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历史悬疑 曹操的形象是如何变成白脸奸臣的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奸雄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奸雄曹操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聪明、狡诈、机智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雄。
曹操作为故事中的主要反派之一,经常被人们所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曹操的背景、才能、军事智谋和政治手腕等方面,深入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奸雄形象。
首先,曹操出生于徐州富贵家庭,早年成长在当时的乱世之中。
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军事天赋。
曹操聪明机智,善于应变,并且有极强的领导能力。
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始终致力于成为统一三国的君主。
曹操的野心和智慧使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时代的重要人物。
其次,曹操的军事才能是他成为奸雄的关键。
他善于用兵,勇猛果敢。
在《三国演义》的战斗中,曹操总能化被动为主动,灵活运用兵器和兵法,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
他善于分析敌情、规划战略,并能准确判断敌我双方的实力,从而采取相应的战术。
曹操的军事天赋使他能够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曹操还展示了出色的政治手腕。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结交人才、安抚民众、平定内乱,以及利用权谋等。
曹操懂得利用他人的野心和欲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善于运用威胁、利诱和许诺等手段来控制他人,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曹操的政治手腕使他能够稳定统一北方,成为当时乱世中的一抹亮色。
然而,正因为曹操的奸诈和权谋,他在人们心中也饱受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奸雄,因为他使用残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无论是吕布、袁绍还是刘备等人,都成为了他权力的牺牲品。
然而,也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聪明而果断的领导者,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和名声,以确保统一三国的目标。
无论如何,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都是复杂多面的。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手腕的奸雄形象。
他的聪明、机智和野心使他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当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尽管他的手段和策略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曹操的形象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历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1)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
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
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
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
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
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
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
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
两件事看出“阴谋家”曹操的正直,其逆袭历程令人钦佩
两件事看出“阴谋家”曹操的正直,其逆袭历程令人钦佩曹操阴险狡诈的形象深入人心,经过《三国演义》以及各类戏曲的渲染之后,曹操更是成为了“阴险”的代名词。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曾是一个充满政治理想的正能量青年,也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豪气将军。
他出身宦官家庭,为众人歧视,但他以绝对弱势的起点,步步壮大,最终击天下割据诸侯,逆袭而成为王者。
虽为世人诟病,但曹操的一生,波澜壮阔,精彩纷呈,逆袭的过程迂回曲折,令人钦佩。
充满正能量的正直青年与老于世故,满腹阴谋的形象相反,年轻时的曹操是一个正直的愣头青。
曹操年轻的时候,被举荐为孝廉,担任洛阳北部都尉,管理当地的治安。
上任后,曹操严肃法纪,干出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
洛阳是东汉都城,皇亲国戚聚居,许多人目无法纪,横行霸道,治安非常难管。
曹操的前任都不敢得罪这些达官贵人,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曹操却不信这个邪,决意做一个执法如山的清廉官员,一到任上就烧了一把火,明示了一系列禁令并树起五色大棒,对外宣告称,谁违反禁令,谁将被乱棒处死。
洛阳城的达官贵人习惯了横行霸道,对于这一禁令嗤之以鼻,根本没把曹操这个生瓜蛋子放在眼里。
当时皇帝的红人蹇硕的叔父蹇图,便无视曹操的禁令,半夜出来溜达,被曹操抓住了并用棒子打死了。
曹操的祖父曹腾也是宦官,与是蹇硕同僚。
应该说来,曹操对其叔叔应该网开一面才是。
但曹操没有这样做,依法帮杀了蹇图,因此惹下大祸,幸好家族背景深厚,使曹操最后逃过了一劫。
此外,年轻时代的曹操还有一个惊人的行动。
因看不惯宦官张让横行朝中,曹操曾潜入到他的卧室,试图刺杀张让,最后侥幸逃脱。
虽然曹操那时很年轻,但以他的绝顶聪明,绝不会不知道棒杀蹇图和刺杀张让将惹来大祸,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曹操虽然出身于宦官家庭,但骨子不愿意与他们为伍,而有自己的追求,愿意做一个有政治作为的人。
不计个人得失的朝廷拥护者还有一件事,说明曹操并不是一开始想篡汉,反而是汉家王朝的坚决拥护者。
为什么说白脸的曹操
为什么说白脸的曹操
1、我们经常说白脸的曹操,那是因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奸臣,乱臣,
甚至是国贼.其实曹操奸的由来,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意味着献帝是个傀儡,朝政都由曹操一人把持,专横跋扈得紧,因此站在刘氏集团角度的刘备诸葛亮当然顺理成章的认为曹操就是个奸臣,是个窃国大盗了.黄巾怎么会是“奸”呢?我就不明白了,它有奸的成分在里面吗?它是个官逼民反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历史,甚至往后的所有封建历史里,它都只能称为“寇”或者“贼”.当然,现在我们说它是积极的,有着一定阶级意义的农民运动,不应该去贬低,这是题外话,不便去多论.
