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发展演变
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
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最高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宪法确保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受法律保护。
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得到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也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公民还享有人身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行自由等等。
其次,宪法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选择自己的代表,并有机会通过选举成为国家的决策者。
此外,宪法还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结社、集会、游行等自由权利,这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独立意见提供了保障。
此外,宪法还关注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贫富、城乡、性别,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
宪法还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休息休假权利等等。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保护了妇女的权益和儿童的权益。
这一系列的规定,旨在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平正义的社会待遇。
最后,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法律权利。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有合法财产的权利,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同时,公民还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使得每个公民都能够依法行事,同时也可以得到公正透明的法律保护。
总而言之,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法律权利。
这些权利的保障不仅体现了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也是实现公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珍视并发挥自己的基本权利,积极参与并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宪法练习题5
7.劳动权属于下列哪一类性质的公民基本权利?(C)
A.平等权
B.政治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
D.人身自由权利
8.下列选项中最早将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写入宪法的是?(A)。
A.1919年魏玛宪法
B.1787美国年宪法
C.1924苏联年宪法
B.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
C.申请人是中国公民的近亲属
D.本人定居在中国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
4.与一般权利相比较,下列选项中体现公民基本权利自身法律特性的是(ABCD)。
A.它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
B.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而又不可缺少的权利
C.它具有母体性,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
A.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
B.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
C.国家权力为公民权利服务
D.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这些限制具体表现在(ABCD)。
A.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最终受制于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文化发展
B.国家对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以不妨碍全体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条件
2.所谓出生国籍是指因出生而取得国籍,对此各国通常采用的原则是(ABC)。
A.血统主义原则
B.采用出生地主义原则
C.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D.采取双重国籍的原则
3.根据我国《国籍法》的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A.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
C.公民个人在享受权利和自由时,不得违反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目的
D.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的顺序
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的顺序中国公民权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侧重点。
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中国公民权利逐步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本文将介绍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的顺序,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公民权利极为有限。
封建社会中人民地位被严重压制,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和贵族手中。
农民与工商业主受到剥削和压迫,缺乏基本的人权。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改革,公民权利得到了初步的保障和提升。
其次,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等。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人民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这种权利发展的顺序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第三阶段,中国公民权利的发展着重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公民权利的进一步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保障了公民的劳动、社会保障和居住权利。
此外,再教育、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也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权利保障。
现代中国社会的公民权利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基于法治的重要阶段。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法律的实施和监督逐渐提高,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中国还注重打击腐败、加强司法公正,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公民权利发展顺序的重要性在于推动国家的社会进步和人权保障。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公民权利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和民主的国家。
然而,中国的公民权利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是公平和平等的问题。
尽管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已经作出了努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权利保障仍然不够均衡。
另外,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和平台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建立更加包容和民主的国家。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公民权利的发展,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
