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文化的形成条件
五溪文化的魅力
五溪文化的魅力中共怀化市委书记欧阳斌新世纪之初,文代会前夕,我们召开全市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大家相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仲夏季节,研讨“五溪文化”,共商怀化文化发展大计,这是很有意义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毛泽东同志对文化建设有很多著名论述。
邓小平同志十分注重抓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文革”之后复出,很重视抓科学、抓教育,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江泽民总书记对文化非常重视,在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今天,我们在这里座谈,就是要实践“三个代表”,探讨在怀化如何具体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溪文化,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新的世纪,文化需要新的发展。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我们正处在的这个仲夏季节,则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季节。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各位都在各自的园地辛勤地耕耘,这次座谈会上不少同志作了简洁而精彩的发言,就是多年耕耘所得收获的一种展示。
今天上午,我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来到会场看望,感到大家情绪很好,气氛很好,发言的内容很好。
我虽然只听了几个同志的发言,但对同志们所形成的成果逐份阅读后,深受教益,很有启迪。
来怀化工作之前,我就从不同渠道了解了一些与“五溪文化”有关的情况,深感五溪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次开会前,我又查看了一些资料,实地作过一些考察,形成了初步想法。
下面谈四个问题,供同志们研讨。
一、绚丽多姿的五溪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的珍贵财富“五溪”,即沅水中上游的五大支流。
《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氵无溪、辰溪”,这是至今所见解释“五溪”的最早版本。
“五溪”究竟指的是现在的哪五条河?不同的解释散见于各种文献,我比较倾向于“巫水、渠水、酉水、氵舞水、辰水”一说。
根据《湖南通志·地理志》载:氵舞水和辰水分别发源于贵州的大塘山和梵净山,在黔城和辰溪县城注入沅水;渠水发源于通道与广西的分水坳,在托口注入沅水;巫水发源于城步巫山,在洪江注入沅水;酉水北源湖北宣恩,南源贵州松桃,在沅陵县城注入沅水。
“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与独特精神
文化” 、 浩然独行 的“ 蛮文化” 等, 形成 了五溪文化 多元结构的文化 内涵。博古纳今 的治学精神 、 海纳百川的 包容精神 、
修 身治国的 清廉精神 、 奋 不顾 身的蛮悍精神 等使 五溪文化 具有独特 的文化精神和 鲜明的文化特 色。 因此 , 深入研 究
和 弘扬五 溪文化 , 对于建设五溪地 区文化高地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五溪文化 ; 地域 文化 ; 独特精神
[ 中图分类号 ] G 0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1 2 0 3 ( 2 0 1 3 ) 0 2 — 0 1 0 4 — 0 4
“ 五溪” 即指 沅 水 中上 游 的 酉水 、 辰水 、 巫水 、 舞
水和渠 水 五条 支流 ,以这一 流域 为核 心形 成 的文化 即为 五溪文 化 。 从历 史上 看 , 五 溪地 区不仅 是早 期人
与珠 江分界 ,是一 个被 周边 高 山所环 绕 的相 对 封 闭 的地理 单元 ,处 于我 国第二 级 阶梯 向第 三级 阶梯过 渡 的山 区丘陵地带 , 属 亚热 带 山地 气候 。 整个 区域 内 地形崎 岖 , 峭壁峥 嵘 , 群 山绵 延 , 纵 横穿 插 , 到处 是奇 峰、 悬崖 、 峡谷 、 洞穴 , 自古就 是一 块“ 狼 烟瘴 雨 ” 的僻
( 二) 农耕 为主 的 生计 方 式是五 溪 文化形 成 的经
济基 础 。生计方 式是 一定族 群 的人们 谋取 物质 生 活 资料 以维 持其 生存 和发展 的手 段 和形 式 ,也是 一 定 文 化得 以产生 的前 提和基 础 。旧石 器时 代五 溪先 民 获取 食物 的方式 主 要是采 集 和渔猎 ,还 没有农 业 生 产。 到新石 器时代 出现 了石镰 、 石锄 、 石铲 , 开始进 入
浅析五溪文化形成的文化因素
的独特文化发展规 律 。恩 格斯 在 《 尔 巴哈论》 中指 出 : 费 “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 ,人 们 总是 通过 每一个 人追 求他 自
己的、 自觉预期 的 目的来 创造 他们 的历 史 ,而这许多按 不 同方 向活动 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 的合力 , 就是历史 ” …在恩格 斯看来 ,各种 因素 相互作用 的历史 合 。
一
、
西 北 部 巴蜀 文 化 的 影 响
考古资料表明 ,先秦 时期 ,五 溪地 区是 百越 、三苗 等
民族 的活动 区域。到 了秦 代以后 ,更多 的巴人和 蜀人进入 五溪地 区,巴蜀文化开始 在这块土 地上生根 发芽。 巴蜀 两 地相距较近 ,交流方便 ,两地 出现 的船棺葬 、扁 茎无格柳 叶剑、铜器纹饰 中出现 的虎 纹则代表 巴蜀文化的共 同特征。
巴求救 于秦 。秦惠文王遣 张仪 、司马错救苴 、巴,遂伐蜀 ,
灭 之 。仪 贪 巴 、苴 之 富 ,因 取 巴 ,执 王 以 归 ,置 巴 、 蜀 及
化相互影响外 ,它还影响西南 边疆 的少 数 民族 ,对 五溪地 区的影响也极 为深 刻 ,这我们 可从五溪地 区的风俗 和出土 的文物可以看出。 巴人所 用 的器物罐 、盆 、豆、圆刃折腰 钺 ,短骰式弓耳矛 及甑 、釜 、鍪配套 的铜容 器在 五溪地 区
第3 2卷 第 5期 2 1 5月 0 0年
宜春学院学报
Ju a o e u olg o r l fYih nC l e n e
Vo. 2 , No 5 13 .
