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白华一首小诗的佛禅精神

合集下载

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一、创作背景和众多的书斋型学者一样,宗白华(1897~1986)度过的是单纯的学者、教授的一生,少有起落与波澜,平静得近乎平淡的一生,然而,平淡中自有其不平淡者在。

从21岁(1918)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时起,宗白华便发愿为建设未来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终身。

在此后六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矢志不移,默默从事着他以为应做的那份工作。

他有意避开政治漩涡的裹挟,以边缘地带自处,不求闻达,甘于淡泊,唯独对他的学问——艺术境界的追求,至死难忘。

宗白华唯一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

作为非主流的小诗运动的殿军,这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

除了得到少数诗人和批评家的好评,《流云》在当时及其后的诗坛上似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宗白华本人对这些诗作却十分珍视,1947年曾以《流云小诗》之名重版,1986年临终前,又将其全部收入文选《意境》。

宗白华曾以他的这部诗集得以复归而欣喜,希望读者将这些诗作当作实践之体验,与那些探究艺境的理论文章合而读之。

因此,这部诗作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试着对这部作品作些诠释。

美学家眼底下的花花草草尽显“美”之光,唯美是他们意识里的追求,其意在通过对美的发现进而对美的艺术审美,以至明静身心,清晰思想。

宗白华便是这样的美学家。

“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初发芙蓉’的美。

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最高美的境界。

”鲍照曾说谢灵云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而颜延之的诗是“铺锦列绣,亦雕璝满眼!”宗白华说:“这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

比较起来,他认为“初发芙蓉”的美比“错彩镂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

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艺术美的继承上,宗白华更多的接受了“初发芙蓉”的美,《流云》小诗是这方面的杰作。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比如,解放前,朱光潜先生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据,把“意境”说成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直觉到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统一;解放后,则长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视意境为典型的一种,把意境看作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等等,就是如此。

所以,宗白华这一揭示是有特殊意义的。

宗白华《晨兴》赏析

宗白华《晨兴》赏析

情绪的动象表现——宗白华《晨兴》赏析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犹似我昨夜的残梦。

——《晨兴》宗白华的诗集《流云》是中国新诗最早的几部诗集之一,他的诗情景交融、寓含真理,为中国的新诗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求学时代的宗白华常常挂在口边,尤其是在他独自一人散步的时候吟诵的唐人诗句。

宗白华是中国散步的美学的创始人,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

他说:“中国人不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

”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之兆》中也有“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手掌中把握无限/瞬间即容纳着永恒”的句子。

宗白华的诗即是如此,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虽短小但韵味无穷,在有限中蕴涵着无限,从一枚贝壳中听一片海,从一粒沙中看世界。

“一本书象征一个人最高的精神活动,一首诗是这最高活动将逝的精英”。

(李健吾)《晨兴》是宗白华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在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心灵轨迹,以及他思考人生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

在这首短诗中有三组概念的集合:太阳、月亮;早晨、夜晚;灵魂、梦。

本诗即是由这三组概念,六个名词的相互组合所建构成的。

诗中所涉及的六个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而在这一文本的特殊语境下,词语间相互的关系,赋予了它们另类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这三组概念分为两类,其中太阳、月亮,是作为实体性概念存在的,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对应之物。

而早、晚,灵魂、梦,则是抽象的概念。

它们在现实中并没有具体的对应物。

早、晚,是人们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所起的名字,而时间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

至于灵魂和梦,更是如此,它们较之时间而言更为抽象,更不易为人所把握。

因为这二者是有关人类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灵魂”是脑波活动所构成的意识体,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生命能量的电磁波;“梦”,更是被佛洛伊德称为“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

早晨和晚上是相对应的,而在这两个时间段内除了人眼所能见的外界明暗的变化之外,最能指代两个时间段的就是太阳和月亮,它们是作为标志性物体出现在天空中的。

美从何处寻? ----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

美从何处寻?      ----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

美从何处寻? ----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美从何处寻?—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班级姓名学号《小诗》是宗白华先生《流云》诗集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而《艺术》这首诗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艺术是美学的最典型的形态。

这两首诗所彰显的“新诗人人格”对于新诗发展的客观意义十分真淳而颇具新意。

小诗体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是即兴式的短诗。

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达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理想。

这不仅是是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的努力更是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受的努力。

