者对越南史前考古工作关注较少,客观上是因为语言,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东南亚史前考古研究长期不关注所致,中国考古学家有必要对越南的考古工作进行密切关注,并积极进行华南和越南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学比较研究。
越南旧石器研究简史越南旧石器考古以1945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
在1945年之前,越南的考古工作以法国人为主,该阶段的考古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89—1920年这段时间是越南考古工作的萌芽期;而1920—1945年间,大量的遗址被发现,并初步建立了史前编年体系。
越南考古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何文缙认为,1920—1930年这段时间,是法国考古学家在越南进行考古研究的黄金阶段。
1945年之后,越南的考古工作都是本国考古人员所为,发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其分布范围遍布越南全境。
越南考古萌芽期(1889—1920):以法国在越南建立考古机构Mission Archéologique d'Indochine为开始标志。
该机构成立于1898年12月15日,1990年改名为法国远东学院,其主要工作是研究越南各个领域的文化,包括考古和艺术品、历史、宗教、语言等,并收集相关实物资料。
趣读丨越南古称“交趾”真的指脚趾相交吗?
趣读丨越南古称“交趾”真的指脚趾相交吗?“交趾”,本是中国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区域。
直到汉代,象郡南部专门辟出一块设“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
东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行政区划那么“交趾”究竟是什么意思?最为通俗的理解,就是脚趾相交。
唐代杜佑在《通典》“边防四·南蛮下”条目中写到:“极南之人,雕题交趾。
……交趾,谓足大趾开阔,并立相交。
”意思就是,极南的岭南蛮人,脚特别大,大脚趾长得十分开阔,双足并立时两个大脚趾会相交。
这颇像美国人二战时用脚趾形状识别中国人与日本人: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的脚都比较正常,而日本人在从军穿上军鞋前,穿木屐,所以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开叉大但这只是杜佑自己训诂功夫不到位造成的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人并没有认为古代越南人的脚趾如此骨骼清奇。
杜佑所引“雕题交趾”并非原创,典出《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这段本意是讲天子施政,并非要移风易俗,而是顺俗而化。
南方的蛮人的风俗就是“雕题交趾”,有的不吃熟食。
“雕题”,就是纹额,在额头上纹身。
而对于“交趾”,历代注疏家的理解也都一致:侧卧时大腿后弯,双脚交于身后。
纹面的台湾泰雅人老奶奶。
东南亚南岛民族被认为与上古百越人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东汉时,郑玄在给《礼记》做的注释中就写到:“交趾,足相向然。
”唐代孔颖达给郑玄的注作疏时进一步解释道:“趾,足也。
言蛮卧时头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这只是中国古人对南蛮人卧姿的描述:侧卧时,脸向外,双脚和小腿向后弯曲并勾在一起。
古人侧卧,虽有屈膝,但极少交足。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写道:“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即道家和中医认为,屈膝侧卧的睡姿有助于积攒人体气力。
托名陈抟的《希夷安睡诀》甚至更详细地描述了在这种侧卧:“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
越南黎氏的根在山西黎城
越南黎氏的根在山西黎城作为一名在越南出生长大、祖籍在中国广东廉江市安铺欧家、深受中越两国历史文化熏陶的黎氏后裔,我认为,有责任弄清楚越南(京族)黎氏之根究竟在哪里?越南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后裔我2015年中秋节回黎城寻亲祭祖,参加中华黎氏寻根祭祖黎城第二届研讨会,得知2006年在地处山西省黎城县城西一公里塔坡水库西关村,探明有西周时代古墓群,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经初步论证,黎城在西周时期为黎侯国,这个墓地就是当时的黎侯国墓地,也论证了黎城就是世界黎氏之根,当然包含越南(京族)黎氏在内。
