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粪运动 muckraking

合集下载

扒粪运动

扒粪运动

扒粪运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

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把当时从事揭露新闻写作的记者们挖苦为“扒粪男子”,记者们却把它接收下来,自称“黑幕揭发者”(muckraker,直译为扒粪的人)。

这也是这场运动之名的由来。

当时的揭黑幕斗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今天,众多记者、编辑仍遵循着先驱的脚步,为改良这个社会不懈地努力着。

当时松散联邦政府体制下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州政府和大型工业企业听之任之,企业纠纷、劳资纠纷、城乡矛盾得不到解决,最后,是那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麦克卢尔》杂志是扒粪运动的桥头堡。

运动的参与主体是新闻记者。

大众报纸的经营者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如被认为是扒粪运动第一份杂志的《麦克卢尔》的创始人塞缪尔·S·麦克卢尔(1857~1949)。

该杂志1903年的1月号同时刊载了林肯·斯蒂芬斯的《明尼阿波利斯之羞》、埃达·塔贝尔的《美孚石油公司史:1872年石油战》和雷·贝克的《工作的权利》,吹响了黑幕揭露运动高潮的号角。

这三篇文章分别从政界、企业界和劳工界三大领域对美国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文章的作者也因此被视为黑幕揭露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1906年,厄普顿·辛克莱完成了小说《屠场》 (The Jungle),在《寻求真理》连载,把杂志的发行量提高到了17.5万份。

该小说以立陶宛农民朱尔吉斯充满悲剧的人生为主线,以美国屠宰行业为基点,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方方面面的风貌和社会问题。

小说中反映出的食品行业及其糟糕的卫生状况激怒了民众。

第二章 PR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PR的起源与发展

五、现代时期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


1.双向对称型公关模式:美国著名公共关系 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在1952年出版了他们的 公共关系著作《有效的公共关系》,提出了 “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 主张为了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利益,一方面,把 组织的信息向公众作传播和解释,另一方面, 把公众的信息向组织作传播和解释,使组织和 公众在双向沟通和传播活动中形成和谐关系。 (既要照顾组织利益,又要以公众利益为出发 点。)


4.艾维· 李的工作模式是一种( )。 A.单向信息传播模式 B.双向非对称型公关 模式 C.双向对称型公关模式 5.1923年,爱德华· 伯纳斯出版的第一本公关 著作是( )。 A.《舆论之凝结》 B.《有效的公共关系》 C.《原则宣言》 6.伯纳斯第一次提出了( )。 A.公共关系咨询的概念 B.公关活动基本程 序 C.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和性质

1.巴纳姆时期被称为( )。 A.公共关系萌芽时期 B.公众受愚弄的时期 C.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1904—1908年首创世界上最早的公关公司 的是( )。 A.爱德华· 伯纳斯 B.艾维· C.卡特利普 李 和森特 3.艾维· 李的公共关系实践,为后来的( ) 提供了大量的经验。 A.服务型公关 B.征询型公关 C.危机公关

三、名词解释: 1.《原则宣言》 2.双向对称型公关模式 四、问答题: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时期? 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案例分析: 问题:有人认为湛江家电公司这样做违背了公 关的真诚原则,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2.对科学化和职业道德的强调成为公共 关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3.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斯科特· 卡 特利普 阿伦· 森特

