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合集下载

抗震设防基本烈度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基本烈度 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抗震措施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与抗震措施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抗震设防基本烈度由国家地震局制定,并定期进行修订。

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必须根据抗震设防基本烈度进行相应的抗震计算和设计。

例如,对于基本烈度为7度的地区,建筑物必须进行相应的抗震计算和设计,以确保在遭遇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1.结构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等。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可以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

2.构造措施:包括加强构件之间的连接、设置抗震缝、增加防震缝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

3.设备措施:包括安装抗震设备、管道等。

这些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造成的损坏。

4.隔震措施:包括设置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震动和损坏。

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例如,对于基本烈度为8度的地区,除了进行必要的结构计算和设计外,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的连接和稳定性、设置防震缝等。

总结:建筑物抗震设防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必须根据抗震设防基本烈度和抗震措施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设计。

只有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而努力。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经常被用到的概念,尤其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它们都与抗震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这些措施可以在建筑物、设备和基础设施等层面上采取。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设计: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包括使用抗震设备和材料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调研:在建设新的建筑物之前,需要进行地震调查来评估地震风险并确定安全建设的要求。

3.提高结构稳定性:通过使用加固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到来,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避难或紧急行动。

5.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采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加强墙体、增加柱子和梁的数量或尺寸,以及使用合适的抗震构造技术。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为抵抗地震力而采用的特定结构措施。

这些措施更具技术性和专业性,通常需要由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和设计师来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使用刚性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等,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2.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使用可消化能量的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梁、钢结构和隔震设备等,来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传递。

3.增加抗震性能:在建筑物中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包括加固柱子、梁和墙壁,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4.使用基础设施抗震措施:在建设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地下排水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安全出口等抗震设施,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结抗震措施主要强调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而抗震构造措施则侧重于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如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保护层、最小配筋率等。

“抗震措施”涵盖了“抗震构造措施”。

注意: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的宏观控制。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里,对于“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实质不是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而是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1、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2、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抗震措施具体来说一个就是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抗震作用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

主要是一些概念设计的东西,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对柱、抗剪、节点进行加强。

一个就是构造措施,如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3、采用不同设计原则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标准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2、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其中:λ为剪力系数,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1、定义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区别与联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抗震措施=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配筋率、锚固长度、轴压比、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注:内力调整包含内容: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3、规范规定与比较. 抗震措施(规范3.1.3条)·甲类建筑,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3.3.2条及条)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低。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和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以规范规定为依据,列出符合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比较数据3.3.1. 丙类建筑Ⅰ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6 6 7 7 8Ⅱ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8 8 9 9. 甲、乙类建筑Ⅰ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Ⅱ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9+3.3.1.8+和9+等的处理8+及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作者简介] 赵清清,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解答:内力调整属于抗震措施范畴,本例为丙类建筑,抗震措施不提高。 丙类建筑,总高 48m,7 度设防,由《抗规》表 6.1.2 抗震等级取为二级,c 1.3 ,
V 1.3 (320 350) / 5.2 167.5 kN
建筑场地 III 类, 7 度 0.15g, 由 《抗规》 3.3.3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属于抗震构造措施范畴, 宜按 8 度 0.2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此时对应的抗震等级取为一级,查《抗规》表 6.3.6 [μN]=0.65。轴压比 N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 和抗震等级 3 个概念
赵清清(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一、前言 《抗规》1.0.2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这是 一个强制性条文, 意味着结构设计人员在做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工程都涉及 到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可能对抗震设计中最常接触到的 3 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措施和抗震等级不能清楚地理解。本文通过概念对比和实际案例对这 3 个概念予以辨析。 二、抗震措施 《抗规》2.1.10: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的调整直接受到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影响。 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 有明确的规定: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 抗震措施,即甲类、乙类建筑抗震措施需提高一度对待。对此条文说明有明确解释:本标准 规定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同一些国家的规范只提高地震作用 (10%~30%)而不提高抗震措施,在设防概念上有所不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 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提高地震作用,则结构的各 构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资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这条也是《抗规》中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查 6.1.2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 三、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2.1.11: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 采用的各种细部要求。 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规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 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其中的一般规定(比如体型要求)及计 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而构件截面尺寸和配 筋相关的(轴压比限值、钢筋数量和布置)则属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受到场地土类别的影响。 《抗规》3.3.1 和 3.3.2 建筑场地为 I 类 时, 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场地为 III、IV 类 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7 度(0.15g)和 8 度(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等级 不同抗震措施和不同抗震构造措施怎么体现和标志这种差异性呢?需要用一个“梯度” 来划分,这个“梯度”就是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既标志这抗震措施还标志着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措施或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更高一级的抗震等级来对待”。 下面是 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有助于读者来理解这 3 个概念。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非大跨结构) ,总高度为 48m。地震信息如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 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某顶层中柱上、下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320kN·m,350 kN·m(同为顺时 针) ; 剪力设计值为 125kN, 轴力设计值为 1750kN,柱截面为 500mm×500mm, Hn=5.2m, λ>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 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N]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多少?