根据越南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述,越南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直系后裔,越南历史启始于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当时帝明南巡五岭,娶仙女为妻,生子禄续(泾阳王),治南方。
泾阳王与洞庭君的女儿共结连理,生下一子崇缆。
崇缆又与仙女结合而生百子,建立了百越国,其领域自中国长江延伸至中南半岛北方,在国运昌隆之时,崇缆和仙女沤姬却认为两人不同的出身将妨害婚姻幸福而分离。
于是,崇缆带着50个儿子移居东海岸(另50个儿子则随母亲归隐深山),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后来崇缆之子雄王继承王位(有异说雄王乃中国春秋五霸的越王勾践),于现在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建立文郎国,成为越南最早的朝代——鸿庞王朝之始祖。
越南官方和民间都认为,越南民族是炎黄子孙,越南京族黎氏也肯定是炎黄子孙。
黎氏之族或避难或因官迁徙到越南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避难而居,或因官而处,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今越南)、广(今属广西、广东),北徙燕、冀(今属河北)。
”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包括越南。
黎氏因官而处远走他乡炎帝神农是伊耆,黎人也。
现黎城博物馆藏有隋开皇年间(581—601年)石碑一通,碑文中记曰:黎“炎帝获嘉禾之地”。
世界著名陵墓-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胡志明主席陵(越南)1945年9月2日,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越南共产党的缔造者--胡志明主席在巴亭广场上宣读了亲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共和国(1976年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诞生。
巴亭广场的命名蕴含着越南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巴亭原是越南清化省我乌山县一个乡名,19世纪80年代这里最早爆发了抗法运动,为纪念越南人民近一个世纪的抗法斗争,“八月革命”胜利后,就以“巴亭”命名了这个广场,胡志明主席逝世后,越南人民就把他的陵墓建在了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上。
这座广场是河内的中心广场,也是集会和节日活动的场所。
河内是座历史名城,越南李、陈、后黎诸封建王朝曾先后定都于此,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
它最初叫“紫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又数易其名,直至阮朝明命12年(1831年),才更名河内,取被环抱在珥河(红河)大堤内之意,沿称至今。
河内作为亚热带城市,树木终年常青,鲜花四季盛开,风光绮丽迷人,故而又有“百花春城”之称。
1945年,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成为新生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为了创立这个国家,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胡志明把一生都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他原名阮必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就深受爱国思想的薰陶,怀有抗法救国的志向。
从15岁起他开始参加秘密活动,以后又远涉重洋,去海外寻求救国的道路,他到过法、英、德、美、意和非洲一些国家,做过园丁、侍役、扫雪工和烧炉工等,这些经历加深了他对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罪恶的认识,深感各国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法国共产主义运动给了胡志明深刻的启示。
