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蚯蚓
科学知识:认识蚯蚓
科学知识:认识蚯蚓(一)蚯蚓的外部形态力蚯蚓体圆而长,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一深槽,称节间沟,在体节上又有较浅的沟称体环。
头部因适应土内穴居生活而退化。
身体前端有肉质的突起,称口前叶,由于体腔液压力的作用,口前叶饱胀时,有摄食、掘土及感触的功能。
口前叶无眼点、触手和触条,腹侧有口,口后第一节称围口节。
肛门在身体的末端。
除围口节及最后一、二节外,每节有刚毛一圈,故称蚯蚓。
每条刚毛形状简单,微呈S形,大部分藏于体壁内,内端有刚毛囊、牵引肌和缩肌刚毛囊内有毛原细胞或称形成细胞,能产生新的刚毛。
刚毛为运动器官,在穴内或地面爬行时有支撑的作用。
性成熟的标本,在第XIV-XVI节之间无节间沟,状如指环,是为生殖带,又称环带。
在生殖时期它能分泌粘液形成卵茧,以适宜不良环境。
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XVIII节腹面两侧,其旁常有乳突数个。
雌性生殖孔一个,在第XIV节腹面正中央。
受精囊孔三对,在6/7、7/8、8/9三个节间沟的腹面两侧,孔的附近也常有乳突。
背孔是位于背中央节与节之间的小孔,约自12/13节间起,直到身体的后端都有背孔,平时紧闭,遇干燥或刺激时孔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体表。
肛门在身体的末端,成直裂缝状,两侧略隆起。
(二)蚯蚓的内部构造1.体壁与真体腔从蚯蚓的横切面观察,最外层为一薄层的角质膜,内为表皮层,有一层柱状的表皮细胞和腺细胞组成,来自外胚层。
内为中胚层,可分为外侧的体壁层和内侧的脏壁层,在这两层之间的一个大空隙,就是体腔。
体壁都是有外侧薄的环肌、内侧较厚的纵肌及体腔膜构成的一个肌肉囊,脏壁层是由外侧的纵肌、•内侧的环肌及体腔膜形成。
内胚层仅形成肠的上皮。
在肠的背中央有一条不明显的凹槽,称盲道,以增加消化及吸收的面积。
在肠壁之外以及背血管周围有黄色细胞,贮存脂肪和合成的糖原,它也可能有部分的排泄作用,如氨和尿的形成。
在体腔内可见体腔液、生殖器官、排泄器官、血管和神经索等。
《认识蚯蚓》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
《认识蚯蚓》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有趣的生物》中的第三章《土壤里的秘密》,主要内容为认识蚯蚓。
详细内容包括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能够正确描述蚯蚓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增进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环保意识,懂得保护蚯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态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模型、图片、视频、土壤、放大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蚯蚓的故事,引发幼儿对蚯蚓的兴趣。
2. 讲解:展示蚯蚓模型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环节分明等。
同时,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质为食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幼儿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节特征,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让幼儿明白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彩泥制作蚯蚓,加深对蚯蚓外形特征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蚯蚓》2. 内容:蚯蚓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环节分明、有刚毛等。
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质为食、昼伏夜出等。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土壤,寻找蚯蚓的踪迹,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其他土壤生物,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同时,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保护土壤生物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大班优秀科学精品教案《认识蚯蚓》
大班优秀科学精品教案《认识蚯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有趣的生物》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认识蚯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掌握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生物的能力,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增强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观察、描述生物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模型、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2. 教学活动:(1)观察蚯蚓: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描述蚯蚓的身体结构。
(2)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3)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讲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让幼儿认识到蚯蚓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蚯蚓及其生活环境。
六、板书设计1. 认识蚯蚓2. 内容:(1)蚯蚓的外形特征(2)蚯蚓的生活习性(3)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心中的蚯蚓。
(2)写一篇关于蚯蚓的小短文。
2. 答案:(1)略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它的身体呈长条形,有很多环节。
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疏松的土壤里。
它们会在土壤里挖洞,帮助土壤呼吸。
蚯蚓还会吃掉土壤中的落叶、枯草等,把它们变成肥料,让植物长得更好。
所以,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认识蚯蚓》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认识蚯蚓》一、教学内容《认识蚯蚓》是大班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通过观察、触摸和实验,孩子们将学习蚯蚓的特点、习性和对土壤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对生物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理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培养幼儿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蚯蚓模型、土壤样本、放大镜、观察日记本。
学具:小组工作桌、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蚯蚓的一天》引起幼儿对蚯蚓的兴趣。
2. 观察:请幼儿观察蚯蚓模型,引导他们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
3. 实验:让幼儿通过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中的蚯蚓,记录观察结果。
4. 探索:小组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包括它们如何移动、吃什么等。
5. 实践:让幼儿在校园内寻找蚯蚓,观察它们的实际生活环境。
7. 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贴出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蚯蚓的特点和对土壤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制作蚯蚓手工。