2、意思是他奸诈...其实就是嫉恨他比刘备强嫉妒他不是所谓的正统
却比正统强给他安的帽子
3、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戏曲里,曹操被定为奸角,因此
曹操的脸是白的,人称白脸曹操。
4、因为他的皮肤比较白,后人就用白脸来形容奸诈狡猾的人。
在戏
曲中将曹操的面具做成白色,所以就是白脸的曹操了。
浅析曹操的成长历1
浅析曹操的成长历程孝南杨店三块碑中学熊香波报名号:1333【内容提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元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成为曹操一生的写照。
曹操由洛阳部尉做至权倾朝野的魏公,并且能够与后世创下最宏大功业的开国帝王们并肩而立而毫不逊色,也正验证了他的成功。
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分析曹操的成长历程,透过成长历程进一步了解曹操这一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曹操鲁莽逆境唯才是举建安文学权力斗争前言历史上的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
曹操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
建安元年(196年),他接受荀或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歼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
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
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
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
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称雄,慷慨悲壮。
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这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
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如曹操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曹操又是一个极端自私、残忍狡诈、反复无常的角色,性格十分复杂。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地刻画曹操的奸诈、多疑、自私、善妒、多变,尤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更是将曹操的自私、狭窄、残暴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形象从“英雄”到“枭雄”“奸雄”,再到“奸贼”,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东晋是曹操形象的一大转关。
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也继承史书所载,使曹操的形象所表现的方面更为丰富。
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变动性,是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
这种立体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为南宋以后曹操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标签:曹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演变传统观点认为,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与定型是在南宋以后。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凭先生的观点:“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
”①事实上,曹操形象从“英雄”到“奸贼”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尤其东晋时期是一大转关。
曹操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封建正统观念造成的,也是不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表征。
一、乱世“英雄”与“枭雄”“奸雄”1.乱世“英雄”汉末宦官弄权,天下大乱,有识之士急切盼望英雄人物出来收拾残局,结束分裂割据。
拨乱反正亟需英雄,于是一大批英雄人物应运而生,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又称《英雄记》)多有载录,曹操、董卓、吕布、袁绍、刘备等皆入此列。
与现在的“英雄”含义不同,其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②曹操也以英雄自诩,他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刘先主传》)桥玄谓曹操能安天下,许劭称曹操“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王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当时的有识之士视曹操等人为乱世英雄,也意味着时人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平定天下。
王粲《英雄记》主体部分写成于归降曹操之前,记载相对公允,应该较为可信。
历史趣谈几乎统一天下的曹操 为什么被丑化了将近1000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几乎统一天下的曹操为什么被丑化了将近1000
年
导语:曹操这个悲剧人物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尤其是在明清两朝,动不动就以“操莽之流”的大帽子压人。