Ma . 0 0 y2 1
浅 析 五 溪文 化 形成 的文 化 因素
李成 实 ,李松 岭2
( .怀化 市委 党校 ,湖 南 1 怀化 4 8 0 ;2 南师 范大学 ,广 东 广 州 5 0 3 ) 10 0 .华 16 1
中华南方文明之源
中华南方文明之源——五溪文化作者:五溪隆夫湖南洪江高庙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考古的重大发现,将人类祭祀史至少前推千年,证明在为拥有“五千年文明”而骄傲的华夏大地上,历来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五溪,远在七千年前却已是“文明之邦”!笔者几年来对“五溪(高庙)文化”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萌生了一个大胆假设:至少可以说中华南方文明起源于五溪地域!一、中华南方长江文化的五溪寻根探源1、五溪文化是中华南方文明之源。
五溪八蛮地,楚国旧边城. 势雄接云贵,万壑赴洞庭。
五溪乃酉溪、辰溪、巫溪、雄溪、朗溪之总称。
五溪汇而沅水成。
沅与源,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是同音表达,沅水的真正含义是源水,是远古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起源之水!五溪文化顺沅江而下,对三湘大地以及长江流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孕育催生了辉煌的中华南方文明。
这一推测得到了以高庙为核心的五溪区域考古发现的有力证明。
一系列的五溪考古发现表明:以高庙为代表的五溪文化不但上有继承下有传播,不但影响了同时期的湖南长沙大塘文化、稍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原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和商周的青铜文化及当今的民族民间文化,还向西传播到了西亚,影响了那里的苏美尔文明。
在古印度、埃及等文明中,也可找到高庙文化的影子。
2、五溪流域是我国稻作发源地。
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稻作之父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论证了中国水稻起源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对于水稻起源地点,尽管受到上世纪前叶考古成果的局限,丁颖仍将其地域圈定在了主要以云贵高地的某一区域为中心,沿着那些大河川的河谷及河谷之间,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的某一个区域。
这一水稻起源的观点,在随后开展的中国稻作史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
而五溪大地正好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半部向长江中游丘陵的过度地带。
五溪流域傩戏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五溪流域傩戏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作者:张文华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7期【摘要】傩戏是我国戏曲种类之一,它的形成基础民间的祭祀仪式,是在祭祀仪式之上融合了民间的戏剧和歌舞。
傩戏是一种傩文化,就是一种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
傩戏的历史悠久,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五溪流域的傩戏保留了传统的特色。
但是随着娱乐方式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五溪流域傩戏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五溪流域;傩戏;文化传承五溪流域地域覆盖黔东、湘西、渝东与鄂西,既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常德市部分地区,重庆的黔江区,湖北恩施自治州等4省(直辖市)。
两岸的人们将其成为母亲河,五溪流域孕育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傩戏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傩戏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傩戏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十分重要。
一、傩戏的特征和文化价值傩在古书上的意思是驱鬼,驱逐瘟疫。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的基础上,与戏曲融合发展起来的。
傩戏的内容表现一种原始崇拜,在古代,人们对神秘的自然力量无法解释,便出现了许多鬼神崇拜以及图腾崇拜,傩戏的内容中经常会涉及到各种神灵,以及神秘的自然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傩戏增添了许多娱乐因素[1],娱乐性的艺术色彩更加明显。
傩戏的唱词具有很强的民间乡土气息,傩戏本身是从民间祭祀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词内容通俗易懂,大部分是民间俗事,并且趣味十足,包含许多乡土方言,具有十分浓厚的乡土气息。
另外,傩戏的唱词中经常会使用道家或者佛家的语言,唱词中的艺术手法十分多样,多用极富生活气息的比喻、比兴等,深受群众的喜爱。
傩戏的戏腔十分多样,板式比较灵活,比如《对花调》、《梅香调》、《差关调》等曲调,唱腔有一定的讲究。
板式变化有正板、倒板、数板、吟腔、尾腔等,在不同的曲目中有一定的灵活性。
傩戏具有民俗学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傩戏本身与农业生产、宗教习俗有关联,许多内容反应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人们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
论五溪文化广场的建造的现实意义
论五溪文化广场的建造的现实意义一、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具有开放性、节庆性、广泛的群众性、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发挥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社会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实地方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二、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生活三、怀化五溪广场的介绍五溪文化广场占地320亩,总投资4900万元。