建筑抗震等级怎么划分格

建筑抗震等级怎么划分格

建筑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在建筑设计中,抗震等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及其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

建筑抗震等级划分的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地震烈度与设计反应谱的相对关系,通常使用地震烈度参数来表示。

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将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级划分。

二、建筑结构类型
建筑结构类型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承载系统等设计方面的要素。

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响应能力有所不同,从而也影响了抗震等级的划分。

三、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和损毁程度。

通常通过地震反应分析和结构安全评估等手段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定其抗震等级划分。

四、使用功能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是决定抗震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力和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划分抗震等级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五、设计标准
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还需要遵循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就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和安全保障。

采用合理的设计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是一个涉及地震烈度、建筑结构类型、抗震性能、使用功能和设计标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过程。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评估,才能确保建筑物具有较高的抗震等级,提高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地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地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地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地平均强烈地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 距离震中地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地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地点有不同地烈度.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地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地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地严重破坏地抗震设防目标.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地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地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地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地地震,2%.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地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地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 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地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地整体.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地内在联系.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地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地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 .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地延性,提高抗震性能.第2章场地与地基1.场地土地固有周期和地震动地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由于地震动地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地周期成分被较大地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地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地卓越周期.2.为什么地基地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地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地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地地基变形要比相同静荷载下地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地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地承载力要比静荷载下地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3.影响土层液化地主要因素是什么?⑴土地类型.级配和密实程度⑵土地初始应力状态(地震作用时,土中孔隙水压力等于固结水压力是产生土体液化地必要条件)⑶震动地特性(地震地强度和持续时间)⑷先期振动历史或者:土层地质年代;土地颗粒组成及密实程度;埋置深度.地下水;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第3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1.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有几种方法?各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法⑴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地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地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⑵除⑴外地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⑶特别不规则地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0所列高度范围地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地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地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地较大值.2.什么是地震作用?什么是地震反应?地震作用:结构所受最大地地震惯性力;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地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动通过结构惯性引起地.3.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地震反应谱: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地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与其自振周期T地关系定义为地震反应谱.设计反应谱:地震反应谱是根据已发生地地震地面运动记录计算得到地,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需考虑地是将来发生地地震对结构造成地影响.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不能采用某一确定地震记录地反应谱,考虑到地震地随机性.复杂性,确定一条供设计之用地反应谱,称之为设计反应谱.设计抗震反应谱和实际地震反应谱是不同地,实际地震反应谱能够具体反映1次地震动过程地频谱特性,而抗震设计反应谱是从工程设计地角度,在总体上把握具有某一类特征地地震动特性.地震反应谱为设计反应谱提供设计依据.4.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地质量或重力荷载应怎样取?质量:连续化描述(分布质量) .集中化描述(集中质量);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所考虑地重力荷载,称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地重力荷载分恒载(自重)和活载(可变荷载)两种.活载地变异性较大,我国荷载规范规定地活载标准值是按50 年最大活载地平均值加0.5〜1.5倍地均方差确定地,地震发生时,活载不一定达到标准值地水平,一般小于标准值,因此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可对活载折减.抗震规范规定:G E = D k+EV i L ki -5 .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它们有什么关系?• •口 X ..…S“(T )F = mg -g max ―a, --g xg 1 一 g max 是确定地震烈度地一个定量指标. P (T ) —动力系数.a (T ) = k P (T ) a 为地震影响系数,是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周期T,相同阻尼比Z 地理 想简化地单质点体系地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6 .为什么软场地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都是指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尽管它们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它们的概念和目标有所不同。

