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桥东。
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
按楚客,指宋玉。
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
自怜,自我怜悯之意。
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
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
“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
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
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
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
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
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
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
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
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按水调,曲牌名。
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
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
《秋思》原文及翻译
《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家临九江水石气,忽傍桐柏增凉好。
宜带白帽走相府,应随青娥去读书。
翻译:
自古以来,秋天就是孤寂的代表,但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孤鹤飞翔穿云而过,这引起了我的诗意,陶醉在碧蓝的夜晚。
我的家临近九江,听着水流声和观赏周围的石头和树木,感觉忽然变得凉爽宜人。
穿上白色的帽子,走进相府,或者和青娥一起去读书,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有关秋思的诗
有关秋思的诗《渔家傲·秋思》宋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思》唐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元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唐朝·岑参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
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闽中秋思》唐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宋朝·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秋思其一》唐朝·白居易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秋思其二》唐朝·白居易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秋思》唐朝·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眼儿媚·秋思》明朝·刘基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秋思其二》唐朝·李白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弹秋思》唐朝·白居易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秋思》唐朝·黄滔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秋思》唐朝·高蟾天地太萧索,山川何渺茫。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关于秋思的所有古诗
秋思的古诗
1、《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唐多令·惜别》南宋·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4、《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代: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5、《秋风辞》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6、《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7、《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关于秋思的古诗诗句
关于秋思的古诗诗句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秋天草木的凋零难免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因此,自古以来悲秋作品不计其数。
这首小令构建了一幅秋日夕阳西下的萧瑟情景,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3.《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4.《秋思》——宋·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赏析: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秋思(共10篇)
秋思秋思(一)自古迁客骚人至秋多思悲叶独舞于空中盘旋风,吹叶黄草枯时我低头思考原来生命并不是如此漫长孤单而是短暂的和着瞬间的灿烂思绪如云,飘渺不定生命如诗平淡夹杂着绚烂血色夕阳,应浪漫如歌黄昏时分,依然绚烂如才秋·至秋·思上海市古田中学初三:吴晓燕秋思(二)秋风拂过洛阳城,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换上了金色的衣裳,离开了居住已久的枝头,一片又一片的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轻轻的飘落在路上。
哦,北方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早,南方还是绿色葱葱,北方的河南洛阳已是满城秋色。
久在异乡盛唐诗人张籍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触景生情,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家乡虽然多年未亲近,但故乡亲人的古铜色的笑脸、飘香的米酒、袅袅炊烟,不时浮现在眼前。
张籍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忽然有一个想法在脑海中不安分的涌动。
张籍急忙来到书房,拿起笔、墨、纸,准备写封家书,再委托一位在洛阳的老乡王五给家里人送去。
张籍写信时有时兴奋异常,有时忧愁万分,有时唉声叹气,有时哑然失笑。
一会久坐沉思,一会挥笔疾书,一会又对信端详,洛阳虽然与家乡吴郡相隔很远,但写信时张籍仿佛回到家中,与父母亲手着拉手叙述别离之苦,年迈的母亲见是儿子回到家中,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端着热气腾腾的米酒煮土鸡蛋放到儿子张籍桌前,催促张籍趁热吃。
儿时的伙伴也都从邻屋赶过来问这问哪,只有家中的一条老黄狗带着警惕的眼光,望着眼前这位陌生的客人……“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洛阳挺好的,请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如果身体不太好,请不要下地干活啦。
王五老乡回家乡,有什么话就对他说吧。
你的孙子很听话。
明年春节我一定回家,陪父母亲大人过一个团圆佳节。
好吧,信就写到这里吧。
此至,敬礼!”过了许久,一封家书终于写好了,张籍小心翼翼的把信放进信封中,交给了王五,叮嘱他一定要把信送到家人手中,千万把信保管好,别弄丢了。
《秋思》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秋思唐代:张籍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
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
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
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
写秋思的古诗十首
写秋思的古诗十首秋思寄子由宋·黄庭坚山川悠远,天地秋色,虫鸣声中思亲情。
欲寄书信问平安,又怕匆匆未能尽。
松柏挺立高山上,自得闲适无人领。
若把老松拽将去,必须有牛千百头强。
译文: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
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
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赏析:这首诗是黄庭坚在秋季时对远方友人(子由)的思念,表达了深切的友情和无尽的思绪。
诗中描绘了秋季的景象,如草木凋零、促织鸣声等,同时也借助老松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秋思唐·王籍洛阳城里秋风起,心中思绪翻涌起。
欲写家书寄平安,又恐匆忙有遗漏。
松柏经霜更坚挺,想托云壑寄深情。
若要携它归故里,需借万牛始得行。
译文: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赏析:这首诗是王籍在洛阳时,秋季思念家人而作。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言喻的情感。
通过描述秋风和书信,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
秋思宋·陆游秋夜寂静人难寐,窗外落叶声声碎。
欲寄家书问平安,又恐扰人梦中味。
译文:秋天的夜晚格外寂静,听到窗外落叶声声。
想给远方的人写封信,表达我的思念之情,但又怕打扰了他们的安宁生活。
赏析: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季夜晚时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诗中描绘了秋季夜晚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述落叶声和寂静的夜晚,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秋思宋·秦观遥望天空鸿雁飞,欲写家书寄深情。
却因情深难为句,欲语还休意未尽。
译文:遥望远方的天空,看到一行大雁飞过。
我想给远方的友人写封信,表达我的思念之情,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赏析:这首诗是秦观在秋季时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诗中描绘了秋季的景象,如大雁飞过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言喻的情感。
陆游秋思文言文翻译
陆游秋思文言文翻译陆游秋思文言文翻译导语:《秋思》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陆游。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陆游秋思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秋思宋代: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译文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注释(1)欲:欲望。
