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猴王出世(相关资料)
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知识点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梗概:讲述了石猴的成长和修炼的过程。
石猴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锋利的铁棒,并在仙石山修炼成了本领非凡的石猴。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本领击败了天庭众神,成
为了弼马温。
最后,他自封为齐天大圣,成为了猴王。
2. 文学特点:这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石猴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幻想,具有
浓郁的神话色彩。
同时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3. 人物形象: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石猴。
石猴聪明机智,勇猛无畏,有着强烈的求知
欲望和进取心。
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修炼,他成为了强大的存在,最终成为了猴王。
4. 修行与成长:石猴通过刻苦修炼,得到了铁棒,并学会了七十二变,拥有了强大的
本领。
这说明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这也寓意着每个人
都有无限的潜力,只有勇于尝试和努力奋斗,才能不断成长。
5. 人生哲理:石猴逆天而行,打败了天庭众神,成为了猴王,这给人们传递了积极向
上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文章中也体现了追求自由、独立和不被束缚的个人主义思想。
以上就是《猴王出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引导他们树立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猴王出世的简介
猴王出世的简介
《猴王出世》是一部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讲述了石猴从石头中诞生,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猴王的故事。
故事开始时,石猴在花果山中诞生,因为他的特殊出生方式和特殊能力,不被其他猴子所接纳。
石猴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开始修炼武艺,并且闯入天宫,盗取了仙桃,引起了天神的不满。
为了惩罚石猴,天神派出了一支军队来追捕他。
石猴经过一番厮杀后,终于逃回了花果山,成为了猴群的领袖。
他开始组织猴群进行训练,并且搭建了自己的领地。
后来,石猴听说了有一种神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他立刻带领猴群前往寻找。
在寻找的过程中,石猴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找到了神药。
石猴吃下神药后,身体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成为了猴群中的猴王,并且带领猴群生活得愉快和平安。
《猴王出世》是一部寓意深刻的神话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毅力,我们就可以战胜困难,成为自己的主宰。
- 1 -。
猴王出世的故事
猴王出世的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山林之中,有一只猴子,它身形高大,力大无穷,被众猴尊称为“大圣”。
这只猴子名叫孙悟空,它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身金色的毛发,还有一根能变化成任何形状的金箍棒。
孙悟空在山林中领导众猴,保护山林安宁,是众猴心目中的领袖。
有一天,天上的玉帝得知了孙悟空的威名,便派遣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孙悟空。
孙悟空与天兵天将大战三天三夜,最终被玉帝的雷霆之力所制服。
玉帝下令将孙悟空囚禁于五行山下,并在他的头上镶嵌了一顶紧箍咒。
这紧箍咒能让孙悟空受到严重的束缚,无法挣脱。
在五行山下,孙悟空受尽了苦难,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不断思索着如何能够挣脱这紧箍咒的束缚,重回自由。
经过数百年的苦修,孙悟空终于在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中,突然间体内的真火大盛,一声巨响后,孙悟空终于挣脱了紧箍咒的束缚,获得了自由。
孙悟空重获自由后,开始在山林中四处游荡,寻找自己的伙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一只猪八戒和一只沙悟净。
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闯荡天下,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险阻和挑战,最终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
在山洞的深处,他们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猴王出世”的字样。
经过一番探索,他们得知这块石碑下面埋藏着一件传说中的宝物——定海神针。
这件宝物被传说是东海龙王的至宝,拥有着无穷的神力。
孙悟空决定将这件宝物取出,以助他们在未来的冒险中更加顺利。
然而,当他们取出定海神针的时候,却意外地触发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原来,这件宝物并非轻易可得,取出宝物将会引发一场天地异变,岌岌可危。
在众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化解了这场灾难,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孙悟空深感自责,决定放下手中的宝物,以自己的力量来保护他们。
从此,他们再度踏上了冒险的旅程,面对未知的挑战。
猴王出世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
它讲述了一只猴子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挑战,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力量,与伙伴一起勇往直前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知识点
《猴王出世》是明代文学家杨维桢所著的一部章回小说,也是《红楼梦》的前身之一。
