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看过的戏剧,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2.简介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脉络和人物形象。
2.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课堂练习1.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童年生活的文字,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学生拓展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简要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词语辨析、句子解析等。
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讨论1.学生谈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四课时一、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根据阅读需要制作读书摘录卡片。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社戏 2课时端午日 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教材分析: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教学设计: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一):课前预习:1、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
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
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二):课堂学习: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三)、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背景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绝律诗。
诗中借用了才子佳人、山水田园等多种元素,融会贯通,语言流畅优美,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也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背景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3.掌握七绝律诗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4.发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课堂朗诵和分组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诵读和赏析1)整首诗的朗诵要求学生先熟读整首诗,通过轮流朗诵、分组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表达。
2)词语、句子的解读要求学生认真品味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意义,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2. 文学背景与创作背景分析1)唐代文学背景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繁荣时期与文学特点,了解唐代写作中的典型体裁类型。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他创作这首诗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3. 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诗歌文本,将作者塑造的才子佳人等人物形象一个个剖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情感表达分析将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分别提炼出来,在课堂上或小组中逐一分析,理解情感的来源和表达技巧。
3)意象描绘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描写,理解诗人的图片感和意象表现的内在联系。
4. 七绝律诗的结构和技巧分析1)结构分析分析七绝律诗的基本结构,理解韵脚和字数的规律,掌握七绝律诗的基本写作方式。
2)技巧分析分析助词、修辞和押韵的使用,结合学生自己的语言实际情况,探讨韵脚和字数的处理技巧。
5. 创意写作和表演1)个人创意写作通过给学生集体或个人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语言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出来,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选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选9篇〕篇1: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作者:王书月一、单元教学目的: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理论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展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理论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妙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风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3 指导语:带着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武进剑湖中学周云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七子之歌》导入
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狄赛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名家名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节日的无穷乐趣,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社戏》: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详写部分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旨作用。
“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可精读,两教时)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本文题目是“社戏”,但为何还要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2、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程。
3、请你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可在课后完成)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小组交流)5、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6、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7、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端午日》:散文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阅读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
最新整理关于苏教版语文初一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关于苏教版语文初一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名家名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节日的无穷乐趣,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社戏》: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详写部分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旨作用。
“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可精读,两教时)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本文题目是“社戏”,但为何还要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2、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程。
3、请你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可在课后完成)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小组交流)5、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6、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7、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端午日》:散文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四季变化的感知和表达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春》时,尽管我通过实例详细解释了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非易事,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四季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注意到,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不少创意的火花。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季的特点和文学作品中如何描绘四季。四季是自然界中循环交替的四种不同气候状态,它们各有特色,给人以丰富的感受。在文学作品中,四季常常被赋予各种意象和情感,是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春》这篇课文。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四季的特点、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四季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四季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描写方法的细腻度: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难以做到细腻、具体地描绘自然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课内外实践,提高描写能力。
-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结构的安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通过课分析、写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结构。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 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 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 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 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 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本单元的教学中,遵照现有的篇章顺序,逐层推进教 学。课的安排上,强调整体,加上单元专题确定和单元 教后小结。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学习专题 《社戏》 《端午日》 《本命年的回想》 《中秋咏月诗》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教学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指导语: 说说看:现在的 思考、交流、 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 补充 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 习俗是新增的
2 指导语:你是如何评价旧 小组交流 时过年习俗和现在过年习 俗的
3 组织交流、评价
谈看法(言之 成理即可)
备注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教学 步骤
2 创设情境:人们常说“文章 思考、讨论 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可 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你 是如何看待的?
3 组织交流
发表见解,互评
教后反思
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指导语:了解了祖辈们是 联想、想像、 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 交流 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 么我们也可设想一下将来 人们又将怎样过新年呢?
