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注释

大学之道注释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4大学之道

4大学之道

精讲点拨: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①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②庶人:指平民百姓。 ③壹是:一律,一概。 ④本:根本。
释义: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 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 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 本。
四、自学指导二
5分钟
1、大学的三个宗旨即“三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 (各用一个词概括)
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精讲点拨
1、大学的三个宗旨即“三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②“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③“止于至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 括)。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八目”: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齐家(整治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 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 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 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 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 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 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大学之道两汉: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大学之道原文(4篇)

大学之道原文(4篇)

大学之道原文(4篇)大学之道原文篇一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大学,中学,小学。

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

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

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

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学之道汉朝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于是决定:先冷静再安静;先静,才能安;先安后忧;想好了再拿。

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

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心,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情是已知的;知其然而后诚;先诚后义;摆正心态再去实践;身体修复后,家庭整洁;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太平。

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如果到最后乱了,就治不好了。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大学之道》译文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学习并运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有了决心,才能从容淡定;只有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你才能安心;只有你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只有仔细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的开始和结束,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

自始至终知道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把心中不好的私欲和物欲制服掉,把自己的德行表现出来,知道自己的真心。

想法可以是真诚的;心诚,心方正;有了正确的头脑,才能培养自己的性格;只有经过品格的培养,才能经营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把家族和宗族治理好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得好,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之道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大学之道《大学》〔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部分版本无此段)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齐家。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有家才有国。齐家是治国的基 础要求。治国。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天下。即天下太平。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
修身
齐家、治国、朱熹)
•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 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 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 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 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 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 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 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 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 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 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 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 的地位。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行,是激发求学者完 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有的道德准 则束缚自己。

大学之道高中语文

大学之道高中语文

大学之道高中语文
大学之道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知未之有也。

高二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高二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高二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高二《大学之道》原文

高二《大学之道》原文

高二语文大学之道原文
一、大学之道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知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大学之道两汉-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对照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静而后能安;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安而后能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

知至而后意诚;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之道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及赏析大学之道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赏析“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课文

大学之道课文

大学之道课文《大学之道》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处事合宜。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事物。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大学之道》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定。

千百年来,人们对其理解,到于今,随之行业的发展,都已经格式化了,比如,政治职业,经济领域,文化事业等等。

在政治化渐趋淡化的今天,也已经不存在听谁的和不听谁的问题,只是随着社会的脚步,生活的压力,走向经济社会,社会各阶层不存在谁顾恋谁的问题,甚至政客们也不知政治也是一门学问,就像哲学一样最起码要博取一家或几家之长(理)也牵扯到明德的问题,那么文人们也向经济靠拢,不要考虑其它问题了。

至于学而优则仕,因不知以何为标准,行业错落,也简直等于扯淡。

大家精通的都是如何拿手中的东西去获取经济利益,以至于培养大学的就是一门产业,落脚何处,政府都不会去关心,至于实际的方面就是面向就业,好与不好,冷暖自知,对于大学之道,谁也不去关顾了。

至于亲民,无非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不是光顾自己,不搞那些乌托邦式的东西。

谁贡献大,谁就是把所有物化了的东西回归于社会,不是比谁拥有,也就是了,那么,就不会出现拿得多,给的却少,成反比的问题。

这方面,要数比尔。

盖茨先生的作为,还算明德,人家的竞争,领先靠的是技术,事后所得要主动还归社会,不像有些人,一朝靠拥有,便把令来行,把人命都视做草芥,不要说明明德了。

至于明明德,要看社会效果和舆论。

止于至善,要看发展,要看过程,不管你把人家牺牲了多少,利于社会了,最后证明是你的贡献大于社会的牺牲,比人家做得好,你就要止于至善,而不是只懂得索取。

知止而后定,而不是乱的乱七八糟,法之纲要,是深一步不行,浅一点有咎,要看如何亲民,亲那种民。

云云。

所以,大学之道,还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