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标签: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因任自然的方法论道家学说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本源上宇宙的诞生、发展、消亡,建立了宇宙形成的自然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从规律和方法上,探索自然运动的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
浅析道教生态伦理思想
浅析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道教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问题有直接的论述,但是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与生态相关的伦理思想。
道教思想的天人合一体现了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规律,珍爱生命等价值观。
这为丰富和发展生态理论创造了重要的资源,也为解决生态环境为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道家道教;生态;天人合一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在生态日益失衡、环境恶化不断加重的当今世界,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各种传统文化资源,道家道教在其中受到了特别的青睐。
挪威哲学家奈斯称环保先驱者缪尔是一位道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家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道家道教与生态学的讨论更为引人注目。
国外的道家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
国外学者他们从道教哲学与生态、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无为思想、道教实践的生态意义、道教与儒家的生态贡献等方面对这个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肯定道家道教对生态的意义道家道教的本体论、自然观、政治学、价值论、认识论中不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这极大地鼓舞、支持着致力于克服环境和社会危机的深生态学家们,他们对道家道教的讨论充满溢美之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可将道家道教直接引进到西方,解决那里的各种社会和自然危机。
另一些学者则提出道家道教对西方的意义是间接的,西方文化应把道家道教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要素。
英国学者汤因比曾赞叹道家的“人要征服宇宙就要遭到失败”的认识,是一种“宝贵的直觉”。
马夏尔在其著作的第一章“道家:自然之道”中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道家为一个生态社会提供了真正的哲学基础,提供了古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方法。
”塞尔凡和本尼特指出,道家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许多资源,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独特见解。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
观 念 出 发 , 天 、 地 、 人 和 万 物 都合 于 自 然 之 道 , 人 与 自
然 融 为 一 体 。 同 时 , 道 教 思 想 “ 天 人 合 一 ” 存在 于 其 早
期 经典
《太 平 经》
中 ,
庄 子 运 用 运气 论 的 阐 述 指 出
天 “
地 、
、
人属于同
C
C
C C
C
G£
g C C -
-
-
C C
C
C
CC
C
C
C C
C
G
CG
£
G C C C C C £ e£ £ £ C £ £ £ C £ £ £ C C C CC C- G- G £
£-
g- C C
G<I G
G CC C
CC G C
C
C
C
KI
-
-
g g -
-
g
-
-
-
C-
-
-
C C C
G C £ £
-
-
-
传说 耶稣 基督 受 刑 时 头 上 所 戴 的 花 冠就 是 山
,
,
楂 的 树枝 做 成 因 此 山 楂树 又 被 称为 “ 圣 木 ” 。 即 使枯 ,
萎 了 几 个 世 纪 总 有 一 天 山 楂树 还 会 再 长 出 茂 盛 的 ,
相 通 无 复 有 害 者 ” 还 应 当 相 互 协 调 才 能 合 力 同
,
,
,
心 ,
共 生凡 物。 与此 同 时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道家思想认为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是人性的异化所导致的结果。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决。
这其中除了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对自然保护实行立法之外,还必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在20世纪中期,人们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环境,而创造了生态伦理学这门应用学科。
它试图借助道德手段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23年德国人施韦泽在他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代技术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后果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应当寻找科学措施、法律措施,同时也寻找道德措施去禁止人们对自然的一些做法。
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
至此.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尽管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这并非意味着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人的专利。
实际人类文化的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老庄道家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虽然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但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萌动,做了良好的文化铺垫。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
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就是这个整体的本原。
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一万物之母”。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养生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得到安宁与健康。
第二,道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通过修身养性、克己奉公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纯净、身心健康,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因此,道家倡导人们通过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周围的环境,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三,道家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道家认为,现代社会的浮躁和追逐物质的欲望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的精神危机。
因此,道家倡导回归自然、简化生活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和培养修养。