答案:使用彩纸、剪刀和胶水,制作出具有蚯蚓外形特征的手工制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也理解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我们将带领孩子们去校园的菜园,观察和体验蚯蚓在实际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蚯蚓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认识蚯蚓》教案主要围绕大班幼儿的科学认知发展水平设计。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蚯蚓的基本特征,如体形、色泽、呼吸方式等,还涉及蚯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土壤改良的具体贡献。
2024版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
家长参与课堂延伸活动建议
鼓励孩子在家中继续观察和了解 蚯蚓的生活习性,可以让孩子在 花园或菜地里寻找蚯蚓的踪迹。
与孩子一起阅读有关蚯蚓的科普 读物或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拓
展孩子的知识面。
鼓励孩子将所学的蚯蚓知识分享 给家人和朋友,提高他们的环保
意识和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06
附录:教学资源与参考 文献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 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 了塑料、橡胶、玻璃和金 属不吃外,其余如腐植质、 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都 吃。
蚯蚓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属于环节动物门,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 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两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
课程实施地点为幼儿园科学实验室,时间为一个课时(约40分钟)。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基本特 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 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 分类、归纳等科学探究能 力。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科学的 热爱,培养幼儿的环保意 识和尊重生命的情感。
动物世界网 专门介绍各种动物的网站,可以找到与蚯蚓相关 的详细信息和图片。
3
优酷网、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 可以搜索到与蚯蚓相关的视频资源,如纪录片、 科普动画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两 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背部紫灰色,后部色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 雌性生殖孔1个,雄性生殖孔1对。
体表有刚毛,可以协助运动。
幼儿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前言蚯蚓是幼儿时期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小动物之一,对幼儿科学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此教案适用于幼儿园科学教学,旨在帮助幼儿透过观察和实践认识蚯蚓,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作用;2.观察蚯蚓的生命活动,学会保护和尊重小动物;3.发现蚯蚓与自己家庭、社区等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4.完成小型实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小知识请幼儿们大声朗读“蚯蚓”,由教师解释蚯蚓的外形(像长长的细肠子),并带领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暗处、喜欢潮湿、对于一些腐烂的有机物十分感兴趣)。
第二步:观察蚯蚓准备一些蚯蚓,安排幼儿分组观察。
先让幼儿看蚯蚓的外形、颜色,再让幼儿注意蚯蚓在活动时的行为,例如爬行、蠕动等。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反思,了解蚯蚓的方向感(前头有眼睛、能找到方向),也可以利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用语能力(如:滑滑的、软软的、吓人的、肥大的)第三步:探究蚯蚓行为引导幼儿对蚯蚓感兴趣的行为进行探究。
例如,引导幼儿观察蚯蚓对一些环境因素的反应,如风、阳光、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对蚯蚓在那些情况下阳光下会变懒,会蜷缩成一团。
第四步:小小实验幼儿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瓶,将蚯蚓、泥土、萝卜屑或其他腐烂的有机物放在瓶子里。
观察蚯蚓的行为及营养的名作用。
此过程涉及幼儿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第五步: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与蚯蚓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例如做蚯蚓的手工、模拟蚯蚓跟随线路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对于蚯蚓的外貌、习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知识,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实验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掌握了简单的科学方法。
同时,通过参与游戏和手工制作,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蚯蚓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并培养了动手的能力及创造力。
结束语科学探索进不断前进,本教案只是引领幼儿在认知蚯蚓的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步骤。
希望幼儿们能够保持勇于探索的态度,在今后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问和探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蚯蚓》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知道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3. 培养幼儿对观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 重点:观察和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难点: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三、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观察盒,土壤,相关图片或视频。
2. 经验准备:幼儿对土壤和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谜语导入,引出主题。
教师:“细细长长一条虫,天天躲在泥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猜猜这是什么?
2. 探索发现:
(1)展示蚯蚓,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2)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了解其身体结构。
(3)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如喜欢的食物、生活环境等。
3. 交流讨论:讨论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教师: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它们在做什么呢?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的好帮手”?
