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地质第二章 (7)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油气生成

第二章  油气生成
油气成因理论小结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宇宙化学和地球形成新理论的兴起,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无论是油气有机成因理论还是无机成因假说,都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地球深部和宇宙空间烃类的成因及分布、各种原始物质(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转化为油气的详细机理、不同原始物质生成的石油或天然气有哪些特征。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沉积 有机质
干酪根
概念
保存
来源
成份
分类
分类
概念
成份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1)在海洋或湖盆沉积环境中浮游生物 (2)但在一些浅水地区的水底植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死亡植物进行再改造的细菌,可被认为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沉积岩中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称干酪根(Kerogen)。与此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干酪根在热解或加氢分解时产生烃类物质。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80~95%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
干酪根的概念
干酪根分离法
第二章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及生油层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理论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 有机质的演化与生烃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生油岩研究与油源对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第二章常规能源石油天然气.ppt

第二章常规能源石油天然气.ppt

最早认识石油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 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 记有:
“高奴,有洧水,肥可燃”
(高奴在今陕西省延长一带,洧水是今延河一条支流)
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 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记有:
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巴比伦人,早在 公元前2400年,就已经用地面渗出的沥青来堵 塞船缝和地板渗水。不过还不懂得使用质量较 轻,可以燃烧的石油。
公元7世纪,拜占廷帝国军队用石油制造燃烧 武器── “希腊之火”。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还 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 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
“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 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石漆”,当时即指石油。
(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
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 《水经注》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 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润滑车轴)。 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 燃灯极明。
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 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 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
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 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 宋朝著名的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 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该书十六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 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
十八世纪传到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 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 节译本。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第2章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生物有机质的主要生化组成: 木质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类脂
9/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1、木质素 木质素的特点: 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在缺氧的水体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
解,与其它化合物生成腐植酸,腐植酸又与烃类形成 络合物,从而成为烃类从陆上流到海洋的运载体。 与木质素具有相似结构的物质是丹宁,它们都是沉积有 机质中芳香结构的重要来源,是成煤的重要前身物,也 可生成天然气。
从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在海洋或湖泊中,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
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残体的腐烂分解,于
是与矿物质一起被沉积埋藏起来。因此海洋、湖泊、三 角洲等古地理区域都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14/199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
随着沉积盆地的不断下沉,沉积物不断加厚,地层的压力 与温度也不断增加,沉积物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
现在的分类方法,根据H/C和O/C原子比分类: 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较高(1.25~1.75),O/C原子比
较低(0.026~0.12),富含类脂物质,主要是由脂肪链组
成,多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较少,是生油潜能最高的一 种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常见类型,较高的氢含量,H/C原子比为
0.65~1.25,O/C原子比在0.04~0.13之间;属高度饱和的 多环碳骨架,含较多中等长度的直链烷烃和环烷烃,也 含多环芳烃和杂原子官能团,是良好的生油母质。
石油的热催化转化和脱沥青过程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减小,
轻组分增加,饱和烃尤其是正构烷烃含量增加。 石油的氧化、生物降解作用使石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增 加,胶状沥青状物质含量增加致使原油质量变差。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14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三、馏分、组分和化合物组成三者的关系
第1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四、石油的分类 石油的分类方法常因目的而异,地球化学家 和地质学家注重原油组成及其与生油岩和演 化作用的关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 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 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 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 量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部分,在饱和 烃含量>50%的区域内,再根据石蜡烃含量 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 烃>50%区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石蜡型、 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芳烃+N、S、O 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 10%建立分类界线,将石蜡烃含量>10%的 区域作为芳香-中间型原油,而石蜡烃< 10%为重质降解原油。在重质降解原油中, 以环烷烃含量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 烃含量>25%的称芳香-环烷型,而<25% 的称芳-香沥青型。
第12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3、环烷烃 由许多围成环的多个次甲基(-CH2-)组成。组成环的碳原子数可以是大于3的任何数, 相应称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等。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 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成熟度低→高,由多环→单、双环。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 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多环环 烷烃与四环的甾族化合物和五环的三萜稀类化合物很相似,被作为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之一。 4、芳香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 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 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 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 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 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 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 熟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二章油、气、水的综合识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二章油、气、水的综合识别
所以,稠油油层的含油饱和度普遍高 于稀油油层。
总之,含油性和不含可动水是油、气 层的两个重要特征,并在事实上构成了判 断油、气、水层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中含 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依据,分析产层的 可动水则能把握油、气层的变化和界限, 而对油、气层的最终评价则取决于对地层 油、气、水相渗透率的分析.★★
1、选择测井系列的主要原则
➢ 能够确定岩性的成分、清楚的划分渗透层; ➢ 至少能够比较完整的提供下列主要参数:孔隙度、含油饱和 度、束缚水饱和度、可动油量和残余油饱和度、泥质含量以及 渗透率的近似值等;
➢ 能够比较清楚的区分油层、气层、水层,确定有效厚度和计 算地质储量;
➢ 能够尽量的较少和克服井眼、围岩和钻井液侵入的影响,至 少在通常情况下,不使测井信息失真;
只含“不动水” 不含“可动水”
油、气层
(三)储集层的产流体性质主要取决于油、气、水 各项的相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当单向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 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
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2 bt a / bQ K (P1 P2 )F L
短电极视电阻率为高阻,长
电极为低阻;
感应曲线为高电导值;
水 层
声波时差中等,呈平台状。
4、快速直观显示油、气、水层的方法
A、声波时差-中子伽马曲线重叠
一、评价油、气层的地质依据
(一)含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依据
习惯概念:以含油饱和度的大小作为划分油、气、 水层的主要标准
特殊情况: 1、低渗透砂岩油气层含油性普遍解释偏低 2、高渗透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
1、低渗透率砂岩油气层
低渗透产层的特点: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中间产物 干酪根 沥青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化成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 为可溶有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 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 为可溶有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 部分。 部分。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前苏联学者倾向于把沥青视为生 世纪60年代后期, 世纪60年代后期 成石油的直接源泉。 成石油的直接源泉。 20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 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 世纪70年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 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成油时间 早期 晚期
在石油有机形成理论建立之后, 在石油有机形成理论建立之后,争论的焦点转为石油是成 岩早 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 晚期生成的 期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 20世纪50年代 早期成油主张相当活跃,当时, 20世纪50年代,早期成油主张相当活跃,当时,斯密特在现代沉积 世纪50年代, 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 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得出了石油是在沉积的早期形成的 理论,突破了30~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物不存在烃类的著 理论, 突破了30~ 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物不存在烃类的著 30 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获得了诺贝尔奖。 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为早期生成的烃与晚期生成的烃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质量上均 有较大的差别。最近的一、二十年来,菲利比.蒂索、 有较大的差别。最近的一、二十年来,菲利比.蒂索、阿尔伯莱切特 等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当母岩埋深到一定的温度和深度时, 等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当母岩埋深到一定的温度和深度时, 有机质才能产生成熟的石油烃。同时也承认,在成岩作用的晚期是 有机质才能产生成熟的石油烃。同时也承认, 石油的主要生成期,但不排除早期转换所做的准备。 石油的主要生成期,但不排除早期转换所做的准备。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矿床学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任务是阐述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探方法和程序。

