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K12年高中数学 1.3.1 交集、并集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
1.3.1交集与并集 教案 秋学期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一
交集与并集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知识点一交集自学导引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A={2,4,6,8,10},B={5,8,12},C={8}.问题1:集合A,B与C中的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C是由集合A和集合B的公共元素组成.问题2:集合C与集合A,B的关系各是什么?提示:C A,C B.新知自解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2.图形表示3.运算性质A∩B=B∩A,A∩B⊆A,A∩B⊆B;A∩A=A,A∩∅=∅.知识点2 并集自学导引A={x|x是希望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的男同学},B={x|x是希望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的女同学},C={x|x是希望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的学生}.问题:集合A,B,C中的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C是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新知自解1.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2.图形表示3.运算性质A∪B=B∪A,A⊆A∪B,B⊆A∪B;A∪A=A,A∪∅=A.求集合的并集、交集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就是确定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使之组成新的集合,或是由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元素性质的元素组成新的集合.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就是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在一起,但是要注意,重复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把握热点考向高频考点题组化考点一求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考点一求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例1]已知集合A={x|-4≤x<2},B={x|-1<x≤3},求A∩B,A∪B.[思路点拨]已知集合A,B都是无限集合,要求A∩B,A∪B,可借助数轴直观求解.[精解详析]分别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和B,如图所示:根据A∩B和A∪B的定义,由图知A∩B={x|-1<x<2}.A∪B={x|-4≤x≤3}.[一点通]在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时,常借助Venn图和数轴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一般地,集合元素离散时用Venn图表示;集合元素连续时用数轴表示,注意端点值的取舍.题组集训1.若集合A={0,1,2,3},B={1,2,4},则集合A∪B=()A.{0}B.{1,2}C.{1,2,3,4} D.{0,1,2,3,4}解析:A∪B={0,1,2,3}∪{1,2,4}={0,1,2,3,4}.答案:D2.若集合A ={x |-2<x <1},B ={x |0<x <2},则集合A ∩B =( )A .{x |-1<x <1}B .{x |-2<x <1}C .{x |-2<x <2}D .{x |0<x <1}解析:A ∩B ={x |-2<x <1}∩{x |0<x <2}={x |0<x <1}.答案:D考点二 交集、并集性质的应用[例2] 设集合A ={-2},B ={x |ax +1=0,a ∈R },若A ∩B =B ,求a 的值.[思路点拨] A ∩B =B →B ⊆A →讨论集合B →列方程→求a[精解详析] ∵A ={-2}≠∅,∴B =∅或B ≠∅.①当B =∅时,方程ax +1=0无解,此时a =0.②当B ≠∅时,此时a ≠0,则B ={-1a}, ∴-1a∈A , 即有-1a =-2,得a =12. 综上所述,得a =0或a =12. [一点通]1.解决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A ∩B =B ⇔A ∪B =A ⇔B ⊆A .2.在B ⊆A 时,注意B =∅的情形不能漏掉.3.分类讨论时要不重不漏.题组集训3.下列4个推理:①a ∈(A ∪B )⇒a ∈A ;②a ∈(A ∩B )⇒a ∈(A ∪B );③A ⊆B ⇒A ∪B =B ;④A ∪B =A ⇒A ∩B =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解析:a ∈(A ∪B )⇒a ∈A 或a ∈B ,∴①是错误的.A ∈(A ∩B )⇒a ∈A 且a ∈B ⇒a ∈(A ∪B ),∴②是正确的.③④是交集与并集的性质,故都是正确的.答案:C4.已知集合A ={x |-1≤x <3},B ={x |2x -4≥x -2}.(1)求A ∩B ;(2)若集合C ={x |2x +a >0},满足B ∪C =C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1)∵B ={x |x ≥2},∴A ∩B ={x |2≤x <3}.(2)∵C ={x |x >-a 2}, B ∪C =C ⇔B ⊆C ,∴a >-4.考点三 利用交集、并集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例3] 已知集合A ={x |2<x <4},B ={x |a <x <3a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B ={x |3<x <4},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点拨] (1)就B =∅和B ≠∅分类讨论,列出关于a 的不等式求解;(2)借助数轴,在数轴上画出集合A 和集合A ∩B 就可以看出a 的值.[精解详析](1)如图所示,有两类情况,一类是B ≠∅,首先a >0.①B 在A 的左边,②B 在A 的右边.B 的位置均使A ∩B =∅成立,即3a ≤2或a ≥4,解得a ∈(0,23]∪[4,+∞); 另一类是B =∅,即a ≤0时,显然A ∩B =∅成立.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23]∪[4,+∞).(2)因为A ={x |2<x <4},A ∩B ={x |3<x <4},如右图所示.。
北师大版数学高一教案 交集与并集
