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张物质世界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称之为唯物论。

该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同时,马克思也借鉴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物质决定精神”,即物质基础是超越人类的先验条件,决定着意识活动的产生和演变。

因此,人的认识必须立足于物质世界的探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费尔巴哈看来,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们只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反映。

这与传统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费尔巴哈还提出了“废止哲学”的观点,主张要通过跨越哲学的束缚,从而达到理性、真理和自由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他在学生时代就接触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深受其影响。

后来,他与恩格斯一起,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坚持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即物质是首要的存在,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都是从物质世界中产生的。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再次,马克思借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这些矛盾和趋势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最后,马克思认为,哲学不能停止于“解释”现实,还需要以“改变”现实为目标。

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

三、结语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支柱。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三 、 教 的社 会功 能 宗
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 的抽象物 , 实际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蛐而费尔 巴哈却撇 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 考察宗教 , 假定 出抽象的人, 把人 的本质理解为抽象 的类 的共 同性 。
费尔 巴哈在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 的本质之后 , 就停下 了脚步 , 他既 没有进一步揭示 出宗教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原 因。马克思指 出: 反 “ 宗教 的批判 的依据就是: 人创造了宗教 , 而不是宗教创造 了人 。就是 说, 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 自己或者再度丧失了 自己的人的 自我意识和 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地栖 息于世界之外 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 世界 , 就是 国家 、 社会 。国家、 社会产 生了宗教 即颠倒 了的世 界观 , 因 为它 的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圆 ”这里 , 马克思既肯定 了费尔 巴哈关 于人创造宗教 的功绩 , 又指明 了他不了解人 的社会性 , 因而不 了解宗
费尔 巴哈的人本 学宗教观对宗教神学产生 了强有力的冲击 , 并对 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起 了启蒙作用, 还为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进 行了思想准备 。 费尔巴哈只是主张废 除有神的、 有上帝 的宗教 。 他认 为只要指出宗教的虚 伪性、 欺骗性, 指出宗教的本质无非就是人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的异化 , 并使人人都懂得这一点, 人们就会 自 然终止对神、 对上帝 的 项礼膜拜。这样 , 神的宗教信仰就会根本消除。然而 , 对 费尔 巴哈并
教产生 的社会根源 的缺陷, 并且进而得 出新结论 由于 马克 思正确解 们也不可能随心所欲 地消灭或创立一种宗教 。宗教里的苦难 既是现 又是对 这种现 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对人 们只 能起 决 了人 的本质 问题 , 找到 了宗教产生的深刻社会原 因, 就为 自己的宗 实的苦难的表现 ,

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

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

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费尔巴哈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不难发现凡是研究过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人没有一个否认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并在研究中涉及到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期、费尔巴哈从哪些方面影响了马克思等问题。

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第一,在被恩格斯视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二者关系问题的突破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在三处直接明确指出费尔巴哈或旧唯物主义没有把感性理解为感性的活动的缺陷: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从这可以看出,马克思十分重视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他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实际上是从感性角度进行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展露出他自己对感性的独特理解,这种独特理解凝结成为一种哲学原则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中。

第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之所以从感性入手,是因为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著作与哲学思想来看,感性概念在他们各自的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他们向传统的形而上学发动攻击的锐利武器,内藏着他们各自哲学革命的全部秘密。

感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对感性的超越性理解是其整个哲学革命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因而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条中心线索。

总之,马克思关于感性的超越性理解,是马克思整个哲学革命得以可能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摘要:“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宗教观的哲学依据。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本质和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通过对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命运。

两人宗教观之比价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认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普县”。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这一观点是很可观的,因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费尔巴哈人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而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

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

人对上帝的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意识,人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

上帝的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等等特性,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之梦,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对象化视域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差异

对象化视域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差异

渤海大学学报二○一五年第四期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从对象化理论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宗教观,但同样的角度,马克思的宗教观更技高一筹。

本文拟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宗教产生的影响,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与宗教的本质的关系,以及对宗教扬弃的路径上的不同观点等几方面,来阐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二者的宗教观的差异,借此论证马克思的宗教观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更高扬弃。

一、马克思宗教观产生的历史前提任何理论都是从其特定的历史、现实背景中孕育出来的,都是特属于它那个时代的产物,马克思的宗教观也不例外。

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是当时的正宗思想,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在内)均沦为神学的婢女。

