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
③爆发变星:因星体本身的爆发而使得光度突然 增强的变星,进一步可分为新星和超新星。 新星:普通爆发的变星
超新星:比新星爆发更为剧烈的变星。有的学
者认为超新星的爆发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3)巨星:指体积大、密度低而具有很高光度的恒星。 (4)白矮星:指体积小、密度高而具有很低光度的恒星。
巨星和白矮星都是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的产物
(一)恒星
3 恒星的种类:据光度等级可划分为 4 种:
(1)恒星:把光度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变的大多数恒星
称为恒星,如太阳属此类。
(2)变星:把光度在几年、几日甚至几小时内发生明
显变化的、特别是周期性变化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可
分为三类:几何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 ①几何变星:因几何位臵变化而发生变光现象的变星。 ②脉动变星:因星体本身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使得光度 发生变化的变星 。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大陆的地形特征 可分为 5 种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山地(mountains): 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按高 程和地形起伏特征可分为3类:500~1000m称为低山,1000~ 3500m为中山,3500m以上称为高山。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主要有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1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宽广地带,包括 5 种地形单元 :(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基 (4)岛弧 (5)海沟 (1)大陆架:是指大陆的水下延伸部分。 特点:海底坡度平缓,平均0.10 ,一般小于0.30 ,水深平均 130m,最深达550m,一般<200m。
(2)星际尘埃:指微小的固体质点,占星际物质总质量的10%,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是为地学类相关专业编写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用书。
全书共19章,包括宇宙与行星地质学、元素与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和地球演化史、地震与地球层圈、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风化与剥蚀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地质学、湖泊与沼泽、风与荒漠、块体运动、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等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的组成与演化、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地质现象的解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普及等。
具体来说,该课程可能涵盖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包括地球的结构、元素和化合物等。
2. 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包括地质年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年代的测定等。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理和气候变化,包括水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等。
5. 地球的资源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
6. 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包括地质调查、地球探测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应用等。
此外,该课程可能还会涉及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
总的来说,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家园,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为后续的地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地球科学概论
一、相对地质年代概念、确定原理、地质年代表。
答:相对地质年代概念:地质时间系统最初主要是根据各种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陈为相对地质年代。
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方法确定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求得的为岩石绝对年龄,即绝对地质年代。
确定原理: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或喷发物质层层叠臵,较老的岩层一定在下面,较新的岩层一定在上面。
即使以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转,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化石层序率:就是利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岩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
化石是岩层中保留的古生物记录。
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标准化石)或生物化石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
每一地质时代以某种标准化石或或是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①一种岩浆岩穿插、关入另一种岩石,则明显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②岩浆岩周围的“围岩”如在接触带附近有受焙烤、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现,演讲侵入在后。
③捕虏体为岩浆中捕获的周围岩石碎块,也可以帮助解决相对时代关系。
③沉积岩中砾岩中的砾石所代表的岩石一定比砾岩生成的早。
⑤也可推广用于一般地质界面。
如:根据断裂间的切割关系确定不同断裂形成的顺序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也总是首先将各种沉积岩的相对年代确定下来,然后以其作为时间的已知标志,去分析判别其他岩石和地质事件的相对年代。
地层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
界、系、统与代、纪、世对应,是国际统一的,以一定的古生物特征为标准。
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
二、滨海带地质作用答:滨海带: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相。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的大气、水体、陆地以及生物圈等各个方面。
本文档将介绍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通过分析地球的内部和外部过程,揭示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性质。
地球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对地球的形成和现象做出了一些探索。
随着科学的进步,地球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到了20世纪,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地球科学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础。
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学科领域,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地理学。
下面将对每个学科领域进行简要介绍。
2.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和地质过程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的形成、变质和变形等过程,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地质学还研究岩石中的化石,揭示地球上古生物的生活和演化过程。
2.2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及其运动、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预测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
气象学还研究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等现象。
2.3 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海洋学家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了解海洋的运动和动力系统。
海洋学还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
2.4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理学家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了解地球的地貌、气候、生物和人文特征。
地理学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地球科学的意义和应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的特征,促进对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它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包括固体地球、液体地球和气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由各种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接着,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地球地表的地貌特征。
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构造运动、水体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历史。
此外,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期的大气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大气成分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象系统。
