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何为 (节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诗歌总是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第一声春雷。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在新时代,一直充当着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的诗人何为?诗歌何为?伟大的诗歌产生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古今中外皆然。

盛唐诗歌最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唐代边塞诗最为典型。

《全唐诗》近五万首,边塞诗只有两千余首,却被认为是唐诗中最具思想性、想象力与艺术性的诗篇。

所谓诗歌的“盛唐气象”,主要是由边塞诗表现出来的。

盛唐的美学形象也主要是由边塞诗建构起来的。

边塞诗充分展现了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开放的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

到西域去,到边疆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是当时读书人和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也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

边塞诗因为反映普遍社会情绪和理想生活样貌,所以脍炙人口,让人震撼。

当代社会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这里说的雄心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思想准备。

在新时代,诗歌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代诗歌,要解决好个人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传承、开放与创新的问题,还有如何书写时代与现实的问题。

新时代诗歌应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新时期文学就是从确立主体意识开始的,但那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曾对人性的解放、人道的弘扬起过积极作用,但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反对崇高,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本身就包含了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个体和民族基础之上又超越具体的个人和民族的。

我们要走向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建构主义,不断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5课苏轼词两首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词人借墙里佳人、墙外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词的上片结尾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

(1)何妨·不妨(2)萧条·萧瑟2.易错识记。

(1)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容易近义混淆。

【近义联想】①冰消瓦解:像冰一样融化,瓦一样破碎。

形容完全消失或崩溃。

②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③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

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④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2)江山如画:山川、河流美如画卷。

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3)人生如梦:多被用来感悟人生,用来形容人生中那些飘忽不定的因素。

容易色彩不当。

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熬夜感觉到疲惫难熬时,不妨先休息30分钟,也可以做做深呼吸,能增加大脑供氧量,去除睡意,维持头脑清醒。

(何妨·不妨)(2)在美国历史上,即便是出现了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美储联依然能够全身而退。

(萧条·萧瑟)2.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误。

(1)原董事长被刑拘,这家公司遭股债双杀30亿市值灰飞烟灭....。

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 诗三首学案1 文本研读(一)实词1.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遗⎩⎪⎨⎪⎧ 采之欲遗.谁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2)适⎩⎪⎨⎪⎧ 少无适.俗韵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始适.还家门 适.得府君书3.词类活用(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榆柳荫.后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鼓.瑟吹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去日苦.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山不厌.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虚词4.以⎩⎨⎧ 忧伤以.终老 而吾以.捕蛇独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三)文言句式5.(1)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翻译6.(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域中的“诗人天职”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域中的“诗人天职”
在 之家 ” ,诗 人成 为切 近语言 的歌 者 ,海 德格 尔跃 出形 而上 学进入 的体察 ,在 敞开状 态 ( f n et e e s 下 迎接人 所必须 承受 的 O f h i d sS i ) e n
纯思想 的诗意 的维度 。
欢乐 与哀 伤交融 的游 戏 。相 比较 “ 伤” ,忧郁 是对 痛苦勇 敢 的负 哀
( e r )。作为 对西 方形 而 上学 的 反叛 与超 越 ,海 氏对 哲学 中的 并被 它牵 引 。忧 郁在 诗 中现身 ,它让 诗人 “ K he 洞察 黑暗 ” ,解 蔽 已经 本 体性 的核心 概念 做 出了新 的定义 ,海 德格 尔试 图在存 在 的视域 中 隐匿 的痛 苦与死 亡的本质 。 “ 和于痛苦 ( e me )的灵 魂 ,被痛 应 Sh r z

他将 诗人 的天 职与人 的生存状 态 紧密相 连 ,在揭示 “ 在 ”真谛 的 然而 这 “ 存 孤独 ”必定 不是 弃绝人 群 的。诗人 怀 中的忧 郁是对 于语 言
同时 ,为 “ ”的 自我拯救提 供一条 “ 意”的道路 。 人 诗
( ) 一
归 于存在 的 “ 死” 的另一 端 )与 “ ” 的重量 ;是诗 人在 敞开状 态 思 中将 目光投 向人生 ,在灵魂 的与痛 苦的应和 中获得 的气质 。 富有 生命 的事物不都 与你息息相关 ? 命运女神 不是亲 自培 育了你 的天职 ?
探 寻他们 的本 真的 意义 。海德 格尔 在 《 人哲 学家 》一 诗 中说 道 , 诗
苦所协 调并且 以痛苦 为基调 的灵魂 ,就是忧 郁 。” ⑤ 灵魂在 忧郁与
“ 唱与思是 诗之邻 枝/ 它们 源于存在 而达 到真理 。 ”当语言成 为 “ 存 词 语 的珍 贵关 系中被 装饰 和保护 。诗 人在忧 郁 中保持着 这种 对痛苦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 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