例如,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素食,认为素食可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同时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在生活方式方面,道家倡导简化生活,避免奢华和浪费,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综上所述,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通过修身养性、简化生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
道家生态哲学的伦理内涵
道家生态哲学的伦理内涵以道家生态哲学的伦理内涵为标题,本文将探讨道家生态哲学的伦理内涵,并解释其对人类行为和环境保护的价值。
道家生态哲学是一种将道家思想与生态学相结合的哲学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在道家生态哲学中,伦理内涵是指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在生态环境中的体现。
道家生态哲学强调尊重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是宇宙的本源。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的生态循环,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
道家生态哲学强调平衡与和谐。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只有保持平衡与和谐,才能有持续的发展。
在生态环境中,人类作为一部分,也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保持平衡与和谐。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不对其造成过度的伤害。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捕捞、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垦土地等行为,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道家生态哲学强调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回归到自然中去,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道家生态哲学呼吁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重新回归自然,才能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道家生态哲学强调负责任的行为。
道家认为人类拥有天赋的道德责任,应该对自然负责任。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未来的后代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
我们应该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降低资源消耗。
只有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才能实现道家生态哲学的伦理内涵。
道家生态哲学的伦理内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尊重自然、平衡与和谐、回归自然和负责任的行为是道家生态哲学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践行这些价值观,我们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体系,其道德观和伦理学理念体现了对仁爱与自然之道的追求。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秉持“温柔而不对抗”的原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文将从道教的道德观和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道教对于仁爱和自然之道的理解与实践。
一、道教的道德观道教的道德观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衡。
道家认为,道无形无相,无名无迹,是一种超越具体形式的普遍存在。
道德观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道教中,道德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和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修养。
首先,道教强调仁爱与宽容。
在《道德经》中,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无欲而安”、“无争而和”。
这些思想表达了道教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无私无欲、宽容待人、不与他人争斗的道德准则。
在道教的道德观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宽容他人的不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定。
其次,道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觉醒。
道家认为,个体的修养和境界与道的境界紧密相连。
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超脱尘俗的境界。
因此,在道德观的层面上,道教主张个体应该静心修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通过无欲无求的修行,个体可以达到超越形式的境界。
最后,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德观中的自然观念是道教的核心之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人生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道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自然之道。
二、道教的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道教的伦理学以仁爱与自然之道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伦理学的层面上,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同时也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敬畏。
首先,道教强调仁爱与社会责任。
在道教的伦理观中,仁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表现为亲情、友情和公义。
道教提倡亲人亲之,友人友之,以及对他人的公正和善行。
仁爱的实践需要个体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支持。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04
道家生态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
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
道家认为过度开发和工业化对自然环 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呼吁人们反思工 业文明的发展模式。
追求天人合一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 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 相互依存。
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示
尊重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道家强调资源的有限性,认为人类应 当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
对后世的影响
哲学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成 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追求绿色、 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 源泉。
02
道家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绿色消费
道家提倡节俭和简约的生活方式,反 对过度消费和浪费,对可持续发展观 念中的绿色消费具有启示意义。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
