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试卷(39份) 湘教版21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试卷(39份) 湘教版21

课时跟踪检测(三)地球的自转1.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A、B两地均处在30°N。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看到的北极星的倾角为________;连续两次在此看到北极星高度最大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占全球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半/小于一半)。

(3)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

(4)这天,赤道上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北极圈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5)有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最短路线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

(6)若飞机沿最短路线以1 110 km/h的速度从A地飞往B地,飞机飞行了________小时(取整数)。

解析: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应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由A 点纬度为30°N,且北极星的倾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连续两次的间隔即地球自转360°的时间,为1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第(2)题,由图中的晨线30°W向东推90个经度,可找到正午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即60°E。

与60°E相对的120°W是0时经线。

可进一步推出与北京同一日的范围是120°W~0°~120°E~180°。

第(3)题,赤道上黑夜范围是150°E~180°~30°W,可知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范围是160°E~180°~30°W。

第(4)题,此图全球昼夜平分,任何地点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第(5)题,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且在北半球,根据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两点地球大圆上的劣弧可知答案。

第(6)题,一个纬度差的长度约为111 km,从A到B共飞行了120个纬度,可得出答案。

浙江专用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1流水地貌课时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浙江专用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1流水地貌课时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流水地貌(3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读图,完成1、2题.1。

图中河流甲、乙、丙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堆积B。

搬运、侵蚀、堆积C。

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A。

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B。

甲地多为V字形河谷C。

丙地为冲积平原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解析】1选A,2选B.第1题,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根据位置分析甲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处是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丙处是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2题,从材料可知,上游河流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字形河谷;丙地为河口三角洲;乙地为冲积平原.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小米的混合颗粒物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读图完成3、4题。

3.该实验最后形成的地貌类型为()A。

峡谷 B.河口三角洲C。

沙丘D。

冲积扇4.该实验最后形成的地貌类型多出现在()A.河流出山口B。

三角洲平原边缘C。

狭长山谷底D。

河流入海口【解析】3选D,4选A。

第3题,混合颗粒物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类似山前冲积扇。

本实验模拟了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这一现象。

第4题,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地区。

读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a、b、c、d四地中适宜修建港口的是 ()A.a B。

bC.c D。

d6.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支流流速缓慢B。

位于河流干流的凹岸C。

干流侧蚀作用强D.汇入处坡度大【解析】5选A,6选A.第5题,据图可知,a、c两地位于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强,b、d两地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修建港口应选在凹岸处,a处河道宽阔,更适宜修建港口。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试卷(39份) 湘教版3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试卷(39份) 湘教版34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

据此回答1~2题。

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火山喷发B.臭氧层变薄C.全球变暖 D.酸雨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加强预报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解析:1.C 2.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

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5.C 6.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五)原因措施类主观题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五)原因措施类主观题

专题跟踪检测(十五)原因措施类主观题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特有的一种鱼,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为世界濒危物种。

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售价高昂。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成鱼则会在水位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栖息。

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

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

(1)描述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时空分布特征。

(2)说明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环境的影响。

(3)分析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

(4)简述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鱼和幼鱼生存环境的变化、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产卵的主要季节等角度作答。

第(2)题,主要是分析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海水盐度、水质等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和繁殖的危害。

第(3)题,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价值、生存环境的变化、繁殖速度等角度作答。

第(4)题,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从行政、法律、工程、宣传等角度作答,同时还要考虑美国对科罗拉多河的分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

答案:(1)幼鱼长期生活在北部的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区域;成鱼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中部和南部地区;春季成鱼向北洄游到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卵结束后再向南洄游。

(2)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水盐度升高,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海水污染加重,不利于幼鱼生长。

(3)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熟晚,繁殖周期长;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花胶,售价高昂,市场需求广,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捕捞量大;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导致幼鱼生存环境变差。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 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 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三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三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 含答案 精品

课时跟踪检测(三)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1.果胶酶能将植物组织内的果胶分解成( )A.透明果汁B.半乳糖醛酸C.丙酮酸D.酶制剂解析:选B 果胶酶可使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