故事主要讲述了石猴因骗取太上老君的仙丹而获得猴王之位,然后得到孙悟空的名号,成为众猴的统领,并开始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冒险旅程。
故事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包括:
1. 猴王:石猴因为吃了太上老君仙丹后,获得了超凡的能力,成为了众猴的统治者。
2. 仙丹:太上老君炼制的功效非凡的仙药,能够赐予人超人的能力。
3. 孙悟空:石猴获得猴王之位后,得到了孙悟空的名号。
孙悟空是石猴的别名,他勇敢、机智、聪明,有着很高的武功和智慧,成为了后来《西游记》的主角。
4. 冒险旅程:孙悟空为了寻找自己的身世,开始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冒险旅程。
他与
妖魔鬼怪搏斗,与神仙和各路英雄相遇,终于在西天佛祖的指引下,修成正果。
5. 君王与百姓:故事中猴王统治了一群猴子,展现了君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猴王关
爱众猴,保护百姓,受到猴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6. 仙人、神仙和妖魔鬼怪:故事中出现了一些神仙、仙人和妖魔鬼怪等奇幻的角色,
展示了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猴王出世》,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仙人、神仙、君王与百姓、
冒险旅程等方面的一些知识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中孙悟空的形象,了解到智慧、勇敢、不畏困难、助人为乐等价值观。
五年级《猴王出世》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猴王出世》知识点梳理
《猴王出世》是一则中国传统故事,下面是该故事的一些知识点梳理:
1. 《猴王出世》讲述的是孙悟空的成长经历。
孙悟空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角色,他是猴子精,经过一系列的困难和成长,最终成为众神拜服的猴王。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孙悟空、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
其中,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是佛教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3. 故事中的孙悟空通过修炼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可以变身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他的特殊技能。
4. 孙悟空的特点是机智、聪明、善于变化和有强大的力量。
他常常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各种问题。
5. 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有孙悟空出生的故事、他拜师学艺的经历、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等。
6. 故事中的寓意是勇敢、聪明才智和善良的力量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7. 《猴王出世》被广泛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通过学习这则故事,孩子们可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学习到一些道德和智慧的教训。
《猴王出世》缩写
《猴王出世》缩写《猴王出世》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神话故事,这个故事也被称为《西游记》。
故事以东厂洞天的大圣孙悟空出世为线索,描述了孙悟空的诞生、成长和他与玉帝的斗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的神话故事。
《猴王出世》缩写简称MWCS,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关于《猴王出世》的故事内容和相关信息。
故事开始于东胜神洲凌霄宝殿,玉帝一生了一块宝莲地,从中生出一颗桂子,飘洋过海来到了花果山,被一只猴子吃了下去。
这只猴子就是后来的孙悟空。
他因吃了玉帝的桂子,终归有个机缘,得道成仙。
孙悟空颇有神通,通天彻地,身法如风。
他想在流沙河间放火,行杀戮之事,却被如来佛祖所制。
于是孙悟空来到东海龙宫吃了太上老君炼丹时的丹药,学得七十二变,至能化千百般物像。
他又去了阴曹地府,把自己的名字抹去了,干了一番惊世骇俗的事。
如来师徒四人出山讨伐,被孙悟空的本事镇住了;佛祖改撰了八字真言,使孙悟空当场竖指为象形,号他为齐天大圣,并在佛祖的手下做了大徒弟。
玉帝怕孙悟空捣乱天庭,把他请入王宫做个弼马温飞的官。
他怕孙悟空不愿,又给了他做个四大金刚的职位。
这一番话,孙悟空难以拒绝,就在玉皇座下跪下请安,最终进入天庭做了个四大金刚的职务。
但玉帝还是觉得孙悟空物态诡异,提十个名目恐怕也改不了。
如来与玉帝商议,如来说:我家门徒有猴头也。
玉帝于是宣他为“美猴王”。
如来改命他做“美猴王”,却不允许放他出山。
孙悟空在盘丝洞里住了十多年。
后来唐僧出游,被妖王虎力大仙所追。
混沌不解,只见一股青烟腾空,遮住了天地如泰山压顶,都看不见了。
青烟过处,虎力大仙与弼马温飞相跟相随。
原来孙悟空出手,登时将虎力大仙托在手心里。
三藏大哭道:好啦,罗汉甚有素恩,试看我那厚意!孙悟空见了唐僧将失去性命,犹沾奈何,却又怜性晓良。
遂放下虎力大仙,玉帝降了“御林军”封号在孙悟空的龙宫间住着。
此事四川岷山上也有整个山场对于青龙沱市与牛口的一段传奇发生的就是为唐僧交代西去去思。
猴王出世故事
猴王出世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山谷中,有一群猴子居住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
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而这群猴子的领袖,就是一只名叫孙悟空的猴王。
孙悟空从小就聪明伶俐,勇敢无畏。
他精通七十二变,身手矫健,武艺高强。
因此,他在猴群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受到其他猴子的尊敬和爱戴。
一天,一位仙人路过山谷,听闻了孙悟空的英勇事迹,便决定前来拜访。
仙人对孙悟空赞赏有加,甚至赠送给他一根金箍棒,称之为“如意金箍棒”。
这根金箍棒可以变化大小,轻重自如,威力无穷。
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更加自信,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保护着整个猴群。