1.3.1交集与并集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3)能利用数轴或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集与并集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列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集合A,B的基本关系,并采用类比思想,在集合之间关系和实数之间关系相似的情况下,联想实数的基本运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合是否也能进行基本运算?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观察以下实例,探索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1)A={1,3,5},B={2,4,6},C={1,2,3,4,5,6};(2)A={2,4,6,8,10},B={3,5,8,12},C={8}.【师生活动】教师引导:老师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与交集的定义.学生分析(1),教师可以再举几个例子,可通过引导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引入并集的定义,引出本课题.【设计说明】在分析(1)(2)的关系以后,便板书并集定义,步步为营!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定义 1.并集—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师: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定义的认识,给出定义之后,及时提出问题:怎样将这个定义理解透彻?让学生分析定义.师:指出需要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关键词:并集定义中的“或”字,它与平常生活中大家所理解的意思有一定区别?因此有必要结合V enn 图讲解“或”字在数学中的特殊含义,避免学生在定义的理解上走入误区.用V enn 图表示如下:师: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并集定义? 学生: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或师:在同学们掌握定义之后,对定义中的集合A 和集合B 做一些调整,列出特例——当集合B 为空集或集合B 等于集合A 时,请同学们思考此情况下的A ∪B..B AA A(B)ABB A ① ② ③ ④ ⑤A BA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他们的思维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灵活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此特例还说明V enn 图是表示集合的很好的工具,但定义中的V enn 图只是一般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集合的形态多样,集合的并与交会随着集合内容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设计意图] 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他们的思维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灵活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此特例还说明V enn 图是表示集合的很好的工具,但定义中的V enn 图只是一般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集合的形态多样,集合的并与交会随着集合内容的变化而作出 相应的改变. 2.交集(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 与集合C 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2,4,6,8,10},{3,5,8,12},{8};A B C ===②{|20049}.A x x =是国兴中学年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 |x 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x |x 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师:板书交集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 交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 B x x A x B =∈∈且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 enn 图表示交集运算.师:如何区别交集与并集?仿照并集的情况把上面的图形分别写出其交集。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13.1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正确地进行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运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定义2.学会对集合进行交集与并集运算3.能够做到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三、教学难点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的区别2.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交集与并集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元素3.集合的描述方法4.交集的概念与运算5.并集的概念与运算2.教学方法1.引入法2.演示法3.提问法4.实践法3.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教师将一张图片放在课堂上方的大屏幕上,图片中包含多个水果,如苹果、梨、香蕉、葡萄等等,并问学生:“大家看到这张图片后,这些水果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引出集合的概念。
(2)概念讲解教师给出集合的定义、元素、描述方法等内容的讲解,重点指出一些常用的集合及其描述方法,如自然数集合、整数集合、偶数集合等等。
(3)交集与并集的概念讲解教师给出交集和并集的定义与例子,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4)交集与并集的运算通过提问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介绍交集与并集的运算,包括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交集与并集解决问题。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多个小组互动形式的练习,如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交集与并集解决问题。
(6)板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进行板书总结,并讲解进行概念卡片的制作,鼓励学生制作概念卡片复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观察法、提问法与随堂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答题速度和答题正确率等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估。
六、教学资源准备1.课件及多媒体设备2.大屏幕及投影仪3.交叉点、并集点等教学工具七、教学后记本次课堂教学针对高一学生,课程设置合理,内容易懂,教学方法多样,应用实例充足,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一1.3.1【教学设计】《交集与并集》
《交集与并集》
本节的内容是交集、并集、的概念及交、并的运算,要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去理解交、并的含义,是在学习集合关系的基础上自然引出的知识,是集合知识里面的核心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同时也是与其他内容很容易交汇出题的知识点,经常作为载体出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能使用形象工具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通过实例分析和阅读自学探究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能使用数轴与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
【教学重点】
并集、交集的概念,利用Venn图与数轴进行交、并的运算。
【教学难点】
弄清并集、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一、导入部分