在众多小诗体的创作中作为郭沫若的导师宗白华先生的《小诗》为典型代表。

首先从事的语言上来看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流动性。

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棵会开花的树树上的花是生命之花是生命的象征。

作者成功的将中国的文字与西方的语言相结合生命的树上调了一枝花以示生命的终结如同花朵的凋零一般。

然而这朵花就谢落在诗人的怀里诗人便轻轻地把它压在心上那凋落的花朵与心中的音乐相接触化作了小诗一朵。

整首小诗就像是一组镜头的完美组接动作连贯而衔接自然。

成功的将物与我相结合给人以恬淡而安静的感受。

其中比喻新奇作者将生命比作大树即言生命之生机会在岁月中接受无数风霜的洗礼才能开花结果。

而生命的结束则好似花儿的凋零。

花朵无疑是美好的象征生命也是最美好的东西将两者相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

花朵谢落在诗人的怀里是否指诗人曾经经历过一个生命的终结呢?不然何言“谢落在我怀里”?但诗人并未嚎啕大哭而是轻轻地把它压在心上烙在记忆里。

这样才是最好的纪念吧!那音乐便是诗人对这个已失去生命的怀念和热爱吧!当生命逝去这产生的细微的矛盾引起了是人的思考是该顺其自然的惋惜还是诗意的去接受这份音乐般的生命的洗礼便化作了小诗一朵深入作者的内心的细微感受变大出来。

其次从诗歌的意象上来看树花等意象新奇而巧妙。

树和花都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们同人一样要经历风吹雨打和时间的洗礼在重重考验之下真正修成正果的必然是顽强而积极的一类。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作诗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

作诗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

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下《乡愁》/洛夫走了,留下《漂木》/纪弦走了,留下《我的名字》//九十,正在向我流来/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留下什么?这是先生的自问,也是先生的天问。

而依我拙见,先生先前出版的《结》《我是一片云》《风铃》《岭南人短 诗选》等诗集且不论,至少在如今《年方九十》这部诗集里,《说蝉》这首短诗是应该传世的。

曾经呐喊以满腔激情叫红叫火了整个夏天秋风起风干了满腔激情留下空空的躯壳晶莹如玉挂在树梢给秋风说禅通读先生诗集,读到第30首,居然是《种梦人一寄毛翰》,先前没听先生说起过,多承先生鼓励,说毛翰是“种梦人”实不敢当,毛翰只是读诗人。

过去一些年,华侨大学在曼谷办了研究生班,我来上课,多次拜访泰华诗人,集中拜读了岭南人先生的诗、曾心先生的诗,还有杨玲女士和“小诗磨坊”各位诗人的诗,备感亲切,心生崇敬,也试着写过读后感。

如今,岭南人先生年方九十,诗正年轻,人正年轻。

祝福先生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纯真唯美到永远!作祷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谢露露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越来越成熟的律诗绝句,无不体现了以诗抒情的特征。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釀曾以“抒情传统”一词概括了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抒情言志为主的东方诗歌,区别于西方叙事诗,最鲜明的特点便是短小精悍。

通常只需要言一物,写一景,几个词语的排列组合之间,便可以窥探诗人内心的大世界。

中国小诗的传统在新诗史上绵延至今,也影响了海外华文诗坛。

近年来,东南亚华文诗坛对小诗创作情有独钟,泰华小诗显得尤其热闹。

“小诗磨坊”发起人之一的泰华作家曾心,便是践行六行小诗的创作者。

曾心原名曾时新,1938年10月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普宁圆山乡。

: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广州中医学院深造与执教。

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泰国。

90年代初,曾心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散文与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微型小说写作上崭露头角,《大自然的儿子》《蓝眼睛》的出版,奠定了曾心在泰华文坛的地位。

佛教接受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

佛教接受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

第38卷第4期2017年7月云梦学刊Journal of YunmengVol.38, No.4Jul.2017佛教接受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陈少卉(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受佛教哲学影响。

他早年在南京、上海受到近代佛学复兴思潮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哲学学习的道路,并形成了基本的人生观和审美态度。

在宗白华晚年,佛教哲学深入其美学思想的内核,形成了注重直观、妙悟、意 境、空灵的“散步美学”。

既往的宗白华美学研究比较关注西方哲学和道家哲学对其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梳理宗白华对佛教的接受情况,能为深入探讨佛教哲学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关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宗白华;散步美学;佛教哲学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7)04-0030-06_、从佛教开始的哲学研究既往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比较关注西方哲 学和道家哲学对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而甚 少看重佛教哲学与宗白华美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实 际上,佛教不仅是宗白华哲学研究的起点,其成熟 的美学思想也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

宗白华在其代 表作《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一文中,特别强调中国 艺术对禅境的表现。

他所总结的中国艺术的特点一直观、妙悟、意境、空灵等都与佛教哲学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甚至认为,艺术的境界介于学 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 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 境界和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的种种境层都是以禅境 为归的。