4. 教师小结:蚯蚓可以松土,使土壤更肥沃;还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5. 活动延伸:将蚯蚓放回自然环境中,观察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谜语导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通过观察和讨论,幼儿了解了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了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延伸活动将蚯蚓放回自然环境中,让幼儿进一步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增强了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蚯蚓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蚯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四章“土壤的朋友”,详细内容为认识蚯蚓。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对土壤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作用。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幼儿关爱小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蚯蚓图片、实物、放大镜、土壤、小铁锹等。
学具:画纸、彩笔、泥土、小铲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幼儿到户外,挖开土壤,寻找蚯蚓。
让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
2. 新课导入(1)展示蚯蚓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蚯蚓的外形特征。
(2)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让幼儿知道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实物为例,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节部分,如体节、刚毛等。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蚯蚓特征。
(2)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 巩固知识组织幼儿进行“找蚯蚓”比赛,看谁找到的蚯蚓最多,最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蚯蚓2. 内容:(1)蚯蚓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组成,有刚毛等。
(2)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质为食。
(3)蚯蚓的作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蚯蚓。
2. 答案要求:正确描绘出蚯蚓的外形特征,如体节、刚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否掌握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关爱小动物的意识。
2. 拓展延伸:(1)开展“保护小动物”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更多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方法。
(2)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其他小动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
我们将学习第四章《土壤里的秘密》中的第三节《认识蚯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对土壤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合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增强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观察、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习性,增强对蚯蚓的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蚯蚓模型、土壤、放大镜、图片、PPT等。
学具:小铲子、小桶、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蚯蚓,让幼儿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蚯蚓的外形特征(10分钟)教师展示蚯蚓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长、细、圆,有环节,体表有黏液等。
3. 探讨蚯蚓的生活习性(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蚯蚓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土壤中,喜欢潮湿、疏松的环境,以植物残渣为食等。
4.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松动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记录本和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蚯蚓,并记录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绘画成果,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蚯蚓2. 板书内容:蚯蚓的外形特征:长、细、圆,环节动物,体表有黏液蚯蚓的生活习性:土壤中生活,喜潮湿、疏松环境,以植物残渣为食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松动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土壤,寻找蚯蚓的踪迹,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蚯蚓的踪迹:土壤中的小洞、粪便等。
《认识蚯蚓》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
《认识蚯蚓》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动物世界》第二节《认识蚯蚓》。
详细内容包括: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态价值以及与人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态价值。
难点:让幼儿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模型、图片、实物、PPT。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寻找蚯蚓,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蚯蚓模型、图片、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2)通过PPT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观察盒、放大镜,让幼儿分组观察蚯蚓,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分组讨论(5分钟)6. 情景剧表演(10分钟)组织幼儿表演情景剧《蚯蚓的故事》,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蚯蚓》2. 内容:外形特征:身体细长、环节分明、有刚毛等。
生活习性: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质为食、喜欢湿润环境等。
生态价值: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画出蚯蚓的生活场景。
2. 答案:幼儿根据观察到的蚯蚓生活环境,发挥想象力,画出蚯蚓的生活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开展“蚯蚓的秘密”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重点在于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态价值,难点在于让幼儿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为了提高大班幼儿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也为了引导幼儿树立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本次科学活动选择了蚯蚓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实践了解蚯蚓的习性、结构、功能、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蚯蚓的结构、功能和积极作用;•能够认识蚯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能够通过实践,掌握观察、记录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思维意识。
