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b.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b.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掌握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b. 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讨论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方法5. 思考题:a. 简述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阐述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影响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掌握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探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阐述油气聚集的类型及其成因教案章节四:油气藏描述与评价1. 学习目标:掌握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3. 教学内容:a.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实际案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掌握程度5. 思考题:a. 简述油气藏的类型及其特征b. 阐述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案章节五: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技术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其主要应用领域。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5、非烃化合物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 (-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此外,还 有元素硫、硫化氢。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第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节石油
二、石油的组成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 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 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 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 平均0.65%;氮:小于0.1%。含硫量小于1%的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 1%的为高硫原油。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的界线。石油中还 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已发现的33种微量元素按其含量多少和常见程度列举如下:铁(Fe)、 钙(Ca)、镁(Mg)、硅(Si)、铝(Al)、钒(V)、镍(Ni)、铜(Cu)、锑(Sb)、锰 (Mn)、锶(Sr)、钡(Ba)、硼(B)、钴(Co)、锌(Zn)、钼(Mo)、铅(Pb)、锡 (Sn)、钠(Na)、钾(K)、磷(P)、锂(Li)、氯(Cl)、铋(Bi)、铍(Be)、锗(Ge)、 银(Ag)、砷(As)、镓(Ga)、金(Au)、钛(Ti)、铬(Cr)、镉(Cd)。在这些微 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们含量高, 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在这些微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 们含量高,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近年来,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 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实验教案
1. 石油颜色的观察;2. 石油密度的测定;3.石油粘度的测定;4. 石油荧光性的观察。
思考题与作业
1. 观察我国若干油田原油的颜色。
2. 根据实验观察和讲课内容,小结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
实验
原理
石油的组分包括饱和烃、芳烃、胶质(非烃)和沥青质。根据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化合物在流经分离柱内的吸附剂时,同吸附剂间的吸附性能不同,以及各种有机冲洗剂的极性不同,其脱附快慢也不同的原理,选择适当的吸附剂配比及冲洗剂的用量,可以把原油中各族组分分离。目前常采用柱色层法。
实验操作重点及难点
重点:组分分离,各油田原油观察。
难点:原油组分分析流程。
实验要求
1.了解组分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流程。
2.掌握原油物性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石油组分分析
1.纯化,棉花、滤纸净化,无水硫酸钠、层析硅胶(80-200目,分析纯),层析氧化铝(80-200目)纯化,玻璃器皿的净化。
2.实验步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案
指导教师(签名)20年月日
课程性质
课内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一石油的组分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
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开课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班级
资工1041~1044
人数
177
实验
目的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特征对研究石油形成、运移、聚集、保存、次生改造和分布,评价石油的工业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目的:①通过实验演示了解石油的族组分组成分析过程; ②通过观察和测定了解石油的基本物理性质。
(3)在层析柱底部塞少量棉花,用80-200目活化过的硅胶及中性氧化铝按硅胶/氧化铝体积比为1:1干法充填层析柱,轻敲柱壁,使吸附剂填充均匀,并在柱上方加入适当的颗粒状无水硫酸钠;层析柱的内径为0.9cm,长度30cm。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教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会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来认识和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科学的预测一个区域的含油气远景,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油气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具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渗流力学、普通地质学、岩石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完本课程之后,必须掌握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各类油气藏的基本特点,掌握现代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理论和假说,掌握油气藏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并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正确指明有利的勘探方向。
《油矿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油矿地质学又叫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勘查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掌握钻井地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实验室分析、以及测试的资料来解决油气田地质结构、储层特征、油气水分布、油气储量及油气藏存在的压力和温度条件等。
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编制与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本课陈之前,必须具备基础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油层物理、油矿地球物理测井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钻井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2、能对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研究;3、能编绘和应用各种油气田地质图件;4、掌握油气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油气田勘探》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油气地质勘探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察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既是一门方法技术课,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996年6月修订)一、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它是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
本课程同其前期的数、理、化及地质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技术课都有密切联系。
一方面研究油气地质问题必须具备广泛的数、理、化及地质学基础知识,因而本课程必须在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及地质、地史与古生物、构造、岩石(尤其沉积岩)等基础地质课之后才能进行。
另一方面,涉及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藏工程的各门专业技术都是围绕油气藏开展的,石油及开然气地质学为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中有关技术、方法的选用和成果解释提供基本的地质理论依据。
因此,本课程是油气地质勘探与油藏工程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面向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
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面向其他与油气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所要求的学时数有所不同。