®本文从宗白华早年对佛家思想的接受出 发,讨论其美学思想与佛教哲学的关系。

在宗白华遗存的文章中能够找到最早与佛教 有关的文字,便是1914年1月至2月他在游浙江 上虞东山寺游玩时所作的一首律诗一《赠一青年 僧人》。

诗中有句院野师是丹霞佛可烧,我从火宅识灵 苗。

”® “丹霞烧佛”出自《景德传灯录》,指的是丹霞 天然禅师烧木佛取暖的故事,意在表明丹霞法师不 向外求佛,自性清净、即心即佛的南禅思想。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融入了佛理禅境的含义,在通过描绘山水景色的表象之上,更是对心静、物静、情静的境界的表达,并透露出一种出世的意蕴。

下面就从《山居秋暝》、《画》、《终南别业》三首诗中,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山居秋暝》描绘了主人公的山居生活,但在表现物象的同时,王维注重表达自身的佛道情感。

首先是诗中的“凉风”、“白露”,这些自然景象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作者在山居的孤独与寂静的同时,也暗示着佛教思想中“无常”、“空”、“寂”等概念。

接着是“移舟泊烟渚”,这里的“烟渚”指的是岩石和野草远离人烟的山坡,用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意在达到“舟中无人”的境界。

最后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通过“渔舟唱晚”的景象,突出了自然的和谐,而“穷彭蠡之滨”的描写则表现了作者的感慨和离愁,同时也透露出禅人追求“物我皆忘,心体合一”的境界。

在《画》中,王维首先以自然形象渲染了一幅画面,而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里所描述的自然变化既是景观的表面现象,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提醒。

其中的“池月”,是对‘物我非二’的阐释,即自己不是参与其中的观众,而是‘我与万物之间没有区别’的超脱状态,进而唤起了佛教中“谢名酬实”的思想。

同时,也利用“清兴”、“丹青”等词表达了王维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其对美的向往和醉心之态。

《终南别业》则是王维在游历终南山期间所作的诗,诗中不仅自然景色的描写如艺术品般细腻,更是表现了出世的禅境之美。

首先,诗中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变化相呼应,所描绘的终南山川和流水自然景象,如相机中的画面一样生动。

而在描写湖畔楼台和山峦坡陀的同时,王维颇具禅意地用“展转之间,忽而飞上,青冥浩荡”,来表达人物离世的想象。

其次,诗中“独向青云客,飞梦依旧曲”,所暗示的处于禅境中的人物。

其把自己比喻成“青云客”,表达了超越世俗的想法;而“飞梦依旧曲”的描写,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自由和逍遥。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简介

宗白华简介《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课堂实录宗白华【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美学论文,对从未接触过文艺理论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此,宗先生并未构建什么美学体系。

一首绝句,一曲小令就会形成一片崭新的天地,几道溪水,数株松竹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

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个美的世界。

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用艺术人生来丰富日渐萎缩的心灵,需要在艺术的“空灵”中寻找一种的“充实”。

因此,这篇文章,不要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应美育精神,丰富性灵。

【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空灵”与“充实”的关系,进而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师: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请一个同学读一下作者简介。

宗白华,字伯华,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艺术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宗先生这样一位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的生命哲学和情理交融的审美观,《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即选自《美学散步》。

(以上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学生读)师:(板书“美”)哪位同学来谈谈什么是美?生1:下雨的时候,雨能使我心情舒畅,所以下雨是美。

生2: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独特之处,这种独特就是美。

生3:校园的长廊周围开满了月季花,月季花下面还有一朵朵不知名的小野花,我走在长廊上,心情愉悦。

这时候我感觉到了美。

生4:世界上的万物和谐相处,和谐就是美。

生5:残缺也是一种美。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深受西方现代艺术、文化与哲学的影响,同时又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批判精神。

通过对他的作品、观点和理论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白华的精神人格和美学之路。

首先,宗白华的精神人格可以被描述为自由独立和追求真实。

早期,他受到中国汉字艺术的影响,刻字成为他艺术的起点。

然而,他很快开始追求独特的表现形式,超越传统。

他追随自己的内心然后展开发展创新,通过自由的抽象和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宗白华的美学之路可以被看作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汲取和借鉴。

早年间,他深入钻研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并通过实践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受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欧洲抽象艺术和后印象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波普艺术和概念艺术的启发。

在宗白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色彩和线条的独特运用,以及对形式和空间的创新性处理。

宗白华的美学追求也体现在他对个人经验和思想的重视上。

他相信艺术家应该从个人的经验和感受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他强调艺术家应该个性化,不受任何限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一个自由的领域,艺术家应该有权利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

同时,宗白华的美学之路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批判精神息息相关。

虽然他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启发,但他同时也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使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宗白华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并大胆地进行实践与创新。

在宗白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和再创造。

他常常使用中国传统字形和汉字,将其具象化或抽象化,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还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通过留白、写意和变形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论宗白华的感悟美学和禅意诗学

