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用带蒂皮瓣
皮瓣的分类
处理:原位缝合,再次延迟手术 局部的“猫耳”一般术中无须处理,术后多可自 然变平,如几个月后仍明显者可再次切除
胸三角肌皮瓣
属轴形皮瓣,有直接血管供应类型的皮瓣 优点:皮瓣有伸展性 皮瓣较薄 位置接近面、颈部 颜色及质地适于面颈修复 缺点:需二期手术断蒂 需植游离皮片覆盖胸壁缺损
♣
手术步骤 –先分别在皮瓣的上极和下极切开皮肤,显露挠A、 V及头V,在肱二头肌下端的外缘向下作皮下分离, 找到前臂外侧皮神经,对上述已显露的血管神经, 应加以保护。然后切开皮瓣的两侧缘,直达深筋 膜,从皮瓣的两侧沿深筋膜下向中线锐性分离。 在解剖挠动、静脉时应在其深面组织分离,这样 就不会损挠动、静脉时应在其深面组织分离,这 样就不会损伤挠动脉皮支,但对挠动脉发出的肌 支应一一结扎,至此即形成只有血管蒂未断的前 臂皮瓣。观察血运良好后,再切断血管蒂,结扎 供区血管,其创面行厚断层皮片覆盖,加压包扎
筋膜皮瓣 单纯皮瓣 肌皮瓣 骨肌皮瓣 骨皮瓣皮瓣
皮瓣设计及形成的原则
针对缺损处的部位、形态、大小,选择供皮 区 皮瓣的面积应较缺损面积略大 随意皮瓣如超过长宽之比,需进行“延迟手术” 皮瓣长轴方向必须顺着供血血管的行走方向, 皮瓣蒂部应位于主要血管行走的近心端
皮瓣的制作 –皮瓣设计:由于挠动脉在显露部的皮与多 于掩盖部,故前臂皮瓣的设计应以挠动脉 下段为纵轴,即在肘窝中点与腕部挠动脉 搏动点之间作一直线。然后,再根据受压 全于面的大小和需要,在前臂掌面用龙胆 紫标出以挠动脉为中心,包括头静脉及前 臂外侧皮神经在内的皮瓣轮廓。其皮瓣范 围,近端近前壁中段或稍上,远端到腕横 纹,常尺侧止于尺侧腕屈肌,挠背侧达肱 挠肌外缘。
由于挠动脉外侧肌肉(肱挠肌)受挠神经支本, 内侧肌肉(旋前圆肌挠侧腕屈肌),受正中神经 支配,因此无一运动神经越过挠动脉,故选经支 配,因此无一运动神经越过挠动脉,故选择以挠 动脉为前臂皮瓣的供血动脉时,不会损伤任何运 动神经而影响前臂肌力
带蒂皮瓣移植术在胫骨骨折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带蒂皮瓣移植术的历史与发展
• 带蒂皮瓣移植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外科医生开始尝 试利用自体或异体组织形成的皮瓣来修复创面和组织缺损。随着外科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带蒂皮瓣移植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 推广。特别是在骨科领域,带蒂皮瓣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等 骨关节损伤的修复和重建。
目前带蒂皮瓣移植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 ,如手术适应症的选择、皮瓣切取与移植 技术的改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对现有技术的优 化与创新,探索新的手术方法与技术,以 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与安全性。
带蒂皮瓣移植术在更多骨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带蒂皮瓣移植术的临床推广与社会效益
总结词
带蒂皮瓣移植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推广价值与社会效益 ,应大力推广应用。
详细描述
带蒂皮瓣移植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 该技术在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 值。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如何更好地将带蒂皮瓣移植术 推广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此 外,还应评估该技术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效果与效益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02
带蒂皮瓣移植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 重要性
胫骨骨折的危害
1 2
疼痛
胫骨骨折后,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影响其 日常生活和工作。
肿胀
骨折后,局部组织会受到损伤,导致血液回流 障碍,从而引起肿胀。