2.果胶酶能将果胶水解成半乳糖醛酸,那么,与果胶酶从合成到发挥作用有关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膜B.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染色体C.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D.核糖体、高尔基体、染色体、溶酶体解析:选C 果胶酶能将果胶水解成半乳糖醛酸,而果胶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果胶酶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的,属于分泌蛋白。

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经内质网初步加工后,以小泡的形式与高尔基体融合,在高尔基体内进一步加工,再以分泌小泡的形式移动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将分泌蛋白排到细胞外。

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在果汁中的果胶与果胶酶实验中用玻璃棒间歇搅拌20~30 min的原因是( )A.使果汁迅速分散,以免再次凝结B.增加果胶酶与果胶的接触,使果胶的水解更充分C.搅拌出杂质,从玻璃棒上缠绕取出D.增加果胶酶的量解析:选B 实验中将山楂(或苹果)用匀浆机制成水果匀浆后,分装为A、B两组,A组中加入果胶酶提取液(或黑曲霉的提取液),B组中加入等量水,随后用玻璃棒间歇搅拌20~30 min,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使果胶与果胶酶充分接触,提高催化的效率。

4.下列关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B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等,而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是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不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5.酶是生物体内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没有酶,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就不能进行。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酶已经走出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下列是一组关于酶的制备及应用的知识,请回答相关问题:(1)汇源果汁在口感和澄清度上比自制的果汁好,是因为生产时使用了______________,工业上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生产该物质。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师用书:第1章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师用书:第1章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3.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重点)教材整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阅读教材P24~P25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1)地壳(C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F):E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正误判断:(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 )(3)莫霍界面分开了上地幔和下地幔。

( )【提示】(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平均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教材整理2地球的外部圈层阅读教材P25第4段~P28,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圈(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②分层:2.水圈(1)组成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冰川水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正误判断:(1)低层大气全部由空气组成。

( )(2)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 )(3)生物圈包括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

( )【提示】(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含答案

一、选择题“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

”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2级C.3级 D.4级解析:1.A 2.B 第1题,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第2题,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4.图中A属于( )A.恒星 B.星云C.卫星 D.行星解析:3.B 4.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分别是( )A.银河系、太阳系 B.河外星系、地月系C.太阳系、地月系 D.总星系、太阳系6.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昼夜交替周期不长C.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存在地转偏向力解析:5.D 6.D 第5题,图中显示出的天体系统由小到大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中地月系不包括太阳,所以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是总星系,最低一级的是太阳系。

第6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是由日地距离适中和昼夜交替周期不长来决定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决定的;液态水的存在是由适宜的温度决定的。

只有地转偏向力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的最低一级的是( )A.地月系B.总星系11.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该行星上没有水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解析:10.C 11.B 第10题,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距离太阳约4.5×109 km,1光年约为9.5×1012 km,说明太阳系的半径远小于1光年,而银河系的主体直径是8万光年,“水世界”类地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说明该行星在银河系中。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试卷(39份) 湘教版16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一课时跟踪检测试卷(39份) 湘教版16

章末过关检测(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解析:1.B 2.C 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4.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 m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解析:3.C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第4题,从题干信息可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

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同时,它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积雪量远远大于消融量,因此雪线较低。

读图,完成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B.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C.垂直分异现象D.地方性分异现象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解析:5.D 6.D 第5题,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0°~10°之间,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却分布在10°S~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及地形(西北部为巴西高原,地势抬升多地形雨),加之巴西暖流的影响而形成,区别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故选D。

新高中地理高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

新高中地理高考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层

解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浙江高三月考)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70° N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

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下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

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林火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右图示意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1.林火后的前15年生产力水平迅速升高的原因有()①土壤酸性增强②有机质降解变慢③土壤温度升高④林下光照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

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是()A.乔水B.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2020·浙江嘉兴一中其他模拟)下图为天山林区季节性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动态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壤冻结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最快②土壤融化期间,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长最快③整个图示期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灌丛④整个图示期间,各群落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先降后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土壤深冻期,各群落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低的原因是()A.林冠截留雨水,土壤水分条件差B.林冠遮挡作用,土壤光照条件差C.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条件差D.地表积雪厚度小,土壤热量条件差(2019·浙江期中)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围湖造田C.森林破坏D.气候变化6.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B.整体性特征C.区域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考向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20·浙江一模)下图为某山地北坡部分气候指标垂直分布图。

