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出版的人和事

合集下载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续)之邱永和篇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续)之邱永和篇

十余年 。善 于处理传 统与创新 、 戏与 曲等 关 系。1 9 7 3年进入 四川音 乐学院进修 。发表 多篇 川剧 音 乐创 作与研
究 的论 文 。
关键词 : 邱 永和 ; 川剧 ; 艺术人生 中图分类号 : K 8 2 5 . 7 8 ; / 2 3 6 . 7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3 4 2 { 2 0 1 6 ) 0 6 ~1 2 1 —0 8

学校的时候 , 学制是 向中国戏校学 的。我们老校长 赵培镛 , 整个这一套管理方式 、 模式 , 都是 向中国戏 校学的。中国戏校是 9 年学制 , 它学 9年。像刘长 瑜、 钱浩梁都是 , 学的 9 年。我们学校是地方戏, 于 是学的 7 年 。7 年我学得很扎实 , 但是 现在想起 来 还是很漫长 。这 7 年当中也有好老师教我 , 我 自己
De c . 2 01 6 ( 四川卷 续 ) 之 邱 永和 篇 *
程建 忠 万 平
( 成都 大学 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四川 成都 6 1 0 1 0 6 ) 摘 要 :邱永和 , 四川艺术职 业学院副教授 , 四川省川剧理 论研 究会理 事。从 事 川剧 艺术教 学和 创腔 、 作 曲五
时候 为 什 么 说 是 最 高 峰 呢 ? 因 为 它 出 了一 大批 演 员, 还 有剧 目, 而且那 些剧 目在 全 国都受 到 了专家 学
者 的好评 , 比如《 白蛇传》 等 。当时的一些演员老先
采写 时间 : 2 0 1 3年 1 1 月 4日 采写地 点 : 四川省 J I l ,  ̄ ] t 艺 术研 究院 会议 室
作者 简介 : 程 建忠( 1 9 6 1 一) , 男, 成都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教授 ; 万

口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川出版

口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川出版

●史料钩沉●
口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川出版
〔编者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桎梏中走出的中国出版人顺应时势,锐意改革,开创了中国出版业的新辉煌。

那是一个在中国出版史上值得铭记的时代。

当时,四川出版人以极大的勇气和魅力,率先突破“三化”方针的束缚,出版了一大批好书,为出版改革做出了贡献。

本期,汪家明编委约请四川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张京,采访四川出版业的两位老出版人———李致和李正模,请他们回忆四川出版业当时的情况。

整理者记录和整理口述人亲历、亲见或亲闻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加鲜活的研究素材。

但是,口述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口述人的观点、记忆准确性等,都可能对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一定影响。

这是在使用口述资料时需特别引起注意的。

我们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行口述出版史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更多有思想、有内容的口述史文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出版“川军”
李致口述
张京采访
【摘要】通过对亲历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出版人李致的采访,本文向人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出版业的情况,可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出版业在困难中前进的历程。

【关键词】李致口述四川省出版史料
DOI:10.19325/ki.10-1176/g2.2016.03.013
一、突破“三化”方针的束缚
四川出版在全国产生影响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和湖南、吉林等省的出版社一起,突破传统的束缚地方出版的“三化”方针,“三化”就是“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

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好”的倒置

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好”的倒置

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好”的倒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川好人》是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一部小说,描写了在中国四川省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人物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好”和“坏”。

布莱希特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文学创作技巧闻名,此作品也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艰苦,但仍然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

《四川好人》以这片土地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艰难境遇下的善良和正直。

布莱希特是一位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于“好”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在《四川好人》中,布莱希特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好”,还对“好”进行了倒置和重新定义,使得读者对善恶的界限产生了思考和质疑。

背景介绍到此结束。

接下来将介绍作者布莱希特的简介。

1.2 作者简介布莱希特(Brecht,1898-1956)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剧作家、导演和戏剧理论家之一,也是现代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戏剧手法和政治思想影响了整个戏剧界,被誉为现代戏剧的革命者。

布莱希特的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为特色,重视剧场的政治功能,强调通过戏剧来唤起观众的思考和行动。

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不公正、阶级斗争和人性的关注,被称为“无产阶级戏剧的先驱”。

布莱希特一生涉足多种艺术领域,不仅是一名剧作家,还是一名导演、演员和诗人。

他创立了著名的“表演集体”理论,强调演员应该站在角色之外,以观众的身份来演绎角色,使观众可以客观地审视戏剧作品。

布莱希特是一位思想深刻、艺术才华横溢的创作大师,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2. 正文2.1 《四川好人》内容概述小说中描写了生活在凉山的农村人民的勤劳、朴素和善良,展现了他们的淳朴和坚强。

