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坛的三大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
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
1. 古典派:注重传统文化,重视文言文学习,推崇经典格言。
强调语言文理并重,注重严肃性和规范性。
代表人物有钱钟书、吕叔湘等。
2. 现代派:强调实用性和现代性,倡导以现代语言为主,兼顾古典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注重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推崇写作的个性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李敖等。
3. 人文派:注重人文情感与审美体验,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关注人性、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代表人物有林语堂、朱自清、鲁迅等。
4. 实用派:强调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推崇读书、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等。
5. 科学派:强调语言教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判断等能力。
代表人物有李家祥、谢泳等。
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2023
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202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学也在不断变迁和演变。
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和拓宽文学视野都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著名作家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人主义,追求幻想与超脱现实。
著名作家郭沫若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部具有明显浪漫主义特色的诗歌作品。
第三部分:古典主义流派古典主义流派追求规则和秩序,它强调艺术的严谨和工艺的精细。
明代文学家杨慎所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古典主义文学的杰作,其中的故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示了恢弘的人性观。
第四部分: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流派在20世纪初兴起,它追求超越传统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魏巍的《沙家浜》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化的结构探讨了个体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命运。
第五部分:自然主义流派自然主义流派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关注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问题。
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是一部自然主义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现实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六部分: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一种流派新近兴起的文学流派,它注重感觉和形象的传达,追求文学的纯艺术性。
《操场》是新感觉派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操场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七部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创新尝试,它试图恢复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部古文运动的小说,通过现代人的视角描写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虚构。
初中语文文学流派知识点2023就是这些,通过了解这些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文化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语文教学领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中学语文教学流派,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流派、实用主义流派和思维导向流派,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传统文化教育流派传统文化教育流派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注重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传授。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古文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书法、诗词、古典音乐等艺术修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流派的优点在于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然而,这一流派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传统文化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琐,使学生产生学习负担;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脱节,缺乏实际应用指导。
二、实用主义流派实用主义流派注重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会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会让学生模仿、参考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作品来培养写作能力。
实用主义流派的优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将学习与实际结合,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然而,实用主义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注重实用性可能导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修养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流派思维导向流派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一流派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思维。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理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辨讨论。
思维导向流派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三境界
生 的思维。浪漫主义 教学如果运用得 当,师生会变 得潇洒
自由 , 课 堂 也 气 氛 活 跃 。 但 这 种 教 学 如 果 不 注 意 节 制 , 往
二个教学 境界一一浪漫主义 的课堂教学 。在 此境界 ,教师 往会使课堂散漫,冲淡教学要点。
