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旭物理人教版实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2教案-分子及其热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2教案-分子及其热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你能闻到不同食物的香味吗?是怎样判断的呢?课前在自己身上喷香水,在教室内走一圈,你们能闻到味道吗?我们是如何闻到各种味道的?物质的构成展示显微镜看到的小颗粒是由更小的颗粒构成的。

你对物质的构成有什么想法?展示玻璃管,如果在玻璃管内装入半管水,再加半管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应该是多少?演示实验:在一个玻璃管内装入半管水,再在管内装入酒精,直至装满。

堵住管口,把试管倒置几次,观察现象。

你能解释此现象吗?(可以利用水倒入沙子中进行类比)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就是分子、原子。

并且这些粒子间存在空隙。

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结构图,这些图是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到的,人的肉眼和普通显微镜无法直接观察到。

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约为10-10m数量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是如何闻到物体的味道的呢?分子间有没有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实验1.在讲台上打开一个花露水瓶盖,前排同学有没有闻到味道?实验2.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

)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小结:通过前面的实验和视频,可以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实验4.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

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热量、温度、热能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教学重点】1. 热量、温度、热能的概念。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3. 热力学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区分和应用。

2. 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温度计、热容量计等。

2. 实验材料:水、热水壶、冰块等。

3. 教学课件、教学实验等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冷水加热后温度会升高吗?加热后的水会变化吗?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热量、温度、热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2. 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特点和实例。

3.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热水壶加热一些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方式对水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热学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的讨论题目。

【板书设计】1. 热量、温度、热能2.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3. 热力学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呼吁学生积极备课,巩固热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1 2 at 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2
引出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 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 9.8 m/s ,粗略计算时可取
2
g 的大小有所不同。赤道处 g 小极地处 g 大。 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都使用于 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 t = V 0 t + at x= V 0 +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姓名 年级学科
季洪旭 高一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任丘市第一中学南校区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 1) (人民教育出版 社) 》,教学的内容是第二章第 5 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规律的具体应用,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运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 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 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 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 V t = V 0 t + at x = V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意图:本次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展示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课堂讲解(15分钟)结合课件和实验,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四、动手实践(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至关重要。

引入新课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

这个短片的选取是我精心准备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短片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的场景,这个过程中,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第13.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第13.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2.让学生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通过对内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价值。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提高,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案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024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全套

2024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全套

2024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全套第一课时主题: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物理学的定义2.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3.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三、实验(20分钟)老师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四、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并做简单的展示。

五、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主题:运动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教学难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运动的定义2. 运动的分类3.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三、实验(20分钟)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运动的规律。

四、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运动的相关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以上为第一、第二节课的范本,后续的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

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4年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模板十

2024年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模板十

2024年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模板十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激光笔、平面镜、玻璃板、水、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火柴等。

2.课件:光的传播规律动画、实验操作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如阳光下的水面、平面镜中的倒影等,引导学生关注光学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光学现象?它们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火焰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

3.举例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等。

(三)探究光的反射1.实验二:将平面镜放置在蜡烛前方,让学生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3.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平面镜成像、哈哈镜等。

(四)探究光的折射1.实验三:将玻璃板放入水中,观察光线在玻璃板中的传播情况。

2.实验四:将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4.举例说明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

(五)巩固提高1.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光学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分析实验数据。

(六)课堂小结2.强调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理。

2.设计一个光学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探索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能和势能演示仪、小车、滑轮、球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一个球。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和感受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

2. 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

4. 讨论:引导孩子们讨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孩子们的参与和反应,我发现他们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

实践活动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而,部分孩子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活动,例如使用不同高度和速度释放小车,观察和记录其运动情况,进一步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或实例,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孩子们的实践操作是本次课程的核心。

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包括:
1.能够描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理解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其他实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讲解动能和势能转化后,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同时,我还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和他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物体从山顶滚下来的过程中,它的势能如何变化?请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解释。”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理解。
此外,我还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探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其他实例。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如滚摆、跳水运动员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_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_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_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经验丰富,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方法。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详细介绍。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视频、实物模型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把剪刀。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比如气球升空的现象,引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

3. 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气球和纸制作一个简单的势能转换装置,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他们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计划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动能和势能的例子,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也能让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透镜的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掌握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能够用透镜成像公式解决透镜成像问题。

教学重点:
1.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透镜成像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透镜焦距的确定方法;
2.透镜成像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教材;
2.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物体模型;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铺垫本节课的内容,引出透镜的成像问题。

二、展示:
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观察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并说明透镜的成像原理。

三、讲解:
1.介绍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讲解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讲解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实践: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透镜和物体的位置,观察透镜成像的效果,验证透镜成像公式的正确性。

五、解题: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检测他们对透镜成像问题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透镜成像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实践和解题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提高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1. 情境引入: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辆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小车滑下过程中的速度和高度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它们亲自观察小车从斜面滑下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3. 讲解知识点: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我通过讲解,向他们阐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律。

4. 练习巩固:我分发动能和势能计算公式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这个教学方案,我希望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情境引入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兴趣和理解。

实验探究环节的实施细节,如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步骤,都需要精心设计,以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再者,讲解知识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以及练习巩固环节的题目设计,都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布置,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进一步深化理解。

实验探究环节是我教学方案中最为重视的部分。

第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第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在巩固知识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从一定高度落下的苹果对地面的撞击力,或者计算在斜面上滑动的物体到达底部时的速度等。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我还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2.通过实验和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认识到动能和势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自信心。具体包括: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问题:“如何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我也会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动能和势能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动能和势能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砝码、高度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下落?2. 提问: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二、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1. 讲解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讲解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 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实验探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小车放在斜面上,释放后,观察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