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

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
“地上的污秽”而从不仰看“头上的皇冠”的“耙粪
者(muckrakers)”。“如果他们继续认为整个世界只是 污秽一片,那么他们手中有用的权力(指监督权)也将没 有了”。
美国的“扒粪”运动由4部分组成:
1、扒粪者:有理想,崇尚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想推 翻美国制度。
2、传播工具:唯利是图,吸引读者不择手段。 3、中产阶级:与贫民不同,他们不喜欢暴力,革命
德莱玛博士还从事欧美一些公司和组织的咨询工作, 负责公关战略的设计和实施,在国际公关同行中享有 较高声誉。
本书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具有 历史里程碑性质的公关事件。主要包括美国独 立战争的公关策略、1851第一届世博会的公 关创举、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丑闻廓清公关战略、 公关学之父爱德华·伯内斯的实践、洛克韦尔 的“四大自由”公关运动、可口可乐公司反种 族歧视的公关广告策划、福特汽车公司与“安 全第一”、西班牙走向民主的公关教育之力和 EXXs)
作者简介:
德莱玛教授于德国约翰纳斯·古登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其指导老师是世界著名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门教 授。德莱玛博士除了在国际公关研究和实际操作方面 有着丰富的经验外,在公众舆论的研究上也极富造诣, 能用德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从事著述。曾执教于德国、 西班牙和美国的多所高校,现任美国中央康州大学传 播系副教授,与“复旦全英语”主编居延安教授有着 多方面的合作。
西奥多·罗斯福作为在任总统,对美国社会改革功不可 没。但是,作为政治家,罗斯福对待新闻的态度与作为
知识分子的黑幕揭发者的看法有本质上的不同。罗斯
福希望通过媒体来宣传其改革成就和社会和谐。所以, 当1906年菲利普斯在《世界主义者》上连载《参议院 的背叛》时,罗斯福阅后非常气愤,认为这是不负责任 的新闻,并在1906年4月14日众议院办公大楼奠基典礼 的演讲中,严厉指责揭发者是一些不谙世事、只注意

网络揭丑与美国的“扒粪运动”

网络揭丑与美国的“扒粪运动”

l 世纪 末2 世纪 初 , 国 的商 品经济 得 到高 度发 展 , 9 0 美 资本 主义从 自由竞 争走 向了垄 断 。一些 经济 巨头控 制 了美 国的经 济命 脉 , 们 为 了巩 固这 种 垄 断地 位 , 内无 视 员 工 的利 益 , 他 对 对外 以损 害 公众利 益 作为 赚钱 的重 要 手段 。一 部分 新 闻工 作
念 深 入 人心 . 最终 造就 了现 代意 义上 的新 闻调 查这 种 全新 的
新 闻报 道 形式 。 网 络 揭 丑 的 兴 起
随着 网络 媒 体 的兴 起 , 网络 逐 渐 显示 出其 强人 的舆论 监 督 功 能 , 2 0 年 至今 一 系 列 的 网络 揭 丑 事 件 , 人们 又一 从 08 让 次感 受 到 了网络舆 论 的威 力 。从南 京市 江 宁 区房产 管理 局 原 局 长周 久 耕 的 “ 价 烟 ” 深圳 海 事 局 某 位 领 导 猥 亵 1 岁 女 天 到 1 生 的行 为曝 光 . 三= 的 i聚氰 胺 到 云 南看 守 所 “ 猫 猫 ” 从 二 鹿 躲 事 件 , 温 州拉 斯维 加 斯豪 华 考察 团到 杭 州富 家 子飙 车撞 人 案 从 等 , 这些 网络揭 丑 事件 中 , 在 人们 利 用 互联 网平 台 , 过 众 多 通 的 网 民推动 和 相关 部 门 的介 入调 查 . 终将 不 法分 子绳 之 以 最
时 代 背 景 基 本 相 同 。 美 国 的 “ 粪 运 动 ” 生 于 l世 纪 扒 产 9 末 2 世 纪 初 . 过 南 北 战 争 后 的 美 国 经 济 迅 速 发 展 . 急 剧 0 经 但 的 _业 化 和城 市 化 使 其 社 会 结 构 短期 内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丁 同 时也 产 生 了种 种 社 会 问题 。 边 是 社 会 财 富迅 速 增 加 , 一 另

林肯斯蒂芬斯

林肯斯蒂芬斯

在《麦克卢尔》期间,他发现,他的真正专长是当一个撰写
揭露市政黑暗文章的作家型记者。于是斯蒂芬斯从密苏里城出发, 沿路调查明尼阿波利斯、克利弗兰、纽约、芝加哥、费拉德尔菲亚
和匹兹堡的政治状况。他发现政客和企业家结成联盟,狼狈为奸,
控制政府,处处皆然。回来后,斯蒂芬斯随即将所见所闻公之于《 麦克卢尔》杂志,并于1904年汇编成书出版,命名为《城市的耻 辱》(The Shame of the Cities)。斯蒂芬斯接着研究几个州的政 治状况,其成果于1905和1906年在《麦克卢尔》杂志连在发表, 并于1906年汇编成《为自治而斗争》(The Struggle for selfGovernment),其后他还出版了《建设者》(Upbuilders)(1909 8 ),最终成为黑幕揭发运动中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
第四,为黑幕揭发运动和后来的新闻届培养 了一批新一代的记者和接班人 12
打击腐败,促进改革,“拯救美国”。
他的自传对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引 人入胜,更发人深省:腐败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制止、清除腐 败,新闻媒体的职责是什么,怎样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使之良 性发展……
4
L.S个人履历