和谐共生的理念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类应当与 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互依存。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道家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应当 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
无为而治是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
详细描述
无为而治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遵循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自然过程。道家认为,人类 应当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或控制自然。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人们可以保护自然的完整性和 稳定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提倡人类应当关爱自然、尊重生 命。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一)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一)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生态和谐哲学思考论文摘要: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
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诊释了人与社会和谙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
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价值指向。
人与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健康,整个世界才会和谐统一。
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
一、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明确的世界整体生态和谐的深层次思考。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道家的核心—“道”,是兼有万物之源和万象之源的统称。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道家认为精神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与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相通的,两者具有一致性。
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及其内在的系统规律性,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至高无上的理想精神境界,老子认为这种精神境界与“自然无为”融为一体。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已内含‘与天和’的思想观念。
”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2)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从老子开始,道家就把自然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研究自然的同时,体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哲学。
1.“道通为一”的整体自然论在老子哲学体系中,人和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本原,道是自然与人存在的共同基础,也是人与万物的共同本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即是指宇宙万物的存在,又指宇宙万物的规律—自然而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主张人应该协助自然发展,而不是自以为是,任意而为。
“以辅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者败之,执着失之”。
老子还认为人与天是统一的,在这个统一体中,人只是万物的一部分,人既不是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无所作为的臣服于自然。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的存在一样伟大。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提出“万物一体”“道通为一”的思想。
“夭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
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论。
庄子认识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他认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
”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在《庄子·应帝王》)中他讲了一个“混沌凿七窍”的故事。
这是一个“以人灭天”的例子,人类想用强力变更或改造自然以符合自己的意愿,结果只能导致自然本身的死亡,这对于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有益的警示。
2.“知常、知止”的生态准则知常,也就是知“道”,知本。
老子说:“知常则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德道经·十六章》)常是自然规律。
庄子把“常”解释为:“莫力之为而常自然。
”(《庄子·天地》〕遵循这种自然规律就能“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
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知足”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现代价值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邃密,博大宏远,内容十分丰富。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说:“在各种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只有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本质两者的基本一致。
”[1]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探讨研究。
一、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知常曰明”与尊重自然规律老子从其道之规律义,提出了“知常曰明”的生态伦理思想。
所谓“知常曰明”,是说人类最高超的智慧,在于认识和把握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2]这句话是说: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之理,最后都要返回自己的本根。
此谓“静”,“静”也可以叫做“复命”。
“知常曰明”是指具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
倘若不认识规律,而去乱作妄为,必然会招致凶险的结果。
即所谓:“不知常,妄作,凶。
”庄子则说:“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3]自然界中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事情就会失败。
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就会取得成功。
所以说,真正有道德的人都会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也有过相似的论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生态伦理学是什么
生态伦理学是指以生态伦理学范畴中诸多理论为基础,应用于生态管理领域的综合思想和实践活动系统。
它旨在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持续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