宪法的由来
宪法的由来
宪法的由来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确立了国家的组织结构、行
政机构、权力分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等。
宪法的出现和发展源远流长,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文明社会。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贡献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权利和社会规范。
希腊
的《雅典宪法》和罗马的《十二表法》被认为是最早的宪法之一。
这些法律文件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并赋予了公民一定的权利和责任。
英国的大宪章和正式立宪
英国的大宪章(Magna Carta)是宪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了这份文件,承诺遵守一系列基本法律
原则,包括君主权力受限、保护个人财产权等。
之后,英国通过一
系列立法、司法判决等形式逐步建立了正式的立宪制度。
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
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美国宪法的
前身。
1776年,美国十三个殖民地领导人签署了这份宣言,宣布独
立并确立了个人权利的原则。
随后,美国通过《美国宪法》确立了
国家的组织结构、各级政府的职责、选举制度等。
现代宪法的发展
随着各国政体的演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现代宪法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全面。
现代宪法一般包括关于国家机构组织、权力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法律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宪法来确保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宪法的由来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宪法的出现标志着国家治理进入了法治时代,保护了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通信权】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劳动权】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除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机制等内容外,更详细地规定了我国公民拥有的诸多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一系列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人权】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选举权】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休息权】
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受教育权】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男女平等】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宪法还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宪法同时对公民需要履行的义务也作出了规定。
一、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什么是人权,中外学者界定不一。
有的学者认为:人权的原意是指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因而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
有的学者认为: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民主权原则经宪法确认之后,人民即国家的主权者,自然应该成为享有人权的主体。
有的学者指出应从三个层次去揭示人权的内涵:首先,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权利。
其次,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最后,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美国伦理学家A·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指一种狭义的权利,即主张权。
这种权利的结构可以理解为:A由于Y而对B 有X的权利。
它包括五个因素:(1)权利的主体A,即有权利的人;(2)权利的性质;(3)权利的客体X;即权利指向什么;(4)权利的回答人B,即具有义务的人;(5)权利的论证基础和根据Y。
在这五个方面,都充满了学者的争论。
另外一位美国学者科斯塔斯·杜兹纳认为:“人权”是一个复合的范畴。
人权有时指人,有时指人的自然性,与人道主义思潮以及其法律形式密不可分。
还有学者认为人权只能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并只能限定在道德意义的范围内。
“人权被设想为人们作为人凭借其自然能力而拥有的道德权利,而不是凭借他们所能进入任何特殊秩序或者他们要遵循其确定的特定的法律制度而拥有的权利。
” 我们认为人权是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上对人的应有道德权利的期待,它充满了人的偏好或价值选择,人权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最初,人权是与特定的阶级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人权作为反对政治独裁势力和守旧社会组织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斗争武器。
首先提出人权口号并对其予以理论证成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们从与自然法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契约论出发,主张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生活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人均有自然权利,国家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相约组成政府以保护这种自然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中规定的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全
面涵盖社会生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定,它们成为公民参与社会生
活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宪法第二章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
自由;拥有多部分职业的自由;获得职工权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利;获
得教育和参加科学技术、文化活动的权利;受社会保护的权利,其他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权利等。
同时,宪法第二章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宪法
和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同时也应当遵守民间习俗和社会公德,保护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国家私有财产以及社会公共财产,发
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遵守劳动纪律,服从社会管理,
爱护环境,传承文化,履行社会义务,服务社会大众等等。
总之,宪法第二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规定,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要求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去尊
重宪法,全面认识和恪守公民权利和义务,为社会和谐进步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社会稳定
政府责任
民主制度
保障公民权益
● 03
第三章 公民的社会权利
住房权利
公民有住房权和居住权的 保障。这些权利保障了公 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 品质。住房权利的实现是 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重 要方面。
教育权利
接受教育的权 利
保障了公民的知识 水平和人文素养
教育平等
重要的社会公平保 障
国家发展与进 步
