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描述:阳光照射下的绿叶,在一支浓盐水溶液中能够持续生长,而浑浊水中的叶子却逐渐枯萎。

实验步骤及结果:1. 准备两株同样健康的绿叶植物。

2. 将其中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

3. 将另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浑浊水中。

4. 每天保持同样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发现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依然健康地生长,而浸泡在浑浊水中的植物逐渐变得虚弱,叶片开始枯萎。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并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然而,浑浊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影响了水中的氧气浓度。

相反,浓盐水溶液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但并不影响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气体的供应。

因此,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仍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生长。

教学目的及意义:通过这个案例,初中生可以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环境要求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生存现象描述:同一种食草动物分布在高山和平原两个地方,它们的身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步骤及结果:1. 选择一种适合的食草动物,如高山地区的黄羊。

2. 观察和比较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黄羊的身体结构特征,如体型大小、皮毛颜色、蹄的形状等。

3. 分析和总结两个地区黄羊的身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的意义。

经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高山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小,皮毛较厚并以浅色为主,蹄形状较为宽大。

而平原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大,皮毛颜色较浅且较少,蹄形状较狭长。

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进化。

高山地区的黄羊由于气温低、食物稀缺,需要通过减少体表面积和增加毛发厚度来保持自身的温度。

同时,浅色的毛发也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

初中生物七年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中浮游生物,了解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载玻片、滴管、蒸馏水、水样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放在干净整洁的实验台上,准备好玻璃载玻片和滴管。

2. 取一定量的水样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并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样放在玻璃载玻片上。

3.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先观察水中的浮游生物。

4. 根据浮游生物的特征和形态,逐一用高倍镜观察,看清浮游生物的形状、大小、运动方式等特点。

5. 记录观察到的浮游生物种类和特点,绘制浮游生物的草图。

6. 结束实验后,将显微镜等实验器材清洗干净,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玻璃器皿破裂伤人。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3. 注意保护好显微镜,避免受到损坏。

4. 在观察浮游生物时,要细心观察,不要错过任何细节。

实验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草图,评价学生是否对水中浮游生物有所了解,并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扩展实验:可以进一步观察水样中其他微生物,比如藻类、细菌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第一篇范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应用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应用实例的介绍。

案例一: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在教授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水稻的生长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稻谷的整个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求。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水稻的繁殖方式,例如通过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观察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在教授动物的分类与特征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鸟类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例如鹦鹉、老鹰和孔雀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如羽毛颜色、鸟喙形状和脚的形状等,来学习和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鸟类的生态习性,例如它们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繁殖行为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了解不同种类鸟类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教授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心脏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例如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瓣膜的作用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心脏的模型或图片,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心脏的功能,例如心脏如何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心脏的跳动频率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心脏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

案例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在教授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例如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等。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一、引言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探究活动为例,介绍如何设计并实施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二、实验探究活动设计1.主题选择:本次实验探究活动的主题是“植物光合作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目标设定: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植物、光照、温度计、二氧化碳吸收量计、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

(2)将植物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在植物叶片上,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

(4)用清水清洗叶片,再次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记录数据是否准确,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活动实施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完成实验任务。

2.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记录数据。

3.观察: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之处。

4.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5.总结: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案例分析在本次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深刻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安全: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可靠,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伤害。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与探讨方式(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与探讨方式(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与探讨方式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认识自然界、理解生命科学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案例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的发育机制。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二:人体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生殖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对人体的生殖与发育有了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策略探讨1. 生活化教学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食物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链,使学生理解生物链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实验教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实验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生态系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4.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5. 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以初中生物实践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学》为例,选择其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例如,选择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理论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和保护措施,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例如,调查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4.成果展示:学生将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进行整理,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彼此的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其中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认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初中生物教学。

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植物的细胞结构、功能及其生长过程。

具体包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作用、线粒体的能量转换等。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片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结构,并提出问题:“树叶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2)新课讲解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3)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植物细胞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4)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如何支持植物的生长?”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其中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认知的重要环节。

然而,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技巧,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初中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技巧,以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生物是初中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本文将以几个生物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案例。

首先,准备一些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将它们分别放置在有阳光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的地方。

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总结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在阳光下和无阳光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以及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性。

在教学动物的适应性时,可以设计一个观察案例。

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比如骆驼,让他们观察骆驼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然后讨论骆驼是如何适应沙漠环境的。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动物的适应性是如何与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的。

案例三,生物多样性。

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设计一个调查案例。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态环境,比如校园或者家附近的公园,让他们调查并记录下所见到的各种生物。

然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个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并思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到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设计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营养液中植物生长的情况,探讨营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盆栽植物(如小麦、水稻等)
2. 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如0.1%、0.5%、1%等)
3. 水
4. 深盘子(用来倒入营养液)
5. 实验笔记本
实验步骤:
1. 将盆栽植物分成几组,每组5株植物。

2. 准备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如0.1%、0.5%、1%等。

3. 在深盘子中倒入不同浓度的营养液,每组放一种浓度的营养液。

4. 将每组植物放入相应的营养液中,确保每株植物的根系都能完全浸泡在营养液中。

5.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

6. 每周给植物补充相应的营养液,保持营养液的浓度稳定。

7. 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直到实验结束。

实验设计教案范本由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内容组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提高实验的进行效果。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引言生物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实验教学活动。

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H2: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H2: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种类的种子和容器。

2.将不同种子分别放在潮湿的纸巾上,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3.设计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为每组设置不同的水分、光照、温度和氧气条件。

4.按照实验设计分别给每组种子提供不同条件,并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情况和生长状况。

