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生齐读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

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

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生读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

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秋思》教学纪实与评析[王汝军 夏迎春]

《秋思》教学纪实与评析[王汝军 夏迎春]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
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
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风趣幽默。(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
呢?(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
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幺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
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幺?
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生:(齐读)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谁能把文题的
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

《秋思》教学设计课例评析-精选文档

《秋思》教学设计课例评析-精选文档

《秋思》教学设计课例评析《秋思》是一首七言绝句,短小凝练,含义隽永。

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传递信息以书信为主,以“家书”为题材的古诗很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张籍长于乐府和律诗,《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近体诗即占三百四十余首。

但由于其一改旧乐府的靡丽浮华,在诗中融入民生,以“俗言俗事”入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所以张籍所为人称道的多为乐府诗,对其文学成就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张王乐府”上(即张籍、王建)。

但他运用极普通的题材,借极寻常的小事,写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作家书?c寄家书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短短二十八个字被传诵至今,所以《姜斋诗话》评价《秋思》为“七绝之盛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这首古诗编入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同一课还有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为“浓浓的故乡情”,所以很多教师将这一课的主题定义为“思乡”,或一首诗词一个课时来教或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做对比阅读,两个课时就能上完。

教学的方式也很简单:介绍作者、朗读诗词、讲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抒情手法。

更有甚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简单,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直接用简答的方法教学,先让学生朗读几遍,接着对每一句的意思逐一讲解,将诗词肢解,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这种教学古诗词的方式被很多学者称为“惨无人道”。

因课文的编排而用单元主题简单定义课文的主题,进而确定课文的重点的方法也不是很准确的。

也有一些课例利用举象、造境、入情、互文解读、对比阅读等方式对《秋思》做了非常深入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诗歌形象中蕴含的意境。

这些品读鉴赏诗歌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但是由于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深入了解,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浮于表面的,举象、造境、入情也只是在单纯的想象的基础上,甚至是错误的,便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秋思》教学实录与点评

《秋思》教学实录与点评

《秋思》教学片段与点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和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诗句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的古诗词名句,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教师出示与“秋”有关的诗句: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诗里都有“秋”字。

(师板书:秋)师:同学们,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落叶纷飞的画面,想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亲人。

生2:我的眼前出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画面,想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生3……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想象。

那么秋天来临,给我们的大诗人张籍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秋思》。

(幻灯片出示诗歌)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师:谁来评一评,刚才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生1:他读得有些快。

生2:他读的时候,第一句的节奏不对。

生3……师:谁来挑战,读出诗的味道来?(学生读)师:哇瑟,读得字正腔圆,富有感情,掌声鼓励。

师:谁还想读?(学生读)师:读得太好了,给他点赞。

人教版五年级上《秋思》语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秋思》语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秋思》语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
《秋思》教学设计1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测_243;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

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黄昏,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小朋友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局部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

《秋思》教学实录

《秋思》教学实录

秋思教学实录背景《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绝。

诗歌反映了诗人怀念故人、忧国忧民、抒发情感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秋思》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了解《秋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杜甫《秋思》的诗歌原文;•有关杜甫和《秋思》的资料;•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秋思。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一下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功用,并简单了解一下杜甫和《秋思》的背景。

第二步:诗歌的鉴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秋思》的原文,让他们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同时让他们想一想诗歌中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例如“江南”、“楚”、“离别”。

第三步:诗歌的分析以“江南”和“楚”为例,让同学们探究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互动。

通过诗句的解释,让同学们认识和掌握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使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构思和意图有一个基本了解。

第四步:情感认识通过分析诗歌,让同学们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让他们表演自己对诗歌的体会,或者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

同时,诗歌还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策略性阅读的同时,深入了解唐代文学。

第五步:口语训练让学生依据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题材要求,尝试创作自己的秋思,并在口头表达中展示自己学习诗歌后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秋思》的教学,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同时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学生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获奖版

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获奖版

秋思五(3)江利婷一、教学内容、《秋思》二、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情况㈠检测阅读、理解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4、感情朗读。

㈢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七、当堂训练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本文是关于《秋思》教学实录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回味学法,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现在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一遍。

