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案=力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力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力的性质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与合力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要求学生讲解自己对力的理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
存在和作用。
二、概念讲解:
1.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是能够改变物体状态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计算: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性质:讲解力的作用线、作用点、作用面等性质,让学生理解力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三、实例分析:
通过实例讲解力的计算和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应用方法。
四、练习训练: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力的
理解。
五、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六、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课外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理力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引入、概念讲解、实例分析、练
习训练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培训,让学生对物理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力的学习。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物理教案《力》范文
物理教案《力》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力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2.力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图书和实验器材;3.动画、视频和实物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提问:“你们遇到过什么力吗?”2.让学生讨论各种力的例子,并将其归类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讲授(15分钟)1.讲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a.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影响的作用,它会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2.讲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a.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b.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c.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可以采用矢量合成法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d.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示例和实验(3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或实物示例,展示一些力的场景,如推动物体、拉伸弹簧等。
2.通过实验或观察示例,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3.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各种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
3.教师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和影响。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力的现象,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总结。
2.鼓励学生自行力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展开,通过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力》物理教案
《力》物理教案《力》物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力》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涉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以及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投影幻灯片23、24、25
体会前面同学所提供方案
的优越性,并这种方法求解合
力的步骤
学习力的正交
分解法,为学生熟练
应用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1、能否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找准分力方向,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再由几何关系求解合力。
2、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依据题目要求可作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判断有几个解。
3、求合力时能依据题目所给的几个力建立最佳直角坐标系,正确分解求解不在坐轴上的
力沿轴方向的分力,为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打好基础。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初中物理力的课件,供大家赏析。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力与运动复习课教案
人能在冰面上快速慢行;汽车轮胎上常有凹凸的花纹;足球守门员要带上手套;登山运动员要穿防滑靴等
2.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定义
两物体接触时,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影响因素
说明:①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②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③当地球上的物体有很大的速度时就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④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让弹簧测力计保持竖直状态,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就等于物体的重力G)
知识点3摩擦力
理解
重力不是地球的引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也稍有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逐渐变大;离地面越高,重力越小
特点
①普遍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相互性(物体受重力时,地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力)③非接触性(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所受重力是相同的)
施力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
地球上的物体
大小
G=mg,其中g取kg,它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
判断方法
八字原则:“筒体、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应用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二力平衡和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找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
知识点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受力情况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合力为0)
机械基础教案(2.1力的基本性质)
可以在作用于刚体的任何一个力系上加上或去掉几个互成平衡的力,而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推论 (力在刚体上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其作用点可以沿作用线在该刚体内前后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它对该刚体的作用。
F 1 = -F 2= F
❖ 要点:
☉力不能移出作用线以外; ☉力不能移出刚体外。
❖ 启发教学:
公理四(作用和反作用公理)
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作用线相同,但指向相反,并同时分别作用于这两个物体上。
六、学生参与,完成任务
1.设问:
能不能在曲杆的A 、B 两点上施加二力,使曲杆处于平衡状态。
2.为什么说二力平衡条件、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和力的可传性等都只适用于刚体?