3. 教学内容1.通过现场观察,让幼儿感受蚯蚓的体形和外观特征;2.了解蚯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3.认识蚯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4.了解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作用;5.通过组织幼儿实践,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班级活动前的准备•预先准备好蚯蚓、温水、盘子、土壤、吸管、卡片等教学器材;•在课前放置,等待幼儿的到来。
2.导入环节•教师将蚯蚓从泥土中取出,放在盘子上,让幼儿观察、摸索;•询问幼儿:这是什么?我们了解过它吗?为什么说它有用呢?4.2 正文1.观察蚯蚓•通过在盘子里放入温水,让蚯蚓“洗澡”,让幼儿观察蚯蚓缩起来的样子;•让幼儿用吸管让蚯蚓吸住,再松开吸管,让幼儿感受吸管在蚯蚓体内的感觉;•让幼儿用卡片轻轻挡住蚯蚓的头部,观察其反应。
2.活动探究•将蚯蚓放进准备好的土壤中,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询问幼儿:蚯蚓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处?3.合理记录•让幼儿用卡片在纸上勾画蚯蚓的形状;•让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蚯蚓的缩起来的形状),并进行简单总结。
4.3 结束•教师询问幼儿的感受和领悟;•教师做总结:蚯蚓具有重要的生态角色,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生命。
5. 教学反思这个活动对于大班幼儿启蒙科学教育非常有意义。
通过观察、实践、记录和反思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对自然的认知更加深入、全面,并且培养起其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
同时,教师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幼儿的兴趣和思考,这也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环节。
认识蚯蚓的生长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
尊敬的家长们,大家好!我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老师。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我设计的一堂课——认识蚯蚓的生长变化。
1.教学目标通过认识蚯蚓的生长变化,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长变化,引导孩子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并促进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教学内容(1) 认识蚯蚓蚯蚓是属于环节动物的一种。
蚯蚓身上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肌肉和神经,可以使蚯蚓的身体可以拉伸缩短。
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地,一天可以爬行很长的距离寻找食物。
(2)蚯蚓生长变化蚯蚓有着不同的生长阶段,从幼虫期到成虫期。
在课堂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四只蚯蚓,分别是幼蚯蚓、中蚯蚓、成蚯蚓、发情蚯蚓。
我会让孩子们以观察为主,逐渐认识蚯蚓的生长变化。
3.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前让孩子们带上一些潮湿的土壤,在讲授之前,先让孩子们用手去摸一摸土壤,感受一下。
(2) 认识蚯蚓我在黑板上画出蚯蚓的形状,让孩子们先大体了解一下蚯蚓的外观和特点。
然后我拿出一只幼蚯蚓,放在放大镜下,让孩子们观察它的形态和特征。
我会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基本的蚯蚓知识,比如它们怎么吃、怎么运动等。
(3) 观察蚯蚓生长变化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蚯蚓的成长图,让孩子们大致了解蚯蚓的生长过程。
我会让孩子们逐个观察四只蚯蚓,从幼蚯蚓到成蚯蚓,一步步地观察蚯蚓的生长变化和变化的区别。
孩子们要注意观察蚯蚓的头、触角、身体、身体的环节数目、颜色和大小的变化。
(4) 小结我会让孩子们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看看大家有没有对蚯蚓的生长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也会向孩子们提问,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通过对这堂课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观察蚯蚓的生长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
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且很好地回答了我的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领略到了调查与发现的乐趣,并且建立了对自然世界的尊重和热爱。
5.总结科学课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命周期、习性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蚯蚓的模型或图片
2.放大镜或显微镜
3.手电筒
4.面包屑、泥土、新鲜草叶等食物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1)采用自然界中发现蚯蚓的方式,激发幼儿
对蚯蚓的好奇心;(2)介绍蚯蚓的形貌、特点。
2.观察蚯蚓(1)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身体特点,比
如颜色、大小、触手等;(2)利用手电筒观察蚯蚓的动态,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
3.蚯蚓的生活习性(1)让幼儿开展实验,利用泥土和草叶
来模拟蚯蚓的生活环境。
(2)介绍蚯蚓的生态作用,如为土壤增加空气和肥料、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质等。
4.总结环节(1)让幼儿总结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进
行讨论;(2)让幼儿思考如何保护蚯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活动后感
本次活动既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让幼儿了解了自然界奇妙生物——蚯蚓。
同时,活动也为幼儿以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意识培养和基础训练。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动物》,详细内容为第三节《认识蚯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探究动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蚯蚓的外形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标本、图片、视频。
2. 学具:放大镜、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谜语:身体细长像小蛇,没有脚却能爬,土壤里生活忙,能帮植物把土松。
揭晓谜底:蚯蚓。
2. 新课导入(1)展示蚯蚓标本,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并记录下来。
(2)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展示蚯蚓的生活场景图片,让幼儿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
(2)讨论:蚯蚓为什么能在土壤里生活?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画一画蚯蚓。
(2)让幼儿模仿蚯蚓爬行的动作。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蚯蚓2. 板书内容:蚯蚓外形特征:细长、环节、刚毛、口器、肛门蚯蚓生活习性:土壤中生活、以腐殖质为食、能松土蚯蚓与人类关系:有益、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花盆,看看有没有蚯蚓,记录下来。
(2)画一幅蚯蚓的生活场景。
