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生齐读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
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
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生读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
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秋思(两课时)
秋思(两课时)第一篇:秋思(两课时)《秋思》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
“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
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一、谈话导入1、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立理性。
比如说(送别诗)再比如说(生:思乡诗)师:再比如说:生:还有描写祖国边疆的诗。
(师:边塞诗)生:还有写景诗(师:写景的山水诗)生:还有抒情诗生:田园诗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背诵几首思乡诗。
生:背诵《静夜思》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的团圆之意,所以很多诗人在写思乡的诗时都提到了月亮。
师:还有什么诗?生: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
师:好,声音非常响亮,那么在这首诗里,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呢?(生:是重阳节。
)师:是佳节,月亮、佳节等等都会勾起游子思念家乡之情。
生:我觉得还有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秋思》读读。
二、学习古诗1、知诗人2、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字——《秋思》生:秋思3、解诗题。
师:这两个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我觉得是秋天思念家乡。
师:秋天和思念有什么关系呢?生:秋天是一个触景生情的季节。
师:触什么景。
生:因为秋风来了,一年又将要过去,游子们都很思念家乡。
师:你还可以怎么理解,当秋天来了,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当秋天来了,树叶开始枯黄,百花都开始凋谢的时候。
《秋思》教学实录与点评
《秋思》教学片段与点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和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诗句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的古诗词名句,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教师出示与“秋”有关的诗句: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诗里都有“秋”字。
(师板书:秋)师:同学们,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落叶纷飞的画面,想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亲人。
生2:我的眼前出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画面,想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生3……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想象。
那么秋天来临,给我们的大诗人张籍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秋思》。
(幻灯片出示诗歌)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师:谁来评一评,刚才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生1:他读得有些快。
生2:他读的时候,第一句的节奏不对。
生3……师:谁来挑战,读出诗的味道来?(学生读)师:哇瑟,读得字正腔圆,富有感情,掌声鼓励。
师:谁还想读?(学生读)师:读得太好了,给他点赞。
《秋思》教学实录
秋思教学实录背景《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绝。
诗歌反映了诗人怀念故人、忧国忧民、抒发情感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秋思》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了解《秋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杜甫《秋思》的诗歌原文;•有关杜甫和《秋思》的资料;•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秋思。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一下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功用,并简单了解一下杜甫和《秋思》的背景。
第二步:诗歌的鉴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秋思》的原文,让他们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同时让他们想一想诗歌中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例如“江南”、“楚”、“离别”。
第三步:诗歌的分析以“江南”和“楚”为例,让同学们探究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互动。
通过诗句的解释,让同学们认识和掌握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使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构思和意图有一个基本了解。
第四步:情感认识通过分析诗歌,让同学们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让他们表演自己对诗歌的体会,或者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
同时,诗歌还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策略性阅读的同时,深入了解唐代文学。
第五步:口语训练让学生依据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题材要求,尝试创作自己的秋思,并在口头表达中展示自己学习诗歌后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秋思》的教学,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同时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学生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秋思》(马致远)课堂实录(2 课时)
师:同学们平常怎样学习古代诗词的?生:朗读、背诵。
(众人答)师:噢,是好方法!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新的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挖掘法。
就像种树前先用铲把泥块铲开一样,你们对有些诗词可以这样处理:先把你认为不是主干的“泥块”部分铲掉,看看去掉这些“泥块”后效果如何,再考虑考虑要不要把“泥块”填回去。
现在我们请出元朝马致远写的词《秋思》。
师板书: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大家看看哪些字或词是不是主体的“泥块”,我们先把它挖走。
(生踊跃发言,最后圈定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断肠”)师:噢,秋思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
夕阳西下,人在天涯。
瘦身好多啊,马致远会不会跳出来抗议呢?(生笑)师:先看“枯”字,真能去掉吗?枯藤与藤有不一样吗?生:“枯藤”是藤已死了,“藤”说明也许藤是活的,也许是死的,不确定。
生:我知道了,题目是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思念,既然是秋天,那么藤应该死了,所以“枯”不能挖掉。
生:初秋的树藤未必都死光,说枯藤是说明已到深秋了,这首写的是深秋之时,所以“枯”不能去掉。
师:被你们一说,我也豁然开朗呢!我倒是一看见这“枯”字就想到黯淡。
生:枯死的藤没光泽了,应该是灰黑灰黑的。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真不错!师:再看“老树”的“老”字,能不能去掉?生:一样的不能挖掉,“树”也许是指年轻的树,也许是指年老的树,而“老树”就是老树,那位旅人见到的就是老树所以不能把“老”去掉。
师:很好!这个“老”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意味?生:这树年岁大,粗壮。
生:枝繁叶茂。
生:这是深秋,树叶儿干枯掉落了,不能叫叶茂。
生:有些树不会因秋冬来到掉叶子的!师:我闻到火药味了,千万别点燃,否则把树都烧了。
我听出你们的意见了:树活了很久长得粗壮。
有的老树此时掉光了叶子,有的老树此时没掉什么叶子,说的都是合理的。
师:还能不能从其它角度理解“老”?生:树皮黝黑黝黑的,因为它老啦!生:树皮很粗糙就像人老了皮肤长茧一样。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本文是关于《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回味学法,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现在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一遍。
生背诗,但是一点感情、节奏都没有。
在背诵之前应该跟学生说要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而不是和尚念经。
但是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了自己上一节课教学的不足之一——朗诵指导的缺乏。
这节课可以弥补一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首——生:思念家乡的诗/借景抒情诗。
师:是的,既然知道了这是一首作者远在他乡的思念故乡的诗,那我们朗诵的时候应该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思念家乡、难过的心情。
师:好的,悟的真快。
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思念家乡的无奈、痛苦再把诗背诵一遍。
这时有些学生背的摇头晃脑的,明显的比第一遍好多了,我趁机鼓励他们说:诗都是要多读,只有读多了才有感觉,都多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懂了。
既然学生已经读出了一点感觉,应该趁机让学生多读几遍,而不应该草草了事。
2、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泊船瓜洲》这首诗的。
(学生有些愣住了,不知所措的看着我。
讲到这里,我明白了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然他们不知道我也只好自己说了。
)我们首先是读古诗的,然后怎么做了(这时,学生明白过来了,叽叽喳喳的开始说起来了。
最后我们总结出了《泊船瓜洲》的学法。
第一步: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边读边理解诗意;第三步:认真赏读,体会诗里所含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
这个学法回忆到底有没有必要呢,为本课教学做了什么服务呢?二、走进“秋思”师:谁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生1:秋天是金黄色的,所以秋天是硕果累累的。
生2:秋天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最适合游玩了。
生3:秋天到了,落叶缤纷,只要秋风一吹,到处都是落叶,令人很不舒服。
生4:秋风萧瑟的时候,挺讨厌的。
师:是的,秋天到了,可以说有两重景象,一是让我们为之欣慰的——收获;另外一种就是让增添我们愁绪的——萧瑟。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写作型文本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上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诗歌。
很多年以前,宋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为秋天定下了悲戚的基调,从此,无数诗人,在秋色中徘徊、吟哦、思考,写下万千作品。