广场建设以五溪流域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人工湖和植物造园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巧夺天工,创意相应的绿化、山石、水景、建筑小品等环境艺术,展现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现代气息水乳交融的深厚内涵。
整个广场分为七大功能区:以中心广场区为中心,合拥老年人活动区、儿童娱乐区、青年活动区和水上娱乐区,背倚民俗风情园和江南风情园。
广场景点设计倚山就势,曲直随态,点上成景,环上成带。
广场内的五溪柱、千鹤湖、音乐旱喷泉、五溪人物墙、大型电子显示屏、水幕亭等大型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融湖光山色、民族风情、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画卷。
整个广场注重“人性化”设计,广场内的主要通道都安装了盲板,修建了无障碍通道,卫生间安装了残疾人专用卫具。
整个广场体现了“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广场一期工程于2003年7月破土动工,2004年4月底竣工开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
怀化作为一座年青的移民城市,较短的城建历史决定市本级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暂较薄弱。
按照市民社会的愿景需求和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文化塑城”战略,不仅是城市保持并展示个性、增加魅力的需要,也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文化软实力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五溪文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一)广场是文化建设的“塔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各地区彰显文化底蕴的大剧院、大歌厅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在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崛起的标志。
浅谈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
族文化 以及生 态文 化 则构 成 了五 溪文 化 丰 的 富 内涵 水 稻 , 不仅 传承 了历 史 悠久 的五 溪 稻作 文 化 , 且极 而
向友桃
吴述裕 : 浅谈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
7 1
热 爱 和平 , 实 践 中形 成 了 丰富 的社 会 和谐 思 想 , 在 并 洪江古商城外 , 靖州这个 曾经历史上的州府 , 也是湘、
将其演化为行动 , 融人生活之中, 形成了诚实守信 、 乐 桂、 黔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 , 江西、 善好 施 、 宽容 大度 、 老爱幼 、 敬 集体 主义 、 守 秩序 、 遵 热 福建、 两广 、 贵州 、 永州 、 长沙、 阳、 衡 宝庆等五省八帮 情好客、 文明礼貌等道德规范 , 创造了追求和谐 、 实现 商人陆续来此经商 , 形成了“ 帮会靖” 八 的繁荣局面。 和谐 许多 有效 形式 , 如侗 族 的 “ 约 ” 苗 族 的 “ 榔 ” 此外 , 款 , 议 泸溪的蒲市在近代也是商铺林立 , 商贾云集 , 商 以及 社 巴节 、 年节 , 赶 四月八 、 赶秋 节 、 歌 节 、 苗 三月 三 业繁荣 。如今 , 繁华虽 已过去, 但是却 留下 了厚重的 等 丰富多样 的 民族节 日。各 民族 在节 日中相互 了解 、 商道文化资源 , 成为我们发展 “ 文化的重要精神 商”
而且 独树一帜。五溪各 民族崇尚和谐、 年刘歆在《 世纪》 中说 : 以火承木, “ 故为炎帝; 教民耕 久 , 内涵丰富、
收稿 日期 : 1 0 2 2 0— 3— 2 0
第一作者 i 向友桃 (9 3一) 女 ( 16 , 苗族 ) 湖南靖州人 , , 湖南省怀化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
族群活动与五溪文化的形成
与 资水 相隔 , 西 北 屏 嶂 武 陵 山 系 与 乌 江 和 澧 水 相 背, 西 南倚 云贵高 原和南 岭余 脉 与珠 江分界 , 是 一
【 中 图 分 类 号】 G1 2 7
Et h ni c Ac t i v i t y a nd t he Fo r ma t i o n o f Wu xi Cu l t u r e
LI Che n g- - s h i ( T h e Pa r t y S c h o o l o J Hu a i h u a Mu n i c i pa l Co mmi t t e e o f t h e CPC ,H u ai h u a 4 1 8 0 0 0,Ch i n a )
日, 许多 学者 把五 溪 流 域 的 文化 研 究 看 作是 区域 文化 研究 中 的一个 重要 领域 , 并且 提 出了“ 五溪文
论 证一 种地 域 文化 的存 在 , 首 先 得 考 察 它 存 在 的 空间 。“ 五溪 八蛮 地 , 楚 国旧边城 。雄 势 接云
化” 这一 概念 , 亦有 若干 论著 对其 进行 了 阐释和勾
Vo L 2 9 , NO . 2
Ma r .2 O1 3
族 群 活 动 与 五溪 文 化 的形 成
李 成 实
( 怀 化市 委党 校 , 湖 南 怀化
【 摘
4 1 8 0 0 0 )
要】 五 溪 文 化 在 空 间 上 生 成 于 五 溪 地 区独 特 的地 理 环 境 中 。在 时 间 上 , 萌 芽 于 旧石 器 时 代 , 初深 入 , 五 溪 流 域 的 文
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以怀化五溪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为例
