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1、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和欣赏《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桃花源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

2. 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一段,解释“世外桃源”的含义。

2. 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二段,并理解其中描述的渔夫的经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课文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渔夫回到桃花源后的生活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中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落英缤纷”、“无人问津”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四段,并理解其中描述的渔夫与桃花源人的对话。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读《桃花源记》,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更多相关资讯请点击(/wenxue)。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课题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主备刘素云辅备高颖丽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课字词的正确解释。

2、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译讲课文(从开始到“并怡然自乐”)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具准备PPT第一课时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修改‘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分钟)1、师:由关于桃花的诗句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作者)桃花源记陶渊明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下列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并积累文言词汇。

(指名让一个学生大声读出学习目标,使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熟记于心。

)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呢?下面咱们开始第一次自学。

2、走近作者。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2分钟)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同桌帮忙扫除字词障碍,5分钟后,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最准确、流畅,然后听录音,注意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面带微笑,用欣赏的眼光环视大家读课文,观注大家的学习状态和认真程度。

)3、生轮读汇报。

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指名几个同学(中下等生)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纠错。

4、生听朗读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5、教师相机引导纠错。

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及时纠错。

并板书到黑板上。

6、及时固化。

学生齐读生字词两遍。

(幻灯出示可能会读错的字或词)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huî kuàng yǎn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qiānmî tiáo yí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yāo yì jiàn便要还家邑人间隔yù wâi此中人语云为外人道yì jì jīn诣刘子骥无问津者同学们都能做到流畅的朗读课文了,下面咱们来疏通课文,进行第二次学习,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语文知识:能流利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基本技能: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高级技能:能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想象艺术形象,通过分析推理学会鉴赏文章。

4.情感态度:能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美好。

学习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简洁而意蕴丰富的语言一、课前预习:疏通文意“我能行!”想想看,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独自弄懂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呢?向你建议:1、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2、借助《古汉语词典》、《古诗文译注》之类的工具书进一步探究疑难字词句的意思;3、通过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解决理解有争议的词句。

4、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效果如何呢?请结合本文的学习,实际验证一下吧!二、课堂学习:(一)、你知道鉴赏吗?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艺术。

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获得艺术享受,又受到思想启发,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快。

我们读文学作品感受到作品的'美,但是很难具体说出美在哪里,学会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本内容构思及语言的魅力。

陶渊明有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现在我们就来探探陶渊明内心神秘的桃花源,发现这个奇特故事要表现的“言外之意”吧!(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1、请为渔人行踪画个路线图。

2、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有人认为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有人认为外人是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桃花源记》第1课时示范教案

《桃花源记》第1课时示范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重点文言句式。

3.在疏通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4.体会桃花源之美。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虚词,把握其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体会桃花源之美及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内容,体会桃花源之美。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古往今来,无论中西,人们都喜欢通过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有“伊甸园”,黄帝有“华胥氏之国”,子有“大同世界”,而陶渊明笔下的最美,最具诗意,自从他创造出那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从此中国古人便有了逃避现实的最理想的心灵居所。

今天就让我们化身那个渔人,到桃花源里游历一番吧!二、自我研学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古代田园诗奠基人。

他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性格不羁。

适逢社会黑暗动荡,他壮志难酬,最终弃官归隐。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背景简介陶渊明从小就心怀“大济苍生”的志向,但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极端腐败,统治阶级生活腐朽荒淫,内部倾轧,民众赋税徭役繁重,不堪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再加上门阀制度的限制,陶渊明这样家境败落的寒门之士难有上升通道。

再者,陶渊明性格耿介,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归隐田园。

后来刘裕篡位弑帝,引发了陶渊明的强烈不满,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是,他却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存在的理想国,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愿望。

这就是《桃花源记》的缘起。

3.文体简介“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精选6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精选6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精选6篇)《桃花源记》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文学常识二、朗读(句间停顿)三、解释字词,翻译句子为业:靠……谋生。

缘:沿。

鲜美:鲜艳美丽。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延:请。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理清结构,把握内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1.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奇异景象,景物幽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甚异、欲穷—心理,设悬念,做铺垫,引下文。

2.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做客桃花源。

“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为不复得路埋伏笔)→舍船从口入→复行→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富足安乐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的内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内容理解。

2. 对文中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文中深层含义的领会。

教学准备:1. 课文:《桃花源记》。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曾经梦想过到一个理想的地方生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梦想,这样的地方在哪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内容,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默写《桃花源记》的内容。

