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在诗中的媒介作用——林健文和艾略特诗学比较
艾略特诗歌
艾略特诗歌中的叙事技巧一号诗人艾略特擅长运用叙事技巧来写诗,他在《爱丽丝漫游仙境》《猫》《机器猫》等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叙事技巧。
叙事技巧是作家传达故事的手段,它着重于描写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细节以及情感色彩,从而加深读者的情感。
艾略特诗歌中使用的叙事技巧主要有描写、情绪深入、多维度展示、想象力巧妙等小说技巧。
首先,艾略特诗歌中充满不同的描写手段,他描写的词语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让读者对于诗歌中出现的人物生动的感受到他们,并且把故事中人物的行为细节描写得更加深刻。
比如他的诗歌《机器猫》中写到:“他在栅栏让个无人可爱机器猫,他在黑夜比白日更忙碌,他无眠无睡,却一直俏活一条街”,把机器猫的身份描写得逼真,引人入胜。
其次,诗歌的语言表达充满情感抒发。
艾略特诗歌中情绪深入,传递更强烈的情感色彩。
《猫》中写到:“你在早晨与它一起睡觉,又若能让它依偎你安稳地入睡”。
这里,艾略特以充满温柔的语言抒发他可爱的猫的魅力,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色彩,充满深情和回味。
第三,艾略特的诗歌形式采用多维度展示,他不仅仅只局限于一角度的视角来展示,而是跨越时空,将不同的视角进行联结,形成更加完整的叙事结构。
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运用多个角度,包括爱丽丝及朋友们那天放学后的冒险经历、老鼠、青蛙及其他水生生物们及穿越奇境的故事。
最后,他在诗歌中运用了想象力巧妙的技巧来表达故事,采用不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其觉得离奇神秘,增强读者的情绪期待。
在《机器猫》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猫比作机器,写到“他用锯齿电线缠绕它”,充满了新奇性,让读者有全新的认识和发现。
艾略特诗歌中大量运用叙事技巧,包括描写、情绪深入、多维度展示、想象力巧妙等技巧来写诗。
通过上述叙事技巧,艾略特能够使读者把握到更多细节,把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增强读者的情绪体验,从而使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舞蹈剧猫的论文
关于音乐剧《猫》的赏析论文《猫》是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作品。
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每周8场,星期一休息,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
音乐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表演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众多风格炯异的作品。
《猫》属于更靠近歌舞类的音乐剧。
由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伟铂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 S 艾略特的长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精》改编谱曲。
《猫》的故事: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舞会,众猫们会在着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
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猫格里泽倍拉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上天堂的猫。
《猫》的歌词由特拉维·拿恩(Trevor Nunn)改编。
它的故事来自T·S·艾略特(T.S. Eliot)在1939年出版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Old Pusso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这一部诗集,事实上是艾略特写给他的教子的。
大部份的歌词是从诗集里原封不动拿出来的。
只不过,因为要和谱出的曲子相和,拿恩在诗词上作了微小的改动,比如"杰里科之歌"(The Song of the Jellicles)里就多了八行歌词的重复。
此外,"楔子"、"The Marching Song of the Pollicle Dogs"和Grizabella 的故事,是从艾略特未出版的故事里找到的。
而最有名的一首《记忆》(Memory),是拿恩根据艾略特的另一首《风夜狂想曲》Rhapsody on a Windy Night)改编的。
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首乐曲组成。
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
《猫》的诞生:《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
试论艾略特的美学主张与诗艺
论文提纲一.艾略特的美学主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个人化”、“思想感性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
二.艾略特的诗在形式上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的革新。
(二)象征的广泛运用。
(三)比喻新奇。
(四)联想怪诞。
(五)戏剧性。
(六)博引。
关键词:象征主义诗歌美学主张诗歌形式诗式的革新神秘美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象征主义诗歌以挑战者的姿态登上并震撼了西方文坛。
艾略特更是成就显赫,名闻遐迩,被公认为后期象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西方现代“诗歌之父”。
一个作家的美学原则,决定了他作品的取材,也决定了他选择表现作品内容的方法和形式。
因此,弄清艾略特的美学主张,有助于理解他的创作。
艾略特的美学主张有以下几个方面:“非个人化”、“思想感性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
同时艾略特的诗之所以具有现代派诗歌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形式的标新立异。
艾略特的诗在形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构的革新。
2.象征的广泛运用。
3.比喻新奇。
4.联想怪诞。
5.戏剧性。
6.博引。
最后,艾略特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开拓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也构成了一种艺术上的神秘美。