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

他写道: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

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

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

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

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

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

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

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

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然而,景色也是不够的。

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

但这些都是景色。

这些都不够。

你应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

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

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

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激趣导入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于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涉.(徒步渡水,蹚水)江采芙蓉..(莲花的别名,这里说“芙蓉”与“夫容”双关),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多芳草。

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

请概括段意:叙述女子采摘芙蓉,营造思乡氛围。

(第二段)还顾..(指感情深...(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回顾,回头看)望旧乡..(故乡),长路漫浩浩厚)而离居..(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分居异地),忧伤以终老请概括段意:写情深意笃的两人相隔两地、无法相聚的悲伤。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中体现情感变化的相应内容。

答案①欢乐洋溢②黯然痛苦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诗句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远方的道路上。

(得分点:遗、所,句意对)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忧伤中慢慢变老。

(得分点:同心、离居、终老,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散发着芳香的兰花香草。

2023学年江苏无锡市江阴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2023学年江苏无锡市江阴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江阴市普通高中2022年秋学期高三阶段测试卷语文2023.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任何一种类型的文明均与特定的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种族、环境、时代以及各种文化传统均参与了文明的漫长积累。

相对于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民族文化内部始终存在新陈代谢机制;但是,当众多民族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的通约原则。

宽阔的世界舞台上,每一种类型的文明都有赢得尊重的资格。

现代历史逐渐开启了每一个民族的大门——世界连为一体之时,恰恰是各种类型文明彼此交流之日。

各个民族文化的取长补短恰逢其会。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场合,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并未伴随温情脉脉的气氛顺利展开。

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成为打破民族边界的首要动力时,利益的交换乃至利益争夺不可避免地介入甚至支配文明交流,从而带来多方面的紧张关系。

过往的历史并未提供多少乐观的例子。

恰恰在考察多种现代性的时候可以发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性是与帝国霸权和殖民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社会关系表明,利益的衡量成为一切衡量的核心,利益产生的严重冲突往往充当了战争的导火索。

当坚船利炮成为对话的语言时,当丛林法则形象地演绎“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时,文明的交流可悲地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甚至构成一个反讽。

相对于互惠互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历史状况格外刺眼。

至少在目前,传统的国际关系、经贸体系或者文化交流网络均无法提供“人类”全面合作的稳固基础。

从古老的宗教到近现代的阶级、民族、国家,各种重磅的概念无不存在明显的双重性质:这些概念既可以成为某些社会共同体认同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拒绝乃至排斥另一些社会共同体的藩篱。

与此同时,诸如身份、族群、性别等另一些概念继续涌入。

围绕两批概念形成的论述汗牛充栋,这恰恰证明两批概念涉及的问题均未过时。

这些问题既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也是这个历史主题将要超越的内容。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寒假作业第11天任务十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寒假作业第11天任务十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语文寒假作业第11天任务(十)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分析两原则】(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感情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

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了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闲望吴融①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

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的《渔家傲》有相似之处.(2)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注]苏轼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余。

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句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2)“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陌生化书写、时间意识与想象力的突围——略论品儿诗歌

陌生化书写、时间意识与想象力的突围——略论品儿诗歌

92南腔北调—— 略 论 品 儿 诗 歌文/敬笃陌生化书写、时间意识与想象力的突围在未仔细阅读青年诗人品儿的作品之前,我曾不止一次地猜测她的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然而,或许是主观臆测使我的阅读视野变得狭隘了,让我的判断发生偏差。

我初读其诗,被她那充满断裂感的遣词造句深深震撼,而没有规律的句法游戏,更是让人着迷。

她的诗拒绝平庸,消弭了性别意识,摆脱了传统女性诗歌的书写范式。

在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我从她近两年的诗歌文本中节选其中九首,试图寻找其文本中的空间构建和显性特征。

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看来,“书写就是回归,回归本源,是在最原初的运动中再次捕获自身。

”[1]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它在恢复语言功能的同时,也使语言获得了存在。

在这个以快餐文化为主导的消费时代,正是当年荷尔德林意义上的“诗意贫乏的年代”,那么在这个时代里,“诗人何为?”便成了摆在诗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诗人作为社会群体的参与者,势必要融入到这个贫乏的时代。

