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曹刿的战略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学习过程1. 背景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

齐是强国,鲁是弱国。

- 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襄公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

2.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今义指监狱。

- 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从:听从(民弗从也);跟随(战则请从)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 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4.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曹刿这个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从鲁庄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5.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曹刿论战》中学习到哪些道理和策略?-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鲁庄公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文章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等。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

《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曹刿论战》教案合集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才能。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1.老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局部难词难句。

3.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张,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通过分析曹刿的论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曹刿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曹刿的论点,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战争策略和军事术语。

2. 引导学生从曹刿的论点中提炼出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曹刿论战》。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古代战争策略和军事术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论点,并提炼出启示。

5.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曹刿的论点和启示。

6. 总结: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曹刿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延伸:1.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曹刿、鲁庄公等角色,模拟论战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运用曹刿的论点,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和逻辑思维。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古代战争策略和军事术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角色扮演和辩论赛,评价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升。

2. 通过对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深入了解古代战争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实感体验。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曹刿论战 教案

曹刿论战 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

2.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曹刿的形象特点。

2.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2.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

请大家先简单了解一下曹刿这个人物。

2.学生分享对曹刿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3.学生跟随教师,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思考:曹刿在论战中表现出了哪些特点?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回顾感受,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曹刿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理解曹刿的论战策略。

(三)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分析:曹刿在论战中是如何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的?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战、论、曹刿、鲁庄公。

(2)分析曹刿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回顾感受,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思考:曹刿的论战策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2.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2.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能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曹刿论战》教案3篇

《曹刿论战》教案3篇

《曹刿论战》教案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要点: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__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__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__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中的故事情节。

2.理解和分析古代智者曹刿的言论。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曹刿论战的言论。

2.分析曹刿论战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教学难点:
1.分析《曹刿论战》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准备:
1.课本《古文观止》
2.课堂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主题
1.通过讲述和回顾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智慧?
Step 2:阅读和理解
1.学生个人阅读《曹刿论战》。

2.学生自主分组,共同讨论并解读《曹刿论战》的言论和故事情节。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提出概括和引导性问题。

-曹刿论战的目的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通过“借刀杀人”来实现目的的?
-曹刿的言论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智慧?
Step 3:分析和讨论
1.学生讨论曹刿论战的主题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3.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

Step 4:小结和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曹刿论战的智慧和时代背景。

2.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评价,总结课堂收获和体会。

延伸拓展活动:
1.邀请学生针对曹刿论战的智慧,设计并进行类似的论战活动。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智者故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3篇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3篇

《曹刿论战》教案1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教案一:《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曹刿论战》,使学生了解古代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运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智慧和谋略;2. 学生分析曹刿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及言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智慧和谋略;2. 学生分析曹刿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及言辞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曹刿论战》的文本;2. 学生阅读材料的复印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并与学生讨论智慧和谋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Step 2: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曹刿论战》的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的曹刿是如何展示智慧和谋略的?2. 曹刿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中有什么特点?3. 曹刿的智慧和谋略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如果你是曹刿,你会如何应对之前的失败?2. 你认为智慧和谋略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应用?Step 4:小结(10分钟)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智慧和谋略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案二:《曹刿论战》扩展活动设计活动一:智慧谋略游戏(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智慧谋略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运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依次进行游戏,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

活动二:智慧谋略演绎(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文学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智慧谋略演绎,根据故事设定和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

活动三:智慧谋略辩论(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取一个辩题,进行智慧谋略辩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正方辩论和反方辩论,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

活动四:智慧谋略报告(2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与智慧和谋略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报告。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曹刿论战-《左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

《曹刿论战-《左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

《曹刿论战-《左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背景和内容;2. 分析曹刿与孟尝君的对话,了解其中的智谋和策略;3. 思考并讨论曹刿的战略思维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1. 背景介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讲述了曹刿与孟尝君之间的一场智谋较劲。

当时,齐国与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孟尝君作为齐国的军事统帅,面临着晋国壮大的军队。

曹刿作为齐国的谋士,被派去与孟尝君商讨战略。

2. 内容梳理曹刿在与孟尝君的对话中,提出了“兵不厌诈”、“以逸待劳”等战略思想。

他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善于利用谋略和计谋,以取得胜利。

曹刿还强调了灵活应变和善于装作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3. 思考讨论- 你认为曹刿的战略思维对于战争胜利有多大的影响?- 在摩登社会中,曹刿的战略思维是否仍然适用?为什么?- 你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过类似于曹刿的战略思维?效果如何?导学活动:1. 阅读《曹刿论战》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战略思想,并尝试总结出其中的要点。

2. 分组讨论曹刿的战略思维对于战争胜利的影响,并在小组内展开辩论。

3. 模拟曹刿与孟尝君的对话,分别扮演两位角色,讨论如何制定战略以取得胜利。

4.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结合摩登社会实例,讨论曹刿的战略思维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导学延伸:1. 阅读其他古代兵法著作,比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了解古代战争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2. 调研摩登军事战略,了解当今战争背景下的战略思维和应用。