当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方式从日益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怀抱中诞生,并为自己开辟成长的道路时,德国不同于英国采取的经济革命、法国采取的政治革命,而是率先走上了一条纯粹意识形态即宗教改革的道路。

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马克思的理论活动必然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世纪初,德国处于一个宗教与政权紧密结合、共同压制人民群众的时代,而旧政权的打破急需事先解除对人民精神产生极大影响的宗教禁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宗教的批判成为时代运动的主流。

从施特劳斯开始,经鲍威尔再到费尔巴哈,整体上对宗教批判的水平呈上扬态势。

虽然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对宗教展开的批判并未能超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却对曾同样是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马克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自鲍威尔后,自我意识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基础,这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竖立起的思想旗帜。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位先哲哲学思想的比较,强调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性,这其实是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的否定。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博士论文》是一篇反对神学的宣言书。

而费尔巴哈运用对象化理论对宗教进行批判形成的宗教观,更是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的形成。

但是,同是对象化视域中的宗教观,两者的差异却非常显著。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他们认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是却没 有深入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没有揭示出人类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 这种理论并不能真正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次,马克思 和恩格斯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 个客观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和矛盾关系。
实践观的重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强调,实践是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观改变了以往 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将的重点从抽象的理论转向了现实的生产活动和阶级斗 争。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也是社会关系形成 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实践观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 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信息不对称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和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或口号。马克 思实践观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论和工具,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4、对无产阶级的作用:马克宗教观主张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无产 阶级革命;而费尔巴哈宗教观则强调人类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总的来说,马 克宗教观和费尔巴哈宗教观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两者都为推动马克思主 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言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文献,其中阐 述了实践观在其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这部文献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实践观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本次演示旨在 探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分析其重要性及对现实 的意义。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引言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终备受关注。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唯物主义又有不同的变迁。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被誉为“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对人类解放的看法以及对批判理性的重视等方面,比较分析这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其实不同哲学家之间对自然辩证法的观念并不一样。

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并不例外。

费尔巴哈的“人性解放”哲学,强调的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对象,而人类自我认识与自然界的关联,便成为了人性解放的基石。

而马克思则更加强调劳动在自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界是必须被处理和征服的对象。

人类的劳动活动,则是自然辩证法在实践层面的表现。

尽管两位哲学家对自然辩证法的强调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他们都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看作是人的现实认识,对于揭示现实的真相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共识为他们的思想奠定了相同的基础。

第二部分:人类解放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以人类解放作为理论目标的哲学家。

然而,他们关于人类解放的看法却存在明显差异。

费尔巴哈主张消除与人的本质对立的存在,借此推动人类的解放。

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错觉和欺骗,因此唯有摆脱了这种偏见,才能真正解放自我。

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人类解放的最大障碍。

他提出的社会化的个人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状态,也就是在取消了私人财产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这样的观念使得马克思的思想更具有实际性,更能指导革命实践。

第三部分:对批判理性的重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注意到了理性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他们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费尔巴哈观察到了人的感官体验受到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影响,认为人们深受迷信的摆布,因此需要去批判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宗教观之比较摘要:“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宗教观的哲学依据。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本质和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通过对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命运。

两人宗教观之比价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宗教观:费尔巴哈认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普县”。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这一观点是很可观的,因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西方哲学,从泰勒斯等开始,西方哲学就一直在探求和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与此相应的中国,自孔子开始,中国哲学一直在探求和追问“人性是什么”。

探求和追问人的本质,其目的在于寻找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归宿,这是不可知的问题,所以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探求和追问人性,其目的在于揭示和预测人类的行为,这是可知的问题,所以中国文化是世俗文化。