他是法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越南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1930年创建了越南共产党,从此,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共产党成为领导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的核心力量。
为了革命,胡志明四处奔走,几度被捕,但他对越南民族解放事业的必胜信念以及为这一事业献身的坚强志向始终不改。
他在中国广西坐牢期间,曾写下100多首汉文诗歌,抒发了这种情感,其中的《越有骚动》一诗写道:宁死不甘奴隶苦,义旗到处又飘扬。
长沙旅游网胡志明陵
胡志明陵简介胡志明陵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逝世于1969年9月2日,享年79岁。
为了纪念胡志明主席,越南党和政府决定在巴亭广场修建胡志明陵,永久保存胡志明的遗体,以供后人瞻仰。
胡志明陵由前苏联专家设计,其建筑风格是列宁陵和越南民族风格的揉合,外墙装饰使用了越南名贵花岗岩和大理石,内部结构使用越南多种最名贵的木材。
胡志明陵位于河内的天安门广场主体位置,天安门广场两侧是展开的巨大境内观礼台,,两侧伸展开巨大的观礼台。
半个世纪前,胡志明在这里宣读了“独立宣言”,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
夜色中的胡志明陵与白日所见迥然不同:前者肃穆、宁静;后者博大、宽广。
走进陵墓,胡志明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中,保存完好.胡志明陵附近以于1991年建成了胡志明博物馆,这里气愤恢宏,图片、实物极其丰富,装饰也颇具现代化,这里展示了胡志明自出国寻求报国之路到他给越南人民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嘱的各个时期的活动。
胡志明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中,保存完好,夜色中的胡志明更是庄严肃穆。
1945年9月2日,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越南共产党的缔造者——胡志明主席在巴亭广场上宣读了亲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共和国(1976年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诞生。
巴亭广场的命名蕴含着越南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巴亭原是越南清化省我乌山县一个乡名,19世纪80年代这里最早爆发了抗法运动,为纪念越南人民近一个世纪的抗法斗争,“八月革命”胜利后,就以“巴亭”命名了这个广场,胡志明主席逝世后,越南人民就把他的陵墓建在了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上。
这座广场是河内的中心广场,也是集会和节日活动的场所。
河内是座历史名城,越南李、陈、后黎诸封建王朝曾先后定都于此,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
它最初叫“紫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又数易其名,直至阮朝明命12年(1831年),才更名河内,取被环抱在珥河(红河)大堤内之意,沿称至今。
河内作为亚热带城市,树木终年常青,鲜花四季盛开,风光绮丽迷人,故而又有“百花春城”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图志》 则误作“ 夜郎国、 夜郎水” 。但越南著名
史学家陶维英说: “ 我们不能拘泥于‘ 国’ 字, 认 为雄王( 碓王) 所辖的地方是一个具有今天‘ 国 家’ 含义的国家。……我们推断雄王所建的国 家, 只不过是一个部落联盟而已。 ” 《 大越史记全书·鸿庞纪》 说: 文郎“ 分国 为十五部, 曰交趾、 曰朱鸢、 曰武宁、 曰福禄、 曰 越裳、 曰宁海、 曰阳泉、 曰陆海、 曰武定、 曰怀 ?、 曰九真、 曰平文、 曰新兴、 曰九德、 以臣属焉。其 曰文郎, 王所都也。 ” 境土包括了整个北圻、 中 林邑 圻地区, 这与《 水经注》 所引公元 5世纪《 记》 关于“ 文狼人” 活动范围达到朱吾( 今广平 省洞海县南) 以南的记载是相符合的, 但后世以 “ 文郎” ( 含文狼、 文浪) 为地名者并不多, 只见 有北圻谅山省的文浪县( H u y ê nV a nL n g ) , 太 平省兴河县的文郎乡( X V nL a n g ) , 富寿省夏 和县的文郎乡( X V nL a n g ) , 安沛省镇安县的 文浪乡( X V nL n g ) 。在古汉语中, “ 狼” 与 “ 浪” 可以通用, 如《 史记·留侯世家》 之“ 博浪