保障公民权益
约束政府行为
维护国家法制
行使权力的权 利
维护社会稳定
公民的表达权
01 言论自由
保障舆论自由
02 新闻自由
推动社会进步
03 社会事务表达
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的知情权
获取信息
了解国家政策 掌握社会动态
知情的权利
参与公共事务 促进社会发展
信息时代
重要课题之一 维护公民权益
总结
参政权利
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自由权利
言论自由
公民有言论自由的 权利
集会自由
公民有集会自由的 权利
示威自由
公民有示威自由的 权利
出版自由
公民有出版自由的 权利
人身权利
公民有生命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等权利。这些 权利保障了公民的身体和 心灵健康。人身权利的保 障是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财产权利
财产所有权
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制作人:XXX 时间:20XX年X月
目录
第1章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2章 公民的参政权利 第3章 公民的社会权利 第4章 公民的法律权利 第5章 公民的监督权利 第6章 总结
● 01
第1章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 本权利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前身:共同纲领1949年秋新中国建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全国性胜利。
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但在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还不能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良好开端:五四宪法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
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
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1953年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
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
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第六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我国国籍的取得方式是:我国国籍的取得方式是:出生国籍和继有国籍。
对出生国籍,根据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规定:①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③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对继有国籍,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两个前提: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申请人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法律规定的条件(符合其中之一即可):⑴ 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⑵ 定居在中国;⑶ 有其他正当理由
6、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籍法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公民的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1、不得利用言论自由煽动群众反对政府,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宁2、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侵犯特人的人格尊严,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3、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泄露国家或商业秘密及他人的隐私
②出版自由: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③结社自由:有着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长久分享共有观点或利益而组成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④集会、游行、示威自由:集会自由是公民有为共同目的,临时集合在一定露天场所,讨论问题或表达意愿的自由。游行自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以和平的方式聚会、行进、静坐,以表达其强烈意愿的自由。示威自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以和平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以显示决议和力量的自由。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性限制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性限制——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宪法规范之比较作者:朱福惠来源:《公法评论》第三卷来源日期:2006-10-19本站发布时间:2010-2-3 19:51:45阅读量:578次内容摘要: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实质上分为基本权利(或基本人权)和非基本权利两部分,对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负有消极的不侵犯之义务,对于公民的非基本权利,政府负有保障和推动之义务。
据此,文章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规范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公民基本权利应当受到限制,这是维护政治社会共同生活不可缺少的法律措施。
然而,宪法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目的其本质在于维护公民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不是通过限制剥夺这种自由。
关键词:基本权利宪法限制自由一、宪法权利的性质宪法确认的权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宪法权利是由宪法来保护的基本权利,是基本人权,它具有对抗政府权力的性质。
以公民权利性质的认定为基石,从学理上确立了公民的宪法权利不可侵犯的原理:建立政府的目的不过是保障人权而已,政府滥用权力侵犯为宪法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然而,对上述原理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宪法确认的权利(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宪法权利)是否都属于基本权利或基本人权。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宪法确认的基本权利不同于公民权利也不能等同于民权,它们是一种具有公权利性质的权利。
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自我保存和肯定意义上的古典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与财产等自然权利;自我表现意义上的公民政治权利,包括选举、创制、复决与罢免等;自我实现和发展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受教育、休息、劳动以及物质帮助等。
[1]第二,宪法所确认的权利是否都具有对抗政府权力的性质。
西方宪法学界普遍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属于人权,即自由权,它属于个人权利,这些个人权利是由宪法来保护的,但并不是源于宪法。
[2]我国学者也认为,西方的人权理念来源于自然法,在自然法意义上来讲,天赋权利与人权是相通的。
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作为公民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尊重宪法,同时宪法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宪法对这些权利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这包括了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等。
任何人都有权力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并且不受侵犯。