最后,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科学概论
第七节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法 第八节 地质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球科学的分科: 气象学 水文学和 海洋学 地理学 土壤学 地球物理学 环境地学 地质学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迎接千喜年的挑战(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 会)(2000)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 理论意义:
在地球科学中,地质学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欧洲18世纪进入产 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近代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矿产的需 求日益增加,因而促进了找矿和地质调查工作,使地质知识与资料迅速 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于是地质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诞生了。|
在地质学的创立过程中,学术思想论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时的论战是 “火成论”与“水成论”、 “(渐)均变论”与“灾变论”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灾变论”的代表是法国学者居维叶(D.G.cuvier,1769一1832年), 他在研究巴黎盆地中的生物化石时发现,在相隔很近的岩层中动植物化 石群的种属有显著差异,曾经一度出现的古生物种属,后来竟完全绝灭而 代之以新的种属。 他还看到较老岩层发生裙皱,上面盖以水平的沉积岩层。于是他便认为 地壳曾经发生巨大变革,产生大灾变,致使地形改变、生物灭绝,以后在 一定的时间内又重新创造出新的动植物来。地球上曾经历了多次这样的 大灾变和再创造过程;最后一次大灾变发生在五六千年前,并造就了地 球的现今面貌和生物特征。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居维叶的“灾变论”强调地质发展过程中的突变阶段,虽有合理成分,但 他否认地球的渐近发展过程,并把其演变历史归结为古今没有联系的一 系列不可知的突然事件。 居维叶的重复创造与不可知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次灾变的时间与圣 经中论述的“大洪水期”和“诺亚方舟”神话一致,因而受到了教会的欢迎, 得到广泛传播。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均变论”——法国学者拉马克( Lamark ,1744-1829) 在研究巴黎盆地第三纪古生物化石时,发现生物的种与种之间有过渡关 系,某些种属是由另一种属发展而来的,并有由低级种属向高级种属演变 的规律。 他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它与地球的演变历史同时进行。 “均变论”与“灾变论”的论战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继承了郝屯(赫顿),的思想,经过与“灾变 论”的多次论战,在结合前人成果及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于1830年 出版《地质学原理》,明确提出地质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即“将今论 古”。指出地球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解释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于上 帝和灾变,那些看来非常微弱的地质动力,经过长期缓慢的作用过程,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绪论地理理学是研究地理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只研究地球表层的那⼀一部分⼈人类环境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理环境:物质组成、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理学是RS、GIS的理理论基础RS、GIS是⾃自然地理理学新的研究⼿手段未来地理理学家的素质:第⼆二章:地球系统宇宙的本质:宇宙是普遍永恒的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由物质组成,表现形式复杂,处于不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测量量恒星距离的单位:1秒差距(Pc)=3.2616光年年(Ly)=206265天⽂文单位(Au)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系:星系是包括⼤大量量恒星的天体体系彗星:彗星主要由冰块、尘埃组成流星、陨星(流星体到达地⾯面的残余部):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流星体),⻜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热、发光的现象恒星演化过程:引⼒力力收缩阶段(幼年年期);主序星阶段(壮年年期);红巨星阶段(中年年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洞阶段(晚年年期)太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构成:太阳、⾏行行星、⼩小⾏行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特点: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力⽀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在太阳系的总质量量中,太阳约占99.8%太阳是太阳系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太阳的结构:内部: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外部:光球:太阳⿊黑⼦子、光斑(寿命较⻓长)⾊色球:耀斑(寿命很短)、⽇日珥⽇日冕:太阳⻛风(太阳活动剧烈烈时,⽇日冕接近于圆形,反之形状较扁)太阳活动:太阳局部的剧烈烈运动,最明显的标志是太阳⿊黑⼦子、耀斑(最剧烈烈)以及⽇日冕物质的抛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突然骚扰、“磁暴暴”现象、极光现象、影响地球⼤大⽓气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理学意义:⾃自转:昼夜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科⾥里里奥利利⼒力力的影响(在北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自转速度的变化(⻓长期减慢:潮汐摩擦;周期性变化:地球上⽔水和⼤大⽓气的季节性迁移;不不规则变化: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量变换,或海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或由于⻛风的作⽤用)公转:季节的变化、地球上5带的形成(热带、北北温带、北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随太阳在银河系的运动:地球上冰期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长的计算第三章:地球构造岩⽯石圈的组成:元素:地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列的绝⼤大部分元素,O、Si、Al、Fe、Ca、Na、K、Mg(占98%以上)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岩⽯石:⽕火成岩(占地壳总体积的65%)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侵⼊入岩(⽕火成岩)⽞玄武岩:喷出岩(⽕火成岩)岩⽯石圈的结构:垂直分层⽔水平变异地壳运动(由内⼒力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质构造及其地貌学表现: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浆,在地应⼒力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化的结构称为构造形迹或地质构造受⼒力力性质分类:压性构造、张性构造、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地质构造类型:1)⽔水平构造(原始岩层平整,未受到褶皱变动的影响):⼤大规模的隆隆起,⽔水平岩层形成⾼高原;被分割形成⽅方⼭山、桌⼭山;丹丹霞地貌2)倾斜构造(岩层经过构造变动以后,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常是褶皱的⼀一翼,断层的⼀一盘):单斜地貌(单⾯面⼭山和猪背脊)3)褶皱构造(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波状塑性变形):背斜、向斜、地貌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意义:是地壳中发育最为⼴广泛的构造形式之⼀一,⼏几乎控制了了⼤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矿藏的⽣生成有关;⽯石油;地下⽔水4)断裂构造(岩⽯石在应⼒力力作⽤用下发⽣生变性,当应⼒力力超过⼀一定的强度时,岩⽯石发⽣生断裂,甚⾄至沿破裂移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劈理理:岩⽯石沿最⼤大剪切应⼒力力作⽤用⽅方向发育的⼀一组细⽽而密集的剪切裂隙;节理理:岩⽯石⾯面破裂,两侧岩层⽆无明显移动;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意义:控制矿床;制约⼯工程建设;地震形成的背景⽕火⼭山和地震⽕火⼭山爆发的好与坏:泥泥⽯石流、酸⾬雨、⽕火灾、⽕火⼭山灰肥沃⼟土地、⽕火⼭山旅游景点、⽓气温变化地震灾害特点: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烈、次⽣生灾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社会影响深远第四章:⼤大⽓气圈⼤大⽓气圈的重要性:⼤大⽓气圈具有温室效应,致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温度的⽇日变化、年年变化减⼩小,形成适宜于地球上⽣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参与⽣生命的活动过程;物质与能量量交换的环节⼤大⽓气的组成: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体积的99%)。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
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大范围的运动状态。
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蓝色的天空:这是由于大气中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的散射量较之于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的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3、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表面特征1、大陆地形丘陵(高低不平,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
