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为什么自尊对其心理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

合集下载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摘要采用自编的《3~8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探讨了3~8岁儿童自尊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结果表明:(1)3~8岁儿童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2)3~8岁儿童自尊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关键词儿童,自尊,发展特点。

1问题的提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近年来,儿童自尊的发展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倍受教育心理学界与发展心理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研究儿童自尊发展,可预测儿童以后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以便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目标的确立以及儿童自尊的培养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

目前,对于自尊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和性别两方面。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分别对幼儿[1,2]、小学[3]、中学[4~7]和大学[8~10]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自尊萌芽于3岁左右,稳定于学龄初期,发展于青春期。

国外研究也发现[11],在儿童阶段自尊稳定性较低,在青少年和成年期它呈不断增长趋势,在中年和老年阶段呈下降态势。

而自尊发展的性别特点是一个正在争论的问题。

国外研究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有无差异上,一部分研究认为自尊无性别差异;一部分研究认为自尊存在性别差异[12~14];而大多数研究则表明,自尊在整体上没有性别差异,但在个别因素上差异显著。

我国学者多支持第三种观点。

总之,我国虽然有一些关于幼儿、小学生和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研究,但尚未见到系统探讨3~8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而且,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也发现,国外对自尊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成人阶段,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与幼儿自尊尚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2研究方法2.1被试选择从大连市两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随机抽取3~8岁儿童700名,其中3岁110名,4岁121名,5岁109名,6岁120名,7岁120名,8岁120名。

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自尊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自尊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自尊心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而自尊心作为心理健康的基石之一,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他们不确定的世界中,自尊心可以给予他们自信、勇气和积极的态度。

因此,关注孩子的自尊心,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概括出来的总评价的态度和感受,是对自我的尊重、接纳和价值的肯定。

一个小学生的自尊心可以影响他们的自信心、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在自尊心高的情况下,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

而自尊心低的小学生则容易感到自卑、孤单和沮丧。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培养他们健康的自尊心。

首先,家庭是培养小学生自尊心的重要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自尊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独立想法,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不批评、不打击、不侮辱是给予小学生自尊心最好的呵护。

此外,家庭还可以与孩子共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爱家庭成员,倡导互相支持和尊重,使孩子在这个温暖、稳定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接纳的重要。

其次,学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是学生在学校中主要的指导者和陪伴者。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老师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和互动,创建一种包容、友善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其中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尊重的态度。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尊心的重要性和培养自尊心的方法与技巧,指导他们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自信的态度。

此外,社会也要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评价和期望也会对小学生的自尊心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社会不应该给予小学生过高的期望压力,而是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成长特点和敏感性。

社会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有益的文化活动和健康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多元化地接触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幼儿的自尊培养

幼儿的自尊培养

幼儿的自尊培养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对幼儿来说,有一个良好的自尊心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期是塑造自尊心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的自尊培养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1. 提供积极的肯定和赞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美。

当幼儿取得进步或完成一项任务时,应该及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鼓励。

例如,当幼儿完成一幅画时,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可以说:“你的画画真好看!你用了很多明亮的颜色,画出了美丽的图案。

你真是一位有才华的艺术家!”这样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和自尊心。

2. 鼓励幼儿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给予幼儿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同时,当幼儿面临问题或困难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亲自尝试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长和成功的喜悦。

3. 提供适应水平的挑战为幼儿提供适应他们能力水平的挑战是培养他们自尊心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幼儿可能感到无聊和没有成就感;如果任务过于困难,幼儿可能会感到泄气和自卑。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能够适应他们能力水平的任务和活动,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感受到自信和成就感。

4. 倾听和尊重幼儿的感受和意见幼儿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感受、意见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当幼儿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不要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批评或忽视。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自己观点和感受的自信,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5. 鼓励幼儿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幼儿自尊心的重要环节。

1到三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到三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到三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1到三岁阶段被认为是塑造其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和个性正在迅速发展,他们所接受的刺激和经验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1到三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包括其重要性以及所受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理论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探讨儿童在这一关键阶段所形成的人格品质对其日后的行为、情绪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对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启示。

通过了解1到三岁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关注他们的成长。

同时,了解形成人格品质的因素也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接下来,本文将先介绍形成人格品质的重要性,然后深入探讨1到三岁儿童所面临的因素对其人格品质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并提出对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启示,以便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能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孩子们的成长。

文章结构部分是指来描述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下面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引言,将概述本文所涉及的主题和问题,并解释其重要性。

