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性和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定主[状]谓定宾,常见相应词性或短语:形名副/介宾短语动形名。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惯而灵活运用。
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语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代词:若名词后面是代词,则往往构成动宾关系,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因为名词不能修饰代词。
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以及“(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名词+名词:若名词与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则要考虑是否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
例如:“乃丹书帛曰:‘XXX(王)’”(《陈涉世家》),以及“夜(篝)火”(《陈涉世家》)。
3.名词+补语:若名词前没有动词,而后面是介宾结构,则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如:“一狼(洞)(于)其中”(《狼》)。
4.副词+名词:名词本来不能前加副词。
但如果前面是副词,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以及“深入不(毛)”(《出师表》)。
5.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一般有动词,组成能愿合成谓语。
如果是名词,则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6.所+名词:所字后一般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则活用为动词。
例如:“乃丹书帛曰:‘XXX’,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
如果形容词不能修饰后面的宾语(名词或名短),则活用为动词。
例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
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能看作主语,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
名词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狼》中,用“其一(犬)坐于前”比喻某个人像狗一样。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表示处所或方位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 居而谷汲者, 以水。 以水。
《韩非子·五蠹》
表示 处所或 方位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受上赏。 道苦之。 苦之。
《战国策·齐策》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吕氏春秋·疑似》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现代汉语普遍的原因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关系: 4、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 二、活用的类型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 1、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 − A、普通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B、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C、普通名词的意动用法 • 2、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 − A、方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B、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主语 把宾语看 成是名词 所表示的 人 或 事 物。
返回本章目录
友风而子雨。 风而子 孟尝君客 孟尝君客我。
《荀子·赋篇》 《 ·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其父
《 》
•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 留侯张良。 例: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 《论语·卫灵公》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战国策·齐策》
《三国志·先主传》
表示方式状 态(比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表示 方式 状态 (比 喻)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导读: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策蹇驴,囊图书。
(《中山狼传》)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③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⑥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
(《中山狼传》)⑦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中山狼传》)⑧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韩信拜将》)⑨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中山狼传》)⑩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孟子?藤文公下》)例句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
例句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例句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
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
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
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
例句⑥的“杖”用作动词,拄(藜杖)。
例句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例句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
例句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中山狼传》)②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③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
(《孟子?离娄下》)例句①的“实”本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装”(“空”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挪空”)。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等
(三)活用类型及不同认识
1.类型 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2.认识差异 名词作状语的归类问题 动词的使动、为动的归类问题
二、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①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罷而弗堪, 则曰某寇将至,乃溝公宮。(左传·僖公19) ②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左 传·成公13) ③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左 传·哀公3)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志·诸葛 亮)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1.经常性和临时性的职能差异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 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兼类词所兼几类并无主次之 分。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触龙说赵大后) 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 鸿门宴)
例①的“计”是“考虑”、“计算”,是动词;例②的 “计”是“计谋”“计策”,是名词。
由兼类语例对比上举词类活用语例可知: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 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上面举到的数词“一”,活用为动词 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一”的经 常性的功能。
又如《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其中的“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作动词, 指“渡水”“泅水”或“游泳”。离开了这个环境,我们 就不会认为“水肘”有动词用法。
③二楞这阵牢骚把个梁永生牢骚笑了。(郭 澄清《大刀记》) ④我是喝黄酒的,可是如果你们一定要喝白 干,我也可以白干一下。(吕叔湘《汉语词类问 题》)
古代汉语里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例如:
①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将法太子。太子,嗣君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 虔,黥其师公子贾。(史记· 商君列传)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诸葛亮 《出师表》) 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 军争)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0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0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0?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有时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在上述十类词中,重点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连词,尤其是动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
要抓住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例如看能否与介词、副词结合就可以判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或动词。
如能否带宾语,就可以把名词与及物动词区别开来;是充当叙述句谓语还是描写句谓语,就可以把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区别开来。
连词与介词有时较难分辨,常常要结合上下文的意义去判断。
下面分析几个例词。
之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政治主张行不通,已经了解这一点了。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因此贤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应有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对上足够事奉父母,对下足够养育妻子和儿女。
丰年终身饱,荒年免于死亡,然后督促他们作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他是很容易的。
③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不学习自己就了解,不问人自己就明白,古今的事情中没有这样的。
例①有两个“之”。
第一个前接名词、后接动词性词组“不行”是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作宾语的外位语,第二个“之”上接动词,作宾语,是代词,代“道之不行”这种情况。
例②有四个“之”。
第一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名词“产”,是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第二个上接连词“而”,下接名词“善”,是动词;第三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动词“从”,是连词,作用同“道之不行”的“之”;第四个上接动词“从”,下接语气词“也”,是代词,代“明君”。
例③的“之”上接名词“何罪”,下接动词“有”。
“何罪”与“有”不构成主谓关系,“之”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何罪”。
例④的“之”上接否定副词,下接动词“有”,是代词,代前面的情况作“有”的前置宾语。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一)词类活用的类型: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①表示处所。
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
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廷”意为“在朝廷”。
②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③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④表示比喻。
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