抗震措施是指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这些措施着重于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抗震措施通常在建筑物施工和维护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包括地基处理、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

具体的抗震措施包括加强结构可靠性、改进基础土体力学性质、改善结构的动力响应性能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荷载,以减少破坏程度。

抗震构造措施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施工工艺,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设置抗震支撑与刚性墙体、采用减震装置等。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其整体抗震能力。

它们着重于提高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是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主要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实现。

抗震措施强调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荷载,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其整体抗震能力。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通常是相辅相成的。

抗震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而抗震构造措施则能够加强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从而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因此,建筑设计者和工程师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区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区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区别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旨在提高建筑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虽然两者有着相似的目标,即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定义、具体措施和建筑实施等方面,对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详细比较和分析。

首先,抗震措施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它主要包括合理的建筑布置、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增加抗震设备等,以提高整体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主要涉及建筑设计上的调整和改进,比如合理选址和选材、合理配置墙体和柱子的位置等。

抗震措施可以说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运用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

与之相较,抗震构造措施更加突出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和施工。

它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面,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形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增加结构的延性等。

所谓刚度和稳定性指的是结构的抗侧倾能力和抗扭能力;耗能能力包括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能量吸收能力;延性指的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是通过调整和改进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形式,来提高建筑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在具体实施方面,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也有一定的差异。

抗震措施更侧重于建筑的整体设计和施工。

采取抗震措施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合作,充分考虑变形、抗震和抗侧倾等问题,通过调整建筑设计方案,减少结构的外力作用,提高抗震能力。

例如,合理选材、合理配置墙体和柱子的位置等,都是抗震措施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抗震构造措施更加注重建筑结构的具体设计和施工方法。

在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结构的刚性、稳定性、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方面的改进是非常关键的。

这需要结构工程师充分了解材料和结构的力学性能,合理设计结构的刚度、弹性和阻尼等特性。

【干货】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内容

【干货】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内容

•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小震—重现期约50年,超越概率63% • 中震—重现期约475年,超越概率10% • 大震—重现期约1600~2400年,超越概率
3~2%
• 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 遇地震(重现期约50年)作用时,一般不受损坏 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
• 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地震(重现期约475年)作用时,可能损坏,经 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
• 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 震(重现期约1600~2400年)作用时,可能损坏, 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 《抗震设计规范》3.3.2条,3.3.3条,对建 筑场地为Ⅰ、Ⅲ、Ⅳ类时,设计需要改变
的是抗震构造措施。
• 3.3.2,3.3.3条的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 施不同于抗震措施。
• 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改变抗 震构造措施不改变抗震措施中的其它
要求,如内力调整措施。
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计算 抗震措施
• 地震作用—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 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 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 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 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 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 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在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住规定的地震力。

抗震等级的划分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一般可以分为多个等级,通常按照地震烈度、建筑物用途和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一般抗震设防、中等抗震设防、较大抗震设防和重要抗震设防等级。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地震烈度: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参数,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等级。

2.建筑物用途: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在抗震等级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住宅和办公楼的抗震要求可能会有区别。

3.建筑物高度: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通常会高于低层建筑,因为高层建筑受到的地震力作用更大。

4.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例如地基土壤的承载能力。

5.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也会影响抗震等级的确定。

确定抗震等级的方法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和计算。

一般来说,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通过结构形式的选择、地震荷载计算、结构抗震计算等方法,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多次抗震能力计算,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确定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能。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计算,可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满足规定标准,从而保障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实际工程中,高度重视抗震设计,合理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之一。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引⾔: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主要以下三部分组成:⼀、规范限定的适⽤条件;⼆、结构和构件的计算分析;三、结构和构件的构造要求。

对于⼀个新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当满⾜以上三部分要求时,就是符合规范的设计;当不满⾜第⼀部分要求时,就被称为?超限?⼯程,需要采取⽐规范第⼆、三部分更严格的计算和构造,以证明该建筑可以达到抗震设防⽬标,即?⼩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近年来,随着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的应⽤,它实现了结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标过度。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种解决?超限?⼯程抗震设计的基本⽅法。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定义:以结构抗震性能⽬标为基准的结构设计⽅法。