同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期望。

第二部分是正文。

在正文中,首先会探讨形成人格品质的重要性,这将凸显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1到三岁儿童阶段的人格发展。

随后,将详细讨论1到三岁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交互动、基因遗传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

第三部分是结论。

首先通过总结前文的研究结果和讨论,对1到三岁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重要性进行再强调。

然后,结合之前的探讨,提出对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启示和建议,以期为教育和家庭环境提供合理的指导。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系统性地阐述1到三岁儿童形成人格品质的相关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阶段儿童的成长过程和人格特点。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幼儿园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认知、情感、社交和动手能力,全面培养儿童的潜能。

2. 预防和减轻心理问题幼儿园儿童可能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和减轻这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教育儿童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幼儿园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幼儿园期间是儿童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关键时期。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园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增强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气。

4. 促进家校合作与儿童家庭关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密切合作。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幼儿园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互动。

5. 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幼儿园是培养儿童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引导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他们成为积极、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因此,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心理问题的预防、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家校合作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心理发展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而自信心和自尊心则是在这个阶段培养的重要素质。

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学习、社交、情绪管理等。

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为了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提供积极的成就体验幼儿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不自信。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任务和活动。

这些任务和活动应该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至于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以确保幼儿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关注、认可和赞赏幼儿的努力和成就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的认可和赞赏对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当幼儿取得成就或付出努力时,家长和教育者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同时,要关注幼儿的个人成长和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和支持,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三、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需要家长和教育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同时给予幼儿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幼儿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断积累,以及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机会,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和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四、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方式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往往与他们在学习和社交中的表现和体验密切相关。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方式。

在学习环境方面,要为幼儿提供安全、开放、温馨的学习场所,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交流方式方面,要倾听和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想法,积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重视。

幼儿教育中的自尊培养

幼儿教育中的自尊培养

幼儿教育中的自尊培养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自尊的培养尤为重要。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尊重,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自信心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自尊的意义、自尊培养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尊的意义幼儿自尊的形成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心态至关重要。

自尊有助于塑造幼儿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拥有良好的自尊感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此外,自尊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自尊培养的重要性自尊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尊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同时,良好的自尊感还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学习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三、自尊培养的方法1. 创建温馨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传递对幼儿的关爱和尊重。

教室布置应该注意幼儿的参与性和个性化,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展现出对幼儿的尊重和关注。

2. 提供积极肯定的反馈教师应当时给予幼儿积极肯定的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在评价幼儿的行为时,要重点强调积极的一面,并提供具体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3. 尊重和倾听幼儿的意见幼儿在自主学习和参与决策时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和倾听。

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合理的选择,并尊重他们的决定,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4. 培养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授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幼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发展理论的贡献至今被广泛地研究和引用。

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提出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生活阶段和心理特征。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1. 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2. 幼儿期(18个月至3岁)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4. 儿童期(6岁至12岁)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6. 青年期(18岁至40岁)7. 中年期(40岁至65岁)8. 老年期(65岁至逝去)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埃里克森认为,成功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健康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关键。

二、核心观点:身份建立和发展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身份建立和发展。

他认为,在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面对身份危机,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如果这个阶段成功完成,个体将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成为一个自信、独立的成年人。

如果失败,个体可能会陷入身份困惑,缺乏自我认同,容易受到外部压力和影响。

三、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对儿童的关怀和支持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信任、塑造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培养健康的人格。

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和价值观。

四、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埃里克森的观点强调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儿童的发展还受到个体性、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简单地归纳为某个固定的模式。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外界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影响和调整。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我评价的主观感受和态度,它关系到人的价值感、自信心和幸福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者与家长,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成长的环境,促进他们自尊心的培养和发展。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树立积极的评价理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对学生的自尊心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通过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包容。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并接纳每个学生的差异,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和被接纳的价值。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教育者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此外,建立积极的班级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至关重要。

在班级中,教师应该倡导积极互助、包容友爱的班风班纪,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被欣赏和被关心。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和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培养起自尊心和自立能力。

最后,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习积极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起良好的自尊心。

总之,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尊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和家长应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他们创造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倡导积极评价,尊重差异,营造积极的班级和家庭氛围,同时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实现全面发展。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_何明影

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综述_何明影

作者简介:何明影(1990-),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目前儿童缺乏分享、合作意识,不懂得与同伴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他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源自于儿童缺乏亲社会性。

亲社会性的形成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社会化,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儿童亲社会性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大多是以亲社会行为为核心进行研究,较少关注儿童亲社会性人格特质。