第 3 5卷 第 1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
者, 如富寿省富寿市和海防市鸿庞郡都有雄王 坊( P h n gH ù n gV n g ) , 不仅表达了越南人民 对创世英雄的怀念, 而且揭示了雄王可能的居 住地。因为一种传说是文郎国的都城在今富寿
7 ] 4 1 ; 而另一种说法是雄王 市的临洮、 白鹤一带 [
越宗藩关系与越南疆域政区为中心》 ; 2 1 1工程” 项目《 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 子课题《 越南北属时期政治地理研究》 。 暨南大学“
① 本文所用现代越南地名的汉越语转写, 主要采自丛国胜主编的《 越汉军事大辞典》 附录(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0 0 8年版) 。附图
因制图技术原因略去变音和音调符号。
2 ] 1 3 公元前 2 8 7 9年至前 2 5 8年 [ , 是越南历史上
最早的一个上古氏族或王朝。按《 大越史记全 书》 的说法, 庞鸿氏的范围“ 东夹南海, 西抵巴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 ( 批准号: 1 2 & Z D 1 4 4 ) 子课题《 环南海历史政治地理研究— — —以中
[ 1 ] 卷1 9 鸿庞, 鸿荒之鸿, 与洪通。 ” 鸿庞原意为洪
荒, 相当于今所谓“ 野蛮时代” 。如唐李观《 上 宰相书》 云: “ 五帝、 三皇、 禹汤已来, 不闻深入 之征, 不纪薄伐之师, 殆繇鸿庞之风未甚流, 冲 ” 元世祖 时, 赵天麟上 曰: “ 上 漠之泽未甚 镵。 古鸿庞, 即在乾坤之末。 ” 故《 大越史记全书》 开 篇即为《 鸿庞纪》 。据越南传说, 鸿庞氏存在于
[ 3 ]
( 公元 4世纪) , 皆早于沈怀远的《 南越志》 , 因 此中国不少学者皆认为, 由于“ 雄” 字古体又作 “ ” , 与“ 雒” 字 极 为 相 似, 当以“ 雒” 为 是 ③。 现存最早的两部越南史志《 安南志略》 、 《 大越 史略》 分别作“ 雒” 、 “ 碓” , 皆不作“ 雄” , 即便在 《 大越 史 记 全 书》 中, “ 雄 王” 也是与“ 貉 侯” 、 “ 貉将” 同时并书的, 而“ 骆” 、 “ 貉” 都是“ 雒” 字 的同音异译, 这都是“ 雄王” 、 “ 雄侯” 为“ 雒王” 、 “ 雒侯” 之误的有力证据。陶维英先生也说过: “ 自 5世纪或 1 0世纪之后, 雒字被混淆成为雄 字了, 到了陈代, 民间的传说大率已经记为雄王
[ 8 ] 4 9 9 3 。 作注时, 讳李渊之名改“ 龙渊” 为“ 龙编”
的田土“ 因 潮 水 上 下” ( 依靠潮水涨落淤积成 田) , 应当分布于今海防一带海边。 ( 四) 与安阳( Y ê nD n g ) 王相关的地名 “ 安阳” 是越南古史中结束鸿庞氏时代建 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的一位国王的称号,
·2 0 · 郭声波:源自 越南地名中的古代遗痕2 0 1 3年 1月
蜀, 北至洞庭湖, 南接胡孙国( 即占城) ” 。不少 史家已指出, 这实际上相当于先秦百越民族的 分布区域, 没有具体地点。但唐代曾在广宁省 汪秘设置过庞州( B à n gC h u ), 盖以其地为鸿 庞氏肇基之地, 今日越南地名中与鸿庞有关的 地名也多集中在海防—广宁省及永福省两地, ` 如海防市有鸿庞郡( Q u nH n gB à n g ) , 广宁省
[ 收稿日期] 2 0 1 2- 0 2- 1 0 [ 作者简介] 郭声波( 1 9 5 9 —) , 男, 四川泸州人,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 主要从事边疆
民族历史地理研究。
①
一、 越南地名中的先秦遗痕
` ( 一) 与鸿庞( H n gB à n g ) 氏相关的地名 鸿, 本指鸿雁, “ 阳鸟也, 秋南而春北。借为
·