尽 其 所 能 引 导 学 生 拓 展 和 联想 , 以所 上 内 容 为 坐 标 原 点 , 上下五千 年,纵横八万里 。上 《 夸 父 追 日》 时 ,老 师 可 以 引入 余 光 中 的 诗 歌 《 夸 父 》 作 对 比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 学 生 讨 论 余 光 中
教 师 们 的看 家 本 领 。但 本 本 主 义 教 学 失 在 刻 板 与 单 调 。课 福 ”; “ 祸 兮 福 之所 倚 ,福 兮祸 之 所 伏 ” …… 堂 往往 就 是 教 师 的 阵地 , 没有 学 生 表演 的舞 台 。 二、 “ 浪 漫 主 义 ”教 学 为 了突 破 本 本 主 义 的局 限 性 , 教 师 必 须 突 破 唯 课 本 、 课 文 为 中心 的 模 式 ,放 开 手 脚 大 胆 想 象 。这 样 就 进 入 了第 浪 漫 主 义 的 教 学 贵 在 想 象 与 丰 富 , 可 以使 学 生 复 习 已 经 学 过 的 相 关 内容 , 可 以拓 展 学 生 的 知 识 面 ,可 以锻 炼 学
心 , 以 所 上 课 文 为 中 心 , 往 往 紧 随 课 本 字 斟 句 酌 亦 步 亦 学 生 的 回 答 要 点 :机 智 勇 敢 、热 爱 生 命 、 乐 观 坚 强 、信 念 趋 。上 《 荒 岛 余 生 》 时 , 有 老 师 开 场 白介 绍 莎 士 比亚 的 一 执 著、百折不挠 、勇于 冒险 、踏 实苦干 、意志 坚强等等 。 句 名 言 :T o b e o r n o t t o b e , i t ’S a b i g p r o b l e m . ( 生 还 可以 问学生鲁滨逊 在困境 中是如何 分析幸与不 幸的 ,提 存 还 是 毁 灭 是 个 问题 ) 随 后 引 入 课 文 。 然 后 从 文 章 中 提 炼 醒 同学注意下面两句 话: “ 在最 不幸的处境 中,我们把好 出三 类 问 题 : 一 开 始 面 对 的 是 “ 生 存 问题 ” ,衣 食 住 行 等 处 与坏 处 对 照 起 来 看 , 找 到 可 以 聊 以 自慰 的事 情 ” ; “ 当 “ 物 质 问 题 ”解 决 了之 后 , 面 临 的就 是 “ 精 神 问题 ” 。 课 我 们 遇 到 坏 事 的 时 候 , 我 们 应 当想 到 其 中 的好 事 ” 。先 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部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部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部曲是指“讲授”、“练习”和“评价”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每个阶段的重要性都不同,但它们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一、讲授讲授是教学的第一步。
在语文课堂中,讲授内容应该是包括基本知识、技巧和方法的,同时应该灌输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教师在讲授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
讲授的过程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提出问题,解决疑惑。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表个人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语文练习包括阅读、写作、翻译、口语表达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
练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还可以让学生在错误的探索中逐渐成长,提高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三、评价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它是检验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进的手段。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明确、及时,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部曲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培养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教学质量第一,以培养合格的语文人才为根本目标。
语文教学三境界
语文教学三境界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中学张传贵语文教学的过程,能更好地体现是教书,更是育人的理念。
我们的语文老师不仅有教人之巧,而且要有文化之本、无私之爱。
简言之,要激发学生兴趣,要尊重学生知趣,要引导学生情趣,可姑且称之为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就能为我们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铺垫。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求知欲望强的性格特点,所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可在课堂上时常向学生提出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强烈探究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并没有直接讲述课文,而是先问学生:你们心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让学生先直言自己心中的君子。
接着又设疑问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周敦颐眼中的君子,那么周敦颐心中的君子与我们心中的君子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有了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带着好奇与疑问,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入境法也卓有成效。
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了皇帝、骗子、大臣等角色,将那个腐朽的社会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深深体会作者的真实用意,从而产生新的感悟。
激趣之法能更好地让学生观察蓝天白云,而非只盯一成不变的天花板。
二、要尊重学生的知趣学习之趣若想长久,必须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即建立主动的求学之趣。
做语文教师的,多有自己的教学个性。
课堂上,特别是展示课,多能行云流水,以博他人之喝彩。
然而这些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设计华而不实,追求的是表面工作等等暂且不说,更多地是违背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让全体学生在形式取代内容,让部分同学在屈从整体中,渐渐丧失了求知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十大流派
语文教育教学十大流派王棨君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是小学、中学,甚至也是大学必学的课程。
不仅如此,其实语文的学习更贯穿了整个人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时刻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学习的。
尽管我们学习了 10 多年,甚至一辈子,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语文学好了,学够了,这是因为语文所包含的内容繁多而且复杂,对语文的学习没有止境的。
平时的语文学习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有时下决心、下狠心想把语文学好,把成绩提上去,可是费了很大努力,收获甚微,就像拳头砸在了棉絮上,没了回响,让人不可所措,无可奈何。
不仅如此到了备考中考、高考时学生们更加焦虑。
有没有什么方法学习、复习备考语文呢?人们都在从各种角度进行探索。
其中较为有名的有十大流派:一、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
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
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
