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原文、赏析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词故事赏析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词故事赏析鹤林寺,坐落在镇江南郊黄鹤山麓,始建于1600年前东晋元帝年间。
鹤林寺历史底蕴深厚,但是使它扬名天下的真正推手,却是唐朝诗人李涉的这一首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七言绝句,以线性叙述贯穿全篇。
诗人首先抒写百无聊赖的日子和浑浑噩噩的心态。
随后,觉察春日将逝,才振作精神登上南山,想借着春色排解苦闷。
诗人有意或无意间走进了鹤林寺,在与高僧一番谈禅悟道的闲聊后,一扫心中阴霾,悟得人生至理,汇聚成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叹。
全诗语言质朴真淳,以“抑”起笔,以“扬”收尾,最终达成了精神的升华。
李涉的一生颇不得志,进入仕途后,虽有才华,却几度被贬。
唐宪宗时,他再被贬谪,流落江南,心情极为消沉。
鹤林寺之行,诗人豁然开朗,他将人生的感悟化作诗句,题写在了鹤林寺的墙壁上,在江南文脉中留下了一份笑对浮生的禅心智慧。
一生多愁苦的李涉,诗作不多,却因《题鹤林寺僧舍》一诗而为人熟知。
鹤林寺也因李涉的这首诗,被历代文人津津乐道。
许多名士大家都在此留下了印迹。
周敦颐曾在寺门前凿池种莲,后人称之“濂溪池”。
苏东坡游鹤林寺时,在池边栽了竹子,即为“苏公竹院”。
李涉和寺僧谈话之所,被后人命名为“逢僧处”,与寄奴泉、米芾墓等一起,集为了“古鹤林八景”。
如今,镇江鹤林寺几经兴废,即将重现胜景。
南山深处的修竹,生机不减,以其坚毅挺拔的身姿,倾吐着流布百世的文化品格,仿佛在提醒人们,世事纷扰,清闲难得,若能偷得半日时光,放松身心,就算是为人生的进行曲按下了一次暂停键,换来心底的宁静、惬意吧!。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什么意思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什么意思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原诗为: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意思就是诗人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可以理解为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浮得偷生半日闲的意思
浮得偷生半日闲的意思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是: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出处: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题鹤林寺僧舍》原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题鹤林寺僧舍》翻译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
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李涉简介
李涉生卒不详。
唐代诗人。
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
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
后出山作幕僚。
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
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著有《李涉诗》一卷。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意思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意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是: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出自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平平淡淡的快乐。
出自宋代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1、强:勉强。
2、因:由于。
3、过:游览,拜访。
4、竹院:即寺院。
5、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赏析: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
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翻译及赏析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翻译及赏析1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一作:又)译文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赏析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
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
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
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
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
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赏析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含义和背景
2.主题: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哲学思考
3.结论:总结诗句的意义和对现代人的启示
正文
【引言】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句的意思是,在走过竹林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僧人,与他交谈片刻,仿佛偷来了半日的闲暇时光。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然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主题】
这句诗的意境在于,生活中的片刻宁静和悠闲是难得的,尤其是在奔波忙碌的现代社会。
人们总是被琐事缠绕,行色匆匆,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而诗句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正是表达了这种心情。
此外,诗句中的“逢僧话”也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僧人通常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与僧人交谈,可以得到对人生的启示,从而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论】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句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不妨抽出片刻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者是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分享生活的喜悦。
同时,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1页共1页。
李涉《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涉《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登山 (1)李涉 (2)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3) 。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4) 。
【注释】(1)诗题一作《题鹤林寺僧院》,鹤林寺,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前两句写整日醉生梦死,毫无乐趣,只是听说春天快要结束了才想起登山;后两句写与僧人聊天,才得到半日闲适,表现了诗人不得志情况下的无奈与烦闷。
(2)李涉,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曾和弟弟李渤隐居庐山,后应辟作幕僚。
唐文宗大和中,因宰相推荐,任太学博士,因故流放康州(今属广东)。
李涉现存诗一百余首,大多数是七言绝句。
他关心国事,写诗抨击权贵说:“但将钟鼓悦私爱,肯以犬戎为国忧?”(《六叹》)由于一再遭受贬谪,常有不平之鸣。
集二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四首、断句二。
(3)强:勉强。
(4)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人生为“浮生”。
南朝宋鲍照《答客》:“浮生急驰电,物道险弦丝。
”【译文】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赏析】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难得半日闲的诗句
难得半日闲的诗句
1、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全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2、李涉《登山》
全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整天昏昏沉沉的,像喝醉了酒,又像在做梦似的。
突然听说春天快要过去时,强打起精神去登山,以寻春色。
路过竹院,遇见了寺僧,和他聊天,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得到了半天的清闲。
3、《和罗巨济山居十咏》:“恰有乘风客,来分半日闲。
”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全诗:只拥书千卷,何须屋万间?新堂傍溪水,大字署蓬山。
恰有乘风客,来分半日闲。
自煎虾蟹眼,同沦鹧鸪斑。
4、《思越人/朝天子》郑少微:“劝君更尽一杯酒,赢得
浮生半日闲。
”
《朝天子》全诗:欲把长绳系日难。
纷纷从此见花残。
休将世事兼身事,须看人间比梦间。
红烛继,艳歌阑。
等闲留客却成欢。
劝君更尽一杯酒,赢得浮生半日闲。
5、白居易《松斋偶兴》:“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
”
《松斋偶兴》全诗:置心思虑外,灭迹是非间。
约俸为生计,随官换往还。
耳烦闻晓角,眼醒见秋山。
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
半日闲那句话怎么说
半日闲那句话怎么说
“偷得半日闲”的完整句是“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意思是“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这句话出自《题鹤林寺僧舍》,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全文如下:
《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及赏析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及赏析题鹤林寺僧舍原文及赏析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①强:勉强。
②因:由于。
③过:游览,拜访。
④竹院:即寺院。
⑤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⑥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赏析“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
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
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译文及鉴赏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译文及鉴赏《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代: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译文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
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翻空:飞翔在空中。
红蕖(qú):荷花。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殷勤:劳驾,有劳。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耸立的高山。
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收藏。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昨天晚上的雨非常地下到深夜,今天又是凉爽的一天。
[出自]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
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
”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
”则似已指词调矣。
此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
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
翻空:飞翔在空中。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1:树林断绝处,一片山峰显现出来。
青青翠竹,遮掩了一座座房舍。
蝉鸣零乱,衰草萋萋,一片池塘。
空中鸥鹭凌空翱翔,上下翻飞,时常出现在池塘的水面。
娇艳欲滴的红色荷花倒映在水中,散发出点点清香。
最新题鹤林寺僧舍原文及赏析精选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及赏析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题鹤林寺僧舍》: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题鹤林寺僧舍》,千家诗把原标题简化为《登山》。
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代,原名古竹院。
唐开元、天宝年间为镇江南郊著名古寺之一,僧元素主持寺院始改为禅寺。
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赏析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
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出自唐代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
原文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
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
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
后出山作幕僚。
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著有《李涉诗》一卷。
存词六首。
创作背景: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
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