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病案4则

合集下载

《伤寒论》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案例析义

《伤寒论》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案例析义

《伤寒论》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案例析义摘要】《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更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其独特的六经辨证及汤方辨证,对临床诊疗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笔者几年来应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现以典型案例为引,讨论经方在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心得,阐述运用经方的辨证思路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从而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主症,伴有头痛、关节酸痛,烦躁、脉数等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更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其独特的六经辨证及汤方辨证,对临床诊疗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笔者几年来应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现举几个典型案例以资讨论。

一、麻黄汤证初春季节,患者,女,45岁,形体偏瘦,恶寒发热1天,恶寒尤重,头痛无汗,周身酸痛,纳差,二便调,寐安,舌淡苔薄,脉浮数。

测体温38.9度,查血常规:WBC:3.8×109,N:53%,L :34%。

投以生麻黄12克、桂枝10克、苦杏仁10克、生甘草6克,两剂。

嘱其加水三大碗,大火煎开,小火煎成两碗水左右。

初服半碗,卧床覆被休息,如药后不得汗,两小时候后再服半碗,若汗出热退,不需再服。

若仍不汗出,再继上法服用。

若一剂服必,无汗热不退,再煎二剂依上法服用。

次日电话回访,患者当日服用一碗半汤药后,热退病愈,诸症消。

按:《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该例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周身酸痛,具有典型的太阳伤寒证,投以麻黄汤立竿见影,麻黄汤的服药方法是取效的关键之一!外感发热出现典型的麻黄汤证,只要原方应用,不需加减,无论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一般均可一剂而愈。

有关文献报道,麻黄汤用于治疗肾性水肿、银屑病、荨麻疹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

二、大青龙汤证立冬季节,患者,男,28岁,形体壮实,恶寒发热2天,无汗,头项痛,周身酸软,咽痛咳嗽无痰,口干心烦,纳尚可,溲黄便调,寐欠安,舌淡苔薄黄,脉浮数。

外感热病学(x第1章病案)

外感热病学(x第1章病案)

NO9 王XX,年四十九岁。温病兼腹泻,丙寅仲春来 津。其人素吸鸦片,立志蠲除,因致身弱。于 仲夏夜间,乘凉稍过,遂得温病,且兼腹泻。 【病候】表里俱壮热。舌苔边黄、中黑,甚干。 精神昏愦,时作谵语。小便短涩,大便一日夜 四五次,带有粘滞。其臭异常,且含有灼热之 气,其脉左右皆洪长。重诊欠实,至数略数, 两呼吸间可九至。 【诊断】此纯系温病之热,阳明与少阳合病也。 为其病在阳明,故脉象洪长;为其兼入少阳, 故小便短少,致水归大便而滑泻。为其身形素 弱,故脉中虽挟有外感之实热,而仍重按不实 也。
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柱手温通阳,助其 疏泄。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品 生津液。方药化合,专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 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 即可,不必尽剂, 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 而耗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欲求 其效,宜替心钻研意旨,无异于鈩锤之非易也。
NO8 金代李东垣医案---大头瘟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病。初觉憎寒壮 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 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 寒。染之多不救。张县丞患此。医以承 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 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 请东垣视之。乃曰:半身以上。天之气 也。邪热容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 肿。以承气泻胃。是珠伐无过。殊不知 适其病所为故。
下篇 第一章 表证期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所表现的证候, 口鼻侵入机体所表现的证候,见于外感热 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位浅、 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位浅、证 候轻、病程短的特点。以恶寒,发热, 候轻、病程短的特点。以恶寒,发热,苔 薄,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
NO1 辽宁马×× 年五旬,得受风水肿兼有痰证。 ××, 辽宁马××,年五旬,得受风水肿兼有痰证。因 秋末远出,劳碌受风遂得斯证。腹胀,周身漫肿, 秋末远出,劳碌受风遂得斯证。腹胀,周身漫肿, 喘息迫促,咽喉膺胸之间时有痰涎杜塞, 喘息迫促,咽喉膺胸之间时有痰涎杜塞,舌苔淡 小便赤涩短少,大便间日一行, 白,小便赤涩短少,大便间日一行,脉象无火而 微浮,拟是风水,当遵《金匮》治风水之方治之。 微浮,拟是风水,当遵《金匮》治风水之方治之。 【处方】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麻黄(三钱)甘草(二钱) 生石膏(一两捣细)麻黄(三钱)甘草(二钱) 生姜(二钱)大枣(四枚掰开) 生姜(二钱)大枣(四枚掰开)西药阿斯匹林 三分)药共六味,将前五味煎汤一大盅, (三分)药共六味,将前五味煎汤一大盅,冲化 阿斯匹林,温服被复取汗。 阿斯匹林,温服被复取汗。 方解】 【方解】 此方即越婢汤原方加西药阿斯匹林也。当时冬初, 此方即越婢汤原方加西药阿斯匹林也。当时冬初, 北方天气寒凉汗不易出,恐但服越婢汤不能得汗, 北方天气寒凉汗不易出,恐但服越婢汤不能得汗, 故以西药之最善发汗兼能解热者之阿斯匹林佐之。 故以西药之最善发汗兼能解热者之阿斯匹林佐之。