2017-2018学年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含答案 精品

课时跟踪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制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王位世袭制解析:选A 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说明西周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以下事上,天经地义,故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表明垄断神权和强化王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故D项错误。

2.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结合《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所论述,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有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选A 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故A项正确;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才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与“周初”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客观影响而非“其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说明是东部而非“四周”,故D项错误。

3.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D 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2章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2章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1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3.正确分析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矿产资源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吗?【提示】 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日趋减少的耕地(2)土地退化①原因⎩⎪⎨⎪⎧农业开垦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不合理农业活动有毒物质排放②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③结果:土地质量下降2.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能源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这将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2)产生原因 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如何划分非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提示】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

2.如何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提示】 其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再生速度慢于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

3.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部分,因此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如图)2.自然资源的判断标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2017-2018学年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课时跟踪检测五

2017-2018学年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课时跟踪检测五

课时跟踪检测(五)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些情景的描述,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解析:选 D 材料中“民众向英军出售……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以求工值。

……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表明,民众没有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故D项正确。

2.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解析:选B “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

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解析:选C 依据题目的图片可知,此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福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中,故A项错误;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在《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由此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故C 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2017-2018学年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课时跟踪检测二

2017-2018学年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 课时跟踪检测二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解析:选C “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这是东欧剧变这个不幸中的幸运的事情,所以本观点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既看到东欧剧变这个不幸,又看到“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这个幸运的事情。

2.欧盟的格言是“多元一体”,对欧洲一体化的过程表述有误的是( )A.煤钢联营为欧洲统一奠定较好政治基础B.欧共体的诞生推动了经济进一步一体化C.1993年欧洲从经济实体变成了军事实体D.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解析:选C 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从经济一体化组织变成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项符合题意。

3.以下对右图漫画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B.动荡紧张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C.民族、领土等矛盾及大国插手使世界局势动荡D.美、两伊、以、巴、黎共同主导当今多极化世界解析:选C 图片信息反映多极化世界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多国因多重因素使得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给了大国插手的机会,故C项正确;冷战结束后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故D项错误。

4.当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对这种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超”是指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B.多强主要指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C.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解析:选D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但多极化趋势并未形成。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练习):2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练习):2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含答案

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基础巩固1按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分类,下列旅游资源中与众不同的是()A.清真寺B。

埃及金字塔C。

黄山云海D。

傣族泼水节解析:清真寺、埃及金字塔、傣族泼水节都属于人文旅游资源,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旅游资源。

答案:C2旅游者共同的心愿是求知、求新、求乐、求得美好的回忆,因此旅游资源必须具有()A.多样性B。

非凡性C.永续性D。

可创造性解析: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永续性等特性.旅游者“求知、求新、求乐、求得美好的回忆",说明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

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

答案:B3下列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因素,属于旅游资源的有( )①海市蜃楼②龙舟竞渡③雾凇④渔民出海捕鱼A。

①②③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要想成为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市蜃楼、民俗活动、雾凇都可以吸引旅游者实施旅游行为,属于旅游资源。

出海捕鱼是渔民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属于正常的经济活动,不是旅游资源.答案:A4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的依据是( )A.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B。

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C。

旅游资源的规模大小D.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解析:按照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答案:B5一般说来,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处于相对重要地位的是()A。

生物景观 B.水域风光C.天象与气候景观 D。

地文景观解析:地文景观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处于相对重要地位,因为大多数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答案:D6下列均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是()A。

云冈石窟阿里山武陵源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1.B 2.C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

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的运动和转化。

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4.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5.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
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3.B 4.C 5.A 第3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第4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5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7.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6.B 7.B 第6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第7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回答8~9题。

8.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 )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
9.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8.A 9.D 第8题,关键是①和②,根据图示②可以生成泥炭、煤等可判断是绿色植物。

第9题,碳循环本身就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0~11题。

10.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11.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10.C 11.A 第10题,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来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

第11题,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综合题
12.如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__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从土质、植被、降水等方面分析。

答案:(1)整体性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3.[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

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

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解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从成土母质的角度分析,该地位于河流的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携带大量冲积物,土层深厚。

从气候角度来分析,该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从生物角度来看,该区域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归还物较多,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

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
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