论宗白华的感悟美学和禅意诗学

论宗白华的感悟美学和禅意诗学《世界的花》世界的花,我怎能采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舍得你,我不如一片灵魂化作你!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一生著述不丰,但是仅凭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便足以奠定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坚实地位。

这本文集几乎汇集了宗白华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风格清丽隽永,淡远空灵,充满散步的自由和随意之感,内容却博大精深,思想境界深邃厚重,充分体现了宗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洋溢着诗情的艺术灵性。

宗白华属于那种性好沉思、思维敏捷细腻、充满生命激情的人。

这种个性易于接受自然灵性的感悟,也易于收到艺术天地无穷魅力的感召,能形成以直觉感悟见长的思维特征。

因此,自然趣味和艺术趣味对于宗白华的陶冶作用非常明显,促使其不断思索自己需要怎样的宇宙观和怎样的审美观。

最终,他选择了泛神论,认为这种崇拜自然的观点能够启迪人全身心地拥抱自然、感悟自然、获得生命活力的滋养和诗情灵性的启悟。

宗先生偏重以诗人的眼光来打量世界,因此他甚至把哲学也理解为一首“宇宙诗”,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用艺术表现。

这一认识引导他常常用永恒的诗心去感悟世界和人生,最终建立起了别具个人风格的生命美学、感悟美学思想。

宗白华的诗学思想与“禅意”的渗透宗白华除了是一位影响卓越的美学家、哲学家之外,还是一位爱写哲理小诗的诗人。

但是,作为诗学家的宗先生往往被其美学成就所遮蔽。

实际上,宗先生在新诗理论、意境理论、比较诗学和生命诗学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独到贡献。

特别是他的小诗,读起来纯真有趣,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之思,禅意浓厚。

宗先生曾经接受过佛典的影响,且喜欢王、孟等人的绝句,特别是有“诗佛”之誉的王维诗。

王维对《法华经》《华严经》等许多佛教典籍都非常熟悉,尤其深受禅宗的自性论和意境说的影响。

宗白华在阅读这些诗句时,自然也浸润了蕴涵其中的佛教义理和佛教美学的熏陶。

在以后的著述中,他经常会引用到佛经和王、孟等唐人的绝句。

再者,“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那时的宗白华的口号。

自然,流过心灵的诗情宗白华读后感

自然,流过心灵的诗情宗白华读后感

自然,流过心灵的诗情宗白华读后感英文回答:"Nature, flowing through the heart, the poetry of Zong Baihua"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written by Zong Baihua, a renowned Chinese literary critic and philosopher. This book is a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emotions, and it deeply resonated with me.One of the reasons why I was captivated by this book is Zong Baihua's exquisite language and poetic expressions. His words flow like a gentle stream, carrying the reader along on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contemplation. For example, in one essay, Zong Baihua describes the beauty of a sunset over the mountains, saying, "The golden rays of the setting sun caress the peaks, as if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day with a gentle kiss." This vivid imagery not only evokes a sense of awe and wonder but also touches the depths of my soul.Another aspect of the book that struck a chord with me is Zong Baihua's emphasi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the human spirit. He believes that nature has the power to heal and inspire, and that by immersing ourselves in its beauty, we can find solace and enlightenment. This resonates with my own experiences, as I often find solacein nature when I am feeling overwhelmed or stressed. Whether it's taking a walk in the park, watching the waves crash on the shore, or simply gazing at the stars, nature has a way of calming my mind and rejuvenating my spirit.Furthermore, Zong Baihua's essays are filled with profound insights and philosophical musings. He delves into topics such as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nature of beauty,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One of my favorite quotes from the book is, "Nature is a mirror that reflects our innermost thoughts and desires." This quote reminds me that our external surroundings are often a reflection of our internal state, and by cultivat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we can cultivate inner peace and happiness.中文回答:《自然,流过心灵的诗情宗白华读后感》是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宗白华的一部散文集。

论宗白华的诗学观

论宗白华的诗学观

论宗白华的诗学观张生【摘要】宗白华作为诗人和美学家,对诗歌及文学有着独到的看法.首先,他认为形式是文艺之为文艺的最为本质的规定.其次,他认为诗人应该养成自然与哲理相结合的人格,同时应该具有真实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再次,他希望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的真相,以起到改善社会和指导人生的作用.【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9)002【总页数】7页(P96-102)【关键词】宗白华;诗学观;形式;人生【作者】张生【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6宗白华虽被人称为诗人,也薄有文名,但其本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人,他自认为自己首先入手的是哲学而不是文学,虽然他从内心来说,是很想致力于文学的。