外感发热第十一方:麻杏石甘汤

外感发热第十一方:麻杏石甘汤

外感发热第十一方:麻杏石甘汤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伤寒论》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伤寒论》
主治:感冒后,患者出现高热(39℃左右)轻度怕冷,或不怕冷,无汗。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个人总结:麻杏石甘汤本人用之专治高热,不理解为什么原文“无大热者”用这个方子。

临床见患者,尤其是小孩,高烧39℃,唇红如朱,困倦欲卧,两付基本治愈,所费不超过10块钱。

一般石膏用量是麻黄的五到六倍。

医案:
俞长荣医案: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

体温40℃,脉象洪大。

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雍盛肺气闭塞之故。

麻黄、杏仁宣肺,石膏清热,甘草和中缓急。

石膏72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

服一剂后,症状减约十之七八。

后用蒌贝温胆汤、生脉散合泻白散2剂,恢复健康。

本人医案:小儿,发热39℃,面红,无汗,浑身滚烫。

径用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30克甘草5克。

水煎,分两次服用,四小时后服用第二煎。

服用一次体温即下降一些。

不到两付药体
温即恢复正常。

发热验案3 则

发热验案3 则

发热验案3 则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在多种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主要阳性体征。

临床上以患者自觉烦热,口渴咽干等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临床诊治过程中需仔细辨证施治,才可对不同疾病做出正确判断,以求尽早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现举不同原因发热病例3则。

一、外感发热,杨某,女,40岁,于2014年12月初诊,患者近期感冒而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诊见:发热而恶风,汗自出,咽干鼻鸣,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以参苏饮与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桂枝6g,白芍10g,大枣5枚,柴胡6g,太子参10g,紫苏10g,黄芩10g,半夏10g,天花粉10g,白薇10g,枳壳10g,地骨皮10g,金银花10g,防风10g,甘草10g,荆芥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二诊体温已正常,病已基本痊愈,嘱其多饮水,注意保温,以防外感。

按:此例中患者就诊前有因外感风寒而至感冒的病史,结合此患者形体消瘦,体质较弱的体质特点。

判断此属中医的虚人外感的范畴,此类患者体虚不固,外邪易袭,而正气不足,又不足驱邪外出,故常病势缠绵,因正邪交争不剧烈,发热常以低热为主。

故组方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取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之意,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调和营卫,敛固外泄之营阴。

以达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之意。

正如吴谦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之而主。

再以参苏饮加强益气固表之功,另加入银花、荆芥以清热解毒,发散表邪,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使方药更为恰合病情。

二、阴虚内热,周某,女,52岁,2014年8月初诊,患者大病痊愈后,反复发热2月余,缠绵难愈,下午尤甚,37.4℃左右,进行各项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助于中医,诊见:面赤唇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为阴虚发热,方选青蒿鳖甲汤与清骨散加减:青蒿10g,鳖甲30g(先煎),银柴胡10g,,地骨皮10g,当归10g,知母10g,白薇10g,生地10g,党参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7剂。

中医医案——发热(九)

中医医案——发热(九)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不同类型发热的辨证治案四例病案一:表里双解,宣肺止嗽案。

顾某,女,1岁。

初诊:1991年8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昨起突然发热,体温39℃。

伴咳嗽咯痰、喘息、呼吸困难。

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给予输氧、输液后,喘息平静,但热势不减。

急来我处就诊。

诊查:患儿体热无汗;手纹暗紫,出命关以上;甲青唇暗。

辨证:风邪犯肺,热灼肺胀。

治法:表里双解,宣肺止嗽。

处方:炙麻黄1.5g 炙甘草6g 杏仁6g 鱼腥草6g 炒芥穗3g 桑叶6g 炙前胡6g 黄芩6g 橘红6g 苏子3g 苏叶3g 茅根10g 3剂服上方药两剂,得汗热退,3剂后咳嗽转轻,手纹甲唇色红如常。

病案二:清热解表,化痰镇痉案。

曹某,女,6岁。

初诊:1991年12月7日。

主诉及病史:今日中午体温37.4℃,旋即昏厥,神志丧失,四肢强直,约两分钟后缓解,体温升至38.6℃。

急诊给予注射安痛定、青霉素,嘱其住院。

下午体温持续不退,来我处就诊。

述两日来未大便。

诊查:见患儿委靡不振,双眼无神,肢冷,扁桃体Ⅲ度肿大。

舌红,苔黄厚,脉紧数。

辨证:表邪束肺,痰热上扰。

治法:清热解表,化痰镇痉。

处方:大青叶10g 山豆根5g 桑叶6g 西青果10g 野菊花10g 荆芥穗6g 龙胆草6g 竹茹6g 黄芩6g 炒栀子6g 僵蚕6g 豆豉10g 羚羊角粉0.6g(冲服) 3剂服完第1剂药后,微汗出,热渐退,肢温,便通;3剂药服完,诸症悉退,恢复正常。

