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SOLO试题及范文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科举制D. 推行均田制答案:B2. 唐朝时期,下列哪一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武则天答案:B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___。

答案:锦衣卫2.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_________的叛乱。

答案:三藩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意义。

答案: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意味着在思想领域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他学派的思想被边缘化。

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法令由一统。

”材料二:《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统一了法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五、论述题1. 论述唐朝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开元盛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二是唐玄宗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边防等;三是开元年间,唐朝对外关系稳定,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高考历史Solo题分析

高考历史Solo题分析

高考历史材料与Solo题1.(2009 浦东新区高考预测)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材料二这次运动有三种精神,关系中华民族存亡:(1)学生牺牲精神。

青年学生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斗,这样的牺牲精神永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

(2)社会制裁精神。

这次学生虽没有把卖国贼一个一个打死,但他们在社会上的偶像打破了!以后的社会制裁更要多!(3)民族自决精神。

这次学生不向政府,直接向公使团表示,是国中华民族对外自决的第一声。

不求政府,直接惩办卖国贼,是对内自决的第一声。

——1919年5月26日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材料三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1939年5月1日毛泽东《五四运动》材料四右图是毛泽东为“五四”题词。

材料五: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他在深刻阐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这场伟大运动的重大意义后说,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2020年SOLO题范文历史SOLO题

2020年SOLO题范文历史SOLO题

solo题范文历史solo题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 ___经济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 ___经济的发展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

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参考,不用都写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概述1 、从 19 世纪 40 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从此,外商企业在主义经济在华产生。

2 、 19 世纪 60 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 ___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3 、从 70 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分中居于垄断地位。

5 、 19 世纪末, ___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件。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6 、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扩大投资,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约》的签订,使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势。

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列强继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

8 、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强。

高考历史答题之SOLO分类评价法

高考历史答题之SOLO分类评价法

最新历史评分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SOLO分类评价法由香港大学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比格斯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根据学生的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结构这四个特征,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这种方法在大洋洲和东南亚地区经过广泛的实验和应用,上海在2006年历史高考中开始体现。

SOLO分类评价法将学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具体为以下五个不同的层次:(1)“前结构”指的是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2)“单点结构” 指的是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3)“多点结构” 指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4)“关联结构” 是指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

(5)"拓展抽象结构"是指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方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SOLO分类评价法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在评价上相对容易拉开学生的差距。

运用SOLO分类评价方法,我们尝试对下面的一道历史题目进行评分.举例:近曰,在朋友的化妆舞会上,英国哈理王子身着有纳粹标志的服饰.哈里王子的这一装扮立即引起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

澳大利亚的一名官员宣告不再效忠英女王.为什么各国对此事反响这么强烈,请结合二战相关史实作出解释。

假设本题总分为8分,哪么各层次评分细则如下:1.没有任何关联的答案属于前结构层次,只能得零分。

2.列出二战期间德国相关罪行的其中一项,就直接解释上述现象的属于单点结构,可得2分。

3.能够罗列法西斯德国侵略欧洲各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等多项暴行的,属多点结构,可得4分。

solo应对方式

solo应对方式

部落,阶层,阶级, ▲ 部落,阶层,阶级,政党等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 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阶段相联系 , 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 并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 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更替或 消亡. 消亡.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 获得解放的. 弘扬民族精神与种族, 获得解放的 . 弘扬民族精神与种族 , 民族的平等是人 类文明的进步. 类文明的进步.★ 野蛮民族所进行的征服阻碍了经济 的发展. 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 的发展 . 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 , 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 况下, 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 况下 , 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 " 经济情 况".
通常情形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 通常情形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 原因的方法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 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内因 外因 内因/外因 内因
……
通常情形下, 通常情形下,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方法

工厂制度对形成 工人阶级的组织性, 工人阶级的组织性, 纪律性, 纪律性,对提高社会 生产力又具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

应对Solo的六大要点 应对Solo的六大要点 Solo
(1)前提:用足材料 )前提: (2)提取:步步为营 )提取: 3)归纳: (3)归纳:求同存异 (4)组织:由浅入深 )组织: (5)角度:历史要素 )角度: (6)深入:唯物史观 )深入:
原则:由表及里, 原则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表 里
工人劳动时间长, 工人劳动时间长, 童工处境尤为恶劣 工人在工厂中所受 限制颇多, 限制颇多,某些 工厂制度过于苛刻 工人受剥削 严重 工人沦为 机器的奴隶 工人最初有散漫的习性 工人最初有捣毁机器 破坏设备的先例 工厂制度 建立初期, 建立初期,因 工人受剥削压 迫严重, 迫严重,工人 阶级就已经开 展同资产阶级 的斗争