试论艾略特的美学主张与诗艺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象征主义诗歌以挑战者的姿态登上并震撼了西方文坛。
象征主义诗歌首先在法国发难,继而在英美各国得到响应,涌现了如波德莱尔、玛拉美、魏尔伦、兰波、庞德、艾略特等一大批诗人。
而艾略特更是成就显赫,名闻遐迩,被公认为后期象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西方现代“诗歌之父”。
曾因《四个四重奏》这组长诗而荣膺194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对这样一位西方现代诗坛的巨臂,我国评论界推出的评价文章不仅屈指可数,而且有的还轻下断语。
本文试图就其美学主张与诗艺作一点探讨,以便全面公正地评价。
一一个作家的美学原则,决定了他作品的取材,也决定了他选择表现作品内容的方法和形式。
音乐鉴赏——歌剧《猫》
歌剧《猫》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
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曲作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曲作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
《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
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
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音乐剧的剧本。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大量诗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缩》(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他这样做完全是源于对小时候读过的这首诗的浓厚兴趣。
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
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
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时常在聚会上用钢琴弹给朋友听。
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
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V 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
这些诗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出名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艾略特之所以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放进诗作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对孩子来说太悲伤了。
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韦伯带来了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进去,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猫的影评
《猫》《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是艾略特比较浅显的作品,韦伯很早就开始根据这本书编写曲谱。
韦伯原来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的散曲,而且在1980公演了他已经写好的几个片段。
然而,艾略特的妻子参加了音乐节,当时艾略特已经去世,她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过的诗和故事。
这些故事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有名的"Grizabella ,魅美的猫"。
艾略特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包括到诗集里去,因为他觉得"这个故事对孩子未来很重要。
Victoria维克多利亚---纯白猫纯白猫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
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遭"褓姆猫"阻止。
Mungojerry and Rumpleteazer蒙哥杰利与蓝蓓蒂泽---小偷猫Gus格斯----"剧院猫"格斯是一只剧院里的老猫。
他的本名叫阿斯帕拉格斯(Asparagus),可是因为这名字很难念,大家都叫他格斯(Gus)。
格斯的年纪相当大,可是"剧院猫"年轻的时候,却是剧团里的风云人物。
现在一切都成为回忆,年迈的"剧院猫"只能在酒肆中回味他在聚光灯下的耀眼时光。
在剧中,年迈的"剧院猫"缅怀年轻时扮演"海盗头子"格罗泰格,他向格里德伯恩求爱,但却因他的宿敌出现而无法得逞,最后还被侵略者迫上生命的末路。
Bustopher Jones布斯托夫?琼-----"富贵猫""富贵猫"是一只受过教育的、整齐得体的、上层社会的猫。
他总是穿最好的衣服,上最好的馆子,这一点,让他在猫族里很受尊敬。
"富贵猫"相当胖,他很喜欢吃,然而他却坚持自己保养得很好,仍在最佳状态而并非肥胖。
"富贵猫"全身黑色,只有白色的鼻尖和领口,总是挺着大肚子,舞台上他身穿燕尾服,用小汤勺作拐杖,很有绅士风度。
艾略特文学理论
艾略特文学理论艾略特是新批评派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文艺批评理论继承了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
艾略特提出了“有机整体观”:1. 单个文学作品体现不出其价值,应当将其放在整个文学传统中,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其价值所在。
文学传统包含过去的所有文学作品,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有机整体是运动变化的——新作品不断加入,文学传统不断改变、调整和适应。
2. 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也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彼此关联,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对某个部分的批评必须与作品整体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论传统,将作品乃至整个文学史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
艾略特还提出了“非个人化”理论:1. 首先,艾略特主张消灭个性。
依据有机整体观,文学作品是从属于文学传统的,也只有进入这个传统才有意义。
