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第6卷第1期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Vol.6No.1 2004年3月JOURNA L OF JIANGNAN SOCIA L UNIVERSIT Y Mar.2004论马克思的宗教观Ξ汤夺先1,张利洁2(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 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等几个方面。

这也构成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的基本体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 马克思;宗教观;宗教理论;宗教作用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 A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一生中有许多关于宗教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马克思的宗教观。

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与宗教观发展史上的两种类型的宗教观,即各种神学家的唯心主义宗教观,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完全对立的,它的产生是宗教观史上的一场大革命,是宗教学方面的大飞跃,是惟一科学的宗教观。

[2]作为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首倡者和重要的理论奠基者,马克思本人的宗教观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是在马克思的奠基作用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才逐渐形成了体系,并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

[3]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本人的宗教观视而不见,二者不可偏废。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一、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民族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其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应用和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唯物史观,它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应理性看待宗教信仰,认识到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此作为指导,推动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阶级斗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即阶级斗争。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认识到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也存在着宗教信仰的差异。

因此,要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宗教信仰,推动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3. 人的本质与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需要关注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真实需求,鼓励个人的宗教自由,同时也要坚决反对一切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思想的影响。

4.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的优势,对于宗教事务进行科学、公正的管理,保证宗教工作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宗教工作的具体应用1. 科学认识宗教信仰面对宗教信仰,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去认识和对待,摒弃主观臆测和片面诋毁。

同时,应推动宗教与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实现宗教信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 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宗教工作中,应积极推动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对宗教知识的普及,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宗教环境。

3. 鼓励宗教自由和个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解放和权利保障,包括信仰自由。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应坚决维护个人的宗教自由权利,鼓励个人合理的宗教信仰,同时要防范一切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思想的滋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也是其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宗教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它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基本观点。

其中,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是指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

它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幻想,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

它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无知,无法真正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阶级性质。

它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宗教是由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宗教使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和压迫有所忍受,从而阻碍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宗教的教条主义和迷信性质。

它认为宗教的教义是不科学的,缺乏实证的依据。

宗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束缚和压抑,使人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的相对宽容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在实践中,它对宗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不应被强制或打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宗教持有一种特定的看法。

马克
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扭曲反映。

他认为,宗教是由
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和安慰,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找到一种心理支持。

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通过扭曲人
们对现实的看法,让人们逃避现实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神权制度的象征,通过向个人灌输宗教的信仰,使其忽视社会矛盾和压迫,并服从当权者的控制。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宗教是一种被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他认为,宗教是统治
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工具之一。

马克思强调宗教背后的阶级矛盾,认为宗教被用来维持社会等级和不平等现象,让被剥削的人们接受自己的压迫和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是批判性的。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
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安慰和心理支持,但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和被剥削的工具。

马克思倡导人们要从对宗教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 力量”。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
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宗教幻 想有其现实基础。 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 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 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 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
才产生了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 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 质的异化观点 ,“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人们既不能解 释又不能控制,同样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得以存在和 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 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
4、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总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多次提出,要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国 家政治和法的批判,通过消灭私有制度 来消灭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列宁认 为,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必须善于同宗 教作斗争,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宗 教的根源,把同宗教的斗争同消灭产生 宗教的社会根源的实践联系起来。所以, 任何时候,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 应有的首要地位,决不要把群众间的宗 教分野置于政治分野之上。如果这样做, 就会分散革命的力量,分裂劳动群众队 伍,破坏革命队伍在政治上的 团结一致。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首先是自然根源,自然力对于最初的人来说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这种自然力被人格化,于是“最初的神产生了”;其次是认识根源,主要指宗教源于人们对外部自然界虚幻的认识;再次是社会根源,主要指除了自然力量之外,社会力量也逐渐发挥了作用,例如在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在跟剥削者斗争时的软弱无力,必然会产生对优美的来世生活的信仰,正如野蛮人在跟大自然斗争时的软弱无力会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应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可反映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四是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 人们的支配,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
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反映为“超人间力量”。
由此可以理解,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 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 力量(上帝、神、佛、真主等)的形 式来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 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 曲的、颠倒的反映。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
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人的事情,要 彻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那么,无产阶 级政党还要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 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宗 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不 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纯洁性,还要进 行宣传和提高群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 从宗教偏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无神论 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论的荒谬,说 明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第二,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剥削制 度下,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往往找不到摆脱苦难 的现实道路,宗教却教导人民,只要安于苦难,服 从命运,就会进入来世的天堂,从而使人民在精神 上获得暂时的安慰,希望在来世天堂的幻想幸福里 寻求解脱。这就是宗教对人民精神麻醉作用,而且 这种麻醉作用因统治阶级的利用更为强化。正如列 宁所深刻阐述的“对于辛劳一生贫困一生的人,宗 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 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 克思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 世界观的基石。”
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 宗教的态度》中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 种根源主要是社会根源。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 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 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比战争、地震 等任何非常事件带来的灾难和折磨多一千倍)捉 摸不定的力量,他们觉得毫无办法— 这就是目 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 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 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 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 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 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 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 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 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 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 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 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 的根源。
的事情。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 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 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 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 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 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 离, 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 有不信教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 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 宗 识、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的起源与存在 教 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 信 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 仰 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的宗教政 吗 策的理论基础。 ?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 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 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 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 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 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 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 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 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声疾呼向 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 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 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 段。”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宗教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和反映,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探索和寻求。