历史solo题解答【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历史solo题解答【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英文缩写为SOLO。

——————对2008年SOLO试题的认识与思考我们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

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J.B.Biggs)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

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

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

例如,传统高考历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

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一、SOLO分类理论简介SOLO分类理论,即“结构性目标与学习成果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是由新西兰学者比尔·米勒(B. S. Bloom)于1982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表外到表内、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学习者从以外在标准为主到以内在标准为主的认知发展。

SOLO分类理论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分为五个层次:未结构化知识、多结构化知识、关联知识、序列知识和扩展抽象知识。

每一个层次的学习成果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这使得SOLO分类理论成为一种较为全面的评价工具。

1. 利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设计SOLO分类理论强调从表层认知到深层认知的转变过程,这为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试题设计中,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区分为不同的认知层次,使得试题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对于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的了解、理解和应用等认知层次可以设计相应的试题,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层次得到更好的呈现和评价。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试题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扩展抽象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历史的思考者和创造者。

3. 提高试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还可以提高试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通过将试题分为不同的认知层次,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且可以避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偏颇评价。

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三、问题与挑战尽管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王江 高考历史solo试题作答指导共25页

王江 高考历史solo试题作答指导共25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王江 高考历史solo试题作答 指导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浅析SOLO评价法在高考历史探究型试题中的运用

浅析SOLO评价法在高考历史探究型试题中的运用

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 所 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 ; 原 因 可 从 一 个 或 多 个 角 度进 行分 析 , 观点明确 , 合理充分 。) 在 评 分 过 程 中本 题 采 用 分 层 评 价 法 。按 以 下 五 个 递 进 的
层次评分 :
S O L O 分 层 评价 理 论 是 香 港 大 学 教育 心 理 学 教 授 比格 斯 首 创 的一 种 学生 学业 评 价 方 法 , 是 一 种 以等 级 描 述 为 特 征 的质 性 评 价 方 法 。这 种 理 论 不 仅有 完 整 的体 系 , 而 且 有 坚 实 的实 践 基 础 比格 斯 和 他 的 同 事 在海 内外 做 过 大量 实验 , 使 该 理 论 与 历 史、 地理 、 数学 、 英语 等 学 科 的评 价 结 合 , 收到 了较 好 的效 果 。 S O L O/ N可 观 察 的学 习 成 果 结 构 。 也就是说, 学 生 在 具 体 知 识 的学 习 过 程 中 , 都 要 经 历 一 个 从 量 变 到 质 变 的过 程 , 每 发 生 次跃 变 .学 生 对 于这 一 种 知 识 的认 知 就 进 入 更 高一 级 的 阶 段 可 以根 据 学 生 回答 问 题 时 的表 现 判 断 他 所 处 的思 维 发 展 阶段 . 进 而 给予 合 理 的评 分 。 S O L O 分 层 评 价 法 是 可 观 察 的 学 习 成果 结 构 , 根 据S O L O 分 层评价法 , 学 生 对 某个 问题 的学 习 结果 由低 到 高 划 分 为 五个 层 次: 前结构 、 单 点结 构 、 多 点 结构 、 关 联 结 构 和抽 象 拓 展结 构 。 在 过 去 好 多 年 里 ,我 们 对 历史 思 维 能 力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能 力 的分 类 上 ,影 响最 大 的 就是 考试 中 心 颁 布 的十 项 历 史 学科 能 力要求 , 如 阅读能 力 、 归纳 能力 、 比较 能 力 、 表 达 能 力 等 . 这 不 失 为研 究 思 维 能 力 的 一 种 方 法 , 但 这 种 方 法 只 有 利 于 确 立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 目标 , 却 无 法 确 立 思 维 能 力 的培 养 层 次 , 因此 在 评 价 上 难 以拉 开学 生 的 差距 。 从 历 年 的高 考 试 题 评 价 报 告 中我 们 看 到 了这 一 点 ,报 告 只 点 明 了 本 套 试 题 涉 及 了 哪 些 能 力项 目.却无 法指 明这 些 能力 的 层次 是 怎样 划 分 的 。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摘要】本文基于SOLO分类理论,探讨了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方法。