1885年 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主修历史
1889年 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赴德国莱

御赐雅号
10
离开《麦克卢尔》创建《美国杂志》
“用不着多说,我心里很清楚《美国杂志》碰上了难得的成 功机会了,而且我们每个人没准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但这却 使他内心痛苦不堪:“我带着几分痛苦和羞耻注意到,尽管我对 自己撒谎,但我实在是很悠然自得。一切都是自己所为,不受任 何外界影响,我被我自己的钱收买了,被挣钱的前景收买了。” 随后斯蒂芬斯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美国杂志》,成为自 由撰稿人。此时美国的报刊业已完成大众化过程,各类报刊在众 声喧哗中蓬勃发展。

Muckraking Movement.ppt

Muckraking Movement.ppt

Process
⑵1902 to 1904 was the outbreak stage, a group of magazine and newspaper journalists, writers began to join the movement.
Claude H. Wetmore and Lincoln Steffens' Tweed Days in St. Louis ---- 1st Muckraking Article
Reasons:
The World War Ⅰ The New Deal The Magazine’s Money Shortage
Consequences
1) promoted the America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intaine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1906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Law(药物管理法)
Process
⑴ 80 to 90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the bud(萌芽) stage muckraking.
1873 Mark Twain 《The Gilded Age》 1881.3 Henry George “the Tale of Great Monopolies” 《Atlantic Monthly》 1888 Edward Bellamy “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 1894 Henry Demarest Lloyd 《Wealth Against Commonwealth》 1881 《Democracy》(《民主》) 1884 《America Politician》(《美国政客》) 1882 《The Provider》(《养家糊口的人》) 1892《The Dirty Money》(《不义之财》) 1894 《The Fighter in the Society》(《社会的奋斗者》)

网络“扒粪运动”:一种新的社会监督力量的兴起

网络“扒粪运动”:一种新的社会监督力量的兴起
一一网络“ 扒粪运动源自” : 种新的社会监督 力量 的兴起
型。
四年前 , 美国总统奥 巴马高喊着 “ 变革 ” 的口 号入主白宫 , 但 四年过去了, 他兑 现了多少 承诺? 华尔街还是我行我素 , 医疗改革仍然悬而未决 ; 他 承诺削减国债 , 但 国债却从原来的 1 l 万亿美元增 加 到现 在 的 1 6万亿 美 元 。 三、 民粹 盛行 民主政治在西方越来越演 变成 民粹政治 , 即 政客对民众的不断操纵和忽悠 , 只要选票来得快 , 政客什么话都可以说 , 什么虚招都可 以玩 , 不在乎 事情本身的是非 曲直 , 不在乎 自己国家的长远 和 整体利益 , 结果是许 多西方 国家治 国理政中的理 性与责任 日 渐缺位 。
二、 言而 无信
这种一味讨好选民的民粹政治是美国各级政 府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国加州政府破产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南欧葡萄牙、 意大利、 希腊 、 西班牙相继 出现财 务危机 , 主要原 因也是低能政 客竞相讨好选 民, 各种各样 的福利支 出耗尽 了国 库, 最终恶果还是要百姓来买单 。 “ 空谈误 国” 导致 西方 民主 品质 的严 重 滑 坡 , 其大背景是西方 民主制度越来越演变成一种“ 游 戏民主” , 也就是把 民主等同于竞选 , 把竞选 等同 于政治营销 , 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 拼表演 、 拼空谈 , 政 客所做 的承诺很 少兑 现 , 多数选 民对 此 也无可奈何 , 结果是 国家治理品质的普遍下 滑甚 至急剧下降。 西方 民主模式很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 如果 他有祖上遗留下来的丰厚家产 , 如西方多数 国家 那样 , 他还可 以继续挥霍 和“ 游戏” 一段时间 ; 而 对于那些祖上遗产不多 的发展中国家 , 照搬西方 民主模式后 , 情况就更糟 。印度实行西式民主, 也 染上 了“ 空谈误 国” 症, 其主要政客 9年前竞选时 的一句大话、 空话 : 5年后世界将“ 忘掉上海 , 转而 只谈孟买 ” , 今天成了一个经典的政治笑话。 如果说中国概念 的“ 空谈误 国” 点出了西方 模 式 的某 种顽 症 的话 , 那么“ 与时 俱进 ” 大概 就是 中国可以给西方模式开出的药方 。如果西方还是 拒绝“ 与时俱进 ” 的改革 , 无法 克服 “ 空 谈 误 国” 症, 那么西方整体走衰 的趋势恐将难以避免 , 甚至 不能排 除一些西 方 国家 加速 滑 向“ 第三 世界” 。 西方国家该警醒了: 与其忙于向世界推销 自己的 民主 , 还不如好 自为之 , 痛下决心, 全面修理一下 自己的治 国理政模 式 。 ( 邓摘 自 《 求是) ) 2 0 1 3 年第 6 期

