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被迫进城或者转行,面临重新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一、背景失地农民指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征用等原因,土地被夺走的农民。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地区约有2亿多人被列为失地农民。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抽取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了四个不同地区的农村地区。

三、调查结果1.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就业问题。

大约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找到工作,其中约3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服工企业,2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体经营。

而剩余45%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找不到工作。

2.社会保障待遇关于社会保障待遇,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差异化。

仅有约2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近70%的失地农民未能参加社会保险。

此外,仅有约1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3.政府政策和帮助大多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感到不满意。

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4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0%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似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差异化的问题,并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不满意。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1.完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

2.提供职业培训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适应城市就业的技能。

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会 保 障政 策也 有 差异 ,不 同地 区之 间 、同一地 区不 同分 区 之 间的社 会保 障水 平也 有较 大差异 。 4就业 难 问题 比 较突 出 . 些农 民分 到土 地 征 用款 后很 快 花 光 ,再 次 返 贫 。无 锡 地 区 由于 在 第三 次 浪 潮 中获得 了发 展 ,失地 农 民大 部 分 在 征地 前就 在 乡镇企 业亦 工亦 农 ,但 是就业 状况 不容 乐观 。
首 先提 高征地 赔 偿标 准 ,征 地 赔偿 内容应 该 包括 土地 产权 的 赔偿 ,地 上 附着 物 以及 青苗 赔偿 。土地 财产 权 的赔 偿 依据 ,主 要是 土 地的 市场 价格 。第二 建 立举 报 制度 ,加 强各 界对征 地过 程的监 督 ,规范征地 的操 作过程 。

目前 ,全 国失地农 民总 数在 4 0 0 0万人 左 右 ,每 年还 要 4社会 保障 功能不 够健 全 . 新 增 2 0多万 人 ,如 此庞 大 的失 地 农 民 ,给 社 会 带 来 的压 0 就 拿 较为 发达 的无锡 来 看 ,很 多 企业 社 会保 障仅 侧 重 力越 来 越大 。城 乡统筹 就 是要 对 农业 和 农村 经 济 结构 进 行 于 一个 养 老保 险 ,在未 执行 就 业安 置 和社 会 安置 地 区的 失 战略 性 调整 ,提高 农业 的 竞 争力 ,为 农村 经 济发 展 开 拓 新 地 农 民 ,除 在企 业 就业 的人 员 外 ,有 的年 龄 偏大 ,无 一 技 的空 间 ,为 农 民增 收开 设新 的途径 。要做 到 这 些 ,就 必 须 之长 ,只能 靠较 低 的待 业金 ,养老金 维持 生活 。 创 造 条件 ,让更 多 农 民离 开土 地 ,从 而在 工 业化 、城 市化 三 、失 地农 民社 会 保 障 为题 的对 策 的 牵 引下 完成 人 口与资 源 的优 化组 合 。如 果 失地 农 民 的社 1完善土地 征用 制度 . 会 保 障 问题解 决 不 好 ,势必 会 影响 社会 稳 定 ,制 约 经 济发 为 了切 实保 护 农 民利 益 ,征地 补 偿 必须 以土地 的 市场 展 ,成 为城 市化建 设 的绊脚 石 。 价 格 为依 据 ,实 行公 平补 偿 。尤 其是 公 路 、铁 路等 一 般性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行 征地 安 置政 策不 够 健 全 的结 果 。首 先 , 民的土 农
地被 征用 , 味着他 们 失 去 了原 本 所 拥 有 的生 产 资 意
料 , 得不 抛弃 世代 相传 的生产 方式 , 不 而在竞 争激 烈
的就 业市 场 中 , 他们 则 明显 处 于劣势 , 这集 中表 现为



