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
3.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问,及时给予反馈。
(2)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到敬佩,但不知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践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针对以上学情,本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2.阅读理解:选取一篇关于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对人物形象、事件内涵的挖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课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讨论成果:
a.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b.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向闻一多先生学习,践行他的精神品质?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c.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d.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重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难点:如何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邹韬奋同志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做了一个最简短的悼词说:“许多人是不战而屈,而先生是战而不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又一位“战而不屈”的人物.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段关于这位“战而不屈”的人物呐喊声,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感受!1、播放《最后一次演讲》录音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你现在的感受如何呢?对录音中主人的慷慨激昂的讲演,有什么感想呢?那么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对,闻一多--一位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的民主斗士!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他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作者介绍臧克家,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代表作《有的人》。
3、背景介绍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
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
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义正辞严的讲演。
三个小时后,他却被暗杀了。
闻一多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战士。
但是,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而且还是卓越的学者和热情澎湃的诗人。
二、讲授正课1、快速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①正音,勾画重点词语。
②找一找,哪一些文段是写他在学者和诗人方面,哪一些文段是写他在民主战士方面的?2、分析第一部分。
①围绕课文题目,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和怎样做呢?说和做的关系又是如何呢?②拓展延伸虽然现在我们不可以象闻先生那样成为卓越的学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那么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从闻一多先生身上学到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赐予我们可以应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来?第二课时当然我们是不能够单靠讲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一、快乐预习【学习目标】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预习内容】(1)革命者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二、合作探究1、阳光展示:﹙1﹚小组内交流:解决上述疑问,检查上述答案2、教师点拨: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将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导学点拨<1>找出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
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4、小结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三、感恩达标:(10分)阅读课文“闻一多先生的作为革命家方面,1、概括次部分内容”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1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法.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一预习导学1、了解作者:本文作者是,他是近代著名。
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
闻一多:,,。
他的代表作《》、《》。
因痛斥国民党特务暗杀民主战士李公朴的无耻行径,在昆明惨遭杀害。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2、给下列生字词注2.音释义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暇():群蚁排衙()地壳():校补()二.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讲解以自由组合形式探究质疑:(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为什么?(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3)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4)、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选5篇)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
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
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可以用课文原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古典新义》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说了就做。
)函寄传单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带队游行身先士卒!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
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留学。
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及教案(7篇)
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及教案(7篇)学习目标篇一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3、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地壳校补赫然函寄漂白仰之弥高锲而不舍潜心贯注炯炯目光目不窥园警报迭起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慷慨淋漓2、简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
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反动政府的贪腐,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生。
3、介绍臧克家。
当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七年级人教版)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领会并模仿文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重点的写法。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所以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目标侧重于对闻一多品格和精神的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理解、概括中心事件和从中心事件分析归纳人物的精神品格等语文能力。
第二个教学目标侧重于对闻一多品格和精神的认同、内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谢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准备范读课文。
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问题导读”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若干个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文章。
在问题的设计上,依据整体阅读的原则,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由浅渐深,由表及里,兼顾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纷歧定做,我是做了也纷歧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刻,我对他是有着深入形象的。
那时候,他现已诗兴不作而研讨志向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瑰宝。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炯炯目光,一向远射到有史曾经。
他要给咱们陵夷的民族开一剂救助的文明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汗水。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简直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力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讨,他惜寸晷、分阴。
深宵灯光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亮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簿本,写满了鳞次栉比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聚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杰出的成果。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苦,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许,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悉心灌输,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别的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状况就绝然不同,并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夺民主的兵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要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响越来越大,他向全国公民呼叫,叫公民起来,对立独裁,争夺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利益,已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说话定要讲个爽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纷歧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问生字生词,导入本课。
课堂实录一、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生1:文章的语言有气势,有如大江奔流,瀑布飞泄。
生2:文章的语言有情感美,无论叙还是议,都流露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崇敬、景仰之情。
生3:文章的语言有凝练美,有以一当十的表达效果,耐咀嚼,有余韵。
生4:文章的语言有形象美,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二、分析人物形象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明确: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
明确:刻苦钻研学术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 治学目的是救国。
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笔。
他是谁?鲁迅。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明确: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格子,“群蚁排衙”,写成密密麻麻的小楷。
明确: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6)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明确: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三、句子赏析1.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3.“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00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4、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活动三:
语言赏析。
学生小组讨论大班交流: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导入
听歌感悟,回答问题。
教师上课不作任何提示就播放《七子之歌》,听完后教师提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这首歌的作者是谁?
