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里的钟乳石 说课稿
溶洞里的钟乳石教案
溶洞里的钟乳石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溶洞里的钟乳石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钟乳石的种类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溶洞和钟乳石的形象,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溶洞和钟乳石,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知识讲解:3. 介绍溶洞的形成原理,解释地下水腐蚀岩石的过程。
4. 解释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包括溶洞中的地下水滴落、蒸发和碳酸钙沉积等。
实践探究:5.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溶洞和钟乳石。
6. 引导学生观察钟乳石的种类和特征,记录下来。
讨论与总结:7. 小组讨论钟乳石的观察结果,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
8. 整理学生的观察报告,总结钟乳石的形成规律和特点。
拓展活动:9. 邀请地质学家或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溶洞和钟乳石的知识。
10. 组织学生进行钟乳石模型制作,展示在学校或班级展览中。
评估方式:11. 设计小组讨论和观察报告评估表,评价学生对钟乳石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对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模型制作的表现进行评估。
教案延伸:1. 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与其他地质现象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地理常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洞和钟乳石在地质学和生态学中的作用。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科学实验,加深对溶洞和钟乳石的理解。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实地考察的安全性,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难度。
溶洞里的钟乳石课件
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钟乳石 可以分为滴石和流石两大类。
滴石是由水滴滴落在岩石表面 而形成的钟乳石,这种类型的
钟乳石通常呈细长型。
流石是由水流的冲刷和溶解而 形成的钟乳石,这种类型的钟
乳石通常呈块状或球状。
根据形态和结构的不同,钟乳 石还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亚类 ,如钟乳状、棒状、笋状、盘
状等。
03
溶洞里的钟乳石
溶洞里的钟乳石简介
定义
钟乳石是溶洞中自然形成的岩石 ,形状各异,分布广泛。
分类
根据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钟乳 石可分为石笋、石柱、石花等多 种类型。
溶洞里的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石灰岩溶解
钟乳石是由石灰岩在溶洞中经过 长时间溶解、沉积和结晶形成的
。
水分蒸发
当溶洞中的水分蒸发时,溶解在其 中的石灰岩开始结晶,形成钟乳石 。
时间因素
钟乳石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通 常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
溶洞里的钟乳石的特点
01
02
03
形态各异
钟乳石的形状各异,有的 呈圆柱形,有的呈圆锥形 ,还有的呈蘑菇形等。
色彩多样
钟乳石的颜色也丰富多彩 ,有白色、黄色、灰色、 紫色等。
硬度较高
钟乳石的硬度较高,不易 被破坏,因此具有很高的 保存价值。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溶洞与钟 乳石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防
止人类活动对它们的破坏。
强化法律法规
通过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对溶洞 与钟乳石进行更加严格的保护。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溶洞 与钟乳石保护的意识。
溶洞与钟乳石保护的措施
定期巡查
定期对溶洞与钟乳石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破坏行为。
冀教小学科学五下册《15溶洞里的钟乳石》word教案 (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溶洞里的钟乳石课题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
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一、科学引入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二、科学探究1.语言描述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教师适当提示: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3.指导实验(1)选择一块石灰岩(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4.汇报实验结果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
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5.自制钟乳石(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溶洞里的钟乳石.doc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五、溶洞里的钟乳石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武玲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表缓慢转变”中的一课,在学生学习了“山脉的转变”和“沙洲的形成”的基础上,继续引领学生探讨自然力量对地表转变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欣赏自然界的奇美。
按照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设计以“阅读资料——分析事实——猜想假设——模拟实验——形成结论”的环节设计活动进程,辅助网络教学,引导学生踊跃参与教学进程,关注学生实验分析、讨论、交流,提高了学生对于网络资料的整理、问题的猜想假设和自我评价等多方面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阅读钟乳石的组成、环境等大体资料,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猜想钟乳石的形成原因,同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某些因素,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得出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查看网站中拓展知识,使学生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有了更多的熟悉,有助于培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之情,而且通过网站留言板的利用,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溶洞里的钟乳石》课堂教学进程流程图:媒体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开放性的网页设计,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讨钟乳石形成的欲望。
教学开始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溶洞的美丽景观,学生恍如置身其中,发出由衷的赞叹。
随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入主题网站,通过《》了解钟乳石的大体知识,通过《》取得实验前的提示,通过《》呈现具钟乳石的形成,通过《》了解更多的洞窟知识……整节课有观察、有实践,有学生的踊跃试探,有媒体的详尽展示。
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发觉,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内容要点:钟乳石的形成媒体类型:网站教学作用: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进程,形成知识媒体利用方式: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资料来源:网络视频、教学光盘资源【教学目标】科学探讨一、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类假设。
小学科学创新活动 溶洞里的钟乳石 说课稿
溶洞里的钟乳石本文档由慕清老师原创,系列作品包括逐字稿、说课稿、课件,更多作品搜索百度文库慕清老师一、教材分析溶洞里的钟乳石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在地表缓慢变化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