首先概述了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历史试题评价的指标。

接着探讨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评价方法能更准确地评价考生的历史能力水平。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探讨了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试题评价指标、试题评价方法、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历史学科在高考试题评价中一直面临着难题,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学生的深层思维和能力发展并没有很好地体现。

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试题评价方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为提升历史学科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历史试题评价指标、方法和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有望在历史教育领域引领一场方法论的革新,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试题评价指标和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对于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结合分类理论和历史学科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历史试题的科学评价,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提供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考历史SOLO题浅析18页PPT

高考历史SOLO题浅析18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罗伯斯 庇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高考历史SOLO题浅析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solo试题答案范文

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solo试题答案范文

这一模式有借鉴作用。

清朝晚期以来就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厘清观点:中国近代化是在外力冲击下,才产生了一步步的发展,即“反应”。

可能有的观点:一、同意:中国缺乏内部改革的动力,中国近代化就是外国侵略的客观进步性带来的结果,所以,必须由外力推动才能反应。

二、反对:中国近代化是内因起决定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自己主动探究的结果。

三、不完全同意:外因固然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内因也不容忽视。

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但是没有中国人民的主动探索、吸收,不可能获得发展。

恰恰在当时,独立是富强的前提。

1、列强的侵略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列强的侵略也同时阻碍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人民在觉醒后不断主动探索、选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一种观点:“冲击—反应”模式。

我同意“冲击—反应”这一模式。

中国的近代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外国侵略的冲击下,国人不断反应的过程。

中国在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思想束缚空前加强,国家闭关锁国,国人盲目自大。

这使得内部发生近代化的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外力的冲击,进入近代的步伐会极其缓慢。

即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开始遭受破坏,但仍没有达到灭亡清朝统治的情况下,国人的反应仍然较少;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原有的统治秩序,才不得不进行了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的改革;八国联军侵华,让清政府腐朽彻底暴露,国人才对其统治彻底失望。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外国的侵略,中国近代化逐步深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人士推动开展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峻,资本主义政治思想进一步传入,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中国开始了民主政治的探索和斗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先后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国人掀起了五四运动,在思想和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民主、科学的探索和宣传。

高考历史SOLO试题及范文

高考历史SOLO试题及范文

SOLO 试题及范文2007年: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例:工人中有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

没有充裕的休息,工人竞争很激烈,机器开动时分钟后大门即关闭,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深受资本家、工厂主剥削。

任何工厂中的物件被损坏,不计较元凶,都由工人赔偿。

工人的工资往往拿不到规定的数目,工厂主千方百计找出工人的不足。

工人的工作由监工监督,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苛刻工人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

总的而言,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拿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计,在工厂中处处受监视、压迫,毫无地位可言,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剥削民众。

工厂每天规定工人的上班时间,这体现了工厂制度使工人纪律性、组织性得到提高。

在工作时间,工人不得缺席也体现了工厂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人的行动、纪律。

在工作中,工人若有他人讲话、唱歌要罚款体现了工人在工厂中自由受到限制,资本家对他们实行严酷的剥削,但同时也体现了工厂中工人纪律性的提高。

我认为当时的工人既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也在工厂制度下形成纪律性、合作性,成为最先进的阶级。

在我看来,当时的工人阶级的状况十分悲惨……然而,工人阶级为了生存,适应了当时的紧张生活,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严格的工人管理与工作制度,才能使英国的工业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这种工作制度促使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获益。

solo评价高考题

solo评价高考题
• 欧洲崛起主要缘于自身,也归功于其他文明成 就。(论据:上面两种均答至少各两点)
谢谢观赏
• 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
• 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 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 结论。如:
• 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 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 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 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
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
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 唐会要》 卷86
•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 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 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 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第二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一个言之成理 的理由的,给2分。例如: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是正义的运动,它只能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而不是战争发动的原因。
• 第三层次:回答“不是”并提供了两个以上言之 成理的理由的,给3分。例如:中国人民禁烟是 正义的,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动战争是 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 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 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 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 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 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 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 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 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 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历史 solo试题解法