其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任何人都有权力拥有和使用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受非法侵犯。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财产权的限制和保护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公民有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础,宪法的规定保障了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其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信仰自由。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不受任何人的强迫。
宪法保护了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再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教育权利。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国家应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宪法保护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也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最后,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有权参选和选举,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同时也规定了选举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总之,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保障了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教育权利以及政治权利等。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宪法,同时也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
只有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实现公平、公正和繁荣。
宪法几次修订发展历程
宪法几次修订发展历程我国宪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五次修订,其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和人民权益的保护。
首次宪法修订是在1982年,这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将所反映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则和制度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强调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国家机关的构成和职权等。
这次修订为我国宪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次宪法修订是在1988年,此次修订以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为背景,进一步完善了宪法法律制度,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作了进一步规定,明确了国家宪法法律的效力和尊严,进一步加强了政党组织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第三次宪法修订是在1993年,此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留原宪法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规定,强调了公民民主权利的保障。
此次修宪为我国宪法体系的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次宪法修订是在1999年,此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并对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民权利和法治建设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此次修宪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次宪法修订是在2004年,此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的需要。
这次修订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本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法治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此次修宪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对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人民的幸福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几次修宪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宪法的发展是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保护相一致的。
《中国宪法》 第六章 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
三、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与概念
1、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英国的宪法性文件;美国 宪法;法国宪法;魏玛宪法;二战以后的宪法。
2、人权与基本权利关系 3、基本权利的特征:基本权利确立公民的宪法地位, 是一种个体抵抗国家权力的权利体系;基本权利是 权利体系和宪政体制的核心价值;基本权利是实定 法意义上的权利形态;基本权利一般具有不可转让 性;基本权利的综合性。
三、人权条款与国家保护人权义务
1、国家尊重的义务 2、国家保护的义务 3、国家满足或确保的义务 4、国家促进的义务
第六章 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
第一节 人权与权利概念
一、人权概念
1、人权含义的发展 2、宪法文本上的人权表述 3、宪法文本中人权的含义 4、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5、我国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含义 6、宪法文本上规定人权条款的意义
二、权利概念
1、权利概念的历史发展 2、权利的含义 3、权利的基本特征 4、权利的基本分类:法律权利与基本权利;政治权
第三节 宪法上列举的基本权利与 未列举的基本权利
一、宪法上列举的基本权利设定方式
1、列举式及其利弊 2、概括式及其利弊 3、折中式及其利弊 4、特殊方式
二、宪法文本上未列举的基本权利保护方式
1、宪法文本上未列举的基本权利保护的理论根据 2、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争议 3、我国宪法的人权条款与宪法文本上未列举的基本 权利保护
第二节 基本权利主体与分类
一、基本权利主体
1、公民 公民的含义、公民资格的取得、公民与国民
的关系、公民与人民的关系 2、外国人
外国人作为基本权利主体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3、法人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演变过程,它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下面将以中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为例,对相关参考内容进行概述。
中国现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经过几次重要修宪,目前实施的是1982年通过的第三部宪法。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部临时宪法于同年9月1日通过并正式生效,这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权机构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它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权利和地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正式宪法。
这部宪法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制定的,它强调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国有经济的地位。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权。
1975年,第一部宪法经过修正,削弱了国民议会的地位,加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变迁,以及国家治理的调整。