①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目标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XJK012CZJ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迎春(1970—),女,湖南怀化人,文学硕士,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地域文化课程,依托地域文化,挖掘其价值,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高职教育中,尝试着把地方文化资源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塑造有机结合是高职课程探索的新主题,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地域文化;人文素质;必要性;可行性;五溪文化[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09-0084-02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①———以怀化五溪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为例梁迎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一、高职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一)问题的提出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人文教育缺失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职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即专业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严重失衡。
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仅满足于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致使高职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
信仰危机、理想缺失、道德失范、自我感、意义感和归属感的丧失以及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成为高职生的普遍问题。
如何解决此问题?这必然要落实到高职人文课程上。
人文课程是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途径,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实到课程上,是高职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而这正是目前人文教育的薄弱环节。
五溪文化的当代转换
五溪文化作为一种包容性较强的地域文化 , 中 其
的子 文 化 自然 是 良莠 不 齐 , 短 并存 。纵 观 五 溪 文 化 长
皆王 土 ” 孤 岛 。 明代 以 后 对 熟 苗 与 生 苗 的 划 分 , 的 更
加 剧 了这 一 地 区 的 封 闭 与 孤立 。
的发展历程 , 我们 可 以 明 显 看 到 , 溪 文 化 经 历 了 重 五
闭 、 后 、 斗 、 业 、 治型 的文 化 转 向 了开 放 、 进 、 合 、 业 、 治 型 的 文化 。 落 争 农 人 先 和 工 法
[ 键 词 ] 当代 ; 溪 文 化 ; 化 转 型 关 五 文
[ 图分 类 法 ] 7 中 G0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3 0 36 2 (0 0 0—0 50 文 10 —1 1 2 1 )50 2—3
(3 214 ) 湖 南 隆 回人 , 源 是 我 国第 一 批 “ 眼 18 -4 4 , 魏 开
看世界” 的人 中最 优 秀 的代 表 人 物 。他 提 出 了 改 革 吏
式 。在 五 溪 广 大 地 区 , 要 是 以 渔 猎 经 济 为 主 , 耕 主 农
经 济 为 辅 的生 活 方 式 , 就使 得 各个 经 济单 位 之 间 更 这
、
由封 闭 文 化 向 开 放 文 化 转 换
是 例 子 。熊 希 龄 ( 8013 ) 湘 西 凤 凰 人 , 1 7—9 7 , 甲午 战 争
后 , 救 亡 图存 , 8 7年 与 谭 嗣 同 等 在 长 沙 创 办 时 务 为 19 学 堂 , 总 理 , 出 了 “ 育 救 国 ” 口号 。他 曾 创 立 任 提 教 的 南 学 会 , 湘报 》 发 表 一 系列 文 章 针 砭 时 弊 , 创《 , 以推 动 变 法 维新 。与其 他 维 新 人 物 的维 新 主 题 “ 利 ” “ 兴 、 致 富 ” 同 , 提 出 了把 “ 军 ” 为 维 新 的 重 点 。魏 源 , 不 他 强 作
黔阳古城地理
黔阳古城位于湘西南重镇怀化所属的洪江市。
洪江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沅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的雪峰山区,东毗雪峰山,南邻桂林,西接贵州,北依怀化市、凤凰古城。
洪江市交通区位较好,距西南五省市重要枢纽城市怀化及芷江机场仅数十公里,枝柳铁路、沪昆高速、包茂高速则穿境而过。
洪江市总面积为2309平方千米,人口则有50余万,是一个以侗、苗、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级市,区域内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359mm,年平均气温17度,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其地势。
受雪峰山脉影响,东南高,西北低;山地夹丘陵与河谷平原相连。
东南部多山地,海拔在400米以上,最高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中部为盆地,受沅江等河流冲刷,地势低凹,且较平坦,海拔在300-400米之间。
境内有大小河流327条,著名的沅江纵贯全境,渠水、潕水则分别于托口古镇、黔阳古城注入沅江。
千年古城黔阳坐落于洪江市区西南的沅江畔,在古城南门附近,发源于贵州的两支河流潕水、清水江在此交汇为沅江,古代沅江又有黔江之称,古城因位于江之北畔,遂称黔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黔阳古城作为山水之城,其选址非常符合古代中国堪舆风水理论:古城北、西、南三面临水,隔河有蟠龙山、赤宝山,东靠金黎山,完全符合《管子》所倡“背有依托,左辅右弼”的建城原则。
又由于古城“上扼滇黔,下控湖襄,南临交广,北塞溪峒”①,境内驿站遍布,为湖南西部经济、交通、文化重镇,各种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沉淀,形成了五溪文化、农耕文化、巫傩文化、盘瓠文化、荆楚文化共处的民俗特色文化格局。
据史料记载,现今的黔阳古城始建于唐代,为土墙,至明朝为乱兵所毁。
旋即重建的古城墙则为石城,城内建筑也多为明清时代所建,为典型的明清古县城。
由于受五溪文化的影响及地形的限制,其城区结构并不同于北方传统的方正型,而是以地形变化和军事防护需要来决定城池走势。
黔阳古城城池布局大体上呈现方形,其依山环水,东面遂据山脊筑城,并把制高点龙标山作为城基,居高临下,增加了险固。
湘黔古镇中的地域文化探析
受其影响较 大。在湘黔 地区 , 大多数 古镇都是 聚族 而居 , 布局选
为综合分析 , 出了一种规 划与设 计 一体化 的思想 , 提 为出入 口布 [] T asott nR s rhB a ainl s rhC u c.m— 2 rnpr i ee c or N t a Re ac o ni I ao a d o e l
五溪文化是 一种不同于 中原礼制 的文化 , 古镇 在整体布局上
2 3 对建 筑单体 的影 响 .