抗震性能设计是解决复杂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基本⽅法,常⽤于复杂结构、超限建筑⼯程的结构设计中,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着重于通过现有⼿段(计算措施及构造措施),采⽤包络设计⽅法,解决⼯程设计中的复杂问题。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特点:使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标过度,业主和设计师可以选择所需的性能⽬标;抗震设计中更强调实施性能⽬标的深⼊分析和论证,通过论证可以采⽤现⾏规范或标准中还未明确规定的新结构体系、新技术、新材料;有利于针对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场地条件及建筑的重要性采⽤不同的性能⽬标和抗震措施。

地震作⽤:由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个⼗分复杂的问题,有许多难点,例如:地震地⾯运动的不确定性;抗震设防⽔准及对地震作⽤的预估;地震作⽤下结构反应分析的正确性;对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因素的认识及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等。

当前世界各国的建筑抗震设计主要采⽤以下两种⽅法。

拟静⼒法- - - 加速度反应谱法。

它将影响地震作⽤⼤⼩和分布的各种因素通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予以综合反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利⽤反应谱得到地震影响系数,进⽽得到作⽤于建筑物的拟静⼒的⽔平地震作⽤。

⽬前此⽅法接受度⽐较⾼,且适合于⼤多数建筑。

此理论虽接受度⽐较⾼,也⽐较适合,但仍存在⼀些问题。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如何区分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抗震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而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特定的构造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首先,抗震措施强调的是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整体性能,它包括了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抗震设计和措施。

抗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改良:通过对建筑物结构进行改造或加固,以提高其整体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砖木结构,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2.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钢材、钢筋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3.设备和装置:安装地震保护设备和装置,如防震支座、防震支架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采用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抗震措施主要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进行改善和提高,达到减少地震破坏和减少人身伤亡的目的。

另一方面,抗震构造措施则更加侧重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方法。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布局:选择合适的结构布局,如对称布置、交叉布置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承载系统:选择合适的承载系统,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连接和固定:合理选择连接和固定方式,采用高强度和刚性的连接件,确保整个结构的一体化。

4.抗震设备和装置:采用合适的抗震设备和装置,如加强构件、隔震装置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来达到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目的。

它更加注重于建筑物的结构细节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密切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抗震措施更加强调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注重建筑物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的分析【摘要】:本文围绕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以及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抗震措施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措施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地震作用越大,房屋抗震要求越高。

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上,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会有差别,结构可能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程度不同。

震害表明,未经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7度区只有个别构件破坏,8度、9度破坏增多,因此,对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可以有明显差别。

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主、次要抗侧力构件的要求可以有区别。

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应有所不同。

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其抗震要求越高。

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划分抗震等级进行抗震设计,可以对同一设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设计;对同一建筑物中结构部分采用不同抗震等级。

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宜简单、对称、良好的整体性。

建筑物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构件尺寸及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的突变。

建筑物平、立面复杂时,可考虑用防震缝将结构分割开。

一般地,软弱地基对建筑物有增长周期、改变振型和增大阻尼的作用。

在软弱地基上,柔性结构最容易破坏,刚性结构则较好;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表现较好,而则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

总的来说,软弱地基更为不利。

场地土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主要与场地土的坚硬程度和土层的组成有关。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对于饱和粉土和砂土,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

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地震时,结构受到地基传来的地震波影响产生地震作用,在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一般都假定地基是刚性的,实际上地基并非为刚性,故当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通过基础反馈给地基时,地基将产生局部变形,从而引起结构的移动和摆动,这种现象称为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抗震措施主要包括地震研究和预测、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预案等,而抗震构造措施则是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和强化工程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首先,抗震措施方面,地震研究和预测是抗震工作的基础。

通过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和历史地震数据,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震级。

这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另外,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提供准确的地震参数信息,为防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救灾体系也是增强抗震能力的重要一环。

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提高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方面,一方面需要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严重受损。

为了确保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进行力学分析和结构计算,选择恰当的材料和构件,同时也需要考虑地震反应谱的影响,以保证建筑物在不同地震动的作用下都能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强化工程也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强化工程主要包括加固和改造已有的建筑物以及施工新建建筑时的抗震设计。