市周 边地 区的农 民失 去 了赖 以生 存 、 展 和保 障 的 发
土 地 。土地无 疑 是失 地 农 民对 城 市 化 的 巨大 贡 献 ,
5 0岁 ) 的有 90 1人 , 中 目前 暂无 业和处 于失业 0 其
状 态 的有 83 9人 , 0 失业 率 高达 8 。 4 失 地农 民就 业难 , 既有 自身条 件 的原 因 , 也是现
处 于“ 进无 出路 、 退无 保 障” 的两难 境地 。 ( ) 一 出路问题 ・ 被 征地 农 民一旦 失 去 土 地 , 也就 失 去 了维 持 家 庭 可持续 生计 的主要 来 源 。要 切 实保 障他们 的基 本 生活 , 根本 出路在于 就业 。从 调查 情 况看 , 失地农 民 的就业 状况 不容乐 观 , 以咸 阳市 秦 都 区陈 杨寨 街 道
二元经 济结构 是 由农业 社会 向工 业社 会转 变 的
必然 结果 。随着 我 国工 业 化 城 市 化 进程 的加 快 , 城
办 事处 为 例 , 止 到 2 0 截 0 6年 7月底 , 8个 村 1 3 023 名 失地农 民 中 , 劳动 年 龄 段 内 ( 1 — 6 男 6 O岁 , 1 女 6
失 地农 民面 临 的 两大 难 题
年龄 偏大 、 文化 程 度 不 高 和缺 乏 非 农 劳 动技 能 三个 方 面 。调查 显示 , 杨办 劳 动年 龄 段 内的 90 1位 陈 0

优秀报告范文: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优秀报告范文: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

因此,部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

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的“历史性时刻”。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

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

为此,我们做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

到2003年底,奎文区共有人口33.9万人,城镇人口27.4万人,农村人口6.5万人。

其中,城中无地村15个,人均0.2亩以下的村11个,0.2亩至0.5亩的村14个,0.5亩至1亩的村12个,1亩以上的村13个。

钢厂工业园区共有12个村,6652人,劳动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积均在1.4亩以上。

2003年全区农村经济收入32.5亿元,其中来自一产的3.9亿元,占11.8%;来自二产的18.1亿元,占55.7%;来自三产的10.5亿元,占32.5%。

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74元,占45.7%;经营性收入1467元,占37.8%;农业收入636元,占16.5%。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保障。当前促 进就业 , 最重要的就是提高 失地 农民的职业技 能, 积极为他们拓展就 业渠道。 ①建立覆盖城乡 的劳动力市场和 就业 服务信 息网络 , 创造有利于失地农 民 就业 的机 制和 环境 , 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 流动 。 缓 解 目前 存 在 的失 地 农 民求 职 无 为 门、用工 企业招人 无路等信 息不对 称 问 题 , 要 积 极 发 展 和 规 范 社 会 职 业 中 介 组 织 , 强公共职 业介绍机 构 、 加 公共职 业培 训机 构 的建设 ,向失地农 民提供就 业信 息、 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②建立针
地农民的社会保 障问题进行 了探讨 。
关键词 : 失地 农民 社会保 障
思考
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近 年来征地规模不断扩大 , 失地农 民数量急 剧增加 。 农民失去土地 就意味着 失去 了最
养老 问题 的担忧 , 对实现社会稳定和促进 失地 农 民 自身的可 持续生计起 到积 极的 作用 。具体来讲 , 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 : ①覆盖范围 。 《 按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农 村土 地承包法》 的有 关规 定, 征地农 民 被 基本生活保障 的对象 , 为被 征地 时的在册 农业人 口, 具体保 障人员 , 经村 集体经 济 组织成员会议或村 民大会讨论 , 由街 道核 准报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审核确定 , 并予以 公示 。 ②资金来源。为确保 失地 农民养老 保障基金 稳定 、 可持 续运行 , 现公平 与 体 效率 , 基金 的筹集应坚 持多渠道 , 由政府、 集体和个人共 同负担 , 地方财政通过预算 安排 , 予适 当的补助 。 给 保障资金采取‘ ‘ 政 府 出一块 , 村集体补一块 , 个人缴一块 ” 的 办法 , 同出资筹集 。 共 三、 建立 失地农 民医疗保 障制度 “ 看病难 、 看病贵 ” 是摆在失地农 民面 前的一个大 问题,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 农 民往往无计可施, 虽然有先进 的医疗技 术, 他们也不 得不选最 普通 、 低廉 的治疗 方式 。建立被征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最

