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二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三(二)散文阅读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3题型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三(二)散文阅读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3题型课件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段(层)意概括。先审读题干,明 确概括的区间为文章二至六段。阅读这些段落,可知概括 对象分别是小径、荷塘、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物;再进一 步读文,勾画重要词句,包括景物意象、修饰语等;最后 分别概括每幅画面,列举景物意象,归纳其特点。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1·湖北卷)请概 题干中有“××段”“概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内容要点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 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 出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 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 3 大题型:概括段 (层)意、概括主旨和概括特定指向信息。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4·湖南卷)概括 要注意区分“概括”“主旨”
Hale Waihona Puke 全文主旨。和“概括”“分析”“思想情感”
(2012·山东卷)你认 “感受”的差别;“概括”“主
为本文表达了怎样 旨”要全面些,除了要求“概
的思想感情?请结 括”“思想情感”外,还要表
合文本作简要分 述写了什么形象的特点,反映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 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 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 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 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 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 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三(含解析)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三(含解析)

考点三分析文本特色——化个为类,化类为篇Ⅰ如何分析文本结构特色一、把握几种常见常考的有用类文本结构特色(2007·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梦碎雅典杨明马小林奥蒂又输了,这次照旧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气却从未降落到她的头上。

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幻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与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照旧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患病到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果排名今年世界第三。

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与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终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精彩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全部其他选手。

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

发令员举起手臂。

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

全部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只有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

这对于竞赛阅历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行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善之极。

她像旋风般拂过跑道,人们惊呆了。

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

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

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渐渐地一步一步走着……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果均为10秒82。

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

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中,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

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

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知味,寝不安枕。

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

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

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

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

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含解析)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含解析)

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爬罗剔抉,化事为理Ⅰ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具备两种意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答题规范(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第三章高频考点三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第三章高频考点三
考点解读
4.(20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原文见本章常见考点一“5 年高 考”部分)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 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解析 答案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主要谈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和 人格。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①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②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③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④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考点:体验·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示例一:合适。
解析 答案
1.(1()2“01古2·山怪东”)一《词古形怪象的生重动水,》(能原够文引见起本读者本兴题趣考。查的是通过探究文章标
(2章)“高古频怪考”点准一确“地5 表年现高考了”重部水分稀)奇少见的题特是点否。合适,提出自己的见解。
(3你)正认文为重本点文写重的水标与题普合通适水吗在?特请性、写功用方探面讨的题巨目大是差否异合,适文,就题一 要致看。题目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解析 答案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4.(20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原文见本章常见考点一“5 年高 考”部分)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 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2020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 候正义为视角》)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突破·解题建模 考场技法·核心突破 学以致用·考点闯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 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 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 义内涵的理解。 【小试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突破·解题建模 考场技法·核心突破 学以致用·考点闯关
【解析】A 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 些”。B 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 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 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 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 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 正确结论。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突破·解题建模 考场技法·核心突破 学以致用·考点闯关
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式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 的戚戚之心,而是与人世间的苦恼相通的博爱之心。鲁迅在《诗歌之 敌》中批评一些学者不能理解诗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特质,他说:“他 们精细地研钻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 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鲁迅 这段话,道破了创造主体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作家、诗人 有一种超越封闭性自我的大爱,他的心灵必须与人民的心灵相通,他 必须承担人间的一切苦恼.承担人类的一切罪恶——“替大众受罪” 的历史责任;他们总是像蜗牛似的带着沉重的负担前行,并因此而常 常牢骚太盛。这是诗人、作家的痛苦处,也是幸福处和伟大处。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专题二(含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专题二(含解析).docx

专题二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要求思考文本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色 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对传主独到的 观察和评价等;也可能要求对文本的 表达形式特色加以思考,比如新闻表 达方式方面的特点等。
实用类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是隐藏在事
的主要观
评价
实的介绍和叙述中,不直接表露出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和基本
(D)
倾向
的。
评价文本 产生的社 鉴 会价值和 赏 影响 考纲 评 解读 价 对文本的 某种特色 (D) 做深度的 思考和判 断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 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 的,具有两面性。总之,这是要求我 们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加广泛的空间里 去进行考察评判。
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基本特征”应该包含这样两个层面:
分析文本
一个是作为传记、通讯所区别于其他
分析 的文体基
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
综合 本特征和
考 纲
(C)
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而“主要表 主要表现
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 手法

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

评价文本
鉴赏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
考纲
解读
筛选并整 所谓“文中的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
合文中的 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
考 分 信息 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纲 解 读
析 综 分析语言 合 特色,把 (C) 握文章结
构,概括 中心意思
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 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概括 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 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走向审美鉴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_散文突破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走向审美鉴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_散文突破
。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 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 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 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 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 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 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 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 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 手,也亏他的。”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 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 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 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 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2.概括三法 第一,直接摘录概括,即选摘符合答题要求的原文核心词句。第二,拼接改写,即提
取部分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第三,归纳转述,即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 主旨句,或者主旨分散,需要分点归纳,独立提取,再合并转述。
3.分条作答 要注意答题点之间不能有交叉,也不能存在种属关系,要找准标准,表达力求准确、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

专题二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讲义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讲义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2.叙述视角(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一般类现代文阅读0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课件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一般类现代文阅读0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课件

6.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 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 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 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 A 中所述虽是原话,但不是 “ 图腾制 个人” 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的依据。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 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 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 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 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 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 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 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 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 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 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 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 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 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 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 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 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 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 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 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 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 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 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 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 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 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 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 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 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考点3 概括内容要点比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考点3 概括内容要点比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 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 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 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 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 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第三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三 概括内容要点,比较报 道异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高考对其考 查,既有对某一则材料的归纳,也有对某几则材料的归纳,还有对整个非连续性文本中 心观点的概括。由于材料是非连续性文本,因此不同体裁、不同媒体、不同作者在对同 一新闻对象进行报道时,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就可能存在内容的侧重点和报道角度的差 异。高考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常常基于这一特点命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 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 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人民日报》2017 年 5 月 6 日)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3 月 7 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 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就“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关问 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刘永富在回答记者有关“下一步脱贫攻坚有什么重要部署”的提问时介绍,现在离 2020 年底还有 20 个月,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很重,尤其要做好今年的工作,为明年的工 作打下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既完成任务,又保证质量。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爬罗剔抉,化事为理Ⅰ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具备两种意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答题规范(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

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

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

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

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

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

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

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

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

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

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

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

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

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

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

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

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

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

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

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2)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3)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要结合文本,针对侯仁之对城市研究和城市保护所做的工作进行归纳。

精要点拨(一)审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主要有两点:1.审准信息筛选标准不少题干列出的筛选标准用语严谨,带有暗示性或暗藏玄机,如理解不透彻,则答案肯定答非所问。

需要逐字逐词地阅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2.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二)答题1.遵循答题步骤第一步,浏览筛选。

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筛选标准,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

第二步,比较辨别。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

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

第三步,调整组合。

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

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

(详见下面内容)2.有效组织答案(1)紧扣题意。

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

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不是明智的做法。

(3)整合概括。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词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

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

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

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我们筛选就要归纳、替换,把记叙性的语言转换为评价性的语言,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三、如何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