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
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
二、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
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是主线。
“何谓训练?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
训练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
”蔡澄清:“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
”钱梦龙在“三主”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式”课堂教学结构: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其中自读课是导读的主要课型。
他构建了“导学五步教学法”: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一种方法是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强调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教师通过讲解课文、阅读、背诵等方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回答、背诵和题解等。
这种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但是,传统教学法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对课程的厌烦。
而且,传统教学法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此,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种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通过设计有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较高的教师掌握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师需要不断的调整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任务的设计需要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组织形式。
因此,任务驱...我赞成三种中的任务教学法,宠信学生在模拟真实情景中进行观察、讨论、实践,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此外,任务驱驶教学法能夫夫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同时,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简介
现代中学汉语教学七大流派及代表名师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流派。
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孟宪伦老师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坛颇有影响的几种流派作了总结。
1.剥笋派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
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
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
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
“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
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
“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
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
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
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
中学语文教坛的三大“天问”
包括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其理想 、 愿望、 主 张 和 写 作 意 图
等。 我认为 . 教 学 生 阅 读 和 赏析 文 学 类课 文 . 重 在 先 要 让学生能 够比较准确 地理解和 把握 作品的人 文内涵 。
呢? 假 如 不 引导 学 生 与 读 者 生 活 做 深 度 对 接 . 不 关 注 和 重 视 读 者 的 审 美 心 理 和 情 趣 .施 耐庵 为 什 么 要泼 墨 如
化和人 文素养 . 养 成 自觉 回 归 作 者 生 活 、 深读文 本 、 把
我比不得屈原 . 只能 问个 零 头 。 从 上个 世纪 九 十 年 代 始
一
直问到今天 . 并一 直 在 努 力 求 解 。
一
、
时 至今 日 。 高 中生 的 文学 类 文 本 阅 读 赏 析 能 力
为啥还这么差?
阅历 、 生命 积 淀 、 人文素养 、 审美情趣等 ) 、 生活情理 ( 天
命题信息和备考资讯的垄断化 、 利益化等也难辞其责 。
这是 男一个话题 . 这里 不展开 。 ) 要 想 较 好 地 解 决 这 个
问题 , 我认 为 , 理想 的途径恐 怕只能 是归本返 真 , 按 文
学类课文阅读和赏析的本质规律办事 。 归本 , 就 是 回 归
死练死考 和死评 了. 也太 安心和 习惯于这 种“ 流水线 ”
式 的教 学 套 路 了 。 ( 当然 , 高考命题 、 考 试 说 明模 式 化 ,
的心 灵 世 界 等 ) 、 读者生 活( 包 括 读 者 的身 份 、 地位、 人 文 素养 、 审 美情 趣 等 ) 、 教师 生活 ( 包 括 教 师 的 身份 、 地 位、 人文素 养 、 审美情 趣等 ) 、 学 生生活 ( 包 括 学 生 生 活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既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将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三种方法:传统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师的示范。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法重视语文知识的传递,注重让学生记住语文知识点、会背诵古诗文等。
它的优点是教师教学有条不紊,效果较为明显,适用于系统性、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传授。
然而,传统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程度较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任务教学法中,教师提供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任务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任务教学法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然而,任务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设置的不当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阻碍。
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教学法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供问题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实践的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研究和实践操作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探究教学法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然而,探究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并且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务求“三教”