沙” , 《 汉书·张良传》 则作“ 博狼沙” 。 ( 三) 与雄王( H ù n gV n g ) 相关的地名 雄王是越南人民熟知的上古文郎国国王名 号, 相当于鸿庞氏时代后期, 现今越南把每年的 农历初十, 定为祭祀雄王的节日, 全国放假一 天, 进行盛大的拜祭活动。 雄王一名最早见于《 旧唐书·地理志》 安 南府条所引南朝刘宋( 公元 5世纪) 沈怀远的 《 南越志》 : “ 交趾之地最为膏腴, 旧有君长曰雄 王, 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 灭 之, 蜀以其子为安阳王, 治交趾, 其国地在今平 道县东。 ” 自后, 《 太平寰宇记》 、 《 太平广记》 及越 南野史《 岭南摭怪》 、 正史《 大越史记全书》 等皆 引作“ 雄王” 、 “ 雄侯” , 故为越南人民沿用至今。 然而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叶榆河》 引 《 交州外域记》 记载同一历史事件却作“ 雒王” 、 “ 雒侯” ; 《 史记索隐·南越列传》 引《 广州记》 作 “ 骆王” 、 “ 骆侯” 。《 交州外域记》 作于三国吴孙
5 ] 1 7 3 相传本是古蜀国王子 [ , 名泮, 于公元前 2 5 7
① 年吞并文郎国, 改国号为“ 瓯貉( 雒) ” 。《 水经
注》 引《 交州外域记》 曰: “ 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 雒王、 雒侯, 服诸雒将, 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安阳王有神人皋通, 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 一发杀三百人。 ” 记载了这一事件的经过。 《 续汉书·郡国志》 载: “ 交趾郡, 武帝置, 即安阳 王 国。 ” 似 言 安 阳 王 国 灭 于 汉 武 帝 时。 《 大越史记全书》 卷一却说: “ 汉高帝十年( 公元 前1 7 9年) , 帝( 赵佗) 令二使者典主交趾、 九真 二郡。 ” 言安阳王国灭于南越武帝。近世学者如 法国马司帛乐、 越南陶维英、 中国蒙文通、 谭其 骧、 周振鹤等皆同此说。 上引《 交州外域记》 又说: 安阳王宫城故址 在“ 今平道县后” 。平道县为西晋所置, 在今永 福省麋泠县光明乡( 旧名金英) , 则安阳王城当 ` 在其北, 即卡露河( S n g . C àL ) 北岸之富强乡 ( 属河内市朔山县) 。今人莫释“ 安阳” 一名本 义, 因疑卡露河古称安水, 王城在北, 因名安阳。 而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却载, 安南府有安 阳王故城, 在“ ( 宋平) 县东北三十一里” , 即今 河内市东英县古螺乡, 后人多采其说, 于其地建 有安阳王庙。笔者以为两处皆可能为安阳王 城, 上古之国, 迁都乃属平常, 如中国夏、 商、 周 三代亦然, 不足为怪。至于永福省立石县之安 阳乡( X Y ê nD n g ) 、 海防市黎真郡之安阳坊 ` ( P h un gA nD n g ) 、 安海县之安阳镇( T h i t r n
[ 4 ] , 《 广州记》 作于东晋 皓时代 ( 公元 3世纪)
①
` 下龙市有鸿基坊( P h u ò n gH n gG a i ) , 永福省安 ` 乐县 有 鸿 州 乡 ( X H n gC h u ) 、 鸿方乡( X ` ` g ) 、 三鸿乡( X T a mH n g ) 等, 大概 H n g P h n 与传说中鸿庞氏后期文郎国的雄王居地有关, 参详下文“ 雄王” 条。 ( 二) 与文郎( V nL a n g ) 国相关的地名 文郎是传说中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名 称。《 太平御 览》 卷一七二引唐《 方 舆 志》 曰: “ 峰州承化郡, 古文郎国, 有文郎水, 亦陆梁地, 秦属象郡。 ” 唐杜佑《 通典》 卷一八四《 州郡典》 作“ 文朗国、 文朗水” , 稍晚的李吉甫《 元和郡县
公元 9 3 9年吴朝的建立, 结束了自秦汉六 0 0 0多 朝至隋唐五代统治越南的古代历史。1 年来的政治与社会变化, 几乎完全抹去了古代 北属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 然而在众多现代越 南地名中, 还依稀保留了这段时期的历史痕迹。 如先秦的文郎国、 安阳王城、 汉代的龙编县、 ? 泠县、 比景县, 六朝的武宁县、 南定县, 隋唐的演 州、 武峨州、 慈廉县、 怀德县等, 折射出中越历史 上非物质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收集了一批现 在仍在使用的反映先秦至五代初地名遗痕的越 南地名 , 首先就其文献记载的矛盾之处进行 辨误, 然后从历史地理学、 语言学角度对其古今 地理位置关系、 古今发音变化关系等问题进行 详密考证, 分析其历史沿革及区域特征, 以及相 关的历史文化内涵。
[ 5 ] 1 8 2 雒、 骆、 貉, 其实就 是 《 史记·南越列 了。 ”
传》 提到的赵佗所征服的闽越、 西瓯( 瓯越) 、 骆 ( 骆越) 之“ 骆” , 为古代百越之一。 不 过, “ 雄 王” 一名早已为越南人民所接 受, 所喜爱, “ 雄” 字有“ 英雄” 、 “ 雄豪” 之义,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