本文将从人格特质角度出发,描述有关儿童亲社会性的研究现状,为以后开展儿童亲社会性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提供依据。

一、亲社会性的内涵及结构以往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人格特质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被认为与亲社会行为有关。

Eisenberg等人的研究深入地探讨了这一关系,他们认为,确实存在一种利他个性,在某些情境中促进了亲社会行为。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Penner和他的同事开始研究亲社会性人格特质,他们认为亲社会性人格包括两个特质:具有他人导向的移情和有帮助性,具有这两种特质的人更可能帮助别人或成为志愿者。

[2]国内学者杨丽珠团队在做儿童青少年人格的研究时发现,无论是在幼儿还是小学青少年阶段,都存在一种人格特质:亲社会性,这一特质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研究表明亲社会性人格特质主要包含三个类属:同情利他、合群守礼、诚实知耻。

同情利他,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同情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倾向和谦让、分享、助人、安慰他人的行为倾向,它主要是儿童亲社会性的外在行为表现;合群守礼主要体现儿童对他人有礼貌,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与同伴良好交往,在游戏和学习中能与他人有效合作,它是儿童亲社会性最直接和初始的体现;诚实知耻反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重承诺,诚实、真诚地与人交往,在做错事后会感到羞愧等情感体验,它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先决条件。

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自尊与尊重

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自尊与尊重

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自尊与尊重幼儿园是孩子们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幼儿园礼仪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自尊和尊重是这一教育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自尊与尊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尊重。

在幼儿园阶段,自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首先,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幼儿园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例如,在班级活动中,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成果,并给予赞扬和鼓励。

其次,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游戏、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最后,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才能,幼儿园应该尊重并发现孩子们的个体潜能。

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中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尊重尊重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和重视。

在幼儿园礼仪教育中,尊重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也需要贯穿于孩子之间。

首先,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幼儿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言行举止上的示范,向孩子们传递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同时,教师应该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表达权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和讨论。

其次,倡导同学间的友善和平等。

幼儿园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引导孩子们关心他人,关注身边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被尊重的重要性。

最后,教育孩子们正确处理冲突。

在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幼儿园应该帮助他们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遵守公共规则和道德准则。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互相理解和尊重,培养冲突解决的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问题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关键阶段和问题。

了解这些阶段和问题有助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与之相关的关键问题。

1. 早期婴儿期(出生至2岁)早期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他们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依赖和关注非常重要。

关键问题包括婴儿的安全感、父母与婴儿的互动、感知和认知能力等。

父母应该提供温暖、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以促进婴儿的健康发展。

2. 幼儿期(2岁至6岁)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发展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他们通过模仿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重要的阶段和问题包括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交技能、情绪管理能力和语言发展。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3. 儿童期(6岁至12岁)儿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更为复杂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他们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始形成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

重要的阶段和问题包括儿童的学业成就、自我认同、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和性别意识的发展。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促进儿童的自我探索和学业发展。

4. 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主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身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开始建立独立的身份,探索自我,同时面临各种身份危机和挑战。

关键问题包括身份认同、自我价值、社会适应、自主性以及性和情感发展。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并尊重青春期的挑战,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问题与儿童的年龄和阶段密切相关。

了解这些阶段和问题有助于成人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应该相互合作,为儿童提供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比较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比较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比较自我意识与社会比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自我意识和社会比较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认知、评价以及自我的认同感。

而社会比较则涉及个体与他人的比较,从而形成对自己的位置、价值和优劣的评估。

本文将探讨自我意识和社会比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儿童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作用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早期阶段,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己的感觉与思维。

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其次,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

此外,自我意识还促使儿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从而形成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社会比较对儿童的影响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获得自我评价和个人满足感。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社会比较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常常将自己与同龄人以及家人进行比较,从而评估自己在多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社会比较可以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

儿童通过与他人比较,可以获得自我肯定感和成就感。

当儿童在某个领域表现出众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提升自信心。

此外,社会比较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动机,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然而,社会比较也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当儿童与他人比较时,可能会出现自卑感和自尊心受伤的情况。

如果儿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相对较差,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此外,过度的社会比较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不健康的竞争心态。

三、自我意识与社会比较的相互关系自我意识和社会比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

第一部分: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感知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能力,逐渐形成自我概念。

这个阶段的自我概念主要包括对自己外貌、能力和性格特点的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概念越来越复杂和全面。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不同行为表现,例如在家庭中、学校中和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会有所差异。