病案三:清肺胃郁热案。

王某,男,24岁。

初诊:1991年9月9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两周,体温在38~40℃之间,头痛欲裂,无汗恶寒,神志恍惚,四五日无大便,咽干且痛。

诊查:咽部充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邪客肺胃,胃热熏肺。

治法:清肺胃郁热。

处方:炒荆芥穗6g 山豆根6g 黄芩10g 淡豆豉12g 西青果10g 连翘10g 大青叶10g 野菊花12g 钩藤10g 桑叶6g 紫黄地丁各12g 牛黄清热散6支 3剂服完第一剂药后,热退身和,头痛已止,大便畅通,服完3剂,基本恢复正常。

症状为发热古方病案

症状为发热古方病案

发热罗谦甫治王侍郎之婿,年二十五,十一月间,因劳役忧思烦恼,饮食失节而病。

时发燥热,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饮食,气不足以息,面色青黄不泽。

罗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告之曰:此危证也。

治虽粗安,至春必死。

当令亲家知之。

夫人不以为然,遂易医。

至正月,果躁热而卒。

异日侍郎谓罗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

罗曰:此非难知也。

《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发为雷,动为风,鼓拆万物,此奉生之道也。

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且有疫疠之灾。

故人身阴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

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因叹息而去。

震按:此论可为损怯病之秦镜,何以类案不收?(雄按:魏选已收。

)又罗君治韩子玉父,六十,病消渴,至冬添躁热,须裸袒,以冰置胸腋乃快,其脉沉细而疾。

罗亦曰:人身为主,时令为客,大寒之令,其热更甚,《经》谓当所胜之令,而不能制,名曰真强,乃孤阳绝阴,必死之证也。

与此条义同。

雄按:庚戌冬,卜子安少府三令郎,久患虚嗽,医用引火归元法,频投桂、附,驯致喘汗大热,不能著复衣,甚欲摇扇。

延余诊之,脉洪数无序,曰:阴已竭,孤阳欲飞,天时犹不能胜,而况于药乎?辞不治。

果交春而没。

薛立斋治州同韩用之,年四十六,仲夏色欲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涩,大便秘结,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满舌生刺,两唇燥裂,遍身发热,或时如芒刺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以水折之作痛,脉洪而无伦。

此肾阴虚,阳无所附而发于外,非火也。

盖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当峻补其阴。

遂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内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冰冷与饮。

半晌已饮大半,睡觉而食温粥一碗,复睡至晚,又以前药温饮一碗,乃睡至晓,食热粥二碗,诸证悉退。

姜德友治疗外感发热验案四则

姜德友治疗外感发热验案四则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1 4年 2月 第 4 9卷 第 2期
【 医 案 医话 】
姜 德 友 治 疗 外 感 发 热验 案 四则 *
庞 作为 姜 德友 ( 指导 )
黑龙江 中医 药大学 黑 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关 键词 外感 发热 中 医治法 姜德 友 医案 姜德 友 教授 系黑 龙 江省 名 中 医 ,全 国老 中医 药 专
怒 ,大 便 干 ,腹 胀 ,苔 黄 厚 腻 ,脉 滑 数 。综 合 脉 证 , 考虑 此证 乃 阳 明里热 ,湿 热兼 郁 ,治 宜 清热 利 湿 ,通
谢 某 ,男 ,1 . 5岁 。2 0 0 3年 8月 1 8 日初 诊 。患 者 高热 近一 周 ,在某 医院 注射 安 痛 定 已退 烧 ,旋 即高
腠 ,正 邪交 争 ,则 发 热 ,恶 寒 ;风 热 之 邪 熏蒸 ,则 咽 微赤 ;风 热 犯 肺 ,肺 失 清 肃 ,则 咳 嗽 痰 黄 ;肺 失 肃 降 ,不 能 制 约 升 发 之 肝 气 ,加 之 素体 木 郁 ,则 易 怒 ; 热邪 蕴 结于 肠 腹 ,耗 伤 津 液 ,则 大便 干 ,腹胀 。苔 黄
凉有 余 ,致 使 邪 热 郁 遏 ,湿 浊 闭 塞 气 机 。本 方 中 双
花 、连 翘 既有辛 凉透 表 ,清 热解 毒 的作 用 ,又 具 芳 香
用 。方 中大 黄泻 下 攻 积 ,清 热 泻 火 ;积 滞 内 阻 ,致 使 腑 气 不行 ,故 用 川朴 苦 温下 气 ,除 满 消胀 ,枳 壳 行 气 宽 中除胀 ,两 药合 用行 气 导 滞 、消 痞 除满 ,助 大 黄 缓
厚 腻 ,脉 滑 数 ,为 湿 热 之 征 。故 当 清 热 与 通 便 法 同
之训 ,综合 前人 治 温之 法 而拟 方 。小 儿 脏 腑 娇 嫩 ,形 气 未充 ,为纯 阳之 体 ,阴常 不 足 ,寒 暖不 能 自调 ,易