通过对大凉山的描写,布莱希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情。

小说还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和社会变革等。

成都英雄人物素材

成都英雄人物素材

1、彭为工(1923年-1942年5月25日),彭为工,出生于成都市一个革命家庭。

父彭劭农(民主革命家),哥哥、姐姐都是共产党员。

早年彭绍农的家就是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站。

彭为工幼年时受家庭影响,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

1939年初,中央组织部任命彭为工为华北八路军总部电台队长。

在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左权将军的领导下,直接为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华北抗日战场服务。

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日军集中四个团的兵力对华北地区进行大扫荡。

在反扫荡战斗中,参谋长左权带领八路军总部人员进行突围,彭为工追随左权左右,冲锋在前。

2020年9月2日,彭为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2、冯化之(公元188l~1926年),字时雨,今金马乡人。

18岁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校期间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对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为深恶痛绝。

不久,加入同盟会,和县人吴庆熙、李樾森等在川西各县宣传革命。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与吴庆熙等人发动各地袍哥,组织保路同志军,与清军战斗于温江、双流、崇庆等地。

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民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军事巡警厅厅长、川军第三军刘禹九部混成旅旅长。

民国15年在成都病逝。

3、涂伯毅涂伯毅同志系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一级伤残军人,1949年12月入伍,1950年10月入朝参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敌机投放的全身烧伤至残,面部严重毁容,双手指不能屈伸。

4、雷震雷震(1902-1937),原名雷汝勤,今四川省蒲江县成佳镇里仁村人。

少时,先后就读邛大蒲联立中学、成都法政学校、熊克武建武学校。

1924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炮兵科。

1925年9月毕业,留校任军校第三期军械处中尉-表。

学习期间,他参加第一次东征、镇压滇桂军杨刘叛乱、第二次东征。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雷震将军始终冲锋在与日寇搏杀的最前线。

1980年的四川

1980年的四川

80年代锦江
现 在 的 锦 江
80年代天府广场
现 在 的 天 府 广 场
年代的大四川
图为1980年的成都乡村,农户赶着鸭群走在乡村公路。
1980年的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两名川剧演员准备演出。
1980年的成都,一位老妇抱着孩子走过。他们的身后是文革后期的一副华国锋宣传画。
后 面 是年 毛的 泽成 东都 的, 塑交 像警 。正 在 指 挥 交 通 ,
1980
1980年的成都街头,一位老人正在自家的面摊上拉面。
里 挥 毫年 泼的 墨成 。都 , 一 位 书 画 家 在 武 侯 祠 1980
1980年的四川万县码头,后边的大船将开往上海。
盐市口工农兵商场 (现人民商场)对面
北 门 大 桥
年涨 )洪 水 时 的 观 音 阁 街 ( 1981 成都街道(上世纪80年 代)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四川好人故事梗概如下:四川省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省份,这里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好人好事。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四川好人故事梗概:1. 勇敢青年救人于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四川青年的故事。

他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救出了一对被困在楼上的夫妇。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青年回答:“因为我是四川人,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家乡人民的安危是我的责任。

”这个青年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他心中牢记家乡、关注他人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2. 乡村教师无私奉献四川省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们,一直以来都是默默奉献的群体。

他们坚守在艰苦的山区岗位上,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为孩子们点亮未来的希望。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赵桂芳的乡村教师,她工作了 30 多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直到退休。

她不仅教书育人,还竭尽全力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学条件,帮助孩子们走出山区、实现梦想。

3. 热心志愿者关爱他人四川省是一个志愿者之乡,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强烈的志愿者精神。

以下是一个关于志愿者的故事,它展现了四川好人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为李冰的志愿者,他是一名医生,经常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免费的医疗帮助。

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经常到乡村去慰问老人和孤儿,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李冰的故事展现了四川好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四川好人故事梗概,它们展现了四川好人的勇敢、无私奉献和关爱他人的美德。

四川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省份,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家乡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付出与收获的名人故事8篇

付出与收获的名人故事8篇

付出与收获的名人故事8篇付出与收获的名人故事(篇1)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

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

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

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物资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付出与收获的名人故事(篇2)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

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怀念教育家杨廉

怀念教育家杨廉

怀念教育家杨廉(杨廉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是当时知名的教育人士。

1939年6月被蒋介石秘密下令枪决,时年仅43岁。

杨廉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

但是他的死,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

本文试图用大量事实来解开此谜,以正视听,为其平冤。

)七十二年前——1939年6月22日凌晨,刚过完端午节,父亲杨廉被蒋介石侍从队秘密枪决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活跃在我国教育第一线的栋梁人才,倾刻间就被残酷的扼杀了。