复习提问:
1、集合的表示方法。
2、集合的基本关系。
新知导引:
每组同学写出自己的5个爱好,以组为单位整理报表。
设计意图:温习已学知识,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交集、并集的概念及表示
(1)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
(2)
的并集
2、交集与并集的运算性质
图形
语言。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1 交集与并集 学案
1.3.1交集与并集学习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重点)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难点)3.掌握有关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进行集合的运算.(易混点)情景导入: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一、自主学习[基础·初探]教材整理交集与并集阅读教材P11至P12“练习”以上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交集1. 交集的定义(1)文字语言:一般地,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 与B的交集.(2)记法:A∩B,读作“A交B”.(3)符号语言:A∩B={x|x∈A,且x∈B}.(4)图形表示:图1-3-12.运算性质(1)特殊运算:A∩B=B∩A,A∩A=A,A∩∅=∅.(2)包含关系:A∩B⊆A,A∩B⊆B.二、并集1.并集的定义(1)文字语言: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与B的并集.(2)记法:A∪B,读作“A并B”.(3)符号语言:A∪B={x|x∈A,或x∈B}.(4)图形表示:图1-3-22.运算性质(1)特殊运算:A∪B=B∪A,A∪A=A,A∪∅=A.(2)包含关系:A⊆A∪B,B⊆A∪B.1.已知集合A={1,2,3},B={1,3},则A∩B=()A.{2}B.{1,2}C.{1,3} D.{1,2,3}【解析】A∩B={1,2,3}∩{1,3}={1,3}.【答案】 C2.设集合A={x|(x+1)(x-2)<0},集合B={x|1<x<3},则A∪B=()A.{x|-1<x<3} B.{x|-1<x<1}C.{x|1<x<2} D.{x|2<x<3}【解析】因为A={x|(x+1)(x-2)<0}={x|-1<x<2},所以A∪B={x|-1<x<2}∪{x|1<x<3}={x|-1<x<3}.【答案】 A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求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小组合作型]已知集合A={x|-4≤x<2},B={x|-1<x≤3},求A∩B,A∪B.【精彩点拨】已知集合A,B都是无限集合,要求A∩B,A∪B,可借助数轴直观求解.【尝试解答】分别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和B,如图所示.根据A ∩B 和A ∪B 的定义,由图知A ∩B ={x |-1<x <2}. A ∪B ={x |-4≤x ≤3}.在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时,常借助Venn 图和数轴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一般地,集合元素离散时用Venn 图表示;集合元素连续时用数轴表示,注意端点值的取舍.[再练一题]1.已知集合A ={x |-1<x ≤3},B =⎩⎨⎧x ⎪⎪⎭⎬⎫x ≤0,或x ≥52,求A ∩B ,A ∪B . 【解】 ∵A ={x |-1<x ≤3}, B =⎩⎨⎧x ⎪⎪⎭⎬⎫x ≤0,或x ≥52, 把集合A 与B 表示在数轴上,如图,∴A ∩B ={x |-1<x ≤3}∩⎩⎨⎧⎭⎬⎫xx ≤0,或x ≥52=⎩⎨⎧⎭⎬⎫x -1<x ≤0,或52≤x ≤3;A ∪B ={x |-1<x ≤3}∪⎩⎨⎧x ⎪⎪⎭⎬⎫x ≤0,或x ≥52=R . 探究二:交集、并集性质的应用设集合A ={-2},B ={x |ax +1=0,a ∈R },若A ∩B =B ,求a 的值. 【精彩点拨】 A ∩B =B →B ⊆A →讨论集合B →列方程→求a 【尝试解答】 ∵A ={-2}≠∅, ∴B =∅或B ≠∅.①当B =∅时,方程ax +1=0无解,此时a =0.②当B ≠∅时,此时a ≠0,则B =⎩⎨⎧⎭⎬⎫-1a ,∴-1a∈A ,即有-1a =-2,得a =12.综上,得a =0或a =12.1. 解决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A ∩B =B ⇔A ∪B =A ⇔B ⊆A .2. 当B ⊆A 时,注意B =∅的情形不能漏掉. 3.分类讨论时要不重不漏. [再练一题]2.若将本例中“A ={-2}”改为“A ={x |x 2+x -6=0}”, 其他条件不变,求a 的值.【解】 A ={x |x 2+x -6=0}={-3,2}. ∵A ∩B =B ,∴B ⊆A .①当B =∅时,方程ax +1=0无解,此时a =0.②当B ≠∅时,此时a ≠0,则B =⎩⎨⎧⎭⎬⎫-1a ,-1a ∈A ,∴-1a =-3或-1a =2,∴a =13或a =-12.综上,a =0或a =13或a =-12.探究三:由集合的交、并求参数的值(范围) [探究共研型]探究 1 已知集合A ={x |-1<x <1},B ={x |x <a }. 若A ∩B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提示】 ∵A ∩B =A ,∴A ⊆B .如图:由图可知a ≥1.探究 2 将探究1中的“A ={x |-1<x <1}”改为“A ={x |-1<x ≤1}”,其他条件不变,a 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提示】 如图:由图可知a >1.探究 3 将探究1中的“A ∩B =A ”改为“A ∩B =∅”,其他条件不变,a 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呢?【提示】 如图:由图可知a ≤-1.已知集合A ={x |2<x <4},B ={x |a <x <3a }.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 ={x |3<x <4},求a 的取值范围.【精彩点拨】 (1)就B =∅和B ≠∅分类讨论,列出关于a 的不等式求解;(2)借助数轴,在数轴上画出集合A 和集合A ∩B 就可以看出a 的值.【尝试解答】 (1)如图所示,有两类情况,一类是B ≠∅,首先a >0.①B 在A 的左边,②B 在A 的右边.B 的位置均使A ∩B =∅成立,即3a ≤2或a ≥4, 解得a ∈⎝⎛⎦⎤0,23∪ [4,+∞); 另一类是B =∅,即a ≤0时,显然A ∩B =∅成立.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23∪[4,+∞). (2)因为A ={x |2<x <4},A ∩B ={x |3<x <4},如下图所示.集合B 若要符合题意,显然有a =3,此时, B ={x |3<x <9},所以a =3即为所求.此类问题常借助数轴解决,首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画出数轴,然后根据数轴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即可,特别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当集合的元素离散时,常借助集合的关系列关于参数的方程组求解,但求解后要代入检验是否符合题意.[再练一题]3.设集合A ={x |-1<x <a },B ={x |1<x <3}且A ∪B ={x |-1<x <3},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如图所示,由A ∪B ={x |-1<x <3}知,1<a ≤3.三、课堂检测1. 设集合U ={1,2,3,4,5,6},A ={1,3,5},B ={3,4,5},则∁U (A ∪B )=( )A .{2,6}B .{3,6}C .{1,3,4,5}D .{1,2,4,6}【解析】 ∵A ={1,3,5},B ={3,4,5},∴A ∪B ={1,3,4,5}. 又U ={1,2,3,4,5,6},∴∁U (A ∪B )={2,6}. 【答案】 A2. 设集合A ={1,3,5,7},B ={x |2≤x ≤5},则A ∩B =( ) A .{1,3} B .{3,5} C .{5,7}D .{1,7} 【解析】 集合A 与集合B 的公共元素有3,5,故A ∩B ={3,5},故选B. 【答案】 B3.集合A ={x |x >1},B ={x |x ≤4},则A ∩B =________. 【解析】 A ∩B ={x |x >1}∩{x |x ≤4}={x |1<x ≤4}. 【答案】 {x |1<x ≤4}4.若集合A ={x |-3≤x ≤5},B ={x |2m -1≤x ≤2m +9},A ∪B =B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A ∪B =B ,∴A ⊆B ,如图所示.∴⎩⎪⎨⎪⎧2m -1≤-3,2m +9≥5,解得-2≤m ≤-1. 【答案】 [-2,-1]5.已知集合A ={1,3,5},B ={1,2,x 2-1},若A ∪B ={1,2,3,5},求x 及A ∩B .【解】∵B⊆(A∪B),∴x2-1∈A∪B,∴x2-1=3或x2-1=5.解得x=±2或x=±6.若x2-1=3,则A∩B={1,3};若x2-1=5,则A∩B={1,5}.四、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