病案

病案

感冒【病案1】-----感冒1、杨某某,男,19岁,学生。

1996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畏寒、发热、头痛3天。

病史:4月14日冷水淋浴后,开始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

今起病情加重,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酸痛,咳嗽痰多清稀,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小便清,大便尚可。

检查:体温38.5℃,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诊断:中医:感冒(风寒)。

西医:感冒。

1、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2克、防风10克、云苓12克、川芎6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上方服药2剂,汗出,身疼减轻,继服1剂,痊愈。

[按]该例患者,冷水淋浴感受寒邪,寒邪袭表,卫阳被遏,邪正相争出现上述风寒表证,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予荆防败毒散,汗出邪退病愈。

【病案2】------感冒2、刘某某,女,40岁,干部。

1997年2月8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涕4天,发热、头痛2天。

病史:2月4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未介意。

昨起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喜欲,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黄。

检查:体温40.2度。

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点。

舌苔薄黄,脉浮数。

2、诊断:中医:感冒(风热)。

西医:上感。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牛蒡子10克、瓜蒌12克、薄荷6克、贝母10克、条芩10克、板蓝根30克、射干10克、桔梗10克、芦根10克、甘草6克。

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而痊愈。

[按]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留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

治宜辛凉解表、清宣肺热,方药予银翘散加减,因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瓜蒌清热化痰,方药对症,故服药后症状消失。

【病案3】-----感冒3、张某某,男,26岁,学生,1997年7月17日初诊。

小柴胡汤加减治小儿外感发热医案、配方

小柴胡汤加减治小儿外感发热医案、配方

小柴胡汤加减治小儿外感发热医案、配方小儿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在致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风寒、风热。

但小儿感冒易寒从热化,故往往热多于寒,同时在感冒时因脾胃不和还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兼证。

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有其特点。

本病多系卫气虚,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

营血不足则津失内守,阴液外泄故常自汗,久则真气内耗,正不御邪,反复外感。

郁火内伏,外蒸肌肤,腠理开泄,卫外失固,也可致外邪反复入侵。

邪气从外而入,与正气相搏,必致少阳枢机不利。

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张氏以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感冒88例,治疗方法:柴胡、黄芩、葛根、银花太子参、连翘、荆芥、薄荷、甘草组成主方。

由于小儿兼证多,在治疗上须表里兼顾,随证加或。

咳嗽较甚加杏仁、桔梗,痰多加瓜蒌,喘咳加炙麻黄,去薄荷;咳时作呕加陈皮、竹茹;发热伴关节酸痛加防风以祛风止痛,焦三仙顾护脾胃。

疗程2~5天。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次服用。

治疗结果:88例中服药2剂8例,服药3剂38例,服药5剂42例。

治愈48例,显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路氏2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300例,治疗方法:轻症:柴胡3~6g,黄芩3~6g,太子参6~10g,牛蒡子4~6g,荆芥3~5g,防风3~5g,前胡3~6g,蝉衣3~5g,炒神曲6~10g,生姜2~3片。

中症:柴胡3~6g,黄芩4~8g,银花4~8g,射干4~8g,枳实3~6g,厚朴3~6g,炒菜子6~10g,连翘3~6g,紫苏3~6g,玄参3~8g。

重症:银花3~10g,柴胡3~8g,黄芩3~8g,牛蒡子3~10g,石膏6~12g,川贝母6~9g,半夏3~9g,枳实3~9g,厚朴3~9g,鱼腥草6~12g,大黄3~6g(另包后下)。

浅田宗伯病案完整展示外感热病的惊险–经方派

浅田宗伯病案完整展示外感热病的惊险–经方派

浅田宗伯病案完整展示外感热病的惊险–经方派每当流感爆发之时,都会看到香港、日本、美国等地死于流感的人数,不免感慨:对于大多数人只是个感冒,在某些人那里却成了灭顶之灾。

中医可以说是凭借外感病建立自身学术体系的学科,今天就呈现一例浅田宗伯的外感病医案,非常惊险,所幸结果满意(选自《浅田宗伯方论医案集》第219页):1 大名小路壬生侯臣牧右源太,得瘟疫,头痛壮热,身体疼痛,呕吐,烦渴甚,余以柴葛解肌汤发汗,继而与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2 至九日,谵语摸床,苶然颇疲,与升阳散火汤。

越而至十一日,热益甚,口舌焦黑、痰喘壅盛,因转与竹叶石膏汤。

3 十二日,夜诊之,舌上益黑,不能伸出,腹满,喘,不大便五六日,直视,谵语喃喃,不省人事,急作大承气汤使服之。

4 至翌日,大便三行,邪气稍退,舌上稍和,乃与竹茹温胆汤得以消息。

5 至二十一日之夜,猝发振栗,四肢厥冷,脉微,喘鸣促迫,危急极也,与真武汤合生脉散。

至二十二日,得以回复苏息,后与姜附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加干姜、附子)而愈。

回顾整个过程,很有回味吧。

看下本案所用方剂吧:1、柴葛解肌汤(浅田家方)【主治】治太阳少阳合病,头痛鼻干,口渴不眠,四肢烦疼,脉洪数者。

【组成】柴胡葛根甘草黄芩芍药麻黄桂枝半夏石膏生姜【浅田宗伯方论】此方家君济庵翁所制,较《六书》柴葛解肌汤1尤效。

此方为余家新定之方,宜用于麻黄、葛根二汤之证未解,已入少阳,呕渴甚而四肢烦疼者。

较《局方》十神汤2、《六书》柴葛解肌汤,其效更佳。

1《六书》柴葛解肌汤:组成为柴胡、干葛、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生姜、大枣,槌法加石膏,“治足阳明胃经受证,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