语文教学务求‚三教‛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很多的语文老师不懂得语文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没有特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也讲得浑然没有意趣,这固然与教师自身素质有关,然而更与教师对语文教学研究的缺失有关——有太多的一线教师淹没在‚程式化‛的语修逻文、字词段篇的分析当中,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语文课又如何能够赢得学生的喜欢?正所谓‚以及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那么,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呢?笔者认为:语文课要真正实现‚三教‛,才能够真正抓住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才能使语文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语言,使语文课有根可依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小语会会长崔峦教授指出:‚语文教学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
‛‚两个基本点‛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件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功和人文素养)。
语文报社社长王旭明提出过同样的观点。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通过听、说、读、写四条途径,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伪语文的现象。
有的教师讲《邓稼先》,一节课就是研究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而忽略了作者那富含情感,意蕴深厚的语言,结果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让人感觉课堂就像是历史课。
有的教师讲《社戏》中最富有诗意的‚月夜行船‛部分,很少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也不能沉浸其中,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朗读的榜样,而是过多的以技术性的条分缕析‚同学们看看这几段运用了哪几种感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代替了对语言的品读与揣摩,对景物以及优美意境的想象,让人感觉课堂就是技术分析课。
谈谈初中语文习作前的“三教”
谈谈初中语文习作前的“三教”摘要: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习作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
新课改中明确强调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从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深入的个人思考。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于传统僵化的应试型习作教学加以改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和核心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习作教学,培养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可见写作能力的培育对于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作为我国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学生语文思维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语修逻文、字词篇段这样程序化的分析中,导致习作课堂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文学思维也无法得到真正提升。
这也就造成了现阶段学生习作的主题空洞、语言无味等严重问题。
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从语言、情感、视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习作前的“三教”。
一、加强语言积累,重视灵活运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进行大量优质的语言积累并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个体成长环境独特性、教师日常教学中语言素养的因素缺失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尤显不足,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语言运用失当、失真、失德的现象存在。
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用能力,改变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和从何处描写的窘迫现状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语言意识,从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及课外精选阅读的拓展,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的自主意识和正确方式的培养。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厚积薄发”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增加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写作素材的输入量。
注重师者“三教”
注重师者“三教”“ “三教”是指言教、身教和情教。
“三教”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
只有教师注重“三教”,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旨在通过训练和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闪现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的影响力不容被忽视,教师的言行、体态、作风等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学生。
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一)言教——养成教育的根本。
语言是人们最直接、最常用的教育方式。
形象生动的、有条理的、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
一名教育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语言能力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犹如种子的萌发需要土壤、水分、阳光一样。
这种环境应是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紧张积极三者的统一,而这离不开教师运用完美语言创造。
教师的语言必须“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
无庸置疑教师语言的影响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它不仅是交流所必需的,也是教育所必需的,从中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尊重的态度和饱含丰富的感情。
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人的自我完善心理的具体反映。