费尔巴哈是宗教从天国回到人间,从上帝那里回到人本身。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呢?费尔巴哈人为,“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的。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人的本质观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人的本质观之比较研究
2.现实背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在1804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的兰斯古特,十九世纪初期是德国的非常时期,当时的德国即将迎来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它没有发生,比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晚了两百年左右,比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晚了将近五十年。在这样的条件下的德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很贫穷的,在农村,由于富农的压迫,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土地,地位低下;在城市,由于行会制度的阻挠,资产阶级没有及时产生,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收到了影响。
1.人的存在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从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人是感性的具有真实性的实体,与那些认为人的存在是虚无飘渺的神学与认为人的存在是绝对精神的思辨哲学相反,费尔巴哈坚定的认为人之“本”在于感性的自然界,人的存在不是从想象中产生的,而是在我们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导源于精神,而是导源于自然,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人借助自然发展自己,同时又发展自然。“我憎恶那种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以我依赖于自然界为可耻,我公开承认,自然力不仅作用于我的表面、我的皮肤、我的身体,而且作用于我的核心、我的灵魂。”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
1.理论背景
马克思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其各个时代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学说,包括毛泽东和列宁在革命和实践中发展的观点和方法。但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有一些学者把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混为一谈,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恩格斯、列宁等划分开来,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实践唯物主义”或者“实践的唯物主义”。有一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为了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缺点,曾极度拥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在阐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形成的。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马克思本人的着作中,他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其实践概念,其中的感性一词意味着直接性、现实性、对象性。

在他之前,费尔巴哈率先使用感性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思辨哲学的颠覆意图。

这是由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间题,它们极为推崇理性,轻视感性的现实意义。

由此,费尔巴哈从存在论上赋予了感性以一种基础性的地位,试图将哲学带回到现实世界之中,无论其理论终局如何,他对马克思哲学的启迪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马克思将人的活动视为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这与后者将人视为感性对象看起来极为类似,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根本差异,它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哲学根基上的分野。

毋庸置疑,弄清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之间的区别,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的不同,体现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直观思维方式的差异。

感性对象体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性。

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已经意识到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即抽象性。

他试图创立一种完全异于后者的新哲学,为了彻底与旧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完全异于黑格尔的,而采用了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的对立起来①。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就是感性、现实,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的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将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置放在感性确定的事物上,以此来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最原始的存在形式,思想、意识等都是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

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用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可以从工人手中获取物质和剩余价值。

工人所制造的产品的价值超过了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这种压迫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在这种斗争中,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改革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费尔巴哈主义:1. 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梦想等。

因此,人应该秉持自由的理念和行动,以实现自我完成和全人类的人的解放。

2.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由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和认识,而不是物质的本质。

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一种结合。

3. 宗教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阶级选择的一种工具,它给人们灌输麻醉剂,让他们忘却痛苦的事实。

因此,人应该拒绝宗教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反抗。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启示作用。

【推荐下载】试析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推荐下载】试析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键入文字]
试析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他在黑格尔哲学一统天下的德国举起批判的大旗,运用人本主义感性哲学掀起了对黑格尔哲学的首次倒戈,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析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马克思认为,他为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打下了真正的基础,只有费尔巴哈的著作才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一个半世纪以来,费尔巴哈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无法跳过的关键人物之一。

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越是深入,就越感觉到反思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理论关系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基础上创立新世界观的。

这一认识从整体上笼统而正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因而成为学界的共识。

然而,在具体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扬弃和超越问题上大家却莫衷一是。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性人物,关系到整个现代性形而上学被颠覆、全部意识形态幻觉被打破的问题,马克思哲学革命之重大意义的把握如影随形的关联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之真实作用的评估,因此,当我们在哲学存在论的根基处来阐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性时,对费尔巴哈哲学意义的再次评估也就更显得重要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旧哲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旧哲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旧哲学的区别。

我们承认旧哲学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而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观点上有相同之处。

但并不是说旧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就是完全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相比,其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至少在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1.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不同。

以往的哲学家由于阶级偏见和生活圈子的狭小,使得他们不可能深入到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之中,更没有亲自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因而很难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伟大,所以他们对于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大多是消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界的现有面貌,“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

因此一开始,他们对改造世界的态度就是乐观的、积极的。

在他们看来,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这两者在他们身上是自觉统一的。

2.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不同。

旧哲学特别是资产阶级哲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改造旧有的世界,创造一个适合资产阶级的世界但其出发点不是实践而主要是理性的批判,其中特别是对封建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强调“实践”,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因此,为了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必须组织无产阶级,奋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因此一切的理论批判只能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的不同,实际上也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实质性变革。

3.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不同。

什么样的人或阶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重大区别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正能改造旧世界的只有人民群众,相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造而论,则只能是无产阶级。

而“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任何改造世界的运动只存在于某个上帝特选的人的头脑中,世界的命运取决于这个把全部智慧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占有的头脑”。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导读:论文摘要:在宗教学领域里,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优秀成果,并克服了其旧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的阐明了宗教产生的……*论文摘要:在宗教学领域里,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优秀成果,并克服了其旧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的阐明了宗教产生的要源及本质,从而实现了宗教批判的革命转向。