他早年曾对朋友田汉谈过自己在哲学和文学间的彷徨和未来对自己的期许。

“你是由文学渐渐的入于哲学,我恐怕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了。

因为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我将来的事业也就是尽力加入做这首诗的一部分罢了。

”*宗白华:《三叶集》,见《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但话虽如此,他却并没有在日后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尽管他在留学德国期间诗兴大发写了一册《流云小诗》,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最终他还是更多地在哲学及相关的美学及艺术学的领域里耕耘,而并未完成以文学为志业、以诗人为人生的归宿。

之所以会这样,他当时的解释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心识”偏重于“理解”的一面,也就是说,他认为与哲人偏重于“理解”不同,作家和诗人的“心识”是偏于“感觉情绪”的,而自己却是习于抽象和理智的思考,“感觉情绪”的力量稍弱;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自己缺乏“艺术的能力和训练”,不能把自己的“感觉情绪”表达出来,所以只好抱憾终身了。

从哲学和文学的不同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来看,宗白华所说的这两个原因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诗文知识:宗白华小诗赏析

诗文知识:宗白华小诗赏析

诗文知识:宗白华小诗赏析
诗小诗
啊,诗从何处寻?生命的树上
在细雨下,点碎花花声!凋了一枝花
在微风里,漂来流水音!谢落在我的怀里,
在蓝空天末,遥遥欲坠的孤星!我轻轻的压在心上。

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
化成小诗一朵。

[赏析]
宗白华(1897—1986)美学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美学著作,偶尔写点小诗,也体现着他的美学观。

这两首小诗就是极好的例证。

这是两首各自独立的小诗,但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首在回答“诗从何处寻”的哲理,第二首则是这个回答的实践。

《诗》告诉我们,诗是从生活中来的。

“花花声”、“流水音”和“孤星”都是自然客体,是诗的源头。

但是,源头不是诗,也不能自己产生诗,诗得靠我们去“寻”。

《小诗》则告诉我们,要能寻到诗,就必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花“谢落在我的怀里”了,要“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才能“化成小诗一朵”。

而这个过程,是我主观努力完成的,就是我要把它“轻轻的压在心上”。

我们如果能这样仔细观察、体验,用心去感受,再把这种感受用“心中的音乐”表现出来,也就成了诗歌。

[转载]宗白华《我和诗》

[转载]宗白华《我和诗》

[转载]宗⽩华《我和诗》原⽂地址:宗⽩华《我和诗》作者:云谣集_598我的写诗,确是⼀件偶然的事。

记得我在同郭沫若的通信中曾说过:“我们⼼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

”这两句话曾引起他⼀⼤篇的名论,说诗是写出的,不是做出的。

他这话我⾃然是同意的。

我也正是因为不愿受诗的形式推敲的束缚,所以说不必定要做诗。

然⽽我后来的写诗却也不完全是偶然的事。

回想我幼年时有⼀些性情的特点,是和后来的写诗不能说没有关系的。

我⼩时候虽然好玩耍,不念书,但对于⼭⽔风景的酷爱是发乎⾃然的。

天空的⽩云和复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时最亲密的伴侣。

我喜欢⼀个⼈坐在⽔边⽯上看天上⽩云的变幻,⼼⾥浮着幼稚的幻想。

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童⼼⾥独⾃玩耍的对象。

都市⾥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常时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

我有⼀天私⾃就云的各样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个“云谱”。

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扫叶楼、⾬花台、莫愁湖是我同⼏个⼩伴每星期⽇步⾏游玩的⽬标。

我记得当时的⼩⽂⾥有“拾⽯⾬花,寻诗扫叶”的句⼦。

湖⼭的情景在我的童⼼⾥有着莫⼤的势⼒。

⼀种罗曼蒂克的遥远的情思引着我在森林⾥,落⽇的晚霞⾥,远寺的钟声⾥有所追寻,⼀种⽆名的隔世的相思,⿎荡着⼀股⼼神不安的情调;尤其是在夜⾥,独⾃睡在床上,顶爱听那远远的萧笛声,那时⼼中有⼀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起;我仿佛和那窗外的⽉光雾光溶化为⼀,飘浮在树杪林间,随着箫声、笛声孤寂⽽远引——这时我的⼼最快乐。

⼗三四岁的时候,⼩⼩的⼼⾥已经筑起⼀个⾃⼰的世界;家⾥⼈说我少年⽼成,其实我并没念过什么书,也不爱念书,诗是更没有听过读过;只是好幻想,有⾃⼰的奇异的梦与情感。

17岁⼀场⼤病之后,我扶着弱体到青岛去求学,病后的神经是特别灵敏,青岛海风吹醒我⼼灵的成年。

世界是美丽的,⽣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命的象征。

宗白华小诗的生命意识

宗白华小诗的生命意识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6期Joum aI of H u a ib e i C oa l J n du s tr y Tea“ers CoI l e ge V ol23No62∞2年12月(Philosophy uJld S oc“s㈣n ccs)nPc.2002·20世纪皖籍名家研究⑧·宗白华小诗的生命意识张应中(安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宗白华的小诗贯注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情怀和宇宙意识.表现在与物同化的泛神论倾向,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以静制动的生命精神。

