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管理观念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管理观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石山乡中心学校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石山乡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进一步转变和创新教育管理观念。
近年来,我校秉承“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校训,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逐步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学、善思”的浓郁学风,“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醇厚教风和“文明、和谐、奋发、进取”的文明校风。
学校通过抓制度建设,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班子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与党同心同德,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处理本职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善于从宏观角度研究和解决微观问题,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开展,坚持以情感激励为手段,重视人、凝聚人、感染人、激励人,
切实关心每一位个体的发展和需要,把以“教师发展为本”作为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条件。
从多元、多层面评价教师和学生,使师生们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运用激励的手段保护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中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在教职工中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党员、教学骨干等争创活动,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师生共同成长,带动文明风气的上升。
二、加强“四风”建设,塑造“班子”形象。
学校领导班子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使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一是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
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体罚、驱赶学困生,不组织学生乱订教辅材料,不向学生推荐各类教辅材料和专题教育读本,学校和教师无乱收费现象。
二是学校党支部加强“四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进一步密切党同各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民族团结,开展创
建民族团结示范校活动,为学校及学生办实事、办好事,2013年十五中为我校捐赠办公桌椅15套;西宁二十一中为我校捐建科技室一个,投资10万元;西关街小学捐赠2台投影仪,价值达2万元。
2014年大通民营企业家赵启成先生为962名学生捐赠校服,价值7万余元。
学校党组织切实加强“四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
三是依法执教,切实抓好“控辍保学”。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增强依法送子女入学的意识,做到服务控辍。
二是明确责任,层层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职责,做到教改控辍。
三是建立流失报告制,做到责任控辍。
四是实行学校承诺制,做到情感控辍。
五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号召全社会都来救助贫困生。
近三年来凭借“千乡万才”平台,有200多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台湾花莲飞扬等社会团体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各种形式的无私资助,资金达10万元,贫困大学生30名,资助金额21万元,保证了各级各类学生不能因贫困而辍学。
四是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进行“1+1”亲情结对子的活动。
我校与各界社会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及各级妇联组织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起了一个帮扶平台,每年为在校成绩优异学生、留守学生、留守贫困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爱心奖励资助。
基本上解决了我乡经济
拮据的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上学难的突出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五是创新活动载体,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了以“民族团结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黑板报展示和手抄报比赛,开展了一次“民族之花齐开放”的剪纸、绘画比赛。
二是学校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播放民族歌曲,全校师生学唱民族歌曲,并传唱青海花儿《民族团结花》。
三是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回族教师收集资料编写了一本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石山风情》,突出民族教育特色,普及民族知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回族的特点、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是全校师生读了《格萨尔王》等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观看了《成吉思汗》、《马本斋》等反映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影片。
五是以校报《山麓》为依托,编印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专刊,编写了一篇民族团结《三字歌》,让学生传诵,在教学楼道内开辟了民族团结教育文化长廊,陶冶学生的民族情感。
六是组织师生代表到大通县城关镇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进行祭奠扫墓活动。
这些丰内容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五十六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
子。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石,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使师生保持饱满、乐观向上的心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让他们在更美的校园里接受文明的教化和美的熏陶。
(一)营造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化校园。
开放校园读书室,鼓励师生读书,读好书,逐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浓厚的读书氛围充盈着校园里的每个角落。
各班进一步完善班级图书角,设立慈弘慈善图书柜,加强黑板报、读书展示园地建设。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办手抄报等多种读书的形式的读书教育活动,打造“书香人雅”文明向上的良好班风。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加强对图书室和广播站阵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扩展和丰富图书资源,设立经典古诗文诵读课和传承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诵读等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浓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加大校园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建设力度,力求突出“净化、美化、绿化”等特点。
1、显性文化建设,做好校园环境的布置。
如:校园、教室、
走廊、办公室、会议室等环境的布置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制作各种文化宣传喷绘牌、警示标牌、名人雕像等形成个性化的建设体系。
2、隐性文化建设,结合实际落到实处。
(1)、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教育。
为此,我们将把《小学生一日常规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要求衡量学生言行的内容。
各班充分利用学科、课堂、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谐、法制、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教育,重点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重点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
(2)、深入广泛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调节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我校的办学品牌,提高教育服务育人的功能。
为了能更好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实现教育的目的,从而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及特长,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此,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开设了绘画、书法、朗读、科技制作、表演等兴趣活动小组,并安排指定教师不定时地对其进行辅导,学校指定专人抓此项工作。
我们将对兴趣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
如:绘画、征文、作业、手工、书法、手抄报、小制作等,开放学校读书室,为学生搭建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机会。
四、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教的道路,努力打造“三段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落实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多次承担全县性的校本教研现场观摩研讨活动,2013年被确定为校本教研示范单位。
学校采取校本培训的新举措,开展师徒结对帮扶与校际联动教研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邀请西宁市二十一中校长、县教研室领导及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
并派遣低年级语文教师到西宁二十一中、西关街小学等先进学校观摩取经学习,多次组织优秀教师赴南京、江苏等地观摩学习。
2013年在各项竞赛活动中,教师6人次参加全国第六届地理学会“环保之星”征文活动获优秀指导奖;学生12人次在县级保护环境“绿色征文”中获一等奖;学生1人获全国第二十三届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神奇魅力的塔尔寺”获网页大赛金奖。
中小学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初三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在全县33所学校中位于第十二名。
五、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学校按照争创“先进领导班子”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抓管理,以管理促质量”的管理方略。
我校依据实际,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办法》、《班主任量化评估细则》等考核办法,
由于制度健全,管理到位,工作效率高,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校曾被授予市级“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教学质量提升先进学校”;“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县级“课改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目标管理一等奖”;“精细化管理先进学校”。
2014年被授予省级“绿色学校”,西宁市“厂务公开示范单位”;大通县工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成绩是我们今天工作的起点,我们时时刻刻都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体教师团结一心,踏实工作,才能把我们学校推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