3
畸形
胫骨骨折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畸形 愈合,影响外观和功能。
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治疗优势
恢复时间短
并发症少
02
皮瓣的分类
手术步骤(bùzhòu) 按皮瓣设计切开皮瓣周缘,皮瓣上缘仅切开皮肤
及皮下组织,后将胸大肌下缘连同皮瓣一起翻起, 皮瓣上方皮肤切开,显露胸大肌外侧缘,在胸大 肌与胸小肌之间分离,在胸大肌里侧面在胸大肌 与胸小肌之间分离,在胸大肌里侧面可见血管束, 肌蒂的宽度5~6cm,按照血管走行,全层切断肌肉, 并沿肌蒂向上分离至锁骨下缘。最后将肌皮瓣通 过胸颈皮下遂道转移至颈部,胸部切口可直接缝 合
➢
➢ 苍白示:动脉供血不足
精品资料
➢
➢ 皮瓣蒂部旋转成角; ➢ 没有适合的动脉供血及相应的静脉回流; ➢ 皮瓣长宽之比例不等 ➢ 处理:原位缝合(fénghé) ➢ 局部的“猫耳”一般术中无须处理,术后多可自然变
平,如几个月后仍明显者可再次切除
精品资料
属轴形皮瓣,有直接血管供应类型的皮瓣
优点:皮瓣有伸展性
精品资料
用于修复同侧面(cèmiàn)部中、下区域的中小范围 的缺损,尤以修复口唇、颊粘膜、扁桃体区、咽
单侧肌骨瓣可用于修复单例下颌骨缺损,气管前 壁缺损,双侧肌骨瓣可修复小颌畸形(现基本已 采用下颌延长器技术)
精品资料
手术(shǒushù) 一般认为肌蒂以选在上方为宜(因作颈清扫时多
容易损伤损伤甲状腺上动脉的肌支,皮瓣的尖端易 发生坏死、肌蒂在下方不易。另头颈颌面,口腔位 置的关系也因蒂在上方为亦)。 皮瓣设计:先在乳突尖下约2 cm处标明肌皮瓣的 轴点,该点至缺损区最远点的距离作为肌蒂的长度, 根据缺损范围设计皮瓣大小,一般宽<7cm,下界不 超过锁骨下2 cm,如超过则需先行延迟
该肌皮瓣位置表浅,与口腔颌面较近,取材简便,操作 (cāozuò)密切,是修复口,咽及颌面部缺损较为常用的复 合瓣
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
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现今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愈来愈高,治疗方法多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然而肿瘤切除的同时所遗留的大面积组织缺损需要及时修复。
皮瓣手术始于公元前6~7世纪,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显微外科且大大促进了皮瓣的发展,此后皮瓣移植越来越复杂,皮瓣移植要求移植皮瓣高质量的存活,受区与供区血管的精确吻合,对组织损伤小,节省时间,费用低,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皮瓣移植,熟悉各种皮瓣的利弊显得格外重要。
游离组织瓣手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受区与供区血管的精确吻合从而保证游离组织瓣血液循环通畅[1]。
目前,应用到口腔颌面外科的游离组织瓣有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2]。
肌皮瓣是一种复合组织瓣,利用肌肉为蒂,连同其浅层的皮下组织、皮肤一并切取,转移入缺损区[3],其优点是血运供应充沛、组织量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愈合快,安全,易成活,并发症少[4]。
常用的带蒂皮瓣有胸大肌皮瓣,岛状颏下皮瓣,额部岛状瓣等。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很难抉择哪种皮瓣最适合患者,本文将介绍临床常用的游离皮瓣与带蒂皮瓣在手术中的利与弊以及修复原则,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1 各种皮瓣的特点1.1 背阔肌肌皮瓣:属于游离皮瓣。
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Quillen 首次用于颌面部缺损的修复。
是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皮瓣之一。
可分为背阔肌岛状瓣,游离背阔肌肌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该瓣是一个扁平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胸背神经支配,优点是供吻接的血管分布恒定,胸背动静脉外径大(1.5~2mm以上)、蒂长(6~8cm),移植范围广,面积大。
该瓣还可用于乳房再造,肩部和上臂部的缺损,小儿巨大胸部缺损的治疗。