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积极追求。
“以情激情”这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因为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习惯养成不是靠说教获得的,而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倒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言教,需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每位学生都有犯错的时候,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尤其要注意。
我于1998年担任四一班班主任时,在一个大雨天班上一位女生迟到,我关切地说:“因雨大路滑才迟到,是吗?回家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中学语文教坛的三大“天问”
董旭午屈原的《天问》,一口气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被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我比不得屈原,只能问个零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一直问到今天,并一直在努力求解。
一、时至今日,高中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能力为啥还这么差?谈起这个问题,我不想扯得太远,单说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高考吧。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赏析”这个板块(包括散文或小说以及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赏析)一直是考生收获甚微的“重灾区”,考生所能得到的分数仍少得可怜,均分竟低至此板块总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当然,这里面有命题和阅卷等方面的因素,但学生的成绩终归是太不理想了。
面对这种残酷现实,我们总该要反思一下:我们不都是很重视高考吗?不都一直在瞄着高考这个板块的题型坚定地进行着“仿真”训练吗?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甚至高一到高三的语文教学都已经如此应试化、仿真化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收效甚微呢?其实,原因也并不复杂,就是我们太应试化、仿真化了,太迷信封闭、孤立、静止的死教死学死练死考和死评了,也太安心和习惯于这种“流水线”式的教学套路了。
(当然,高考命题、考试说明模式化,命题信息和备考资讯的垄断化、利益化等也难辞其责。
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
)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理想的途径恐怕只能是归本返真,按文学类课文阅读和赏析的本质规律办事。
归本,就是回归生活本源;返真,就是教学生真阅读和真赏析,真获得艺术享受。
具体点儿讲,就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一回归”和“五个深度对接”做实和做到位。
“一回归”,就是回归作者生活。
所谓的作者生活,包括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其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
我认为,教学生阅读和赏析文学类课文,重在先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先引导学生回归作者生活,与作者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深入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其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的,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意愿或主张等;也只有读懂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把作品真的读进去,进而比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内涵,并在灵魂深处真切地感受和赏析到作品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独特艺术之美,从而获得真正的赏析和艺术享受。
语文教学三个层面
语文教学三个层面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的三大层面南漳县肖堰中学闫德珍语文,作为必不可少的思想交际工具,在时代飞速发展,教学方式急剧变革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做更有实效,早已成为教育同行共同探讨的永恒话题。
愚以为,把握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层面”,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谋求发展,抓“养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制约发展。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息息相关。
学习语文,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
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做到“四个并用”。
一是手脑并用的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表率。
在板书上,不潦草一字;在批改作业时,不信写一笔。
并叮嘱学生,字是一个人的招牌,书写的时候,要作到笔到、心到。
写一画,要思如何才能匀称;写一个偏旁,要想怎样才能美观。
教师率先垂范,加上及时教导和监督,学生才能做到工整书写,练出一笔美字。
二是耳脑口手并用的参与,养成良好的课堂探究习惯。
要求学生课堂上参与探究时,不仅要专心听取他人的看法,还要会听,即边听边想: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规律,学会了什么方法,还有那些是一知半解的,随时记下笔记。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处理好听、想、记的关系,把握准探究中的重点、难点,发现自己的疑点、异点,并整理出相关的思维规律和方法,重点记下自己学习的疑问之处。
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来,大胆地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把自己的“异点”说出来,把他人的独特意见听进去。
真正做到既取他人意见之长,又生个性化的己见,既突破知识的疑虑,又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规律性总结,从而真正达成从知识技能到学习方法,从学习态度到情感体验等多维目标。
三是眼口脑并用的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应引导、督促学生,在读书时真正作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也就是读书时,眼观其文,口出其音,脑思其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5页word资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认真研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新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和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积累知识、领悟感受、品味语言、实践运用)融为一体。
鉴于此,结合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奏好“三部曲”: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