那么,面临着生存与存在的巨大精神危机,又将何去何从,我想这必定是每一个诗人内心正在默默反思的重要问题。

一.陌生化书写与主体的反叛作为一名诗人,品儿也探寻着属于“自我”的诗歌创作之路。

她极富个性化的书写,为诗歌文本自身营造了一种陌生感,而这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恰恰符合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让语言退回到无限之中”。

语言必须要卸下它自身的负担,在时间的折叠中,走向无限。

品儿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并不是在刻意强调自我的特殊性,而是在重建一个属于诗歌的“个体”和“精神自我”,由此达到词与物的重构。

“灵魂是布满闪电的/路。

一种声音盛开,被照亮的/无眠。

歌者带着时间,在荒凉中奔跑。

”(《而时间是》)诗人把灵魂比作布满闪电的路,而那穿透灵魂的歌者,载着时间奔跑,这种超然的语言处理方式,从侧面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带我们进入了世人虚构的迷局之中。

诗人是灵感四溢的创造者,如何能从重复的自我构建中剥离出来,就需要严格地使用语言,在独特的生命体验中变形,重构自我,拒绝同质化、模式化。

何为诗人阅读答案

何为诗人阅读答案

何为诗人阅读答案
《咏路》阅读答案国咏路
二、阅读(共50分)
(一)(4分)
咏路
[宋]邹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

诤臣,敢直谏。

遭佞臣诋毁屡被
贬谪而无愧悔。

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

②赤路:炎荒之路。

③伊:句首语气助词。

8.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2分)
9.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8.答案: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

含义,实指诗
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

评分:特点1分,含义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
恨之情;②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评分:共2分,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意思对即可。

七语暑假作业23(解析版)

七语暑假作业23(解析版)

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二十三(解析版)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魏晋以来,中原人口因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逐渐/逐步)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饿殍遍野,人竟相食”;江淮之南,名流雅士集聚兰亭,流觞曲水,造就一个王羲之及其旷世的美学经典,“线条之美,刺人心魄”。

到唐宋,江南这方“刺人心魄”的美已是旗帜(高涨/高张),万众瞩目。

颇具传奇色彩的花间词人韦庄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面对西岭初雪、锦江如炼的美景,仍不忘填词感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说,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究竟实指何处?似乎只能是“处处皆有此景,人人皆怀此情”的江南。

自然,更不会有人去指摘丘迟笔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描写太过矫揉造作,因为人们心中对江南大抵都有这么一(幅/副)图画。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美丽富庶饿殍遍野B.流觞曲水万众瞩目C.颠沛流离锦江如炼 D.群莺乱飞矫揉造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逐渐高张幅 B.逐步高张副C.逐步高涨幅 D.逐渐高涨副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江淮以北,战火纷飞这里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B.江淮以北,战火纷飞这里哪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C.战火纷飞的江淮以北这里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D.战火纷飞的江淮以北这里哪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解析:1.C(“锦江如炼”的“炼”应写作“练”)2.A3.B二、预习: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4-5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5.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4)教材用书: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4)教材用书: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含答案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解读李清照1.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苦吟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起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2.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圣洁.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

你不会孤独。

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

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神圣。

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繁城。

3.我徜徉在衰草连天的野外,看尽征鸿,通过梧桐更兼细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显。

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寒意,低泣着岁月的沧桑.我似乎听见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

看见晚来风急中,易安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

唉!我能拂去枝干上的落叶,拂不去你心中荡涤的尘埃;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痕迹,抚不平人事变迁、韶华飞逝在你额头刻下的印记啊!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检测试卷1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检测试卷1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检测试卷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023年春学期开学第一课》第一课时

《2023年春学期开学第一课》第一课时
泰戈尔《飞鸟集》“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深处必有提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考语文把语文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五个层级
能力要求和知识要点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应用
鉴赏评析
(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2)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
(3)文言文点:
各自努力 ——开学第一课
第一课时
阅读深处必有重逢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雪泥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你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关键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经典书目: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诗歌,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海涅、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的作品。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周立波《暴风骤雨》、路遥《平凡的世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叶圣陶散文等。剧本,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可以自己准备摘抄、随笔本,取个名字,设计板块,精心装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语文·必修4(人教版)7 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二首浣溪沙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沉香。

