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合集下载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之一繁荣原因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之一繁荣原因
●科举制度
○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以文章为荣的习气
2、唐代文学繁荣的内部原因
●诗歌的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的进步
●律诗诗律的定型与普及
二、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 我朝诗所以不及也。
●杨慎《升庵诗话》卷七: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 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 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 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 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 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 传世者,非省题诗也……”余深服其言。
3、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科举试诗赋:引导士人努力琢磨诗艺
●漫游与游宦:科举的副产品
○漫游与眼界、心胸的开阔
○新的诗歌题材诞生:送人赴举、慰人下第、伤己不遇、 送人赴官。《送丁大凤赴举呈张九龄》、《送沈亚之 歌》、《枫桥夜泊》、《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举场人际关系:诗艺的切磋、文学流派的形成
○元白通江唱和,新乐府运动
●思想文化政策
○三教并重。唐高祖武德七年《兴学敕》续笔》卷二:唐诗无
讳避。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 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 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元微之 连昌宫词始末,皆为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李义山 《华清宫》、《马嵬》、《骊山》、《龙池》诸诗亦然。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 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
○韩愈、韩门弟子与韩孟诗派、古文运动
●温卷:传奇的兴盛
○赵彦卫《云麓温钞》卷八:唐之举人,先借当世 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 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 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 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文人思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文人思想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文人思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塑造。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当时,隋炀帝杨广希望有一种公正、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于是便在605年创立了科举制度。

最初科举制度只是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文人晋升的唯一途径。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黄金时期。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明经、进士、进士及第。

唐代的进士科试备受推崇,被誉为“天下第一科”。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国子监(即国家学校),培养和选拔学生,为科举考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

宋朝时,科举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考试内容不仅包括文学、诗词等,还加入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经过宋代的改革,科举制度逐渐由一个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演变成了一个选拔全民的普及教育制度。

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存在。

这段时期的科举考试更加严格,考试内容更加广泛。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是整个社会的一场盛事,许多人为了参加考试,不惜倾家荡产。

尽管如此,科举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起到了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科举制度对文人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强调孝道和忠诚。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科举制度将孝道视为考试内容之一。

这种强调孝道的考试方式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追求功名和成就的同时,也注重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科举制度鼓励文人以孝道为准则,推崇忠诚和责任感。

其次,科举制度对于培养文人的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加科举考试要求文人具备广泛的知识和高超的文学才能。

为了应对这种考试,文人们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逐渐形成了文人的思想和风格,并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一、科举制度的背景与推行唐朝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在唐朝之前,科举制度的雏形已经形成,但直到唐朝才得到了全面推行和完善。

1. 科举制度的起源早在隋朝,科举制度的雏形就开始出现了。

隋文帝杨坚创立了举孝廉、进士等科举制度,试图通过选拔人才来加强国家治理和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由于隋朝的短暂存在和社会动荡,该制度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

2. 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全面推行。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他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

为了吸引各地人才来报考科举,他下令在长安设立了明经院,为考生提供学习和准备考试的场所。

此外,他还设立了进士科,每年选拔国家官员,标志着唐朝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组成与流程唐朝科举制度主要由明经、进士、明工、明艺四个科目组成,其中明经和进士是重要的科目。

1. 明经科明经科是唐朝科举制度中的基础科目,也是选拔士人的入门科目。

主要内容包括经史、诗词、礼乐等学科,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2. 进士科进士科是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科目,也是选拔高级官员的主要途径。

进士科的考试分为两个阶段:殿试和会试。

殿试是在皇宫内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考生的策论和才能。

会试是在国子监等地举行的考试,由宰相等高级官员出题,考察考生的才情和文采。

通过殿试和会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享有参与乡试和礼部试的资格。

3. 明工科与明艺科明工科和明艺科是相对较新的科目,主要考察工匠和艺术家的才能和技艺。

明工科考试主要涉及工艺制作和技术能力,明艺科考试主要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三、科举制度对文化繁荣的促进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对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士人文化的兴盛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成为社会中的核心群体,他们致力于自身的学术修养和文化积累。

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论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对唐人诗赋创作的内在影响