2《局方》十神汤:组成为川芎、炙甘草、麻黄、升麻、干葛、赤芍、白芷、陈皮、紫苏、香附子、生姜,“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

此药不问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痹,皆可服之”。

2、升阳散火汤(六书)【主治】治叉手冒胸,寻衣摸床,谵语昏沉不醒,此肝热乘于肺,元气虚,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证,小便利者可治,如不利者难治。

中医医案——发烧(四)

中医医案——发烧(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解表里法治愈少阳证病案:许某,女,81岁。

初诊:1975年5月9日。

主诉及病史:旅途偶感风寒,头痛,咳嗽。

抵沈阳后因洗澡受凉,始见发热,经用抗生素和白虎汤合治,病势不减。

寒热往来,咳喘痰稠,胃脘饱胀,口苦咽干,呕逆便溏。

诊查:舌质淡红,苔黄白相间,左脉细数,右脉弦数。

辨证:此为太阳表邪未解,转入少阳。

治法:法当和解表里。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白人参10g 生姜3片大枣5枚瓜蒌15g 桔梗10g 枳壳10g 杏仁15g 桑叶10g 桑皮10g 紫蔻10g 双花15g 甘草7.5g3剂,水煎服。

二诊:5月12日。

热退神清,纳食亦佳,喘咳渐轻,二便如常。

仍宗原方加焦槟榔15g,羚羊角0.5g(单煎另兑),3剂而安。

按语“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不可妄投清里之剂,实1为经验之谈。

本案一因年迈体衰,不能鼓邪速出;二因早施白虎,以致邪气留连,转入半表半里,遂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取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60,孙允中医案。

孙允中,190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

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

父亲是位颇负盛名的老中医,在家庭的熏陶下,中学毕业后就立志学医,仅用3年时间,就能熟练地背诵《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名医方论》等书,并掌握伤寒及杂病的证治。

1929年赴沪学文,在上海新民大学里,又三次博览《黄帝内经》,仔细钻研诸家评注,进一步深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系统地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一整套理论。

同时,作为辽宁省中医代表,参加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抗议取缔中医的提案,终于使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未能得逞。

1935年起,在沈阳市天益堂行医。

1955年调辽宁中医学校任教,1958年辽宁中医学院成立后,又调该院执教,先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60年。

曾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辽宁中医学会副会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省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小柴胡汤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小柴胡汤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等。

(1)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病例1:赵某,男,28岁,为住院患者。

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

特邀刘渡舟先生会诊。

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

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往来寒热而如疟。

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

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

柴胡16克,半夏14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生姜8克,大枣7枚,桔梗、枳壳、连翘各10克,生石膏30克,板蓝根16克,玄参14克。

服药3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又服2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学习和运用体会本案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机。

伤寒,邪传少阳,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更有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症,则断为少阳病无疑。

其身痛、无汗之症,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

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恢复肝胆出入之机转,从而鼓正祛邪;枳壳、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连翘、板蓝根、玄参,清气分之热毒,彻邪外出。

诸药共伍,能和畅气机,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

服之则使少阳和畅,枢转气活,自能鼓邪热随汗外出。

本方用于外感发热不退,邪入少阳者,屡获效验。

(2)气郁发热(皮肌炎后遗症)病例2:陈某,女,36岁。

1993年6月2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肌肉剧痛无力,某医院诊为“急性皮肌炎”收入住院,经治疗肌肉疼病基本痊愈。

但出院后,每日低烧不止,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

胸胁满闷,心烦,夜寐不安,身体虚羸,频频外感。

舌边尖红、苔白,脉弦。

证属少阳气郁发热之证,治当疏肝解郁,本“火郁达之”之义。

中医医案——发热(二)

中医医案——发热(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除湿法治疗内伤发热病案:葛某,男,16岁,学生,吉林省松原市人,2013年6月19日。

主诉:发热2年持续未退。

病史:患者于2年前因外感后持续发热不退,体温持续在38.5-39℃波动。

2011年8月曾就诊于长春市某医院,诊断为不典型脑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效果不佳,体温仍在38.5-39℃,住院治疗18天,未愈出院。

2012年3月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发热待查,体温在38.5-39℃,经清热解毒凉血治疗,应用中药及针灸,至同年5月,体温降至38℃左右,症状略有改善。