失地农民保险问题调查与思考(农村基层调研)

失地农民保险问题调查与思考(农村基层调研)

失地农民保险问题调查与思考**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有“小南京”之美誉,是一个合并大镇,国土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现有农户18000余户,人口8万人左右,耕地20.55万亩,行政村15个(2018年由原来的38个村合并)。

**高速穿境而过,其**出口设在我镇,距天河机场31公里。

近年来,因区位优势明显,工业迅猛发展,是工业、农业双轮并驱的发展重镇。

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镇区周边部分村的土地被征用,出现了新的群体——失地农民。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自2008年以来,我镇原7个村(**、**、**、**、**、**、**)一部分土地被征用。

10年来,共累计征地6000亩左右,涉及到农户1000多户,其中,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地的农户有近300户,征地价格12700—28500元(因时间不同征地价格有所变化,最多一户征地补偿费领了37万元),以我镇**村为例,该村总耕地面积3400亩,农户408户,被征用地2980亩,涉及到农户300户左右,其中,125户人均已不足三分地,在调查中发现2008年至今被征地农户差别很大,分成了三种类型,一是小康型。

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但这部分农户凤毛麟角,占总户数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村骆建明三兄弟他们被征地,成立了建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征地农户典型致富梯队。

二是平稳型。

有的稳中取利,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投资所在村企业发展,获得红利,同时有劳动能力的到就近企业务工,红利加务工收入,扣除就医、就学等生活必须开支,日子算是能平稳度过。

这部分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三是特困型。

最令人不安的是还有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因病就医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特困户,如**村的何承刚,所得征地款用于治病,现在靠政府资助度日。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概述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处境,他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⑴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他们面临着高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⑵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安排,他们普遍面临着无法正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困境,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⑶教育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困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⑷就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的问题,缺乏稳定的职业安排和发展机会,就业保障形势严峻。

三、对策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合理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⑶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就读机会,确保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⑷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内容:附件1:相关法律法规文本附件2:重要数据统计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居民医疗保险: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称。

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指适用于城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⑶公平教育:指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的对策思考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的对策思考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翟鬯翟豳隧毯竺婴坠2f叁堕!查塾垒我国失地农民社会屎障法律问题的对策思考余秀青贺涛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特殊群体。

由此形成的矛盾和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然而,失地农民由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意识和行为转化为城市意识和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期,期间他们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

本文通过客观提出失地农民问题,进而从理论分析入手,揭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思路和一些具体对策,期望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D920。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28.0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出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趋势,城市化水平也从1978年的l7.92%提高到2008年的45.68%,平均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村民,而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特殊群体。

农民为城市化的发展付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土地。

而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源泉。

一旦失去土地,农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虽然有部分失地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但由于他们在非农产业中的就业不能得到保证,收入也呈现不稳定状态和下滑的趋势。

并且,农民失地后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其生活方式也迅速城市化,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失地前,这迸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生活的困难程度。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思考——以长春市高新区双德乡为例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思考——以长春市高新区双德乡为例
中出现 的一 个特殊 群体 , 一般是 指在城 镇化过 程 用地 以安置 农 民。 以双 德 乡前 进村 为例 , 前 进村 的失 中失去全 部或 大部 分土地 的农民 , 这 个群体 的 出现 不 地农 民基 本安置在富康小 区、 繁 荣小区 、 文庭雅 苑几个
仅 是历 史发展 的必然 , 也是 时代进步 的需 要。 失地 农 住宅 小 区。三是招 工安 置 , 即地 方政 府 或用地单 位依 民 问题 解决不好 , 势 必影 响我国 的城 乡一体 化进程 和 据征 地 数量 对 失地 农 民进 行上 岗培 训 , 安 排其 “ 农转 整个社 会的和谐 发展 。 因此 , 必须切 实做 好失地 农 民
城 镇 化 进 程 中失 地 农 民 社 会 保 障 问 题 调 查 与 思 考 ①
以长春 市高新 区双德 乡为例
姜 杰
( 中共 长春市委党 校
[ 摘
学报编辑部 , 吉林
长春
1 3 0 1 0 3 )
要] 失地农 民作 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 一般 是指在城镇化过程 中失去全部或大部分 土地的农民。伴 随我 国城镇化的深入, 失地农 民社会保障方面的 问题 凸显, 如养老保险制度功能较 弱、 医疗保
民进行安置。