此外,儿童的自我概念还受到他人的评价和认可的影响,他们开始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价值和自尊感。

第二部分:自我认同的建立与发展自我认同是儿童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意识。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家庭和亲近的关系建立起自己的自我认同。

例如,儿童会认识到自己是某个家庭的成员,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责任。

随着成长,儿童的自我认同逐渐向外扩展,开始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例如性别、民族和文化。

这个阶段的自我认同可以影响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

儿童会尝试去适应和接纳自己所属的群体,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第三部分: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建立,而冷漠和批评性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儿童自卑感和自我认同的困惑。

其次,同伴关系也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正面的同伴关系能够提供儿童所需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感,有利于儿童积极地发展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相反,负面的同伴关系可能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培养儿童的良好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任务。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与他人交往、合作、沟通的能力,并逐渐形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尊重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等社会技能,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思维方式,促进自己的思维发展,提升认知能力。

此外,幼儿社会性发展还有助于幼儿的情感发展。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幼儿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培养出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等都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2.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在幼儿园中,幼儿能够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同时,幼儿园的教师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社会性发展环境和指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等因素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社会中对于合作、分享等行为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1. 提供适宜的社会性发展环境:家庭和幼儿园应提供适宜的社会性发展环境,为幼儿提供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

例如,家长可以组织孩子与同龄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幼儿园可以设置小组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合作。

幼小衔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幼小衔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幼小衔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幼小衔接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

正确的培养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1. 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经历了从小班的保育性学习到小学的学业性学习的转变。

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培养其自尊心的第一步。

家长和教师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关注他们的感受。

同时,也要留意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他们感到被关注和重视。

2. 鼓励积极参与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校园活动和社区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将使他们在学校中更加投入,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

3. 培养独立性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孩子自主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增强他们的信心。

4. 培养合作精神合作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方面。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小组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尊心。

同时,要给予他们合理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5.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挑战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家长也应该配合教师的工作,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并珍惜学习的机会。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培养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培养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培养婴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培养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认知自己和他人,也开始形成自尊心的基础。

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培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培养方法。

一、家庭环境对婴幼儿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影响1. 营造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婴幼儿需要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来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父母需要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保证孩子的生活得到良好的满足。

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婴幼儿感到安心,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2. 给予充分的关爱和陪伴父母在婴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陪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感到被关心和重视时,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更积极的认知,从而培养出健康的自尊心。

3.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探索机会婴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认知自己和外部世界。

父母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探索机会,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玩具、游戏和活动。

这样的经验可以让婴幼儿积累自己的认知经验,并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二、教育方法对婴幼儿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影响1. 倾听和尊重婴幼儿的感受和意见教育者应该倾听和尊重婴幼儿的感受和意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当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理解和尊重时,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想法有更积极的认知。

教育者可以通过问问题、倾听和回应来促进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发展。

2. 肯定和鼓励婴幼儿的努力和成就教育者需要肯定和鼓励婴幼儿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当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被认可时,会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认知,并培养出健康的自尊心。

教育者可以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肯定他们的努力,例如"你做得真棒"或者"你真的很聪明"。

3. 提供合适的挑战和支持教育者需要提供合适的挑战和支持,促进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

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

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讨论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

一、家庭的作用学前儿童最初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于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父母应当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应当提供合适的学习、游戏和交流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家长还需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家庭环境积极向上、充满爱心、信任和尊重的氛围,对于孩子自尊和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培养他们自尊和自信心的关键场所之一。

学校应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通过奖励和表彰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学校应当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社交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对欺凌和歧视行为的预防和处理,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三、社会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产生影响。

社会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的成长环境。

社会应当重视儿童的权益,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避免他们因为家庭背景、性别或其他因素而受到歧视。

同时,社会也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前儿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社会的示范和认可可以对儿童的自尊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学前儿童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应当给予关爱和支持,学校应当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社会应当为儿童提供公平和平等的成长环境。

人生发展阶段的教育学意义

人生发展阶段的教育学意义

人生发展阶段的教育学意义人生发展阶段是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特点。

了解人生发展阶段的教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为每个阶段的个体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

一、人生发展阶段的划分人生发展阶段通常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教育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人生发展阶段的教育学意义1.婴儿期:婴儿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其教育意义在于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安全感,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亲子互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婴儿的感知觉、语言和社交能力。