活动二: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和读出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字的读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讲解以自由组合形式探究质疑: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隶地壳qiào仰之弥高mí兀兀穷年wù校补jiào锲而不舍qiè沥尽心血lì赫然hè炯炯目光jiǒng群蚁排衙yá函寄hán目不窥园kuī迥乎不同jiǒng漂白piǎo警报迭起dié气冲斗牛dǒu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一)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某某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X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啊!有事实拿出来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某某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某某的光荣!也是某某人的光荣!(鼓掌)……(二)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③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④在害怕啊!⑤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⑥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⑦你们完了,快完了!⑧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⑨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⑩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1.本文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闻一多先生作为某某战士的________精神。
2.第(一)段中“讲、说”和敌人的“ ________”对比;“光明正大”和“ ________”对比,揭露了________。
3.文中“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是指: _______。
4.“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5.用“‖”给第(二)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反思记录 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
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
这一教学设想起到了人文素养教育作用。
也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其次,采取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这可从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热情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质量上得到了明证。
在第一大块引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某些词语的品味、某些语段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这在教学实际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但在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卓越的学者第二大块上,朗读不够充分,品味的时间较匆促。
这是这堂课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因为这篇课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而这诗化的语言又特别集中在这一部分,实际上我在备课的当下和课堂的实际操作上,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并作了详细的朗读文本、体验语言情思的教学设计,也付诸于实践;但实际操作上由于时间关系而漠视了有些语言的咀嚼和品味。
是的,应该多朗读、多品味,通过语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的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聚焦】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什么作用?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形象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
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难点突破】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
作为革命家: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大无畏,视死如归。
【走进作者】臧克家,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要代表作有《难民》、《有的人》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黎明鸟》。
长诗:《自己的写照》等。
1932年以一篇《老马》成名。
【背景追溯】闻一多,本名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中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
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拓展链接】闻一多挽联①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周恩来、邓颖超挽李公朴、闻一多联)②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分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
(毛泽东挽李公朴、闻一多)【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衰.微(shuāi)赫.然(hè)迭.起(dié)高标.(biāo)弥.高(mí)校.补(jiào)目不窥.园(kuī)2.辨析下列字形籍: (jí)籍贯锲: (qiè)锲而不舍迥: (jiǒng)迥然藉: (jí)狼藉契: (qì)契机炯: (jiǒng)炯炯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
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1、闻一多(1899-1946),某某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某某战士。
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在某某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某某运动。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热情澎湃()()仰之弥高()漂白四壁()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1)诗兴不作:(5)迥乎不同:(2)锲而不舍:(6)一反既往:(3)群蚁排衙:(7)潜心贯注:(4)兀兀穷年:(8)气冲斗牛:3.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 优秀教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和作品。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读完后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教师引导明确:(1)从学者的...的方面来写的。
...方面和革命家(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三、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明确:第一、二自然段。
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明确: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
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热情澎湃()()仰之弥高()漂白四壁()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1)诗兴不作:(5)迥乎不同:(2)锲而不舍:(6)一反既往:(3)群蚁排衙:(7)潜心贯注:(4)兀兀穷年:(8)气冲斗牛:3.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仿照上面的句式,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同学来描写。
要求:积极向上有新意。
能力提高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答: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试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答:3.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1)(2)(3)4.体会“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开放探究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
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
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
”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
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
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父亲说到做到。
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
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xiá hè kuī péng pài mí piǎo2.①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③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④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
⑤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⑥与以往完全不同。
既:已经。
⑦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
潜:隐藏的。
⑧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1)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臧克家《有的人》(2)做了再说(3)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4)凶多吉少慷慨淋漓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5)鼓壮志,声震天地。
4.略能力提高1.这里是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2.闻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较详,突出了他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研究学问的态度一丝不苟。
而闻先生研究《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件事写得较简略,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
3.①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②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③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4.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开放探究(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2)A(3)父亲说到做到(4)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
具体的理解略。
文本精析“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有何作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内容)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yì)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到..、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句子的含义。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这是比喻....起来的方法..。
..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说法,是指寻找8、文中“不动..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不响,无声“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
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的关系)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