其实这是传统教育畸形的表现,
曹操这个悲剧人物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尤其是在明清两朝,动不动就以“操莽之流”的大帽子压人。
其实这是传统教育畸形的表现,忠君成了教育的基本要素,家天下的思想毒害了中国多少年。
现在曹操的名声略微好了一些,但是在一系列的影视剧中还是会有意无意的抬高刘备,这就又成了道德对思想的绑架。
那么曹操这个几乎统一天下的人物,究竟为什么会被抹黑将近1000年。
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绝对是一个正面人物
公元280年,司马炎最终统一了天下,由于西晋政权直接继承于曹魏政权。
所以西晋一直尊曹魏为正统,蜀汉和东吴都属于割据势力。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自然也是标准的正面人物,当时之人一般不称呼曹操之名,而称他魏武帝。
但是西晋王朝并没有存在太久,司马懿的那群不肖子孙太不是东西了。
最终使北方的草原部落有了可乘之机,五胡乱华的局面开始。
北方沦陷之后,传统的中原政权逃到了江南继续维持统治。
由于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它们无所谓谁是正统的问题。
但南朝仍然坚持曹魏是正统,因为这样代表着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200年,直到北方拥有了绝对的优势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6世纪末期,隋朝灭掉了南陈。
不过隋朝的统治也没有延续太久,急于求成的隋炀帝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崩离析。
唐朝在建立的10年时
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发布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人:刘扬发布时间:2010-8-24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刘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曹操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提起曹操,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猾。
历史上对曹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魏晋时期到近现代,关于曹操形象认识的问题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各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研究这些观点的变化过程及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区分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差别。
关键词:正统之争艺术变形形象一、从超世之杰到白脸奸臣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谥曰武王。
二月丁卯,葬高陵”,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那么这段记载确实可信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距曹操去世仅隔13年,并且根据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在书中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史德高尚。
所以这段关于曹操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三国志》一经完成便在当时引起轰动,晋文帝在看完后给予高度评价,可见在当时曹操的英雄形象是被世人所普遍认可的。
可是在曹操去世一千三百多年后,明朝末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及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书中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与曹操的阴险狡诈相为映衬,这与现代人对曹操的印象已大致相当了。
书中描述了曹操死后在邺城留下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又形成于何时呢?早在宋代,已经流传着曹操为了死后得以安宁,在邺城外修建了七十二疑冢,以欺世人的说法。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西晋时期,陈寿写作《三国志》时,称赞曹操是一个慧眼识人的超世之杰。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到了东晋时期,袁山松编撰《后汉书》时,却把曹操说成是一个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此后曹操的形象几经变迁,终于从一个英雄人物变成奸雄。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以及变化原因。
一、从汉末到两晋(一)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作为汉朝的丞相与魏国基业的实际开创者,曹操的身份是很矛盾的。
或许在他心里,他始终是汉朝的忠臣,毕竟他在危难之际保全了汉室基业与汉献帝的性命,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篡位称帝。
他曾自豪地说,如果没有我,不知道天下会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诚然,在汉末的乱世里,曹操能够保全汉献帝确有功劳,但他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令很多人不齿。
他的老对手吴国和蜀国的君臣们,更是抓住这一点不放,对他大肆攻击。
《三国志·周瑜传》中曾记载周瑜对曹操的评价:“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无独有偶,刘备也曾上书汉献帝,说董卓作乱在前,曹操窃权在后,是汉室的两大奸臣。