湘黔地 区的古镇建 筑有很多 能反 映地域传统 的物质 要素 , 如 土地庙 、 天井 、 铜钱 漏 、 卷檐等 , 这些 要素 都蕴涵 了丰富 的历史信
息, 很容 易使人沉 浸于地域文化氛围之 中。
0 引言
择背 山面水 的地方 , 即通 常所 讲 的“ 负阴抱 阳 , 山面水” 背 。具 体
前 而且有水 流 湘黔是指湖南与贵州交界之处 。由于环境相对封 闭 , 里许 的客观环境就是 背靠连 绵 的山脉 , 临开 阔的平原 , 这 两 而前 面又 留有一处开阔 、 明朗 多地方还保存着较原始 的社会生态 , 留下很 多较完整 的古镇和 萦绕 于前 , 旁又有护卫 山脉 围合 , 遗 风水 说” 的模 式 :左 青 “ 古村寨 , 如位 于沅 水河畔 的黔城 、 例 洪江 、 口等古镇 , 托 不仅 建筑 的豁 口。这种布局 方式遵循 了中 国传 统 “ 右 前 后玄武 ” 。古镇处 于一种环绕式 的地形 中, 象 种类繁多 , 历 史风 貌保 存完 好 。古 镇 遗 留下来 很 多承 载着 历 龙 , 白虎 , 朱雀 , 且
然形成和共 同创造 的一 种地域 文化 。它 是 中国传 统文化 中多 元
地制宜 ”实用 ” “ 逐渐成为 了其价值判断 的一个重要 因素。湘黔地
大溪文化的名词解释
大溪文化的名词解释大溪文化是我国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且充满魅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凝结了湘西土著居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湘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大溪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探索其在湘西地区的意义与影响。
1. 大溪的概念与起源大溪,位于湘西土著居民聚居区,原指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地方。
在湘西地区,大溪广泛流传着“大溪九派文化”的说法。
这九派分别是:长湖派、马迹派、天梯派、云台派、王坊派、下溪派、横江派、扶阳派、五云派。
每个派代表了不同的行政区划,同时也代表了不同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2. 大溪文化的特点大溪文化是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形态。
首先,大溪文化体现了湘西居民的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
他们崇尚自然、景仰祖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其次,大溪文化表现出深厚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各个领域,如建筑、绘画、音乐等,大溪人民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大溪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与谐和、和平的生活态度。
3. 大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推动。
近年来,湘西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加大对大溪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和民俗节庆。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得以了解、学习和传承大溪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此外,社区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艺术展览、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激发了民众对大溪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4. 大溪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大溪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为湘西地区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溪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其次,它也激发了湘西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使其坚守传统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最后,大溪文化也为湘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与体验。
论五溪蛮与五溪
论五溪蛮与五溪历史上对两汉时期武陵郡中的“五溪蛮”所属五溪,考注纷繁,莫衷一是。
“五溪”究竟是那五条溪?它与“五溪蛮”有何关系?尤其是怀化市推出“五溪文化”以来,更多人提出新的质疑,而倍受各学术界人士大的关注。
南北朝是五溪蛮地一、何为“五溪蛮”何为“五溪”?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注释,从众多的古文献所注释归纳起来,指的就是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几条主要支流。
何为“ 五溪蛮”?文献上指的就是两汉时期,武陵郡内所属“五溪”地域中的蛮夷。
因此古文献又称他为“武陵蛮”,“五溪蛮”,或“武陵五溪蛮”。
东汉“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
”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庭腐败,官府过重的赋徭,迫使武陵郡内的蛮夷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期的武陵郡,其郡治设在溆浦县城南三里(即今县城卢峰镇梁家坡村),当时的武陵郡管辖地域很广,它北至湖北宜昌以南,西连四川、贵州的东部,南达广西的三江、龙胜,以及湖南境内的沅水和澧水流域①的十三县(涉及到现今这一区域四十余县市)。
武陵蛮夷,就是指这一广阔地域内的蛮夷。
东汉初,占据在湘西,沅陵、辰阳、溆浦之间的蛮夷,其反抗斗争非常激烈。