然而,猴王的地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猴群中,有一只名叫红孩儿的猴子,他自视甚高,妄图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猴王。
他联合了一些不满现状的猴子,图谋推翻孙悟空的统治。
红孩儿和他的同党们进行了多次暗中的策划和阴谋,企图找到孙悟空的弱点。
然而,孙悟空聪明机智,早已洞悉了他们的意图。
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化解了红孩儿的阴谋,让他们感到无比敬畏。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悟空听闻了一个传说,说是东海龙王手中有一根定海神针,威力无穷,可以助他更好地保护猴群。
于是,孙悟空毅然决定前往东海,寻找定海神针。
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旅途,孙悟空终于来到东海龙宫。
在东海龙王的帮助下,他成功得到了定海神针,并且结识了三位好朋友,猪八戒、沙悟净和白龙马。
回到山谷后,孙悟空将定海神针交给了猴群,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全和幸福。
从此以后,孙悟空和他的三位好朋友一起,守护着这片山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猴王出世的故事,就是孙悟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了猴群的领袖,保护着他们的故事。
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让他成为了猴王,更让他成为了猴群的英雄,永远被人们传颂。
五年级猴王出世知识点
五年级猴王出世知识点《猴王出世》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它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
这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猴王孙悟空诞生的经过,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有韵味。
以下是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生字词1、生字“遂”读音为“suì”,注意不要读成“suí”;“迸”读“bèng”,不要读成“bìng”;“挈”读“qiè”,不要读成“qì”。
2、词语理解“名曰”意思是名字叫做;“围圆”指的是周长;“灵通”指灵性通了;“石窍”是石头的孔窍;“喜不自胜”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
二、文学常识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但在科举中屡遭挫折,中年后才补为岁贡生。
他官场失意,晚年闭门著书,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不朽的神话小说。
2、《西游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
三、课文内容理解1、猴王出世的经过课文开篇介绍了花果山的美景,为猴王的诞生营造了神秘而美好的环境。
接着,写了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
石猴因为第一个跳进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2、石猴的形象石猴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机智聪明。
他一出生就“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展现出其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天性。
在发现水帘洞时,他敢于第一个跳进去,表现出勇敢无畏的品质。
而在群猴都不敢进水帘洞时,他出主意说“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又体现出他的机智。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猴王出生是一个神话故事,讲述了猴王孙悟空的由来和成长。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名,被广泛传播和演绎。
故事的开始是在古代的一个山洞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中孕育出了一个石猴。
这个石猴不同于普通的猴子,它有着聪明机智的头脑和非凡的力量。
在石猴出生之后不久,它就离开洞穴,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旅。
石猴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它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它学会了使用棍棒战斗,能够变出七十二般变化,可以隐身飞行,还能够呼风唤雨。
石猴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猴王。
猴王孙悟空的崛起引起了天庭的注意,天帝玉皇大帝派遣了一位强大的神仙来捉拿孙悟空。
然而,孙悟空并不甘心被困,他与神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孙悟空展示出了他的强大力量和智慧,最终打败了神仙,并获得了自由。
从此以后,猴王孙悟空成为了一个传奇的存在。
他在取经的路上与唐僧师徒一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功成圆满。
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无畏成为了后人所敬仰的榜样。
这个故事中的猴王出世,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寓意。
首先,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只要我们努力去发掘和发展,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放弃,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它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猴王出世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被广泛运用在文学、戏剧和电影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是电影《大闹天宫》中的猴王,都展示了猴王的英勇和智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拜。