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2、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中的“惊”意为“使……惊”。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感谢您的阅读!(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
后“食”为动词,吃。
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
”――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 ③ 良庖岁更刀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 位
⑤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 词
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规律二:“名词+动词”结构,如果不是主谓 关系,名词即活用作状语。
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亲眼,亲耳)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乘船)
• 用心一也
专一(形容词)
• 而或长烟一空 全(副词)
1、数词——名词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2、数词——动词 3、数词——形容词 4、数词——副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
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规律三: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鼓三通,锣三下
(鼓、锣:打鼓、敲锣)
规律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 活用为动词。
2、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动词
3、臣请完璧归赵。
形容词—使动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形容词—意动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 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1、形容词——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 时,活用为名词,这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 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 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 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用刀杀”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形容词,这里表示“使……活下来”的意思。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例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原本是动词,这里表示“使……回去”的意思。
4.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使……为王”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汉语词性及文言文词类活用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 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 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 死了,他的孙子通过贿赂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 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让……称王
生死而肉骨 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复活、长肉 任命……为将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使……为臣
舍相如广成传舍
让……住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 (认为、以)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 把麋鹿看作朋友。
儿子尽忠为国君而死。
❖ 该句中的“死友”,应理解为“为友而死”;
“死君”,则应理解为“为君而死”
2005年全国卷Ⅱ考 节选自《史 记•滑稽列传》)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马患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 为它治丧。
❖ 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 ❖ C、却匈奴七百余里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 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 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 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 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
既然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意义上,并且活用的词常常是理解句子的难点,我们就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为线索,根据上下文按照词类活用意义上的特点来判断。
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
例如:
1.(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
2.(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其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
“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语文综合知识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与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老师与弟子年纪相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似。
②夸父与日同走。
(《夸父逐日》)——夸父跟太阳赛跑。
③屈完与诸侯盟。
(《齐桓公伐楚》)——屈完跟诸侯订立盟约。
④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谋攻》)——知道什么仗可以打和什么仗不可以打的,就能取得胜利。
⑤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斗酒”。
〔手下的人〕就给他一斗酒。
例①、例②、例③的“与”前后连接的都是名词,但例①的“与”是连词,例②、例③的是介词。
原因是前后两个名词的地位不同,或主动发出动作与被动附和动作不同。
如果“与”前后的名词颠倒过来,意义也不变,则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例④的前后接动词词组,且可以换位置,是连词。
例⑤上接副词,后边接的只有名词,是动词。
“与”前接名词,后接动词的多是介词,文意上省略了介词宾语。
例如《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
因此,“与”主要注意辨别例①、②、③时的情况。
二.如何分析词类活用要分析词类活用,首先明确词类活用的概念。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
虽然古代汉语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
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周代。
泉府:钱府。
官:官府。
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
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性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
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周代。
泉府:钱府。
官:官府。
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
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
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
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
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
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
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
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
“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
(《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③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
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邴夏御齐。
(《鞌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以上是名词作补语。
(二)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古汉语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天论》)——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
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
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三)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
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①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
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
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
②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
例如“生”、“死”、“行”等。
根据动词的作用又可以分成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
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
例如: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
(《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
主了一年多,就回国。
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
“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
例如: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
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
“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
例: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
“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③但欲求死,不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生”作状语。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灭”作补语。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复”等。
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四)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
也能作主语、宾语。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
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
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新”作状语。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美”作谓语。
治乱,天邪?(《天论》)——安定与动乱是天决定的吗?“治乱”作主语。
形容词作宾语时名词意味很浓。
例如籴贱贩贵。
(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副词“益”修饰形容词“圣”、“愚”。
(五)数量词。
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例如: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六)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
例如:①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许弗许。
(《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
(《论衡•别通》)——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甚”作补语。
(七)介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
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