2012 年9月,因外感发热再次加重,体温升至38.5-39℃,发热症状一直持续于是在此就诊。

初诊:发热,周身乏力,双下肢膝关节及双上肢肘关节疼痛,体温超过39℃时伴有头痛,运动后肌肤略有汗出,体表呈潮湿状,面色红,大便干,两日一行,小便黄,频次正常,纳少,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辅助检查:淋巴细胞:43.8%;尿常规:正常;生化系列:正常;类风湿因子:28.4IU/ml(参考值0-25);甲功三项:正常;结核抗体:(阴性);肝胆胰脾肾彩超: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彩超:双侧颈背部淋巴结肿;胸部正侧位片:心肺膈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证审机:湿邪内生,郁而化热。

治法:除湿清热,芳化宣畅。

方药:三仁汤加减薏苡仁30克苦杏仁10克砂仁10克草豆蔻15克滑石粉30克石膏30克木通15克地骨皮3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龙胆30克海风藤30克青风藤30克车前子30克萹蓄20克瞿麦20克益母草30克生地黄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3年7月4日。

服药三剂后体温降至38-38.5℃,服药七剂后体温降至36.5-37℃,乏力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一日一次,小便颜色及量正常,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白中根部稍厚脉弦滑。

经方治发热病案3则

经方治发热病案3则

经方治发热病案3则(1)大柴胡汤证治案炮台,埔仔蔡某. 老妇,59岁, 2008年 4月28日就诊: 已在当地乡医治疗三四天未愈。

请吾给为诊治。

现证: 发热头痛, 呻吟, 胃脘部胀满不适,不欲饮食,几天没大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实兼数。

原有胆囊炎病史。

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处方:柴胡10g,生大黄10g(后下),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5g,生姜3片,红枣3粒。

药进2剂,发热退,其它头晕、头痛等症状也明显改善,大便也下行。

继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内金10g, 山楂20g, 水煎服, 三剂. 服后而愈。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剂。

目前关于本方治疗消化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溃疡病急性穿孔等疾病有较多报道。

上例用大柴胡汤为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只要出现以下指征即可用大柴胡汤:患者体质比较壮实,营养状况良好,肌肉坚紧;胁腹部满痛,按之充实、有压痛感或不适感;舌苔黄白且比较干燥;有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病史者。

如病例,抓住了患者的胃脘部胀满不适,不欲饮食,几天没大便,再结合其它兼症、既往史,故予以大柴胡汤(2)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治案男,12岁,刘某,2008年8月31日诊:已经发热2天,来看时查得38.50c,头痛,咽喉痛,咳嗽,口唇红干燥,口苦,不欲食,不脉弦兼洪大,舌红苔微黄。

治疗:和解少阳兼清里热处方: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药物:柴胡8克、黄芩8克、半夏8克、生姜2片、甘草4克,紫苏8克、桔梗5克、薄荷3克、石膏15克、知母8、板蓝根15克。

水煎服,二剂.9月2日,二诊:服完二剂后,发热退,咽喉舒服,不咳嗽,嘱上方去石膏继续服2剂而愈。

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兼退热,白虎汤清里热兼退热,紫苏桔梗薄荷板蓝根兼解毒止咳嗽,用药对证而获佳效!(3)麻黄汤加味治案2009年9月11日,陈某(朋友)之儿子,4岁,发热39 .5℃,恶寒,不汗出,流鼻涕,咳嗽,口红咽喉痛,痰黄,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指纹到气关、浅紫色。

经方治疗外感发热(大青龙汤、柴胡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

经方治疗外感发热(大青龙汤、柴胡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

经方治疗外感发热(大青龙汤、柴胡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1、大青龙汤治疗“体若燔炭”张某,男,26岁,农民,于1976年夏季就诊。

患者收麦后,用凉水洗身,当风纳凉,至夜半,身寒肢冷,随之发热,并有寒战,急邀医疗队诊治。

余至其家中,只见患者复被而卧,面赤身热,心烦不宁,唇舌干燥,口渴而饮,脉浮数有力。

测体温39.6℃,扪之通身干热无汗。

综合脉症,此系外寒郁闭,暑热内蕴,为表寒里热实证,急以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少加生津清肺之品治之。

方药:生麻黄10g,桂枝10g,炒杏仁10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芦根30g。

当时到乡卫生院急取1剂,水煎2次,每次约500ml,4小时内将两次药汁服完,服后汗续出,渐之大汗。

翌日晨,体温降至38.2℃,精神稍安,但时时索饮。

于上方减麻黄为5g,桂枝5g,加麦冬30g。

服用1剂,体温已至36.8℃,诸症若失。

嘱多食稀粥以滋润营卫,恢复体力。

按语:大青龙汤证多见于形体壮实之人,病在太阳经,所以寒热明显,但由于表寒郁闭较重,使里热难以外透,故呈现“体若燔炭”、无汗烦渴之症。

此乃表寒里热证,但也反应正邪交争之势正炽;若是体虚之躯,寒邪可能直入三阴,而出现急性呕吐泄泻之患。

仲景为使后人明确此方奥义,特指出“不汗出而烦躁者”,其中“不汗出”尤为重要,故治疗当以汗法为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大青龙汤乃为对证之举。