其中元朝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最为杰出,短短28个字,却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是如何做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色?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说最初之感受屏显:1.自由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初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作者马致远怎样的心情和状态?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写的那种断肠的感觉。
师:断肠,就是肠子一寸一寸断裂了,形容极度伤心,有个成语叫“肝肠寸断”。
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的惆怅,这种惆怅,好像塞满了天地之间一样。
师:孩子们,我们只是简单读了一下,就感受到了马致远的心情,这说明,语言是有魔力的,人跟人是可以共鸣的。
三、看词——味语言之质感师:那么我们再轻轻读一读,想一想,到底是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你在诗歌中轻轻标出来。
生:我是从“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感受到的。
他描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荒凉而又空旷的感觉。
师:“荒凉”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从“断肠人”这个词语感受出来,断肠人就是出家人。
师:你想说的是“离家人”,也就是游子,是吧?生:嗯。
生:我是从“瘦马”这个词语感受到的。
马是瘦马,可以说明他跑了很远的路,马都累瘦了,瘦骨嶙峋的。
师:也可以说明他很穷困,买不起膘肥体壮的马。
你的感受力很好。
那有没有同学是从“小桥流水人家”感受到马致远的悲伤?生:马致远从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师:是的,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别人的;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啊,却在千里之外。
孩子们,我们慢慢地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三句话一共描写了九样景物:屏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如果我们把这九样景物,简化一下,变成下面这样,读一读,你觉得你还有那么浓重的萧瑟和悲伤吗?选择其中一个景物,说一说改动后的感觉。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秋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思》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中国古诗词,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诗歌的名称。
2.新课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牧和他的作品《秋思》。
通过简要分享杜牧的生平和他在唐朝的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
3.阅读并分析诗歌(20分钟)让学生阅读《秋思》这首诗,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诗歌,然后向全班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讨论与分享(15分钟)引导学生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
5.诗歌朗读(10分钟)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学生逐句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6.写作练习(20分钟)请学生根据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诗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7.总结反思(5分钟)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于《秋思》这首诗有什么更深的理解?b.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诗歌鉴赏的技巧?c.下次你还愿意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吗?为什么?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和鉴赏。
2.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资源准备1.《秋思》的诗歌教材。
2.课堂展示用的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对于《秋思》这首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仅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还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内心,永久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点。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专门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想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明白得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忆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明白得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明白得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认真观看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什么缘故有吸引力啊?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专门好的特质,它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专门玉树临风。
(生乐)师:感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外表堂堂。
(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包蕴了调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差不多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预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如何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明亮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
“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
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1、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
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三、入境悟情1、乡愁生于秋风里:⑴ 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⑵ 探究“见”字: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② 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写作型文本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上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诗歌。
很多年以前,宋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为秋天定下了悲戚的基调,从此,无数诗人,在秋色中徘徊、吟哦、思考,写下万千作品。
其中元朝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最为杰出,短短28个字,却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是如何做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色?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说最初之感受屏显:1.自由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初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作者马致远怎样的心情和状态?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写的那种断肠的感觉。
师:断肠,就是肠子一寸一寸断裂了,形容极度伤心,有个成语叫“肝肠寸断”。
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的惆怅,这种惆怅,好像塞满了天地之间一样。
师:孩子们,我们只是简单读了一下,就感受到了马致远的心情,这说明,语言是有魔力的,人跟人是可以共鸣的。
三、看词——味语言之质感师:那么我们再轻轻读一读,想一想,到底是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你在诗歌中轻轻标出来。
生:我是从“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感受到的。
他描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荒凉而又空旷的感觉。
师:“荒凉”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从“断肠人”这个词语感受出来,断肠人就是出家人。
师:你想说的是“离家人”,也就是游子,是吧?生:嗯。
生:我是从“瘦马”这个词语感受到的。
马是瘦马,可以说明他跑了很远的路,马都累瘦了,瘦骨嶙峋的。
师:也可以说明他很穷困,买不起膘肥体壮的马。
你的感受力很好。
那有没有同学是从“小桥流水人家”感受到马致远的悲伤?生:马致远从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师:是的,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别人的;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啊,却在千里之外。
孩子们,我们慢慢地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三句话一共描写了九样景物:屏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如果我们把这九样景物,简化一下,变成下面这样,读一读,你觉得你还有那么浓重的萧瑟和悲伤吗?选择其中一个景物,说一说改动后的感觉。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秋思》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心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心: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心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3、指名读。
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
在宋朝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
正音:见重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类节奏就是古诗所独有的美——韵律美。
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6、小组练读。
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情意。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秋思》教案篇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自读自悟,体会情感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2)想意之万重。
想象意的内涵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开之内涵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的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