历史 solo试题解法

层次
特征
前结构层次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
(prestructural) 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
或同义反复。
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 (unistructural) 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要点,但 (multistructural) 这些要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
抽象拓展层次
通过采意,实行分层,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级到 高级的顺序,从主观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达三个方 面,分三个层次对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
二、 SOLO试题应对策略
• 应对Solo的六大要点三大步骤
• (1)前提:审清问题 • (2)提取:提取信息
读材料理思路
• (3)归纳:求同存异
特别注意的是,若能抓住上述任何1个方面,利用相关史 实展开论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按第二等分值要求酌情给 分。
③第三等(5~0分):以上评分标准中的四个方面具备任意 一方面的内容(注:在诸方面的同义要素当中,只需含有各分号 前后任意1项表述即可)。在此基础上,观点不明确;未能利用 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等,分数依次 递减。
•(6)深入:围绕主题 总结升华
•不是简单的重复观点,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
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运
用史观使认识升华。)
• (2010年新课标卷)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 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 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 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 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 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 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 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LO 试题及范文2007年: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例:工人中有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

没有充裕的休息,工人竞争很激烈,机器开动时分钟后大门即关闭,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深受资本家、工厂主剥削。

任何工厂中的物件被损坏,不计较元凶,都由工人赔偿。

工人的工资往往拿不到规定的数目,工厂主千方百计找出工人的不足。

工人的工作由监工监督,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苛刻工人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

总的而言,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拿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计,在工厂中处处受监视、压迫,毫无地位可言,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剥削民众。

工厂每天规定工人的上班时间,这体现了工厂制度使工人纪律性、组织性得到提高。

在工作时间,工人不得缺席也体现了工厂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人的行动、纪律。

在工作中,工人若有他人讲话、唱歌要罚款体现了工人在工厂中自由受到限制,资本家对他们实行严酷的剥削,但同时也体现了工厂中工人纪律性的提高。

我认为当时的工人既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也在工厂制度下形成纪律性、合作性,成为最先进的阶级。

在我看来,当时的工人阶级的状况十分悲惨……然而,工人阶级为了生存,适应了当时的紧张生活,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严格的工人管理与工作制度,才能使英国的工业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这种工作制度促使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获益。

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变,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斗争水平。

2008年: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材料二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

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

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

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

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

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

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

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09样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

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

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

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

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分)(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5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测量目标】(1)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评价(2)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3)历史知识/知道历史知识、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做出评价;组织与交流腿用叙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运用论述的方式进行组织;历史价值观,确立人类共享的观念与价值【考试内容】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参考答案】(1)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2)中国: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

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试题分析:各国在对待如果我们考察司法管辖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考察文明国家与清国的关系,考察西方人常常把非西方国家定义为“野蛮人”,常常以“文明”的字眼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文过饰非,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什么是文明世界?什么是文明国家?所谓“文明世界”和“文明国家”有没有理由在与诸如清国这样的非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采取差异化原则和双重标准?实际上,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谓的西方“文明国家”并没有遵守“文明”的准则——也就是国家主权和司法自主的国际法原则,正如上述材料中所写道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这就是说,遵守国际法将是“文明”的体现。

而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对待中国时不能遵守这样的“文明”准则了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所持有的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一种狭隘的、排他的、帝国主义式的“文明观”,在这种文明观下,他们首先不证自明将自己预设并修辞为“文明的”,而将诸如清朝这样的非西方世界定义并修辞为“不文明的”,重要的是,他们垄断并霸占了对“文明”和“野蛮”的“定义权”,在国家政治舞台上,谁具有定义权,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可以对“他者”进行宰制、操纵、统治、奴役。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这种“文明观”视野下,西方人利用修辞的力量制造了中、西两种法律体系的等级差异和冲突(中国法律体系是野蛮的、低级的,西方法律体系是文明,高级的),从而为其在中国攫取治外法权辩护。

于是,在文明(西方)/野蛮(清朝)这样的两分法下,西方人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治外法权)就隐然成为一种“文明使命”,一种志在“开化”中国的野蛮法律体系的行为,这样,“侵略”被戏剧性地转变为一种“善行”。

对于这种话语和修饰策略,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利益动机,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并加以批判。

答题情况:多数学生都从美国律师的观察“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片面之处”:西方法律思想的侵入“既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但客观上也有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一分为二的方式回答。

也有少数学生能跳出程式,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论述也较充分。

例答一: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行使司法管辖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但其主要目的显然是非正义的,侵略主权国家,而迫使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有一定积极作用。

西方民主的法律制度取代封建的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点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既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

律师制、诉讼制、陪审制与公开审判的传入,使中华法系渐渐衰落,并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其他民主化、法制化的制度也唤醒了要求改革的国内有识之士。

西方民主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英国终审法院、美国法院等的成立有助于断案的公正性,客观上稳定社会秩序,并成为日后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借鉴模式。

但是西方国家在中国行使司法制度的过程与目的是非正义的。

西方列强取得司法权的过程不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