与之相应,他的诗经常出现“梦”、“镜”、“夜”等意象。

其诗体制虽小,但写出了大境界。

关键词:宗白华;小诗;宇宙意识;境界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I34(2002)06—_000l—04“五叫”时期小诗一度流行,其中冰心的《繁适宜” cⅢ,称郭沫若是一个泛神论者。

的确,《女星》、《春水》与宗白华的《{);c云》影响晶人。

宗自华神》的泛神沦思想是显而易见的,郭沫若认为:“泛写短诗、小诗,一方面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一神便是元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方面又受到冰心《繁星》的直接启发。

术自清在《中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国新文学火系·诗集导r1,》中说:“《流云》出后,小现。

””1此话也可用来说朗亲白华的诗歌创作,不诗渐渐完事,新涛也跟着中衰。

”宗白华因此被人过在具体内窬上二者尚有分别。

郭沫若的泛神论称为“小诗臌军”。

“五四”时期的小诗写的多是“一在诗中主要桎现为打倒仙豫崇拜,张扬个性解放地的景色,一时的情嗣””1‘¨”,宗白华吟咏的电多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宗白华队为自然万物都是刘人生、自然、爱情的真情感受,所不同的是,宗有灵性,都沐浴着神的光辉,诗人应投身大自然,白华的小诗贯注若一股强烈的生命情怀和宇宙意与自然同感共鸣,在其涛中表现为神与物游的天识,他的诗是对生命存在的真切体悟和对理想生人感应思想,它的理想境界就是泯灭物我、天人合命境抖的无限渴求,充满动人的哲思,虽是小诗,一的物化状态。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有自,就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与老庄、《周易》、佛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最为密切。

①本文侧重在探讨宗白华如何接受中国哲学精神与艺术思想之影响,建构起“生命—艺境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道”与宗白华艺术美学青年时期的宗白华偏爱中西哲学,他曾说:“庄子、康德……相继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1](151)尤其老庄思想对宗白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较大的影响。

他认为,先秦诸子“不可能不谈到美的问题,也不可能不发表对于艺术的见解。

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

”[2](449),宗白华将庄学看作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渊源所在,庄学成为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美学特质的一块理论基石。

总的来看,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虚”这两个方面。

1、道与“空白”的阐释宗白华认为庄子是极具艺术天才的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

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1]( 367) 在老庄思想中,“道”的本质就是“无”,是虚空。

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的理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诗词、书画、音乐、园林等,都重视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古代艺术家常以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画境、乐境里有空间感,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庄子的以艺见道、道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美学精神的走向,故此,宗白华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1](370)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与“道”相联系,确是宗白华的创见。

在宗白华的艺术美学理论中,作为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的老庄的“道”,既是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建构美学本体的一个主要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宗白华一首小诗的佛禅精神作者:张希玲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是在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综合影响下确立的,而在中国文化思想中,佛家思想对宗白华的影响尤其深刻。

宗白华的小诗就是其渗透着佛禅精神的审美创造。

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宗白华最早的诗作《赠一青年僧人》中,宗白华多处化用了佛教典故、术语等,展现出少年宗白华带有鲜明佛学色彩的人生体验,也展示了其美学思想中的佛禅精神。

【关键词】宗白华小诗佛禅精神生命体验一般人谈及宗白华的诗,总是忘不了他的《流云》,这是宗白华唯一的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诗一派的殿军之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会见少年中国学会在重庆的会员时,毛泽东就曾经拍着宗白华的肩膀问他:“你现在《流云》小诗还写不写?”①可见,其《流云》小诗在当时影响之大。

其实,宗白华的律诗也同样写得非常出色。

翻开《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一篇文字就是《律诗四首》,其写作的时间是1914年的1月至2月间,是宗白华当年游浙江上虞东山寺时所作,当年宗白华仅仅17岁,这是现今能见到的宗白华最早的文字。

后来,宗白华认为写作旧体诗影响了自己情绪的表达,使自己显得老气横秋,便改写新体诗,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在这仅有的四首格律小诗中,仍然能看到宗白华过人的才气和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尤其是最后一首《赠一青年僧人》,其中所渗透的佛禅精神,可以成为今天的研究者认识宗白华人生之初的美学思考的有效佐证。

一、宗白华小诗的佛禅精神的发现宗白华的《律诗四首》由宗白华的好友汪辟疆刊于1944年8月重庆出版的《中国文学》第1卷第3期上,1947年被收入到他的诗集《流云小诗》中。