当时,杨廉是在任的四川省教育厅长,年仅43岁。

一个多月前,他接到通知去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

蒋介石在训练团会上讲话时,突然点名批评杨廉贪污腐化,当场就逮捕了他,将其关进监狱,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过了几天,母亲斯隐白获准去探视,父亲对她说:“贪污腐化之事,已调查清楚,法官已对我说,查无实据,已是无罪。

让我安心等候释放。

现在有了空闲,我在狱中也可写些东西。

”于是,父亲就开始写他的自传——《自述》。

大约过了一个月,6月21日,他突然获悉要被处决,顿感无奈,拿起笔快速地写下了“遗嘱”。

其内容,一是给国民党政府的“进言”。

为自已申辩和为发展中国教育的建议。

二是给亲属的遗言。

(可惜这个“遗嘱”原稿被当局收去,没有留给亲属)。

他还写下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他胸中千言万语的悲愤。

然后,毅然地走向刑场……..杨廉“遗嘱”的第二部分,即写给亲属的那部分,由母亲抄录下来。

其开头的部分是:“余尽忠服务国家十有馀年,自信无丝毫过失,尤其在安徽五年,经费既未经手,帐目亦无不合。

苦心整顿有目共睹,只以得罪太多,遂致招怨。

然而未见判决,未知所犯何法何条?死无可惜!但是非不可不明。

望吾友朋,为余澄明事实,则死且衔环矣………..”。

父亲是含着极大的冤屈、不明不白去死的。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一切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此事而感叹:没有任何审讯,没有任何判决,不知触犯何项法律、何项条款,蒋介石一个人就可以下令枪决一个省级官员,就像捏死一个蚂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社科界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社科界大事记
1957年 1月 1日,《星星》诗刊创刊,它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创刊最早的诗歌刊物。创刊后先后发表朱德、董 必武等人的诗作,还推出了流沙河、北岛、顾城、舒婷 等人的代表作,在国内外文坛有较大影响。
2月 12日,《四川日报》发表芦山县人民银行干 部吴明玉写的 《包公包 产 到 户 能 更 好 地 贯 彻 责 任 制》的文 章。 这 是 四 川 省 最 早 提 出 实 行 “包 工 包 产 到户”的文章。
理论教育网的计划方案》。该方案要求建立县以上 各级党委的 讲 师 团 (组 );配 备 中、初 级 理 论 教 员 和 学习辅导员,整理和发展机关业余政治学校;充实与 健全各级党委理论教育工作部门。
1 26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
1955年 12月 25日至 31日,省委召开讨论知识分子问
周年 题 词:“人 民 的 广 播 事 业,是 传 播 政 策,教 育 人 民和同敌人斗争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一年来,在 这一方面工作的同志是尽到责任的,尚望继续努力, 为更高的发挥它的作用而努力!”
6月 1日,西 南 地 区 第 一 所 民 族 教 育 高 等 学 校———西南民族学院在成都成立并举行第一期开学 典礼,邓小平为该学院题词:“各兄弟民族团结在毛 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围,建设一个独立强盛、繁 荣富强的新中国。”王维舟任书记兼院长。
音系》第 一 次 比 较 全 面 地 介 绍 了 四 川 方 言 语 音 情况。
1960年 5月 1日,成都电视台建成并试播,这是四川建
成的第 1个电视台。1971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 电视广播实行中央和省两级覆盖,该台划归省广播 事业局领导。1973年 10月 1日,播出彩色电视信 号成功,以 黑 白 和 彩 色 电 视 信 号 兼 容 播 出 节 目。 1978年 7月,更名为四川电视台。

《少女之心》那个年代的性与罪

《少女之心》那个年代的性与罪

《少女之心》:那个年代的性与罪作者:杨东晓来源:《记者观察》2011年第06期1973年的一天,上海市第二中学的朱大可参加了在操场上举行的一场流氓犯宣判大会。

台上那个外校高年级男生,偷看了一本叫《少女之心》的淫秽手抄本,在这本坏书的影响下,开始追求自己的亲姐姐,想仿效书上的情节耍流氓。

他的姐姐不从,哭着把他告到了派出所。

这个男生被派出所抓去后打了一顿,又放了出来。

但是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迁怒到亲人,在姐姐肚子上捅了一刀。

学校的大喇叭,用义正言辞的声音宣判:“死刑”。

而台上的男生居然没有一般死因临死前的惧怕,相反,他的眼光不时睃往台下,大约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熟悉的而孔,他呲着牙笑了。