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玉枕.(zhěn)凝噎.(yì)梧桐.(tóng) 帘卷.西风(juǎn)B.寻觅.(mì) 盈袖.(xiù)萧.条(xiāo) 茅塞.顿开(sè)C.憔.悴(qiáo) 堪.摘(kān)戚.戚(qī) 处.心积虑(chù)D.怆.然(qiànɡ) 暮霭.(ǎi)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解析:A项,噎yē;C项,处chǔ;D项,怆chuànɡ。

【名人名言】贺拉斯名言

【名人名言】贺拉斯名言

【名人名言】贺拉斯名言贺拉斯名言1.没有财富、地位和勇气,连海藻都不如人。

2、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到处在等于无处在,四处为家的人无处为家。

3.一个真正的知己比一个骗子看起来更冷酷。

4、幸福不可能十全十美。

5.只要一个人在文化修养上有耐心,他就永远不会自高自大而得不到熏陶。

6、如果你知道得比我多,你就教给我;如果你知道得比我少,那就向我学。

7.一个人如果在正义事业中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目标,就不会因为同伴们大喊“错”而动摇自己的决心;也不会因为暴君的威胁和恐吓而退缩。

8、时间反复无常,鼓着翅膀飞逝。

(词语网())9.时间可以揭示隐藏的事物,也可以使辉煌的事物黯然失色。

10、一切事物,无论是神界的或是俗世的美德,名望和荣誉都是“;财富”的奴隶。

11.不,工人不能从中受益。

12、青春时光转眼即逝。

13.为了避免犯错误,我们往往更容易陷入荒谬。

14、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

15.只要一个人有耐心培养自己的文化,他就永远不会骄傲到被陶冶。

16、抓住那似水流年,抓住,抓住!17.我不妨充当磨刀石,使钢刀锋利,尽管它本身不能切割任何东西。

鲁迅的名言关于学习的名言名人名言精选更相关的引用荷马名言愚蠢被误认为是命运之神犯下的罪行。

2、劳动是人类的命运。

3.追求影子的人就是影子。

4、啊,青春!你永远是可亲可爱的。

5.智慧的标志是判断形势,然后选择行动的机会。

6、温和的谈吐源于仁慈的人心。

7.长时间休息后,疼痛就像慢性病。

8、言近旨远,文简意明。

(词语网())9.决定一个问题需要智慧,但实施它需要耐心。

10、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11.只有仁爱才能永存。

12、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有用场。

13.人体是最神圣的东西。

鲁迅的名言关于学习的名言名言警句摘抄大全更相关的引用荷尔德林名言1.忍受不幸是困难的,但更难忍受幸福。

2、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词语网())3.然而,你说诗人是狄俄尼索斯的神圣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何为(节选)诗人何为(节选){德] 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贺德龄在哀歌《面包和酒》(Brod und Wein)中如是问。

我们今天几乎不能领会这个问题了。

我们又怎会想到去把捉贺德龄所给出的答案呢?“……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时代”一词在此指的是我们自己还置身于其中的时代。

对于贺德龄的历史经验来说,随着基督的出现和殉道,神的日子就日薄西山了。

夜晚到来。

赫拉克勒斯(Herakles)、奥尼索斯(Dionysos)和耶稣督这“三位一体”弃世而去,世界时代的夜晚便趋向于黑夜。

世界黑夜弥漫着它的黑暗。

上帝之离去,“上帝之缺席”,决定了世界时代。

当然,为贺德龄所经验到的上帝之缺席,并不否认在个人那里和在教会中还有基督教的上帝关系继续存在,贺氏甚至也没有轻蔑地看待这种上帝关系。

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显明确实地把人和物聚集在它周围,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栖留嵌合为一体。

但在上帝之缺席这回事情上还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

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之光辉也已经在世界历史中黯然熄减,。

世界黑夜的时代是贫困的时代,因为它一味地就变得更加贫困。

它已经变得如此贫困,以至于它不再能觉察到上帝之缺席本身了。

由于上帝之缺席,世界便失去了它赖以建立的基础。

“深渊”(Abgrund)一词原本意指地基和基础。

是某顺势下降而落下其中的最深的基地。

但在下文中,我们将把这个“Ab-”看作基础的完全缺失。

基础乃是某种植根和站立的地基。

丧失了基础的世界时代悬于深渊中。

假定竟还有一种转变为这个贫困时代敞开着,那么这种转变也只有当世界从基础升起而发生转向之际才能到来。

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人们必须经历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渊。