《交集与并集》教案(北师大必修1)
§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共2课时)3.1交集与并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3.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树立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概念、数形结合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实例分析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1. A={6, 8, 10, 12},B={3, 6, 9, 12},C={6, 12} ,2. ,,,(其关系见演示)二.抽象概括1.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 (见演示)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2.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3.性质(1)A∩A=A,A∩=,A∩B=B∩A(2)A∪A=A,A∪=A,A∪B=B∪A(3)A∩BA,A∩BB(4)AA∪B,BA∪B(5)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6)若A∪B=A, 则,反之也成立三.例题讲解例1 . 设A={x |x是等腰三角形}, B={x |x是直角三角形},则A∩B={等腰直角三角形}例2. 设A={x |x是锐角三角形},B={x |x是钝角三角形},则A∩B = Φ,A∪B = {斜三角形}例3. 设A={x| x>-2}, B={x |x<3}, 求A∩B, A∪B.例4. 已知A={2,-1,x2-x+1}, B={2y,-4,x+4}, C={-1,7} 且A∩B=C 求:x , y的值及A∪B.例5 已知集合A={x |-2≤x≤4}, B={x | x>a}①若A∩B≠φ,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②若A∩B≠A,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四.思考交流(举例验证并与同学交流)(1)(A∩B)∩C = A∩( B∩C ) 可写为:A∩B∩C(2)(A∪B)∪C = A∪( B∪C ) 可写为:A∪B∪C五.课堂练习:教材P练习T1~4.13六.课堂小结1. 理解两个集合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和性质.2. 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常用数轴法和图示法.3.注意灵活、准确地运用性质解题;4. 注意对字母要进行讨论.七.作业布置教材P15.A组T2.(3)(4)(5);3 ,B组T1 。
高一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3-1交集与全集(1)
《集合的运算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知识位于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是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基本关系之后进一步延伸,本节知识特别是对后续将要学习的函数,不等式等内容有工具性的作用,更进一步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如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时集合就成为了基本工具。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符号语言,它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清晰地表达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集合是整个现代数学的基础,在今后学习中会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在高考中集合也是重点考察内容,而集合运算是每年高考的热点。
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两个较为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求法,会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交集与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由具体到抽象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准确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求法教学难点并集与交集的区别,并集中“或”的含义三、学生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与集合的关系,对集合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这一新的数学符号建立运算对于学生已有的实数运算会产生一定的认识冲突,而这恰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与动力。
在表达方面:集合作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学生最新接触,表达的不规范性比较突出,因此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集合运算的正确表示方法。
例题老师要准确做好表达的范例。
在知识方面:本节的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并集定义中“或”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其包含的三种情况来理解并集定义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更大的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这样的原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类比与归纳。
高一数学教学案1.3.1交集与并集北师大版必修1
四课后反思
五课后巩固练习
1若关于x的方程3x2+px-7=0的解集为A,方程3x2-7x+q=0的解集为B,且A∩B={ },求
教案、学案用纸
年级高一
学科数学
课题
交集与并集
授课时间
撰写人
学习重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概念
学习难点
对交集、并集概念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2.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例1设 , ,求A∩B、A∪B.
变式:若A={x|-5≤x≤8}, ,则A∩B=;A∪B=.