简论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对唐人诗赋创作的内在影响

简论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对唐人诗赋创作的内在影响作者:王辰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唐代科举取士制度是在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内部因素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彼此互通有无,礼尚往来,汇聚、融合思想,交流、交锋文明等外部因素的广袤背景下,继承隋朝擢官拔吏制度的优良传统,汲取前代举贤任能机制的弥贵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并日臻成熟的一种独具大唐帝国思想内涵与文化特色的遴选人才制度。

毋庸置疑,这项制度对唐朝文人士大夫们的理想、心理、生活、人生、文学创作尤其诗赋创作都产生了内在影响。

关键词: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唐人诗赋创作;内在影响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与其说是一项考察制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遴选文化。

这项考察制度,或者称为这种遴选文化,不仅给予莘莘寒门庶族士子们鲤鱼跃龙门、出世入仕的机会,而且作为一种符号标志表征着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因此,不得不承认,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与唐人诗赋创作可谓是息息相关。

一、读书习业与投文干谒之时诗赋创作蔚为大观唐朝科举考试有明经科与进士科之分。

明经科主要测试儒家经典,基本是凭借硬背死记的功夫,即帖经。

每年录取近百人,考试环节也很简单,相对进士科来讲比较容易考中;而进士科虽也有帖经,但以测查诗词歌赋,政治见解为主,综合考量应试者治国理家的潜力和深层次挖掘题目内涵与真谛的能力,并且要在文章中提良谏,献妙策,还要关注文章措辞规范以及重视文笔优美。

考试过程也相对较麻烦,先要经过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然后经过乡试(秋闱),再经过会试(春闱),最后才是殿试。

只有在殿试中举后,才能被称为“进士”。

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两千人,而其中最终能进士及第被录用者不过十数人,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一二,与明经科相比有较高难度。

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由此,不难想象进士科考试之艰难。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有言:“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代进士科在写作领域里的现代效应

唐代进士科在写作领域里的现代效应
日圄目
唐代进士科在 写作领域里 的现代效应
圄 杨 杨
内容摘 要 :本文从 当今 作文教 学的实际 出发 ,将唐 代进 士科 考试 内容 考试 形 式等方面 与高考作 文改革 统一观照 ,吸取教 训,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高考作 文应该重视 经史 、关注 社会 ,培养 学生解决 实际 问题 的
往 ,我们的学生将丧 失分 析解决
问 题 的 能 力 ,独 立 思 维 将 日渐 僵
那 么 多丽 词 , 懂 得 那 么 多 东 西 ;
细 一 瞧 ,在看 上 去 很 美 的外 衣
《 经》 则 未尝 开 卷 , 《 史》 六 三
则 如 同挂壁 ” ,进 士科 出身 的士
人 多 空 有 文 才 却 无 吏 干 之 才 ,严
化 ,甚 至消失 ,若干年后 ,一 群
没 有 思 想 的后 辈 们 何 以承 担 中 华
下 ,却没有多少实在的 内容” 。
学 生 已经 被 长 期 为应 试 而 进
民族富强的重任?
即 便 是 议 论 文 的 教 学 和 写
行 的作文训练变成 了批 量生产的 “ 器人 ” 机 ,境况堪 虞 。要知 道 ,
华丽的 “ 文” 散 。而这些 “ 散文 ”往往是学 生们考前背诵二三 十篇通题 的锦绣文章 ,考试时选择与题相关 的套用 出来 的。当今 世界风云变幻 ,
信 息 时 代 便 捷 无 比 , 国 际 国 内社 会 的 民生 民 情 , 大 到 战 争 冲 突 国 土纷
争 ,小到见义 勇为拾金不 昧 ,可 写话题无 数 ,却 极少在学 生的作 文中
有 “ 为赋新 词 强说 愁” 的味道 , 少年的满腹愁 思如梅子黄时雨在
作 文 稿 纸 上 绵 延 不 绝 。 长 此 以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相互促进,成为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而来的。

唐代早期的科举考试只有进士一级,公元702年,唐玄宗实行了武举科举,开创了文武合一的新格局。

进士科和武举科每三年一次,由中央直接主持和监考,考试内容涉及诗、赋、经、史、春秋、礼、乐和算数,考试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