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本课程规定为80学时。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气藏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包括油气藏中的油、气、水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2、油气藏形成条件。
包括油气成因、烃源岩、油气运移、油气藏形成。
3、油气藏分布规律。
包括油气盆地、油气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和典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本课程的“三基”如下:1、基本知识:油、气、水(含其同位素)的基本性质和产状;生、储、盖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圈闭和各级油气聚集的类型及特征;油气藏在时空上的组合和分布特点;典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特点。
2、基本理论:有机质转化与成烃的地球化学原理;油气运移机理;圈闭的形成机理;油气聚集与成藏机理与模式。
3、基本技能:正确识别和鉴定各种油气显示;掌握油、气、水(含其同位素)分析资料的应用与解释方法;能够对生、储、盖层的测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并由此作出评价;熟悉圈闭和油气藏平、剖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掌握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方法。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Oil and Gas Geology)课程编号:H12128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先修课程:矿床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四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2.张厚福主编.石油地质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3.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4.潘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B.T.Tissot and D.H.Wellte.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1984.6.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的基本理论,全面讲述石油和天然气成因、储盖组合、运移、聚集成藏、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程序任务等基本问题,介绍油气勘探的前沿领域和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性强,必须全面地运用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的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
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开拓知识领域,初步了解与掌握能源地质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将来可能从事油气田的调查和勘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10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条件和地质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掌握。
教案章节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化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生物残体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演化规律:生烃期、排烃期、聚集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生物油源岩、热解油源岩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的掌握。
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地质学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掌握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
2. 教学内容: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等。
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渗透性、可动性等。
储集机制:水动力条件、油气运移路径、油气藏形成等。
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地质建模等。
讲授法:讲解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
石油与天然气的分布规律:盆地类型和油气藏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油气藏实例,理解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课件:展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示意图。
5.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油气田图片,引发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好奇心。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分析油气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盆地类型和油气藏特征。
6. 作业与评估:思考题:要求学生回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问题和实例分析。
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
掌握烃源岩的特征和评价方法。
2. 教学内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
烃源岩的特征:岩石类型和有机质含量。
烃源岩的评价方法: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原理。
实验法:观察烃源岩样品,了解其特征。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样品:展示烃源岩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
5.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兴趣。
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讲解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的关系。
分析烃源岩的特征:观察烃源岩样品,了解其岩石类型和有机质含量。
介绍烃源岩的评价方法:讲解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评价方法。
6. 作业与评估: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油气形成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油气与运移1. 学习目标:了解油气的过程和条件。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10 学时:80 /64 学分:5 / 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属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以油气藏为根本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地下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分布规律以及基本勘探思路等知识。
通过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石油及天然气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根本科学问题,从而建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该课程是上述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直接涉及石油、天然气的课程,对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查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介绍石油及天然气课程性质及教学体系;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模拟方法;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基本特点;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原理。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正确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掌握形成油气藏的综合地质条件,建立起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熟悉油气水主要化学组成,主要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形态特征,烃源类、储集岩和盖层的评价方法;理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及油气藏破坏的机理或理论;了解同位素及地球化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以数、理、化、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地质学、矿物及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
本课程为其后续的其它专业课程及各门专业选修课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教材 word版1.3
第三节油田水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一、油田水的产状根据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从侧面流动的油层水,实际是底水的外延。
在油田范围内非油层水,根据它们与油层的相对位置,分别称之为是上层水、夹层水和下层水。
油田水存在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中,按照水在其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三种。
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表面颗粒所吸附,在一般温度和压力下不能自由运动。