缺点是对脊柱稳定、臂的内收内旋及辅助呼吸产生影响,因此,有肺部疾病及体力劳动者慎用此瓣。
1.2 带蒂胸大肌皮瓣:属于轴型皮瓣。
由Ariyan在1979年首次用于头颈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的修复,胸肩峰动脉是营养该瓣的主要血管,其体表投影易定位。
带蒂皮瓣在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带蒂皮瓣在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2-01T11:20:51.4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20期作者:王辉[导读] 通过实验研究带蒂皮瓣对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否有很有的应用效果。
王辉(常州市武进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常州213100)【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带蒂皮瓣对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否有很有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了医院科室接收的2016年-2020年之间手部皮肤缺损需要修复的病患一共40人,根据病患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受损情况,分别选择了髂腹股沟带蒂皮瓣、上臂内侧带蒂皮瓣以及腹部带蒂皮瓣来修复病患手部皮肤损伤。
并观察恢复情况以及后期手部功能是否正常。
结果移植的带蒂皮瓣全部具备生物细胞活性,而且通过带蒂皮瓣的修复,病患手部皮肤损伤基本恢复,并对其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且手部特征也无太大差异。
结论在手部皮肤发生缺损时,采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不仅能够将手部功能基本恢复还能做到整个手术治疗过程操作易行、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且成功修复率接近100%,因此根据手部缺损实际情况应用带蒂皮瓣可以基本修复,效果很好,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带蒂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应用双手作为人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事事需要双手辅助完成,因此手部受伤也是最常见的事,比如烧伤、烫伤、割伤甚至摔倒、车祸等都有可能导致手部皮肤缺损,严重时还包括了手部肌肉、关节、骨骼、神经、血管等暴露在外,且如不及时处理,还容易发生感染、残疾等并发症,造成日后手部障碍影响正常生活[1]。
一般来说,临床对于手部缺损的处理方法除了较为常见的缝合。
接骨之外,还有就是部分组织皮瓣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修复方法,专门针对于手部缺损严重很难修复的病患。
皮瓣,是由一部分皮肤以及皮下脂肪所组成的组织,具有血液供应能力,但是如果要进行皮瓣移植的话是需要有一部分与皮瓣移植来源处相连接的组织,以保证对皮瓣血液的供应不会停,这一组织称为蒂部,将皮瓣移植到手部缺损部位后,此时的皮瓣仍有蒂部进行血液的供应保持皮瓣的细胞活性,待到皮瓣与创面融合后,重新形成了新的血管进行血液流通,最后再将蒂部进行切除,自此,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全部完成,而这个皮瓣称为带蒂皮瓣[2]。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自体组织皮瓣和假体联合应用需要另外的组织在乳房切除术后来营造一个合适的乳房和自然的乳房皱襞来防止下垂的发生,该重建形式通常应用有胸背动脉蒂的背阔肌肌皮瓣。
它是一个宽平的肌肉,从背部的肩胛骨尖向上扩展到中间的脊柱,向下扩展到储嵴。
通常肌肉和其上的皮岛一起来替代切除了的乳头-乳晕复合体或传统乳房切除术后的较大缺损。
皮岛位于肌肉的中心,用以掩盖胸罩缘供体部位的瘢痕。
对于乳房较小的女性,全部重建可应用背阔肌、其上的脂肪和肩胛下脂肪垫(即扩大背阔肌皮瓣);否则,需要加入假体。
背阔肌充当下面的悬带,固定到上面的胸肌,对植人体提供完整的肌肉覆盖。
该皮瓣以一期方式完成,是乳房相对较小且有下垂女性的理想方法,但可以分期方式营造一个较大的重建乳房。
它也用在乳房切除术后侧壁缺损的重建。