)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高原(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如新疆鲁克沁洼地为-155m))2、海底地形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大陆边缘:2)、大洋盆地(海洋的主体部分)3)、洋中脊(屹立于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各大洋。
对地球科学概论的认识
对地球科学概论的认识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涵盖了地球系统各个层面的学科,包括地球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研究对象与任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分支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未来发展与挑战等方面,对地球科学概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等。
其任务是通过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当前,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地球科学概论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多支持。
三、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许多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例如,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循环、地貌形态、气候系统、生物群落等。
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理解地球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四、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地球科学可以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科学等。
每个分支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如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地质学则关注地球上岩石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这些分支学科的深入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地球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五、地球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球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地理学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控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本文将通过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的介绍,探讨地球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它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化、构造、物质组成、能量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通过研究地球科学,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现象,包括地震、重力、磁场、地热等。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为地震预测和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上各种物质的组成、分布和变化,包括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质、岩石、水体、大气等。
通过对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地球上的化学循环和环境污染问题。
地球生物学研究地球上的生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古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
通过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揭示生物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历史演化和地质作用,包括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
通过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地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解读地质记录中包含的地球历史信息,为地质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科学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球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环境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球科学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促进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地球科学还为地震灾害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对我们正确认识和保护地球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地球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总学时:80(自学64、面授16)教材版本:地球科学概论,缪启龙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地球与宇宙:1.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2 地球与太阳;1.1.3 地球的卫星;1.1.4 地球运动1.2 天球与天球坐标系:1.2.1 天球;1.2.2 天球坐标系;1.2.3 太阳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1.3 时间的计量:1.3.1 时间的概念;1.3.2 恒星时与太阳时;1.3.3 地方时与标准时1.4 季节与昼夜:1.4.1 太阳高度与季节;1.4.2 昼夜长短的变化1.5 太阳能量在地球上的带状分布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主要介绍日—地关系、地球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及其计量方法、季节变化等,能使读者初步了解地球上能量收支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地貌特征分布规律。
难点是天球坐标。
第二章地球大气2.1 地球大气的组成 2.2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 2.3 大气的运动 2.4 主要的天气系统 2.5 地球上的气候带说明:本章介绍大气的结构及运动,使读者对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一般知识有初步了解。
重点是大气运动、天气活动及气候带。
难点是天气系统。
第三章地球构造3.1 地球的圈层结构:3.1.1 地球的内部构造;3.1.2 地壳运动;3.1.3 地壳的演变。
3.2 大地构造学说:3.2.1 板块学说;3.2.2 大陆漂移说;3.2.3 地槽—地台说;3.2.4 地质力学学说 3.3 火山与地震:3.3.1 火山;3.3.2 地震说明:本章主要是阐述地球圈层结构,重点阐述大地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地构造、火山、地震与天气气候、地表环境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章地球表面概况4.1 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变:4.1.1 现代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4.1.2 地球形态的演化;4.1.3 地质年代 4.2 地形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地貌表现:4.2.1 地形形成的动力;4.2.2 流水地貌;4.2.3 岩溶;4.2.4 干燥区地貌;4.2.5 黄土与黄土地貌;4.2.6 海岸地貌4.3 世界地形:4.3.1 世界地形总论;4.3.2 亚洲地形概述;4.3.3 欧洲地形概述;4.3.4 南、北美洲地形概述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有其自身形成规律,其中气候是重要的因子,而地形又对气候、大气运动、地表环境有重要影响,所以本章还特地对世界地形作一扼要的介绍。
地球科学概论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体系地质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科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和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气候过程,尤其是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空间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宇宙空间环境中物质组成、运动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
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直接探测和研究宇宙空间中的物理过程的学科。
第二节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与区域性:地球科学全球性的特点使得各国地球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局限,往往需要大范围的合作才能够全面地了解地球;另一方面是地球内部实际观测的难度,目前只能通过地球物理手段进行间接的了解。
时空尺度的差异性:地球形成自今大约经历46亿年的演化,而这些历史很难通过实验加以证实,通常采用的是将今论古的方法。
研究方法内容的多学科性:地球科学涉及学科门类繁多,因此需要建立有特定目标,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的合作。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单学科的片面性研究。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的概念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总星系半径150亿光年,约有10亿个星系,太阳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二、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它引力支配而环绕其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吸引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慧星绕日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整理一、名词解释:1、元素的克拉克值:(00,10)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2、矿物的解理:(00)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面称为解理面。