1982年,中国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对1954年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新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它同样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还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鼓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
2004年,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对1982年宪法的一次重要修改。
修宪案明确规定了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性,加强了公民的权利保护。
宪法还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宪法的法律地位。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和法治建设的进步。
宪法的修订是对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变革的回应,确保了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宪法的故事
宪法的故事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用以规范人民的权利与义务、限制政府的权力,确保国家权力的正当行使,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宪法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与宪法相关的故事。
一、《大宪章》的诞生1215年,英国的国王约翰在统治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的专制政策,引起了贵族和教会的不满。
为了平息这场危机,国王不得不与贵族们展开谈判,最终在名为运河畔梅多(Meadow)的地方,签署了一份被称为《大宪章》的文件。
该文件规定了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份具有相对权威的宪法文件,对后来的宪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美国《独立宣言》的发布1776年7月4日,美洲殖民地的代表们在费城的独立厅(Independence Hall)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美洲殖民地与英国王室决裂,成为独立国家。
《独立宣言》确立了自然权利和平等的原则,宣扬了“人人生而平等”、“三权分立”和“人民有推翻不利于人民的政府的权利”等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美国宪法的制定与发展。
三、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民对封建专制的统治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背景下,法国《人权宣言》诞生了。
该宣言规定了个人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如自由、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人权宣言》的颁布标志着封建专制的瓦解和新的法律秩序的确立,成为了当今世界许多宪法的基本参考。
四、日本《日本国宪法》的制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投降并接受协议的约束。
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战争和孤立,日本国会决定制定新的宪法。
1946年,日本《日本国宪法》最终形成,颁布实施。
该宪法明确了日本国家的基本原则,如和平主义、国民主权、尊重人权等,使日本国家进入了民主法治的轨道。
五、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1980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对中国宪法进行修订。
中国宪法的修订历经四个阶段,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和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订。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高汉成近代以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的部门分类,也没有宪法的概念。
近代立宪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至90年代,以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势力,更在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建议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这些思想被其后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主张的"开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并未出现在变法诏令中。
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变法并决定要"仿行宪政"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立宪过程。
一、清末立宪1904年,当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变法正在进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当时的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即日俄战争。
区区岛国日本打败了庞大帝国俄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蕴--这场战争被赋予了立宪政体与专制政体孰优孰劣的含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到1904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先后打败了两个老牌的庞大帝国--中国和俄国。
这对急于摆脱民族生存危机的中国人来说,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要求立宪的呼声甚嚣尘上。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以推翻满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并着手实施武装反满。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决定进一步改革。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朝廷,请于十二年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以便作出抉择,清廷决定派人出洋进行实地考察。
(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清廷下达了考察政治上谕,其要点有三:第一,了解东西各国富强的原委;第二,通过考察各国政治,为中国立宪提供借鉴;第三,弄清楚立宪是否有利于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浅谈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宪法原则是宪法对国家形式的基本决定,是国家对其基本结构状态的决定,是宪法赖以存在的基础。
现代国家管理是以权利分工为基础的,以对权力的制衡为手段。
当国家机器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事务复杂而日益庞大,国家权力渐进膨胀而形成垄断,必然产生官僚体制,使国家权力变的脱离人民群众,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对权力加以分立和制衡。
由此产生了分权制衡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的确立对世界各国的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历史演变分权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
其在《政治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议事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
”它们共同构成政体的基础。
随后,古罗马思想家波利比阿在继承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罗马混乱的政治实践,初步提出了分权制衡的主张。
他把政府分为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三部分,并认为执政官是民主政体的因素,而元老院和和人民大会则分别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体的因素。
他认为国家权力的这三个方面要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才能保证一个均衡、正常、稳定的国家结构。