背阔肌皮瓣是有优势的,因为它临近乳房和可靠的循环。
它是体瘦、供体区小和较小乳房的女性单侧缺损重建的主要方法,也是其他乳房重建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然而,它的缺点是在背部瘢痕大和供区时能发生的并发症。
自体重建皮瓣带蒂皮瓣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的金标准是横行腹直肌肌皮辦。
因为下腹部组织和乳房组织的相容性类似。
Robbins1979年首次描述RAM皮瓣用于乳房重建,该皮瓣带有垂直皮岛。
众所周知,TRAM皮瓣有一个水平的下股部皮岛,于1982年由Hartrampf首先描述。
这明确了把供区瘢痕放在更易接收的腹部成形术部位。
虽然这个部位的皮岛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旋转弧,但是随后这些大量组织的血供会更远和脆弱。
这些供区皮肤和脂肪组织有上腹部和下腹部双重血供系统。
此带蒂皮瓣由近端的上腹部血管供血,下腹部血管分离作为转移。
连接上下系统的小血管称为闭塞血管,如果深部系统结扎后可予以扩张,增加灌注。
Moon和Taylor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下腹部皮肤灌注的范围。
他们发现起源于腹直肌的富含穿支的血管供应表层的皮肤和脂肪。
应用侧面(带蒂)的腹直肌表层灌注最好,其次是对侧腹直肌表层。
皮瓣的分类【参考仅供】
骨皮瓣皮瓣
2
医学参考A
皮瓣设计及形成的原则
针对缺损处的部位、形态、大小,选择供皮
随意皮瓣如超过长宽之比,需进行“延迟手术” 皮瓣长轴方向必须顺着供血血管的行走方向,
皮瓣蒂部应位于主要血管行走的近心端
3
医学参考A
皮瓣形成中注意事项
严格无创操作,避免因牵拉造成局部血管
15
医学参考A
用于修复同侧面部中、下区域的中小范围的缺损, 尤以修复口唇、颊粘膜、扁桃体区、咽侧和软腭
单侧肌骨瓣可用于修复单例下颌骨缺损,气管前 壁缺损,双侧肌骨瓣可修复小颌畸形(现基本已 采用下颌延长器技术)
16
医学参考A
一般认为肌蒂以选在上方为宜(因作颈清扫时 多容易损伤损伤甲状腺上动脉的肌支,皮瓣的尖 端易发生坏死、肌蒂在下方不易。另头颈颌面, 口腔位置的关系也因蒂在上方为亦)。
最后由颈阔肌下经下颌骨内侧穿遂道至修复区
18
医学参考A 19
医学参考A
斜方肌肌(皮)瓣
属岛状皮瓣,有直接血管供应类型的皮瓣
• •
• 可同时连带皮肤和骨骼作为复合瓣转移,是修复 颈部,颌面部和口腔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20
医学参考A
• 斜方肌及其表面皮肤的动脉血供均为多源性, 但主要来自颈横动脉。颈模动脉自起始处至分支 点的长度为4.5 cm,外径为2.7 mm。此动脉分 浅、深两支。设计斜方肌或其中,上部肌皮瓣应 以颈深两支。设计斜方肌或其中,上部肌皮瓣应 以颈模动脉浅支及其伴行静脉炎蒂,深支在菱形 肌下缘发一分支行向浅层,分布于斜方肌下部的 外侧分,设计斜方肌下部肌皮瓣时应以颈模动脉 深支为蒂。斜方肌的回流静脉为各分支动脉的伴 行静脉,面神经受副神经和颈丛的分支支配
皮瓣移植
皮瓣移植一皮瓣移植的概念皮瓣移植(transplantation of flaps)也称皮瓣转移(flap transfer)。
皮瓣是由皮肤的全厚层及皮下组织所构成。
与游离皮片移植不同的是,皮瓣必须有由与机体皮肤相连的蒂,或行血管吻合,血循环重建后以供给皮瓣的血供和营养,才能保证移植皮瓣的成活。
前者称为带蒂皮瓣移植(pedicle flap transfer);后者则称为游离皮瓣移植(free flap transfer),或血循重建游离皮瓣移植(revascularized free flaptransfer)。
皮瓣移植是整形外科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有着广泛的用途。
二分类与特点1.带蒂皮瓣带蒂皮瓣在临床上还可分为若干类,自前较常用的是按转移形式与血供来源分类。
(1)随意皮瓣(random flap):也称皮肤皮瓣(skin flap)。
此类皮瓣的特点是:由于没有知名的血管供血,故在设计皮瓣时,其长宽比例要受到一定限制。
在肢体与躯干部位,长宽之比以1.5:1为最安全,最好不超过2:1;在面部,由于血循丰富,根据实际情况可放宽到2-3:1,在血供特别丰富的部位可达4:1.随意皮瓣目前均属近位带蒂转移。
按转移形式又可分为:1)移位皮瓣:又名对偶三角交叉皮瓣或“Z”字成形术。
是由皮肤三个切口连接成“Z”字形而构成两个相对的三角形皮瓣彼此交换位置后缝合。
两皮瓣的侧切口与中切口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以60°为常用,此时三个切口的长度应基本相等,在两个三角形组织瓣交叉转移换位后,可增加其中轴的长度的75%,从而达到松解挛缩、恢复功能的目的,故这种皮瓣多应用于狭长形的索状瘢痕挛缩;也可用于恢复错位的组织或器官的正常位置与功能;以及用于长切口的闭合以预防术后瘢痕挛缩。