猴王出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只要我们努力去发掘和发展,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放弃,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标题:《猴王出世》
一、引言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空里,有这样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和深邃哲理的古典文学巨著——《西游记》。
其中,《猴王出世》是这部作品的开篇之作,讲述了孙悟空如何从石头中诞生,并最终成为花果山水帘洞的猴王的故事。
二、故事情节
《猴王出世》的故事始于东海的一座名山——花果山。
此山有一块仙石,受天地精华之气,内含孕育生命的神奇力量。
一日,这块仙石裂开,从中跳出一只石猴。
这只石猴聪明绝顶,身手矫健,很快便赢得了群猴的敬仰。
三、猴王的成长
石猴带领群猴在水帘洞安家,被尊为“美猴王”。
他不仅领导猴子们狩猎生活,还教导他们学习武艺,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猴王并未满足于此,他有着更高的追求。
他离开花果山,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菩提祖师,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神通。
四、主题思想
《猴王出世》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上。
孙悟空的诞生象征着生命的奇迹,他的成长过程则展现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威的挑战。
五、结语
《猴王出世》作为《西游记》的开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角色——孙悟空,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主题,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猴王出世主要内容(一):《猴王出世》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看到了水帘洞其它猴都不敢跳,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二):在东胜神州傲来国海滨的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
一日,仙石轰然迸裂,惊天动地,化出了一个石猴,这石猴灵敏聪慧,他交结群猴,在松阴下玩耍,去了山涧洗澡,之后有一只猴子说:“谁有本事钻进去寻个水源,并且不伤身体,就是猴大王”,于是石猴进去了,也找到了水源,没有伤到身体。
最终,大家都称他为猴王。
《西游记之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到达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经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三):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
吴承恩。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景。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三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齐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入了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为第四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四):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座石像因受日月之精华,使得在石像内蹦出一只石猴。
这石猴不怕一切事物,和任何生物玩耍。
有一天,石猴因为帮忙猴群找到了花果山福地,便被猴群称为王,名为美猴王。
石猴这种活泼、敢做敢为的个性在人们心目中有一种与众不一样的感觉。
我觉得这故事写得淋漓尽致,十分有意思。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时候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猴王出世主要内容(六):第一段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景。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
猴王出世主要内容以猴王出世为题,讲述了一只普通的猴子通过努力变得强大,最终成为了猴族的王者的故事。
在猴族中,有一只名叫小猴的猴子,它是一只普通的猴子,没有特殊的能力,也没有高贵的血统。
然而,小猴并不满足于现状,它渴望成为猴族的王者,统领整个猴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猴决定努力修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它每天都在竹林中刻苦训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它学会了灵活地攀爬树木,跳跃迅捷地穿梭于树间,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小猴的实力逐渐增强,它的声威也逐渐传遍了整个猴族。
其他的猴子们都对它刮目相看,纷纷向它请教学习。
小猴并不骄傲,而是乐于帮助其他的猴子们,传授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一天,猴族的长老宣布,将进行一场比赛,决定猴族的王者归属。
这个消息让小猴非常激动,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能够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来,所有的猴子们都聚集在一起,争夺王者的称号。
比赛分为多个环节,包括攀爬、跳跃、力量等多个项目。
小猴凭借自己长时间的训练和经验,表现出色,一次次地获得第一名。
比赛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一场搏斗,需要猴子们展示自己的战斗技巧和勇气。
小猴与其他几只强大的猴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小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对手,成为了猴族的王者。
小猴成为猴族的王者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并不是以强大的力量压制其他的猴子,而是以智慧和仁爱来治理整个猴族。
他组织猴子们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提高整个猴族的生活质量。