石油(天然气):是地下岩石空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气)态烃为主要化学成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物性参数:渗透性,空隙性。

粘滞性:流体受力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有一种内摩擦力组织分子间的相对运动。

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的相对含量成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有机化合物。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特性。

旋光性: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片转一个角度,这种特性称为荧光性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石油的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固体沥青、石油固态衍生物:石油在热力和氧化、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下发生物理分异、化学分化及变质等次生变化的产物,包括地蜡、地沥青、石沥青等,又叫固体沥青。

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煤层气:指煤层吸附气或者游离状态的自生自储的天然气,是煤化作用的产物。

主要成分为甲烷,也称为煤层甲烷(煤层瓦斯)。

溶解气:油溶气、水溶气。

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等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扩大的晶格中,形成似冰状的固态水合物,也叫天然气水合物。

饱和蒸汽压力: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石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油藏饱和压力:在地层条件下,原油中溶解气开始析离出来的压力饱和油藏:若有藏饱和压力与地层压力相等,即油内溶解气刚好饱和,压力稍低,就会有气体析出。

此时的油藏成为饱和油藏。

油田水:广义油田水指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卷及答案10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卷及答案10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二)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1.天然气2.绝对渗透率3.孔隙结构4.饱和度5.盖层闭合度6.油气藏7.油田水8.沉积有机质9.力场强度10二次运移11.流体势二、选择题(20分)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_A 伊利石型B 高岭石型C 蒙-伊混成石型D 蒙脱石型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____A 0.56B 3.5C 6.5D 12.5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____A <0.5B 0.5—1.3C 1.3—2.0D ≥2.0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____A 石蜡-环烷型B 石蜡型C 环烷型D 芳香-中间型三、填空题(20分)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___ 、和__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_ ___。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_ __、__ __和___ _。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 ___;二是_ ___。