所以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对传统的顺从和继承,而不在于张扬个性。
为了顺从传统,作者应当放弃个性。
2. 其次,艾略特主张避开个人情感。
诗人不应当简单地摹写强烈的情感,而是将各种强烈情感——无论诗人是否本身经历过——通过艺术构造过程进一步升华,在诗歌中表现实际情感中所没有的感觉。
“非个人化”是对此前浪漫主义文论以作者的个性和情感为评价标准的反拨,要求文学批评将焦点从作者身上转移到作品上去。
但不幸的是,这一主张完全割裂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温斯特就曾批评说,“非个人化”批评很容易将诗人变成一部自动化机器。
从以上两个论点引申开去,艾略特主张文学评论的标准不应当是批评家“内心的声音”,而是依靠“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同时戒除各种个人偏好和怪癖。
1. 审视文学作品是否遵循文化传统,对传统恭顺乃至做出牺牲。
2. 以事实为基础,尤其是结合作家的创作活动,使读者掌握他们容易忽视的事实,这样的解释才能成为真正合法的解释。
艾略特还有其他一些观点也值得关注,比如诗人表达情感要找到“客观对应物”,这样诗人可以让情感客观化,批评家也可以依据对应物做出解释和评价;还比如对玄学派诗人的推崇,艾略特认为玄学派诗人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思想就是感受。
音乐鉴赏,《猫》观后感
简介:音乐剧《猫》原本是作曲家安德鲁·莱·韦伯为一个音乐节创作的节目,故事取材于著名诗人埃利奥特的诗作《老鼠讲讲世上的猫》,后来艾略特夫人在诗人去世后向韦伯提供了一些诗人未公开的文件和信件,遂成为今天的音乐剧《猫》的剧本。
21年来,《猫》一直深受世界各国观众的热情喜爱,堪称20世纪音乐剧的典范,其中一首《回忆》更是脍炙人口。
公演长达21年将近9千场演出的音乐剧《猫》,曾以11种不同的语言,在26个国家搬上舞台,距离首度公演1981年整整21年。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内容: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关于猫的文学作品摘抄
关于猫的文学作品摘抄
(实用版)
目录
1.猫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2.猫与作家的关联
3.猫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猫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正文
猫是一种可爱、迷人的动物,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猫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作家的笔下。
猫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样,有的温顺可爱,有的狡猾聪明,有的孤独高傲,这些形象都是作家对猫的独特解读。
猫与作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许多作家喜欢猫,并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猫的形象。
例如,海明威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描绘了一只陪伴老人桑地亚哥的猫,这只猫成为了老人的忠实伙伴。
猫不仅成为了作家的创作素材,还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猫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
在许多作品中,猫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它们常常被视为独立、自由和智慧的象征。
例如,在艾略特的诗歌《猫就是猫》中,猫被描绘成独立自主的动物,它们不受人类的控制,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猫也有着丰富的呈现。
古代文学作品中,猫常常被描绘成温顺的宠物,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就非常喜欢猫。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更加多样化。
例如,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描绘了一只叫“猫”的猫,这只猫成为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象征。
总的来说,猫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与作家的关联以及象征意义都表
明,猫是一种深受作家喜爱的动物。
心怀悲悯珍视生命公开课《猫》课堂实录
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猫》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电 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 源,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作品所倡导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的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 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5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思考
中西方文化中关于悲悯和生命观念比较
作品中悲悯情怀展示
描述猫的悲惨遭遇
01
通过讲述猫的种种不幸,如被遗弃、受伤、疾病等,引发听众
的同情和悲悯。
刻画猫的内心世界
02
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描绘猫的孤独、无助、渴望被理解和关爱的内心世界,
让听众感同身受。
借助猫的形象传达情感
03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猫的形象与人类的情感相联
系,激发听众的共鸣。
对生命尊重与珍视体现
中西方文化中的悲悯观念
中方文化强调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对普遍人类苦难的 关注和救赎。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念
中方文化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的延续和传承;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自由。
不同文化背景下《猫》作品解读差异
作品背景与主题
《猫》是一部以猫为主角的戏剧作品,通过讲述猫的悲惨遭遇来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悲悯 的思考。
问题二
如何理解作者对猫的复杂情感?
问题四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悲悯”情感?