猴王的出世不仅给猴族带来了希望和改变,也给人类带来了启示。
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普通的个体,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毅力,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通过小猴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无论是在猴族中,还是在人类社会中,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者。
猴王出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坚持追求,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者。
《猴王出世》综合资料(精选12篇)
《猴王出世》综合资料(精选12篇)《猴王出世》综合资料篇1一、教材说明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认识“芝、獐、猕、禽、瞑、窍”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和查字典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
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3.课文比较短,语言精练,节奏感强。
要让学生充分朗读。
教师还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
如课文中的“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胆小猴子丰富而又复杂的个性;“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把众猴找到了“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对于“西游记”故事,学生大多并不陌生。
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儿童喜欢。
关于猴王出世的课外知识
关于猴王出世的课外知识猴王出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非常有趣且脍炙人口的故事。
猴王是一只智慧非凡、机智勇敢的灵长类动物,它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猴王的课外知识,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角色。
1. 猴王的来历猴王这一称号,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
在这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小说中,猴王孙悟空被描绘成一个具有神力的猴子,他自幼修炼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本领,并成为了孙悟空的尊称。
这个故事中的猴王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2. 猴王的象征意义猴王这个角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首先,猴王代表着智慧和聪明才智。
在《西游记》中,猴王的机智和勇敢使他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艰巨的任务,甚至获得了菩提祖师的宝贝。
同时,猴王还象征着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孙悟空对抗妖魔鬼怪、消灭妖邪以及保护无辜的形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正义和勇敢的价值观。
3. 猴王的形象在艺术上的表现猴王这一形象在中国艺术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其中,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猴子的描绘,它们常被视为神圣、聪明和力量强大的象征。
而在戏曲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中,猴王通常被打扮得潇洒、机警,并穿着金箍棒和着戏剧化的服饰,形象生动有趣。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猴王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猴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4. 猴王故事的影响猴王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享有盛誉。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故事中孙悟空扮演的猴王这一形象成为了中外读者所熟知的角色之一,他的机智、勇敢和诙谐的性格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思考。
5. 猴王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猴王的故事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猴王代表着一种乐观、勇敢的态度,他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勇往直前,奋力拼搏。
而猴王对于权力的追求和不服从束缚的性格,也给人们带来了反思和启发,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常用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常用知识点
1.《猴王出世》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也是受到多个版
本改编的话剧、电影等作品的主题之一。
2.主要内容:对于孙悟空出世的描写,包括他的灵根修炼,拜师学艺,学会七十二变,获得金箍棒等。
3.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护法神通广大,玩
世不恭,有时也作恶搞和恣意妖孽之举。
4.金箍棒是孙悟空使用的武器,有神通广大的特点,可以随意变大变小,重量灵活可控,威力巨大,可助他战胜各种妖魔鬼怪。
5.七十二变是孙悟空的绝技之一,具有变幻成任何形状和物体的能力,可以方便他在
战斗和逃脱中变幻出各种形态来应对敌人。
6.猴庄是孙悟空的故乡,他在那里长大,学习了许多技能和知识,并最终成为了猴王。
7.孙悟空有着众多的兄弟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猪八戒、沙悟净,他们都是唐僧的徒弟,一同保护和护送唐僧去取经。