但为此就必需有入于深渊的人们。

世界时代之转变的发生,并非由于什么时候有某种新上帝杀将出来,或者,有一个老上帝重新自埋伏处冲出来。

如若人没有事先为它准备好一个居留之所,上帝重降之际又该何所往呢?如若神性之光辉没有事先在万物中开始闪耀,上帝又如何能有一种合乎神之方式的居留呢?“曾经在此”的诸神唯在“适当时代”里才“返回”:这就是,唯当时代已经借助于人在正确的方式发生了转变,诸神才可能“返回”。

因此,在哀歌《面包和酒》稍后写的未竟的赞美诗《回忆》(Mnemosyne)(海林格拉特版本,第四卷,第225首)中,贺德龄写道:……天神之力并非万能正是终有一死者更早达乎深渊于是转变与之相伴时代久远矣,而真实自行发生。

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久矣。

既已久长必会达到夜半。

夜到夜半也即最大的时代贫困。

于是,这贫困时代甚至连自身的贫困也体会不到。

这种无能为力便是时代最彻底的贫困,贫困者的贫困由此沉入了暗冥,因为,贫困只是一味地渴求把自身掩盖起来。

然而,我们理当把世界黑夜看作一种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这边发生的命运。

也许世界黑夜现在正趋向其夜半。

也许世界时代现在正成为完全的贫困时代。

但也许并没有、尚未、总还尚未如此:尽管有不可度测的困境,尽管有一切煎熬痛苦,尽管有这种无名的痛苦,尽管有不断滋长的不安,尽管有持续扩张的种种混乱。

这时代久而久之了,因为甚至那种被看作是转变之基础的惊恐,只要还没有伴随出现人的转向,它便无所作为。

但是人的转是在他们探入本已的本质之际才发生的。

这一本质在于,终有一死的人比天神之物更早地达乎深渊。

当我们思人的本质时,人依然更接近于不在场(Abwesen),因为他们被在场(Anwesen)所关涉。

此处所谓在场,自古以来被称作存有(Sein)。

然则在场同时也遮蔽自身,所以在场本身即不在场。

贺德龄在赞美诗《泰坦》(Titanenhymne)(第四卷,第210页)中把“深渊”称为“体察一切的”。

在终有一死的人中间,谁必得比其他人更早地并且完全不同地入乎深渊,经验到那深渊所注明的标志。

对诗人来而言,这就是远逝的诸神的踪迹。

从贺德龄的经验来看,是奥尼索斯这位酒神把这一踪迹带给处于其世界黑夜之黑暗中的失去了上帝的众生。

因为酒神用葡萄及其果实同时保存了作为人和神的婚宴之所的大地和天空之间的本质性的共济并存。

无论在哪里,都只有在这一婚宴之所的范围内,还可能为失去上帝的人留存着远逝的诸神的踪迹。

……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为何?贺德龄不无惶惑地借他在哀歌里提到的诗友海因茨(Heinze)之口回答道:你说,但他们如同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走遍大地。

作为终有一死者,诗人庄严地吟唱着酒神,追踪着远逝的诸神的踪迹,盘桓在诸神的踪迹那里,从而为其终有一死的同类追寻那通达转向的道路。

然而,诸神唯在天穹之中才是诸神,天穹(Ather)乃诸神之神性。

这种天穹的要素是神圣(das Heilige),在其中才还有神性(dieGottheit)。

对于远逝的诸神之到达而言,即对于神圣而言,天穹之要素乃是远逝的诸神之踪迹。

但谁能追寻这种踪迹呢?踪迹往往隐而不显,往往是那几乎不可预料的指示之遗留。

在贫困时代时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

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因此,用贺德龄的话来说,世界黑夜就是神圣之夜。

在如此这般的世界时代里,真正的诗人的本质还在于,诗人总体和诗人之天职出于时代的贫困而首先成为诗人的诗意追问。

因此之故,“贫困时代的诗人”必须特别地诗化(dichten)诗的本质。

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说诗人总体顺应了世界时代的命运。

我们旁的人必须学会倾听这些诗人的道说,假使我们并不想仅仅出于存有者,通过分割存有者来计算时代,从而在这个时代里蒙混过关的话——这个时代由于隐藏存有而遮蔽着存有。

世界黑夜越是趋近夜半,贫困就越是隐匿基本质,越是占据了更绝对的统治。

不光是神圣作为通往神性的踪迹消失了,甚至那些导向这一消失了的踪迹也几乎消失殆尽了。

这些踪迹越是消失殆尽,则个别的终有一死的人就越加不能达乎深渊,去摸索那里的暗示和指引。

那么,越加严格的事情乃是,每个人只要走到他在指定给他的道路上所能达到的那么远,他便到达最远的地方了。

提出了“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这个问题的那首哀歌的第三节,道出了支配贫困时代的诗人的法则:有一件事坚定不移;无论是在正午还是夜到夜半,永远有一个尺度适用众生。