扒粪运动

扒粪运动
“华尔街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苦难公众了,保 险业运行机制更为健全了,银行正在增加新的防 范措施,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将冒更 大的风险。公共运输公司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安全。 旧时政治老板风光已不再了。各州和各城市都在 致力于廉政建设。人们开始提名自己的候选 人……儿童在法庭上获得美好童年,弱势群体在 和赌博老手和洒馆的对抗中获得保护。我们的公 众资源得到了保护。” ——《人人》
社会腐败
林肯 斯以此为平台开始了他的 “扒粪”生涯
林肯 斯蒂芬斯
《天路历程》中描写 了一个扒粪者,目不 旁视,只朝下看,满 目秽物。
经济大发展滋生的腐败
• 调查发现:政界、商界、司法界、警方形成紧密
的利益共同体狼狈为奸,垄断着城市的一切资源
• 继续调查:随机抽取几个城市调查,都无一例外
开创了揭黑反腐的媒体监督体制
让脚步等一等灵魂
谢谢观赏
新闻界一呼百应
新闻界一呼百应
• 据统计,1900年到1915年间,扒粪者发表了大约 2000篇文章 • 历史学家把这一时代称为“打扫蜘蛛网和破旧家 具尘土的清扫门庭的时期” • 《食品卫生法》、《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 《肉食检查法》、《报纸公示法》、《反托拉斯 法》等监督式法律相继颁布
深远影响
新闻界“扒粪运动”
及影响
12061123 张持良 12061110 郭子豪
美国“镀金时代” 林肯 斯蒂芬斯 经济大发展滋生的腐败 新闻界一呼百应 影响
1883年《工厂的保护者》 南北战争 结束1865
工业化 城市化
血汗工厂 贪污受贿 尔虞我诈
林肯 斯蒂芬斯
出生于旧金山 加州伯克利分校 留学德国学习心理学 留学法国学习伦理学 回国后进入报界,金融证券方面新闻 进入警署,犯罪方面新闻

中国式“扒粪运动”与互联网舆论生态治理

中国式“扒粪运动”与互联网舆论生态治理

总体而言,中国式“扒粪运动”大致始于 2008 年的“周 久 耕 天 价 烟 事 件 ”。 该 事 件 被 国 内 学 者 认 为是“新媒体平台推动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揭丑 事件”[7],它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民群体的“道 德自省”为 基 础,同 时 也 是 传 统 媒 体 监 督 缺 位 条 件 下发挥代偿性功能的集中体现。在刚刚过去的十年 之中,陆续发生并饱受热议乃至质疑的一系列网络 舆情热点事件,让我们既清晰地看到了现阶段在警 民关系、医疗监管、未成年人与弱势群体保护,以及 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同时也 充分地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高效传播与信任缺失 和沟通不 畅 之 间 的 “二 律 背 反 ”。 例 如,在 “邓 玉 娇
有期徒刑 11年;开启网络反腐新时代
QQ、博客 线上讨论、线下动员;故意伤害罪成立,但免予刑
事处罚
微博
红会否认 关 联,但 承 认 品 牌 使 用 和 保 护 管 理 不
严,满足公众知情权需加强;社会捐款下降
电视、报纸 9家药厂的 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
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 90多倍
微博
中国式“扒粪运动”与互联网舆论生态治理
李 宏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快速提升以及媒介与舆论生态环境的持续深 刻变化,国内部分媒体和专家学者将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的集中曝光与持续揭丑现象比喻为中国 式“扒粪运动”,并指出这将会“踢开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然而,结合国内种种网络扒粪现象来 看,其在形成必要的诉求表达与社会舆论监督效果的同时,也使得利益诉求表达和舆情演化更加趋 于复杂化,并表现出了自发性、分散性、冲动性和对抗性等基本特征,从而对当前国内的互联网舆论 生态产生了刺激效应与深刻影响。基于中国式扒粪运动所诱发的典型负面效应及其形成演化的根 本原因,当前应着重从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改善舆情危机应对、推动全民参与,以及倡导建设性意 见等方面,深入持续地推进互联网舆论生态的系统治理。 关键词:扒粪运动;互联网舆论;舆论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8;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9)02006508