汪辟疆刊发此诗时,在诗后题记中说:“白华以《流云》蜚声艺坛,世多知之。

然其律诗之工,世人不能尽知也。

”他还欣然和诗云:“笔砚从今定可烧,登台作赋枉君苗。

扁舟载梦来青嶂,好句摩云动碧霄。

独契灵源归妙谛,细参回味累终朝。

何时换骨寒灯下,待向丹元问郁寥。

”②汪辟疆所和之诗乃宗白华《律诗四首》中的最后一首《赠一青年僧人》,该诗云:“师是丹霞佛可烧,我从火宅识灵苗。

濠梁始信鱼知水,松岭今看鹤在宵。

汩汩寒潮注江海,微微尘梦续昏朝。

云霾月黑三千界,天谴斯人慰寂寥。

”③汪辟疆所赞叹的,不仅仅是宗白华的“好句摩云”,更是宗白华的“独契灵源归妙谛”。

“灵源”本是从道家语“灵根”衍化而来,汉扬雄撰《太玄经》中有“美厥灵根”之语,注云:“灵根,道德也。

”唐代石头希迁禅师五言诗《参同契》中,衍化为“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用以指理、心,即本体,也就是“法性”,被视为光明皎洁、无所不在的万法之源。

所谓“妙谛”,本意为精妙之真谛,后来成为佛家常用语,用以指代佛法所说的真理。

汪辟疆在此借用这两个特色鲜明的词语,明确指出了宗白华此诗与佛法的独到契合,的确是一语中的。

汪辟疆是宗白华小诗佛禅精神的第一个发现者,这一发现是极具学术价值的,其对今天理解领会宗白华美学思想与佛学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可惜的是,后来的研究者对此多视而不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二、宗白华小诗的佛禅精神探析《赠一青年僧人》是宗白华的律诗四首中佛学色彩最为鲜明的一首。

诗的起始句化用了佛教禅宗的一个著名的公案——丹霞烧佛,借以表达宗白华对青年僧人的赞许。

丹霞禅师本是唐代的一位禅门高僧,法号天然,以曾驻锡南阳丹霞山得名。

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丹霞禅师来到洛阳龙门慧林寺。

正值冬天天气寒冷,禅师想烤火取暖,可是院内别无他物,禅师便把殿里的木佛像拿来烧了。

院主一见大惊:“这是佛像,你怎么敢烧呢?”禅师不慌不忙地说:“我在烧取舍利子。

”院主没好气地说:“木佛哪有舍利子?”禅师道:“既然没有舍利,那就再弄两尊来烧!”④在禅宗的历史上,一些悟道的禅师往往有惊世骇俗的特异行为,超出一般的逻辑思维,其目的在于借此棒喝世俗成见。

丹霞禅师的行为提示人们,在一个悟道者心中,佛像只是个象征,是让懵懂的芸芸众生有个具体的认知实物。

若只执著于象征的事物,却忽略了其内在深意,这就成了一种执著,便永远无法体会到佛法所带给我们的感悟。

历代禅门公案所最常揭示的道理,也就是要人破除迷惑,见到真正的佛性。

诗中宗白华还引用了《庄子·秋水》中濠梁观鱼的典故。

这一典故言庄子与惠子于濠水桥梁之上观赏游鱼,二人辩论是否能够得知水中鱼儿的自在逍遥的快乐,以表现寄身物外、纵情山水、悠然自得的逍遥境界。

后来禅宗多化用此典故,如《坛经·》中有云:“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明代鹿善继的《答范景龙书》等,也都引用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句。

其意在说明禅修者所得高妙之境界,无可言说,只能以心体悟,他人更无法解知。

宗白华不留痕迹地化用禅宗公案、典故入诗,虽是意在赞扬“青年僧人”修为境界之高,实际上也说明了其本人对禅悟境界的理解和体悟。

关于这一点,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法解知,但从其律诗四首中的前两首《游东山寺二首》的序言中,其本人对此境界的体悟,似乎可以隐见端倪。

该序言曰:“民国三年正月,往游浙江上虞西南四十五里之东山……余宿山下僧舍,老僧沽酒市鱼,偕余共酌。

”⑤试想,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能与山寺老僧月下共酌,促膝长谈,若非与佛相通、与禅相应,如何能有如此的心灵默契!小诗中还引用了两个重要的佛学术语“火宅”和“三千界”。

“火宅”一词出自佛教重要经典《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经文中还讲了一个“火宅喻”的故事: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烧起,但是孩子们正在大宅内玩乐嬉戏,眼看被大火所烧,但是无论长者怎样劝导,孩子们都沉湎于玩乐嬉戏,就是不肯离开。