5.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种子发芽的要素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光照和温度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有助于种子的早期发芽和生长。

水分和氧气也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必需条件,适当的水分和氧气供应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

H2:实验启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种子发芽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设计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二:光合作用实验H2: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光照条件下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H2:实验步骤1.准备适宜的水生植物和容器。

2.将水生植物分别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强光、弱光和无光。

3.每天定期观察和记录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茎长和根长等。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照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光合作用是水生植物进行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过程,适当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享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享一、引言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然而,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过程繁琐、实验结果不准确等。

因此,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实验改进和创新案例,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改进案例1.实验器材的改进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绿色植物进行实验。

但是,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有时很难找到足够的绿色植物。

针对这一问题,我改进了实验器材,使用植物光合作用模拟器来代替真实的植物。

模拟器由透明塑料瓶、水、墨水以及绿色植物叶片等组成。

通过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可以模拟出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生物学现象。

2.实验过程的优化在“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中,传统的方法是使用显微镜和玻片标本。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细胞结构,而且观察效果不够清晰。

我优化了实验过程,使用数码显微镜和高清摄像头代替传统的显微镜和玻片标本。

通过高清摄像头将显微镜下的图像传输到电脑或手机上,学生可以快速、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实验案例1.虚拟仿真实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设计了一些创新实验,如“人类基因组测序实验”、“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等。

这些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生物学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安全、高效、成本低等特点,可以解决传统实验器材不足、危险性高等问题。

2.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在“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城市生态系统模拟实验。

该实验结合了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模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1)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经过这次培训的磨练,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颇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

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

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

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

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

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

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

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二、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

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

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

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

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篇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摘要】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

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6《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6《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示意图。
2.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鸟类飞行特点。
3.设置小组实验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鸟类飞行特点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6《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6《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章节中,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探索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鸟类在天空翱翔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鸟类筑巢、迁徙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鸟类的生活习性。

生物实验初中全部教案

生物实验初中全部教案

生物实验初中全部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植物中水分的运输情况,并了解植物中的水分运输机制。

二、实验材料:
1. 鲜嫩的茎叶植物(如豆苗或水生植物)
2. 细长透明玻璃管
3. 食用色素(如蓝色或红色水溶性食用色素)
4. 清水
5. 剪刀
三、实验步骤:
1. 将细长透明玻璃管插入植物的茎内,确保管子与茎内部的导管相连接。

2. 在管子上方用剪刀剪一个小口。

3. 将管子里注满带有食用色素的清水。

4. 观察管子内颜色的变化,记录下来。

5. 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管子内颜色的变化,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分析:
1. 如果颜色在管子内开始变淡,说明植物在运输水分;如果颜色维持不变,说明植物没有运输水分。

2. 植物通过茎内的导管将水分从根部吸取到叶片,完成水分的运输过程。

五、实验结论:
植物通过茎内的导管进行水分运输,帮助根部吸取到的水分达到叶片,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害植物;
2.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置实验器材和植物,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七、拓展实验: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的水分运输速度和机制是否有差异。

八、教学反思:
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水分运输机制,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
识的理解和兴趣。

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和记录,培养其实验操作和
数据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教学案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在本次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课题,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并认识到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通过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材分析: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光合作用,它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通过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学情分析: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研究,敢于大胆质疑。

但是,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

因此,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我们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让学生清点了本节课的材料用具,然后播放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我们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深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这是为了让叶片中的淀粉分解完毕,以便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

然后我们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夹紧,这是为了遮光,使得只有正常光照射到叶片上。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评析案例一:比一比,谁的眼睛好?案例描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生物的眼睛结构和功能。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鱼、蛙、蜻蜓、老鼠、猫等不同生物的眼球模型或标本。

2. 分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生物的眼球模型或标本。

3. 观察与比较:学生观察所分到的生物眼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比较不同生物眼睛的异同。

4. 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发表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生物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案例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眼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眼球的形态和特征,能够比较其异同,进而对生物眼睛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加深了学生对比和总结的能力。

案例二:菌落实验,我们也能做案例描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菌落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了解菌落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琼脂平板、拭子、培养皿、酒精灯等。

2. 分组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分配一个琼脂平板。

3. 采样与划线:学生用拭子采样,将样本均匀划线于琼脂平板,并在底部标上相应的编号。

4. 培养与观察:用酒精灯在培养皿内进行无菌处理,将琼脂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皿内,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形态。

5. 讨论与总结:学生观察并描述菌落的形状、颜色、数量等特征,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菌落形成的条件。

案例评析:这个案例通过学生亲手进行菌落实验,让他们实际操作,观察和比较不同菌落的特征,培养了实验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了解了菌落形成的条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这个案例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与评析,我们可以得出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些经验与启示。

初中生物实验小技巧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小技巧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小技巧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展叶的现象,让学生了解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并加深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实验材料:
- 一盆健康的植物
- 筷子或者夹子
- 打印的黑纸板
- 可供遮挡阳光的窗帘或者百叶窗
实验步骤:
1. 将植物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观察植物的叶子展开的状态。

2. 使用筷子或夹子在植物叶子上放一块打印的黑纸板,使植物叶子遮挡在黑纸板下无法接受光照。

3. 观察植物叶子在黑纸板遮挡后的变化,是否有展叶的现象。

4. 将黑纸板拿开,使植物重新接受光照,观察叶子的展开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对植物叶子在光照条件下的展开和遮挡光照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植物对光的需求,了解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进行生长的原理。

实验小技巧:
1. 在实验中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叶子的状态,是否有向光照的方向展开,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对光照的反应。

2. 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1课时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

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

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

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

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
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

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

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

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

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

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

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六、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

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

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