四、论述题(30分)1. 油气发生初次运移的机理。

2. 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 圈闭的分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三)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岩石学特点的组联合构成的,或由一大套厚度巨大,岩类复
杂的地层组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 组:是最重要的基本岩石地层单位。其含义 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由
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
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合为一个组的特征, 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的厚度无固定的标准,可以由 1m 到几千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平 行 不 整 合
K
P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一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下降沉积→上升、接受剥蚀,沉积间断→再下降, 再沉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一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②角度不整合接触
定义: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分界面为
剥蚀面,并且剥蚀面产状与新地层一致,老地层以不
原理是什么?
3、有哪些地层单位,每种地层单位的含义及其
区别如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地层层序及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一、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与多重地层单位
1、地层划分(Subdivis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和特性, 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系统地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各种 地层单位。 2、地层对比(Correlat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和特征, 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找出这些地层单位的相应 关系和分布规律。在地层学的意义上是表示地层特征和地层 位置的相当。 3、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及其分布 规律。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第一节石油沥青类概述
第二节石油的成分与性质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第三节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
第四节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
第五节重质油与固体沥青
第六节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等同位素
第二章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第一节油气成因假说概述
第二章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
第二节油气有机成因有关问题一、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二、促使油气生成的因素
三、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
第二章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第三节烃源岩研究
第二章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第四节天然气成因及其特征
第三章储集层与盖层
第一节储集层(储集岩体)
第三章储集层与盖层第二节盖层与生储盖组合
第四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油气初次运移。

智慧树知到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课程。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判断题:1859年作为近代油气勘探工业的开端,标志事件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世界第一口出油井。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判断题:近代油气勘探和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直接找油阶段、背斜学说找油阶段、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协调勘探找油阶段、深化勘探找油阶段5个阶段()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5、判断题: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开始突破是在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第一章单元测试任何一个油气藏或油藏中都存在石油、天然气和油气田水三种流体。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2、判断题:一个纯气藏中只有天然气。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判断题: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判断题:石油在成分上和相态上都是比较单一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判断题: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和氢。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特性。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只要具有孔隙的岩石,就能成为储集层。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3、判断题:储集层一定是油气层,但油气层不一定是储集层。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4、判断题:油气层一定是储集层。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孔隙性决定了储集层中储存油气的数量。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三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圈闭就是油气藏。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2、判断题:圈闭的构成要素包括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国家精品课

国家精品课

国家精品课“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起源于生物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先经水体分解,进入沉积物,形成沉积有机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压等地质条件下向油气转化。

油气仅是这些被保存生物有机质在埋藏演化过程中诸多存在形式的一种。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1.脂类又称类脂化合物,包括脂肪、磷脂、蜡、甾类和萜类等(图2-1)。

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容易在沉积物中保存,是最重要的生油母质。

2.蛋白质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图2-2)组成的高度有序的聚合物,化学性能不稳定,经水解、低温热解等过程可生成低C 数烃和含N 化合物。

较有利于生油,是石油中低C 数烃和含N 化合物的主要来源。

3.碳水化合物易被水解为水溶物或被菌解,难保存。

非主成油物质;纤维素(图2-3)可成煤,其次可能是芳烃和天然气来源之一;主要来源于植物。

4.木质素和丹宁木质素来源于高等植物,成分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在缺氧水体中,在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木质素分解,可与其它化合物生成腐殖质。

丹宁的组织和特征介于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主要出现在高等植物中。

图2-1 脂类化合物结构示R H N H 2C C O O HR 1R 2N H C H C O N H C H C ON H C H C O 氨基酸肽链图2-2 氨基酸结构示意图(Bitumen)。

按有机质数量统计,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中分布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类,约占地质体总有机质的95%(图2-6)。