2.幼儿期:幼儿期是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社交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儿童期:儿童期是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成年期:成年期是人生发展的成熟时期,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成人的职业素养和领导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帮助成人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6.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教育意义在于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关怀等方式,帮助老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育在不同阶段的作用1.婴儿期:通过母乳喂养、亲密接触等方式建立亲子关系,为婴儿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心理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阶段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去关注和引导。

本文将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

首先,幼儿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他们会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其次,学龄前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

他们会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开始发展,逐渐从具体的操作转向抽象的思考。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社交环境和学习机会,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

再次,青少年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面临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他们会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疑惑和挑战。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青少年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最后,成年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年轻人开始面临职业选择和生活规划的挑战。

他们需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责任,并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年轻人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家庭和学校的角色都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给予他们关爱和理解。

教育者则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此外,社会也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总之,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只有通过积极的关注和培养,幼儿才能够健康成长,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儿童期为什么自尊对其心理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200字以上)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

作为自我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自尊对儿童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其品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还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游戏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开始学会互相理解,逐渐形成了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并掌握了游戏规则,学会了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会技能。

可以说,正是幼儿的游戏经验促使了他们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0]。

而自尊作为一种重要的个性变量,它的发展也应受到幼儿游戏活动的影响。

研究表明,游戏对幼儿自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同年龄幼儿获得自尊的典型游戏类型不同,或者说,不同年龄幼儿对游戏的喜好及需求不同。

对于3岁幼儿来说,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游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

生活能力的获得、成长与进步是3岁儿童自尊发展的坚实基础。

本研究通过个案观察也发现了相应的结果。

比如,小班实验班的3岁儿童壮壮,入园后刚经历了和家人的分离,又遇到另一个麻烦,原来,壮壮一点也不会穿衣服,尤其每次进行户外活动时,经常为此落在最后。

小朋友们说他笨,妈妈说他懒,以至于壮壮一到穿衣服的时候就掉泪,老师通过“小老鼠、钻洞子、抓领子、盖房子,吱扭吱扭上房子”的游戏帮助他掌握怎样穿衣服。

儿歌内容不仅让壮壮觉得有趣,而且配合儿歌设计的动作让他也不再觉得穿衣服是件难事。

有趣的游戏调动了壮壮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在游戏中,他不知不觉学会了穿衣服;而老师积极肯定的评价则促使壮壮更加愿意自己穿衣服。

妈妈和爸爸也为壮壮自己能穿好衣服而表扬他。

老师和家长不断的表扬和鼓励,带给壮壮越来越多的自信和自尊感,当继续学习其他技能时,壮壮没有一点畏难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了。

3~4岁是幼儿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身体的大动作发展较快。

由于技能技巧要求较少,幼儿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练习,因而,小班幼儿从运动技能中获得了较高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所以,体育游戏对小班幼儿自尊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美工游戏和体育游戏促使中班幼儿自尊获得较快的发展。

中班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和动手能力较小班有明显增长,通过幼儿园生活教育的积累,使他们的动手经验逐渐丰富。

随着幼儿美工活动的增多,其活动方式也在开始多样化。

比如,幼儿能够更自如地使用剪刀和其他美术用具,开始尝试画、剪、粘、拼、折等不同的活动形式。

部分幼儿已经开始能够使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而且在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进而形成了自尊感。

以往的研究也发现,4岁是幼儿自我体验和情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个案观察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比如,4岁的可欣由于身体较弱而不愿参加户外活动,当然,对小朋友喜欢的各种体育活动也不太感兴趣。

小朋友学习拍球,她明显落后。

针对可欣的具体情况,老师没有直接让她学习拍球,而是“玩球”。

老师和可欣在传球、抱球等游戏中,自然地激发她拍球的动作。

刚开始,只要球能弹起来,老师就表扬可欣会拍球,鼓励可欣继续练习;随着练习的增加,可欣由不会拍到拍3个,渐渐的可以拍10个,可欣的老师和周围人对她的进步赞不绝口,获得赞扬的可欣对自己拍球的能力深信不疑,愿意和小朋友比赛,也更喜欢给别人表演。

这样,可欣就逐渐获得了能力感与成就感等典型的自尊体验与行为。

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其角色采择能力、合作能力、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在增强,由于老师和家长开始注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许多幼儿相应地参加了一些艺校课程的学习,促使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此外,大班儿童的游戏活动主要以角色游戏为主,角色规定着儿童对待他人角色的行动。

为了角色的配合和游戏的进行,儿童必须共同协商确定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规则,拟定计划,讨论进程,做好游戏的准备。