他已经被各所学校的大喇叭宣判过多次“死刑”,只因没有完成各校示众这一“使命”,才一直没有拉去枪毙。

37年后,当这个案件再次被提起时,作为研究者,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皮艺军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被判死刑的中学生当时是否已成年?他是十几岁?罪犯被带走,台下的受教育者们,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时光后,再也无法回忆起这个高年级学生被“宣判”时是不是已成年,到底是17岁还是18岁?他的蛆姐在被捅一刀后,是生是死?唯有案件本身和那本被一提再提的犯罪根源——《少女之心》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那个时候的“流氓们”《少女之心》第一次传到朱大可手里,是1975年。

这时,他已高中毕业,进厂当了青工。

他在偷看这个小薄册子时,特地在外面套上毛选的红塑料皮,不容易引人怀疑。

那本至今没有作者现身的手抄本,在当年,大约有上亿人阅读、传抄过。

但谁敢承认自己看过《少女之心》呢?那个时代,凡是被抓住看了《少女之心》的人,都被沦为有“流氓”之嫌。

在上海,市民一赢习惯于用西式的发音来表达一些内容用汉语不太容易表达的内涵,比如,用“来赛”这个发音(Lasses,原意小姐)指代类似发育成熟、行为开放的女性或女流氓,用“马格”这个发音(mug,有脸、嘴、抢劫、流氓等含义)表示男流氓。

四川名人大全(超完整、精排版)

四川名人大全(超完整、精排版)

四川名人大全(超完整、精排版)★世纪伟人邓小平(1904~1997)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广安。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参加中国,不久走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

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任中共核心秘书长。

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曾因核心过失领导而被免职。

1934年10月投进长征,参加过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副主任、129师委员。

1945年正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卖选为核心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田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委员,指挥淮海战争和渡江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核心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局第一等职。

1952年任副总理,1954年任中共核心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选为核心局委员。

1956年正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选为局常委、核心委员会总。

初被免职。

1973年3月双出,掌管核心日常劳动,1975年1月任中共核心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核心军委副主席和总顾问长。

1976年4月被免职。

1977年7月双职。

1978年3月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正在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中共政策历史转变的主要决策人,推动改革开放。

1982年正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卖选为核心局常务委员、顾问委员会主任、军委主席。

1983年卖选为国家军委主席。

1987年10月正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卖选为核心军委主席。

1989年11月辞职。

1992年春,看察南方并雄布重要说话。

1997年2月19日卒于北京。

其主张被尊为「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并列为中国的指示思想。

重要文章、讲话收进《文选》。

★中国军神刘伯承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

1911年10月辛亥爆出时,正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

从而开端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活。

刘伯承以神机妙算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而着名于世,是解放军出色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四川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

四川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

四川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摘要:一、红色故事背景介绍二、英雄人物事迹概述1.谭德政:绵阳县第一位共产党员2.柴云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三、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四、红色故事的传承与意义正文:四川,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

在这里,红色故事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奋斗不息。

一、红色故事背景介绍四川,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在这里,无数英雄人物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些红色故事,不仅是四川人民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二、英雄人物事迹概述1.谭德政:绵阳县第一位共产党员谭德政,又名谭拱辰,化名覃道生。

他19岁考入江油龙绵师校,22岁入团,组织创建党的外围进步组织“涪波社”,同年年底转为共产党员。

他回到家乡,设立中共四川省委秘密通讯处,广泛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秋,谭德政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始终坚守党的秘密。

就义当天,他正气凛然,高呼共产党万岁、中华苏维埃万岁、工农红军万岁。

2.柴云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柴云振,四川广安人,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带领全班战士浴血奋战,激战到只剩下他一人。

面对敌人,他孤身一人打退数次冲锋,身受重伤。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做回一个普通的农民。

1984年,他才知道部队找了他33年。

他谢绝了部队的挽留,返回家乡,不计名利、扎根基础。

三、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些红色英雄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在新时代,英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四、红色故事的传承与意义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传承着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传递着伟大的革命精神。

我们应当铭记这些英雄的故事,将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四川的红色英雄事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川英雄事迹素材

四川英雄事迹素材

四川英雄事迹素材四川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

无论是在保家卫国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时刻,四川人民以其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英雄事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四川英雄事迹素材,展现出四川人民的伟大精神和情怀。

一、黄继光的英勇顽强黄继光,四川雅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所在的连队受敌人的袭击,面临巨大危险。

然而,黄继光没有退却,他在那个黑暗的夜晚,舍弃了自己的性命,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手榴弹,保护了战友的生命,并对敌人进行了最后的反击。

黄继光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他被誉为“东方的萨拉曼卡”,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典范。

二、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四川人民在中国革命历史中也有很多杰出的英雄。

在五四运动中,“四川三杰”以其激流勇进的革命精神成为了时代的风云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是“四川三杰”的代表。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他们在五四运动中大声疾呼,呼唤着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口号。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拼搏精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汶川地震中的逆行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特大地震。