一、教什么“教什么”,就是搞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知识点,这是前提。
教学中,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点胸有成竹,才能根据阅读材料、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灵活施教,因材施教,高效施教。
二、为什么教“为什么教”,就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尤其是最终目的,这是根本。
新课标要求:“课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不管是兴趣、习惯还是方法、技巧,归根到底是一个阅读品质的问题,所以,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应着眼于学生良好阅读品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呢?我们主要是从七个环节(整合阅读资源→巧设阅读教案→传授阅读技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加强阅读管理→形成阅读品质)着手,或分步推进,或突出重点,或循序渐进。
1.整合阅读资源。
主要资源:①教材。
最重要,也是应该充分利用的阅读材料;②课外读物。
多渠道、有意识地推荐读物。
③影视文化。
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动机,获取信息、开阔眼界。
④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与学生联系密切,亲切、有归属感。
⑤网络文化。
学生从中学习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⑥广告文化。
整合方式:①遴选。
思想内容健康积极是底线。
或读古典经典、讴歌历史、颂扬英雄的故事;或读名家名作;或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或读科普小说、寓言、童话、神话;或读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俗语俚语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坛的三大“天问”屈原的《天问》,一口气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被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我比不得屈原,只能问个零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一直问到今天,并一直在努力求解。
一、时至今日,高中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能力为啥还这么差?谈起这个问题,我不想扯得太远,单说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高考吧。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赏析”这个板块(包括散文或小说以及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赏析)一直是考生收获甚微的“重灾区”,考生所能得到的分数仍少得可怜,均分竟低至此板块总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当然,这里面有命题和阅卷等方面的因素,但学生的成绩终归是太不理想了。
面对这种残酷现实,我们总该要反思一下:我们不都是很重视高考吗?不都一直在瞄着高考这个板块的题型坚定地进行着“仿真”训练吗?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甚至高一到高三的语文教学都已经如此应试化、仿真化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收效甚微呢?其实,原由也并不复杂,就是我们太应试化、仿真化了,太迷信封闭、孤立、静止的死教死学死练死考和死评了,也太安心和习惯于这种“流水线”式的教学套路了。
(当然,高考命题、考试说明模式化,命题信息和备考资讯的垄断化、利益化等也难辞其责。
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理想的途径恐怕只能是归本返真,按文学类课文阅读和赏析的本质规律办事。
归本,就是回归生活本源;返真,就是教学生真阅读和真赏析,真获得艺术享受。
具体点儿讲,就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一回归”和“五个深度对接”做实和做到位。
“一回归”,就是回归作者生活。
所谓的作者生活,包括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其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
我认为,教学生阅读和赏析文学类课文,重在先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先引导学生回归作者生活,与作者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深入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其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的,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意愿或主张等;也只有读懂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把作品真的读进去,进而比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内涵,并在灵魂深处真切地感受和赏析到作品何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独特艺术之美,从而获得真正的赏析和艺术享受。
长期坚持做实做好这“一回归”,学生才会积淀成较厚实的的文学、文化和人文素养,养成自觉回归作者生活、深读文本、把握主旨、赏析作品艺术美的习惯,进而真正形成较高水平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赏析能力。
不客气点儿讲,二十多年来,我们的高中应试化阅读和赏析教学一直是教师照本宣科,就文本讲内容,就写法讲解艺术,就试题讲应试技巧,整天把学生封闭在教室和文本里死学死练死考死听讲评。
试想想,纵然我们无数次地循环反复,除了一天天增加学生压抑、厌恨和痛苦之外,还会使他们有什么长进和提升吗?“五深度对接”,就是在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这第一步走正踩实的前提下,教师再引导学生与课文生活(包括课文的语境、情境、情节、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读者生活(包括读者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作者生活(包括作者的身份、地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学生生活(包括学生生活阅历、生命积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生活情理(天人合一理念下的生活情理)等深度对接。
为什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五深度对接”呢?无外乎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用生命去真体验、深感受和感悟。
假如教师不引导学生与“鲁镇人”的生活深度对接,不去深入思考悲惨的祥林嫂为什么教师必须得引导学生以读者的身份、从读者的角度来品读课文,体验和感受课文的艺术美。
假如不引导学生与读者生活做深度对接,不关注和重视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施耐庵为什么要泼墨如水、淋漓尽致地描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三拳,他们又哪里会有深入骨髓的深刻感悟呢?又怎么能真正赏析到这独特的语言艺术之美呢?这三拳的描写可谓泼墨如水,极力铺张、渲染之能事,读来令人顿生痛快淋漓之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明白,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不仅鲁提辖和周围的百姓痛快、解恨,读者也同样正需要这种除暴安良的痛快。
如果改成“砰砰砰,鲁提辖三拳下去,镇关西就一命呜呼了”,语言倒是简洁利落了,但那种痛快劲儿却荡然无存了。