境容 量许可 的地 区。六 是社会 保障安 置 , 即将征 地补
是货币补偿 , 即按 照法 定的征地补偿标准 , 一次 偿 费用 列入 劳动 和 社会 保 障部 门设 立 的 “ 安置 费 ” 专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3 0
[ 作者简介] 姜杰( 1 9 6 2 ~
户, 由劳动和 社会保 障部 门与 失地 农 民签订安 置协 议 ,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来,随着某产业园建设的快速推进,武船、中交二航局等一批项目入驻该区,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该区X街大批农民将变成“失地、失业、失房”三失群体。

目前,由于项目大部分尚未达产,养老统筹尚未办理,致使失地农民就业无门路、生活无保障、社会矛盾也在日益凸现,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及时明确了解X街当前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存在的困难,听取他们的希望和诉求,探索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办法。

最近,我们深入到失地农民较多地区进行了调查、走访、座谈。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尤为紧迫,应尽快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一、X街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X街下辖4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版土面积16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7万亩,总人口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根据调查,武船、国家稻米交易中心、中交二航局、华中影视城及其它入驻项目,将征用土地2万余亩,拆迁房屋30余万平方米,部分或完全失地农民将达3.6万人,其中目前已失地农民有4600余人,涉及10个行政村。

由于项目大部分尚未达产,他们已成为“就业无岗、种田无地、保障无着落”的三无人员。

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除少数农民在仅存的零星耕地上精耕细作,继续从事蔬菜生产,维持生计,绝大多数农民在外靠打零工、做小工、保姆等养家糊口。

二、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补偿费用分担不明晰。

按省政府[2009]64号文件精神,X街土地补偿标准为35637元/亩,其中16480元下拨到农户,余下资金用于办理失地农民社保和村级公益事业。

但社保办理操作难度大,因为按照武政办[2009]139号文件精神,2009年7月1日以后征地,按“先保后征”原则进行,规定个人、村共承担70%,政府承担30%,但没有具体确定个人与村之间承担的比例,以致无法操作。

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超龄人员与适龄人员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工作的开展。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精简篇)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精简篇)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路和意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大量的土地被征用,我市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日益突出的生存利益和养老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及长久生计,关系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使其今后的生活无后顾之忧,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对四区三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的成熟经验,积极探讨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市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一)人员结构和区域划分失地农民是指土地被征用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的农村户籍人员。

目前,我市失地农民共3.26万户,占农村户数的13.2%;失地农民13.22万人,占农村人口数的14.5%。

全部失地农民中,16周岁以下的2.73万人,占20.65%;16至34周岁3.07万人,占23.22%;35至44周岁2.9万人,占21.93%;45至60周岁3.2万人,占24.2%;60周岁以上的1.32万人,占10%。

全部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内人口9.17万人,占失地农民人数的69.35%。

其中16至44周岁的青壮年农民5.97万人,占失地农民人数的45.15%。

按地域分,市内四区失地行政村共49个,占失地行政村的35%;市内四区失地农民96784人,占全市失地农民人数的73%。

三县失地行政村91个,占失地行政村的65%,三县失地农民35421人,占全市失地农民人数的27%。

按失地程度分类:已全部失去土地的行政村38个,占失地行政村的27%;全部失去土地的农民70590人,占失地农民人数的53.3%。

部分失去土地的行政村102个,占失地行政村的73%;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61615人,占全部失地农民的46.7%。