8.《猴王出世》这一故事情节也表达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以自
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神通广大的猴王,在西游记的旅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猴王出世课文五年级知识点
猴王出世课文五年级知识点
猴王出世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从石
头中诞生的故事。
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
知识点:
1. 故事情节:了解孙悟空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如何从石头中蹦出来,
并逐渐展现出他的超凡能力。
2. 人物特点:孙悟空的勇敢、机智和顽皮是故事中的重要特点,学生
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这些性格特征。
3. 文学价值:《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学生需要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语言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学生需要学会欣赏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5. 道德教育:孙悟空虽然顽皮,但他的正义感和对弱者的保护,体现
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6. 想象力培养:故事中充满了奇幻的元素,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
斗云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7. 传统文化:《西游记》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道教、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8. 阅读理解: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
9. 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叙述、描写等手法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10. 思维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孙悟空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他的故事如何启发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学习《猴王出世》这一课文,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在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得到提升。
希望学生们能够喜欢这个故事,并从中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道理。
猴王出世的主要内容
猴王出世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时候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读了《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后,我深有感悟,石猴的活泼好动、敢做敢为的生动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座石像因受日月之精华,使得在石像内蹦出一只石猴。
这石猴不怕一切事物,和任何生物玩耍。
有一天,石猴因为帮助猴群找到了花果山福地,便被猴群称为王,名为美猴王。
石猴这种活泼、敢做敢为的个性在人们心目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我觉得这故事写得淋漓尽致,非常有意思。
作者吴承恩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石猴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做一件事就会一直做到底,从来的不会半途而废。
也许,这种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
我今天,我读了《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它给我了很大的启发.我读了《猴王出世》这篇文章,知道了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勇敢地跳进了水帘洞里当上美猴王.天气炎热,与众猴在树荫下遮阴,有的在树荫下玩耍.一群猴子玩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涧水奔流,真是滚瓜涌溅.有的猴子说:“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没有事情,不如顺着水流往上走走寻找源头.”喊了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兄唤弟,一起跑来,顺着山间往上爬,一直爬到瀑布飞泉.众猴都拍手说:“好水!好水!原来这水远通山脚下,与大海相.”又说:“哪一个有本事跳进去找出个源头,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石猴瞑目蹲身跳进了瀑布中,忽然抬头一望,那里没有水,有一座桥架,原来是做铁板桥.桥下有水,冲贯于石头之间,像有人住一样.正当时候左右观看时,看见中间有一块石碣:上面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读了《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后告诉我只要有自信心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比如:我小时候想学骑自行车,但学的时候我摔过很多次我想放弃,但经过奶奶的劝说,我最后终于会骑自行车了.文章的第一回讲的是美猴王出世。
孙悟空是一只石猴,他是从一块石头里蹦出来的,没有爸爸妈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猴王出世孙悟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他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非常值得研究。
一、石头化身关于孙悟空的来历,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一是唐代小说《李汤》中的无支祁。