这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在这场灾难面前,四川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团结和勇敢。

许多普通人成为了逆行者,他们放下一切,冲向了灾区,用自己的双手挽救生命。

他们是四川英雄事迹的真实写照。

四、抗洪抢险的英雄群体四川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区洪涝灾害频繁。

然而,在每一次的洪灾来临时,四川人民总是奋不顾身,投入到抗洪抢险的行动中。

他们用身体筑起了一道道堤坝,保护了家园和他人的生命。

他们是无名英雄,但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感动人心。

五、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士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席卷全国。

四川人民再次挺身而出,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英勇无畏。

他们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日夜奋战在一线。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
四川好人故事梗概示例如下:
四川省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省份,这里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好人故事。

其中,有一个叫做王大刚的人,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的行为却感动了无数人。

王大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他努力工作,尽力让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遭遇了一次不幸的事件,导致他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这使得他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王大刚并没有被生活的挫折所打倒。

相反,他毅然决定走上了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

他开始在街上卖小吃,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挣到了一些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他还帮助了一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然而,王大刚的好人好事并没有停止。

有一天,他听说当地的一个小学缺少文具和书本,他立刻决定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

他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了一些文具和书本,然后将它们送到了小学的校长手中。

他还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大刚的好人好事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支持。

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他成为了当地的榜样。

尽管他的生活仍然困难,但他依然坚定地相信,只要有勇气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川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温暖的省份,这里有许多像王大刚一样的好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
们,只要有勇气和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它,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川日报电子版_讲述有温度的历史名人故事

四川日报电子版_讲述有温度的历史名人故事

四川日报电子版_讲述有温度的历史名人故事对话□本报记者肖姗姗钩沉历史,讲述有温度的历史名人故事,四川作家们笔耕不辍。

2月14日,记者对话王国平、蒋蓝、税清静、向以鲜、彭家河五位作家代表,聆听他们对传承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有何感受。

记者:各位笔下的历史名人,都是创作前自行挑选的,能谈谈选择写他们的原因吗?蒋蓝:扬雄,四川的一个奇才,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奇才,人们对他的认识都局限于历史学,对很多人而言,他都比较陌生。

所以,我希望能把这样一个奇才,用通俗化的、文学的方式把他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王国平:我选择了书写李冰,不仅是因我生活在都江堰这座城市,能更真切地感知李冰的不朽功绩,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两千多年过去了,李冰没有走远,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离开,他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者,世世代代守护着天府之国,守护在我们身边。

记者:各位觉得,自己所写的历史名人身上,什么品质最值得传承发扬?向以鲜:真实,真话,真相。

杜甫诗歌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也是他在诗中一再强调的:“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人们之所以称杜甫的诗为诗史,其根本原因亦在此。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讲真话,把世间的真相呈现出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认为,这是杜甫身上最值得传承的品质。

记者:作为参与者,请谈谈对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感受及建议。

税清静: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历史名人是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名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英,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宣传、研究和纪念。

这一工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近则推动我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远则教化和影响巴蜀子孙万代向上向善长久发展。

王国平:今天,每一个四川人不仅应该了解当代四川,也应该认识我们的历史,找到我们来时的路。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带着我们回溯历史,同时为我们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益历史借鉴和文化探索。

我希望这个工程能继续推进,四川还有许多重要历史名人,比如司马相如、张陵、陈子昂、花蕊夫人、陆游、李调元、巴金、张大千等,都值得梳理和弘扬。

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五)

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五)

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五)感恩相遇后稷文苑2021年元旦,我们开始整理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2022年,我们将继续。

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后稷宝葫芦文苑新年礼(2021)后稷宝葫芦文苑新年礼(2022第一辑)后稷宝葫芦文苑新年礼(2022第二辑)后稷宝葫芦文苑新年礼(2022第三辑)后稷宝葫芦文苑新年礼(2022第四辑)后稷文苑新年寄语稷山夕阳红文集(2021.12.26)从漫步黄土坡到后稷文苑(2017.6-2022.1总目录)后稷文苑木娃故事汇编(1-575)!顾问:赵永刚安新明制作发刊:薛前发协助制作:焦云竹葛丽娟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一)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二)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三)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四)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五)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六)四川成都朱长川//我的父亲(七)上世纪七十年代五个兄弟的照片。

从前排左起:万德新,周平,徐仲偶,后排左起:徐伯初,朱长川。

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一)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二)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三)四川成都朱长川//那些年,那些事(四)那些年,那些事(五)四川成都朱长川至于说到我一朱长川,可能是五个人中最差的一个。