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几乎都要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唐朝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升官考试”、“以考取仕”的强烈文化氛围。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唐代的进士和状元,在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医学和数学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的思想、理论和成就都为唐代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唐代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唐诗、唐词、唐散文、唐曲等文学体裁崛起和繁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唐朝时期的历史也是一个宏大的题材,如《资治通鉴》、《宋书》、《隋书》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史书。

唐代时期的文化繁荣,也受到了唐宫殿廷的支持和推动。

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唐宫在文化上就非常重视和支持,每年都会举办文学竞赛和文化活动,培养和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唐代的数学家、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在唐宫殿廷中得到了供养和支持,为唐代的文化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唐代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当代之人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断探索和创新,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繁荣昌盛的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辉煌璀璨的唐诗,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科举,就是设科取士。

封建朝廷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需要,规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读书文人根据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志趣,分别选择一项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

唐代科举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

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科目。

进士科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明经科由以贴经、经义、策论为主。

其中贴经、经义,所要求的仅仅是记诵,决不允许有丝毫的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

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考核科目,也就是说若想在进士科取胜必须要会作诗,作好诗。

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大大促使他们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必然促进讲究、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

诗赋与仕途利禄紧紧相连,这足以吸引士人毕其全部精力投身其中。

因此,唐代学子把大量的时间、心思都花在背经和学做诗方面。

流传至今的《全唐诗》将近五万篇,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应试、应制、应景、应酬的作品。

科举制还提高、巩固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随着进士身价的提高,进士们除了可以位极人臣外,在民间还享受到愈加豪华的待遇,形成了一系列宴集游赏的活动,如曲江宴、杏园探花宴、慈恩雁塔题名等等。

这些光彩夺目、使得长安城万人空巷的活动对读书人尤其是庶族子弟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和动力,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形成了对文学、文人崇尚艳羡的氛围。

这种氛围渐渐滋长了奢侈浮华之风,新科进士们常常目空一切,连当朝权贵也敢于唐突,以至于从武则天后朝开始就陆续有要求改革进士考试,即减少空有声律对偶而与经义时务无关的文学考题的奏请。

安史之乱后这种呼声更高了,代宗时,以杨倌为首的一批有名望的朝臣斥责举子们“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己物才,喧腾与当代”,并明确提出全面废止科举制,切断一般士人“投牒自举”的道路。

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科举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出现,到清朝废除,历时近千年。

科举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唐代的进士科,它的特点是纯粹的文学考试。

唐朝中叶,科举制度正式开始,唐太宗设立了进士科,考察文学才能。

这个阶段的考试科目包括诗、赋、经、史、子、集六部,主要考查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理解和对文学表达能力的掌握。

在唐代,因为经济繁荣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进士科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许多士人都把考进士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

这种向往在后来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后续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北宋的制科制度,它的特点是考试科目扩大,试题形式多样化。

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都处于繁荣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制科制度以政治理论和实务能力为主要考察对象,逐渐加强对科学、医学、法律等方面的考查。

考试形式也有所变化,例如加入了论文和现场作文等环节。

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度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助力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明清两代的乡试和会试制度,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地方性和择优录取。

明朝改革科举制度,增设乡试和会试。

乡试主要考查基本学识和传统文化,会试更注重政治实务和才综。

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度中,乡试是在地方举行的选拔考试,与中央集团的关系较为疏远,会试则是考取进士的重要步骤。

考试结果既考虑到学科成绩,也充分考虑到地域平衡、择优录取等因素。

明清科举制度强调地方性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体现了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终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制度,它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无论是进士科、制科制度还是乡试和会试制度,科举考试都是重要的公共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经历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改革尝试。

唐代科举制度与社会变革

唐代科举制度与社会变革

唐代科举制度与社会变革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首先,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唐代,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通过这一制度,不仅可以选拔到具备才华和能力的官员,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实现社会上升的机会。

这种公平的选拔制度,使得唐代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对社会的等级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唐代之前,社会的地位主要是通过出身和家族来决定的,而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地位的获取更加公平和开放。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即使是出身卑微的人,只要有才华和能力,也有机会跻身于社会的上层。