本次公开课重点内容回顾
通过对《猫》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绘, 表达了对猫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珍视。
我们探讨了文章中的主题、情感、象征意义和语言特点,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 畏和悲悯。
猫论——精选推荐
猫论1、“猫论”的由来及命运“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际上是古已有之的一句民间谚语,并非邓公独创,但究竟源于何时,已无法稽考。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记载了它的文言形态,在其卷四《驱怪》文末写道:“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此非空言也。
”而“猫论”最早见诸党的文献则是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一文中,邓小平在就如何评价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的经济形式时,提出了著名的“猫论”:“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是说的打仗。
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他认为:“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猫论”提出的目的是要表明:不管什么办法,有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好办法。
当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制纯度, 实行急躁冒进的“大跃进”运动和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搞穷过渡,而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苏联的背信弃义,撤专家、逼还债,天灾人祸导致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迅速下滑,人民生活困难重重。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猫论”,其实是对当时出现的各种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充分肯定。
这不但显示了邓小平的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超人的政治胆略,而且也充分反映了他鄙视空谈,求真务实与崇尚实践的思想观点与方法。
后来流行的“猫论”,“黄猫”被讹传成了“白猫”,“猫”的颜色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并没改变,依旧说明是应该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精品】音乐剧猫之随想
【关键字】精品音乐剧《猫》之随想《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是艾略特比较浅显的作品,韦伯很早就开始根据这本书编写曲谱。
韦伯原来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的散曲,而且在1980公演了他已经写好的几个片段。
然而,艾略特的妻子参加了音乐节,当时艾略特已经去世,她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过的诗和故事。
这些故事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有名的"Grizabella ,魅美的猫"。
艾略特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包括到诗集里去,因为他觉得"这个故事对孩子来说太悲哀了"。
有了这些信息,尤其是Grizabella的故事,使韦伯觉得终于找到了故事的主题,而更像一部有头有尾的歌剧了。
他找到拿恩作词兼导演,两个人合作,把这样一部显然不具备卖座条件的童话诗集搬上了舞台。
《猫》里猫们:Old Deuteronomy老杜特洛内米-----领袖猫"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
在整个部落里,他最受尊敬和爱戴。
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
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领袖猫"是只几乎没有花纹的大灰猫。
与其他猫儿不同,他的皮是像斗篷一样披在身上的,这显得他身材十分硕大。
他的身材也很高,在舞台上比其他的猫更有气势。
Grizabella格里泽贝拉猫------魅力猫"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
她年轻时是猫族里最美丽的母猫。
可是后来她厌倦了猫群的生活,离开了猫族去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外面的世界显然并没有令"魅力猫"更快乐,当她再次回到猫族的时候,"魅力猫"已经变成了一只蓬头垢面,苍老丑陋的老猫了。
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
"魅力猫"身上的灰土掩盖了她的本来毛色,从她的头发和脸庞来看,她的皮毛大概是灰色与黑色相间。
猫在诗中的媒介作用——林健文和艾略特诗学比较
2012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2-05-18作者简介:江玉娇(1964—),女,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人文学院比较文学方向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比较诗学。
朱超超(1987—),女,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规划课题“中西诗学中‘共象’与‘异象’研究———透过T.S.艾略特诗学思想”(课题编号:09YJAZH09)的阶段成果。
“猫”在诗中的媒介作用———林健文和艾略特诗学比较研究江玉娇朱超超(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马来西亚籍中国诗人林健文(1981-)和英籍美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环境里,却因身世相似,对诗歌创作有着类似的审美情趣和相同的社会理想。
他们俩都借用“猫”作为媒介或隐喻,以其行为特征、生活习惯、“恋家”天性、“地盘观”理念等,传达了三个信息:首先,形象地再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无奈、消极的人生———存在主义的自由意识;其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身处一地、心系两地的情怀———返乡之忧的家园意识;其三,详细地提供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解构“逻各斯”、“中心”之后的重建秩序的范式———后现代主义秩序意识。
两位诗人的不同思想表现在:前者的秩序范式建立在佛教思想之上,后者的秩序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思想之上。