随着儿童想象力的逐渐丰富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及游戏技能的发展,角色游戏出现更多的有关成年人社会生活的主题、丰富的情节和连贯性的内容。

这些都使得幼儿从自我中心状态过渡到能够考虑到他人,并学习与他人协调平衡,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因此,智力游戏、角色游戏就成为大班幼儿获得自尊的重要方式或途径。

比如,大班的牛牛是个腼腆内向的男孩,在班级的游戏活动中总是比较退缩。

但在一项和蚂蚁有关的智力游戏中老师找到了帮助他的办法。

老师向幼儿展示了一个可供蚂蚁生长的实验箱,并鼓励、调动孩子们了解、观察蚂蚁的兴趣和愿望。

在活动中老师发现牛牛被这些蚂蚁吸引住了,而且还知道很多和蚂蚁有关的知识,牛牛的行为受到老师的表扬。

他画的蚂蚁不仅被老师放在观察箱旁边展览,老师还主动向牛牛“请教”和蚂蚁有关的知识。

在老师的鼓励和赞赏下,牛牛开始变得愿意和伙伴交流并主动参与游戏,在“小问号”活动中,牛牛更是以“蚂蚁专家”的角色回答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小朋友认为牛牛是小博士。

在这次活动的促动下,牛牛觉得自己很能干,逐渐获得了自尊和自信的情感体验。

总之,游戏类型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让幼儿喜欢,同时又能够通过游戏获得成功的体验。

4.2教育建议
(1)由于不同游戏对不同年龄幼儿获得自尊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游戏对幼儿自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为了促进幼儿自尊发展,小班主要进行生活游戏、体育游戏;中班主要为美工游戏、体育游戏;大班主要是智力游戏、角色游戏。

(2)教师应积极评价、无条件地接纳、尊重幼儿。

自尊的发展与自我意识中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幼儿自我评价是从他人评价中获得的。

教师有效的指导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以及完成游戏的质量,而积极肯定的评价则成为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来源。

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应多运用纵向比较,慎用横向比较,多给予幼儿积极肯定的评价。

美国儿童自尊研究的专家哈特曾指出,儿童的成就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赞许与肯定是其自尊及其自我评价形成的基础;自尊在较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肯定性评价[11,12]。

如果一个幼儿确信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厚爱,他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有着重要价值,也就容易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这种对幼儿的接纳与赞同,并不取决于幼儿是否实现了教师对他的期望,而只依赖于:他是幼儿,是活泼的幼儿集体中的一员。

若把幼儿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刺伤他的自尊心,就容易使其产生自卑、退缩、紧张,甚至憎恨、敌对情绪。

(3)帮助幼儿获得能力,包括培养并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幼儿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后,会受到他人的肯定与夸奖,幼儿对自己能力产生认可,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开始体会到自身的某种价值,逐渐形成重要感、自我胜任感、成就感,为萌发幼儿的自尊奠定基础。

但这种自尊是在某种“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幼儿还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

老师要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不断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引导幼儿取得更大成绩,使他们从中享受成功和创造的欢乐。

研究发
现:个体的成就感和能力感(即自我胜任感)是自尊的核心要素[13]。

我们在观察中也发现,随着幼儿园生活、知识教育的不断进行,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都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高,他们开始重视能力的展示。

通过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幼儿不仅获得了他人对其能力的赞许与肯定性评价,形成较高的自我胜任感,同时又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促使其自尊得到发展。

5结论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小、中、大班幼儿自尊的发展。

(2)促进幼儿自尊发展的游戏类型具有年龄特征。

小班主要为生活与体育游戏;中班主要为美工与体育游戏;大班主要为智力与角色游戏。

(3)教师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自尊的发展。

2、面对幼儿一下行为,应采取何种方式为最好的方式,为什么?并说明一下四种方式会导致儿童何种行为出现(1000字以上)
案例:当四岁的小红认为旁边无人时,推开了哥哥的房门,径直走到哥哥放糖果的抽屉面前,拉开了抽屉,这时妈妈走进了房间,妈妈明白了一切。

四位妈妈的做法,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
(1)告诉小红,必须立即回到自己的房间呆上一天,并且她将失去看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权利
(2)温和的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应该再这样做。

(3)解释她的这样行为哥哥会伤心的理由,并且告诉她必须呆在自己房间里一个小时作为惩罚。

(4)忽略这件事,像这种小事孩子们自己会解决
要求:
1、把姓名、学号、专业写在最上面
2、题目
3、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