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当作用于水的外力超过毛细管时才能运动。
自由水:是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洞和缝隙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
二、油田水的来源和形成油田水来源于水盆地的沉积水、大气的渗入水、粘土矿物的初生水和地球深处的深成水。
油田水的形成与多种天然过程有关。
最初,雨水与风化的岩石、土壤和有机物质反应,多余的水不断渗入岩石或土壤而引起岩石和土壤侵蚀,形成槽沟以后,水通过它们更易流动,重力使水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随着水的流动,水中溶解固体的浓度逐渐增加,某些水汇集后流向湖泊和大海,由于矿物溶解度的不同,改变了原来水的离子组合,水和油气的相互作用,也使得油田水具有一般地下水中不常见的组分。
三、油田水的化学组成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组成、有机组成和溶解气。
无机组成:以HCO3-、SO42-、Cl-和Ca2+、Na+、Mg2+6种阴、阳离子为代表以及碘、溴、硼、钡、锶、铵等微量元素,其组合特征及异常值能反应油田水的地质特征。
有机组成:油田水中含有气态烃、液态烃、苯、酚及环烷酸皂等有机组分,其含量及比值可作为找油的水化学标志。
溶解气:常见的有O2、N2、CO2、H2S、CH4、He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学时:6 学时基本内容: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石油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硫、氮、氧。
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
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1.石油的馏分组成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一)烃类化合物1.正构烷烃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
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课程性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属矿产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勘探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很深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厚重的油气地质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
课程定位:打好基础、向前覆盖、向后延伸。
“打好基础”,是指该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最基本课程;“向前覆盖”,是指尽可能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课程,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联系及应用;“向后延伸”,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油气地质学的兴趣,奠定其基本专业素质和一定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为准备。
课程重点: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和地下油气的赋存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油气藏在地下的分布状态,油气水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储、盖层形成的主要因素,圈闭的形成机理与不同类型圈闭的差别;从有机质到油气转化过程的各种因素与烃源岩的评价,制约油气运移的因素与油气运移的过程,油气聚集、成藏的条件与可能地区,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及其评价;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组合到油气田,不同层次结构中的油气赋存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课程的难点:油气地质的机理和过程。
如储层的孔隙结构,盖层的封闭机理及其有效性,不同类型圈闭的遮挡机理,油气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动力分析、油气聚集成藏的机理等内容。
课程内容和结构: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
结构上共分三个大的板块,即先了解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学习不同层次的油气赋存规律。
学习方法:(1)课堂认真听讲,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尽快理解、掌握相关疑难问题,开发的动态演示模型(授课用ppt)和模拟动画,可直观反映微观机理和作用过程;(2)课余时间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电子教材、课外阅读材料、文字教案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进行自由选择,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3)重视实验、实习课和讨论课的实践训练,提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
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1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日历
实验一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直观、定量分析
实验二烃源岩的热解分析
实验三油水驱替实验与运移规律研究(真实砂岩微观模型)
二、课外作业
第一章
1、从世界油气工业发展现状看,一个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水平取决于哪些因素的制约?
2、如何认识中国的石油能源形势和石油战略安全问题?
3、我国今后的油气勘探发展趋势有哪些?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十教学周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十二教学周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第十四教学周
第八章油气赋存规律,8学时
实习八酒泉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讨论课,3学时
第二教学周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四教学周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六教学周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八教学周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5、试述原生岩性圈闭的类型及其成因。
6、如何认识裂缝圈闭的复杂性及其在圈闭分类中的归属?
第五章
1、如何认识无机成因与有机成因在石油、天然气生成中的作用?
2、石油的现代成因理论之要点。
3、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4、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般要从哪几方面开展工作?
5、通过石油、天然气的地化对比,能够解决什么石油地质问题?
第二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课程简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
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
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
(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
(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总学时:72一、教学思想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
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
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第八章油气赋存规律,8学时实习八酒泉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讨论课,3学时小组实验安排(课下进行):实验一C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直观、定量分析实验二OGE—Ⅱ型油气评价工作站与烃源岩热解分析实验三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下的流体驱替实验教学手段:课堂采用体教学,课下阅读电子教材、文字教材和辅导材料,在线答疑,实习和讨论课。
三、主要阅读书目1、王震亮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四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Richard C. Selley, Elements of Petroleum Ge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1998四、考试方式实行考、教分离,确保了考试质量和水平。
该课程的考核采用百分制,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部分为期末考试(60%)、期中考试(20%)、平时成绩(包括实习与实验、考勤)(20%)。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
试卷的形式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图件分析图,考试内容除涵盖主要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外(客观性较强),还包括一定分量的综合分析题,用以锻炼、激励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次实习教学主要考查学生的编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对油气地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每次实习均以A、B、C等级记录成绩。
研讨课除考察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外,还通过讨论课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内容,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世界油气工业的发展概况,国内外的油气能源形势、我国的油气勘探发展趋势,石油科技的发展与未来。