此外尚可根据治疗的需要考虑做多个附加切口,设置成连续的多“Z”形对偶三角瓣。
2)滑行皮瓣:又名推进皮瓣。
滑行皮瓣具有一个蒂部。
在接近缺损部位设计一个皮瓣,分离后,利用组织的弹性,将其滑行到缺损部位以整复创面。
三种常用带蒂皮瓣
桡神经浅支:
在鼻烟窝处发出支配虎口周围 及示中指背侧皮肤。
桡动脉腕背支:与尺动脉背支 行成腕背动脉弓,有皮支与神 经相伴。
皮瓣切取:
点:掌指关节近1厘米,取桡神经不 超过指间关节。 线:神经走向,所带皮蒂1.5厘米内。 面:包括深筋膜,必要时带皮桥。
二 、指背筋膜岛状皮瓣:
动脉:近节指背近三分之一远 有指背动脉发出终末指形成指 背动脉网并与指端动脉弓吻合, 指背动脉走行于指背腱膜两侧。
指背静丰富交通支且与指动脉伴行静脉交 通
皮瓣静脉回流方式: 直接回流和迷宫式回流
点:不超远指背横纹, 线:以指背神经走向为轴线 面:在指背深筋膜浅层分离
三 掌背神经营养皮瓣:
Masquelet通过对前臂皮神经解剖得出:任何 一条皮神经均有相应的微小动脉轴形相伴。 Bertelli发现:伴行微小动脉一般一到两条,口 径0.2至0.4毫米,并通过连续切片神经内存在 微细动脉,它与伴行动脉交通,而伴行动脉又 发出较多穿支与皮下血管网交通并认为皮神经 旁五毫米范围血管网丰富。 钟世镇院士1999年解剖表明:皮神经旁血管网 及皮神经内血管网链状吻合,是皮瓣远距离血 供的主要渠道。
三种常用带蒂皮瓣的 解剖基础和临床实践
西宁恒生骨伤专科医院 唐兴林
8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主干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穿支皮瓣,静脉皮瓣 等 其中带蒂皮瓣有较大优势: 1 .不需吻合血管 2 操作简便损伤少 3 安全,成功率高
已成为外科皮瓣最主要的方法
皮瓣成活与生长三个重要因素:
1 良好的动脉血供 2 顺畅的静脉回流
掌背静脉:掌背的知名静脉和深静脉网
皮瓣的静脉回流:掌背神经伴行动脉旁 的微小静脉和皮下与掌侧深静脉网交通, 无静脉瓣,保证回流。 争论:结扎回流静脉或吻合皮瓣与受区 静脉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带蒂皮瓣移植术讲解模板
手术资料:带蒂皮瓣移植术
适应证:
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此外鼻梁、上腭 等处的洞穿性缺损,阴道膀胱瘘或直肠瘘 的修复亦须按照洞穿性缺损的治疗原则施 行手术,包括衬里组织和覆盖组织两部分。 (四)增强局部血运 改善营养状态如放 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 很难愈合,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 营养状态,因而这种皮瓣
带蒂皮瓣移植 术
手术资料:带蒂皮瓣移植术
带蒂皮瓣移植术
部位:手部 麻醉:暂无
பைடு நூலகம்
手术资料:带蒂皮瓣移植术
适应证:
由于皮瓣自身有血液供应,同时又有皮下 脂肪待优点,因而它的用途也就不同于游 离皮片,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一)修复有肌腱、骨、关节 、大血 管、神经干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 性创伤。对有深部组织(肌腱、大血管、 神经)缺损或外露的创面,不稳定疤痕紧 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的瘢痕,为了加强
手术资料:带蒂皮瓣移植术
适应证:
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 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 行皮瓣修复。 (二)器官再造 如鼻、唇、眼睑、眉毛、 耳、阴茎、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为基础, 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骨、筋膜 等)的移植。 (三)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如面颊部洞穿 性缺损,除制作衬里外亦常需要具
手术资料:带蒂皮瓣移植术
适应证: 最好是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且不需 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修复区的 良好血供,并可望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谢谢!