muck tosser翻译

muck tosser翻译

muck tosser翻译
Muck Tossing的翻译是什么?
Muck Tossing,翻译成中文为“泥土抛掷”,是一种民间运动,被广泛认为是英国的传统活动。

该运动旨在展示人们的体力和技巧,参与者通过抛掷泥土,将其投掷到尽可能远的距离。

Muck Tossing的起源
Muck Tossing是起源于英国乡村社区的传统活动,尽管其起源史迹并不十分清晰。

有人认为,该运动起源于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当时的农村社区遭受了严重的化学污染。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通过扔泥土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抗议,从而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活动。

如何进行Muck Tossing
Muck Tossing的规则非常简单,参与者需要用双手从地面上抓一把泥土,然后将其抛掷到尽可能远的距离。

一场比赛通常由几轮组成,每轮都会增加投掷距离的难度。

参与者可以使用各种技术来增加其投掷距离,如旋转、力量等等,每个参与者都会得到3-5次投掷机会。

Muck Tossing的应用
尽管作为一项传统活动,Muck Tossing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在许多英国社区开展。

此外,该运动也被用于慈善筹款,如比赛门票和赞助款项会捐给慈善机构等。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活动的保护和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Muck Tossing作为英国乡村社区的传统活动,是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项有趣的运动。

【五年级】屡壳郎滚粪球

【五年级】屡壳郎滚粪球

【五年级】屡壳郎滚粪球屡壳郎是一种昆虫,它长得像一只小甲虫,背上有一层坚硬的甲壳,所以叫做“屡壳郎”。

它生活在草地或者森林里,它最有趣的一件事情就是滚粪球。

屡壳郎滚粪球的过程非常有趣,首先它找到一个合适的粪便,一般是牛马的粪便。

然后,它会咬住粪便,使劲地推走。

当它推不动的时候,它就会爬到粪球上面,然后用后腿将粪便踢起来,再用前腿接住。

接着,它会继续推动粪球,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将粪球滚到自己的洞穴里。

屡壳郎为什么要滚粪球呢?其实它并不是要吃粪便,而是要将粪便埋在洞穴里作为食物。

它们将粪便揉捏成一个球状,然后将其埋藏在洞穴里。

一方面,这样可以防止气味传出来,避免引来其他昆虫和动物;粪便中含有一些细菌和寄生虫,它们可以帮助屡壳郎的幼虫生长发育。

屡壳郎滚粪球的行为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需要很大的力气和技巧。

由于粪便的重量很大,所以屡壳郎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来推动它。

而且,它还要时刻保持平衡,以免掉下来。

这需要屡壳郎有很强的肌肉控制能力。

在将粪球滚到洞穴里的过程中,它还需要不断调整方向和力量,以克服地形的不平坦和阻力的问题。

屡壳郎滚粪球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更重要的是为了繁殖后代。

屡壳郎在滚粪球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特殊的气味,吸引异性。

当异性被吸引过来后,它们就会在洞穴附近交配,并且将粪球上的卵产下来。

卵孵化出的幼虫在粪球里会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温暖的环境,从而顺利地长大成虫。

屡壳郎滚粪球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它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