2 组织交流、评价
畅想、互评
备注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 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林海音,台湾女作 家,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见长。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
本单元的课文在结构上多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文章情节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伏笔、照应等技巧,增强了文章的整体 性和连贯性。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过程,培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与进度计划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其中新课6课 时,复习课2课时。
进度计划
第一周完成前3课时的内容,第二周完 成后3课时的内容,第三周进行复习和 测试。
02
课文解读与赏析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
本单元的课文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经典篇目。这些 文章都展示了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物性格,对人性和社会问 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写作特点
在语言运用上,本单元的课文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通过生动的语言和 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此外,作者还 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一段通过对百草园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孩子 们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童年生活。同时,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之中,感受到 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孩子们的快乐。
和理解知识。
竞赛游戏
03
引入竞赛游戏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课
堂活跃度。
课后作业批改及反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七年级】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附答案)
【七年级】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附答案)第三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与重难点1.掌握本单元的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化背景、了解民俗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思想。
4.巩固背诵本单元的现代片段和诗词以及诵读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5.复习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复习重点:目标1、2、4 ;复习难点目标3、4。
二、自主复习(一)复习提纲1.熟记本单元的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回忆性散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他创作的我国学史上第一批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沈从,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集《湘行散记》等。
刘绍棠,中国现代作家,其获奖作品有《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2.熟记掌握本单元的字词(注音、字形、意思)。
归省行辈忌惮撺掇凫水潺潺怠慢絮叨蕴藻屹立家眷漂渺踱步蘸水茶峒好事者泅水老鹳河玉米糁儿簸箕烙饼疙瘩抠门阖家血渍疙瘩鬏嚼舌栗丫黏秫秸低绮户佞臣无辜3.背诵《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4.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并默写。
5.背诵默写诵读欣赏中的六副对联。
6.正确翻译《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7.复习理解本单元各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午日》,作家沈从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了龙舟竞渡和竞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光的民族精神。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 学 建 议
突出综合; 加强实践; 强调自主
三、说建议
对形象的感受 和情感的体验 记诵积累 疏通文意
略读 浏览
精读 读的评价 朗读 默读
文学作品
古诗文
参与意识 情意态度 对写作材料准备 过程评价;对作 文修改评价;多 种评价
阅读
口语 交际
写作
认清字形 正确书写
写字与识字
字形
正确认读 拼读
综合性学习
教七 体材语 例编上 写
应用文示例 名家书法鉴赏
字词表
二、说教材 描写了湘西人 回忆小时看社戏的经历,
民过端午的欢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 乐场面,展现 善良及对美好生活的向 诵读欣赏 社戏 了淳朴的民风。 往。
对联六副
端午日 本命年的 回想
回忆了京郊运 河家乡几十年 前过年习俗, 表现了浓郁的 乡土风味。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学习叙事的详 略得当,并应 用到自己的写 作中。
江枫渔火对愁眠。
…… 了解月亮丰富的文化内涵(团 圆等);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二、说教材
附录
体现语文综合性 和实践性
拓展视野,熏陶感 染。 与单元阅读相照应,听说 读写综合发展。
名著推荐与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实践活动 阅读
课文 写作 从生活中 找“米”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望月思亲
内第 容三 结单 构元
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二、说教材
社戏
比较
端午日
比较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拓展
安恩和奶 牛(七上一)
本命年的回 想
静夜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杜甫)露从今夜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二、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说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通过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学会收集整理素材的一些方法,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制作读书摘录卡片。
三、单元课时安排: (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社戏 2课时端午日 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一)课前学习:1.浏览本单元所有课文。
2.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根据阅读需要制作读书摘录卡片。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2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2课时“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1课时教材分析: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教学设计: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一):课前预习:1、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
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
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二):课堂学习: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三)、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讨论,交流。
2、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包括我国各民族的)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
要求:主题鲜明、范围宜小,可以以展板、ppt投影的形式展示。
3、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社戏(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