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原则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基于自古以来就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的“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它
强调人类应该和路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体,其生活方式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崇尚谦卑
道家生态伦理学普遍认为,人类是与大自然具有同样的地位的生物,因此应该崇尚谦卑,
主要滋养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尊重每个生命形式。
3、有序生活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人类必须遵守生态系统的秩序,为之有效地管理生物资源,不能形成各种违章自由,不能过分修改自然状态,以有序地生活。
4、注重节律
道家生态伦理学指出,人类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节律,尊重自然周而复始的原则,以有序、
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道家理论的分支,是一种倡导有序生活、推崇有序与谦卑的伦理学。
它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节律,尊重生物多样性,并以有序、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促进可持续发展。
浅析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浅析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
“道”似万物之宗,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的,故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4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的本源,不仅派生了万物,也派生出人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动物,人和万物在道生万物上是没有区别的,也不比物高级。
因此,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如何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观的基础。
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之本源的“道”无偏无私,把自己普遍赋予天地万物。
既不偏爱一些事物也不轻贱另一些事物。
万物察受了“道”而成为自己一类,都有自己的生命、本质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众生平等,无贵无贱。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具有比物高的地位。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一切生命,不要“我”观物,贵己而贱物,而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老子没有把人理解为天地间最贵者,而是把人视为与自然同等重要的。
真正的人是体认到天人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并领悟自己的天性的人,而不是宰制自然的人,人事自然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
“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冥一。
按照张岱年先生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比较深刻的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珍视众生,保护人类周围的环境,与自然平等而和谐相处,就成为人类行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决定了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原则、态度和行为。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普世伦理论文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它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故有学者称,“最能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
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学”特征正日益成为当代人类战胜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思想力量。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谱系中的重要一脉,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
从普世伦理的视角看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道家伦理思想的普世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它生养万物、运化万物,并推动万物参与自然的演化,“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39章)万物的生成与改变,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从一到万物,这是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包含丰富的现代宇宙生成论思想。
虽然“道”无为无形,日不可见,“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地》)但“道”先于天地存在,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氏春秋·有始》)这里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天地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道”,要效法“道”,要“尊道贵德”,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浏5“,蕴含有深厚的生态学意义。
道家生态伦理
有利于提高民 族自信心和拒 腐抗病的免疫 力,增强中华 民族对于外来 文化的吸收和 选择能力
小结
道家伦理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深邃睿智,道家伦理在
当今社会正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人们从生态、
处世、政治、生命等多个方面对道家伦理思想进行研 究与挖掘。在世界彰显生态、宽容、正义、和平、生 命等“全球话语”的今天,道家文化中的伦理基元也 越来越彰显它旺盛而成熟的普世价值,探讨研究包括
道家主要思想内容
1.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2.无为而治 在政治上,道学主张顺应天 道、无为自化。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 5.生态伦理学思想 . . .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 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 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 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 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 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 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 蕴。
•首先,道家生态伦理具备普遍性特征。
•其次,道家生态伦理具有“淑世性”特征。
•最后,关于第三层含义的跨文化领域的特征
现实意义
具有与当代 生态伦理学 相衔接的可 能性,也具 备可行性, 是现代生态 学的可借鉴 思想 有利于促 进民族成 员挖掘潜 能,勇于 创造,发 展个性, 协调群体
有助于人 们更为自 觉地顺应 客观规律, 探索自然 奥秘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 下正。” (老子)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 乐。” (庄子)