不是自贬,而是事实。

一说到资质,我智商平平。

周平说说万德新是学霸,我想了想才是真的。

在君平亍小学读书时,我自认为还是很努力的,可是距万德新永远都差一长节。

唉,没办法,认怂吧。

二是动手极差,就是现在家里什么东西坏了,我第一个张口就喊:范国媛你来看一下,什么什么东西坏了。

要不就想找专业师傅来维修,从不想自己修,因为我根本修不来。

范国媛为此经常骂我,说你是不是男人,家里东西一坏,你就知道喊老婆,你就不知道想想办法吗?那像徐伯初动手能力像妖怪,什么都会。

有件事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会吃惊。

小学六年级伯初同学一个人悄悄地不声不响地用手工制造出了一台照像机,一台可以正常使用的照像机,我的天啊,这不是逆天了,这不是妖怪吗。

寻40年记忆 看四川巨变 ---- 曾雨柔

寻40年记忆 看四川巨变 ---- 曾雨柔

寻40年记忆,看四川巨变富顺县代寺镇中初级中学校指导教师:刘洋姓名:曾雨柔站在四川那熟悉的古城中,想起外公外婆讲的他们的故事:那时的他们正处青春年华……1976结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文物古迹被损毁、民众的道德败坏、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政治长期动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而邓小平爷爷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学习别的名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1978年,中国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会议。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也让四川也迎来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的建设。

1985年,成渝高速开始进入前期研究、勘察及设计工作。

这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第1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也是四川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这不仅将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更能促进成渝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交融和协同发展,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的跨越。

刚刚大学毕业而参加了这一建设工程的刘家顺说:“我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就参与到成渝高速公路的设计和建设,觉得荣幸和自豪。

”如今,已经55岁的刘家顺,回忆起当时参加成渝高速设计的场景,依旧觉得记忆犹新。

但是,成渝高速的建设依旧面临了不少困难点。

当时四川经济、技术十分落后,参加项目的工程师中职称人员少之又少,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像刘家顺这样才毕业的学生。

所以当时四川修建高速公路的经验几乎为零。

为了克服难关,四川省从零开始、洋为中用,学习国外高速公路的新技术,引入欧美高速公路的新模式。

而这种学习模式,也为四川省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翻开那时他们修建成渝公路的老照片,各个小伙子精神抖擞,全神贯注,正围在一张设计图前探讨着……40年,从黄包车、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小轿车、地铁、火车和飞机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型出行方式,从手表和收音机,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再到互联网、电脑、手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这些最初遥不可及的“高端”消费品最终进入到千家万户。

,70年代 四川农中课本

,70年代 四川农中课本

,70年代四川农中课本
70年代四川农中课本,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小时候上学读书的必备教材。

那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也没有什么精美的图片可供欣赏。

于是我翻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重温儿时的回忆。

《刘胡兰》文字比较浅显,但当看到女英雄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被严刑拷打、残酷迫害后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感人场面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今天再次接触这篇课文更能体会到当年革命者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舍己为人、前赴后继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杨靖宇将军殉国》同样表达了对英烈事迹的怀念之情。

与其说他们身躯如钢铁般强硬,倒不如说他们的灵魂像春雨般柔软……最令我难忘的是有“天下第一山”美誉的井冈山,它的秀丽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在井冈山上见过许多老人以及留守的孩子:或许你正忙于寻找红色足迹,匆匆走马观花;又或许你已垂垂暮年,思绪万千,憧憬从战争年代走向新时期。

无论怎样你会深刻理解当年共产党员们所经历的磨练与艰辛,并深深懂得: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应该做到“立志报国、献身使命”!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出版的人和事李正模口述张京采访【摘要】本文系亲历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出版业的老出版人李正模的口述,对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出版业的主要业务工作及重要领导人进行回忆,有助于了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出版业的情况。

【关键词】李正模口述四川省出版史料DOI:10.19325/ki.10-1176/g2.2016.03.014一、我经历的一些事“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四川省委宣传部《支部生活》杂志工作,是这个杂志最后一任负责人。

后来我去了“五七”干校,在1970年从干校回来后,我被分在当时的省革委会宣传组“毛办”(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工作。

在两个单位合并办公后,办公地址搬到东胜街四川省文化局,我分在出版组。

军代表撤离后,出版组改为出版处,由我负责。

当时的局党委书记、局长是王聚贤,陈杰(女)是副书记、副局长,分管出版。

那时四川还管着重庆。

当时出版组的主要任务一是做“毛选”第五卷印制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印毛主席像。