例2设 , 求A∩B.
练一练
若 , ,则 .
例3设A={0,4},B={x︳ ,若A B=A求a的值
三巩固练习
1.若{-2,2x,1}∩{0,1, }={1,4},则x的值
2. ︳ ,B= ︳
3设 , ,若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
2交集的运算性质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集的运算性质
4(1)A={3,5,6,8},B={4,5,7,8},则A∪B=;
(2)设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B=;
(3)A={x|x>3},B={x|x<6},则A∪B=,A∩B=
二师生互动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12 北师大版必修1
用-1,x2-x+1}, B={2y,-4,x+4}, C={-1,7} 且 A∩ B=C 求 x,y。 解:由 A∩B=C 知 7A ∴必然 x2-x+1=7 得 x1=-2, x2=3 由 x=-2 得 x+4=2C 此时 ∴x-2 2y=-1 ∴y=1 2
∴x=3 x+4=7C ∴x=3 , y=1 2
解之得 s= 2 ∴A={ , }
1 2 3 2 1 2 3 2
r=
3 2 1 2 1 2
B={ , }
1 2
∴A∪B={ , , } 三、小结: 交集、并集的定义 四、作业:课本 P13 习题 1、3 1--5
5 }, 2
补充:设集合 A = {x | 4≤x≤2}, B = {x | 1≤x≤3}, C = {x |x≤0 或 x≥ 求 A∩B∩C, A∪B∪C。 《课课练》 P 6--7 “基础训练题”及“ 例题推荐”
第六教时
教材: 交集与并集(1) 目的: 通过实例及图形让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过程: 一、 复习:子集、补集与全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提问(板演) :U={x|0≤x<6,xZ} 求:CuA= {0,2,4}. 二、 新授: 1、实例: A={a,b,c,d} 图
c d c d ab e f ab e f
例二、 已知 A={x|2x2=sx-r}, B={x|6x2+(s+2)x+r=0} 且 A∩B={ }求 A∪B。 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 2
1 1 ∵ A 且 B 2 2
2r s 1 2r s 5
1 1 sr ∴ 2 2 3 1 ( s 2) r 0 2 2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4 北师大版必修1
第六教时 交集与并集(一)教材: 交集与并集(1)目的: 通过实例及图形让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过程:一、 复习:子集、补集与全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提问(板演):U={x|0≤x<6,x ∈Z} A={1,3,5} B={1,4}求:CuA= {0,2,4}. CuB= {0,2,3,5}.二、 新授:1、实例: A={a,b,c,d} B={a,b,e,f}图公共部分 A ∩B 合并在一起 A ∪B2、定义: 交集: A∩B ={x|x ∈A 且x ∈B} 符号、读法并集: A ∪B ={x|x ∈A 或x ∈B}见课本P10--11 定义 (略)3、例题:课本P11例一至例五练习P12补充: 例一、设A={2,-1,x 2-x+1}, B={2y,-4,x+4}, C={-1,7} 且A ∩B=C 求x,y 。
解:由A ∩B=C 知 7∈A ∴必然 x 2-x+1=7 得x 1=-2, x 2=3由x=-2 得 x+4=2∉C ∴x ≠-2∴x=3 x+4=7∈C 此时 2y=-1 ∴y=-21 ∴x=3 , y=-21 例二、已知A={x|2x 2=sx-r}, B={x|6x 2+(s+2)x+r=0} 且 A ∩B={21}求A ∪B 。
解:∵21∈A 且 21∈B ∴⎪⎩⎪⎨⎧=+++-=0)2(21232121r s r s ⇒⎩⎨⎧5212-=+=-s r s r解之得 s= -2 r= -23 ∴A={,21-23} B={,21-21} ∴A ∪B={,21-23,-21} 三、小结: 交集、并集的定义四、作业:课本 P13习题1、3 1--5补充:设集合A = {x | -4≤x ≤2}, B = {x | -1≤x ≤3}, C = {x |x ≤0或x ≥25 }, 求A ∩B ∩C, A ∪B ∪C 。
《课课练》 P 6--7 “基础训练题”及“ 例题推荐”。
高中数学1-3.1 交集与并集 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1.3-1交集与并集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 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新课教学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1求集合A 与B 的并集A={6,8,10,12} B={3,6,9,12}A={x|-1≤x ≤2} B={x|0≤x ≤3}(过度)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 A ∩B={x|∈A ,且x ∈B}交集的Venn 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2求集合A 与B 的交集A={6,8,10,12} B={3,6,9,12}A={x|-1≤x ≤2} B={x|0≤x ≤3}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用彩笔图出)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例题讲解A例3(P12例1):理解所给集合的含义,可借助venn 图分析例4 P12例2):先“化简”所给集合,搞清楚各自所含元素后,再进行运算。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1.3.1交集与并集问题导学案北师大版必修