3种不同类型的带蒂穿支皮瓣在修复膝下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15 期 ·论 著·2线中点上方的2 cm处寻找最佳的血管蒂。
3)根据患者创面的轮廓绘模,选取的皮瓣应较创面的周缘适当放大。
4)切开患者患肢一侧的皮肤至深筋膜下,分离肌肉的表面寻找腓动脉肌皮穿支或肌间隙皮支,确定优势穿支后,切开对侧的皮肤,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在确定移植皮瓣无异常后,旋转皮瓣将其覆盖在创面上。
1.2.3 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方法 1)用超声检测仪对患者的胫后粗大血管蒂进行定位。
在做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时,可在患者内踝上方的3~8 cm内进行超声定位,该范围内穿支的位置恒定、口径细、蒂较短。
在做顺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时,可在患者内踝上方的10~16 cm内进行超声定位,该范围内穿支起始的口径粗且蒂较长。
2)根据患者创面的轮廓绘模选取的皮瓣,皮瓣的面积应较创面的周缘适当放大。
3)切开患者供区一侧的皮肤至深筋膜下,寻找至术前定位的穿支,确定优势穿支后,切开对侧的皮肤,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4)在患者腓肠肌的内侧缘与趾长屈肌的间隙内将整个穿支游离至合适的长度,将皮瓣旋转后覆盖在创面上,剔除其皮瓣蒂部周围深层粗大的脂肪,并保证血液循环能够从穿支进入真皮下的血管网层供应至全皮瓣[10] 。
1.2.4 移植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方法 1)术前,用超声定位患者胫前的粗大血管蒂,选取胫骨粗隆和腓骨头连线的中点与内外踝中点的连线作为胫前动脉的体表投影。
2)对患者踝上8~15 cm的体表投影范围进行超声定位。
3)根据患者创面的轮廓绘模选取皮瓣,皮瓣的面积应较创面的周缘适当放大。
4)在患者胫骨嵴的内侧缘切开一侧皮肤至深筋膜下,在胫骨前肌与踇长伸肌之间寻找至术前定位的穿支,确定的优势穿支后,切开对侧的皮肤,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5)在患者的胫骨前肌、踇长伸肌及踇长伸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游离胫前动静脉,并保护腓深神经,将整个穿支游离至合适的长度后,将皮瓣旋转后覆盖在创面上。
关于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你真的都掌握了吗?
关于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你真的都掌握了吗?手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主要劳动器官,是创造世界文明的特殊劳动工具,也是最易受伤的部位。
指端损伤是指在手指末节范围内的损伤,主要指软组织损伤,因包括切割、挤压、挫裂、离断等,常同时合并有指骨外露、甲床缺损,在手外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几乎占手外科急诊的1/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日常生活工作中如弹琴、操作键盘等精细活动对手的完整性、灵活性和美观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拇指指尖缺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手部精细功能的发挥,拇指运动功能占手部功能的40%,感觉功能占手部功能的20%,拇指末节占整个手功能的18%,丧失末节后拇指与手指的对捏功能、拾捡细小物品能力丧失。
因此,临床上必须重视对拇指末节部分缺损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导致拇指末节短缩缺损或畸形,不仅影响手的美观,还严重影响拇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随着国内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临床上遇到指端缺损,如何能够保证手术皮瓣一次性成功,一直考验着我们,该选择哪种方案来处理,不仅要根据患者自身因素,还要考虑医生自身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皮瓣治疗拇指指端缺损,现分享给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拇指解剖拇指背侧皮肤由2条指背动脉(尺、桡侧指背动脉)供应。