它们通过滚动粪球来快速地将食物和产卵地点运回家,这种行为也正展示出了屡壳郎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它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草地和森林中默默地工作着,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美国记者能够发动_“扒粪运动”的原因分析

美国记者能够发动_“扒粪运动”的原因分析

美国记者能够发动“扒粪运动”的原因分析摘要: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初以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为首的“扒粪者”在能够美国发动“扒粪运动”的原因。

关键词:扒粪运动记者原因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

一百多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两千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把当时从事揭露新闻写作的记者们挖苦为“扒粪男子”,记者们却把它接收下来,自称“黑幕揭发者”(muckraker,直译为扒粪的人)。

这也是这场运动之名的由来。

当时的揭黑幕运动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扒粪运动”的原因1.1 林肯·斯蒂芬斯发动美国的“扒粪运动”的内在原因(1)丰富的人生经历。

林肯·斯蒂芬斯于1866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商人家庭,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到德国、法国学习心理学和伦理学,于1892年回到美国纽约,进入报界。

斯蒂芬斯在任《晚邮报》和《商业告知报》记者期间,他就被派往华尔街采访证券、金融消息,不久又长驻警署,负责采访纽约的犯罪消息。

这种经历,使他既结识不少财经巨子,又与警界、社会最底层、各种犯罪分子多有往来,因此他对种种犯罪开始有了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发现了商界为谋取特权收买政界人物的大量证据。

在1901年,他转入爱尔兰裔人士塞缪尔·希德尼·麦克卢尔创办的《麦克卢尔》杂志,担任编辑主任。

在《麦克卢尔》期间,他发现,他的真正专长是当一个撰写揭露市政黑暗文章的作家型记者。

于是,斯蒂芬斯从密苏里城出发,沿路调查明尼阿波利斯、克利弗兰、纽约、芝加哥、费拉德尔菲亚和匹兹堡的政治状况。

他发现政客和企业家结成联盟,狼狈为奸,控制政府,处处皆然。

专题-掏粪运动.

专题-掏粪运动.
深喉之一美国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亮相北京时间2005年6月1日晨当年首次曝光?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出面证实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的fbi副局长w马克费尔特就是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最核心的人物神秘线人?深喉?
掏粪运动
• 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 了一场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 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
•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 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 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 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 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 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 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 “虐囚门”等。
克林顿
•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拉链门
• 在美国报界,现有的约1,400家日报中,有上百 家日报发表社论,明确要求克林顿辞职,这其 中包括发行量居美报业前茅的《今日美 国》。最早揭露出性丑闻的《纽约时报》 和《华盛顿邮报》也频频谴责克林顿,声称 要给他一个惩罚。

• 《麦克卢尔杂志》:美孚石油公司历史、 城市的耻辱、工作的权利
• 揭露不正当竞争、城市弊端、政府腐败、 资本家压榨 • 《世界主义者》《柯里尔杂志》《人人杂 志》加入揭丑运动中 • 主要文章:疯狂的金融界、美国大骗局、 屠场
高潮
• 华盛顿邮报和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有5个人在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 国委员会总部办公楼被捕。 1972年11月7日,尼克松在大选中获得了胜利从而连任。 1972年至1974年,调查记者们尤其是《华盛顿邮报》记 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事件穷追猛打。 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不得不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 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