3. 参与模拟军事策略游戏或者团队建设活动,锻炼自己的战略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学生通过进修古代智慧,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刿论战》学案.doc

《曹刿论战》学案.doc

《曹刿论战》学案《曹刿论战》学案d20xx-12-22 一、学案目标:(1)、了解古文知识与中考题型及策略;(2)、运用相关知识对例文进行阅读与鉴赏;(3)、迁移阅读一一链接中考题;(4)、理论升华一一学生归纳与总结。

二、学习重难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一一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三、走进文本,解读感悟: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流程】:#61548; 1诵读和复述;#6154 8;2疏通词句;(一)通假字(二)、一词多义:(三)、古今异义:(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615 48;3理清思路;#61548;4深入研读;#615 4 8;5拓展思考。

【学生归纳与总结】: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春秋左氏》,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背景介绍《曹刿论战》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军事辩论论文,也是古代中国难得的文学兵书。

据传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派遣刁智、曹洪和荀攸出使袁绍营帐,与袁绍大将曹休、郭图、审配等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军事辩论,刁智用“白马非马”的悖论论证战略,最终促使袁绍下令撤军,曹操因此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这篇论文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战争思想的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策略思维等多方面内容。

学习目标•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掌握《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掌握《曹刿论战》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在了解《曹刿论战》之前,有必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

东汉末年,大权在握的宦官与青州刺史袁绍争权夺利,引发了官渡之战。

曹操为了抗衡袁绍,发动了一系列战役。

《曹刿论战》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是曹操为了准备官渡之战做好思想准备,派遣刁智、曹洪和荀攸三位谋士前往袁绍营帐进行辩论。

第二部分:论文内容《曹刿论战》主要围绕“备而不用”这个战略思想展开。

曹兵数少,而袁兵数众,曹操需要利用他所拥有的优势,即士气和敌情,以便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辩论中,刁智运用“白马非马”的悖论,最终说服了袁绍,曹操因此能够利用他所掌握的先机进行军事部署,并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第三部分: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曹刿论战》采用了典型的现象抽象思维方式,即把具体的现象抽象成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同时,他还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

这篇论文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曹操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其中的“白马非马”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学习活动活动一:阅读《曹刿论战》原文在学习《曹刿论战》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遍原文。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思想和论点进行解读,并画出重点和难点的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分析《曹刿论战》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曹刿论战》的思想和意义。

2.分析《曹刿论战》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数据。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Step 3 理解《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讨论《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对《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深入的讨论。

Step 4 分析《曹刿论战》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1.语言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的语言特点,包括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词汇等。

2.艺术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论战》的艺术手法,包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论战过程的描写等。

Step 5 拓展思考根据《曹刿论战》的内容和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1.《曹刿论战》中展示了什么样的智慧和胆识?2.《曹刿论战》中的论战技巧可以在哪些方面借鉴和运用?3.你认为《曹刿论战》还有哪些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Step 6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醒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课、讨论、展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有些紧张,教师需要更好地组织课堂进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交流。

另外,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上也需要更加充分,以确保教学材料的全面和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1、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3、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

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4、重点难点突破:⑴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①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②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①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②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③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⑵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对比手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

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⑶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重点理解文章选材、剪裁都要符合表达中心需要的道理。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自学阶梯评估1、达标训练:⑴请给下列句中粗点字注音:又何间()焉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⑵填空:①《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②《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⑶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①又何间焉古义:今义:②肉食者鄙古义:今义:③牺牲玉帛古义:今义:④小大之狱古义:今义:⑸翻译下列句子:①小信未孚。

②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⑴“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曹刿请见④战则请从⑶用原文回答:①“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②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⑷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一层:。

二层:。

⑸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开放探究: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方食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拜两次C、进取于君进:前进D、以振百姓振:同“赈”,救济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分食食之②食之不以其道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①寡人不知②孰谓汝多知乎D、①忠臣不为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⑶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①分食食之②言之公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⑥婴闻之⑦以君之赐⑧寡人之过也A、①③⑥B、③⑤C、②⑧D、③⑤⑦⑸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②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三、资料下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

”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

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

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

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

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

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

鲁送纠者行益迟。

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

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

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

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

不然,将围鲁。

’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

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

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自学阶梯评估参考答案〗1、达标训练:⑴jiànbiànbózhémǐbǐ⑵填空:①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②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人三鼓后齐人辙乱旗靡时⑶C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①参与中间②鄙陋,目光短浅卑鄙③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④案件监狱⑸翻译下列句子:①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②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

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2、能力提高:⑴战争的双方性质鲁国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徧同“遍”,遍及②动词赐福③请求④请让我⑶用原文回答: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⑷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乃入见。

‖问:“何以战?”……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⑸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3、开放探究:⑴C(“进”向上,指在朝廷。

)⑵A(“食”,音sì,给……吃。

)⑶D⑷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

)⑸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②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