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一本连环画)同学们,现在你们可能对它已经不屑一顾了吧?!(学生议论)你还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连环画有什么特点吗?(二)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改编《社戏》为绘画本。
1、结合课文内容,给ppt上的五幅画各配上3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⑴、语言简洁,⑵、能概括与画面相关的内容,⑶、注意内容的前后衔接。
2、小组交流:选出小组内概括的最好的进行拼合。
3、全班交流。
(三)深入探究: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为使本画册内容连贯完整,你觉得还需增添哪些内容?适合配几幅插画?(小组明确,全班交流。
)(四)课后学习:1、由语文、美术科代表组织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把本文的绘画本创作完整并装订成册。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戏(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课前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改编了绘画本的《社戏》,同学们又是编写创作,又是美工设计,做得非常有成就感。
(二)重点赏析: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种版本的《社戏》,为什么?能否举具体事例加以阐述?可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方面进行欣赏。
(三)语文活动——辩论赛。
问题情境:有人说双喜他们偷豆的做法是应该批评的,你认为呢?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平桥村因《社戏》为世人所知,如今当地人决定开发旅游资源,请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一些旅游项目以供参考。
(五):课后学习:1、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请写下来。
端午日(1课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能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
3、能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预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情景创设:常州青旅最近开设一条旅游线路——“茶峒端午风情一日游”,我们准备前去游玩。
1、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对于神秘湘西的认识,我们主要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请一位同学介绍沈从文及其《边城》,其他同学补充。
3、问题情景:走近茶峒的旅途中,作为游客,你想向导游询问有关茶峒的哪些情况?(以课本为依据,分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二)重点赏析:1、赛龙舟是湘西和我们常州都有的端午风俗,请大家再次阅读文中赛龙舟这一活动,感受赛龙舟的气氛。
(播放赛龙舟的影片片断)2、问题情境:赛龙舟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3、问题情景:你喜欢这项活动吗?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舟,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受?明确:赛龙舟体现了一种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
(四)课后作业: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主题词概述过年习俗,感受其文化内涵及寄寓的期盼。
2.体会文章富有情趣的语言特色。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预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刘绍棠。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年的风俗。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用多媒体创设过年时热闹的画面、热烈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息。
(播放歌曲,视频等)自古至今过年为何会这样热闹?(请学生介绍“年”的传说)(二)整体感知:情景创设:《艺术人生》栏目将上一档“话说过年”的节目,邀请全班同学参加,届时也会邀请柳绍堂等老人和我们一起交流。
请你就《本命年的回想》和刘爷爷做一点交流。
(三)深入探究:花甲之年的老人回忆起小时过年的情景,京韵十足的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一种童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你感受到了吗?请向刘爷爷作点介绍。
(四)拓展延伸:1、问题情境:现在过年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含义?与文中比较,消失或保留或发扬光大了哪些习俗?2、问题情境:有人说,过年要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说相互请客等。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一风俗。
你认为呢?3、问题情境:过年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
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过年呢?(五)课后作业:1、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2、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
2、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其中一首诗或词配乐朗诵。
3、选择其中一首,寻找赏析文章,以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
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播放ppt投影)(二)诵读感悟:1、在小组内选出配乐朗诵得较好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比较哪些同学读的较好。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达到背诵的要求。
(三)深入探究:1、问题情境:再读诗词,三首诗词都咏中秋之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表现上又有什么不同?2、根据收集的赏析文章分组交流感受。
展开讨论: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别精彩?为什么?你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四)课后作业:背诵三首诗词,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咏诵咏月名句,增加积累。
2.发挥想象,以事叙诗抒情,提高赏析能力。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词语言凝练,想象丰美,意境悠远,把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二)感悟创作: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拓展延伸:1、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月的佳句,让我们一起来对月抒怀。
(进行吟诗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吟诵带月的诗句,看哪个小组吟诵得多。
)2、从刚才同学们吟咏的带月诗句来看,人们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3、请同学们也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寄寓自己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把同学们作的“中秋咏月诗”收集起来,出一期专题板报。
“世界民俗风情展”专题活动(1课时)活动目的:开展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活动方式: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1、准备。
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活动。
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交流。
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展示。
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第一课时:1、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
2、问题情境:看过短文后,请说一说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
3、组织交流、评价。
明确:生活中到处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
第二课时:1、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1、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一、听图书管理员介绍有关查阅图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