还有教材印制任务,必须保证全省中小学生课前到书。

邓小平1974年复出后,狠抓教育,教材出版任务艰巨。

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印刷厂还有闹事的,完不成任务。

遇到纸不够,我们还要帮印刷厂跑纸,还去过内蒙古跑烧碱。

那时全省只有四川人民出版社一家出版机构,在重庆设有办事处,还有重庆印刷三厂,解放前是国民党政府印钞票的厂。

那时省文化局对四川人民出版社出本版书管得不多,1975年、1976年对外省、市有一些租型,如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国家出版局抓此事,在北京开租型协调会都是我去的。

1972年开全国出版工作会,开始抓出书了。

国家出版局要求恢复、重视出书了。

当时那种环境下,各省书出得都很少,有的印了“四大名著”,我曾向广东省文化局出版处处长(军代表)租了型,但四川没出,主要因当时不敢出。

那时的主要任务是印“毛选”前的准备工作,我以出版组和“毛办”的两个身份做此事;以后又搞云、贵、川三省协作教材、教师用书租型印制。

教师用书由省教科所编。

本省还有些辅助地方教材,也是教科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

四川人民出版社负责的,先前是军代表,以后江明来了(时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前为《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再以后有梅端(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前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都是我送他们到盐道街3号出版社的。

1974年,李致(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委员,“文化大革命”前为团中央《辅导员》杂志总编辑)也来了。

聂运华(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党支部委员,原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厅干部)、傅庚仲(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一编室副主任,原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干部)一起来省文化局报到,陈杰让我送他们到人民社,介绍给崔之富(当时主持出版社业务的革委会副主任),他们可能比江明来得早一些。

那时四川人民出版社主要是租印中小学教材,印“毛选”与出版社没关系。

1974年,国家出版局根据周总理指示抓工具书的编辑出版。

周总理批示说,中国那么大个国家,只有一本《新华字典》,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

国家出版局组织各省市区开会,分配任务。

有个规划,四川和湖北接受《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任务。

由我提议,陈杰同意,老崔(崔之富)去开的会。

老崔回来向局党组汇报后,省里成立了《汉语大字典》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局里也成立了《汉语大字典》编辑出版工作筹备组,老崔是组长,我和彭高琳(后为四川人民出版社辞典编辑室编辑)参加,三个人筹办。

实际工作落在我们头上。

筹备工作一个是找资料,还有一个是抽调人。

我们从省教育学院调来谢临光(四川辞书出版社首任社长),做筹备组办公室主任,具体抓。

我到古籍书店找资料,彭高琳的任务是物色人,如川大赵振铎、川师冉友樵、西师李运益等学者,还有一些“文化大革命”中毕业分配到部队的大学生和工农兵大学生,还有重庆师专的人,成立起编写组。

四川和湖北分别承担《汉语大字典》的编写任务。

当时定的是出八种,分为全套本、缩印本、简编本等。

后来“《汉语大字典》编纂处”设立在了四川,负责这套书的编辑、出版和后期修订工作。

以老崔为主,我们只是做服务工作。

排印任务由四川新华印刷厂承担。

开了七八次会,我多次参加。

缺字钉,我还去过湖北丹江印刷厂找字钉。

141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出版的人和事241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3期二、我所了解的袁明阮同志1978年5月,袁局长来了,他是从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上调到四川省文化局做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的。

局党委调整分工,陈杰同志管其他事了,袁局长主抓出版。

陈杰把我找去,介绍我与袁局长认识。

接着我就去崇庆县“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了,大半年后回来。

袁局长一直很重视《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出版,很多会他都参加,协调与湖北合作方的关系,直到1984年3月成立省出版总社时他退下。

当时成立了总社咨询委员会,他当主任。

他一直在抓《汉语大字典》的编辑出版工作,包括成立四川辞书出版社之后,袁局长一直抓到底,直到出书后的推广发行工作。

在此书推广发行分工上,我们的同志和湖北的同志有不同意见:在划分发行区域时,对方提出发东北、华北、华东、中南,我们发西北、西南。

袁局长协调,要求我们站得高一点,后来湖北的同志表示东北片也由四川发。

书店的同志很努力,结果我们发行的数量还多一些。

在《汉语大字典》的出版发行工作上,袁局长功不可没。

湖南成立版协(四川省出版工作者协会1982年已成立,袁局长是主席,我是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抓具体工作),袁局长和我代表四川省版协去祝贺。

途中,他跟我讲了很多,包括他的身世。

他是湖南人,三十年代的大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人生有过不少坎坷。

解放战争后期,他是新华社十八兵团六十二军支社副社长;解放初期,他任西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西康日报》总编辑;1955年四川合省后,他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之后又调任《重庆日报》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前任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重庆日报》总编辑。