于是长者想出一个办法,对孩子们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任你们游戏,快出去拿吧。

”听到长者的话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向外冲出火宅,终于脱离了危险。

“火宅喻”是佛教著名的“四大譬喻”之一,旨在阐明众生十分可怜,如那些贪玩的孩子一样,流连尘世,身处苦海之中却执迷不悟。

“三千界”一词全称是“三千大千世界”,在佛教经典中随处可见。

佛教以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下的时空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其是三个千连乘的结果,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从横向上看,宇宙中有无量无边个三千大千世界构成无限的空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生活于其间。

与“三千界”相关的另一术语是“三界”。

佛教把众生所居之世界由下至上纵向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欲界是深受食欲、淫欲、睡眠欲等多种欲望支配和煎熬的有情众生所居之世界,我们人类就居于其中;色界是远离欲界种种欲望,也不附着秽恶的物质,但还具有清净细微的色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之世界;无色界是既无欲望,又无形体的有情众生所居之天界,是一种超物质的精神世界。

佛教认为,此三界虽有高下、优劣之分,但都属迷界,众生于其中生死流转,倍受轮回之苦的煎熬。

正因如此,《法华经》中才有“三界火宅”的说法和譬喻,以概括佛教对宇宙人生的基本看法。

宗白华引用这两个重要的佛学术语入诗,表明了他对佛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理解和认同。

关于这一点,宗白华在其后来的文章中也曾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言说。

如《说人生观》一文的开篇就说道:“世俗众生,昏蒙愚暗,心为形役,识为情牵,茫昧以生,朦胧以死,不审生之所从来,死之所自往”,在其后文中,还有“众生迷妄,尤未解此,贪嗔痴迷,造业受苦”的说法。

⑥总之,佛教关于人生之苦的价值判断,也是那时的宗白华最深切的生命体验。

三、宗白华小诗的佛禅精神的现实基础宗白华写作此诗时,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家境良好,衣食无忧,其本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且此时正在与表妹恋爱之中,为什么会有如此沉重而悲观的生命体验呢?如果从个人内在的心理特质来看,这与宗白华先天的人格禀赋有关。

宗白华本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内向、敏感,长于体悟。

这种内倾型的性格特征极易导致人多愁善感,产生某种莫名其妙的痛苦情绪。

宗白华在给好友张闻天的一封信中,就曾经说过自己是一个经历过极大痛苦的人:“你说我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我完全承认。

你说一个人要经历过一度深刻的悲哀,再在悲哀中找出一线光明来。

这话就是见道之语……不过你要知道受一次的悲哀痛苦,一方面故可以得到进步,他方面也可以堕落。

因为对于世界人生的苦闷罪恶,深知了一层,就会把天真赤子之心失去了一层。

能同时深知世界之罪恶痛苦,又不失其天真赤子之心,这就是圣人、佛了。

”⑧宗白华的一位学生也曾经回忆说:“我觉得,宗老师的灵魂深处,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很深沉的,怀着一种莫名的悲哀。

”⑨可以说,宗白华的先天禀赋中深藏着的这种敏感的素质,使其非常易于产生莫名的悲观的情绪,因而能够与佛教人生观思想产生天然的共鸣。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有关。

宗白华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国势陵夷,内外交困,文化断裂,思想混乱,饥荒遍野,民不聊生。

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中国许多有进步意识的知识分子痛心疾首,慷慨悲歌,欲拯救民族于危亡,拯救民众于水火。

这与佛教的拯救精神不谋而合,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导致了20世纪初佛学的复兴,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于是,他们往往借对人生之苦的慨叹表达一种鲜明的社会批判精神,借对佛学思想的阐扬表达一种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少年宗白华自然也深受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

于是,可以从中得到两方面启示,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宗白华所体验到的人生之痛苦,并不是个人小己之人生痛苦,而是其亲历社会现实所产生的时代的痛苦、民族的痛苦、文化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在20世纪初,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涌入,科学、民主精神昌明的时代,宗白华的小诗中还在高扬佛禅精神。

本文虽然研究的是宗白华的一首小诗,其价值绝不仅仅在这首小诗上。

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者,其美学思想深受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的综合影响。

而就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方面而言,李泽厚在为1981年出版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所做的序言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概括:“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以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为特色的庄子哲学,以及并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学——禅宗,加上屈骚传统,我以为,这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

宗先生以诗人的锐敏,以近代人的感受,直观式地牢牢把握和强调了这个灵魂(特别是其中的前三者)。

”这基本反映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中国面貌。

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在儒、道、佛三者中,佛家思想对宗白华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宗白华的美学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佛学线索:其以佛学为参照接受和阐释康德、叔本华等西方哲学思想,以佛学为依据确立自己的人生哲学思想、构建自己的美学学说,以佛家的超然态度实践自己的审美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