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案】部编人教版 初中历史 九年级(上)教案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农业技术、手工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2.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3.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2.呈现(10分钟)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市兴起有什么影响?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5.拓展(5分钟)对比中古中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古中国社会之间的异同。
九上 部编历史 第13课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难点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明白得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明白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显现的新变化。
2.明白得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显现进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步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步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明白得农村都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显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显现。
难点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显现了新型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与庄园经济有何区别?对欧洲以后的进展有什么阻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进展》,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史料1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
教师: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学生: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步扩大。
教师:新开垦的土地如何治理?学生: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
这些新开发的地区仿效自治都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史料214世纪早期,西欧显现饥饿,接着是瘟疫,人口急剧减少,许多农民和庄园主的财产至少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这些变化的经济条件再次要求调整契约安排。
留住佃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租金减少奴化义务……劳动服务不可幸免地被货币租金支付所取代,土地被佃户和(或)同意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地查找他们的工作。
教师:阅读上述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西欧的封建庄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劳役量减少并被货币地租所代替,佃户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逐步成为自由劳动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和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手工业和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和手工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以及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主要史实,认识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情感,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主要史实,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和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大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讲述了从14世纪至17世纪西欧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国家步入近代化的历程,认识西欧在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西欧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只能从表象上理解,不能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时期的划分和阶段特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西欧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掌握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在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西欧各国在同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历史教材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对西欧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掌握相关史实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学生对复杂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欧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西欧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主要介绍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封建社会这一段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城市的兴起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展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和案例。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 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欧在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西欧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古欧洲社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宗教文化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欧中世纪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等级制度、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宗教文化在西欧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2.西欧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宗教文化在西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科学技术进步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欧社会的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西欧社会的地理环境、城市风貌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图片资料:收集与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4.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论文和书籍,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介绍西欧地理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西欧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阅读材料,了解城市居民的地位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拓展延伸
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的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据统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
3.手工业发展为手工工场
原因: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另一方面他们更多为市场而生产。
第三,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
集中的手工工场特点
(1)商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
(2)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3)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
4.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的意义
政治影响: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美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欧洲在二战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
本节课内容涉及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繁荣,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成果。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战后西欧的发展历程,认识西欧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西欧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战后西欧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进步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史实。
2.难点:战后西欧崛起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文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文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后西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后西欧的变迁。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说战后西欧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讲述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史实,如德国的经济奇迹、法国的科技进步、英国的福利制度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西欧社会从封建割据到统一市场的形成,为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实证来支持他们的理解。
此外,对于西欧历史的了解多数停留在表面,对于其深层次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发展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难点: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欧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还能得到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呈现西欧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分工、商业的网络、城市的兴起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西欧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中古社会的历史发展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后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阅读分析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后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呈现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教案]部编人教版 初中历史 九年级(上)教案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典,教案,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经典教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2.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3.掌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2.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并寻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革命等相关概念有多少了解。
2. 概念解释(20分钟)介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历程。
3. 主题讨论(30分钟)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4. 具体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讲解几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重点强调工业革命的动员和推动作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分析城市化现象触发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案。
5.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解今天学到的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和城市化问题等。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程的主题和概念,为下一次讨论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六、教学总结这节课主要围绕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掌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具体案例分析,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历程。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本课为本单元中的第一课,起承上启下,开篇之作用,本单元的标题是“走向近代”,主要是讲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其中包含三件大事:文艺复习——解放思想、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积累资本,而本课主要讲述早期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上述三大事件发生的背景,也是西欧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
2.本课分为两个板块: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第一板块主要叙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分别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生产关系出现了变化,进而导致了第二板块社会结构的改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本课主要承接第三单元第8、9课的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庄园的衰落和瓦解,租地农场在农村出现,以富裕农民为主的租地农场主阶层成为农村的新生力量;农业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手工工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了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两股力量成为了推动西欧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1.通过观察示意图,对比归纳,了解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和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史料实证),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认识西欧社会开始在经济上走向近代这一阶段特征。
2.通过对预设问题串的思考,调动已有知识,理解、解释(历史解释)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经济开始走向近代这一阶段特征。
3.认同近代西欧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理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时空观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1.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2.理解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性质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1.新课导入。
展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西欧封建庄园”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欧庄园的相关知识,进而叙述在中世纪后期,西欧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引入正课。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一)导入新课展示时间轴,回顾旧知:教师讲述:“中世纪的欧洲庄园经济持续繁荣多年,但到了晚期,却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
庄园经济为何会走向衰落?这个转型期有何新的现象出现?”(二)带问自学1.西欧中世纪晚期,农业、手工业方面出现的新生产方式分别是什么?2.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13、14世纪,欧洲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结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新课讲授(1)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第一、二、三段,归纳11世纪后欧洲农村出现哪些新变化。
总结:从庄园制度到租地农场。
2.展示材料:材料一: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的最早,也最典型。
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
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
据统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材料二: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
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
法国南部地区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毛皮等远销东方。
阅读材料概括租地农场的特征。
提示:1、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面向市场。
教师总结:农场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填写表格,归纳总结,梳理庄园与租地农场的不同点。
2.阅读教材P63第二段,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有什么权利和影响?提示:市民阶层;权利: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影响: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四)课堂小结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教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6、商人的变化: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7、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者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者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生产方式控制生产、交换等环节,他们还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市民阶级的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
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3、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议会,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课堂练习: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B.手工业者更多是为适应市场而劳动
C.手工业者开设的作坊规模比较大
D.手工工场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3、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②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生产工具
③工人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④商人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3、庄园的衰落
4、租地农场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6、商人的变化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市民阶级的出现: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