最新-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 精品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道家思想认为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是人性的异化所导致的结果。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决。
这其中除了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对自然保护实行立法之外,还必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在20世纪中期,人们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环境,而创造了生态伦理学这门应用学科。
它试图借助道德手段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23年德国人施韦泽在他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代技术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后果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应当寻找科学措施、法律措施,同时也寻找道德措施去禁止人们对自然的一些做法。
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
至此.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尽管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这并非意味着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人的专利。
实际人类文化的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老庄道家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虽然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但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萌动,做了良好的文化铺垫。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
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就是这个整体的本原。
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一万物之母。
此外,老子在将道视作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的同时,还着重阐发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论文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儒道两家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本文通过对儒道两家经典生态伦理思想的探讨和挖掘,对于如何看待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进人21世纪以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种种生态问题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及政府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而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思想理论方面的指导。
对我国而言,古代儒道两家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可见,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进行总结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最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从春秋时期的孔孟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程朱理学以至近代章太炎,历经历史的洗礼而独成思想体系。
1.儒家爱物的生态伦理原则从孔子开始,儒学就提出以“仁”为基本原则的伦理思想体系。
在这一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儒家把“爱人”延伸到了“爱物”上,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说舜帝“仁及草木”这都包含了爱物的内容。
孟子则明确的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者爱物”这一伦理道德原则就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道生万物(物我为一& 的自然观
道家认为#’ 道( 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 它生 养万物. 运化万物# 并推动万物参与自然的演化# ’ 天得一以清0地得一以宁0 神得一以灵0 谷得一以 盈0万物得一 以 生0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 老 子- 第 $& 章" 万物的生成与改变#都是由 ’ 道 ( 来支 配的#’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 老 子- 第 *# 章 " 从一到 万 物# 这 是 自 然 界 演 化 的 过 程#包含丰富的现代宇宙生成论思想+ 虽然 ’ 道 ( 无为无形# 日不可见#’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0 一之 所起#有一而未形+( ! , 庄子 4 天地 - " 但 ’ 道 ( 先于 天地存在#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是天地万物的内在
" 9 " ’ : "# ; " : 第 "# 卷 第 " 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年 " 月 !" # $ % & ’ " ( ) # % & %* % + ,$ .+ / 0" ( 1 2+ % 2-34 25 % " ’ " 6 0! 1 " 2+ & ’ 1 2+ % 2-7 8 + / + " % !& % : #%%& "
--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 主 要包括’ 道生万物. 物我为一 ( 的自然观.’ 物无贵 贱.万物平等( 的价值观.’ 知和去奢. 少私寡欲 ( 的 消费观+ 它以高度的哲学性. 深沉的宇宙性. 朴实 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 故有学者称#’ 最能 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 ) " * ") 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 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 深层生态学 ( 特征正日益成 为当代人类战胜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思想力量+ 道 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谱系中的 重要一脉#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 从普世伦理的视 角看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道家伦理思想的普 世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具有深远的理论与 现实意义+
%& ’ #+ " 收稿日期##%%) ’