二、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和逃避。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虚构和想象,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臆想和臆测。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和幻想,是人类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避和放弃。

三、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控制的一种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精神压迫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控制的一种途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一种方式。

四、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阶段密切相关。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文化表现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思想和信仰。

总之,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是: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宗教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是人们因为生活困境而寻求安慰的产物。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观点,并对宗教自由的理论进行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一种超自然的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人类思想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现象。

然而,宗教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神性,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不足,寻求心灵安慰的一种自然表现。

社会主义宗教问题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否能够存在以及宗教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它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以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为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与宗教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旨在消除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宗教信仰则是一种超自然信仰,容易成为保守势力的统治工具,阻碍人的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自由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信仰自由的一部分,社会主义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应该成为个人的私事,不应该成为社会的公共事务。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不能容忍宗教活动对社会民主的破坏和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宗教自由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国家也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自由理论强调个人权利的尊重和多元宗教的共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自由理论也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认同宗教自由无限扩大的观点。

宗教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拘无束,宗教信仰也不应该成为维护个人权益的借口。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应该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能成为干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作者: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其基本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两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

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是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

强调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和侵蚀党的肌体,反对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

认为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但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事的原则。

解决宗教问题要服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总任务,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也提出了要向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工人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方针政策的总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02
的中国化历程
早期接受与传播(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
初步介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早期 传播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先 进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将马克
思主义引入中国。
传播渠道
早期主要通过翻译、撰写文章等方 式,以《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重 要传播平台。
初步接纳
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 子开始在实践中尝试运用马克思主 义宗教观,如李大钊等。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 2
参与国际宗教事务治理
积极参与国际宗教事务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 合理的国际宗教秩序。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合作
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宗教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
推广中国经验
总结和推广中国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成功经验, 为其他国家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03
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理论价值
坚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是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现象而不是 超自然现象。在中国化过程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坚持和发展。
强调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化过程中,这一观 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重视人民群众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THANKS.
宗教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宗教最终会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背景与形成
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当时欧洲社会 的宗教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县民宗局供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
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宗教就是在原始人关于灵魂和神等原始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发展由社会发展所决定,宗教的发展规律取决于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演变,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即自然异己力量和社会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以及人们对这种支配力量的不理解。

所以宗教是否消亡,不取决于宗教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阶级产生以后,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主要来源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明白和不合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不充分、社会未能实现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等。

因此,当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宗教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

马克思主义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反对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状况和政治使命等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宗教的
社会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尤其对宗教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时所起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批判,认为在阶级社会,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和控制,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对于被压迫人民而言,宗教具有精神麻醉作用。

同时,他们对宗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一些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
一定程度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

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要团结和争取信教群众,不要因信仰上的不同而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党要坚持对工人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防止宗教对党员思想的侵蚀,开展无神论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宗教感情。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上述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理论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
坚持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基本原理,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或具体论断。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提炼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