由于这些外力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于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个体来说,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
本课的落脚点为《溶洞里的钟乳石》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自然界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第二课时去模拟钟乳石的形成。
教材中模拟实验所用药品为苏打晶体。
此实验与自然界钟乳石形成原理类似,较长的实验时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执着精神,但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发现,由于实验过程较长,实验环境限制等因素,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效果,这就使很多学生有挫败感,不利于科学兴趣的培养。
所以在进行教材实验前,设计快速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观察到钟乳石的形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为布置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实验创新之处1、创新之处本实验能够在短时间内模拟钟乳石的形成,成功率高,学生参与度高。
2、优点:(1)本实验所需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溶洞中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的形成。
(2)本实验既安全又简单。
实验药品性质稳定,不易变质。
最初所选药品为氢氧化钠,但是氢氧化钠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而且在空气中放置容易变质,所以实验中用磷酸三钠取代了氢氧化钠。
(3)本实验废液不需要处理,无毒无腐蚀性,直接倒入下水道可以。
(4)本实验具有推广价值,教具可以批量生产。
《溶洞》说课稿
《溶洞》说课稿武胜关镇中心小学黄金鑫各位领导,教师们, 感谢中心中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互相交流、学习、了解、促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中的《溶洞》一课。
下面我作为大家的一员,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帮助我进步。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
第二部分、溶洞的形成。
第三部分:钟乳石及石笋石柱的形成。
因时间关系,只选取了一、二两个部分作为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与《升高的河床》,《沙尘暴》,《唐山地震》等几课在本单元中同处并列地位,均是围绕《地球表层的变化》这一单元设计的。
二、教学重难点: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的形成进行推测。
三、教学目标: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的形成进行推测。
2、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
通常我们都将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但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有些假、大、空,一节课能完成两维目标已属不易,也不是一节课就能改造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如果一节课中连基本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完成不了,又怎能保证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呢?并且很多教师在讲教学目标时大多昙花一现,一带而过,学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所以本节课立足于实际,只设定了两维目标,并让学生读,留下时间去思考,让老师学生都知道这节课的任务。
四、教学教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的教学指导思想,简约的说就是“引探一合作”教学法。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
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
此外,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要有目的的主动指导学生学习。
《溶洞里的钟乳石》说课课件
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 定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 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 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 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还不够好, 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 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还没有建立起钟乳石的相关科 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本 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科学 知识 目标
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力量和陆 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 以及石柱的成因。
科学 探究 目标
让学生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 钟乳石的各种假设钟乳石 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 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 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 变的影响。
成和生活经验去猜测。
小组内交流
小组间交流:按照“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
的思路.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
顺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把思考引向更高的层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力,为后面的设计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实验验证 形成知识(约20分钟)
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 设计实验模型: 出示实验步骤: 你能用用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 1、选择一块石灰岩 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 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吗?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
2
猜想假设 深化认识(约8分钟)
钟乳石是怎样 钟乳石的形成是受到 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 形成的?
响?
2
猜想假设 深化认识(约8分钟)
猜想提示:1、钟乳石主要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 岩形状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钟乳石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水、 2、要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如:酸雨的形 空气、石灰岩这些因素有关。
《溶洞里的钟乳石》说课课件课件PPT
溶洞的形成
溶洞的形成是由于石灰岩地区地下水 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在地下水 的作用下逐渐被溶解,形成各种形态 的溶洞。
溶洞的形态各异,有的溶洞规模巨大, 可以容纳数百人,有的溶洞则非常狭 窄。
溶洞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需 要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
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钟乳石是由溶洞中的石笋和石 幔等沉积物逐渐形成的。
钟乳石的形成与特点
讲解了钟乳石的形成原理、钟 乳石的形态特征以及钟乳石的 分类。
溶洞与钟乳石的关系
探讨了溶洞与钟乳石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关系。
溶洞与钟乳石的保护
强调了溶洞和钟乳石的重要性 和保护意义,提出了保护措施
和Hale Waihona Puke 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01
02
03
04
问题
溶洞里的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 ?