2. 让学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对《桃花源记》的理解。

2. 强调对文中深层含义的领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追求理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桃花源记》的默写情况。

2. 让学生分享对文中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

二、深入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以“我的理想之地”为主题的短文。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如何通过文字表达理想和追求。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对《桃花源记》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现出的美好理想和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的美好理想和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四、教学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b.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有关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相关内容。

2. 初读课文:a.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

b. 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精讲细读:(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理想?b.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社会。

4. 体会感情: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5.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美好理想。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现出的美好理想和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的美好理想和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四、教学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a.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b.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精讲细读:(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理想?b.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桃花源记其次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精确、流畅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3.把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其次课时一、复习旧知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挨次、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现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觉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觉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奇颜色,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奇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同学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其次、三段:故事的进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写这个抱负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静、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国泰民安的社会。

这个抱负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亮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美丽、安静的景象。

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熟练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熟练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他曾写一首《桃花源诗》,本文原来是诗前的序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描写为主。

本单元还有《核舟记预习导学1.读通课文:①自学阅读知识,再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②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③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④组内核对校正字音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课时:2节课
适用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对于乌托邦概念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山水画,帮助学生进入故事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了解作者:学生们自由讨论,《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大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来了解。

3.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桃花源记》的简介视频,帮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了解。

4. 带领学生阅读故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朗读关键段落,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主人公找到桃花源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6. 小结:回顾整个故事的内容,并让学生们就故事中的一段话做个小结。

第二节课:
1. 游戏互动:教师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来回答,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探讨乌托邦: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源是一种怎样的理想状
态,他们是否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为什么?
3. 设计自己的桃花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他们自己理想中的桃花源场景,可以包括地貌、建筑、文化等方面。

4. 分享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他们作品中反映的理想和希望。

5. 总结讨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乌托邦概念的理解和感悟。

6. 结束语:通过讲述一则寓言故事或名人佳句,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启发。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领会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桃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桃花的关注,提问:“你们听说过桃花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桃花源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解读以及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自己的感受,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五、创意写作(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创作一篇关于桃花源的短文,可以是一段描述、一首诗或者一个小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三、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个角色(如渔夫、桃源人等),表演课文中的一个场景,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并写一段文字说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

六、课程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桃花源的美好事物。

七、小组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分享他们在课后作业中绘制的第一幅桃花源插图和文字说明,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八、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在生活中发现和珍惜美好事物的重要性。

【精华】《桃花源记》教案3篇

【精华】《桃花源记》教案3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华】《桃花源记》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法建议1.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读、读熟,达到背诵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内容。

具体说,理解课文内容,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线索,理清结构,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语句,想像故事的发展过程;第三步,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

如:渔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还是无意?渔人何以敢入洞?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既然渔人出来时“处处志之”。

为何后又找不到?等等,通过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

理解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是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认识作者的理想的意义和局限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十分准确精练,用词精析。

不少句子简洁而又内容丰富,要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

如山里人问渔人从何而来,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桃花源的经过,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

像这样的例子不少。

要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用词的精到。

如写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后,仅用“乃大惊”三字,就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类似的例子也有不少,当通过品读,细细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省略句式,对于实词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径仍然是阅读,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诵读。

这样,要不了几个反复,就能把握。

另外,也可以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专项练习,如分古今词义变化、多义词等类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阡陌鬓邑诣骥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⑴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欣赏几副风景画,等到放完这几幅画,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⑵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2分20秒左右)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35秒)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分钟)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⑵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

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

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

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

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

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三、(一)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要求注意读音(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课件展示)3、学生按以上要求自由朗读全文。

(二读)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读准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6、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课文朗诵FLASH(3分15秒),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四、品读赏析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沿着。

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

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

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2)第一段翻译与评点: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流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木,芳香的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很是惊异。

又继续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

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3)重点词语: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头。

(4)翻译技巧的指导:(a)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

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

(b)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

(c)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

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d)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落实全文翻译并逐段评点(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

)(2)合作小组完成后进行翻译接龙活动,比比哪个小组翻译最准确最完整。

(课件展示评点)4、中心和写法总结中心: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反映作者对上古大同社会的憧憬。

师结: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朝代的更替,远离外界的干扰,桃源醇厚,世事如幻,这不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乐土吗?五、知识归类(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7.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三)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③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休息,动词)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标记、记号,名词)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寻找,动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杀两尉)(并:一起,一同)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四)同义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欣然规往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类判断)2.省略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②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③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④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⑤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六)精华集萃出自本文的成语:1.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