这样的看法与后世之人对曹操的评价十分类似,但在私底下,这些人的说法却有所不同。
孙权曾说,曹操固然暴虐,但“至于御将,自古少有”。
刘备死后,诸葛亮也说过“先帝每称操为能”。
可见吴蜀两国虽然站在敌对阵营,对曹操进行口诛笔伐,但孙权和刘备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十分肯定的。
(二)魏与西晋时期世人对曹操的看法曹魏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自然会对自己的祖宗大肆赞扬。
这一时期,曹操虽然仍然承受着吴蜀两国的谩骂,但在魏国境内,他仍然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基业的奠基者形象。
西晋虽然夺取了曹魏的江山,但仍然以魏为正统,对曹操持赞美的态度。
王沈的《魏书》中对曹操高度赞扬了曹操的五大优点,用兵方面出神入化,用人方面知人善任,才能上文武并施,生活上崇尚节俭,管理上赏罚分明。
陈寿的《三国志》中也认为曹操知谋略、通兵法、有权数,是一个有命世之才,能安天下之乱的豪杰。
历史趣谈:一代枭雄何以从不良少年开始到盖世英雄的转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枭雄何以从不良少年开始到盖世英雄的转变导语:东汉末年的曹操是个了不起的角色,后来的他做了许多大事情。
只是他小时候却不是个好孩子,至少算不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考究他做的事情东汉末年的曹操是个了不起的角色,后来的他做了许多大事情。
只是他小时候却不是个好孩子,至少算不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考究他做的事情,他倒的的确确算是个不良少年。
曹操很坏,不喜欢读书,尤其是不喜欢读《诗经》之类的经典的东西,曹操最喜欢的是玩,喜欢斗架、遛狗,有的像现在的小痞痞。
曹操很坏,有一回,和城里某家的公子哥玩赛马,小曹比不过。
比不过的小曹很是恼火,夜里拿刀来到人家的马圈里,把一匹宝马的腿砍断了。
曹操很坏,曹操的叔父很反感小曹的行为,就去向曹操的父亲告状。
曹操本就对自己的叔父不满。
于是就假装成中风的模样,嘴眼歪斜,口吐白沫。
小曹的叔父一见大吃一惊,连忙去找自己的哥哥,说:小曹不行了。
等两个人慌里慌张的跑来,曹操精神很好地在那里玩耍。
看到了弟兄二人,反而奇怪地问:为什么跑得这么夸张。
当父亲说你叔父说你不行的时候,小曹很冤枉的诉苦道:我叔什么时候说过实话,他一直不喜欢我。
气的曹操的叔父脸色大变,只是不好发作,而小曹还在一旁扮着鬼脸,心里在得意的笑。
曹操很坏,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人物,与自己的堂弟曹洪、曹仁等经常在一起戏耍。
后来还和长得俊俏的袁绍张邈等人关系非常,并且和袁绍一起玩起了偷别人新娘子的游戏,当然孩子们在一起什么事也干不了,只不过是随便玩玩。
曹操很坏,不过曹操做事很勇敢、很果断,胆子很大。
有一年的夏天,据说是小曹十岁的时候,小曹和曹仁曹洪等到涡河里游泳,碰到一种能够吞噬人的水怪,有人认出是蛟龙,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
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
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
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
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人生哲学的体现;另外,曹操的惨无人道还体现在他的极强的报复心,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陶谦杀了后,曹操兵伐徐州,传令三军,旦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失去理智的曹操几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
曹操“白脸奸臣”形象的由来
龙源期刊网 曹操“白脸奸臣”形象的由来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13期汉朝末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曹操带领军队经过多次战争最后统一了北方,为后来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朝以前的历史,都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对他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真正把曹操说成“白脸奸臣”则是宋朝时的事。
北宋初年,辽、金相继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犯。
宋朝人屡战屡败,逐渐失掉了自信心。
宋朝群臣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便把三国时期的“皇叔”刘备树立为正统,曹操则开始受到贬抑。
“靖康之耻”的灭国之祸发生后,宋室南渡,当时的南宋政府的处境与三国时期的蜀汉相似,都在南方,而且北方也都有强大的敌人。
统治者为了在民众心中强化南宋政权正统的观念,对曹操的贬损变本加厉。
后来,随着程朱理学兴起,它所提倡的仁义和忠君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和判断。
于是曹操的形象被进一步丑化,慢慢地就变成了罪恶的“奸臣”。
说唱艺术在北宋时就已经兴起,受到当时政府和民间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
时间一长,曹操就变成了“白脸奸臣”。
广义看,现代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
首先是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第四种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第五是客家方言,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在奥地利,想要钓鱼,先得上课培训有关生态环保的知识以及如何钓鱼的各种规定。
【人性探微】曹操为什么变成了大白脸?
