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教程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3. 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4.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5. 了解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3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2.1 实验心理学2.2 认知心理学2.3 发展心理学2.4 社会心理学2.5 临床心理学2.6 教育心理学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 3.1 心理学的起源3.2 心理学的早期发展3.3 心理学的现代发展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4.1 观察法4.2 问卷调查法4.3 实验法4.4 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意义5.1 应用心理学的定义5.2 临床心理学的应用5.3 工业心理学的应用5.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5.5 法律心理学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或引用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引言,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心理学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授2.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逐个介绍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包括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每个分支和领域的介绍可以结合经典实验或案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简要介绍心理学的起源,重点讲解心理学的早期发展和现代发展,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学者的贡献。
2.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详细讲解心理学常用的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分支领域;2. 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3. 理解心理学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神经科学与生物心理学2.1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2.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2.3 生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感知与知觉3.1 感觉器官和感觉加工3.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3.3 知觉的错觉和调节第四章学习与记忆4.1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4.2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4.3 遗忘和记忆增强的机制第五章情绪与动机5.1 情绪理论和情绪加工5.2 动机和需要层次理论5.3 情绪调节和动机激励的应用第六章思维与智力6.1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6.2 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6.3 智力和智力测试的评估方法第七章发展心理学7.1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模型7.2 亲子关系和社交发展7.3 老年人的认知和心理健康问题第八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8.1 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8.2 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8.3 团体和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心理学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培养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实验演示:展示心理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2. 课堂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心理学实例分析和论文写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报告分析结果。
参考教材:1. Morris, C. G., & Maisto, A. A. (2018).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15th ed.). Cengage Learning.2. Gleitman, H., Gross, J., & Reisberg, D. (2018). Psychology (9th ed.). W.W. Norton & Company.教学辅助资源:1. 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演示;2.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心理学相关实例和研究资料。
5-学校心理学(第五章)
适应性行为量表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是分类或命名。 第二是为发展和评估特殊的教学计划提供服务。第三是搜 索,即识别那些需要进一步评估的个体。
一、适应性行为测验
(一)儿童适应性行为量表 儿童适应性行为量表(ABIC)是多元文化多元评
其学校版适用于3~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可用于 考察其适应性行为。
一、适应性行为测验
(三)维兰德适应性行为量表 维兰德适应性行为量表(VABS)是使用最广的测试
适应性行为的工具。它是由维兰德社会成熟量表修订而来 的。适用于18岁以下的人。
二、问题行为测验
问题行为测验与适应性行为测验都是以测验行为作为内 容的,但测试角度不同。问题行为测验的重点不是儿童对 社会要求及环境的适应程度,而是着重测查儿童有无情绪 问题,有无各类心理问题,能否被断定为问题儿童。适应 性量表的一个前提是规定好了正常的发展线,以此线为标 准规定适应性行为的标准。而问题行为的前提刚好相反, 它规定问题行为的范围和标准,并据此测量问题行为。
二、人格测验
(二)视觉技术 人格测验的视觉技术包括呈现一些视觉画面刺激,要求
被试做出言语性的回答反应。视觉技术属于投射测验范畴, 目的在于通过人们的应答,分析与评价其中包含的人的态 度、情绪或心理冲突。
二、人格测验
1.主题统觉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投射测验(thematicappercept
iontest,TAT)是临床心理学家和学校心理学家 较喜爱的测验之一,由默里编制(Murray,1935)。
(1)每个人都时而快乐,时而伤心或时而疯狂。什么事情令你快乐?什么事 情令你伤心?什么事情令你疯狂? (2)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每人都喜欢自己身上的优点,而不喜欢自己 身上的缺点。你喜欢或讨厌自己身上的哪些特点? (3)你喜欢学校哪些地方,不喜欢学校哪些地方?……
学校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1、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中小学校的具体体现。
2、学校心理学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和这些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学校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它的侧重点主要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与青少年。
4、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心理预防与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使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心理卫生方面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等。
2心理咨询: 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3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诊断性评价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的完整过程。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
4、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应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5、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6、就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一、社会问题(一)西方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在西方,犯罪、毒品、家庭破裂困扰社会,也是众矢之的的“公害”,且成为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
心理学ppt课件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概念
学生心理测评就是运用适当的测验、仪器和技 术搜集信息,并据此描述和分析学生心理和行为状 况,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测量与评价, 包括心理测量和心理评价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二)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模式
心理健康测量是开始于二十世纪初的一项工作, 测量的对象涉及到病人和健康人,出现了两种测量 模式:疾病模式和健康模式。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生活辅导 (三)生涯辅导
17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八)保密性原则
18
第三节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含义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19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含义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概念 (二)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模式 (三)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种类 (四)学生心理健康测验量表简介
1.疾病模式 2.健康模式
21
(三)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种类 根据测量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心
理健康测量划分为: 1.发展性心理健康测量 2.教育性心理健康测量 3.治疗性心理健康测量。
22
(四)学生心理健康测验量表简介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3.《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4.大学生人格问卷
5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 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6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适中 (三)意志健全 (四)人格统一完整 (五)自我意识正确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社会适应良好 (八)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学入门大学公开课教案
教案标题:心理学入门公开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开场白:介绍自己和对心理学的热情。
2. 提问: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期待。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课程的期望和疑问。
二、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2. 解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发展等方面。
3.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记忆、学习、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调查、案例研究等。
2. 解释每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如实验法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的自然性和长期性等。
3. 示范使用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如实验法研究记忆的实验设计。
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2. 解释每个应用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如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治疗,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等。