七、评价反思:理解静力学公理及力的基本性质
八、课后作业:练习册2-1
F A
B F 1
A B
F A B F 2 F 1。
“1:3”课堂评价式教学模式导学案(初中物理教案)
洪绪中心中学1: 3”课堂评价式教学模式导学案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组别 ________年级:九年级 学科物理主设计人:龙兴文备课组成员:龙兴文 王英课题:12.4力导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导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导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导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⑵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导学设计:一、温故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的符号2、 单位换算: 5400km = ______ m = _____________cm85 口 m = ______ nm = __________ cm3、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4、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 1700 ______ ; (2) 一个墨水瓶的高为 0.65 _______ ⑶一课桌的高为 0.52 _________ ; (4)物理课本的宽为 1.85 ___________5、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________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 ____________ ,记录测量结果要有 6、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 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如图甲的长度为 _________________ ,图乙的长度为 _______________ 。
大学物理力学教案导入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功、能等。
2. 理解力学的基本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的关系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2. 力学基本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力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力学基本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力的世界,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学物理力学,了解力的本质、运动规律以及功和能的关系。
2. 回顾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功和能的基本概念。
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力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
3. 引出课题: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力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包括力、运动、功、能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讲解力学基本概念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运动和速度: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运动。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 功: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量度,功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4. 能:能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能量有动能、势能等形式。
三、讲解力学基本规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任意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功和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力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包括力、运动、功、能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物理《力》教案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科版高中物理力教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力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掌握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力的计算方法;
3.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力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
1. 介绍力的概念和单位;
2. 分类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
三、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
1. 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2. 示范如何计算受力物体的加速度;
四、力和加速度的关系(15分钟)
1. 解释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例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具体关系;
五、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15分钟)
1. 讲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2. 通过实例分析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效果;
六、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希望学生在学习物理力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高中物理力的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掌握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意义;
2. 物体在受力和不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长型弹簧、轮轴、吊绳等;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准备;
3. 课件及练习题目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二、讲解(15分钟)
1. 通过案例和实验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2.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和含义;
3. 讲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步骤:将长型弹簧悬挂起来,使其保持静止状态,然后用轮轴挂轮上的绳子拉动弹簧进行实验;
3. 实验记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变化;
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小结练习(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1: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 通用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1: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教学目标1.了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2.学会如何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培养孩子的家务劳动习惯;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成就感;4.了解家庭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家务劳动与心理健康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也是大多数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孩子从小学习并参与家务劳动,不仅有益于家庭的和谐,还能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
(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从家务劳动中了解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家庭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懂得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把自己的利益与家庭或团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形成了集体主义思想,从而养成了自觉地参与团体活动的好习惯。
(2)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如擦窗户、拖地、做饭等,这些工作可以为孩子增强自信心,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在初学家务劳动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也为孩子提供了成长锻炼的机会。
当孩子克服困难和完成任务时,他们会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形成自信心。
(3)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责任感和承担能力,还能够享受成就感。
当孩子完成家务劳动后,会获得家人的表扬和赞美,这对孩子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家务劳动还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亲密度,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2. 如何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家庭中,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应该是自愿行为,不应该单纯地强制要求孩子去做家务劳动。
为了让孩子愿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需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的引导。
(1)思想引导首先,家长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家务劳动不是父母的工作,而是全家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分担一些家务劳动。
其次,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参与家务劳动并不是一件沉重繁琐的任务,反而可以成为一种乐趣和快乐。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1)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1)对角线是指从两个分力的作用点出发的那条〔两个分力与合力在同一个作用点上〕。
2)合力F与分力F1、F2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等效性:合力在效果上是与几个分力相同的。
让学生对比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应用的区别.
学生自行练习
作 业
设 计
1.完成教材课本的练习
2.完成学习册上的部分练习题.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弹力
给予相应指导:举例说明,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小组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因建立在对教材深入到位的分析与把握及对学生学习状况较好的预见性上,精心制作了辅助教学的课件,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因而过程流畅,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好的调动,相关能力的培养得到较好的表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及要求是什么?
讲授新课: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可以有一个力来完成,也可以由几个力来完成,比如:一桶水可以由一个人来提也可以由两个人来抬;一辆拖车可以由一辆拖拉机来拉,也可以由几匹马来拉。这说明一个力常常可以跟几个力共同作用达到相同的效果。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是压紧斜面,一个是压紧竖直墙壁。可将重力沿着垂直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墙壁方向进行分解。
F1=G/cosα
F2=Gtgα
例4:利用力的分解求合力〔采用正交分解法〕
初中物理备课力教案
初中物理备课力教案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学会寻求现象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科学世界观。
(2)体会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力的理解和认识。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启发式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5)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实例。
(2)板书: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一个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
(2)引导学生谈论力的含义,顺势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实例分析:(1)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力的理解和认识。
4. 实验环节:(1)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
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5页第2、3。