指背动脉在拇指近节中、远1/3水平、近指骨颈处分别与尺、桡侧指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支血管相吻合,而尺、桡侧指背动脉在此水平也发出分支与对侧指背动脉的分支相吻合。
此外,尺、桡侧指背动脉还在甲沟近端形成指末端背侧弓形动脉网,从而形成广泛的皮下血管网。
拇指桡动脉深支鼻烟窝部及拇指两侧指掌侧固有动脉沿指背神经走行恒定发出指侧方及指背皮支,这些皮支与拇指指背神经的伴行血管形成丰富的血管网,为临床设计皮瓣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二、分类临床上指端缺损是指伸屈肌腱止点至指尖部位的组织缺失,为精确量化指端缺损的程度,目前指端缺损的分型主要包括Ishikawa,Tamai,Allen和Evans等分型。
三种常用带蒂皮瓣[课堂课资]
西宁恒生骨伤专科医院 唐兴林
学习材料
1
8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主干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穿支皮瓣,静脉皮瓣 等 其中带蒂皮瓣有较大优势: 1 .不需吻合血管 2 操作简便损伤少 3 安全,成功率高
已成为外科皮瓣最主要的方法
学习材料
2
皮瓣成活与生长三个重要因素:
尺动脉背支:在腕豆骨近4厘米处发 于尺动脉,与尺神经背支相伴,于4、 5掌指关节近0.8厘米处形成血管丛与 掌背动脉吻合。
学习材料
23
桡神经浅支:
在鼻烟窝处发出支配虎口周围 及示中指背侧皮肤。
桡动脉腕背支:与尺动脉背支 行成腕背动脉弓,有皮支与神 经相伴。
学习材料
24
学习材料
25
皮瓣切取:
点:掌指关节近1厘米,取桡神经不 超过指间关节。
线:神经走向,所带皮蒂1.5厘米内。 面:包括深筋膜,必要时带皮桥。
学习材料
26
学习材料
27
学习材料
28
学习材料
29
学习材料
30
学习材料
31
学习材料
32
1 良好的动脉血供
2 顺畅的静脉回流
3 神经支配
熟悉所切取皮瓣部位的血管与神经基 础对熟悉操作与提高皮瓣成活质量有 极大帮助。
学习材料
3
一 、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
学习材料
4
指固有动脉:
走行于指固有神经后外侧
白志刚等通过解剖得出:每条指固有动脉
在手指每节发出约四条掌皮支,营养手指
掌侧与部分背侧皮肤,在远指间关节处有 恒定的交通支,包括关节支,而投影于甲 半月的指动脉弓组成交通。
Bertelli发现:伴行微小动脉一般一到两条,口 径0.2至0.4毫米,并通过连续切片神经内存在
腹部带蒂皮瓣外固定支具的设计与应用
腹部带蒂皮瓣外固定支具的设计与应用随着近年来农业手外伤和机械手外伤的不断增加,腹部带蒂皮瓣仍然是手外科常用的术式之一。
由于腹部皮瓣移植术后患肢的良好固定是决定皮瓣是否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患者一般保持强迫体位2-3周,由于皮瓣易撕脱,且患者不适感较强[1],如何解决患肢的舒适度是护理人员面临解决的重要护理问题。
在过去的许多年,医护人员往往采用石膏绷带或宽胶布为患肢固定,近些年来一些部门针对该问题,研发了各种固定的器具,虽然解决了妥善固定的问题,但由于大多数材质过于偏软,因此对关节的承托力不够,患者下床活动时不能够解决各关节尤其是肩关节酸痛的护理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科研制了腹部带蒂皮瓣外固定支具(以下简称固定支具),于2012年-2013年应用于临床腹部皮瓣患者50例,实践表明,该固定支具既解决了妥善固定皮瓣,且保证皮瓣良好的血运,也解决了合理承托保证关节舒适的护理问题,获得了满意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腹部带蒂皮瓣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4-63岁,平均50.3岁。
其中农机绞伤23例,冲压伤12例,压砸伤7例,爆炸伤5例,挤压伤3例。
损伤单指9例,损伤2指11例,损伤3指18例,损伤4指11例,全手完全受损1例。
皮瓣面积最大20×14cm,最小5×3cm,皮瓣蒂部平均长4.1cm。
平均住院19天。
1.2固定支具制作与设计固定支具分三个主体部分,即腰部固定托、前臂固定托和上臂固定托。
主体部分均是由轻质高强材料制成,且分别设置成与腰部、前臂及上臂相适配的弧形结构,腰部固定托与上臂固定托活动连接,上臂固定托与前臂固定托活动连接,在三主体部分上均有连接固定带,其背面均有与固定带相连接的连接扣。
(详见附件--实物图及技术图)1.3固定支具使用方法手术当日佩戴的患者取平卧位,先将腰部固定托佩戴完好,依次佩戴前臂及上臂固定托,根据皮瓣位置的高低,使用螺旋杆分别调整各活动连接的支点,保证皮瓣的正确位置后固定好固定带。