对于已有的建筑物,可以借助锚固、加固梁柱等方法,改善其抗震性能。

同时,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影响抗震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加固地基和承台等方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对于新建建筑来说,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选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其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除了上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教育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组织地震演习和应急训练,培养居民的地震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为了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区别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地震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使用功能的影响,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而采取的措施,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设计措施在建筑物的初步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和材料,并确定适当的抗震等级。

设计措施还包括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和配置,以及设置剪力墙、抗侧力支撑等。

1.2 施工措施抗震施工措施是指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抗震性能。

这包括合理施工序列的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选择,以及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等。

1.3 维护措施抗震维护措施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措施,旨在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持久有效。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结构破损和腐蚀,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抗震性能。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的专门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形式选择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物所采用的主体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区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波特征和建筑物要求合理选择。

2.2 结构材料选择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不同的结构材料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3 系统耦合系统耦合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系统耦合措施包括设置适当的连接形式和连接件,以及增加抗震撑等。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个良好的抗震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抗震设计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引起的地壳震动在地面上的传播。

地震波由紧缩波、剪切波和面波组成。

紧缩波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剪切波传播速度次于紧缩波,具有较大的横向位移能力;面波传播速度最慢,但破坏力最大。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波的特点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波的冲击。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用于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程度。

常用的地震烈度表是中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分为12度,从Ⅰ度到Ⅻ度递增,每一度的烈度对应不同的地震影响和破坏情况。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烈度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以及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所在地区地震的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制定的用于指导抗震设计的设计地震力的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分为不同等级,如8度、9度等。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目标。

四、抗震结构体系抗震结构体系是指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形式和布置。

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不同的抗震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抗震结构体系。

五、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采取的用于提高抗震性能的技术手段。

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增加墙体、加固柱子、设置剪力墙等。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受力形式来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

六、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指通过采取土体改良等措施,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加固土地基、钻孔桩等。