估计岩石中平均含干酪根0.3%,地壳中干酪根总量约为1016t。

(二)干酪根的组成和分类1.干酪根的组成(1)干酪根的显微组成表2-1为我国前石油工业部提出的分类方案。

表2-1 以透射光为基础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图2-6 干酪根数量与化石燃料最大资源的比较(据B.Durand,1980)腐泥组主要来源于藻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及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烷烃分布上,形
态基本相似 ,
均来自下白垩统
酒泉盆地原油对比图
(2)甾、萜化合物特征
是指含四环(甾烷)和五环(萜烷)的环烷烃,
碳数≥C27,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色质联机) 分析鉴定(GC—MS)。 甾、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源岩和石油中,是最 常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结构独特,性质
稳定,尤其是可以抵抗微生物降解,所以在油源对比
原 油 饱 和 烃 泥岩抽提饱和烃
延长统抽提物与本层原油各项比值十分接近,相似系数 在0.75以上,可比性较好。延安组抽提物与该层产出的原油 相比,可比性甚差。而延长统抽提物与延安组石油相似系数 大于0.75。由此可见,延安组石油大部分来源于延长统。
Pr/Ph
0 10 0
英雄滩油
25
大王北和大65油 沙一段源岩
1.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正构烷烃是油气的主要烃类组成,可 作为油气成熟度和有机质来源的标志, 同时也可作为油气对比的“指纹”化合 物。它在油—油和油—源对比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nc17
轻烃
石油全烃气相色谱图
1.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受母质类型、有机质
演化程度等影响 如油与岩有亲缘关系, 它们的正构烷烃分布 特征具相似性
3、影响油源对比的潜在因素 (1)源岩样品中可能含有运移来的石油,它 们不代表原生烃类。
是否为原生沥青可以通过研究其与源岩中干酪根的成熟度、 同位素组成及热解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加以确认。
(2)油源对比要求源岩沥青与石油样品在 热成熟度上相同或相似,但石油的次生热蚀 变或烃类运移后,源岩的继续埋深都会掩盖 这一特征。
δ13C干>δ13C沥≥δ13C油, δ13C干≥δ13C沥青质≥δ13C非烃≥δ13C芳烃≥δ13C饱和烃。
Kogolym 31号 和Salym 114号 石油具有相似的 类型曲线,只是 后者的成熟度更 高,因而族组分 更富集重同位素。
西西伯利亚盆地中Ob地区石油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 (Peters等,1992)
8 6 4 2 0 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大王北地区同源原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图
大北25-23 大北14-18 大北10-4 大371 大65-51 大65
10 8 6 4 2 0
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大斜361 大359 大359 大355 大35-5-4
由于正构烷烃 对细菌降解和热力 作用最为敏感,并 在一定程度上受运 移影响,所以正构 烷烃指标一般只对 低—中等成熟度, 生物降解不明显的 原油才有较好的效 果。
两个原油同源, 但其差异是成
熟度的不同引
起的
图: 怀俄明州两个相关石油的气相色普图
2、碳同位素:δ13C
13C取决于原始有机质性质、生成环境和演化程度。 不同成因的石油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异 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13C值依次 增加。若油、岩有亲源关系,这些组分的13C值延 长线,应落在生油岩干酪根的13C值上及其附近
大王北地区同源原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图
三种石油与三套烃源岩分别具有亲缘关系 :
威利斯顿盆地石油和烃源岩抽提物C15+正构烷 烃对比图(Williams,1974)
由于正构烷烃对细菌降解和热力作用最为敏感,并在一 定程度上受运移影响,所以正构烷烃指标一般只对低到中等 成熟度,生物降解不明显的原油才有较好的效果。
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 甾、萜烷烃的相对含量和立体构型特征主要受有 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影响。 • 若生油岩与原油有亲缘关系,甾、萜烷的相对含 量、组合特征应相似
• 规则甾烷原始构型(20R)化合物碳数分布:是 最有效的油/岩对比参数之一,它能够灵敏地反映烃 源岩的母质特征,确定原油、烃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
对比参数的选择原则:
①选择在演化、运移和次生变化中较稳定的特征化合物, 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原始有机质特征的化合物作为 对比参数。 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是具备这些特点的化合物。目前生 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其中的甾类、萜类已广泛地用于 油源对比。 ②不同类型的油气采用不同的对比参数
如油—油对比可用C15+-烃类的分布型式,而油—疑 析油则主要对比其轻烃(C1-C10)组分,油—气对比中同 位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C、G,F最大,E和A次之,B最小,油源属侏罗系
两个原油同源, 但其差异是成 熟度的不同引
起的