(医学课件)三种常用带蒂皮瓣
指背静脉有深浅两种:
浅静脉位于皮下,丰富
深静脉两条伴行于指背动脉之间有 丰富交通支且与指动脉伴行静脉交 通
皮瓣静脉回流方式:
直接回流和迷宫式回流
14
点:不超远指背横纹, 线:以指背神经走向为轴线 面:在指背深筋膜浅层分离
15
16
17
18
19
20
三 掌背神经营养皮瓣:
Masquelet通过对前臂皮神经解剖得出:任何
尺动脉背支:在腕豆骨近4厘米处发 于尺动脉,与尺神经背支相伴,于4、 5掌指关节近0.8厘米处形成血管丛与 掌背动脉吻合。
23
桡神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支:
在鼻烟窝处发出支配虎口周围 及示中指背侧皮肤。
桡动脉腕背支:与尺动脉背支 行成腕背动脉弓,有皮支与神 经相伴。
24
25
皮瓣切取: 点:掌指关节近1厘米,取桡神经不 超过指间关节。 线:神经走向,所带皮蒂1.5厘米内。 面:包括深筋膜,必要时带皮桥。
三种常用带蒂皮瓣的 解剖基础和临床实践
1
8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主干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穿支皮瓣,静脉皮瓣 等 其中带蒂皮瓣有较大优势: 1 .不需吻合血管 2 操作简便损伤少 3 安全,成功率高
已成为外科皮瓣最主要的方法
2
皮瓣成活与生长三个重要因素: 1 良好的动脉血供 2 顺畅的静脉回流 3 神经支配 熟悉所切取皮瓣部位的血管与神经基 础对熟悉操作与提高皮瓣成活质量有 极大帮助。
一条皮神经均有相应的微小动脉轴形相伴。
Bertelli发现:伴行微小动脉一般一到两条,口 径0.2至0.4毫米,并通过连续切片神经内存在
微细动脉,它与伴行动脉交通,而伴行动脉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主干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穿支皮瓣,静脉皮瓣 等 其中带蒂皮瓣有较大优势: 1 .不需吻合血管 2 操作简便损伤少 3 安全,成功率高
已成为外科皮瓣最主要的方法
皮瓣成活与生长三个重要因素:
1 良好的动脉血供
2 顺畅的静脉回流
3 神经支配
熟悉所切取皮瓣部位的血管与神经基 础对熟悉操作与提高皮瓣成活质量有 极大帮助。
一 、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
指固有动脉:
走行于指固有神经后外侧
白志刚等通过解剖得出:每条指固有动脉
在手指每节发出约四条掌皮支,营养手指
掌侧与部分背侧皮肤,在远指间关节处有 恒定的交通支,包括关节支,而投影于甲 半月的指动脉弓组成交通。
静脉:
指固有动脉旁无知名静脉回流, 临床所见有一或两根,近来有学 者认为指固有动脉旁的脂肪颗粒 有参与静脉回流。
桡神经浅支:
在鼻烟窝处发出支配虎口周围 及示中指背侧皮肤。
桡动脉腕背支:与尺动脉背支 行成腕背动脉弓,有皮支与神 经相伴。
皮瓣切取:
点:掌指关节近1厘米,取桡神经不 超过指间关节。
线:神经走向,所带皮蒂1.5厘米内。 面:包括深筋膜,必要时带皮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指背静脉有深浅两种:
浅静脉位于皮下,丰富
深静脉两条伴行于指背动脉之间有 丰富交通支且与指动脉伴行静脉交 通
皮瓣静脉回流方式:
直接回流和迷宫式回流
点:不超远指背横纹, 线:以指背神经走向为轴线 面:在指背深筋膜浅层分离
三 掌背神经营养皮瓣:
Masquelet通过对前臂皮神经解剖得出:任何
供的主要渠道。
掌背静脉:掌背的知名静脉和深静脉网
皮瓣的静脉回流:掌背神经伴行动脉旁 的微小静脉和皮下与掌侧深静脉网交通, 无静脉瓣,保证回流。
争论:结扎回流静脉或吻合皮瓣与受区 静脉
常用神经:
尺神经背侧支:腕豆骨近5厘米处发 出,在尺骨茎突上2.5厘米处转向手 背,分内外侧支,支配环小指。
尺动脉背支:在腕豆骨近4厘米处发 于尺动脉,与尺神经背支相伴,于4、 5掌指关节近0.8厘米处形成血管丛与 掌背动脉吻合。
世界触手可及
一条皮神经均有相应的微小动脉轴形相伴。
Bertelli发现:伴行微小动脉一般一到两条,口 径0.2至0.4毫米,并通过连续切片神经内存在
微细动脉,它与伴行动脉交通,而伴行动脉又
发出较多穿支与皮下血管网交通并认为皮神经 旁五毫米范围血管网丰富。
钟世管网链状吻合,是皮瓣远距离血
指背神经:
恒定发自近节指骨基底,投影 于掌侧中外三分之一至近侧指 间关节背外侧及和甲根外侧的 连线。
点:指腹远指间关节近两毫米 线:沿指固有动脉Z字切口,带指背神经 面:比创面大两毫米,不超过指背、腹中线
二 、指背筋膜岛状皮瓣:
动脉:近节指背近三分之一远 有指背动脉发出终末指形成指 背动脉网并与指端动脉弓吻合, 指背动脉走行于指背腱膜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