“任何越权的行为都必然会被制止,而且每个部门自始就得担心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涉……”近代分权学说是由洛克所倡导,由孟德斯鸠加以发展并完成的。
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
其中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应属议会;而执行权在君主制国家中应属于国王;对外权是关于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开展一切事务的权利,也应属于国王所有。
洛克还特别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因此他的分权其实是两权分立。
此外他认为如果由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
孟德斯鸠在总结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主张把国家权力一分为三: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关于国际法事项行政权力)和法院有司法权(关于司法权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
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
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发展的新趋势——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的比较研究
作者: 周新铭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法律系 教授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6页
主题词: 公民权利义务;宪法发展;宪法规定;比较研究;现行宪法;国家机构;宪法结构;联邦德国;罢工自由;基本权利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作些比较研究,从而探索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发展的新趋势。
文章集中论述了现代宪法同早期宪法相较,具有的五个特点;最后指出我国现行宪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考虑到各国宪法发展的新趋势,调整了公民权利和义务在宪法结构中的地位。
仅从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这一侧面来看,已经表明这部现行宪法比我国建国以来制定公布的前三部宪法更臻于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
4
卷第
1
辑
宪 法 关 于 公 民 基 本权 利 规 定 的 发 展 演 变
1
67
一
、
关 于 公 民 基 本权 利 的 立 宪 发 展 演 变 过 程 回 顾
一
(
)
关于
“
公 民 在 法律 面 前
“
一
律平等
”
“
国
”
家 尊 重 和 保 障 人权
一
”
等原则
1
95 4
“
的 写法
,
条 文增 加 至
”
6
条
,
其中
1
2
“
条 规定 权 利
国 家机构
”
。
1
9 82
年 条
《
宪法》 将
公民
,
的 基 本 权利 和 义 务
的 内 容 规定 在
,
一
章之前
24
,
,
作 为第 二 章
更
加 突 出 公 民 基本 权 利 的 法 律地 位 利 展
。
全 章条 文 增 加 至
。
其中
”
;
公民
2
”
,
即
“
中 华人 民 共 和 国 国 籍 的 人 都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民
第
款 重 新规 定
《
”
,
中华
人 民 共和 国 公 民 在 法 律 面 前
一
律平等
《
”
;
还 规定
“
任何 公 民 享 有
宪 法》 和
法 律 规 定 的 权利
利 和 义务 相统
一
,
同 时 必 须履 行
。
宪 法 》 和 法 律 规定 的 义 务
《
强 调公 民 的 权
33
的原 则
2 0 04
年通 过 的
”
,
宪 法修 正 案 》 在
一
《
宪 法》 第
《
条
增 加 规定
明 确 规定
“
国 家尊 重 和 保 障 人 权
这 是新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
次在
宪法》 中
“
人权
”
的 概念
,
具 有 标 志性 意 义
;
《
宪法》
公民
基本权利
;
发展
公 民 的 基本权 利 作 为 中 国
加以 明确
《
,
《
宪 法》 的
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1
”
,
不 仅在 总 纲 中
而且 还 通 过 设 立 专 门 的 章 节 内 容 进 行 规 定
“
9 54
年
,
中 国制定
1
宪 法 》 时设 专 章 规 定 了
1
8
条规 定 权
此外
,
总 纲等 部 分 也 有 少 量 相 关 规 定
新 中 国 宪 法 经 过 了 6 0 多 年 的 发
。
,
其 公 民 基 本 权 利 的 立 宪 发展 演 变 过程 及其 特征 也逐步 显 现
收稿
日
期
:
20 1 5
-
1
2
-
03
作者 简 介
:
首 都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马 克思 主 义 学 院 教 授
作为 第 三 章
,
共
1
9
条
,
其中的
5
条 规定 权利
,
。
1
年
,
《
宪 法》 中
3
,
该
章 写 法有 所 改 变
利
。
,
将 义 务列 于 权 利 之 前
条文缩 减至 4 条
其中
1
条规 定 权
《
1
978
年
《
宪 法 》 在 权 利 义 务 的 顺 序 安 排 等 方 面 恢 复 了
1
954
年
宪法》
年
《
宪法 》 把 条 规定
,
法 律 面 前 人人 平 等
作 为公 民 的
一
项 基 本 权 利加 以
” 。
确认
,
其第
95 7
“
:
8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民 在 法律 上
“
律 平等
“
1
年 以后
由 于受 政 治 上
左
”
的 指 导 思想 影响
。
1
,
法 律 面前 人人 平
《
《
公 民 的 基本 权 利
一
1
,
97 5
年
”
,
1 97
8
年
,
98 2
年三
部
宪 法 》 都 基 本 保持 了 这
。
1
体例
,
但 有 关 结 构 安排 和 条 文表 述 等 方 面 有 所
公 民 的 基本权利
1
调 整和变 化
后
,
95 4
年
《
宪 法》 将
“
放在
97 5
“
国 家机 构
”
之
等
”
被 当 成 资 本 主义 的 法制 原则 遭到 批判
。
97 5
年
、
1
978
年
宪 法 》 均取 消
了 这 条 规定
1
98 2
年
《
宪 法 》 恢 复 了
,
1
9 54
年
《
宪 法 》 关 于 公 民 在法 律 面前
“
一
律平等
凡具有
“
的 规定
,
其中
第
3 3
条第
1
款界 定 了 作 为 权 利 主 体 的
1
,
非 经 人 民 法 院 决 定 或 者 人 民 检 察 院 批准
不 受逮 捕
9 75
年
《
宪 法 》 将 该条 改 为
”
“
任何 公 民
,
非 经人 民 法 院 决 定 或 者公 安 机
关批 准
1
,
不 受逮 捕
。
97 8
年
《
宪 法 》 恢 复 了 检 察 院 的设 置
,
这条 相 应 修改 为
第4卷第1辑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发展演变167一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宪发展演变过程回顾一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原则1954年宪法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其第85条规定
第
4
卷第 年
3
1
辑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刊 V o
i
l
_
4
,
N o
不受 侵 犯
” “
。
任
何公 民 行
,
非 经 人 民 检察 院 批 准 或 者 决 定 或 者 人 民 法 院 决 定
”
。
“
并 由 公安 机 关 执
不受 逮 捕
。
由
此
,
《
宪法》 第
33
条增 至
4
款
,
作 为统 领 和 贯 穿 第 二 章 的 原 则 性规定
(
二
)
关于人身
自 由
《
自
由
等 人身 权 利
1
.
人身
1
95 4
年
宪法 》 第
89
条 规定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民 的 人 身 自 由 不 受侵
,
犯
。
任 何公 民
20
.
1
20 1 6
月 J o u rn al of M a r xi s m St ud
es
Ma
r c h
1
6
宪 法 关于 公 民 基本 权利 规定 的发 展 演变
王小莹
(
首 都 经 济 贸 易 大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北京
1
0 00 7 0
,
“
任何公 民
”
,
非
经 人 民 法 院 决定 或 者 人 民 检 察 院 批 准 并 由 公 安 机 关 执行
1
不 受逮 捕
。
98 2
年
,
《
宪 法》 进
37
一
步列 举 了 数项 侵犯 人身
“
自 由
的 情 形 并加 以 明 文 禁
自 由
,
止
,
其中
,
第
条规定
: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公 民 的 人 身
)
摘
要
:
本文 依据新
中 国成立 以
、
来 的 宪法文本
,
通过对公 民 基本 权利 在 中 国
以
立宪 发 展过程 中 的 相关 规 定
特 点 和 规 律进 行 梳 理
,
探讨 公 民 基本 权利 的 立 宪
。
形 式所 产 生 的 影响 关键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