生背诗,但是一点感情、节奏都没有。

在背诵之前应该跟学生说要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而不是和尚念经。

但是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了自己上一节课教学的不足之一——朗诵指导的缺乏。

这节课可以弥补一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首——生:思念家乡的诗/借景抒情诗。

师:是的,既然知道了这是一首作者远在他乡的思念故乡的诗,那我们朗诵的时候应该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思念家乡、难过的心情。

师:好的,悟的真快。

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思念家乡的无奈、痛苦再把诗背诵一遍。

这时有些学生背的摇头晃脑的,明显的比第一遍好多了,我趁机鼓励他们说:诗都是要多读,只有读多了才有感觉,都多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懂了。

既然学生已经读出了一点感觉,应该趁机让学生多读几遍,而不应该草草了事。

2、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泊船瓜洲》这首诗的。

(学生有些愣住了,不知所措的看着我。

讲到这里,我明白了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然他们不知道我也只好自己说了。

)我们首先是读古诗的,然后怎么做了(这时,学生明白过来了,叽叽喳喳的开始说起来了。

最后我们总结出了《泊船瓜洲》的学法。

第一步: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边读边理解诗意;第三步:认真赏读,体会诗里所含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

这个学法回忆到底有没有必要呢,为本课教学做了什么服务呢?二、走进“秋思”师:谁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生1:秋天是金黄色的,所以秋天是硕果累累的。

生2:秋天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最适合游玩了。

生3:秋天到了,落叶缤纷,只要秋风一吹,到处都是落叶,令人很不舒服。

生4:秋风萧瑟的时候,挺讨厌的。

师:是的,秋天到了,可以说有两重景象,一是让我们为之欣慰的——收获;另外一种就是让增添我们愁绪的——萧瑟。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秋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思》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中国古诗词,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诗歌的名称。

2.新课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牧和他的作品《秋思》。

通过简要分享杜牧的生平和他在唐朝的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

3.阅读并分析诗歌(20分钟)让学生阅读《秋思》这首诗,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诗歌,然后向全班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讨论与分享(15分钟)引导学生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

5.诗歌朗读(10分钟)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学生逐句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6.写作练习(20分钟)请学生根据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诗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7.总结反思(5分钟)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于《秋思》这首诗有什么更深的理解?b.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诗歌鉴赏的技巧?c.下次你还愿意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吗?为什么?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和鉴赏。

2.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资源准备1.《秋思》的诗歌教材。

2.课堂展示用的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对于《秋思》这首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仅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还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内心,永久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点。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专门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想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明白得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忆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明白得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明白得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认真观看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什么缘故有吸引力啊?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专门好的特质,它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专门玉树临风。

(生乐)师:感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外表堂堂。

(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包蕴了调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差不多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预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如何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明亮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小编寄语】《秋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唐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推荐一篇关于该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这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咀嚼和体味重点诗词的情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思乡的诗词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生有的背《泊船瓜洲》,有的背《静夜诗》,有的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师:这些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思乡之情。

师:是什么勾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的?生:是月亮。

师:是啊,月亮象征团圆之意,所以,许多诗人在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是月亮勾起的。

熟生:说不尽生:又开封生:……2、品味“见秋风”的内涵师:是呀,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藏着诗人的思念。

古人云:“秋风惹秋思,落叶断人肠”,秋风能看得见吗?生:看不见。

师:可诗人却说“见秋风”,请你给“见”字换个说法。

生换的词有:吹、起、刮……你认为哪个词好,为什么?师;秋风本无形,但它却可闻、可触、可感。

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也能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秋风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

同学们,你见过的秋景是怎样的?请你描述一下。

生: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飘落下来,就像无数花蝴蝶在飞舞。

生;秋天到了,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就像铺了一地金子。

生;秋天到了,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到南方过冬去了。

师: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他看到了在秋风中飘落的黄叶。

生:他看到花儿凋零了,小草枯黄了。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

《秋思》公开课教案和相关知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秋思》的意境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思》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秋思》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入领会诗歌的美感。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秋思》,并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受和体会。

8. 板书设计:《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秋思》与其他秋天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分析各自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2.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秋天的诗歌,鼓励运用《秋思》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秋思》的情况以及关于诗歌感受和体会的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

《秋思》群文教学课堂实录写作型文本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上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诗歌。