驱:赶逐。
(2)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3)休:此处作“忘了”解。
(4)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5)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创作背景绍兴中应礼部试第一,秦桧孙秦埙居其次,桧怒,他与主司都被黜。
桧死,始任福州宁德薄,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通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夔州(今四川奉节),和驻防大将军张浚商讨整顿武备,进取中原,被诬告免职。
后入宣抚使王炎幕府,向王炎提出抗金大计。
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今四川崇庆、乐山、荣县)任职,改任置制使范成大参议官。
未几,朝廷召回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官至宝章阁待制致仕。
晚年居家乡。
赏析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
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
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秋思古诗]秋思
[秋思(qiū sī)古诗]秋思秋思一:秋思张籍古诗(gǔshī)赏析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jiāxiāng)亲人的深切思念(sīniàn)。
秋思(qiū sī)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是乡愁诗。
通过表达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翻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经典诗句】秋思古诗
【经典诗句】秋思古诗[导语]《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秋思最出名的十首诗
秋思最出名的十首诗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秋思》宋·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5、《秋思》唐·李白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6、《秋思》唐·许浑琪树西风枕簟秋,楚云湘水忆同游。
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7、《秋思》唐·白居易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8、《秋思》唐·司空图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
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
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
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9、《秋思》唐·黄滔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
10、《秋思》唐·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陆游《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该组诗表现了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秋思作者:陆游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可忧。
名山采药恐未免,策蹇孰能从我游?秋思陆游翻译: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秋思陆游字词解释:(1)欲:欲望。
驱:赶逐。
(2)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3)休:此处作“忘了”解。
(4)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5)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秋思陆游赏析: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
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
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陆游:(1125-1209.11)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陆游,南宋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初中古诗《秋思》
初中古诗《秋思》《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秋思》作者: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意思: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秋思》写作背景: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秋思》鉴赏: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秋思》原文及翻译
《秋思》原文及翻译
一、《秋思》原文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二、《秋思》原文翻译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
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
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
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
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
三、《秋思》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秋思白居易
《秋思》是一首由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所作的乡愁诗,于作者客居洛阳时创作。
此诗叙述了作者写信前后和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
古诗原文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⑴。
复恐⑵匆匆说不尽,行人⑶临发⑷又开封⑸。
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秋思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白话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创作背景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4作品鉴赏文学赏析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秋思》原文及注释
《秋思》原文及注释《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秋思》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秋思》原文及注释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教案)
黄水小学:周福忠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
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
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板书课题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
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
(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
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详见《晋书张翰传》。
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
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
作,写。
家书,家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
复恐匆匆说不尽,
复,又。
恐,怕,害怕。
尽:完。
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
(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
临,将要。
发,出发。
开封:开启信的封口。
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
(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
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
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
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
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
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
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
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
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
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
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
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家书-------意万重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
(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
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
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
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
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
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
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
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