自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五溪蛮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多次打败朝庭的镇压大军,攻郡克县,占领了武陵郡下辖的许多县城,并也攻占了武陵郡治所在地的义陵县城(今溆浦)。
展开剩余80%东汉时期马援将军进攻五溪蛮地这次战争,迫使东汉朝廷作出了迁郡废县的重大决定。
据《溆浦县志》载:“后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废县(即义陵县),县界与夷接,为所攻破,至是移武陵郡东出治索县(今汉寿),遂废地,属辰阳。
”这里所指的“夷”就是“五溪蛮夷。
”也因为这次战争,才把武陵郡治搬迁到洞庭湖畔的汉寿,同时还废了郡治所在地的义陵县,把义陵县地划归辰阳(今辰溪县)管辖。
这在东汉初期应该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标志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的武陵郡治与义陵县在溆浦彻底消失。
由于这时期的义陵(溆浦)被五溪蛮夷所占领,朝庭在多次遣大军镇压无功而返的情况下,汉光武帝才下令伏波将军马援率中郎将马成、耿舒、刘匡、孙永等率四万大军征五溪蛮。
五溪衣服共云山的意思
五溪衣服共云山的意思
将五溪衣服与云山联系在一起,说出的意思便是:五溪衣服与云山齐聚,五溪之衣与云山之秀彰显一致。
古老的传说,说的是五溪之衣曾与云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神话中,因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而逐渐发展成一种象征着美好和美景的组合。
其实,这种象征传统的观念,在抽象意义上比较虚弱,但是却在实践意义上更加强大,在具体环境下,有着更实实在地含义。
五溪之衣与云山,代表了美丽而智慧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文化上,都极具代表性。
五溪之衣,来源于传说中的五溪诸山。
据说,当五溪诸山拍打着神话般的乐曲时,神灵们便会穿上精美的衣服,把拥抱天空的舞步,带到诸溪中。
这时,那里便涌现出许多美丽的衣服,形成了古老而神秘的景象。
而云山则来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云仙,一位仙子穿上五溪之衣,把它们拿到了云山,在那里,把它们穿上了不同的衣服,也就是所谓的“云袖”,以此来展示出它们的美丽。
由此,五溪衣服共云山的意义,也就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体会,它象征着美丽而智慧的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象征着东方文化中的一种美感,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会把五溪之衣和云山这种元素,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以它们精美的衣服,和湛蓝的天空为背景,所展示出来的美景,不仅是纯粹的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也暗示了一
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价值追求。
五溪衣服共云山的意义,不仅在美学上有所体现,更突出的是,它在实践意义上的体现,代表了一种文化的追求,一种充满了美好和期望的生活状态。
也正是这种文化特质,把五溪衣服和云山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象征性意义,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凝聚着美好的传统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追求,一种追求美丽与灵性的精神追求。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水文化意蕴一、沈从文与水的不解之缘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沈从文一再强调自己“文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或一堆“合用的书”上,而只是建筑在“水”上。
沈从文是一位将水溶进自己生命的作家,水既是他性格的写照,也是他作品的灵魂。
沈从文出生于依山傍水的湘西凤凰,湘西水系发达,自古就有“五溪”之称。
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水深深地透进沈从文的血液,滋养着他的思想和性情。
对于水的性格,沈从文也作了如下分析:“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
”〔1〕沈从文实际上是以心灵和精神来与水沟通,在水的滋养中,沈从文逐渐形成了对生命的领悟:“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是信仰生命”〔2〕;“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3〕;“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 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
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
”〔4〕正是用各种感觉捕捉“美”和“生命”的人,才会于沉思静观中领悟人生之道,因缘际会,水造就了沈从文柔中带刚、无坚不摧的性格。
黄永玉曾这样描述沈从文:“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样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善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这是对沈从文人格的由衷赞叹和评价,一语中的地指出沈从文人格中最重要的特质:追求“善”和“上”。
二、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系统综上所举,我们可以将沈从文的作品归属为一个以水为大背景的系统。
而这个系统并非只有客观意象的意义。