在全部失地行政村中,XX村22个,占我市失地行政村的15.7%;XX新区全部失地行政村11个,占我市失地行政村的7.86%。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众多的经济商圈持续向城市的外围扩张,导致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同时也是影响辽宁地区城市化建设稳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我们通过随机采访、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辽宁省大连、沈阳、锦州等地区的农民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针对农民被征收土地的补偿、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基本的医疗保险情况、养老保险情况等12个相关的问题对这几个地区的农民进行问卷走访,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520份,并结合几个地区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通过该次问卷走访的相关数据从而对整个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一)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规模通过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有超过53万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根据大连市政府给出的数据,在大连市的金州区等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的数量就占了总数量的40%,仅2008-2012年5年时间里,大连地区失地农民的数量相比前五年增加净17万人。

在沈阳市的东陵及于洪两个地区,单单是政府部门征用土地的数量就已超18万亩,涉及农民安置就业人数达7万多人。

在锦州地区,截止到2013年底已被征用的耕地约为52万亩,造成失地农民约10万人次。

所以从以上几个市及地区的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地区的土地征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的数量在加剧减少,失地农民的规模在持续增加。

(二)辽宁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在城乡结合地带的农民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大量赖以生存的农耕地被征收。

通过过对随机调查的数据分析,从整体上看,失地农民普遍学历低、年纪普遍比较大、没有什么技能,失去耕地后,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生活也比较困难。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二)生活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失去了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社会性原因。

(一)政策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社会性原因社会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与建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与建议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与建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与建议1.引言失地农民指的是因土地征用而失去农村土地流转权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失地农民面临生计问题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的困境。

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2.1 失地农民数量和分布情况2.2 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及法规3.1 土地征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解析3.2 相关政策文件及解读4.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4.1 就业创业扶持措施4.2 教育培训支持政策4.3 医疗保障及健康服务4.4 养老和福利保障4.5 住房保障和安置政策5.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经验与问题5.1 成功案例分析5.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建议6.1 完善社会保障网络6.2 加强政策落地和执行力度6.3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6.4 提高资金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7.结束语附件: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文件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案例分析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征用:指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依法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将土地从农民手中征收,用于建设项目或其他公共用途的行为。

2.社会保障: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3.就业创业扶持措施:指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提供的资金、技术指导、培训等支持措施。

4.教育培训支持政策:指为失地农民提供的教育培训补贴、就业推荐等支持政策。

5.医疗保障及健康服务:指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医疗保险、健康服务和医疗费用补贴等政策。

6.养老和福利保障:指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养老保险、福利金等保障措施。

7.住房保障和安置政策:指为失地农民提供的住房保障和安置服务等政策。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8
引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及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结论: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WATCHING
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拓展保障范围
创新保障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CHAPTER
04
结论:总结与展望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业难度大,再就业率低补偿标准低,生活保障能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保障机制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融入困难对策建议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生活保障能力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研究结论总结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政策落实和改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
政策不完善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49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张敬兰 安徽省肥东县委党校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篇文章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通过对肥东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整体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肥东县;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492-01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集体用地大量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失地农民”。

农民失去土地后如何维持基本生活,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就业等等问题成为征地后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一、失地农民的内涵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称之为失地农民. 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衣食保障和经济保障,是农民生活和工作的生存基础和重要场所,可以满足农民各方面的社会经济需求。

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就失去了农民的最重要的特征,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融于城市居民当中,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农民有了土地,才有收入保障,除了保障自己的生活,还能保障下一代人的生活,一旦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内外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在国外,征用补偿通常分为两部分:土地征用费和土地赔偿费,最重要是他们在征地后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三、肥东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补偿标准较低,补偿方式较单一安徽省的征地补偿标准,是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订,再根据各市县经济发展状况实际,每两年调整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