3. 强调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五、互动环节(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选择一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讨论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分享和讨论: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展望未来学习:提醒学生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
3. 提问和回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学校心理学第34章
这种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一起不会 错失有关的信息,对所记录的结果的真实含义能 有确实的把握,防止了远距离观察研究中出现的 失真和遗漏。 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群体, 不参与他们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 的身份进行观察。这种方法客观公正,但不深入。
17
3、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是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 工程,制定相关的观察表,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严 格按照该表进行观察。 无结构观察是指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 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没有详细的观察 工程和内容,亦无具体的记录表格,在实际的活 动中根据具体情况而有选择地进行观察。
24
2、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对于自己在访谈中的角 色、访谈要求、问题意义等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决 定了访谈的实际效果。
3、被访人的动机:这是指被访人的谈话动机、价 值观、访谈目的与自己需要的一致程度等。心理学 研究对被访人动机作出几种解释:内在动机、工具 性动机、利他动机或者感情与理智的满足等。影响 被访人的动机因素很多,一些较普遍的因素,如竞 争、不愿表示出无知、对访谈后果的担忧、研究单 位的声望、对访谈人的喜爱、社会标准、情绪上的 需要等。
22
2、结构性访谈
访谈时用的问题又常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 题。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以下的访谈处理: 许多访谈是高度结构化的,即同样的问题按同样 的顺序呈现给被访者,并且尽可能用同样的言辞。 但答复是开放的,被访人可以用任何长度的一般 语言来答复。这种方法试图让被访者自然地、自 发地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防止了让人感到挫折感。因为有人不愿答复“是 否问题〞,有些人即使非常同意某些观点,但也 不愿说他“强烈赞同〞。
19
学校心理学教程(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1、怎样理解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和性质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兼及中等学校学生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
(1)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2)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2、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观察法(2)调查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3、学习和研究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1)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2)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3)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4)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1、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4、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5、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物的强度;二是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三是刺激的动感;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6、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7、感知觉: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8、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9、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察觉,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10、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1、感觉的特殊现象(1)感觉适应(2)感觉的相互作用(3)感觉对比(4)联觉12、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13、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14、表象和记忆:表现具有三个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15、遗忘的基本规律(1)时间因素(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材料的顺序(5)识记者的态度16、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心理学教程》ppt课件
主讲:潘定戡
联系电话:1397427423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
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3、心理现象的内容(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生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四)注意转移
1、什么是注意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 象上去的现象。
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3、小学儿童注意转移的发展
(1)注意转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趋势 ① 小学低年级注意转移能力差 ② 小学5年级注意转移能力比2年级明显增长 (2)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的发展快于女生。
4、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 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度 ② 新对象的吸引程度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 为什么要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怎样运用?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 意注意的特性
(1)讲授内容: (2)重点、难点: (3)需要重复的内容:
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广度
1、什么是注意广度(注意范围)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① 材料的性质 ② 材料的组织方式 3、小学儿童注意广度的发展特点 ①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
富而扩大。 ② 小学生的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注意广度大于
男生。
(二)注意的稳定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最新】学校心理学电子教案07
《学校心理学》授课提纲7 心理治疗7.1 心理治疗的涵义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来达到消除症状、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对心理致病因素的认识、改善人对社会适应的能力,而起预防疾病的作用。
7.2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7.2.1经典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梦的解析、投射测验、自由联想、日常错误的心理分析、催眠二、阿德勒心理学及其心理治疗理论1.人性观阿德勒的理论中强调自卑感,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
阿德勒重视个体的再教育与社会的再塑造。
2.真实的主观知觉阿德勒学派从当事人的主观参考架构去看现实世界,这被形容为现象学导向,也即重视个体知觉外在真实世界的方式,而此等[主观的真实]包括:个体的知觉、信念,以及心中所下的结论。
从这种认知观点可以了解人们的行为,因为人们对真实情形的解释与认定,要比情形的真面目来得重要。
4. 目标导向的行为阿德勒学派以“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一词来形容人的行为是受到想像的目标之牵引。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贺格(Hans V aihinger)的影响,认为人是活在自己虚构的情结中,也即自己认为世界应该是如何如何。
5. 追求意义性与优越感阿德勒强调人们追求完美及借助精熟事物以克服自卑感是来自天性(1979)。
欲了解人类行为,须掌握两项观念:即基本的自卑与补偿心理。
6. 生活方式阿德勒认为我们是生活中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
借助追求对我们有意义性的目标,我们乃形成一独特的生活方式(Ansbacher,1974)。
没有两个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
为追求优越,有人在才智上发挥,有人在艺术或体育方面发挥。
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独特的行为与习惯之看法。
7.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可能是阿德勒最重要与最独特的观念,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包括: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三、应激理论与心理健康 (一)对应激的认识 心理应激属于情绪维量上“紧张——松 弛”维的紧张极。但是,应激不是单纯的紧 张状态,而是包含着多种负性情绪的紧张状 态,它可以以震惊、恐惧、愤怒等爆发情绪 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处于高唤醒水平的压抑 的潜在形式而存在;它可以是短暂的,也可 以是持久的。
三、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 则、途径和方法
(一)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2、尊重与理解学生 3、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 4、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5、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途径和方法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 2、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 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4、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5、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 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 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开放的经验。 (2)协调的自我。 (3)充分信任自己。 (4)无条件的自我关注。 (5)与同事和睦相处。
总的一点就是:对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对别人,友好、宽容,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对环境,有良好 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独立生活能力。 2、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3、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 4、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 心。 5、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 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6、人际关系良好。 7、学习方法得当。 8、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大学心理学微课教案
一、课程名称:大学心理学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升心理学素养。
2. 增强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三、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健康的标准。