[关键词]猫;自由意识;家园意识;秩序意识;林健文;艾略特[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023-03林健文是马来西亚获过多项创作奖的最年轻的华人作家之一,出生于1981年,16岁开始发表诗歌,至今,发表诗歌100余首,出版诗集一部:《猫住在一座热带原始森林》。
T.S.艾略特于1888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艾略特6岁开始写诗,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和一部诗集:《老负鼠的务实猫》。
《猫》艺术特色及文本意蕴解读---精品管理资料
《猫》艺术特色及文本意蕴解读《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首篇,自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引起多方关注。
笔者梳理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上发表的75个课例,发现这篇作品因其文体难以确定,教师的解读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多种多样。
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7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备课参考等),对其文体、主题、艺术特色、教学目标进行综述并加以评议,以期探寻这篇课文更加适宜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课例综述及艺术特色(一)文本体式关于《猫》的文体,37个课例中有14位教师作为小说来处理,10位教师作为散文来处理,2位教师作为小说但有散文化倾向,其余课例均没有涉及文体。
认定本文是散文化小说的有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一是柯新燕老师在文本解读时认为“此文的文学样式是小说,非散文。
但《猫》总是给人以‘真'之感,这不仅基于作者当时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追求文学要有‘真实’的精神,也缘于将猫作为描写对象,‘我'成了次要人物,重在表现‘我’对猫的感情,这就是散文化处理。
”二是王乃安老师认为“作者非纪实性地描述所养的三只猫及其结局,把猫写得活灵活现;且由猫写出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认识,使人们明白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做人道理。
这是作者采用这种特定的散文笔法来描绘“旧家庭的‘积影’(《家庭的故事・自序》)”的理想结果。
"(二)作品主题老师们对《猫》一文大致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主题的,即“我”的角度、猫的角度、社会的角度。
三个角度相互交叉,彼此重合.具体的主题有以下几种:(1)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带着偏见处理,否则就会铸成无可纠正的大错;27。
5%(2)对下层百姓不幸的同情,对弱势群体苦难的关注,对被侮辱被践踏者的哀怜;18。
8%(3)“我"勇于反省和严于律己的精神;16。
3%(4)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需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完善自我,这样才能避免不幸;13。
论艾略特的诗歌作为《猫》剧灵感与音乐表现的源泉
论艾略特的诗歌作为《猫》剧灵感与音乐表现的源泉
陶丹玉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4
【摘要】安德鲁·劳·韦伯的《猫》成功地使艾略特笔下一群个性十足的猫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其主题曲《记忆》更是创造性地演绎和阐释了《猫》剧的文化内蕴,使音乐剧在欢快的娱乐气氛中传达出深厚的宗教情怀和人文理念.论文探讨艾略特诗歌在《猫》的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以及观众欣赏和理解这一音乐剧提供理论阐释和必要的背景知识.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陶丹玉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2
【相关文献】
1.艾略特诗歌创作中的反传统精神探析--兼论《荒原》的艺术表现方式 [J], 唐希
2.李贺诗歌中音乐猫写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J], 张佩宜
3.灵感来自于灵感MacBook Pro,我的灵感源泉 [J], 无
4.灵感来自于灵感 MacBook Pro,我的灵感源泉 [J], 无
5.猫性·人性·神性 T.S.艾略特诗学特质与音乐剧《猫》的艺术魅力之关系探究 [J], 潘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猫》优秀
爱的力量
通过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展示了爱的力量,强调了爱可以 化解矛盾、促进理解与和谐的重
要性。
人性探索
通过剧中人物的经历和成长,深 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善良与
自私的两面性。
思想深度
社会现象的反映
该剧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家庭、亲情、友情等关系的复杂性和 现实问题,触动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个人背景
作者艾略特在创作《猫》时,正经历着人生低谷,与妻子分 居,这使得他对家庭、婚姻等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者介绍
姓名:T.S.艾略特
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现代英美 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职业:诗人、剧作家
出生日期:1888年 国籍:英国
作品概述
主题
《猫》以家庭为背景,通过描 述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人际 关系,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
评论与评价
正面评价
总结《猫》受到的正面评价,包括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负面评价
分析《猫》受到的负面评价,包括对其主题、人物形 象、情节等方面的批评,以及与同时代作品的比较。
读者反馈与见解
普通读者反馈
收集普通读者对《猫》的反馈,包括对故事 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 。
情感纠葛和矛盾。
情节
《猫》以猫的视角展开,通过猫的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了家庭中 不同成员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语言风格
作品运用了现代主义诗歌技巧和表 现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富 有象征意义和隐喻效果。
02
《猫》的主题与思想
主题分析
家庭关系
该剧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 理解和沟通难题,以及如何通过
“猫”和“爱人”的契合——波德莱尔《猫》读后感...