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7〕水及其相关的意象在湘西这些闭塞的地方由古至今地延续和保存着,这些意象能通过岁月的淘洗一直延续至今,一方面说明这些意象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在其生命延续的同时也积淀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一、洪江历史文化环境洪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东、西、北与黔阳县(今洪江市)接壤,南与会同县毗连,城区位于沅水及其三大支流渠、舞、巫三水汇合之地,三面临水,既是我国中南地区的最后一道商门,也是进入大西南的第一个门户;既是古称五溪蛮的核心区域,又是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素有“小南京”和“小重庆”之称。
从地理版图上看,洪江是个弹丸之地,步行一个小时不到就可穿越城东、城西。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氵无水,上扼滇、黔、蜀的颈口,下开洞庭、长江的航道。
地理位置十分有优势。
二、洪江历史沿革据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时期时代洪江地域已有人类活动。
夏为荆州之寺,周末隶属于楚。
秦为黔中郡地。
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
南北朝宋齐时,属武陵郡舞阳县地;粱时,属南阳郡龙檦县地;隋因之。
唐贞观八年,析龙标置朗溪县,洪江改属朗溪县。
五代初,洪江地域为少数民族所据有。
宋元佑五年(1090)置洪江铺,隶黔阳县;崇宁二年(1103)改属靖州三江县地,寻改三江县为会同县,随属会同县。
元至元八年,废洪江寨;元贞三年设立洪江巡检司。
明洪武年间,设洪江驿,仍属会同县。
清康熙26年,会同县若水巡检司迁驻洪江,洪江已发展成为集聚五方商贾,烟火万家的湘西南巨镇;乾隆16年,若水巡检司改名为洪江巡检司。
民国初期为会同县洪江镇。
民国13年(1924)称会同县洪江市。
20年改为会同县第四区,辖23个乡镇。
民国22年以后为湖南省第四、七、十区保安司令部和第七、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抗日战争后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设立洪江行署,辖第六、十两个专区。
解放初,置洪江市,隶属会同专区。
以后市镇建制交错更迭频繁,至197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洪江市,属黔阳地区(1981年6月30日改为怀化地区)。
1988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经济计划单列市,1999年5月设洪江区。
市区设河滨路、沅江路、高坡街、新街4个街道办事处,共31个居民委员会;郊区辖桂花园、常青、横岩3个乡28个村。
潇湘文化基础常识
潇湘文化基础常识潇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潇湘文化以湖南为核心,涵盖了湖南以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念。
下面将从潇湘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统习俗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潇湘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文化。
楚国是湖南地区的主要部分,其文化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文化的兴盛为潇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潇湘文化还受到了岳麓书院的影响。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位于湖南长沙,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岳麓书院孕育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为湖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潇湘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潇湘文化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湘绣、湘剧、湘曲等。
湘绣是湖南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闻名。
湘剧是湖南地方戏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受到广泛喜爱。
湘曲是湖南的民间音乐,以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和深情浓郁的歌词而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潇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潇湘文化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这位楚国爱国诗人。
另外,湖南的春节也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潇湘文化的重要途径。
潇湘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潇湘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湖南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潇湘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潇湘文化强调家庭、友情、亲情等传统美德,提倡勤劳、诚实、宽容等品质,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潇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特色、传统的习俗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
了解和传承潇湘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方荆坪遗址、 芷江蟒塘溪遗址、 洪江黔城清水江遗址、 会 遗址中, 发现了大批的猪、 鱼脊骨等动物骨骼. 牛、 特别是
同坛子墙遗址等 陶纺轮这类御寒和捕鱼材料的大量出现. 说明这个时期的
岩溶洞。 在大自 然的造化下, 这一区域内峰峦叠嶂, 怪石林 有两人龙山的古代盐运通道——酉水. 有沟通南北的秦代