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内容二.油气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三.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四.世界油气工业和油气地质发展概况五.世界油气资源形势分析六.我国的油气资源形势七.我国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本章重点:油、气、水等流体是认识油气藏的最直接标志。
石油和天然气均为不同结构的烃类与其它化合物以不同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它们的组成和物理性质在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别。
主要掌握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概念、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由此可对流体在油气藏中的存在状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石油一.概念二.元素组成三.化合物组成四.物理性质五.石油的分类六.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第二节天然气一.概念二.产出状态三.化学组成四.物理性质第三节油田水一.概念与来源二.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和矿化度三.地下水的苏林分类四.油田水与油气的关系*第三章储层与盖层本章重点: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孔隙性和渗透性,而决定二者好坏的根本因素是孔隙结构。
掌握碎屑岩、碳酸盐岩类储集层的孔隙特征、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了解储层评价的原则与我国主要油气区的储层类型分布。
掌握盖层的三种封闭机制、盖层的形成机理和盖层的相对性。
第一节储集层的物理性质一.孔隙性二.渗透性三.孔隙结构第二节常见的储集层类型一.碎屑岩储集层二.碳酸盐岩储集层三.其它岩类的储集层四.我国主要油气区储集层的类型和时代分布*五.储层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盖层一.盖层的形成机理二.盖层的相对性三.盖层的主要岩性类型四.盖层的宏观有效性*五.盖层的评价*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本章重点:圈闭是通过储、盖层与一定的遮挡条件在三维空间的构架形成的。
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以圈闭的遮挡条件成因为主,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不整合、岩性、水动力、复合等五大类。
重点掌握背斜、断层、地层不整合与岩性圈闭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
第一节概述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三.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第二节构造圈闭和油气藏一.背斜圈闭二.断层圈闭三.刺穿接触圈闭第三节地层不整合圈闭一.不整合面以下的圈闭二.不整合面以上的圈闭第四节岩性圈闭一.原生岩性圈闭二.次生岩性圈闭第五节水动力圈闭一.形成机制二.单独的水动力圈闭三.与其它因素有关的水动力圈闭第六节复合圈闭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本章重点:无机和有机学说两大学派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的分歧。
石油的现代成因理论——晚期成油学说,强调石油是沉积物(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作用生成的。
天然气的成因则多种多样,有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及无机成因气。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介质,对它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石油的地球化学对比则侧重于从方法上加以学习,最后了解油气生成方面的新进展。
第一节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概述一.无机成因说二.早期有机成因说三.晚期有机成因说第二节石油成因的现代理论一.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二.石油形成中的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作用三.有机质成岩演化与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四.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附:两种重要的有机岩石—煤和油页岩第三节天然气的成因一.生物成因气二.油型气三.煤型气四.无机成因气五.各种成因气识别标志*第四节烃源岩一.定义二.烃源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主要类型三.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四.石油与煤、油页岩的成因联系*第五节石油的地球化学对比一.对比的目的和依据二.对比参数的选择三.对比方法举例附1 生油岩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有效程度总结附2 生油研究进展(1)未/低熟油(2)煤成油(3)碳酸盐岩生油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本章重点:石油与天然气具有明显的运移性,油气运移是联结生、储、盖、圈、藏、散等因素的纽带,油气的地质史就是油气的运移史。
按运移发生的场所可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首先了解地下油气发生运移的证据、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掌握运移发生的基本条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受力状况,对油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方向等要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地下油气运移的证据三.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四.运移发生的必要条件第二节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一.地静压力二.异常流体压力三.水力(狭义)四.浮力五.毛细管力六.其它力第三节油气的初次运移一.油气发生初次运移时的介质环境特点二.初次运移的相态三.初次运移的动力四.初次运移的通道五.初次运移的方向和距离第四节油气的二次运移一.二次运移的相态二.二次运移时的动力和阻力三.二次运移的通道四.流体势分布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五.石油在二次运移中的性质变化六.油气运移的储层流体包裹体证据第五节流体动力与油气运聚研究实例拓展:近期油气运移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本章重点: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和破坏,与所处的地质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分析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然后从宏观上讨论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强调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配合,了解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和内容,掌握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各种方法,从动态角度认识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地质作用和油气藏被破坏后的产物。
第一节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一.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和油气藏高度二.油气聚集的机理三.差异聚集原理四.油气聚集的过程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源二.良好的储集层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四.大容积的有效圈团五.较好的运移条件第三节油气成藏动力学*一.概念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第四节油气成藏年代学*一.地质分析法二.基于储层成岩矿物组合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三.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油气藏形成时间第五节油气藏的破坏和保存一.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二.原生油气藏破坏后的产物三.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第八章油气赋存规律本章重点:油气可以赋存于不同层次的地质环境中,其中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基本单元,在盆地内可依次划分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组合、油气藏等。
掌握上述含油气单位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熟悉目前惯用的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掌握目前已知油气的分布规律(时间、空间),天然气分布更为广泛的原因。
学会综合分析特殊地质环境(如断层、不整合、三角洲等)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从而达到综合、概括以前各章内容之目的。
第一节含油气盆地一.概述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四.不同类型盆地的含油气特征第二节含油气系统一.概念二.含油气系统的组成三.含油气系统的分类四.描述方法五.若干关键问题第三节油气成藏组合*一.定义二.油气成藏组合的研究内容三.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一.油气田二.油气聚集带第五节目前已知油气的分布规律一.油气在层位上的分布二.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三.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四.天然气分布的广泛性五.油-气-煤-铀在沉积盆地的共存成藏具有普遍性*第六节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一.成烃坳陷与油气富集的关系二.三角洲、水下扇等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三.断层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四.不整合面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关系五.蒸发岩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