因此,部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

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

为此,我们做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地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街道办事处,东至***、西至***、南至***、北至***,占地面积约7000亩。

***行政村由***、**、***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组成,有农业人口527户,2216人。

目前,土地已将近征收完毕,剩余面积不足150亩。

村集体无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还有部分无业,就业压力大。

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情况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因前期积累有大量地款,采取村集体投保,村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由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养老金;二是依靠村集体发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补助金等方式解决。

村里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补偿金。

同就业情况相同,根据土地补偿金多少,发放福利待遇各组也有不同。

三、存在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在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民转市民的关键。

从目前情况看,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一方面,就业观念差。

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仍然是村和集体的事,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

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组表现的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

在调查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

(二)社会保险开展有难度。

目前***和***两个自然村年由于养老保险金是从集体分配(地款)中直接扣除,相对参保比例较高,几乎能达到100%,***因需个人自己缴纳,比例相对较低,能达到80%左右,部分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

目前***大多数村组已无土地,并且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

(三)就业安置困难。

失业农民依然存在。

农村无地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村民无业在家,仅依靠村积累或土地补偿金进行生活补助也难以维持长久。

从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

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

具体分析: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下岗职工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更难。

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

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再就业困难重重。

四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

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以上的妇女,50岁以上男子农民。

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

(四)社会不安定因素多。

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由于无事可干,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报酬低,加上有一定补贴,就是在村里闲逛。

他们因为年轻往往觉着生活无聊,于是或结伙闹事,或坑蒙拐骗干起违法勾当。

此外,因土地出让或补偿金问题处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体上访因素增多。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对策建议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

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又要考虑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相衔接。

(一)保障对象。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为被征地时的在册农业人口,具体保障人员,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由街道核准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确定,并予以公示。

(二)保障形式。

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实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重点是劳动年龄段内和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

(三)资金筹集。

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落实保障资金。

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

其中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

同时,按照以上“三个一点”筹集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总额的5%,在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风险准备金,以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

上述四部分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及时足额转入财政局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中,并抄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到位。

(四)资金管理。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含风险准备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不得转借、挪用或截留、挤占。

要建立健全基金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安全运营和实现保值增值。

第二,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失地农民群体中,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占大多数,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是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总抓手,不断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行“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村办集体企业安置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推进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必须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就业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安居乐业。

1.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在资本积累阶段,尤其需要使用大量低成本的农村劳动力。

因此,要继续依托失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有利的区位优势,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和发展适度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2.要加快市场建设,吸收更多的失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市场的集聚作用在解决就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要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并强调企业在征地办厂时就要与被征地村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最大限度地优先安置失地农民。

(二)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是当前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社会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

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1、培训方式。

采取定单培训和意向培训的方式进行。

定单培训即针对用工企业所需用工条件,对征地农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

意向培训即根据农民的技能需求和就业愿望有选择性地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后组织参加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2、资金筹集。

采取从征地调节资金中留存一部分、村集体出一部分的办法解决,保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

3、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培训经费由政府或有关部门设立专户统一管理。

根据农民培训要求联系培训单位,与单位协商所需费用,并印制成培训券发放到农民手中,由农民持券参加培训。

具体办法是:对现安置在企业中的劳动力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一次岗位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发给职业资格证书。

对现从事个体或失业农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必要条件。

(三)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

要在就业安置中,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适合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并建立使用失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规定进园区企业每使用一定亩数土地后,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在本企业就工,并签订三年以上的劳动合同。

对新办企业安置失地农民的并签订三年以上合同的,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村改居后的公益性岗位、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本村劳动力,尤其是4050人员,并同时享受国有、县以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失地农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民参照下岗失业职工的办法,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与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同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

同时,享受新办企业和小额贷款担保的优惠政策。

(四)健全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

进一步完善区、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

在条件较好且闲散劳动力多的村定期举办劳动力市场,免费进行职业介绍。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

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热线和网络,为劳动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总之,在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