2. 答案:(1)观察记录:花盆里有/没有蚯蚓。
(2)生活场景画:展示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的画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观察蚯蚓时,部分幼儿可能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1)开展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认识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认识蚯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有趣的生物》章节,详细内容为认识蚯蚓。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认识蚯蚓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蚯蚓标本、图片、视频、实验器材。
学具:放大镜、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蚯蚓,让幼儿在寻找过程中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2. 讲解与观察(1)展示蚯蚓标本,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2)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3. 互动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思考的成果。
4. 例题讲解讲解蚯蚓如何帮助植物生长,改善土壤质量。
5.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画出蚯蚓的外形特征。
(2)组织幼儿进行“蚯蚓爬行”比赛,体验蚯蚓的运动方式。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蚯蚓,关爱自然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蚯蚓》2. 内容:(1)蚯蚓的外形特征:长条形、环节动物、红色或灰色等。
(2)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质为食、昼伏夜出等。
(3)蚯蚓的作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分解有机物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画出你心中的蚯蚓家园。
2. 答案:幼儿作品,以画的形式展现蚯蚓的生活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我为蚯蚓建家园”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关爱小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认识蚯蚓,发现泥土的奥秘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蚯蚓,发现泥土的奥秘在幼儿园中,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科学、学习自然界的规律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优秀科学老师,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将科学知识教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在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科学的道理和生态的环保知识。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认识蚯蚓,发现泥土的奥秘”。
希望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这个自然界中神奇的生命体。
一、让孩子们认识蚯蚓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蚯蚓,我开始在课堂上介绍这个小生物的一些基本知识。
我让孩子们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他们会发现蚯蚓身体圆滑,长约8厘米,呈现淡粉色,身上有许多环加强的肌肉。
蚯蚓没有眼睛,但它们的头部有一些感光神经,有一些外部刺激时,它们能够感觉到。
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蚯蚓的习性和生存环境。
告诉他们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腹足动物,它们常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藏在泥土、叶子和树皮等掩体内,对泥土质地、温度和湿度等却非常敏感,大多数蚯蚓都喜欢在潮湿,结构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活。
在生活中,孩子们可以去园林、公园等地方观察蚯蚓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轨迹,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了解蚯蚓的运动特点。
二、让孩子们探寻泥土的奥秘让孩子们认识蚯蚓之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探寻泥土的奥秘。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让孩子们了解泥土的成份和作用。
例如通过控制水分,来观察泥土的变化,让孩子们更加理解土壤中的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在泥土中投放一些可以分解的物质,观察蚯蚓们会进行什么样的反应,从而更好地了解蚯蚓和泥土的关系;还可以摆放不同材质的盆子,观察种植在不同泥土中的植物长势如何。
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更可以通过观察小实验结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泥土中的生命,因为蚯蚓们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土壤透气、吸水保水,还可以将泥土中的营养调整到最佳状态,释放更多的营养,滋养着生长中的植物。
这也是测定土壤质量及其适合植物生长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让孩子们体验自然科学让孩子们认识蚯蚓和泥土,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更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真正的自然科学。
蚯蚓幼儿园教案
蚯蚓幼儿园教案教案名称:认识蚯蚓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索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图片卡片:蚯蚓。
2.活动用品:纸板、纸杯、砂土、稻草、蚯蚓、水壶、花盆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活动(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图片卡片:蚯蚓,让幼儿看图并提问:“这是什么生物?”2.引导幼儿回答:“这是蚯蚓。
”教师进一步问:“你们平时看到过蚯蚓吗?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生活在哪里?”3.鼓励幼儿回答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活动二:探索蚯蚓的生活环境(20分钟)1.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纸板、纸杯、砂土、稻草和蚯蚓,现场展示给幼儿。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蚯蚓家园。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将纸板剪成合适大小的块状。
b.将纸杯拿来,放入一些泥土。
c.放入一些蚯蚓和稻草。
d.将纸板盖在纸杯上,形成一个小房子。
e.放在花盆中,用水壶浇适量水使泥土湿润。
3.学生逐一观察制作的蚯蚓家园,并借助教师引导,触摸和感受蚯蚓和土壤。
活动三: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30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观察一个蚯蚓家园。
2.教师指导幼儿仔细观察蚯蚓的行为,并引导幼儿提问:“蚯蚓是如何移动的?”、“蚯蚓喜欢吃什么?”、“蚯蚓怕光吗?”、“蚯蚓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性?”等问题。
3.鼓励幼儿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