建议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洞和 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溶
洞和钟乳石的认识。
问题
如何保护溶洞和钟乳石?
建议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了 解溶洞和钟乳石的保护现状, 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和措施。
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展望
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溶洞和钟 乳石的形成原理和保护意义,培 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期待
期待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 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 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
钟乳石的生长速率和形态变化可以反映所在溶洞的生态环境变化,如 气候、水文条件等,为生态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钟乳石的文化价值
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
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似帷幕、有的似瀑布、有的似动物,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溶洞旅游的重要资源。
溶洞里的钟乳石
科普教育推广途径
编写科普读物
举办专题讲座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编写关于钟乳 石的科普读物,介绍其形成原理、科学价 值和保护意义。
邀请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举办关于钟乳石的专题讲座,提高公众 对其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建设科普基地
开展研学旅行
在钟乳石分布集中的区域建设科普基地, 设置展示区、实验区等,为公众提供直观 、生动的科普教育体验。
探究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
溶洞和钟乳石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它们有助 于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机制和过程。
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依据
反映古气候信息
钟乳石中的稳定同位素、微量元 素等可以记录过去的气候信息, 如温度、降水等,为古气候重建 提供依据。
揭示古环境变化
溶洞中的沉积物、化石等可以反 映过去的生物群落、水文状况等 环境变化,有助于理解地球环境 的演变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示意义
揭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溶洞和钟乳石中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 可以反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物质 来源、迁移转化和归宿,有助于理解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指示全球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密切相 关,研究溶洞和钟乳石中的生物地球 化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的机制 和趋势。
06 保护与开发利用 策略探讨
常见形态描述
柱状钟乳石
呈柱状或圆锥状,上下 粗细基本一致,由洞顶
向下生长。
笋状钟乳石
形状如雨后春笋,上大 下小,顶部有圆形或扁
平的盘状结构。
幔状钟乳石
呈薄片状、波浪状或流 苏状,类似悬挂的幔帐
。
石瀑布
由众多细长的钟乳石组 成,形似瀑布流水。
分类方法及标准
按形态分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溶洞里的钟乳石 |冀教版
15溶洞里的钟乳石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资料提出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用文学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猜测钟乳石的形成,认识理解流水的侵蚀。
教师准备:有关钟乳石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一只大茶杯(试管)、熟石灰、玻璃管(塑料管)、胶皮手套、盘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温度、风、流水、冰川这些力量都会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和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在表层看到的、可见的;那么地表下层又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以钟乳石为例做些探究。
板书课题:溶洞里的钟乳石二、探究活动: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甲天下,远近闻名的是它的山、水,它的钟乳石,事实上在我国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黄果树等地也都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钟乳石成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1)请同学们猜测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以小组讨论)(2)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的?学生再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3)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学生又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并记录自己的猜想内容。
3、做实验研究、讨论钟乳石的形成原因(1)为了比较哪个小组猜的更有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进一步了解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2)(学生以小组做实验)取一只大茶杯,将少量熟石灰溶解于水中静置片刻,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提醒学生不要滴在手上)(3)学生以小组讨论(4)汇报:上下分两层,上层跟水一样清澈的水,下层是浑浊状态。
(5)师讲解,我们可以把上层称为石灰水,下层称为石灰乳。
现在请同学们把上层清澈的石灰水小心地倾倒在一支试管里约2毫升,然后通过一支玻璃管(也可用塑料管)往石灰水里吹气,看有什么现象发生?(6)学生以小组继续做实验,并做记录(7)汇报: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石灰石,如果我们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吹气,不久,它又变得澄清了。
《15 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设计2
15 溶洞里的钟乳石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4.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石灰岩、醋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烧杯、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水。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5 溶洞里的钟乳石
条件:石灰岩水
钟乳石形成
原因:溶解沉积。
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设计
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设计
0 t 1t 2
温度/℃
溶
解度/g
40
20
A B
C
P .Q .X .R .