假如教师不引导学生链接一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苦日子”,与作者的生活深度对接,学生又怎么会深切感受到老王送给杨绛的鸡蛋和香油的珍贵呢?没有深刻体验和感受,又怎么能深刻体味到老王对杨绛一家人的真心感恩和杨绛的真心愧疚呢?假如教师不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孤独寂寞、空虚无聊、心无着落的经历体验,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深度对接,拿人心比自心,他们又怎能深切感受到作家韩少功笔下“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这写语句的热度和魅力呢?假如教师不引导学生真去观察和了解蜘蛛网用来捕获投奔光明的小飞蛾的功用,不与这样的生活情理对接,他们又怎能真正品悟出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这句诗的真滋味呢?近年来,我听过不少“优质课”,总感觉“这五深度对接”做得很不到位,甚至根本就不作为。
至于那些满心“快提分数”、满堂“解题技巧”的,死压死教死学死考死练死评的课堂,我们更很难感受到一丝这样的生活和生命气息。
长此下去,学生只能被压死教死学死考死练死评死。
二、时至今日,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啥还这么差?说实话,高中作文教学早已堕落成功利化实用化的应试写作训练了。
教学总是瞄着高考命题风向标考啥练啥、怎么考就怎么练,早已深深陷入“教师命题猜题,学生应付枯写——教师再命再猜题,学生再应付再枯写”的怪圈,恶性循环,危害深重。
出路何在呢?我认为,起码要做实做好以下几点:1.是依格循序地抓实规范写作。
就是依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定向定格,定序定量地布置课堂作文(一般不布置命题作文),做实做好作文的展开和生成训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到写作的生态过程。
高一阶段侧重训练记叙类作文和说明类作文,高二阶段侧重训练议论类和说明类作文,高三阶段进行综合训练。
每次布置作文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学着课文作者的样子,依情据理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下工夫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
不仅如此,还要一篇作文定向、定格地多次修改,直至学生感悟深透,写得比较完美了,方可再写下一篇文章。
不讲数量,只求质量,只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依情据理、依规入格地写好和改好作文,最后达到人人都会写的程度,切实解决好写作教学为全体学生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就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教学不为绝大多数学生着想,教师总喜欢拿几个天生就能把作文写好的学生的作文来讲评作文,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个例隐瞒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怎么会写的事实,总喜欢靠几个高考作文得满分、在刊物上发表优秀作文的学生来掩饰作文教学的极端功利化和大面积低效的现实。
2.是循序渐进地抓实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我认为其准确的内涵应该有三:一是教师督促学生学写。
这层含义无外乎就指教师在课文教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回归作者生活,深度对接课文生活、作者生活、师生生活、生活情理等,深入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长期这样做,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文悟写,进而在自己写作文时“仿形”更“仿理”,真正像课文作者那样依生活情理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把自己的作文写好。
长期坚持让学生这样做,会不断地强化他们深入观察、体验、感受、思考周围人、事与物的自觉性,进而使他们逐渐养成这种善观察、爱思辨和感悟的好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会真正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就会自觉、主动地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和感悟,并自觉地像课文作者那样去写作文。
二是学生由课本内到课本外自读悟写。
这层含义就指教师要教会学生由课本跳出来,把其他学科的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作为写作的范例来读,从中感悟到写作的技巧和艺术。
当然,这第二层含义还应该包括从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中悟得写作技巧和艺术,达到大文学家朱熹“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境界。
比如,下雨前一般是要起云、来风和打雷的,写作中叙事、写人、抒情有时就需要这样的铺垫也是一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写作技巧和艺术的影子,让他们把读和写学活,且扎根到灵魂深处。
三是教师促进学生思辨。
这层含义是指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些课文的可思辨点,进而激发他们去自主思辨,发表独立见解。
像“‘生’与‘义’不可同时兼得,是否就一定要不讲条件、不分对象地去‘舍生取义’呢?(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哥斯拉兄弟是否就只能选择饿死呢?(出自高尔斯华绥《品质》)”“除了虚荣外,马蒂尔德是否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呢?(出自莫泊桑《项链》)”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可思辨点。
长期坚持这样教读和指导学生进行这种延展性思辨,不仅有益于发育他们自主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习惯、独立精神、健全人格和聪慧头脑等。
更为宝贵的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好习惯,还会自主地到生活中去发现可思辨点,进而去自主思辨和表达,表达且提升,终身受益,获益无穷。
3.坚定不移地抓实对接生活。
高中作文教学还必须要抓实与生活深度对接训练,以尽心着力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对接生活、独立思辩的好习惯。
要抓实这项训练,必须落实好这么几点:一是教会学生对接学习生活,到课外读本中去学习写作、积累素材。
教师在课内教学生悟透课文的写作艺术,积累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再引导学生到课外读本中去品悟写作艺术,并自主积累下其中有益的写作素材。
二是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自主思辨和感悟。
课内教学生发现思辨点、学会自主思辨。
再教学生像课内那样到课外生活中去读书、去观察,进而发现思辨点,自主进行独立思辩,写思辨性周记。
比如,“城管执法难”“食品卫生有法难依”“大学毕业就失业等于没有上大学”等,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辨,发表见解,做口头作文或写周记等。
三是师生交流协商,共同确定“读世”的着眼点,教学生平时自觉地去读,去看,去听,去思辨。
比如,我就曾与学生一起确定了这样一些“读世”的着眼点:(1)读时文、美文和同龄人的优秀作文;(2)看其他学科的教材;(3)看电影、电视剧;(4)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之类的电视节目;(5)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6)注意听演讲、报告和他人的讲话;(7)听音乐和歌曲。
确定这些着眼点之后,我还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写600-800字(节假日不间断)的观察思辨周记。
以上这些“对接生活”的活动,我还坚持每周检查、督促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