活动四:分享和总结(15分钟)1.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教师总结幼儿分享的观察结果和体会,引导幼儿认识到蚯蚓的重要性和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蚯蚓和环境,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利用其他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绘本、游戏等延伸教学。
2.带幼儿到户外参观蚯蚓生活的地方,观察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3.和幼儿一起设计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光线、湿度等的反应。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大班科学-蚯蚓
大班科学-蚯蚓大班科学:蚯蚓蚯蚓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倾听,操作,使幼儿知道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要保护蚯蚓。
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六只盆:盆里有泥和蚯蚓每人一只小盆子,一双筷子;每组一盆水,抹布;蚯蚓示范图,录音,图书等。
活动过程:一观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征观察泥土,寻找蚯蚓。
盆子里的泥土是怎么样的?(泥土上面有一个个小洞洞)这是怎么回事呢?泥里藏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
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蚯蚓长得怎么样的呢?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在哪里?()幼儿观察蚯蚓走路时的动作,用手模仿蚯蚓走路时一伸一缩的现象。
小结:蚯蚓的身体圆又长,象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
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它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下面也没有脚,它是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些时候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小实验:将蚯蚓放入水中,观察蚯蚓会怎么样?出示放在同一容器中的干湿两种泥,让幼儿观察,泥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边干一边湿)找一找蚯蚓在什么地方呢?想一想蚯蚓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呢?小结:蚯蚓喜欢在潮湿的泥土中生活。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蚯蚓生活在泥里吃什么呢?(幼儿自由讨论,并自己在教室里寻找图书,图片等答案。
)蚯蚓有什么作用?小结:蚯蚓吃的是泥里腐烂的东西,有时钻出泥土吃地面上腐烂的树叶,它在泥里生活,使土壤变得松散,庄稼,植物就长得好了,它的粪便还可以作肥料,蚯蚓还可以做中药,它也是家禽,家畜,鱼最喜欢吃的饲料。
蚯蚓的本领真大,但是有一些地方蚯蚓不多,所以我们人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蚯蚓养起来,然后把它送到需要的地方,为人类服务。
四.延伸活动:和幼儿一起到田野里去找蚯蚓。
自然角中饲养蚯蚓,让幼儿观察蚯蚓松土的现象。
做蚯蚓再生的实验,让幼儿了解蚯蚓生存繁殖的特殊本领。
附录音:我是一条蚯蚓,我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的土壤里,我最害怕暴雨。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优质教案《认识蚯蚓》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优质教案《认识蚯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动物》,详细内容为《认识蚯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分析动物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让幼儿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蚯蚓模型、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画纸、彩笔、小铲子、小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蚯蚓,让幼儿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展示蚯蚓模型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2)播放蚯蚓生活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分节、环节等。
(2)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如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以植物残渣为食等。
(3)讲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描述其外形特征。
(2)让幼儿画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并简单介绍。
5. 动手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蚯蚓实验,如观察蚯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让幼儿用小铲子、小桶等工具,模拟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的情况。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蚯蚓及其生活环境。
六、板书设计1. 《认识蚯蚓》2. 内容:(1)蚯蚓的外形特征:身体分节、环节等。
(2)蚯蚓的生活习性: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以植物残渣为食。
(3)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科学:认识蚯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科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的:
1. 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比较,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2. 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
2.学具:①幼儿分组操作材料:a 铺地砖b 串彩链c 围围墙d 排排队②花片③黑白方块若干。
3.环境创设: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一)以小朋友为“小动物布置新家”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
1.幼儿分组操作。
a 铺地砖:提供蓝、白两种颜色的泡沫地砖,让幼儿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b 围围墙:提供四种颜色炮弹玩具,让幼儿按颜色及节数按规律排序。
c 做彩链:提供不同长短、宽窄、颜色长条手工纸让幼儿根据纸条多种特征串成彩链条。
d 种树:提供高矮、品种不同的树木,让幼儿按其形状、高矮不同的规律排序。
2.自主探索活动内容的交流:
1. 取分组活动的内容若干,提问:你是怎么排的?
2. 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排法,请幼儿排一排,教师强调规律性。
3. 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
4.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排序的方法有多种,可按形状、颜色、数量等多种特征排序。
(三)出示三张大卡片,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第一张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第二张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第三张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
(四)让幼儿自取不同颜色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
(五)欣赏黑白序列
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
(六)设计“黑白配”小毛巾
1. 运用以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
2. 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