“猫”和“爱人”的契合——波德莱尔《猫》读后感...19世纪法国诗人沙尔·波德莱尔在法国诗史乃至欧美诗坛上的地位都是划时代的,他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的观念和以象征手法去表现通感的诗歌创作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最出名的两首代表诗歌是《恶之花》和《猫》。
文学理论把意象符号分成三类,最值得注意的是象征的意象符号。
作为象征的意象符号,是为了反拨情感抒发的泛滥,艾略特称为客观关联物。
在诗歌《猫》中,以象征手法去表现通感的运用是其诗歌的最大贡献,波德莱尔将想像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诗歌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目了然地再现生活的概括特征,而是强调生活特征如何化为意象符号的。
诗人需要寻找新异的意象符号作为其情绪的载体,意象就是情感的物化形态。
在西方象征派笔下,大自然不过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派把情绪隐藏在客观对应物中。
波特莱尔的《猫》写的可不是猫,猫只是其自我情感的选择之后的一个意象符号。
从猫的特征中找到他所爱的女人的特征的契合点:娇羞的目光有金属和玛瑙的特点,眼神像枪刺一样寒冷,身躯的弹性和电气,这一切引起的欢乐、痴迷、紧张、恐惧交织的感觉,所有这一切爱情的特征通过一只可以体现在想像中为五官感知的猫作为意象符号表现出来。
这样的诗,不但感情的特征是新的,而且符号的特征也是新的。
在“文本”解读中,主题上《猫》是一首爱情诗,而爱情是千百年来诗歌的主旋律之一,从《诗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以至刘半农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找到一个心爱的人是东西方诗人千百年一直梦寐相求的美好愿望。
所以说,从主题上这首爱情象征诗并不新鲜,但诗人能在猫和爱人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点,将猫作为一个意象符号,通过“你看我心中的女人,她的眼神,和你极为相似”将互不关联的猫和爱人联系在一起,以猫写人,这正是波德莱尔的高明所在。
T·S·艾略特对九叶诗人的影响
谭桂林先生在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一文中则分析了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包括现实象征玄学三者的综合的观念和寻找客观对应物与非个性化的诗学命题对寻求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九叶诗人所产生的影响如九叶诗人的诗歌戏剧化倾向是这种影响的重要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2-05-18作者简介:江玉娇(1964—),女,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人文学院比较文学方向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比较诗学。
朱超超(1987—),女,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规划课题“中西诗学中‘共象’与‘异象’研究———透过T.S.艾略特诗学思想”(课题编号:09YJAZH09)的阶段成果。
“猫”在诗中的媒介作用———林健文和艾略特诗学比较研究江玉娇朱超超(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马来西亚籍中国诗人林健文(1981-)和英籍美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环境里,却因身世相似,对诗歌创作有着类似的审美情趣和相同的社会理想。
他们俩都借用“猫”作为媒介或隐喻,以其行为特征、生活习惯、“恋家”天性、“地盘观”理念等,传达了三个信息:首先,形象地再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无奈、消极的人生———存在主义的自由意识;其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身处一地、心系两地的情怀———返乡之忧的家园意识;其三,详细地提供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解构“逻各斯”、“中心”之后的重建秩序的范式———后现代主义秩序意识。
两位诗人的不同思想表现在:前者的秩序范式建立在佛教思想之上,后者的秩序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思想之上。
[关键词]猫;自由意识;家园意识;秩序意识;林健文;艾略特[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023-03林健文是马来西亚获过多项创作奖的最年轻的华人作家之一,出生于1981年,16岁开始发表诗歌,至今,发表诗歌100余首,出版诗集一部:《猫住在一座热带原始森林》。