1.3.1 交集与并集问题导学一、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活动与探究 1(1)设集合M={m∈Z|-3<m<2},N={n∈Z|-1≤n≤3},则M∩N等于( ).A.{0,1} B.{-1,0,1}C.{0,1,2} D.{-1,0,1,2}(2)已知集合A={x|-4≤x<2},B={x|-1<x≤3},求A∩B,A∪B.迁移与应用1.若集合M={-1,0,1},N={0,1,2},则M∩N等于( ).A.{0,1} B.{-1,0,1}C.{0,1,2} D.{-1,0,1,2}2.设集合A={2,4,6},B={1,3,6},则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A.{2,4,6} B.{1,3,6}C.{1,2,3,4,6} D.{6}3.已知集合A={x|1≤x<3},B={x|x>2},试求A∩B和A∪B.求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首先应看清集合中元素的取值范围,化简集合.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交集、并集的定义直接观察出结果;若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可借助数轴分析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在集合中时,用“空心点”表示.二、交集、并集的简单应用活动与探究 2设集合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的值以及A∪B.迁移与应用若集合M={-1,a,3},N={a+2,a-2},且M∩N={3},则a=__________.处理集合中的参数问题时,要始终具有检验意识,除了按照条件进行检验外,还应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进行检验.三、交集、并集性质的应用活动与探究 3设集合A={-2},B={x∈R|ax2+x+1=0,a∈R}.若A∩B=B,求a的取值范围.迁移与应用1.设集合A={x|-1<x<a},B={x|1<x<3},且A∪B={x|-1<x<3},求a的取值范围.2.设集合A={x|x2-3x+2=0},B={x|x2-4x+a=0},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在利用集合的交集、并集性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A∪B=B,A∩B=A等这类条件,解答时常借助A∪B=B?A?B,A∩B=A?A?B进行转化求解.(2)当集合A,B满足A?B时,如果集合B是一个确定的集合,而集合A不确定时,要考虑A=和A≠两种情况,切不可漏解.(3)求解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有关的集合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进行分析求解.当堂检测1.已知集合A={1,3,5,7,9},B={0,3,6,9,12},则A∩B等于( ).A.{3,5} B.{3,6} C.{3,7} D.{3,9}2.已知集合A={x|x>0},B={x|-1≤x≤2},则A∪B等于( ).A.{x|x≥-1} B.{x|x≤2}C.{x|0<x≤2} D.{x|-1≤x≤2}3.已知集合A={2,-3},集合B满足B∩A=B,那么符合条件的集合B的个数是( ).A.1 B.2C.3 D.44.已知集合A={x|x≤1},B={x|x≥a},且A∪B=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5.已知A={-3,a2,a+1},B={a-3,2a-1,a2+1},若A∩B={-3},求a的值.提示:用最精炼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数学ⅰ北师大版1.3.1交集与并集学案(北师大版1)
数学ⅰ北师大版1.3.1交集与并集学案(北师大版1)§3.1交集与并集自主学习1、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体验通过实例的分析和阅读来自学探究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1、一般地,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3、A∩A=__A__,A∪A=__A__,A∩∅=__∅__,A∪∅=A.4、假设A⊆B,那么A∩B=__A__,A∪B=__B__.5、A∩B⊆A,A∩B⊆B,A⊆A∪B,A∩B⊆A∪B.对点讲练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例1】求以下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1)A={1,2,3,4,5},B={-1,0,1,2,3};(2)A={x|x<-2},B={x|x>-5}、解(1)如下图,A∪B={-1,0,1,2,3,4,5},A∩B={1,2,3}、(2)结合数轴(如下图)得:A∪B=R,A∩B={x|-5<x<-2}、规律方法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依据它们的定义,借用Venn图或结合数轴分析两个集合的元素的分布情况,有利于准确写出交集、并集、变式迁移1(1)假设集合A={x|x>-1},B={x|-2<x<2},那么A∪B等于()A、{x|x>-2}B、{x|x>-1}C、{x|-2<x<-1}D、{x|-1<x<2}(2)假设将(1)中A改为A={x|x>a},求A∪B,A∩B.(1)答案A解析画出数轴,故A∪B={x|x>-2}、(2)解如下图,当a<-2时,A∪B=A,A∩B={x|-2<x<2};当-2≤a<2时,A∪B={x|x>-2},A∩B={x|a<x<2};当a≥2时,A∪B={x|-2<x<2或x>a},A∩B=∅.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例2】A ={x |2a ≤x ≤a +3},B ={x |x <-1或x >5}、(1)假设A ∩B =∅,求a 的取值范围;(2)假设A ∪B =R ,求a 的取值范围、解(1)由A ∩B =∅,①假设A =∅,有2a >a +3,∴a >3.②假设A ≠∅,如图:∴⎩⎪⎨⎪⎧ 2a ≥-1a +3≤52a ≤a +3,解得-12≤a ≤2.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a |-12≤a ≤2或a >3}、(2)由A ∪B =R ,如下图,∴⎩⎪⎨⎪⎧ 2a ≤-1a +3≥5,解得a ∈∅.规律方法出现交集为空集的情形,应首先考虑集合中有没有空集,即分类讨论、其次,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的交、并运算中,数轴分析法直观清晰,应重点考虑、变式迁移2集合A ={x |2<x <4},B ={x |a <x <3a }、(1)假设A ∩B =∅,试求a 的取值范围;(2)假设A ∩B ={x |3<x <4},试求a 的取值范围、解(1)如图,有两类情况,一类是B ≠∅⇒a >0.如今,又分两种情况:①B 在A 的左边,如图B 所示;②B 在A 的右边,如图B ′所示、B 或B ′位置均使A ∩B =∅成立,即3a ≤2或a ≥4,解得0<a ≤23,或a ≥4.