按《西游记》的说法,孙悟空是石头变的。
他没有父母,而且一辈子也没有搞对象,说明他是一个“孤独英雄”。
根据精神分析,孤独英雄是学龄期儿童的心态的反映。
这个时期的儿童刚刚完成了对恋母情结的压抑,进入潜伏期,形成“代沟”和“性沟”,对父母和性都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心理上既无父母,也不谈情说爱。
石头可以变人,是因为石头本身具有灵性。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证明,原始人对石头普遍怀有崇敬心理,并且视其为神灵。
这种崇拜心理与原始思维有关。
原始思维的特点是物我不分,以为一切事物都与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路,会说话。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石头崇拜先于图腾崇拜。
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是石头等无生命的物体,然后是植物和动物,最后才是人自身。
对动物的崇拜导致了图腾的产生,而对自身的崇拜导致了现代意义上的神仙和超人的产生。
然而,高级的崇拜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崇拜形式,在现代人的心灵中依然存在着原始崇拜的内容。
因此,现代人仍然对石头深有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于奇石收藏、石雕、佩带玉器和钻石,以及把天然岩石想象成人和动物,如雁荡山的夫妻峰、石林的阿诗玛。
荣格认为,石头比植物和动物更原始,因此更加接近集体无意识,更具有原型的性质,更能反映自性。
二、七十二变孙悟空是石头变的,同时又能变其它东西,共有七十二变。
关于“变形”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变形就是“变性”。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中,心理学家根据凶手把一只昆虫塞到死者的嘴里这一线索推断,凶手是一个“变性人”,因为昆虫的特点是变形。
荣格派认为,变形是自性的特点。
自性作为人的本性,是无所不包的,它既善又恶。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具有各种动物的属性,所有的动物都是自性的显现。
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模式千差万别,都是自性显示自己的方式。
作为个体的人也会经历变形,如从小孩变成成人,从青年变成中年,从壮年变成老年等。
这种变形比起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来毫无逊色。
其实,认为事物一成不变是逻辑思维的一种假设。
原始思维根本不遵循逻辑规则,如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
同一律的意思是A=A,而原始思维认为,A可以不是A,这种情况称为“象征”;排中律的意思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原始思维则认为,一个事物可以既不是A又不是非A,是为“不可言说”;矛盾律的意思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既是A又是非A,原始思维则认为一个事物可以既是A又是非A,这就是变形。
根据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由许多子人格构成的,每一个子人格都是人格的一个侧面。
人格面具理论把这样的子人格称为“面具”。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就是七十二个面具,而猪八戒有三十六个面具。
一般说来,面具越多,人格越丰富,心理越健康。
三、人生三阶段有人说,孙悟空的一生经历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
刚从石头中蹦出来的小猴子只有本我,跟其他的猴子没有什么两样。
他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当上了猴王。
后来,他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知道应该出去学本事,于是漂洋过海,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以后,自我膨胀起来,先是到阎王那里把生死簿上的名字划掉,使自己能够长生不老,然后又大闹天宫,想当玉皇大帝,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
唐僧把他救出来以后,他仍然野性不改,观音菩萨只好给他戴上紧箍。
这个紧箍代表超我。
紧箍是外在的,待到西天取经成功时,孙悟空成了佛,超我就完全内化了。
四、猴子与老虎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撕毁了生死簿,说明鬼也怕他。
这是为什么呢?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手持柳条(苇索)和桃木,管理天下万鬼。
后人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鬼,称为门神。
根据何新先生的研究,神荼就是虎神,又名荼与、杜宇、盂(孟)涂、于兔。
老虎会吃人,使人变鬼,说明鬼是老虎制造出来的,所以怕虎。
虎能御鬼,而为鬼神。
那么,郁垒代表什么动物呢?我认为是猴子。
老虎可以管鬼,鬼也可以管鬼。
在甲骨文中,鬼字形似一个大头人,有人认为是戴着面具的人,也就是傀儡。
傀儡的意思是面具或木偶。
人戴面具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驱鬼。
这种戴着面具驱鬼的仪式称为“傩戏”,一般每个月或每个季度举行一次,在过年的时候举行的傩戏规模最大,称为“大傩”。
不难看出,戴面具的目的是把自己装扮成鬼,以便驱鬼。
其实,鬼字的本义是人死后的状态。
既然是人变的,当然象人,但又不是完全象,或兽面人身,或兽身人面。
甲骨文的鬼字就是一个兽面人身的怪物。
这样的怪物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有一类动物具有兽面人身的特点,那就是猴子和猩猩。
它们都有资格充当鬼的原型。
猴子和桃有不解之缘。
猴子摘桃或孙悟空偷蟠桃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
上古神话中有“夸父追日”。
夸父身材高大似巨人,长相象猴,可能是一种巨猿。
他跟太阳赛跑,快要追上太阳时,却被太阳晒死,死后化为一片桃林。
猴子和猩猩也可以说是兽身人面,因为它们的脸长得很象人,而且富有表情。
狒狒也具有这些特点,而狒狒在民间被称为“山魈”,意思就是鬼。
由此可见,鬼的原型非猴子、猩猩、狒狒等灵长类动物莫属。
在文献中,郁垒的“郁”字又作“禺”,后者是一种猕猴。
说明郁垒就是猴子,而猴子就是鬼。
又,“垒”和“儡”同音,可以假借,再次说明郁垒与鬼、傀儡的关系。
有人认为,“垒”和“雷”同音,也可以假借,而提出郁垒是雷神的观点。