很多年以前,宋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为秋天定下了悲戚的基调,从此,无数诗人,在秋色中徘徊、吟哦、思考,写下万千作品。

其中元朝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最为杰出,短短28个字,却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是如何做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色?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说最初之感受屏显:1.自由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初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作者马致远怎样的心情和状态?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写的那种断肠的感觉。

师:断肠,就是肠子一寸一寸断裂了,形容极度伤心,有个成语叫“肝肠寸断”。

生:我感受到了马致远的惆怅,这种惆怅,好像塞满了天地之间一样。

师:孩子们,我们只是简单读了一下,就感受到了马致远的心情,这说明,语言是有魔力的,人跟人是可以共鸣的。

三、看词——味语言之质感师:那么我们再轻轻读一读,想一想,到底是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你在诗歌中轻轻标出来。

生:我是从“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感受到的。

他描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荒凉而又空旷的感觉。

师:“荒凉”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从“断肠人”这个词语感受出来,断肠人就是出家人。

师:你想说的是“离家人”,也就是游子,是吧?生:嗯。

生:我是从“瘦马”这个词语感受到的。

马是瘦马,可以说明他跑了很远的路,马都累瘦了,瘦骨嶙峋的。

师:也可以说明他很穷困,买不起膘肥体壮的马。

你的感受力很好。

那有没有同学是从“小桥流水人家”感受到马致远的悲伤?生:马致远从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师:是的,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别人的;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啊,却在千里之外。

孩子们,我们慢慢地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三句话一共描写了九样景物:屏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师:如果我们把这九样景物,简化一下,变成下面这样,读一读,你觉得你还有那么浓重的萧瑟和悲伤吗?选择其中一个景物,说一说改动后的感觉。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秋思》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秋思》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心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心: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心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3、指名读。

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

在宋朝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

正音:见重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类节奏就是古诗所独有的美——韵律美。

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6、小组练读。

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情意。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的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

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以秋天的景色或与思乡相关的话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古诗: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意:通过注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风”“家书”等,探讨它们在表达思乡情感上的作用。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或相关故事。

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进行适当的默写练习。

7. 总结: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思乡之情的普遍性和珍贵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或音乐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和延伸,如让学生仿写古诗、绘制与诗歌相关的图画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

《秋思》教学及评析

《秋思》教学及评析

《秋思》教学及评析作者:傅结龙肖俊宇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8期颁奖词他,曾是一所重点实验小学的优秀校长,举足轻重,影响颇大。

如今,他甘愿放弃校长职务,当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

他,是一个行者,在教学的路上执着而虔诚。

27年来,他用爱和智慧,编织着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之梦,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快乐而又多彩的语文世界。

他笔耕不辍。

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教学论文,出版了多部教学专著,他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一片红火。

他就是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来自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的傅结龙老师。

——黄国才肖俊宇一、情境引入,理解诗题师:同学们,看着这轮明月,你会想起李白写的哪一首诗?(出示明月图)生:我会想起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对,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是明月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没错,都说明月象征着团圆,正是这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

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

(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师:诗题怎么理解?生:秋天里的思念。

生:在秋天里思念家乡。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诵读《静夜思》中引出“思乡诗”这一学习主题,而后导入张籍写的《秋思》,理解诗题,朗读诗题。

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干净简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诗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师:嗯,有点味道了。

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诗歌)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

师:没错,他的朗读字正腔圆,声音响亮。

特别值得表扬的是这首诗中有几个多音字,他都读对了!比如说第二句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秋思》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

“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

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1、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

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三、入境悟情1、乡愁生于秋风里:⑴ 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⑵ 探究“见”字: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② 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秋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秋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秋思》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4.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意境【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听读古诗,读懂诗意。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

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很好。

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师:借助的是什么?(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

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

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1、解题入诗:师:同学们,请读诗题──(师配合舒缓的手势)生:秋思……秋思……秋思……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

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

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

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师:你先别坐下。

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生:注意了。

“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师:这是一个什么字?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师:哪句?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师:这是谁的诗句?生:李白,《早发白帝城》师:还有!(生为难的样子)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生:是!师:不是!生:啊?(惊奇)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回忆思考)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

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

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

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生默读)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

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师:万事皆有因啊。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

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

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生思考,默读,并圈画。

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

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