【人性探微】曹操为什么变成了大白脸?认知架构越简单,看法就会越黑白分明、越极端。
在京剧里,曹操的扮相是个大白脸,大白脸表示他是一个大奸臣。
真正的曹操相当复杂,不是“奸臣”两个字所能概括,但在小说戏曲里,他却被描绘得越来越奸诈恶毒。
在《三国演义》里,他的形象已经变得很糟,后来的戏曲及评弹则更进一步丑化曹操,无中生有地让他说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话,而且在《徐母骂曹》中更藉徐庶母亲之口骂他“种种奸谋,彰明昭著。
世之三尺童子,未有不想杀尔之头,食尔之肉,割尔之心,碎尔之骨!”难怪乡下野台戏的观众看了会义愤填膺,而忍不住跳上台将扮演曹操的戏子痛揍一顿。
曹操被定位成“奸臣”,可能是由於过去统治者的需要。
但曹操的逐步被丑化以及看戏观众的反应,则是来自所谓的“二手资料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我们只从别人处获得有关某人的讯息时,我们对他的印象反而会比熟识他的人更黑白分明,把白的看得更白,黑的看得更黑,这就叫做“二手资料效应”。
获得第二手资料的人如果再将这个讯息转述给第三者听,那么第三手资料又会把白的看得更加白,黑的看得更加黑。
大多数人跟曹操根本就素未谋面,都是在看了或听了关於曹操的资料后,然后再加以改写和转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只有“三分奸”的曹操就变成了“十分奸”。
另外,我们在看问题或看人时,需要有一个内在的认知架构。
这个认知架构来自经验,你的相关经验越少,认知架构就越简单,你对问题和人的评断就会越黑白分明、也越肤浅。
譬如一个乡下人对曹操的唯一认识是“他是个奸臣”,当他看到戏台上的曹操如何“大言不惭”地“迫害忠良”时,他立刻义愤填膺,觉得曹操真是“十恶不赦”,於是忍不住上台去痛揍“曹操”。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看到的演出是他认知架构里用来评断曹操唯一的一笔资料,所以难怪他的情绪会那么激动。
他甚至还会认为自己的看法很正确,但这种激动与正确感,其实是来自肤浅与无知。
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的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热。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的心目中的。
本文从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判,指出对于曹操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要恰切和公允。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
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作者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侧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
而作者罗贯中又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
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闻言大喜。
”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
”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
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
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岂是持有正统观点的人士所能理解的?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
曹操亦是。
曹操初出茅庐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之智,被董卓重用。
曹操“白脸奸臣”形象从何而来
曹操“白脸奸臣”形象从何而来
作者:李莉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第06期
汉朝末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曹操带领军队经过多次战争最后统一了北方,為后来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朝以前的历史,都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对他也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真正把曹操说成“白脸奸臣”则是宋朝时的事。
北宋初年,辽、金相继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犯。
宋朝人屡战屡败,逐渐失掉了自信心。
宋朝群臣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便把三国时期的“皇叔”刘备树立为正统,曹操则开始受到贬抑。
“靖康之耻”的灭国之祸发生后,宋室南渡,当时南宋政府的处境与三国时期的蜀汉相似,都在南方,而且北方也都有强大的敌人。
统治者为了在民众心中强化南宋政权正统的观念,对曹操的贬损变本加厉。
后来,随着程朱理学兴起,它所提倡的仁义和忠君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曹操的认识和判断。
于是曹操的形象被进一步丑化,慢慢地就变成了罪恶的“奸臣”。
说唱艺术在北宋时就已经兴起,受到当时政府和民间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
时间一长,曹操就变成了“白脸奸臣”。
(据“百科知识”微信公众号)。
白脸曹操相貌如何,三张图像揭谜底
白脸曹操相貌如何,三张图像揭谜底
历史上,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奸诈、多疑的形象。
相貌以“白脸曹操”为特征,流传至今,各类戏剧,也以此为形象来刻画曹操。
但通过历史画像、模拟画像、特别是在曹操墓挖掘后,根据DNA与他的后裔互相印证,曹操的相貌谜团越来越清晰了。
一、历史文献描述的曹操
评书版的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七尺有余,黑眉细目,白面长须”。
孙盛撰写的《魏氏春秋》中说曹操“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从古代画像和作品描述上看,曹操容貌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是散状的眉毛;其二是鼻梁上的突起;其三是额头有倾斜幅度。
有文章认为,现如今看来,曹操的相貌没有英雄之气,而且,他的额头甚至不是平的,竟然还有一个倾斜的坡。
同时曹操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大鼻子,甚至显得特别突兀。
二、专家模拟的画像
山东卫视播出的《中国面孔》节目集中了人类学、遗传学、考古
学、文献学、刑侦学等各方面专家,同时根据多支曹操后裔的长相特征,逆推还原了一代枭雄曹操的容貌。
据说还原后的曹操相貌跟其后人颇为相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从下面这张复原图中可以看出,曹操并没有英雄的霸气,相反倒是显得曹操很丑。
曹操复原图
三、曹操后裔相貌有多像?