其实,雷神的长相就象猴子。
《西游记》中就说孙悟空长着一张雷公嘴。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说明猴子和老虎是一对很好的搭挡。
老虎排行第一,猴子排行第二。
老虎勇敢,猴子机智。
把猴子和老虎并列为鬼神或门神是有一定的文化渊源的。
据说,东王公也长得象猴子,而西王母的原型是老虎或豹。
由于猴子经常有篡位的企图,所以老虎不得不给它一些约束,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矛盾。
因此,民间忌讳属虎的人和属猴的人结婚。
在十二生肖中,老虎和猴子相差六位,于是,虎和猴不能婚配就扩展为所有相差六岁的人都不能婚配。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解救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一只老虎,剥下虎皮给自己做围裙。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化,唐僧却没有这个本事。
但唐僧也有两次变化,一次是被孙悟空变成孙悟空,而孙悟空自己变成唐僧,一次是被妖怪变成一只老虎。
由此推测,唐僧可能就是虎。
唐僧是大王,孙悟空是二大王,唐僧管束孙悟空的方法是念紧箍咒。
说唐僧是虎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他的袈裟上绣有类似虎纹的条纹。
五、真假美猴王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了一个冒牌的孙悟空,他原是一只六耳猕猴,长相和本事都与孙悟空差不多。
当两个孙悟空难辨真假,闹到如来跟前时,如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二心来了”。
“二心”一词源于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该书最早提出“一心二门”的观点,认为人心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大乘起信论》倡导真如缘起论,认为世界万有是宇宙的心(称一如真心,也称心真如)的生起和显现。
一心的心是本,是天地之本。
一心就是宇宙之心,它是世间和出世间、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现象的本质,也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成佛的主体和依据。
一心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包括一切境界的世界的整体。
因此,对一心就可以从实体和缘起、静和动两个方面观察、分析,而分为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所谓“心真如门”,是说心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能产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
它是“绝相”的,也就是非生非灭,非染非净,无差别相;不动不转,真实如常的,也就是绝对的本体。
所谓“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不同,具有体、相、用“三大”,它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就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
一心之中,为什么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呢?《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不变随缘的重要论点来说明:虽然真如是非生非灭,断绝言象的,但是因“无明”之风忽起,使心现出生、住、异、灭四相,随任因缘而生灭,生起内外、染净的森罗万象。
心真如门显示心的本体、绝对、无差别的一面,心生灭门则是显示心变现生灭现象、相对、有差别的一面。
虽然一切现象随任染净的因缘条件而生起,但是一切现象仍然生灭不已。
生灭不碍真如,真如不碍生灭。
没有真如就没有现象,现象不离真如。
真如虽显现为现象,但仍保持自身的不变性。
真如显现现象,并不是直接生起现象,现象是由外在的无明所造的。
通俗地说,每个人都有“二心”:善心和恶心。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野性渐渐被驯化,善心得到发扬,恶心则受到压制,终于向外幻化为假美猴王。
真假孙悟空的斗争实际上是孙悟空的善心和恶心之间的斗争,即内心冲突。
人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冲突,而内心冲突向外投射的方式至少有四种:(1)善人和恶人的斗争,其中善人和恶人是两个人,这是大多数英雄故事和好莱坞警匪片的模式;(2)真假美猴王,善人和恶人是同一个人,或长相相同,如真假超人、真假机器战警等;(3)双重人格,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完全不同,有时候是善人,有时候是恶人;(4)心理冲突,不是善人和恶人的斗争,而是同一个人的善心和恶心的矛盾。
六、钻肚子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多次钻进妖怪的肚子里把妖怪制服。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把人吃进肚子然后又吐出来是“怀孕”的象征。
在儿童看来,怀孕就是吃多了,把肚子吃胀了,因此许多孕妇有妊娠反应,那就是呕吐。
许多孩子以为,分娩和拉大便是一样的。
妖怪怀了孙悟空,说明孙悟空是妖怪的儿子,也是一个妖怪。
的确,孙悟空本身就是妖怪,后来通过自我修炼而成了佛。
孙悟空的身上既有妖气,又有神性。
在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父亲怕儿子造反而把儿子吃掉。
宙斯出生时,他母亲用一块石头代替他让他父亲吃下而救了宙斯的命。
他父亲吃了石头后胃病发作,把所有的儿子都吐了出来,这些儿子后来联合起来推翻了父亲的统治。
后来,宙斯也依样画葫芦,把自己的孩子吃掉。
宙斯和他的父亲都是男性,怎么会怀孕呢?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发现,在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转型期,男性为了确立血统关系而假装怀孕,“产翁俗”就是这样形成的。
据说,我市的少数民族畲族过去就有这种习俗,妻子生产时,丈夫躺在床上做月子。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也怀过一次孕。
有意思的是,宙斯的父亲最后吃下的是石头,而被妖怪吃下去的孙悟空本来也是一块石头。
吃石头代表怀“石胎”,象征“不孕”、没有生殖能力、缺乏生命力、非生产性。
在弗洛姆看来,非生产性就是破坏性,与生产性、创造性和建设性正好相反。
宙斯的父亲代表反动和保守的势力,当然是非生产性的,西天路上的妖怪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