揭丑运动与3.15

揭丑运动与3.15

LOGO
THE END 谢谢
惠普笔记本事件(黑屏和无法开机)
品牌手机暗藏“后门”乱收费(天时达手机)
11
LOGO
2011年——护航新消费
锦湖轮胎原料掺假 牵连众多品牌汽车
流氓软件屡禁不绝 网秦飞流“演双簧”
垃圾变身餐巾纸饮食卫生怎保证?
国美电器盈利手段多 一边骗顾客一边骗国家
质检总局:部分依云矿泉水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
美赞臣奶粉吃出肉虫 美赞臣总部回应奶粉无问题
“扒粪运动”促使社会猛醒,人们开始与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各种立法如 雨后春笋般出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肉食检查法、反托拉斯法等,在妇女选举权、创 制权、复决权、罢免权、选民直投的预选、减少任官人数、比例代表制、住 房、教育、劳工、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措施, 有力遏制了腐败的滋生,迅速缓解了已成剑拔弩张之势的社会矛盾。 3
16
LOGO
三、连续性
A 历时十年之久 B 每年仅此一次
四、影响力
A 扒粪运动”中对洛克菲勒集团、美国钢铁公司,宾夕法尼亚洲铁路公司等 大垄断集团大加鞭挞
B 近年来的“3· 15”曝光名单虽然偶有所谓大品牌位列其中,但对真正的垄断 大佬却鲜有提及。比如在面对每年都在民众的口水中岿然不动的铁老大时, “3· 15”运动基本上选择了与普通消费者一起忍气吞声。
二、社会参与度不同
A参与者遍及各行各业,大学教授、改革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牧师和政府官 员等等,几乎涵盖了美国中产阶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 不仅通过揭露社会黑暗对普通民众进行了启蒙,也最终得到了权力精英的认 同 B高端媒体与基层民众的直接互动,媒体义愤填膺,民众群情激愤,市场 主管部门走一次秀场,缺少了中间的建设性力量,制度性建设却跟进不 足,对商业秩序的混沌状态少有改善作用。

林肯斯蒂芬斯

林肯斯蒂芬斯


1904年 揭黑文章汇编成书, 《城市的耻辱》(The Shame of the Cities) 1906年《为自治而斗争》 (The Struggle for selfGovernment 1909年 《建设者》(Upbuilders)


9
"扒粪者"美称的由来--与总统绝
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从市,到州,再到联邦,斯蒂芬斯揭露的笔触不断升 级,最后与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短兵相接。 “姑且不论政府的实效性和可信性,我力求弄明白的是,总统、国会和政府 部门代表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带着这些 疑问,他来到华盛顿拜访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两人几经交锋,斯蒂芬斯被罗 斯福赶出了白宫。 不久,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美国众议院大楼奠基仪式上不满地将这些专门揭 丑的记者称之为“扒粪者”(muckrakers),把他们比喻为著名的宗教小说班 扬(Bunyan)的《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这位扒粪者手拿粪耙,目不傍 视,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 由此,这个称呼便固定下来。虽然官方反对,但“扒粪”仍在继续,而且这 一带有谩骂之词反而得到公众的“首肯”,成为一种受人赞许的尊称。

御赐雅号
10
离开《麦克卢尔》创建《美国杂志》
“用不着多说,我心里很清楚《美国杂志》碰上了难得的成 功机会了,而且我们每个人没准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但这却 使他内心痛苦不堪:“我带着几分痛苦和羞耻注意到,尽管我对 自己撒谎,但我实在是很悠然自得。一切都是自己所为,不受任 何外界影响,我被我自己的钱收买了,被挣钱的前景收买了。” 随后斯蒂芬斯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美国杂志》,成为自 由撰稿人。此时美国的报刊业已完成大众化过程,各类报刊在众 声喧哗中蓬勃发展。

由“扒粪”出典说起

由“扒粪”出典说起

由“扒粪”出典说起
荣铨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1999(0)2
【摘要】上一期发表的《香港传媒玩媚俗》一文中,提到了“扒粪者”。