现在,通过家谱和DNA双证明的曹操后裔是辽宁丹东东港市曹祖义和山东乳山河南村曹家,他们家谱范字“九锡龙宗延”是中国曹姓第一家这样起名排辈分,因此是最正宗的曹操后裔。
另外,还有江苏盐城建湖县恒济镇建中村曹家舍有家谱证明是曹植后裔。
近年,两支被复旦大学DNA认定的曹家后裔曾有一次聚首,他们站在一起,竟然惊人的相似,大多数浓眉大眼。
曹操后裔
曹操后裔
曹操后裔聚会。
曹操为什么是奸雄
曹操为什么是奸雄曹操,中国古代历史中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是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有些人认为曹操是英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有些人认为他是奸猾的奸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曹操为什么是奸雄。
一、个人传奇曹操的个人传奇非常引人瞩目。
他曾在少年时期被迫离家流浪,历经艰辛才得以回家。
在历经许多风雨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位拥有大批部下和领地的强盛领主。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形成了“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他的名声传播得非常迅速。
这些经历为他在政治和军事战争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支持者,而他的显赫成就非常吸引人,因此,他的奸雄形象开始在士人和百姓中产生。
二、非常手段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有非常手段。
在政治方面,他曾经军事镇压和杀死许多叛乱者和反对者,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政治家,也使得他成为了风头最猛的重要人物。
在军事方面,他非常狡猾。
他善于用节日和假象来诈骗和欺骗敌人,而且他的反间计和潜伏计也很厉害,这些计策使得他在战争中击败了很多对手。
三、政治道德性格曹操的政治道德性格也是曹操成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的行事多数是行跟自己个人价值观和目的一致的选择。
他常常以权利和利益为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通过种种手段,甚至可以妄图取人性命,这也成为了他奸雄的又一标志性特点。
四、诱导稳定曹操曾激励百姓,使之繁荣发展,加强士兵战斗才能,以达到自身利益的平衡。
他曾经激活了许多源自三国时期各个方面的国家,并且他也能够维持稳定,这些行为也揭示了他奸雄的另一方面。
那就是,他并不是一贯的不法之徒,并且他还具有改革进步因素。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既有正面形象又有负面形象的人物,他在历史中留下重要的影响,引起了士人和文学家的兴趣和研究。
他的个人传奇和非常手段等等,是他成为奸雄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他的政治道德性格,逐渐发展的人性和诱导稳定,也成为了他奸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的奸雄形象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他无疑是个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
为什么曹操是白脸
为什么曹操是白脸曹操,被称为三国时期的权倾一时之人,他那深不可测的心思和权谋手段成为历史上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
然而,在所有这些议论中,有一个问题仍然让历史评论家感到困惑:为什么曹操的雕塑和画像总是展现白脸?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引起人们对于古代审美观念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人皮肤黄黑的原因是由于曝晒和劳作。
而人们更喜欢白色的肤色,因为它代表着地位、财富和美丽。
白皙的面色能够带来很多好处,例如表明一个人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和财富来避免黑色陈迹;表明身体健康和生命长久,因为他没有被强制劳动和外界的虐待。
曹操的白脸特点,一部分可以被归结为个人的审美要求。
曹操是一个以文化儒雅见长的统治者,他非常注重自己形象的呈现。
据史书记载,曹操喜好淡雅的颜色和服饰,同时在许多公共场合,他使用白色衣服来向公众展现自己的高贵气质。
他用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另一方面,曹操白脸的形象也是为了突出他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中国,皇室成员的面色通常被描述为“玉面”或“黄面”。
而一些比皇室更高的地位,例如王公大臣和将军,他们的肤色也会被描述为特别的,虽然不是“玉面”,但是通常是“白皙如玉”。
所以,曹操不仅注重自己的个人审美,还希望通过塑造自己的形象来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最后,曹操白脸的形象也可能是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代表正义、纯洁和高尚。
而黑色则代表着邪恶和羞耻。
因此,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南方,人们会使用白色来表示祭祀和喜庆的场合。
