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中,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掌握是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性作用,是纲领性文件。从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职前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对语文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深,不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往往只能照搬或者改编教学参考资料的现成资源。这说明他们的教材分析研究能力存在短板,必须采取有效途径予以弥补和提升,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开设本课程不失为适时之需,对症下药。

(二)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

一方面反映在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而最显著的变化则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对语文教育的五个模块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与年段目标。语文课程实施的凭借和依托是语文教材,这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中介。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三)有利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教材研究获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只有在不断的教材研究中才

能更好地发现教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小学语文教材实行了编审分开、一本多纲,创造更有特色的教材。教师使用教材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这一个过程发展了学生,也重构了教材内容。因此,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一)语文课程理念是教材研究的行动指南

1、明确了教材研究的目标导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指明了教材研究的重点,关注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

3、提示了教材研究的方式——自主、合作与探究

4、指引了教材研究的范畴,不应拘泥于教材本身

(二)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研究的基本依据

教材研究是为教与学双边活动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发展。这一双边活动的完成在本质上是为了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服务的。

(三)语文教学建议等是教材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

首先,教学建议使教材研究的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其次,评价建议使教材研究目标更为精准。再次,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使教材研究思路更加明晰。

教材研究是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一)教材研究可以核实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与切合性

目前国家虽然非常重视教材的审定,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对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显得很重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

件、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大,一套教材只是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或某一特殊区域的学习需求,所以需要对其切合性进行考量。教材的切合性研究可谓教材的二次开发,对教材真正发挥其效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符合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研究才能真正彰显教材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研究可以弥补已有教材的缺失和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国家审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非常注重基本要求和特色的创新,很容易顾此失彼,教材研究就是去追寻失衡的原因,而寻找原因所考量的基准就是课程标准,对着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检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 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1950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性超越

(一)凸显语文课程的本体意识(二)尝试融合多样的教学理念(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四)力求建构完整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判断、大题)

(一)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1.学习语言文字,核心目标在于运用

语文课程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语言文字学者,课程内容不应该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拼盘。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学习

如何用好它。无论教学哪个领域,教师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规避“泛人文”“伪语文”的问题。

2.语言文字的运用形式具有广泛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不应局限于校内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也应包括学生生活中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时刻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懂得语言文字运用的广泛性。

3.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基于具体语境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的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言语实践发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语境高度相关。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化、情境化的实践场域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二)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

1.综合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多种层面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看,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从课程内容来看,既体现在学科内部具体学习领域之间的综合,也体现在学科外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从课程实施来看,体现在教师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程实施效率;从课程建设来看,教师需要综合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开发课程、支撑课程,使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三维目标”,联系听说读写,注重学科内部和外部的整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程的开放

性和综合性。

2.实践性包含着语文课程多个维度的实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各个学习领域内开展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应该抓住各领城的内在联系,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其次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空间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应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最后体现在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这些活动除了听说读写之外,也包括文学活动。此外,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教师要设计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融合的。课程标准强调两者统一,而没有说两者相统一。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融合于语文课程之中,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脱离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工具性的单纯的人文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引领学生价值观、养成情感态度的熏陶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2.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应该立足于语文课程之内

近十年改革实践中,一线语文教学出现脱离文本,过度分析课文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