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 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速度、高度。

五、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应用。

活动重难点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3.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4. 课后练习题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5. 针对本节课的不足,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第11章第04节内能教案03 人教版

第11章第04节内能教案03 人教版

[高二物理教案11-4]11.42 物体的内能热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当量的意义。

(3)能举出生活中用做功、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2.能力目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物理学方法教育目标:在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渗透归纳推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当量的意义。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两种方式的物理实质是不同的。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课件演示四、教具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计算机、大屏幕、自制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内能,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及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

那么怎样的物理过程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五节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二)进行新课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生活实例】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

如果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用ΔE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那么有W=ΔE。

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

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生活实例】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14.1 热机》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滕州市洪绪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14.1 热机》教案 新人教版

《14.1 热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教学难点】汽油机四个冲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试管、水、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汽油机模型、汽油机活动挂图。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提问: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⑴酒精燃烧放出热量:⑵通过将一部分内能转移给了水,温度逐渐直至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

压缩冲程排气冲程做功冲程注意观察曲轴及飞轮在一个工作循环的转动情【板书设计】§14.1 热机一、1、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2、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

内燃机 【教学反思】一、本节的“亮点”1.我在演示“水蒸气冲开橡皮塞”实验时,当橡皮塞被水蒸气冲开时,同学们都惊呼起来,这对学生的视觉有着强烈的冲击力,而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知识那就呼之欲出了。

2.在探究完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后,我让学生对比着汽油机来学习柴油机的工作过程,这样就避免了有些知识的重复性,提高了效率,同时采用比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效果好。

3. 结合FLASH 动画让学生对一个工作循环有一个活生生的认识。

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好。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解答学生们的新奇的想法。

如学生问我进气门和排气门怎么打开和关汽油机构造原理与汽油机的相同点 与汽油机的不同点能的转化闭的;燃气在内部燃烧怎么不会爆炸。

我会感到措手不及,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回答,不能敷衍了事。

不然你扼杀的可能就是下一个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呵呵。

热机导学案自主学习1、实验观察并思考酒精灯对试管中水加热时,水的内能变化。

思考;(1)看到什么现象?(2)木塞被顶开,是谁对它做了功?(3)水蒸气既然能够对木塞做功,说明水蒸气具有能,它具有的是什么能?(4)在加热过程中水蒸气内能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5)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上面的装置就是一个简单原始的热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
2.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分析能量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4.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能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思考。
3.阐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让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4.通过实例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能量计算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与动画演示: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
3.小组讨论与合作: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热机效率岫岩县牧牛中学刘洪旭教学目标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4.培养学生重视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热机的效率2.燃料的热值难点1.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教具:挂图演示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热机的种类2.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及能的转化情况。

3.什么是机械效率二.新课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P22“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由此引入热值的定义三.新课内容。

1.燃料的热值类比:联想密度、比热容定义的建立,得出热值的定义,并板书热值的定义。

燃料的热值:我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思考讨论1:由密度、比热容定义及公式,你能否得出热值的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

总结得出:热值公式:q=Qm,单位是焦每千克(J/kg),物理意义是完全燃烧1 kg的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课件展示)思考讨论2:定义中没有“完全”两字行不行为什么分析得出:不行,因为只有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才比较不同物质放出热量的多少。

思考讨论3:燃烧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阅读分析:小资料中“一些燃料的热值”,你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得出: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2.热机的效率思考讨论:用煤气烧开水时,燃烧放出的能量都被水吸收了吗到哪儿去了讨论得出:水只是吸收了一部分,另外壶要吸收热量、向空气中散失热量、还有燃料也不一定完全燃烧损失一部分能量,所以存在热效率的问题。

观察分析:内燃机的能流图,燃烧放出的热量到哪儿去了讨论得出:在内燃机中,由于燃烧不完全而损失的能量很小;排出的废气温度较高,要带走很大一部分能量;一部分能量消耗在散热上,还有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克服摩擦做功上(如活塞和汽缸间的摩擦、各部件连接处的摩擦等);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能够用来做功。

(课件展示)引入: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课件展示)3.要求学生看书P25页科学技术社会四、课堂小结1.燃料的热值q=Q m。

2.热机的效率及怎样有效地利用燃料。

3.根据比热容的概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由c=Q/mΔt可知,比热容c与热量Q成正比,与m和Δt成反比B. 50 ℃的水比20 ℃的水比热容大C. 一杯水的比热容比半杯水的比热容大D. 把煤块碾碎成煤屑时,比热容不变4.关于温度和热量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高温物体所含的热量比低温物体的多B.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比低温物体的多C. 高温物体温度下降是因为它的一部分温度传到低温物体上去了D. 若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5.关于燃料和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B. 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C. 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一定多D. 为了提高锅炉的效率,一定要用热值高的燃料6.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五、作业布置1.P261。

2。

3。

4。

六、板书设计14.2热机1.燃料的热值的定义,单位,物理意义。

2.热机效率的定义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15.1两种电荷岫岩县牧牛中学刘洪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并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四、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1、2、3五、【板书设计】15.1 两种电荷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4.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15、2电流和电路岫岩县牧牛中学刘洪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4)认识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2. 过程与方法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1. 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 短路及其危害【教具】短路演示器、电路板,灯泡,灯座,开关及导线【教学过程】一、复习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