2. 教学难点: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心理健康的维护。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和看法。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对心理学有多少了解?2. 引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对我们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30分钟)1. 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阐述心理学的对象:包括意识、情感、动机、认知、人格等方面。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介绍实验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 调查法:介绍调查法的种类和特点。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 分析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案例介绍:某大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情绪。
2. 分析:探讨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四)讨论与分享(5分钟)1.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心理问题?2. 引导: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解决方法,共同探讨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八、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心理学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心理学在某一领域的应用。
2. 思考: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大一心理学入门教案
大一心理学入门教案一、教案简介心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关注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大一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为他们奠定心理学学科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常用工具;3. 了解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4. 培养大一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5. 培养大一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情感、行为等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常用工具2.1 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操作变量、控制变量2.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2.3 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2.4 病例研究和个案分析3.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3.1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 3.2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集体行为3.3 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精神疾病3.4 教育心理学:学习与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4. 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4.1 心理学实验: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4.2 心理学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4.3 参观心理学实验室或心理咨询机构4.4 参与心理学社团或学术讨论会5.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5.1 情绪管理: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5.2 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 5.3 学习管理:制定学习计划,改善学习效果5.4 压力管理:认识并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心理学相关话题,促进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和观察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教案介绍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教案介绍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介绍大学一年级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大学一年级心理学1.2 课程学时:36 学时1.3 课程性质:必修课1.4 课程教材:《心理学导论》(第十版)作者:希尔加德二、教学目标2.1 理论目标:学习并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
2.2 实践目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个人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能力。
三、课程内容3.1 第一讲:心理学概述3.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3.1.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实验设计3.2 第二讲:感知与知觉3.2.1 感觉器官与感觉过程3.2.2 知觉错觉与视觉注意力3.3 第三讲:学习与记忆3.3.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3.3.2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行为主义学派3.3.3 记忆的过程与提升记忆的方法3.4 第四讲:情感与动机3.4.1 情绪的类型与情绪调节3.4.2 动机的来源与满足3.5 第五讲: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5.1 人格理论与评估3.5.2 群体行为与社会认知3.6 第六讲:发展心理学3.6.1 儿童发展与心理成熟3.6.2 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与挑战3.7 第七讲:心理异常与干预3.7.1 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3.7.2 心理治疗与干预方式3.8 第八讲:应用心理学与创新3.8.1 工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3.8.2 创新与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堂上的重点知识点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4.1.2 实验法: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优秀教案大学心理学第二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 心理学的定义2.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3.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 心理学的科学性2. 心理学的实验方法3. 心理学的观察方法4. 心理学的调查方法5. 心理学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心理咨询、教育、管理、医疗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举例说明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科学性: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2. 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介绍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心理学的观察方法:介绍心理学观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4. 心理学的调查方法:介绍心理学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5. 心理学的测量方法:介绍心理学测量工具的种类和测量方法。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大学心理学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学心理学二、授课对象:全体大学生三、授课时长:约15分钟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教学重点:1. 大学心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六、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知识。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2分钟)-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大学心理学。
”2. 讲解大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5分钟)- 解释大学心理学的定义,强调其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
- 举例说明心理学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
3. 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5分钟)- 列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
- 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 例如:焦虑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合理安排时间、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缓解。
4. 案例分析(3分钟)- 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
- 例如:讲述一位大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通过调整心态和寻求帮助,最终克服焦虑的故事。
5. 讨论与总结(2分钟)-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2. 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一种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大学心理学教案
大学心理学教案教案标题:大学心理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大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大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大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大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心理学导论》或其他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活动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心理学对大学生有何重要性?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大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2. 解释大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3. 介绍大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如学习与记忆、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解释大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
2. 每个小组需要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问题陈述、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
3.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计划,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与扩展(10分钟)1. 总结大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3. 提出扩展阅读和研究的建议,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和新进展。
教学评估:1. 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的学生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小组活动中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3. 学生对大学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书面或口头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定义、判断1、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或判断)(一)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3、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4、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5、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7、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特殊的形式1、黏合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8、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9、意志是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1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1、只有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的心理变化才属于心理发展。