而对于历史上的残暴的政治家,他们通常会被描述成黑暗和堕落的形象,相反,曹操的白脸形象或许是一种对其崇高形象的赞扬,与他的智慧、勇气和成就相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白脸的形象可能是融合了历史文化、时代审美和个人偏好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也表明,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对于肤色和审美观的认识是非常复杂多元的。
通过研究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思维方式。
历史上是何人把曹操变成了白脸的奸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是何人把曹操变成了白脸的奸臣?导语: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
“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
“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地位。
之后的几百年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各种文艺作品(戏曲、评书、小人书等)将曹操这种恶劣形象不断强化。
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坏了的。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从篇幅上就可看出:《魏书》一共30卷,《吴书》有20卷,而《蜀书》只有《魏书》的一半,15卷。
在描写上,他也对曹操尊敬有加,尊称并没有称帝的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而刘备、孙权则仅被称为“先主”、“吴主”。
陈寿还高度评价曹操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途中,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绩:“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对曹操评价的转差,是与国运、政局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密切相关的。
简单说,当国运昌盛,政局稳定,国家由强人主导时,倾向于将曹操评价为“好人”;一旦国运衰败,国家面临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时,曹操“奸臣”的一面便会放大。
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就选用了一些曹操的负面材料。
刚刚去世的袁阔成先生曾说过365回本的评书《三国演义》,很多人都是听着这部书长大的。
到了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尊曹之意占据主流,书中也以曹魏纪年。
而到了南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悬疑曹操的形象是如何变成白脸奸臣的
导语:在死后将近两千年,曹操依旧很忙,忙着在各种书里当“人生导师”。
人们已不再纠结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好”这个人。
变化
在死后将近两千年,曹操依旧很忙,忙着在各种书里当“人生导师”。
人们已不再纠结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专注于如何“用好”这个人。
变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强,也可以视作这个浮躁社会的某种缩影。
这个景象不要说曹操本人想不到,恐怕就连几十年前撰文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也不会想到吧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争议者之一。
对他的评价历来在奸臣和枭雄这两极中摇摆。
“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为他“招黑”无数,而政治、军事上乃至诗歌创作上硬邦邦的成绩也为他赢得了受人尊重的资本。
作为着名人物,历代对他的评价也同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很值得研究一番。
1958年前曹操是奸臣,“白脸”的代表人物
历史原因:《三国演义》中的奸臣形象影响深远
人们印象中,曹操是个坏人,这多半要拜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
“拥刘反曹”的整体架构使得这部书把曹操定位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地位。
之后的几百年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各种文艺作品(戏曲、评书、小人书等)将曹操这种恶劣形象不断强化。
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坏了的。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从篇幅上就可看出:《魏书》一共30卷,《吴书》有20卷,而《蜀书》只有《魏书》的一半,15卷。
在描写上,他也对曹操尊敬有加,尊称并没有称帝的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而刘备、孙权则仅被称为“先主”、“吴主”。
陈寿还高度评价曹操为“太祖运筹演谋,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