另一类是B =∅,即a ≤0时,显然A ∩B =∅成立、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a |a ≤23,或a ≥4}、(2)因为A ={x |2<x <4},A ∩B ={x |3<x <4},如下图:集合B 假设要符合题意,显然有a =3,如今B ={x |3<x <9},因此a =3为所求、交集、并集性质的运用【例3】集合A ={x |1<ax <2},B ={x ||x |<1},且满足A ∪B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A ∪B =B ,∴A ⊆B .(1)当a =0时,A =∅,满足A ⊆B .(2)当a >0时,A =⎩⎨⎧⎭⎬⎫x |1a <x <2a .∵A ⊆B ,∴⎩⎪⎨⎪⎧1a ≥-12a ≤1∴a ≥2. (3)当a <0时,A =⎩⎨⎧⎭⎬⎫x |2a <x <1a .∵A ⊆B ,∴⎩⎪⎨⎪⎧ 2a ≥-11a ≤1∴a ≤-2.综合(1)(2)(3)知,a 的取值范围是{a |a ≤-2或a =0或a ≥2}、规律方法明确A ∩B =B 和A ∪B =B 的含义,依照问题的需要,将A ∩B =B 和A ∪B =B 转化为等价的关系式B ⊆A 和A ⊆B 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另外在B ⊆A 时易忽视B =∅时的情况、变式迁移3设集合A ={-2},B ={x |ax +1=0,a ∈R },假设A ∩B =B ,求a 的值、 解∵A ∩B =B ,∴B ⊆A .∵A ={-2}≠∅,∴B =∅或B ≠∅.当B =∅时,方程ax +1=0无解,如今a =0.当B ≠∅时,如今a ≠0,那么B ={-1a },∴-1a ∈A ,即有-1a =-2,得a =12.综上,得a =0或a =12.1、A ∪B 的定义中“或”的意义与通常所说的“非此即彼”有原那么的区别,它们是“相容”的、求A ∪B 时,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出现一次、2、A ∩B =A ⇔A ⊆B ,A ∪B =B ⇔A ⊆B ,这两个性质特别重要、另外,在解决有条件A ⊆B 的集合问题时,不要忽视A =∅的情况、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设集合A ={x |-5≤x <1},B ={x |x ≤2},那么A ∩B 等于()A 、{x |-5≤x <1}B 、{x |-5≤x ≤2}C 、{x |x <1}D 、{x |x ≤2}答案A2、以下四个推理:①a ∈(A ∪B )⇒a ∈A ;②a ∈(A ∩B )⇒a ∈(A ∪B );③A ⊆B ⇒A ∪B =B ;④A ∪B =A ⇒A ∩B =B .其中正确的选项是()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②③④正确、3、设A={x|1≤x≤3},B={x|x<0或x≥2},那么A∪B等于()A、{x|x<0或x≥1}B、{x|x<0或x≥3}C、{x|x<0或x≥2}D、{x|2≤x≤3}答案A解析结合数轴知A∪B={x|x<0或x≥1}、4、A={x|x≤-1或x≥3},B={x|a<x<4},假设A∪B=R,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3≤a<4B、-1<a<4C、a≤-1D、a<-1答案C解析结合数轴知答案C正确、5、满足条件M∪{1}={1,2,3}的集合M的个数是()A、1B、2C、3D、4答案B解析由得M={2,3}或{1,2,3},共2个、【二】填空题6、A={(x,y)|x+y=3},B={(x,y)|x-y=1},那么A∩B=________.答案{(2,1)}7、设集合A={x|-1≤x<2},B={x|x≤a},假设A∩B≠∅,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a≥-1解析由A∩B≠∅,借助于数轴知a≥-1.8、集合A={x|x<1或x>5},B={x|a≤x≤b},且A∪B=R,A∩B={x|5<x≤6},那么2a-b=________.答案-4解析如下图,可知a=1,b=6,2a-b=-4.【三】解答题9、集合A={1,3,5},B={1,2,x2-1},假设A∪B={1,2,3,5},求x及A∩B.解∵B⊆(A∪B),∴x2-1∈A∪B.∴x2-1=3或x2-1=5.解得x=±2或x=± 6.假设x2-1=3,那么A∩B={1,3}、假设x2-1=5,那么A∩B={1,5}、10、设集合A={x|x2-3x+2=0},B={x|x2-4x+a=0},假设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A={1,2},∵A∪B=A,∴B⊆A,集合B有两种情况,B=∅或B≠∅.(1)B=∅时,方程x2-4x+a=0无实数根,∴Δ=16-4a<0,∴a>4.(2)B≠∅时,当Δ=0时,a=4,B={2}⊆A满足条件;当Δ>0时,假设1,2是方程x2-4x+a=0的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矛盾,无解,∴a=4.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a≥4.探究驿站11、求满足P∪Q={1,2}的集合P,Q共有多少组?解可采纳列举法:当P=∅时,Q={1,2};当P={1}时,Q={2},{1,2};当P={2}时,Q={1},{1,2};当P={1,2}时,Q=∅,{1},{2},{1,2},∴一共有9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交集、并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和并。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
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理解“或”、“且”的含义,掌握交集、并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交集、并集;
②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③逐步学会数形结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
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类比发现法。
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
(2)图示法。
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
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追溯与创设情景:
(i)放映刘翔和姚明的两个Flash的片断。
问题一:用集合的形式给出刘翔和姚明的爱好.