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doc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小编寄语】《秋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唐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查字典小编推荐一篇关于该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这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咀嚼和体味重点诗词的情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思乡的诗词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生有的背《泊船瓜洲》,有的背《静夜诗》,有的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这些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思乡之情。
师:是什么勾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的?生:是月亮。
师:是啊,月亮象征团圆之意,所以,许多诗人在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是月亮勾起的。
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的诗。
(板书课题)读课题,看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生读诗)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请你结合课文后的注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
三赏析诗句,品捂真情。
1、师:读着古诗,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诗中了。
其实,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诗人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的一个绿字,就经过十几次修改而得,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古。
今天,我们也学学王安石,也来推敲这首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题为《秋思》,可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作者把思藏在哪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看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生默读后师生交流)生:我认为见秋风这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思念。
生:意万重表达了诗人的思念。
生:复恐生:说不尽生:又开封生:2、品味见秋风的内涵师:是呀,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藏着诗人的思念。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以秋天的景色或与思乡相关的话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古诗: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意:通过注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风”“家书”等,探讨它们在表达思乡情感上的作用。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或相关故事。
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进行适当的默写练习。
7. 总结: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思乡之情的普遍性和珍贵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或音乐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和延伸,如让学生仿写古诗、绘制与诗歌相关的图画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12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思》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思》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诗句的大意,并能讲述诗句的大意。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学难点: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文的教学插图,古诗的配乐,搜集拓展的思乡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回顾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2、揭题,板书题目。
3、释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反馈。
(特别是“重”。
)2、自由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点名读、齐读以作反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节奏→点名读以作反馈。
4、教师范读,学生读,强化知识。
5、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读懂古诗的方法,进行诗意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三、展开想像,品读诗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配乐读诗,边读边感受诗情。
五、拓展。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古诗,师作补充。
《秋思》的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通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课堂实录一、师:《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情,所以诗中有一种——思乡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生:(齐读)XX。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生: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
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生自由读诗,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
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生:注意了。
意万重”要念成“ch o n,不能念成“zh o n°g”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读作“zh o n 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思考。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
谁想到了?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 o n)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 on)锦官城”读“zh o n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 6 r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 ——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
)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纷纷举手,朗读。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生: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
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呢?(生默读。
)生: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
)作者借家书抒发——生:思乡情。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
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生:事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师:万事皆有因啊。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 3 个字——生:见xx。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
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
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 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生思考,默读,并圈画。
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
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 3 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
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生:老师,我不同意。
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师:那他会写些什么?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
)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
“封”什么意思?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
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
“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
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
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生:他的左手在接这xx。
师:是接吗?生:是要!师:为什么要?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
)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
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
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XX。
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
(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
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
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生:借景抒情!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
“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
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生:叙事抒情。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生:是!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六、诵读深化,感悟升华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生:思乡情!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
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师生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