这种社会地位的流动性,使得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变得相对宽松,也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另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和文学,这促使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人们不仅可以学习经典著作,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这种文化的繁荣,使得唐代成为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文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武将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种倾向性的选拔制度,使得唐代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种偏向文人的社会结构,使得唐代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学艺术繁荣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学艺术繁荣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学艺术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唐朝的科举制度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唐代特有的重要特色,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高峰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始于贞观年间的开元元年,到唐朝灭亡时已经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的科举制度采取了九品中正制,考试分为举人、进士、及第三个阶段。

其中举人是科举制度中最低的一级,进士则是科举制度中的中级,及第则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

唐朝的科举制度注重考试科目以文学为主,九品官员中文学考试占了八成以上。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考试并不单纯以得分为标准,还要考虑政治背景、年龄、出身等因素,这使得唐朝的科举制度不单纯是个人能力的比拼,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因此,唐代科举制度除了评定个人的能力,还负担了选拔人才、固化社会等多种功能。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选才并留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大多来自于家境贫寒、没有背景的士人,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壮志凌云的抱负。

这些人才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大放异彩。

因此,唐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明清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唐朝的文学艺术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期,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巅峰期之一。

唐朝的文学艺术包括了多种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绘画、音乐等,其中以唐诗、唐词、唐曲最为著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是唐朝最为著名的诗歌形式之一,其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高峰。

唐诗具有语言简练、意象深刻、情感深沉的特点,常常以抒发情感、抒发社会现实、抒发自然风景为主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很多,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王之涣等,每一位诗人的作品均是垂范千古的,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唐代设科取士的项目,主要是进士、制举、明经,其中进士科名气最旺。

由于进士出身者具备世人德艺双馨的理想以及统治者赋予政治地位的光鲜显耀,使得进士科极为重要,几乎成为唐代科举的代名词。

“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主要力量和關键因素,直接参与造就了唐代的文人型态和文学型态”唐代的进士科,是在多次的考试改革中,逐渐与文学关系密切起来。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一、不够规范的考试项目,但不固定。

永隆二年,朝廷颁布了《条流明经进士诏》,规定“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

杂文“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

杂文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

”(徐松《登科记考》)虽说当时诗赋在进士考试中并不具有重要的位置,且在声律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当时唐诗已经奇葩初现,色彩纷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进士试考诗赋应是考虑到这种影响的结果。

玄宗开元期间,曾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于二月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

”唐代前期的文坛沿袭了南朝骈俪的习气,骈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此次诏令,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使得文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燕许大手笔”张说和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

另一方面,唐代科举考试有“呈榜”的规定,即知举者要把科举考试录取的名单,在正式发榜前请宰相过目,宰相对名单的最后敲定有着特权。

苏、张都是开元时著名的宰相,他们的文章及文学主张自然会被渴求功名的文士所推重、接受,势必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

二是开元二十五年正月,玄宗颁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制定新的试制:“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帖大经十帖,取通四已上。

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第。

”(《唐会要》卷七十五《贡举上·帖经条例》)此诏敕是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而出台,调整后的进士试确立了“三项制”: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词。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之三进士行卷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之三进士行卷

1、从对象分:省卷(公卷)-行卷
●省卷:投献给尚书省礼部侍郎者,故称“省卷”。 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进士科故实》:举子麻 衣通刺,称乡贡。由户部关礼部,各投公卷。
○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时独令狐补阙最相厚, 岁岁为写旧文纳贡院。
●纳省卷缘起:天宝元年。《旧唐书•韦陟传》: 曩者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 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 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 美声盈路。
第十一讲 唐代进士行卷 与文学
一、行卷、省卷、温卷辨义
●《云麓漫钞》卷八: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 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 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 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行卷风气形成的原因。洪迈《容斋四笔》卷五“韩文公 荐士”条: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 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 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 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监之则不然,未引试之 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唐摭言•自负》:薛保逊好行巨编,自号金刚杵。大 和中,贡士不下千余人,公卿之门,卷轴填委,率为阍 媪脂烛之费,因之平易者曰:“若薛保逊卷,即所得倍 于常矣。”
2、主司纳卷,但为避嫌不直接接见纳卷者
●《太平广记》卷一五五“李固言”条:是岁元和 七年,许孟容以兵部侍郎知举。固言访中表间人 在场屋之近事者,问以求知游谒之所。斯人且以 固言文章甚有声称,必取甲科。因绐之曰:“吾 子须首谒主文,仍要求见。”固言不知其误之, 则以所业径谒孟容。孟容见其著述甚丽,乃密令 从者延之,谓曰:“举人不合相见,必有嫉才 者。”使诘之,固言遂以实对。孟容许第固言于 榜首,而落其教者姓名。乃遣秘焉。