由于汗多伤阳,故仲景于方后告诫之:“一服汗后,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本例有暑热伤阴之症状,故先后加入芦根、麦冬,以滋填肺胃之阴,不致汗出而致气阴两伤之虞。

2、柴胡桂枝汤治疗“发热微恶寒”谢某,女,17岁,学生,于1995年6月就诊。

患者于3天前不慎着雨,出现恶寒发热,腰背困疼,鼻塞声重,当时体温37.8℃,自服复方阿司匹林(APC)与感冒通片,略有好转,但寒热仍未去。

刻诊:苦闷病容,身困肢疼,时值夏月,却着夹层衣服,口苦不欲咽,咽干不欲饮,体温37.8℃,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浮弦。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外感发热病案1例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外感发热病案1例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外感发热病案1例感冒后顽固性发热指的是为感冒患者采用多种方法治疗至少 7 d 后,其存在反复发热的症状或高热不退的一种情况 [1]。

此类患者经临床检查后无法确定其持续发热的原因,临床上常为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经方指的是唐宋医家的传世名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各种中药方。

此类药方具有方简效宏的特点。

研究发现,使用经方对感冒后顽固性发热患者进行治疗后,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笔者采用经方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外感发热病案1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女,32岁。

2020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发热1周余。

患者自诉一周前骑车外出大汗后受寒。

遂恶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9.5℃。

立即前往发热门诊进行筛查,并未发现病毒感染。

医生嘱其口服退烧药,后体温恢复正常。

近1周每天下午5~6时开始发热,前几日发热体温较高,曾服中成药,退热效果不显。

刻下症:白天体温正常,夜间发热,体温38℃上下,早晨即热退,发热时恶寒,乏力,干咳,无咽痒及咽痛,无身痛,进食少,面白。

舌淡红,苔薄黄干,脉弦浮。

中医诊断:发热,辨证属太阳少阳并病。

治拟和解少阳、发散风寒,方选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柴胡20 g,半夏15g,黄芩12g,党参12g,炙甘草6g,大枣10g,麻黄6g,杏仁20g,生石膏2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3月21日二诊,自诉服3剂药后热退,现仍有乏力,仍有怕风之感。

有一分恶风就有一分表证,介于此对方药进行微调,方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继续和解少阳并解表,嘱其服药后喝热稀粥微发汗。