“扒粪者”(muckraker),是美国的老罗斯福总统对癖好暴露丑闻、酷爱揭露企业内幕或名人隐私的新闻记者之谑称。

曝光丑闻也好,披露内幕也好,并没有什么不好,所以有人认为此乃是“
【总页数】1页(P23-23)
【关键词】出典;罗斯福总统;现代新闻;传媒界;新闻记者;读者公众;香港;守门人;丑闻;恶性化
【作者】荣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
【相关文献】
1.“扒粪”之后需要做什么?--由“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 [J], 李亚丽
2.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分析——基于老罗斯福对"扒粪者"的批判 [J], 李冰洁
3.让总统不爽的“扒粪者’ [J], 曾勋;
4.扒粪运动回顾研究 [J], 吕远鹏
5.中国式\"扒粪运动\"与互联网舆论生态治理 [J], 李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out Mobil and Rockfeller
Bonus
■ Process
OUTBREAKING
We just want the truth. ------------Ida M. Tarbell
■ Process
OUTBREAKING
Objectivity
---the example of Tarbell’s work
Characteristics
■ Process
CLIMAX
1905-1908 is the climax stage there’re a large number of wide-ranging impact of the muckraking journalists writers and magazines. What people want are merely the facts, which left me with the work of explaining. ----------- Ray Stannard Baker
■ Process
OUTBREAKING
1902 to 1904 was the outbreak stage a group of magazine and newspaper reporters writers began to join the movement.
Claude H. Wetmore and Lincoln Steffens' Tweed Days in St. Louis ---- 1st Muckraking Article
early 20 century
The foundation of USA
19th 30s to 19th 60s During the Civil War 19th 90s The early 20th
Party press(政论)
Penny press(便士报道) Independent journalism(独立报道)
in-depth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by the media
defending the public interest
on topical issues (generally focal issues)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by reporters
■ Process
1906 1906 Cleve Sinclair David Graham Philips
CLIMAX
The Jungle(《屠场》) The Treason of the Senate(《参议院的叛国罪》)
The 1st muckraker being blamed
“... you may recall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an with the Muck-rake, the man who could look no way but downward with the muck-rake in his hands; Who was offered a celestial crown for his muck-rake, but who would neither look up nor regard the crown he was offered, but continued to rake to himself the filth of the floor.”
MUCKRAKING
!
Presented by: Kovy 叶可非 Weeky 王唯可 Alicia 王 燕 Philli 杨雅兰 Jane 徐萌敏 Fairy 徐钰程
1010820118 1010820113 1010820114 1010820117 1010820115 1010820116
《南方都市报》2003年刊头条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New journalism(新新闻)& Yellow journalism(黄色新闻) Grinding-in period(磨合阶段)
Bonus
The history of America journalism during 19th to 20th
■ Causes
1)Too many society problems 2)Journalists and editors aiming at the same goal——to awake the awareness of the society and people
1881 《Democracy》(《民主》) 1884 《America Politician》(《美国政客》) 1882 《The Provider》(《养家糊口的人》) 1892《The Dirty Money》(《不义之财》) 1894 《The Fighter in the Society》(《社会的奋斗者》)
January 1903 issue of McClure'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official beginning of muckraking journalism Ida M. Tarbell "The History of Standard Oil“ Lincoln Steffens "The Shame of Minneapolis“ Ray Stannard Baker "The Right to Work"
exposing the truth
be intransigent and surrounded by doubts and question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roviding the public with the service of unpacking insoluble issues
DEFINITION
■ Background
Time:late 19 century USA Place: What’s going on: 1) The Gilded Age(镀金时代)& Greatly Strike-over(大跨越) 2)Serious Society Problems Agricultural County Industrial Country Politics: Corruption Economy: Monopoly Society: Gap Laws: Lacking Environment:Disrup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Muckraking:In-depth reports that expose inside stories, achieved through a news reporter’s independent, indepth, meticulous an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conduct that has been deliberately covered up by various organizations, doing harm to the public interest or citizen’s rights. They can also be called exposes (揭黑报 道), divulging reports (揭发报道), reports of misconduct (揭丑报道) or investigation reports (调查性报道).
-----------John Bunyan’s 1678 classic, Pilgrim’s Progress
■ Process
CLIMAX
They made money by hurting those who shall be the last to be hurt. They are seeking the scandals and the market. ------------------<Criticism> Investigators like Stephen and Tarbell found their authority declined generally. -----------<Collier’s Weekly>
China Economic Times‘ 2005 repor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ttack on Villagers in Dingzhou” (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 China Economic Times in 2002, “The Ugly Truth About the Beijing Taxi Cartels” (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 China Economic Times 2010 report, “An Investigation of Vaccine Chaos in Shanxi” (山西疫苗乱象调查). Caijing magazine in 2007 published, “Whose Luneng?” (谁的鲁 能?),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s “Anyuanding: An Investigation of Beijing’s ‘Black Jails’ for Detaining Petitioners” (安元鼎:北京截 访“黑监狱”调查),
■ Process
1873 1881.3 1888 1894
BUDDING
“Muckraking Movement” 80 to 90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the bud stage muckraking. Work of this stage is the embryonic form of muckraking reporting. Mark Twain 《The Gilded Age》 Henry George “the Tale of Great Monopolies” 《Atlantic Monthly》 Edward Bellamy “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 Henry Demarest Lloyd 《Wealth Against Commonweal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