而每个人也被各各指定,我们每个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之所。

1802年12月2日,贺德龄在给波林多夫(Boehlendorf)的信中写道:“萦绕在我的窗口的哲学之光,眼下就是我的欢乐,但愿我能够保持它,一如既往”诗人思入那由存有之证明所决定的处所。

作为自我完成的西方形而上学之领域,存有之证明已达乎其印记。

贺德龄的远思之诗也一起给这一诗性的思之领域打上了烙印。

贺德龄的作诗活动如此亲密地居于这一处所之中,在他那个时代里任何的诗人都不能与之一较轩轾。

贺德龄所到达的处所乃是存有的敞开状态(Offenheit des Seins),这个敞开状态本身属于存有之命运,并且从存有之命运而来才为诗人所思。

然而,这一存有的敞开状态在业已完成了的形而上学范围内也许同时就是存有的最极端的被遗忘状态。

但如果这种被遗忘状态竟是时代之贫困的贫困性的隐含本质,那又如何呢?那样的话,我们当然无暇审美地逃遁到贺德龄的诗歌是去了。

那样的话,我们当然无暇根据诗人的形象来制作一个人造的神话了。

那样的话,我们也就无机可乘,把他的诗滥用为一种哲学的丰富源泉了。

相反,冷静地运思,在他的诗所道说的东西中去经验那未曾说出的东西,这将是而且就是唯一的急迫之事。

此乃存在之历史的轨道。

如若我们达乎这一轨道,那么它就将把思带入一种与诗的对话之中。

还是一种存在历史上的对话。

文学史研究势必会认为这种对话对它所认定的事实作了非科学的歪曲。

哲学会把这种对话看作一条坠入幻想的迷惘之中的邪路。

然而命运无视于这一切,而伸展着它的轨道。

我们今天在这一轨道上遇到了一位现代诗人吗?我们遇到一位现在往往匆匆忙忙地被硬拉入思之近旁,却又被极其浅薄的哲学掩盖着的诗人了吗?还是让我们以恰当的严格性,更清晰地来追问这个问题吧。

里尔克(R.M.Rilke) 是一位贫困时代的诗人吗?他的诗与这时代的贫困有着何种关系?他的诗达乎深渊有多深?假如这位诗人走向他能达到的地方,那么,他去往何处?里尔克的那首有效诗歌浓缩在精心汇集的薄薄的两卷《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和《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Die Sonette anOrpheus)之中。

走向这首诗歌的漫长道路本身乃是诗意地追问的道路。

里尔克在途中渐渐清晰地体会到时代的贫困。

时代之所以贫困不光是因为上帝之死,而是因为,终有一死的人甚至连他们本身的终有一死也不能认识和承受了。

终有一死的人还没有居有他们的本质。

死亡遁入谜团之中。

痛苦的秘密被掩蔽起来了。

人们还没有学人会爱情。

但终有一死的人存在着。

只在语言在,他们就存在。

歌声依然栖留在他们的贫困的大地之上。

歌者的词语依然持有神圣的踪迹。

《至奥尔弗斯十四行诗》中的一首歌(第一部,第19首)道说了这一切:尽管世界急速变化如同云形之飘忽但完美万物归本于原初歌声飘扬于变化之上更遥远更自由还有你的序曲歌唱不息带着七弦琴的上帝没有认清痛苦也没有学会爱情死亡的趋使还不曾揭开帷幕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在颂扬,在欢呼这当儿,甚至连神圣的踪迹也变得不能辨认了。

未曾决断的事情依然是,我们是否把神圣经验为导向诸神之神性的踪迹,或者,我们是否还只是遇到了那导向神圣的踪迹。

尚未明了的事情依然是,导向踪迹的踪迹会是什么。

至于这样一种踪迹如何向我们显示出来,也还是一个疑问。

时代之所以贫困乃由于它缺乏痛苦、死亡和爱情之本质的无蔽。

这种贫困本身之贫困是由于痛苦、死亡和爱情所共属的那个本质领域自行隐匿了。

只要它们所共属一体的领域是存有之深渊,那么就有遮蔽。

但是歌唱依然。

歌唱命名着大地。

歌唱本耳是什么呢?终有一死的人如何能够歌唱?歌唱从何而来?歌唱在何种程度上达乎深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