如疲劳、疾病或激烈运动等引起的变化,就不属于心理发展1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基础13、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14、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15、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16、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17、桑代克的学习连接——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8、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19、程序学习或教学的关分健是编制出好的程序,2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2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2、品德离不开道德23、社会道德也必然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品德表现出来24、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的25、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26、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27、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客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28、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由道德意义的行为活动。
29、皮亚杰的自律道德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30、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性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31、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32、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33、性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34、气质类型有好坏之分。
错误35疲劳、疾病或剧烈运动引起的变化,不属于心理发展的范畴。
36、只有那些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
37、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转折期的开始。
38、初中二年级时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39、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过程。
40、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性格的动态结构在不同的情景下会表现出性格不同的侧面,性格的可塑性。
41、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现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单选、多选1、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中选题的标准是:(1)价值性(2)科学性(3)明确性(4)可行性3、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心理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5、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6、表向具有三个特性:1是形象性 2是概括性3是可操作性7、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8、动机的特性:1动力性2对象性 3社会性9、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按照对象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为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1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12、根据对形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13、按动机的来源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14、根据动机引起的形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15、根椐动机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6、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形为反映17、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性和应激18、情感的分类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19、按照倾向性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0、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21、特殊能力包括形象记忆力、音乐中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等22、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 1能力类型的结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23、性格的静态结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 1性格的认知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态度特征24、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25、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年龄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26、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同化,二是顺应。
27、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动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28、佛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
29、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因此初中学生也可称为少年学期30、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31、操作学习的过程包括塑造、消退,维持32、观察学习是由注意、保持、运动在现和动机四个价段组成。
33、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
34、需要、内驱力和诱因是构成动机的基本因素35、班杜拉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36、学习迁移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7、早期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
3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39、学习策略的分类:1单瑟洛的二分法,2麦克卡的三分法,3温斯坦的四分法。
40、元认知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41、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
42、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审题并形成课题映像 2有关知识的重视 3课题的类化。
43、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有: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2课题的性质3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4个体的心理状态。
44、机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45、技能的种类。
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机能。
46、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3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
47、知识技能的特征:1观念性 2内潜性 3简缩性48、道德性感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1、直觉的道德性感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3、理性的道德情感49、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50、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和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51、群体的特征有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情感3、共同的价值规范4、一定的组织机构52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5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54、按群体的规模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55、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56、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
57、心里健康具体表现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58、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情境熏陶法3情绪感染法4榜样示范法5讨论法6思想澄清法。
59、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1肯定的尊重2共感的理解。
60、心理咨询最首要的规则是保守秘密。
61、心理咨询发起的方式:1时机性咨询 2特定性咨询 3定期性咨询4求助性咨询。
62、教师的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63、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
64、教师对学习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益。
6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6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1自然权力 2教师的人格影响。
67、教师的教育机制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或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68、教育机智具体表现在: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分寸。
69、心理学的选题标准总的价值性,研究的课题必须具有()意义。
1、理论、2、实践70、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71、注意的品质中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是注意分散。
72、心理冲突大致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73、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极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的侧面。
74、观察学习由注意、保持、运动和动机四阶段组成。
75、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76、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苛勒从上述观点出发,根据对动物的实验来说明学习的过程。
77、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用人们喜欢的活动方式去强化他只喜欢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
”简答1、教育心理的研究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答:1提出研究的问题2制定研究计划 3进行研究准备,包括搜集资料、人员培训等4研究付诸实施 5整理研究资料 6分析研究结果并加以推论7撰写研究报告 8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打算2、为使问卷法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 2问题不易过多,不要设计复杂或难以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