[思考2]如右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如何?
(2)对于a 物质来讲Q 点、X 点和R 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P 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3)对于b 物质,它的曲线下方表示
什么意思?上方呢? (4)阴影部分对于A 、B 两物质有何意思?
讨论:从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问]对于气体物质来讲它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练习]右图是a 、b 、c 、d 四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是这些固体物质在部分温度时的溶解度。
根据图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 曲线表示KNO :的溶解度曲线 B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 C .要从a 与d 的混合物中得到a ,通常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D .60℃时将120gKNO 3放入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4.5%
[小结]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
[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组织学生 讨论
组织学生 练习并讨 论
师生共同 小结本单 元知识点
板书设计
溶质 不饱和溶液 浓
溶液
溶剂 饱和溶液 稀
溶质的质量分数= 状态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100% t ℃ 溶解度 g/100g 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洞里的钟乳石》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表缓慢变化”单元中的《溶洞里的钟乳石》一课。
对于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
A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初步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永远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外力因素。
就这一课来说主要通过学生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 学情分析
从小学生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缓慢变化有一定的认识,而由于河北的临城有溶洞,多数的同学应该有参观的经历。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C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D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形成问题
播放课件——《美丽的钟乳石》并做如下讲解:
多媒体出示钟乳石的不同形态,光怪陆离,学生欣赏,同时认真思考关于钟乳石你知道什么?
通过利用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有些学生可能没见过钟乳石,用视频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不同钟乳石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从信息加工理论上看,这对学生而言,既要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又要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及信息处理能力。
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并善于利用环境、活动、设备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学生需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实现由“无疑”到“有疑”的转化。
在这里,通过观看美丽的钟乳石的视频,学生已经处于“有疑”的状态,能够提出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如:1.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钟乳石是由什么构成的?
3.钟乳石有哪几类?
4.钟乳石是在什么环境下才有的?
5.世界最大的溶洞是在哪里?有多大?
6.钟乳石有什么用途?
……
(板书:有重点的板书学生提的问题)
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容的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钟乳石的形成”。
使课堂成功的导入到对钟乳石形成的探究之中。
二、科学探究
㈠猜想与假设
猜测钟乳石的形成,即:让学生有理由、有根据地猜测钟乳石的形成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中猜想与假设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
因此我们要想法调动学生把旧知识与目前猜想的新问题相结合。
有了猜想与假设便有了有计划有目的实验和观察。
因此,此处的猜想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对后面的设计实验起到了先导作用。
1、提供基础。
第一: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钟乳石主要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形状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
第二:强调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去猜测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
完成以上准备后再让学生大胆猜想。
2、大胆猜想。
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3、交流猜想。
①小组内的交流讨论:。
②各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
在大胆猜想这个环节,我们说: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
这个时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有利时机,因此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猜测有钟乳石的形成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而“交流猜想”这个环节就是个假设的环节。
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
通过两个步骤1、小组之间的交流发言2、老师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对前期的活动、数据、现象等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思维的卷入,(思维的集中)。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进而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为后面的设计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温度
地下水
钟乳石的形成可能与空气
石灰岩
……
㈡模拟实验:
1、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
学生小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实验后交流:说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追问:由此又想到了什么?所有的实验尤其是模拟实验之后都要有一个推想的过程,因为实验毕竟不是事实,追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2、模拟钟乳石的实验
(多媒体出示用模拟钟乳石形成的录象)
用苏打晶体模拟钟乳石形成的实验中,由于该实验耗时较长,可由教师提供材料,动员学生课后在家里完成。
此处为便于学生的课上分析,将课前老师做的实验的几个步骤阶段展示给学生。
这种采取实验例证的方法,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交流与总结。
㈢交流和总结钟乳石的形成。
1、学生回忆以上两个实验,小组交流推断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有价值的发现、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多媒体出示影响钟乳石形成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地下水、空气、酸的溶蚀……
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
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拓展延伸
出示一段关于“钟乳石的破坏”视频资料,
提出新问题:保护钟乳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通过多媒体出示钟乳石的现状,唤起学生保护钟乳石的情感,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人的发展应该遵从自然发展规律,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