科举制度的发展变革与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变革与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变革与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改革,这些变革与改革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而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制度则在宋代正式确立。

尽管科举制度的演进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从而选拔人才和规范官员的行为。

二、科举制度的演进1. 唐代科举制度唐代考试以贡士制度为基础,曾经试图制定制度,但是没有成功。

因此,唐代考试的发展始终不稳定。

后来,唐宣宗时期在763年创立了进士科,使唐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备。

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前身。

2. 宋代科举制度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在管理考试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细致的规定。

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分为两个阶段:进士科和明经科。

在进士科考试中,主要以史学为重,文学为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地位迅速提高。

在明经科考试中,主要考查的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士人的风格。

3. 元代科举制度元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仿照了宋代的制度,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有很多缺陷。

元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比较复杂,并且存在许多不公正的方面。

这导致元朝统治者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负面印象。

4. 明代科举制度明代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善的制度之一。

明代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在明代,科举制度被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人才选拔的机会更加公平,而失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报考州县试来完成学业。

5. 清代科举制度清代科举制度在制度上与明代有诸多不同,但主要原则仍然是选拔人才。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十分官僚化的,但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加速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

进士科考与晚唐词体文学发展关系考索——以温庭筠为个案

进士科考与晚唐词体文学发展关系考索——以温庭筠为个案
以温庭 筠为个 案
李博 昊
( 吉林大学 珠海学院 ,广 东 珠海 5 9 4 ) 1 0 1


要: 唐进 士科考答卷不糊名的制度促使 当时行卷之风盛行。 为在众 多行卷作品 中脱颖而 出继 而登进士第, 士
t4 在所行作品 中除诗、 小说之外 , - ̄ ] 赋、 或又添加 了一种新 兴的文学样式— —词。 本文即以词 史上 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
羔见诗 , 即时回去。寻登第 , 妻又寄诗云‘ 长安此去无 之人或饱学之士 , 以希为其所赏并求援引。宋赵彦卫 多地 , 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 , 今夜醉眠何 《 云麓漫钞》 “ :唐世举 人 , 先借 当世显人 , 以姓名达诸 然后投献所业 , 余数 日又投 , 谓之‘ 温卷 ’ ……至 处楼?”。而孟郊《 ’ 登科后》昔 日 “ 龌龊不足夸 , 今朝放 主司。 则多以诗为贽。今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 日 一 看尽长安花 ”张籍 进士 , 、 广为人熟知的白居易 、 杜牧等人因行卷而高中之事更 《 喜王起侍郎放牒》东风节气近清明 ,车马争来满禁 “ “ 长庆以后由于行 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 , 百千万里尽传名” 更是表现了士 是佐证 了这种行为的价值 。 事实上 ,