本文试从二者宗教思想的区别中,说明马克思在宗教批判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思想。

在宗教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为马克思开辟了宗教批判的新方向,使得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彻底地在宗教学领域内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人本主义哲学依据进行了批判,可以说,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批判远远的超越了费尔巴哈,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对宗教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异化*一、宗教批判的依据对于人的思考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哲学基础是其人本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正是从此入手指出,费尔巴哈的主要缺陷就是他把人从社会中孤立出来,看作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仅把人看作是生物学上的人,而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费尔巴哈却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考察宗教,假定出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类的共同性。

费尔巴哈在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之后,就停下了脚步,他既没有进一步揭示出宗教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

马克思指出:反宗教的批判的依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者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于世界之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的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guan教观

宗guan教观

马克思、费尔巴哈之宗教观对比在马克思宗教哲学观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费尔巴哈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的本质、根源、消亡三个方面对比研究, 来阐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的扬弃和超越。

首先,宗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在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中一个著名的命题是,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 正就是属人的本质。

而这个本质, 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 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独自的本质, 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敬拜。

在费尔巴哈看来, 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只不过这种本质是被对象化了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 这个观点被马克思继承了, 但在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上,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产生了严重分歧。

费尔巴哈认为人最根本的本质在于人的类意识, 在于理性、爱、意志力。

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看来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把人从其赖以存在的现实社会关系中孤立起来了, 而实际上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不否认费尔巴哈也谈到过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只是包含于团体之中, 包含于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在这里, 人与人的统一就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

然而, 费尔巴哈所强调的人与人的统一是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 我是从你那里体验到我是人, 明白我们两人谁也不能脱离谁,即使我只跟如此一个人相联,我也就有了集体的、属人的生活了。

特别是费尔巴哈注重于把男女两性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脱离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 显然忽视了人生活于其中的经济、政治关系。

他所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只不过是爱与友情, 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

他所理解的社会性, 只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已提出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关于对人的理解, 但是应该看到, 此时的马克思还受着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影响, 譬如, 马克思批判宗教, 指出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 人创造了宗教, 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德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 中 ,费 尔 巴哈 无 疑 产 生 了 重 大 的 影 响 。笔 者 拟 从
宗 教 的本 质 、根 源 、消 亡 三 个 方 面 出 发 ,揭 示 马 克
人 的人 的 绝 对 本 质 ,就 是 人 生 的 目 的 。
在 这
里 ,人 的这 种 观 念 性 的 “ 对 本 质 ” 似 乎 与 人 的 物 绝 质 生 活 毫 无 关 系 ,人 完 全 是 超 脱 物 质 生 活 的人 。这 种 观 点 在 马 克思 看 来 ,是 严 重 错 误 的 ,因 为 费 尔 巴 哈把 人 从 其 赖 以 存 在 的 现 实 社 会 关 系 中孤 立 起 来 了 ,而实 际 上 : 并 不 是 抽 象 的 栖 息 在 世 界 以外 的 ‘ 人 东 西 。人 就 是 人 的 世 界 ,就 是 国 家 ,社 会 。(4 "2艟 ]
政 治 关 系 。他 所 理 解 的人 与 人 之 间 的关 系 ,只 不 过
宗 教 的本 质 是 人 的 本 质 ,这 个 观 点 被 马 克 思 继 承 了 ,但 在 究 竟 什 么 是 人 的本 质 问题 上 ,马 克 思 和 费 尔 巴哈 产 生 了 严 重 分 歧 。费 尔 巴 哈 认 为 人 最 根 本 的 本 质 在 于 人 的 类 意 识 ,在 于 理 性 、 爱 、意 志 力 。
力 ,这 就 是 完 善 性 ,这 就 是 最 高 的 力 ,这 就 是 作 为
思对 费 尔 巴哈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的 扬 弃 和 超 越 。