T.S.艾略特于1888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艾略特6岁开始写诗,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和一部诗集:《老负鼠的务实猫》。
《老负鼠的务实猫》共有15首诗歌,1939年出版,80年代改编成音乐剧“猫”,在全世界各地演出。
此外,艾略特的三首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荒原》(1922)、《四个四重奏》(1943),这三首长诗尽管没有对猫的直接描述,但猫的意象随处可以捕捉到。
这三首诗的影响使艾略特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尽管林健文和艾略特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环境里,却因身世相似,对诗歌创作有着类似的审美情趣和相同的社会理想。
他们俩都借用“猫”作为媒介或隐喻,以其行为特征、生活习惯、“恋家”天性、“地盘观”理念等,传达了三个信息:首先,形象地再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无奈、消极的人生———存在主义的自由意识;其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身处一地、心系两地的情怀———返乡之忧的家园意识;其三,详细地提供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解构“逻各斯”、“中心”之后的重建秩序的范式———后现代主义秩序意识。
两位诗人的不同思想表现在:林健文的秩序范式建立在佛教思想之上,艾略特的秩序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思想之上。
一、自由意识猫是动物中最懒的动物之一,通常一天能睡18个小时,沙发、窗户、角落是它们睡觉和活动的场所,因此猫有“懒猫”的绰号(杜玛);猫有“健忘动物”的称号,因为它们不会刻意记住对它们无利可图的事情;猫有“夜间聚会”的习惯,因此,俗有“夜猫子”的外号;猫有“自由者”称誉,享受绝对的自由,因为猫是独居生活者,也不打扰他人的生活(加藤由子)。
林健文和艾略特均借用猫的懒散、贪睡的性格、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迟疑不决的癖性、自由行事的生活方式等作为媒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深刻地描写了现代人困惑、犹疑、失望的人生观。
如:“偶尔如猫,懒散躺在沙发等待每个黄昏降临”;“三言两语,打发时间最残酷的方法/竟然是忘记/地下铁的冷酷;猫的懒散;随手丢弃的花瓶/永远是对的,错觉”(林健文)。
“那黄雾的背脊摩擦着窗玻璃,/那黄雾的口鼻摩擦着窗玻璃,/它用舌尖舐黄昏的各个角落,/在排水沟的潭潭上徘徊不去/让烟囱里掉下的煤灰落在它背脊上/偷偷溜过阳台,突然纵身一跃,/又注意到了这是个柔和的十月夜晚,/在房子附近蜷起身子睡着了”(《情歌》,艾32略特)。
在这些诗行里,叙述者描写没有规律生活的现代人,就像“夜猫”一样:夜晚是自由的,想睡觉就躺下来,肚子饿了就出去猎食(杜玛)。
“偶尔在后巷发现你曾说过的猫/猫在觎觎我摆卖的/爱情”;“你躲在我眼角左倾45度处/没有灯光的角落”;“猫,一直藏匿在我们中央”;“一直发生在周围的现象都可以被伪造”;“畏缩成你每夜能看见的包矮星/和历史一起徘徊时间的边缘/自由荡游天庭地府”;“你的命,已注定在书写笔记的纸上/没野心干涉政治/实验的宇宙在梦里变成/过境的游客”(林健文)。
猫的爱情观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猫的生活:孤单、寂寞,它们不是过群居生活的动物,而是单独生活者;猫是安于现状的动物,因此没有冒险的勇气;猫是行动自由的动物,也不介入他人的生活(加藤由子)。
叙述者在以上的诗行里恰恰借用猫这些习性,阐释了现代人极其消极的人生观:对爱情犹豫迟疑,对政事漠不关心,对他者猜疑不信,对自己固守寂寞、放荡自由。
这些借用猫的媒介和透过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到的困惑、犹疑、病态正是20世纪初存在主义哲学书写的特征: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虚无的、无意义的。
因此,“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就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萨特)。
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意识,同时也遵守着存在自觉的规则。
二、家园意识俗话说:“狗恋人,猫恋家”。
对猫来说,熟悉、习惯了的家的周围是自己的狩猎场,如果主人搬到其他地方,无论路途有多远,它们肯定会回到能够确保自己的猎物、过去属于自己地盘的狩猎场,因为在“家乡”,他们有稳定感和安全感,猫是具有“家园意识”最强烈的动物种类之一(加藤由子)。
那么,怎么理解“家园意识”呢?1943年,海德格尔在《返乡———致亲人》的演讲稿中,阐释了“家园意识”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内涵。
他说:“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源要素中存在。