怀俄明州两个相关石油的气相色普图
正烷烃受生物降解、
成熟演化和运移作 用等次生变化的影 响较大 根据生物标志物和
同位素对比,认为
是同源的,但由于 它们的生物降解程
度不同,所以其气
相色谱图差别较大
下第三系、白垩 系、志留系的原 油,正烷烃和异
三个原油的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形态和变 化趋势一致,表明它们具有相关性
3、生物标志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是沉积物中的 有机质以及原油、油页岩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 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 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 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 化合物,也称为分子化石。
2、油源对比的依据
石油
烃源岩 有机质
运移 残留
圈闭中 的油气 源岩中
残留油气
天然气
1)来自同一烃源岩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在化学组 成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差异较大。 2)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与残留油气具有相似性。
由于油气形成的漫长性和本身的可流动性, 在运移、聚集甚至储层中都会经历一系列的 变化。这样就会模糊甚至完全掩盖这些原生 的相似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对比的多解性和 复杂性。
③为了减少次生因素的干扰,尽量少采用有机化合物的 绝对浓度,而应采用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型式及相对比值。 如原油中姥鲛烷与植烷及钒卟啉与镍卟啉比值等都可作 为有效的对比参数。 ④各种参数的综合对比。 单一参数总有其局限性。任何对比都应选用几种参数 组合进行。因物而宜,因地而宜,合理地选取,恰当地 组合。 ⑤广泛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的成果科学地 定量地研究对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50
75
50
沙三段源岩 沙四段源岩
25
10 0
75
0
Pr/nC17
0
25
50
75
100
Ph/nC18
大王北植烷三角图的油源对比
图 2-29
西德北部盆地石油中类异二烯烷烃“指纹”图(据 Welte 等,1975) B.2,6,10-三甲基十三烷 C.2,6,10-三甲基十四烷 E.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姥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任课人:逄 雯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油气成因概述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有机质演化生烃的影响因素与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
镜质体反射率Ro 孢粉颜色和热变质指数(TAI) 干酪根颜色及H/O、O/C原子比 正烷烃分布特征及奇偶优势
(3)石油常是源岩厚剖面生成运移出物质 的混合物,如果所研究的源岩样品不能代 表生成这种石油的剖面的混合成分,就会 导致错误的结论。
(4)运移可能贯穿石油生成的整个过程, 所以即使同一储层中的石油成分在不同 位臵可能也不同。
(5)多套烃源岩层的存在也会给对比带 来困难。
在进行油源对比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比参数在不 同地区或不同层位的适用性,灵活掌握,反复实验, 找出最有效的对比方法,并将各项指标加以综合应用。 在对比研究中,所用的参数越多,对比结果就越可靠。 与此同时,油源对比研究还必须从油气形成的整个成 因体系来考虑,只有在对比研究中充分考虑到古环境、 成熟度和运移作用,甚至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才能 辩证地认识油源之间的成因联系。
陕甘宁盆地延长统、延安统类异戊二烯烷烃对比表(黄第藩等,1986)
类别 时代 J1C 延 安 J1y 组 产层 直罗组 延 4+5 延6 延8 延9 延 10 延安组 延 原油饱和烃 T3y 泥岩抽提饱和烃 长 统 长3 长6 长7 长8 延长统 Pr/Ph 比值 0.93 1.10 1.08 1.02 0.97 0.98 1.84 0.96 0.96 1.00 1.07 1.21 0.79 0.79 0.83 0.88 0.60 0.59 0.55 0.53 0.53 相似系数 比值 2.43 0.47 0.30 0.50 0.36 0.33 0.83 0.45 0.34 0.33 0.35 0.44 0.98 0.77 0.75 0.80 0.57 0.36 0.60 0.43 0.40 Pr/nC17 相似系数 比值 1.65 0.44 0.29 0.49 0.32 0.36 0.28 0.48 0.38 0.33 0.34 0.27 0.56 0.71 0.82 0.79 0.64 0.97 0.57 0.87 0.78 Ph/nC18 相似系数
(1)异戊间二烯型烷烃
在石油和沥青中存在着异戊二烯烷 烃系列,其中尤以iC15~iC20在色谱图上 最为明显。尽管它们远不及饱和烃含量 高,但是由于结构比较稳定,能够比正 构烷烃更好地抵抗微生物的降解,所以 是一类重要的对比参数。 主要是采用二种:系列对比(iC13~iC20) 和比值对比:Pr/Ph,Pr/nC17 ,Ph/nC18 等。
4、油源对比指标的选择
对比指标选择:石油与其源岩共同含有的、受运 移、热变质作用影响较小、性质相对稳定的化合物。 采用多种指标,综合分析。
四种基本的作用影响石油的化学组成: 母源的输入 成熟度 运移 次生变化
成因性的
非成因性的
对比参数主要选择既可反映 母源输入和成熟度水平,又 在运移和次生变化中保持稳 定的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