后回访自述服药3剂后乏力,恶风之感皆无。

按:本例患者以发热恶寒、发热、恶风为典型表现,伴干咳无痰,往来寒热,舌淡脉浮数,可知其外感风寒,邪郁于表,即太阳阳明合病,故投以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生用以发表出汗,生石膏重用以退热解肌、除烦止渴,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肝 肺郁 热
再 感风 邪
a 屡治屡祀 , 加上 家境贫寒 , 者对治疗 已无信心 。19 年 . 再 患 97 l o月初适 逢作者探亲返 乡, 慕名求 治。 初谚时 患者精神萎靡 .
面色 萎黄 . 有 燥 热 上 冲 而 致 面色 荆红 . 时 心悸 气 短 . 多 |褐 . 汗 f
慕 透 外 邪 。 退 之 后 , 玉 屏 风 散 固表 止 汗 , 麦 冬 、 参 滋 明 热 以 加 沙
善饥多食 , 多 . 质红嫩 . 尿 舌 苔薄 黄 , 脉弦教 。l十多 月前 曾化
验 空 腹 血糖 84mm lI, 糖 ( ) 证 属 消渴 , 火 炽盛 。冶 . o/ 尿 卅 。 燥
宜清热降火 , 润燥 养阴, 生津止揭。 方用三黄汤 加白虎汤加昧 : 黄 连 6g 黄 芩 1 . . 0g 黄柏 1 . 石 膏 1 . 母 1 , 草 6 0g 生 5g 知 0g 甘 g 生 地 3 , 冬 1 , 参 l t 花 粉 1 。 3 。二 诊 : , 0g 麦 5g 玄 g天 5 5g 剂 服上方后 自觉燥热有所改善 , 体倦 乏力更 明显 , 余症 同前。以 益气滋 阴为主 , 用 白虎 加人参汤加 减: 方 生石膏 3 , 0g 知母 l 5
维普资讯
福建 中 医药 20 0 2年 4月 第 ∞ 卷 第 2 期
F j nJ u n l f C Ap i 2 0 t3 ( ) ui o r a o M r 0 2 3 2 a T l
患者 董 某某 , 男性 ,2岁 . 4 罗繇 县 起 步 乡人 。 患糖 尿 病 已 3
[ 1 倒 ]罗某 , . 女 2岁, 发热 6d 。l周前突发双眼红肿 、 疼 痛. 以左 眼为甚 , 伴体温 升高达 3 C. 9 昼低夜高 , 服扑热 患 痛 等药则 汗出热退 , 复X升高 。 查体 见眼脸红肿 . 鼻塞流清睇 . 咳 嗽痰不 多, 咽红 , 手足冷 , 无汗 , 舌红苔步 , 指纹 紫 , 甲谈 。证 指 属肝肺蕴热 , 复感 风邪 , 治以清热 疏风利咽 。 药用 柴胡 6g 桑 , 自皮 6g 半夏 3g 黄芩 3g 荆芥穗 3g 地骨皮 3 , 茶 3g , , , , 儿 g , 牛劳子 5 . 甲 3g 服药 1剂 , 鳖 g 。 发烧即退 . 诸症 大减 。 考虑 患 儿 体虚. 易反复 , 随拟 玉屏 风散加抄 参 , 冬、 麦 白术 、 麦芽等 同 表滋 阴兼和中之法调理 , 3 后, 服 剂 诸症 遂恙 。 按 : ,L dJ 稚阴稚 阳之体 . 易受外邪与内伤 , 致病情 反复 。 患 儿先有 眼、 瞳红 肿疼痛 . 高烧 咳嗽等肝啼内热症 , 又感 风邪 , 故 用小柴胡汤以清肝 . 白散 以清肺 , 泻 牛蒡子 、 儿荼以利咽消肿 .
g 人 参 1 , 花 粉 2 , 参 l , 地 3 麦 冬 1 . , 0g 天 4g 玄 g 生 5 0g, 5g 山 药 l . 芪 l . 草 6g 剂 。服 药 舌 自觉 症状 均有 所 改 g黄 5 g 甘 5 。6
善. 但患者经济 围难 . 即使服 中药也难 于支付 , 人打电话求 托 助于作者 . 问有 无价廉 易得 的草 药治疗 。 询 作者想起 仙鹤 草在 家 乡十 分易得 . 所治劳伤脱力之症 状亦与 患者现 有之症有许 多 相似之 处 , 教其 自采 仙鹤 草, 每剂干 品 6 ~ 10g 每 日 1 O 0 , 剂。 后于 19 9 9年初 随访该 患者 . 得知患者坚持服用仙鹊草 l a 多, 效果显著 服药 4个多月后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 半年后到 医院检 查 , 空腹血 糖 4 2 . 6mml1 尿糖 ( 。当时诊其脉细 /, . 一) 数 , 苔正常 , 舌 气色甚佳 . 体力 充沛 , 已恢 复劳动 。 早 体 会 : 在 14 早 9 1年 吴 云瑞 等 发表 了 “ 鹤 草之 药理 研 仙 究” 文中报道 了仙 鹤 草索 (gl mn ) , ar mo e 能使 血糖减 低 . 并有 止血、 强心与滋补 功效口 。 ] 近几年临床上也有报道仙鹤草 用于 糖尿病案 。作者等也进行 了仙鹊 草对小 白鼠血糖 的影响的 药理研究 . 结果表 明仙鹤草具有很好降血糖作用 。因此 . 仙鹤 草用于治疗糖尿病有临床与药理基础 结合 们鹤草有很好 的 『 抗癌作用 , 日本在 筛选近千种天然药物中 . 到 3 得 种活性品高 的抗癌中药 . 中之 一便是仙鹤草 , 其 而且 同时对人的正常细胞
有 l 0 的 促 进 生 长 作 用Ⅱ 。江 南 民 间 仙 鹤 草 广 泛 用 于 劳 伤 O 脱 力 , 果 很 好 且 有 悠 久 历史 作 者 认 为 . . 白术 、 佐 麦芽以和脾 . 则正气恢复 , 邪不可干。
2 温 邪 内侵 人 营 动 血
[ 2 例 ]林某某 . ,6岁, 男 2 发热 伴咽喉 肿 痛 , 吞咽 田难 4 d 近 2d全身皮肤 出现 细小红色斑疹 . 。 以胸部与 腋寓处多见 ,
按之褪 色 . 心烦 急 躁 . 冷 , 温 达 3 . ℃ . 某 医 院 确 诊 为 畏 体 96 经
猩红热 。 体: 查 神疲嗜睡 . 时有谵 语 , 口臭 . 咽部红肿 溃被 , 便 于尿黄 . 舌红苫黄厚 , 滑数, 脉 白细胞增高 。拟 为温邪 内侵 , 入 营动血 . 治以清热 瘪血解毒 ; 方用清营汤加 味 赤芍 l . 皮 g丹 2 1 一 生地 2 , g 0g 玄参 l , 5g 水牛 角 1 t 2g 竹叶 1 t 连 1 , 2g 黄 2g 金银花 1 连翘 1 麦冬 1 , 2gt 2 g一 2g 板蓝根 1 . 2g 知母 l , 2g 大 青 叶 1 2 g。进药 3剂 , 症减 半 , 部尚有干痛 . 其 咽 不欲蚀 , 便干 尿黄 一 脉象滑缓 . 舌质稍嫩 . 苔薄 白。辨证 毒热 已解 . 阴虚 未 复 。治以养 阴之法 , 药用沙 参 l 麦冬 1 . g, 2 2g 芦根 1 , 骨 2g 地 皮 1 , 2g 五味子 1 . 2g 生麦芽 1 , 2g 连翘 1 . 2g 生甘 草 1 。4 2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