吉林大 学珠 海学院院内科研立项“ 五代词发生发展史 ” 唐
作者简介 : 李博吴(92 )女 , 18一 , 吉林榆树人 , 大学珠海学院中文 系讲师 , 吉林 硕士研究生 , 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从
19 2
的关系 , 在录取时往往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 , 录取名单 卷下》 “ :景龙中 , 中宗游兴庆池 , 待宴者递起歌舞 , 并 和发榜时的名次有时在考试前就已经拟定 。”] 4 唱《 16  ̄ ) 0 但 n 下兵词》方便以求官 爵。 【 , ” 既有先例在前 , 司 温氏 是 由于行卷之人 、 上呈之作数量众多 , 使得大多数作 之举 似也 不为 过 。 ・ 品的结果都是 “ 公卿之 门 , 卷轴填委 , 阍媪脂烛之 为 且温 氏其生活 的晚唐 , 既有藩镇割据 , 又有宦 官 费” 《 (唐摭言》 , )在这样 的情况下 , 能否在众多行卷之 专权 ,科举制度 自然也受政治现状 的影响而 日趋腐 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考中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 败, 王定保《 唐摭言 ・ 卷八( 通榜)记宣宗大 中十年( 》 公 元 86 ) 郑颢都尉第一榜 , 5年 “ 托崔雍员外为榜 。雍甚 然诺 , 颢从之, 雍第推延 。 至榜除 日, 颢待榜不至 , 陨穰 且至。 会雍遣小僮寿儿者传云 ‘ 来早陈贺。’ 颢问有何 寿儿日 ‘ 无。’ 日势既暮, 然 寿儿且寄院中止宿, 生活在晚唐时期 的温庭筠有走仕途之心, 自然也 文字? 因命搜寿儿怀袖 , 一无所得 , 颢不得已遂躬 有行卷之举 。他今传 多篇求引之文 , 上首座相公 颢亦怀疑 , 如《 自 操觚。夜艾 , 寿儿 以一蜡弹丸进颢 , 即榜也。颢得之 启 》《 、 上令 狐相公启 》 《 、上封 尚书启 》 《 、上盐铁侍 郎 狼忙札之 , 一无更易。” 可见在当时那些有名望 启》 但是在 当时行卷之风盛行 的社会情状之下 , 大喜 , 等, 这 种 方 式 已经不 足 以引起 达官显 贵 和饱 学 之士 的重 视 。 或同主考官关系亲近之人对考试结果 的影响。 所 以温 氏制 词另 有一 目的 , 以词 为酒 宴上 结交 即 故鲁迅在《 中国小说 的历史的变迁》 :……到开元 言 “ 能逐弦吹之音 , 为侧艳之辞” 天 宝 以后 , 渐对 于 诗 有 些厌 倦 了 , 渐 于是 就 有人 把 小 权贵之友的桥梁载体 。“ 云溪友议》 裴 记“ 说也放到行卷里去了, 而且竞也可 以得名 。所 以从前 乃言温庭筠在宴饮之时创作酒令 。《 郎中诫 , 晋国公次弟子也 , 隋调 , 足 善谈谐。举子温歧 不满意小说的 , 到此时也多做起小说来 , 因之传奇小 好作歌曲, 迄今饮席 , 多是其词焉 。 裴君既入 台, 说, 就盛极一时了。 小说成为了行卷的另一种文体样 为友 , ” ‘ 有异 清 洁之士 也 。’ 式。 新唐书・ 《 艺文志》《 、郡斋读书志》 文献通考》 而为 三 院所 谑 日 :能 为淫艳 之歌 , 和《 皆 裴君《 南歌子》 词云 :不是厨中串 , ‘ 争知炙裹心 。井边 记温庭筠著录小说三卷 , 乾月 子》 为《 巽 。宋李唠等编纂 展转恨还深。’ 日:不信长相忆 , 又 ‘ 撞头问取 《 太平广记》 收温庭筠小说 3 , 篇 分别列入十九个大类 银钏落 , 无夜 不摇 莲 。 ’ …… ” 风格 香 艳而 轻 别 中, 涵盖知人 、 贡举 、 嘲诮 、 、 、 狐 鬼 草木、 妖怪等 , 天 。风 吹荷 叶动 , 内 软 ,二人又为新添声《 “ 杨柳枝》 , 词 饮筵竞 唱其词而打 容 比较全面 , 篇幅长短均有。其此类创作可能和行卷 词 ‘ 只得相 看不 得怜 。 作 愿 有关。翻 小说虽为一种新奇之行卷样式 , 但其盛极一 令 也 。 云 :思 量 大是恶 因缘 , 琵琶槽 那 畔 , 美人 长抱 在胸前 。’ 日 :独 房 莲子没 人 又 ‘ 时, 时人对之新鲜感亦逐渐减弱 。 看, 偷折莲时命也拚。 若有所由来借问 , 但道偷莲是下 “ 在行卷 中标新立异 , 引人注意 , 大概是 当时举子 温歧 ‘ 旧物天生如此新。合 们所共 同努力 、 希望达到的 目标……”嘲 温庭筠也 官 。’ 日:一尺深红朦麴尘, , 里许元来别有人。’ 又日:井底点灯深 ‘ 不例外 , 他在《 上蒋侍郎启二首》 中言 ,辄以新诗若干 欢桃核终堪恨 , “ 烛伊 , 共郎长行莫 围暮。 玲珑骰子安红豆 , 入骨相思知 首上献。《 延露》 蚩声 ,皇华》 《 下调” “延露》 ,《 亦作 《 延 ’ 温词略有清缈�

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罗桢婷杜晓勤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是以制度研究与文献考辨为主的基础研究。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等,通过考察与科举相关的社会风尚、文人心态等,借以评价其对文学所施加的影响,更倾向于宏观的,以价值判断为主的传统思路。

至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围绕试策,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切入,则是此后日趋深入、细致的专题化研究的嚆矢。

与应试有关的诗、赋、策文等,既是文学的特殊形态,又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然而,新的难题也就随之而来。

首先,是有关制度的考论,要如何围绕文学展开,以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次,应试文学“鲜少佳制”,又有别于传统文学而各见其特殊性,该作何评价呢?最后,是如何使应试文学与文学主流结合起来,以赋予其充分的研究意义。

以应试诗而言,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其思路与方法也便于推广,可以说是现阶段融合科举与文学研究的理想范本。

一唐以律诗为一代之所胜,号为“唐律”。

朝廷沿用隋制,又加以发展,确立起“以诗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人才、考核官员。

应试诗例用五言律诗(有仄韵),称为“试律诗”,是唐代科举与诗歌之间最为直接、重要的媒介。

唐五代以迄宋人,大多是把“以诗取士”,直接视为唐律繁荣的重要因素。

如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尽管如此,宋人对应试诗本身的评价,却也并不很高,如李颀称“时有佳句”,葛立方云“省题诗自成一家”。

元代科举没落,至明代,便不时有人质疑唐律系于“以诗取士”的说法。

如胡子厚云:“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

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
唐朝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科目的变化。

在唐朝初期,科举考试只有一个科目——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文赋等文学素材。

到了唐中期,科举考试分为进士、明经两种科目,考试内容增加了经义、史传等学术素材。

唐朝晚期,又增加了进士、明经、贡士三科,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

二、考试形式的变化。

唐初的科举考试采用的是制举制,即由州县举行地方考试,再由朝廷统一命题,由主考官出题,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环节。

到了唐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由制举制转为院试制,即考试由朝廷直接组织,由主考官出题,考生到京城参加考试,取消了地方考试环节。

此外,唐朝晚期还开始实行一种新的考试形式——殿试制,即考生在皇帝面前答题,以体现皇帝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三、选拔范围的变化。

唐朝初期,科举制度只选拔官僚中的进士,到了唐中后期,除了进士之外,还选拔了明经、贡士等学者。

此外,唐朝晚期还出现了“进士及第不中进士,仍可任官”的政策,为科举考试拓宽了选拔范围。

综上所述,唐朝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和选拔范围等方面,这些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 1 -。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誉为“盛唐”。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也是唐朝朝廷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对于唐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概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唐贞观间置进士试,至德五载始立明经科。

唐世宗至德二载改进士科为明经科,万岁通天元年始设状元。

”简单来说,唐朝的科举制度从唐贞观年间开始设置“进士试”,到唐德宗时期开始设置“明经科”,到唐哀帝万岁通天元年时期首次设“状元”的制度变迁。

在唐代,科举制度是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公平公正、资质优良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唐朝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革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革。

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试图改革科举制度,加强对考试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没有成功。

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继任者唐高宗开始设立进士试,试图通过选拔人才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但是进士科试的比较局限,只选拔文人和高级官员,对于选贤任能也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到了唐德宗时期,科举制度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唐德宗首先取消了进士科试,正式引入了新的明经科试。

明经科试是以经义为主要内容的考试,能够选拔官员的文化水平。

通过明经科试的考试,选出的官员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基础,具备了更高的思想素质。

这种次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进士试的不足,使得选贤任能的管道更加畅通。

三、唐朝士人文化的影响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士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士人文化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是唐朝文化中的独特难以替代的精髓。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让士人们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对于唐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平凡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作者:张晓敏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
摘要:唐代进士科考试改革中,诗赋成为改革的重要对象。