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地震作用对地基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七、非结构抗震措施非结构抗震措施是指建筑物非承重构件的抗震设计。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0前言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除了进行“计算”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按规范查抗震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抗震措施的定义、内容、该怎么查,其所涉及的规范条文众多,设计师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和抗震构造措施碰到一起时容易出现差错.1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抗震措施的定义是: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因此,这里需要明白的一个概念是: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这里之所以把抗震构造措施拿出来讲,是因为我们的规范体系里针对怎么查抗震构造措施有一些调整.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抗震设计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二是抗震措施.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在抗规中主要是第5章的内容.抗震措施在抗规中主要是各章节中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的内容.该定义中还强调了一点:抗震措施包含抗震构造措施,两者在抗震设计中很容易混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中对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抗震构造措施强调的是“构造”,通过控制细部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二是抗震措施里是有计算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构造设计计算.对于“不需计算”,这里的计算指的是地震作用计算、抗力计算,严格说起来抗震构造措施里是有计算的,只不过这个计算指的是那种简单的计算,比如配筋率.《抗规》中有一些条文是关于结构采用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调整的,抗震构造措施的范围比抗震措施小,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是针对抗震措施的调整,则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在内的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都要进行调整;如果只是针对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需搞清楚哪些是抗震构造措施,就能做到不会张冠李戴——只需调整抗震构造措施的却调整了所有的抗震措施.还是拿抗规条文来举例,该如何辨别两者呢?抗规条文说明中提到:一般规定及计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设计要求中的规定,可能包括有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术语定义区分.再具体一些,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竖向构件的轴压比;2)构件截面尺寸要求(最小截面宽高厚、剪跨比、跨高比等);3)最小配筋率;4)箍筋及加密区要求;5)抗震墙边缘构件配筋要求;6)特一级结构配筋要求.2抗震措施调整的相关条文我国抗震设计采用的是“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保证各类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可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采用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承载力验算和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大多数结构而言,只需进行第一阶段的计算,然后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来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复杂结构,则还需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因此,如何正确采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对实现“三水准”至关重要.2.1几个重要概念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抗规》,我国的建筑按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分为6度(0.05g)、7度(0.10g)、7度(0.15g)、8度0.20g(0.25g)、9度(0.40g),建筑的场地类别又分为Ⅰ、Ⅱ、Ⅲ、Ⅳ四类.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所采取的抗震措施须相应的调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0.3条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标准设防类(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重点设防类(乙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特殊设防类(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适度设防类(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2.2《抗规》的相关条文《抗规》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3章基本规定:3.3.2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3建筑场地为Ⅲ、Ⅳ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第6章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6.1.1(表格注释6)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最大适用高度.(作者注:这里属于抗震措施而非抗震构造措施的范畴)6.1.2(表格注释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1.3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第8章针对钢结构房屋:8.1.3(表格注释2)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降低一度确定.8.4.3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框架部分,当房屋高度不高于100m且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时,一、二、三级的抗震构造措施可按框架结构降低一级的相应要求采用......3规范解读和简明表格整理从第2节列出的相关条文可以看出,抗震措施怎么查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挂钩,但是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在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基础之上会有所调整.查抗震构造措施时主要需注意以下四点:1)Ⅰ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根据定义,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9度(注意:这里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时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这里的抗震措施包含了抗震构造措施,因此抗震构造措施也应相应的调整,但是,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特殊,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允许降低一度查抗震构造措施,6度(注意:这里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时就按6度查.丁类建筑:根据定义,已经允许适当降低查抗震措施(6度时还按6度查)了,因此抗震构造措施不再另行降低.2)Ⅲ、Ⅳ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根据定义,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这里相当于抗震构造措施已经提高一度查了.另外,当场地类别为Ⅲ、Ⅳ类时,7度(0.15g)应按照8度(0.20g)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应按9度(0.40g)查抗震构造措施.这里对于甲乙类建筑就有一个双重调整的问题,那么调整的幅度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因此表1中8度+有“比8度更高的要求”和“9度”两种含义.丙类建筑:7度(0.15g)应按照8度(0.20g)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应按9度(0.40g)查抗震构造措施.丁类建筑:根据定义,允许适当降低查抗震措施,这里也涉及到了双重调整的问题,因此7度(0.15g)还按照7度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还按8度查抗震构造措施.3)9度和丁类“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这里强调了“比9度更高的要求”;“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这里强调的是“适当降低”,有“降低要求”和“降低一度”两种含义,具体结合实际情况确定.4)乙类对于乙类建筑,与一些国家只提高地震作用而不提高抗震措施不同,我国规范中对乙类只提高一度查抗震措施,没有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性价比较高.为了方便查阅,不同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的建筑,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可归纳于表1.。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

抗震措施是指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

抗震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形式设计: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等,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结构材料选择: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提供足够的抗震性能和强度。

3.预应力设计:采用预应力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4.消能减震装置设计:采用减震器、摆设备、隔震设备等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位移和振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抗侧力措施:采取加强结构抗侧力能力的措施,如加粗柱子、加设剪力墙或加固节点等。

2.结构抗倒塌措施:采取措施防止结构倒塌,如设置合理的层间刚性、加大结构柱的强度等。

3.结构抗震位移措施:采取措施限制结构位移,如设置隔震层、减震装置等。

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它是根据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频率分布,以及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后的破坏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抗震等级通常分为一般抗震、中等抗震、较强抗震、强烈抗震和极强抗震五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满足不同的抗震强度要求和设计准则,以保证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抗震构造措施是具体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措施,而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抗震等级的要求来确定适当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建筑抗震等级要求

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经受地震力作用,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建筑抗震等级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和重要性等因素而定,下面将介绍建筑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

1.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为了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以保护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设计。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应该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保证其在地震中不倒塌或受损过重。

2. 建筑抗震等级划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建筑抗震等级被分为多个等级,一般包括烈度、一般要求、较重要性、重要性和特别重要性等级。

不同的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或破坏。

3. 抗震设计要求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结构形式:建筑结构的形式和构造方式对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

- 承载力要求:建筑物需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以抵抗地震引起的水平力。

- 地震波作用:考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会发生倒塌或破坏。

4. 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时需要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确保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标准中包括了对建筑物结构、材料、连接件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5. 抗震等级评定建筑抗震等级评定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评定的过程,对建筑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其抗震设计等级。

抗震等级评定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将决定其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等级要求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并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的严格要求将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加稳固和安全的建筑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