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
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
大地朗照着‘家园’。
如此这般朗照着的大地,乃是第一个家园‘天使’”(《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
艾略特的《老负鼠的务实猫》的第一首诗叫“给猫取名”,每只猫有三个不同的隐喻名字,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第一个名字是家人使用”(《老负鼠的务实猫》,Elio-t),因此,每个猫都有“在家感”,都是“家园天使”,“存在的明朗者”。
家里的“成员”论资排辈,领袖猫最大,各守其职,各具风采,性格各异。
年长的领袖猫要在众多猫中选择其中一只,将其作为天使送往天堂,获得重生。
这又恰巧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家园意识”存在论所具有本源性的哲学与美学关系:“大地与光明,也即‘家园天使’与‘年岁天使’,这两者都被称为‘守护神’,因为它们作为问候者使明朗者闪耀,而万物和人类的‘本性’就完好地保存在明朗者之明澈中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
这里的“大地”、“家园天使”即为“世界”与“天”之家,而“光明”与“年岁天使”则为“人”与“此在”之意,共在这“此在与世界”、“天与人”的因缘与守护之中,作为“存在的明朗者”得以闪耀和明澈。
然而,林健文诗中的“猫”与人群直接成为家庭成员,享受“在家感”,成为彼此间的“存在的明朗者”,“猫爬到琴键上/我继续每夜作与现实不符称的梦”(林健文)。
海德格尔在其演讲中进一步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这乃是返乡的忧心”(《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
这段话语告诉人们诗人追求的审美目标就是“返乡”,“返乡”体现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家园意识”。
这种切近本源的“返乡”之路就是作为“存在”的“神秘”的展开之路,通过守护与展开的历程实现由神秘到绽出、由遮蔽到澄明,最后才能“诗意地栖居着”,因为,这同时是审美的“家园意识”得以呈现之途。
这便是“家园意识”的双重涵义:“返乡之忧心”、“守护之使命”。
在这一点上,身世相似的林健文和艾略特均借用猫“恋家”的天性作为隐喻深刻地表达了他们的“返乡之忧心”。
对“家园意识”的双重涵义,海德格尔在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详细地说明了“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着“人在家中”的“家园意识”和“茫然视其所在的不在家的畏惧感”。
林健文和艾略特的诗歌都表达了作为诗人在“茫然视其所在”的畏惧下,寻找“家园意识”本源的艰难经历。
“你将会记得,必需抛弃旧版的地图/而你习惯性的安排让我忘记前世记忆的结局/不是我愿意的”;“当大禹,回到神话不曾面对的城邦/多灾难的人民/依然逼切等待/治水的英雄”(林健文)。
艾略特的“家园意识”比林健文的“家园意识”更宏大、更深远。
艾略特视地球为一家园。
《老负鼠的务实猫》中的猫各有三个不同的名字,代表着全世界不同的种类,集聚在一个家庭里,象征着各州的大统一。
此外,继《老负鼠的务实猫》之后的《四个四重奏》,虽没有对“猫”的直接描写,但里面却充满了“猫”“返乡”的意象。
艾略特的“返乡”不仅仅是返回英国或美国,而是回归“伊甸园”:“脚步声在记忆中回响/沿着我们没有走过的那条走廊/朝着我们从未打开过的那扇门/进入玫瑰园……/进入我们的最初世界”(《四个四重奏》,艾略特)。
三、秩序意识虽说猫恋家,但如果主人把家搬到很远的地方,那猫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地盘,建立新的家园。
猫是将地盘看得很重的动物,所谓地盘就是能够确保其安全与粮食的空间,其地盘观的理念是:以安全第一为理念,缩小地盘范围,通常在两个屋区之间,地盘里没有始终和上下之分,没有边缘和边界之别。
在里面,自己自主又自由(加藤由子)。
《猫住在一座热带原始森林》的开篇之作就借用了“猫恋家以及猫的地盘观”,以物理的、现实的、文化背景的空间为描写对象,把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地的距离压缩为一体,使两国构成一个时空秩序:“我在一座光线穿越不过的原始森林……在两个屋区来回奔走”;“在留下异国边界轨迹的网路上徘徊/在和我相约的梦境重逢”;“二十世纪不再存在任何国界/鱼族画上界限的海岸线,消失”(林健文)。
此处,猫的“足迹”暗示了叙述42者建立新家的艰辛以及渴望构建现实和梦幻之间的秩序的愿望。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标题是:“燃毁的诺顿”、“干赛尔维其斯”、“东库克”、“小吉丁”。
“燃毁的诺顿”、“东库克”分别指他祖先曾经在英国居住过的一座乡间住宅玫瑰园遗址和村庄;“小吉丁”是他祖先曾经在英国居住过社区的小教堂;“干赛尔维其斯”是他曾祖父来到美国后第一个生活区的一个景点———马萨诸塞州海边的一处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