由于诗歌在唐代社会生活中被空前地广泛应用,诗赋自然得以在进士试中居于重要地位,这就使得进士科在唐代科举各科中的“文学性”彰显,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进士科;改革;文学
唐代设科取士的项目,主要是进士、制举、明经,其中进士科名气最旺。

由于进士出身者具备世人德艺双馨的理想以及统治者赋予政治地位的光鲜显耀,使得进士科极为重要,几乎成为唐代科举的代名词。

“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主要力量和关键因素,直接参与造就了唐代的文人型态和文学型态”[1]唐代的进士科,是在多次的考试改革中,逐渐与文学关系密切起来。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一、不够规范的考试项目,但不固定。

永隆二年,朝廷颁布了《条流明经进士诏》,规定“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

杂文“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

杂文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

”(徐松《登科记考》)虽说当时诗赋在进士考试中并不具有重要的位置,且在声律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当时唐诗已经奇葩初现,色彩纷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进士试考诗赋应是考虑到这种影响的结果。

玄宗开元期间,曾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于二月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

”唐代前期的文坛沿袭了南朝骈俪的习气,骈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此次诏令,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使得文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燕许大手笔”张说和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

另一方面,唐代科举考试有“呈榜”的规定,即知举者要把科举考试录取的名单,在正式发榜前请宰相过目,宰相对名单的最后敲定有着特权。

苏、张都是开元时著名的宰相,他们的文章及文学主张自然会被渴求功名的文士所推重、接受,势必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

二是开元二十五年正月,玄宗颁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制定新的试制:“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帖大经十帖,取通四已上。

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第。

”(《唐会要》卷七十五《贡举上·帖经条例》)此诏敕是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而出台,调整后的进士试确立了“三项制”: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词。

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梁肃《李史鱼墓志铭》),改制增加了进士试的难度,此时“文士多于经不精,至有白首举场者,故进士以帖经为大厄”(《封氏闻见记》),所以天宝初帖经可用作诗来替代,谓之赎
帖。

科试的诗赋讲究声韵对偶,激励天下文人普遍重视诗歌技巧的训练及诗歌形式的掌握,无疑对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科举以文词的优劣来决定取士与否,使得在天宝年间形成了行卷与纳卷的风尚。

直到北宋,进士行卷、纳卷才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如殿试制、考卷糊名、眷录而风气渐息。

[2]这种特殊风尚,“无论从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契机来说,或者是从诗歌、古文、传奇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来说,都起过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3]。

对唐代进士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生在唐文宗太和七年二月至太和八年九月。

改革内容除了罢宰相阅榜外,最引人注目是进士科停试诗赋。

改革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一是举子所作诗赋追求浮艳,不切实际,为世人诟病。

其二是“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议论,不试诗赋”(《资治通鉴》)。

其三,与执政者的好尚有关。

宰相郑覃和李德裕是李党的核心人物,两人都反对以诗赋取士,因此改革只对进士科发起。

按照改制规定,太和八年春的进士试不考诗赋,但据考证,“停试诗赋的‘新制’在实际考试中可能根本没有执行过”[4]。

太和九年,李宗闵执政,推翻新制,进士科仍试诗赋。

李德裕德进士试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直接原因是对立派牛党登上政治舞台,维护旧制;间接原因是进士科与讲究文章词藻的联系由来已久,诗赋为朝廷所尚,读书人一贯热衷于以文为业,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必然造成社会各个方面的不适应,引发诸多问题。

因此当李德裕在武宗会昌年间二度入相时,就不再提议进士科停试诗赋,仅推出两项针对进士科的措施:禁止门生和座主即进士及第者和知举者交往亲密,禁止进士及第后在曲江举行宴乐活动。

太和改制未成功,对于晚唐文坛来说可谓幸事。

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都是进士及第者,可见试诗赋在造就文学之士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观唐代进士科考试的改革,虽然诗赋常常遭人非议,成为改革对象,但由于诗歌在唐代社会生活中被空前地广泛应用,诗赋自然得以在进士试中居于重要地位,这就使得进士科在唐代科举各科中的“文学性”彰显;另一方面又使天下学子为功名理想投身文学,孜孜不倦创作,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4]陈飞.唐代试策考述[M].中华书局,2002,4(第1版).
[2]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5(第2版).
[3]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第1版).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