问题二:观察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
用集合A表示刘翔的爱好; A={ 音乐,看书,台球 }
用集合B 表示姚明的爱好; B={ 电脑,音乐,看书}
用集合C 表示他们的共同的爱好; C={ 音乐,看书 }
用集合D 表示刘翔和姚明的爱好; D={ 电脑,音乐,看书,台球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话题出发,借助两个Flash ,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将
这
个话题用集合的语言来表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及励志教育.
(ii)借助Flash 动态的图画将上面的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演示(详见课件),采用元素分析
法,引导学生发现内在的规律,为讲授交集和并集构建一个平台。
图1 图2
观察上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 、集合B 有什么关系?
如上图,集合A 和B 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 和B 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
师:请观察A 、B 、C 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结合动画)
生5:集合C 的元素是集合A 、B 的公共元素.
师:请观察A 、B 、D 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结合动画)
生6: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都是集合D 中的元素.
师: 我们把集合C 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把集合D 叫做集合A 与B 的并集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
二、讲解新课:
引导学生自主对交集和并集进行概念的类比、内涵类比、外延类比,重点讲清“且”与“或”的区别与联系,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中能迅速、准确地决定取“交”还是取“并”扫清障碍。
“且”表示同时具备“或”有三层含义:① x∈A 且x∉B ② x∈B且x∉A ③ x∈A且x∈B
注:区分并集符号语言中的“或”与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与联系。
三、讲解范例:
例1 判定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 若A={1,5,6,8},B={3,5,7,8},则A B={5}.
2. 若A={2,3,4},B={2,5,6},则A B={2,2,3,4,5,6}.
3. 若A={1,3 ,5 ,8},B={3,5,7,8},则A B={3,5,7,8}.
设计意图:认识概念之后,严格逐字逐句地叙述、审核定义,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外延”。
通过反例、错例进行辨析,达到巩固概念
的目的.
①巩固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
②通过练习题使学生对“且”“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且”的含义:把A与B中“公共元素”全部取出;
“或”的含义:把A与B所涉及的“所有元素”全部取出.
例2设A={x|x>-2},B={x|x≤3},求A B.
解:A B={x|x>-2} {x|x≤3}={x|-2<x≤3}.
A B=R
设计意图:(1)借助数轴,通过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相互转化,
(2)同时要注意端点处“=”号的取舍.
课堂练习:
1.设A={x|x 是等腰三角形},B={x|x 是直角三角形},求A B. (口答)
解:A B={x|x 是等腰三角形} {x|x 是直角三角形}={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设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 解: A B={x|x 是斜三角形}.
3. A={4,5,6,8},B={3,5,7,8},求A B.,A B. (口答)
解:A B={5,8} , A B={3,4,5,6,7,8}. (列举法)
4.设A={x|-1<x<2},B={x|1<x<3},求A B , A ∪B.
解:A B ={x|-1<x<2} {x|1<x<3}={x|-1<x<3}.
A B ={x|-1<x<2} {x|1<x<3}={x | 1<x<2} (描述法)
5.如图: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解: A (C U B)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主要是列举法与描述法)
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加强用符号语言的表示集合运算的能力。
例3.已知全集U=A B={1,3,5,7,9},A (C U B)={3,7}, (C U A) B={5,9}.则A B=____.
设计意图:借助文氏图,形象直观,使抽象、复杂的 问
题简单化,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魅力.
变式 :分别求出集合A 、B 、A C U 、B C U 、)(B A C U
A={1,3,7} , B={1,5,9} ,A C U ={5,9} ,B C U ={3,7} ,)(B A C U ={3,7,5,9} )(B A C U =(A C U ) (B C U )
设计意图: (i)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ii)用Flash 的演示A C U 、B C U 、)(B A C U
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果,从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的能力.
即德·摩根定律 (1)
( )=( ) ( );
(2) ( )=( ) ( ). 注; 点到为止
(iii)为下节课讲授交集与并集的性质作铺垫
课堂练习
课本 P12(练习)1,3,4
六、课堂小结: 1. 两个概念――交集、并集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元素分析法;
3. 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轴、韦恩图),化归思想.
七、作业布置: P13 3
,5,6
⎩⎨⎧)三种语言表示()区别与联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