1978年,省委调袁明阮同志来四川省文化局任职,主抓出版工作,并筹备成立省出版局。

1979年2月四川省出版局成立,袁是主持工作的副局长(无局长)。

他有些想法,也同我摆谈过。

他说他对出版是外行,但既然组织上把他放在这个岗位上,就应做好。

他有这样一些考虑:一是“基地思想”。

他说四川出版历史悠久,历史上很出名的。

他有个构想:把四川出版办成一个继北京、上海外又一个大的出版基地。

以后他在多次会上讲这个观点。

他认为四川有条件。

他有这个决心:四川出版要搞就搞好。

二是“人才思想”。

他认为办任何事都要靠人,要有人才。

他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做调研摸了底,认为四川出版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把四川人民出版社(当时还没有分社)一些“窝着”的人才用起来。

很多同志多年从事出版工作,也出过一些书,有经验。

应先集中本社人才。

继而,出版社又从各地网罗了一批人才,如马骏(曾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令蒙(即诗人杜谷,曾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火(作家,曾任四川文艺出版社首任总编辑)等。

王火和我讲,他调到四川后,先未任命职务,后来又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正想返回山东。

袁局长来出版社,听说了这件事,立即找他交谈。

袁局长向王火作了检讨。

他说:“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

你放心,你不能走,你一定要留下。

”第二天,王火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通知就下达了,梁燕同志(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马上就到王火将分管的文艺编辑室宣布了对他的任命,留下了王火。

袁局长说,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

三是树立“榜样思想”。

袁局长提出要以邹韬奋办三联书店为榜样,加强民主管理和事业心。

他在湖南读大学时,就读了邹韬奋的书,对他世界观的转变和确立共产主义信念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此他自觉去找共产党,他认为中国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唯一出路。

他主张学习邹韬奋的为人处世和民主作风。

要民主办事,要有事业心。

成立出版局后,袁局长专门推荐介绍邹韬奋的书,提倡学习发扬邹韬奋精神。

他在世时,很重视抓“韬奋奖”人选推荐,重视树立榜样。

袁局长还有个思想:政治办社。

他在给原重庆出版社总编辑沈世鸣同志的书写“序”时,提出“政治办社”。

口头上我也听他说过。

他说:一个人要有政治头脑,什么事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这是他主导四川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

还有出版方针问题。

1979年开“长沙会议”,他带领李致、傅庚仲去的。

此事我问过傅庚仲,傅说就谁去参会局党委曾酝酿过,确定袁局长、李致和傅庚仲参会。

李致同志当时是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他在抓出川版好书上确有功劳。

会上对“突破三化”(即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问题争论很凶,大家都争取多出书,出好书。

在这方面,四川搞得比较早,特别是李致抓这项工作后,思想比较解放。

在袁明阮同志过世后,为出纪念他的文集一事我找过傅庚仲,希望他就此事写文章,他没写。

傅庚仲回忆说,在“长沙会议”大会发言前,他们开了个小会商量,向大会请求让四川代表发言。

而这之前是准备不发言的,因为当时对“突破三化”大家争论很大。

袁局长从长沙回来后对我说,他们开了个小会,决定表态,于是向大会要求发言。

他考虑李致同志年轻,对出版较为熟悉,还有一个培养干部的想法,让他代表四川去发言合适。

李致临时做准备,发言后引起大家的共鸣。

后来曾出现过突破三化“发明权”属谁的问题,袁局长说,争那个第一没什么意思,国家出版局定了,照办就是了。

袁局长有一整套办四川出版的思想。

还有他抓书、抓投资,还想把重庆拉到一起,他说重庆有很多资源,基础较好。

后来川、渝分省,袁局长又主张应多给重庆出版分一些钱,多扶持重庆一些。

为给新华书店重庆发行所分钱的问题,有同志对袁局长讲重庆沙坪坝书店341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出版的人和事441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3期给多了,袁局长认为沙坪坝有重庆大学等单位,很重要,多分点是对的。

又有同志说发行所也分多了,袁局长就发了火。

袁局长从领导岗位下来后,很重视以“版协”(四川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名义培养人才。

“版协”办培训学习班,他去讲话,讲为人民服务,讲提高业务能力,讲学习邹韬奋精神,讲多出好书等。

对图书审读,袁明阮同志也很关心。

他在世时常打电话问我审稿情况和审读员老同志的情况。

虽然他没再任版协主席了(第二届版协袁局长是顾问),但仍经常过问。

袁局长关心干部。

他从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心,包括基层的同志,是人才就重用。

他对自己、老伴和子女要求严格,不利用职权谋私,对其他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曾有两位领导同志趁袁局长在京学习,相互安排子女的工作,事前事后都没跟袁局长说,袁回来后很严肃地批评了这两位同志。

袁局长的缺点是爱发脾气。

有一次,重庆市出版局一位负责同志来汇报,说上海要在重庆建沪渝书店,他们已经同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