立, 古木参天 , 飞瀑高悬 , 地形崎岖, 峭壁峥嵘 , 到处是奇 灵渠 . 有直达洞庭的滔滔沅江, 这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
峰、 悬崖、 峡谷、 洞穴。这里既有魏峨挺拔的雪峰山雄居东 供了极好的条件。巫傩文化、 中原文化、 巴蜀文化、 越文化 南. 逶迤奇险的武陵山绵亘西北 , 又有妖娆多姿的凤凰山、 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 交汇融合。五溪的水饱含灵 饱含灵气的中坡山卧居五溪之畔。五溪的山不算高. 韵和生气, 然而 它有春的生机勃发 , 也有冬的萧瑟冷冽, 它有夏 蜿蜒流经的滔滔沅水却像鬼斧神工的雕刻大使那样把它 的滚滚波涛, 也有秋的干涸寂静。林则徐在途经沅陵时就 映衬得千奇百怪, 浸泡成一片碧绿。 这里的山 层峦叠嶂。 写下“ 茂 一县好山留客住 , 五溪秋水为君亲” 的名旬。五溪的 林修竹郁郁葱葱、 饱含生机 , 在五溪人的眼里既有神秘气 水被山脉翻覆切割, 千姿百态。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句
摘 要 : 溪文 化 源 远 流 长 。依 托 独特 的地 理 、 五 经济 、 治和 文 化 条件 , 溪人 创 造 了独 具特 色的 五 溪文 化 。 政 五
关 键 词 :文 化 形 成 ; 溪文 化 ; 域文 化 五 地
中 图分 类 号 :G1 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7 8 ( 0 1 0 - 0 3 0 10 — 37 2 1 ) 1 0 4- 4
五溪地形复杂, 山水相问, 处处是景, 可谓是步移景异。 五溪先民是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
这里是山的海洋。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逶迤蜿蜒. 势若游
秦汉以后. 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逐渐凸
虹, 崇山峻岭, 林木葱茏。 丘陵田畴瓜果飘香。这里也是水 显出来 五溪地区农业的发展. 缘于秦汉以后人口的大量 的世界, 沅水贯穿全境, 水量充足 , 贯通四海 , 造就了早期 迁移 他们进入五溪地区以后. 这些强宗大姓占据了一些
系与乌江和澧水相背. 西南倚云贵高原和南岭余脉与珠江 之所居 ” 湘中民谣更是对五溪的山有着独到的描写:出 “
门莫要去五溪, 只见青山不见衣。” 雄伟壮丽的山川 , 是五溪人民创造独具 险峻的山势. 不仅让五溪成了战时的必争之地, 也成了避
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所依托的自 然条件
一
、
也会让人望而却步, 群山绵延 、 纵横穿插, 在世人眼里一直 是一块“ 狼烟瘴雨” 的不毛之地 屈原被流放溆浦时曾写到
五溪地区东抵雪峰山脉与资水相隔. 西北屏嶂武陵山 分界. 是一个被周边高山所环绕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 人溆浦徘徊兮 , 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杏以冥冥兮 . 乃猿穴
的商业中心地位。明代文论家唐顺之说 : “ 西北之音慷慨.
自然条件好的平坝地区, 开展农业生产 . 并成为外来统治
东南之音柔婉, 盖昔人所谓系水土之风气。” 独特的山水. 集团的经济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以汉族为主体 特定的地理环境, 会影响到五溪地区人民的风俗>惯. 的平坝农业, - 心 - j 与以土著民为主体的渔猎为主、 旱耕为辅的 理气质. 也会形成五溪人民独特的审美风俗。地理环境是 经济形态是并存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五溪地区人I Z l
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N-篱不能落底, 却依然清澈透 为渔猎工具的网坠、 剑镞、 石球等, 但是明确代表农耕的工 明. 河中的游鱼来去皆可数。” 依托这里的水. 五溪流域出 具却很少。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 存在了一定的数量 现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境内发现五至十万年前 的旱耕农业 但这个时期农业发挥的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并
氛又有浪漫色彩。 著名湘西作家沈从文先生在《 边城》 子一样让人难P摹状。 里对 3 , 他在《 边城》 中写道: “ 那条河便是历
收稿 日期 :0 0 1 — 2 2 1— 0 1
作者 简介 : 成 实 (9 0 )男 , 李 18 一 , 湖南 邵 阳人 , 怀 化 市 委党 校 马 列 教 研部 讲 师 , 学硕 士 。 中共 哲
.
五溪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地理环 五溪的山进行过精致地描写: 山从雾气中“ 露出了头. 庄严
境、 经济基础、 政治结构和文化因素。
五溪 文化 生成 的地 理环境
而妩媚”“ .如新经浣洗过一般。 “ ”两岸多高山, 多可以 山中
造纸的细竹. 长年作深翠颜色, 逼人眼目” 同样, 。 五溪的山
乱的福地. 赋予了五溪人民战胜天险的无畏精神、 正直而
湘、 桂、 渝五省边区地质上同属喀斯特地貌, 淳朴的秉性. 黔、 鄂、 以 也培育了五溪人民英勇不屈, 蛮悍的精神品 碳酸盐与碎屑岩多次交替沉积的多层结构为主要特色. 质 。 是 我国南方岩溶塌陷最发育的地区之一. 分布着广泛的石灰 沅水历来为水路交通要道, 西溯云贵, 东下潇湘。 这里
— —
4 — 3 —
史上知名的酋水新名字叫白河。……若溯流而上. 则三丈 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告别了蛮荒时代 . 进入了农耕时代. 这 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小溪流下去. 绕山狙流. 约三 是划时代的农业技术革命。从新石器时代的高庙遗址、 商
里便汇人茶垌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 河床为大片石 周时代的不二门、 香炉石等许多遗址中, 出土了大量的作
21 年第 1 01 期 ( 复总第 7 期) 9
船 山学 刊
C unhnJu h asa o m ̄
N o , 11 .1 20
( stt . ) r to No7 e. 9
五 溪 文 化 的 形 成 条 件
李 成 实
( 化 市委 党校 , 南 怀化 怀 湖 480)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