动力和运 行 法 则# ’ 万 物 所 出# 造 于 太 一# 化 于 阴 阳+( ! , 吕氏春秋 4 有始 - " 这里有一个共同的思 想$ 天 地 万 物 ! 包 括 人 " 都 要 遵 循 ’ 道 ( # 要 效 法 ’ 道( #要’ 尊道贵德 ( # 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 ’ 典型 ) # * !) # 蕴含有深厚的 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 ( 生态学意义+ 由于道家将’ 道( 视为天地万物 ! 包括人 " 的起 源#故天地人相通合一#在结构上是一体化的#老子 把人看作是与道. 天. 地相并列的 ’ 一大 ( # ’ 故道 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 焉+( ! , 老子 - 第 #! 章 " #, 淮南子 - 亦指出$’ 夫天 地运而 相 通# 万 物 总 而 为 一+( ! , 淮 南 子 4 精 神 训- " 所以#人的生存就有了 ’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 物与我为一 ( 的情趣#! , 庄子 4 齐物论 - " 在这种 ’ 物我为一( 的理念指导下# 道家追崇 ’ 返朴归真 ( 的生存模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张扬人的 ’ 与天同 乐( 本性# ’ 夫明白于天地 之 德 者# 此 之 谓 大 本 大 宗#与天和者也0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 和者#谓之人乐0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 ! , 庄子 4 天道- " 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 态伦理思想+ 这种生存模式也渐渐成为古代士人 不得志时的精神解脱# 即 ’ 在遭到挫折时# 山水田 ) $ * "!! + 从这个意 园更是他们保全身心的避难之所( 义上说#’ 与天同乐.物我为一 ( 是一种全身葆真的 生存智慧#是一种保持气节的理性方式# 既具有回 归自然的生态性# 又具备恬淡抱朴的社会性# 对于 今天我们世人促进生态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
四-道家生态智慧的普世伦理意蕴
’ 普世伦理 ( 是上个世纪 &% 年代所提出的概 念#也译作’ 普通伦理 ( .’ 全球伦理 ( # 它建立的理 由是’ 我们这个世界正处于苦难之中# 而各种难以 历数而有深刻的当代人类苦难之根源或症结之一# ) + * "* 乃是当代人类的道德危机+( 虽然普世伦理 ! 全 球伦理" 首先发自于宗教界 ! 由 "&&$ 年 ’ 第二届世 界宗教议会 ( 提出 " # 但其意义与价值已远远超越 了宗教领域# 成为当今社会 的 普 通 ’ 道 德 共 识 ( + 按照万俊人教授在其著作 , 寻求普世伦理 - 中的理 解#’ 普世伦理( 的框架应该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 普世伦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之公共理性基础上的 普遍伦理0第二#普世伦理所承诺的主要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道德问题或日常生活世界的淑世伦理问 题0第三#普世伦理应是跨文化领域的人们可以在 其特定生 活 条 件 下 共 同 认 可 和 践 履 的 公 度 性 道 ) + * #, %#) + 用这三层含义衡量道家生态伦理# 我们 德 不难’ 寻求( 到道家生态伦理的普世向度+ 首先#道家生态伦理具备普遍性特征+ 生态环 境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人类普遍性#生态伦理 是’ 世界性道德吁求 ( # ’ 是一种人类性的道德共 识.道德态度和价值关切 ( # 道家生态伦理是也同 样具备了这个特点# 其 ’ 道法自然 ( 是最具有普遍 意义的生态伦理原则+ 何怀宏教授认为#’ 中国古 代的道家为生态伦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视野 和风景#至少在庄子以及随后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存 在具有道家风范的中国隐士那里#它的有关思想和 精神也许是更个人化的# 甚至是更精英化的#33 更亲近自然#33也与今天西方的生态哲学在意蕴 上更为接近#它对常常导致环境污染的科技和经济 发展的古老批判#在现代世界中也仍具有一种独特 ) , * *$ 的感人力 量# 引 起 当 今 有 识 者 的 共 鸣+( 这种 ’ 道德共识( 不但在国内学者这里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而且在国外学者那里也得以认可# 甚至可以说 从生态伦理的资源层面上#西方学者对道家思想的 重视程度超过了东方传统的任何一派+ 他们认为# 东方传统的道家生态思想能够促进生态伦理学的 发展#在这个领域东西方完全可以对话+ 美国著名 学者卡普拉说$’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 据我看# 道家 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 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 ) )* + 者的基本一致+( 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和 贝内特说$’ 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 其中 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 它为 1 顺应自然 & 的生活 ) )* , 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美国著名生态伦理学家 罗尔斯顿说$’ 我们发现西方科学与东方经典文化 似乎幸运地互补+ 主张环境保护的生物学家要像 道教徒那样保护自然的节奏+ 如果西方科学家从 "%*
而’ 和( 乃是这一永恒规律的基本内容# 懂得了保 持和谐的重要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永恒规律#从而 能够明智地立身处世+ 如果按照这样理解#道家伦 理的生态学基础就昭然若揭了+ 这种观点是古代 社会农业文明所体现的朴素而深刻的协调思想#它 对于今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自觉地保持合理 有度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为了保持和谐的理想状态# 老子主张 ’ 去甚# 去奢#去泰( + ! , 老子- 第 #& 章" 去除过分.奢侈和 骄纵的行为#节制感官享乐#倡导有度的物质生活+ 老子告诫人们#人不应该被欲望所牵制# 欲望越多 人的心灵越空虚#’ 五色令人目盲0 五音令人耳聋0 五味令人口爽0 驰骋田猎# 令人心发狂0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 , 老子- 第 "# 章 " 号召人们摒弃纯粹的声色之娱 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要禁得住物质享受的诱惑# 这 才是’ 圣人( 风范#’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 货+( ! , 老子- 第 +* 章" 老子还通过爱与费.藏与亡 的辩证 关 系 来 唤 醒 人 们 的 消 费 良 知# ’ 甚 爱 必 大 费0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 久+( ! , 老子- 第 ** 章" 告诫人们要知止知足# 如果 在消费方面不适可而止#就可能带来耻辱甚至死亡 的危险#’ 咎莫大于欲得0 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 足之足#常足矣+( ! , 老子 - 第 *+ 章 " 所以# 道家倡 导’ 见素抱朴( .’ 少私寡欲 ( 的消费观#’ 其民愚而 朴#少私而寡欲+( ! , 庄子 4 山木 - " 认为人的物质 享受应该按照正常的自然生理需求#’ 鹪鹩巢林# 不过一支0 偃 鼠 饮 河# 不 过 满 腹+( ! , 庄 子 4 逍 遥 游- " 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过多的消费 就是一种奢侈#’ 食足以接气# 衣足以盖形# 适情不 求余+( ! , 淮南子4精神训- " 道家提出了生态消费 观中的’ 度( 的问题.’ 节制( 的问题# 认为只有约束 自己的欲望# 知止知足# 才能够避免祸患# 保持长 久+ 落实到实践上# 便是道家的 ’ 慈爱利物. 俭啬 ) !* 有度( 的生态伦理规范 + 老子说$’ 我有三宝# 持 而保之+ 一 曰 慈# 二 曰 俭# 三 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 老子- 第 +, 章" 慈.俭是道家生态伦理的具体行 动纲领#表现出道家认识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规律 的前瞻性生态道德境界+ 现代生态伦理学建议人们选择一种有利于环 境保护的 ’ 绿色消费 ( 生活方式# 促使人们放弃纯 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实现精神的超越#而道家 ’ 知和去奢( .’ 少私寡欲( 的主张提倡节制与合理# 正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 ’ 绿色消费 ( 理念不 谋而合#因此#道家的上述思想主张不仅可以为现 代生态伦理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而且还能为现代 人类的生活方式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