宗教 的本质
费 尔 巴哈 在 关 于 宗 教 本 质 的 论 述 中— 个 最 著 名
当然 ,不 能 否 认 费 尔 巴 哈 也 谈 到 过 人 的 社 会
的命 题 是 :宗 教 的 本 质 就 是 人 的本 质 的 异 化 。 “ 属 神 的 本 质 不 是 别 的 ,正 就 是 属 人 的 本 质 ,或 者 ,说
了个 体 的 、现 实 的 、属 肉体 的人 的 局 限 ,被 对 象 化 为 一 个 另 外 的 、不 同 于 它 的 、独 自的 本 质 ,并 作 为 这 样 的 本 质 而 受 到 仰 望 和 敬 拜 。 因 而 ,属 神 的 本 质
之 中 。 。在 这 里 ,人 与 人 的 统 一 就 可 以理 解 为 人 ”[ ] 与 人 之 间 的社 会 关 系 和社 会 联 系 。然 而 ,费 尔 巴 哈 所 强 调 的人 与 人 的统 一 是 以 我 和 你 的实 在 区别 为 基
谁也不能脱 离 谁 , “ 即使 我 只 跟 如 此 一 个 人 相 联 , 我 也 就 有 了集 体 的 、属 人 的 生 活 了 ”1 。这 种 诗 意 [m ] 式 的 言 辞 不 能 掩 盖 他 J 人 的人 的社 会 属 性 的 狭 隘 识 性 和 抽 象 性 。特 别 是 费 尔 巴 哈 注 重 于把 男 女 两 性 关 系作 为 社 会 关 系 的基 本 模 式 ,脱 离 物 质 生 产 活 动 和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显 然 忽 视 了人 生 活 于 其 中 的 经 济 、
得 更 好 一 点 ,正 就 是 人 的本 质 。 而 这 个 本 质 ,突 破
性 。譬 如 他 说 : “ 立 的 ,个 别 的 人 ,不 管 是 作 为 孤
道 德 实 体 或 作 为 思 维 实 体 ,都 未 具 备 人 的本 质 。 人
的本 质 只 是 包 含 于 团体 之 中 ,包 含 于 人 与 人 的统 一
象 的直观 的 人 本主 义 的 必然 结 果 。
关键词 :马克思I费尔巴哈 ;宗教哲学思想;扬弃和超越 中图分类号 :B 一O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11 (0 9 3 0 1 4 0 9 53 2 0 )o 一o l—0
在 马克 思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发 展 、丰 富 、完 善 的过
是 “ 与 友 情 ,而 且 是 理 想 化 了 的 爱 与 友 情 ’佃 。 爱 , [
他 所 理 解 的社 会 性 ,只 不 过 是 “ 种 内 在 的 、无 声 一 的 、把 许 多 人 纯 粹 自然 地 联 系 起 来 的共 同性 ” 。 尽 管 此 时 的马 克 思 已提 出 了 不 同于 费 尔 巴哈 的
之 一 切 规 定 ,都 是 属 人 的 本 质 之 规 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费 尔 "瑚 1
巴哈 看 来 ,宗 教 的 本 质 就 是 人 的本 质 , 只不 过 这 种
本 质 是 被 “ 象 化 ” 了 的本 质 。 对
础 的 ,我 是 从 你 那 里 体 验 到 我 是 人 , 明 白 我们 两 人
在 《 督 教 的 本 质 》 中 ,费 尔 巴 哈 明确 写 道 : “ 基 人
自己意 识 到 的 人 的 本 质 究 竟 是 什 么 呢 ?或 者 ,在 人 里 面 形 成 类 ,即 形 成 本 来 的人 性 的 东 西 究 竟 是 什 么
呢 ? 就 是 理 性 、意 志 、 心 。 … … 理 性 ,爱 ,意 志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n l f y Un es y( o m c n e dt n o r a o Wu i i ri S c l i c sE io ) v t S e i
V0. 1 No 3 11 .
Au . 2 0 g ,0 9
马 克 思 与 费 尔 巴 哈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之 比较
有的学者声称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宗教而是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的纯粹的爱的宗教而且往往拿费尔巴哈的一段话倘若我们不是信仰一个更好的生活而是要求个更好的生活而且不是单个人独力去要求而是合群聚众去要求那么我们也将可以造成个更好的生活至少我们将铲除自古至今人类所遭受的种种伤心惨目的不公不平的事情
第 1 卷第 3期 1 20 年 8月 09
李清聚 ,范迎春
(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江苏 南京 209 1 4) 0
摘要 :以宗教 的本质、根源、消亡为具体切入 点进行剖析 ,可 以发现,马克思之所以能够 完成对 费尔巴哈 宗教 哲学思想的扬弃和超越 ,根本原 因在于哲学方法上的超越。这种扬弃、超越 是用科学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取代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