3、岩石的结构与构造:(00,05,06)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4、地层:(00)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
5、搬运作用:(00)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
6、胶结作用:(00)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7、侵入体:(00)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称为侵入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
8、角度不整合:(00)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地层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9、褶皱:(00)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
11、地震的烈度:(00)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12、岩脉:(00)岩墙又可称为岩脉也有人把规模小、形状不规则或贯入岩体之中的脉状岩体称为岩脉。
13、岩层的产状要素: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14、地震:是地球或地壳的快速颤动。
15、岩浆与熔浆(10)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熔浆: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
岩浆与熔岩的区别在于熔浆挥发分较少。
16、地质年代: 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7、岩石与矿物(02,04,10,11,14)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8、岩浆岩的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11)斑状结构: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成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
基质多为微粒、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可划分为大小不同的两群,但大小相差并不悬殊,而且基质是显晶质的。
斑晶和基质的成分基本相同。
19、地壳、岩石圈与软流圈(02,04,05,06)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岩石圈: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软流圈: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约从70km延伸到250km左右,其特征是出现地震波低速带,温度可达7 00——1300℃,熔融物质占1%——10%。
20、V形谷与U形谷(02,04,06,08,12)V形谷: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成V形谷。
U形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底称冰蚀谷,经改造后的冰蚀谷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称为U形谷。
21、节理与断层:(02,04)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22、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02,04,09)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呈沉积岩的作用。
23、边滩、心滩与河漫滩(03,05,07,08)边滩: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边滩。
心滩:洪水期河流形成双向环流,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央汇聚,然后上升,由于水流的相互抵触和重力作用,使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形成心滩。
河漫滩:(11)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加,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颗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
24、风化作用与风化剥蚀作用:(03,07)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风的的剥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风的剥蚀作用。
25、岩层与地层(03,07)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同一岩层一般由成分基本一致的物质组成,岩层与岩层之间由层理面或层面分开。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
26、岩墙与岩床(03,05,06)岩墙(dike):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长度为厚度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甚至几千米。
岩床(sill):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27、倾向与倾角(03)倾向:眼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
28、冲积扇与三角洲(03)冲积扇: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著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的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或成扇状地貌,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河水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
29、潜水与承压水(05,08)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成为饱水带水。
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30、洪流与片流(06)洪流:是大气降水的同时或紧接其后在山体的沟谷中形成的线状流水,且在大气降水后不久该流水消退。
片流:是大气降水的同时在山体斜坡上出现的面状流水,它随着大气降水的结束而停止流动。
31、解理、层理、片理(07,08,10,12)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是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片理: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的纹理。
32、绝对地质年代与相对地质年代(07,08,09)绝对地质年代: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又称为同位素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33、风化壳:(10)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成为风化壳。
34、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10,12)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就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35、泥石流:(10)是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36、“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10)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将古论今”。
37、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12)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走滑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错动的断层38、差异风化和球形风化作用(12)球形风化: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被风化后形成凹坑,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组分相对凸出,在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并发育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和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破坏掉,经过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的棱角消失,在岩石的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的现象。
39、河流阶地:(11)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40、围岩与基岩(11)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基岩: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平面上一般呈长圆形。
基岩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等组成。
二、简述题:1、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00,02,04,05,06)(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他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做大规模的运动;(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该学说对地学革命的意义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吸取了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地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
2、简述沉积作用及基本类型。
(00)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达到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基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详述风化作用及基本类型。
(00)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